《社戲》讀后感3篇
《社戲》讀后感3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社戲》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社戲》讀后感1
魯迅先生的《社戲》,相信大家一定耳熟能詳吧。我第一遍讀這篇文章,是有些茫然的:明明題目是關于“戲”的,文章里怎么沒幾句是寫魯迅先生看到的“戲”呢?又為什么要描寫他和小伙伴們“偷豆”呢?
又細讀了一遍,才明白過來:魯迅先生寫“戲”并不是指他和小伙伴們一起去看的那場戲,而是指他們在一路上難忘的記憶。開頭寫的是年幼的“迅哥兒”想要坐船去看戲,但因為沒有船而沮喪;而后他的伙伴們借到了一艘船,興奮地和他一起去看戲;但戲并非很好看,所以這群孩子閑不住,又去田地里“偷豆”;最后一起愉快的返回。
魯迅先生筆下的孩子永遠都是純潔可愛的,無論是我們熟識的“少年閏土”;還是一起偷豆的小伙伴們,魯迅先生永遠都將孩子們的無私和天真完美的保留下來。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可愛的小伙伴們在他童年時陪伴他,魯迅先生才能擁有這樣一段難忘的回憶。兒時的故鄉正是魯迅先生的一片樂土啊!
現在的我們應該是和魯迅先生當時的年齡相仿,可是,別說看星星了,平常有個朦朦朧朧的月亮就算很不錯了,哪兒還有什么所謂的星河流轉啊!就算出去,也沒幾次是和伙伴們真正暢快的出游;何況,又能去哪呢?大城市的鋼筋水泥味早就將自然的氣息吞噬了吧。
這時,我便開始羨慕起魯迅先生來了。
他擁有過這樣美麗的鄉村夜景啊!河水與夜色融為一體;兩岸的豆麥與河底的水草的清香交織在水氣之中,撲面而來;本來皎潔明朗的月光,也被朦朧在這層水汽之中了。這簡直就是一幅清新寧靜的水墨畫,它描繪出了鄉村那安靜而又神秘的一幅畫卷。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也曾在鄉村的田野上奔跑過;我也曾爬上巍峨的大山去尋找美味的野果;我也曾聽見過鳥兒的歌聲和風在我耳邊的低語。可,這一切都不見了——我來到了大城市生活。不能否認,科技的飛速發展和國家的迅速壯大使我感到自豪。但我也在時時擔心:我那美麗的”鄉野水墨畫”,還會回來嗎?或者說,它們什么時候會重新出現?
人類對自然的敬畏似乎越來越少了,不僅是植物,連動物也“慘遭毒手”。多少動物在人類的濫殺下相繼滅絕?北京南海子麋鹿園的一塊塊石碑倒塌的背后,是多少動物們的悲鳴?
肆意妄為的結果,大自然會一一償還。
元朝初年的鼠疫;2002年的“非典”;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看上去的“天災”最后都是由人類咎由自取而得來的。難道我們為了所謂的“嘗鮮”,竟要搭上自己的性命嗎?我們的祖先飼養了千百年的雞鴨魚牛吃慣了,就要去獵殺那些無辜的,還攜帶著千萬種足以致命的病毒的“野生動物”嗎?那我們人類五千多萬年的進化究竟是為了什么?難道我們自以為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就可以任意妄為嗎?自然孕育了人類,卻不會為人類偏私存廢,更不會有親疏之別。
“天道無親,恒與善人”,敬畏自然,就是保護人類。
《社戲》讀后感2
《社戲》寫得像一首舒緩的歌,千回百轉激蕩在美質猶鮮的童年里;寫得像一首動人的詩,詩情畫意回旋在流連忘返的風景里;寫得像一幅美麗的`畫,濃墨重彩潑灑在人文濃郁的民俗里。
詳略的敘事美。課文詳寫去看社戲的全過程,略寫在平橋村的情況和看社戲后的余波;去看社戲的全過程,真正寫社戲的內容也不多,作者用了不少筆墨寫農村小朋友的活動和景物。這樣寫是為了更好地表達中心意思。因為“我”所懷念的并不是看社戲本身,而是在看戲過程中與農家小朋友結下的誠摯友誼和農家的自由生活,“社戲”只是一條線索,在課文中起貫串故事情節的作用。但課文的略寫部分又是必不可少的,如課文的開頭三段雖然沒有寫到社戲,但卻為對社戲的盼望做了很好的鋪墊,展示了去看社戲的環境;最后寫看社戲后的余波,突出對社戲的懷念,使得文章余味無窮。
溫馨的風景美。寫意的筆法,抒情的筆調,情景交融,如夢如幻,散發著江南泥土的芬芳。課文中的景物描寫細致逼真。出航途中,作者用白描手法,勾畫了一幅江南水鄉的美麗圖畫;看戲時描繪了仙境般的戲臺;歸途中又用比喻寫了行船的情景,富有童話色彩。這些景物描寫細致逼真,有著濃郁的抒情氣氛,表現了“我”去看社戲時興奮愉快的心情和對江南農村美景的熱愛,寫得情景交融。
淳厚的人情美。在這臨海的小漁村里,自然與人情融為一體,人情之質樸、淳厚如那里的山水一樣令人沉醉、感動。課文成功地刻畫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雙喜和六一公公。雙喜聰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應靈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充滿自信,又有組織才能和號召力,是孩子們的當然領袖。“我”之所以能看上社戲,主要是因為有雙喜出主意、打包票。這個形象是令人深深喜愛并難以忘懷的。成年人里的六一公公,著墨很少,但幾筆勾畫極其準確,寫出了他的寬厚、淳樸、熱情、好客。另外,如桂生的機靈勤快,阿發的憨厚無私,都只用一兩筆便刻畫得生動傳神。“我”之所以認為這一夜的戲好、豆好,原因就在于這片樂土上的人好。
活潑的語言美。這篇小說的語言生動、簡練、幽默。如寫“我”熱愛農村,把平橋村比做“樂土”。寫“我”想看社戲而不能去時“急得要哭”,“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表現了“我”的急切心情。寫可以去看戲時,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生動地寫出了“我”如愿以償的喜悅。寫人時用筆極為儉省,僅通過人物語言和簡練的動作描寫就傳神地刻畫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說的許多語言幽默風趣,如“或者因為高等動物了的緣故罷,黃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著,站著”,把“高等動物了”活用為動詞,既貶斥了牛,又寫出了“我”的窘態。雙喜說,“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我”還特地為“白地”頗作了一翻注釋,幽默中不乏輕蔑之意。
《社戲》讀后感3
“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
這豆麥蘊藻之香來自十九世紀末,舊中國一個平凡的小村莊。假期中,我重讀了《社戲》這篇文章。上學期,我們曾經用幾節課的時間,學習過這篇文章,但總覺得理解難以深入。這一次重讀,讓我從多角度,深刻理解了這篇文章的內涵。
《社戲》講的是魯迅小時候隨母親回外祖母家,與那里的小朋友釣魚、放牛,一起玩耍,覺得這是片“樂土”。到了該看社戲的那天,由于叫不到船,所以他很傷心。但朋友們卻想到了八叔的航船,便一起劃船去看社戲。魯迅和朋友們看了一會兒,雖然很有意思,但有些犯困。于是,他們坐著船回去。在途中,孩子們偷了阿發和六一公公家的羅漢豆吃。不料六一公公并沒有責罵,反而夸獎迅哥有見識,并送他一些豆子吃。
讀完這篇文章,引起我許多的思考。文章表面看,是在寫社戲。其實,作者魯迅想以社戲為線索,實際上寫一個農村人民的寫照。這篇文章寫出了朋友們的團結、友愛,大人們的淳樸、善良,以及農村人特有的樸素的優良品質。“偷豆”一事,就生動地描寫出了孩子們深厚的友誼,愿意一起承擔責任。
讀完《社戲》,我感受到魯迅深厚的文學功底。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在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把優美的字句運用得淋漓盡致。他把劃船時的情景,社戲的場面,偷豆子的鏡頭,描寫得極具畫面感。比如“這一次船頭的激水聲更其響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采起來”這句,把航船形象地比喻為大白魚,傳神地給讀者呈現孩子們劃船的情形,具有文學魅力。
作者在最后一段中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魯迅為什么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呢?原因就在于,魯迅隨著年齡的增長,進入到社會,感受到這種樸實,這種善良,漸漸化作烏有。取而代之的是軍閥的壓迫和黑暗的社會,正義和公正的得不到伸張。
《社戲》作為一篇反映農村生活的文章,卻放在了《吶喊》這部小說集中,令人感到有些奇怪。不過這就揭示了文章的另外一個中心。魯迅不愛看劇場內的中國戲,而偏愛故鄉的社戲;與魯迅小時喜愛農村生活,都寫出了農村真摯淳樸的民風。而魯迅撰寫這篇文章旨在呼吁人們:真實而高尚的生活,源于大自然的本質。在車水馬龍的城市,人們的心不斷地變得浮躁,唯有停下腳步,尋像農村生活一樣樸實純真的生活,才能領悟人生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