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1
曾幾何時,懵懂的我以為只有聲情并茂的電視劇才能夠讓我哭泣,只是用文字鋪陳的情節并不是催淚彈,讀完《穆斯林的葬禮》后我才發現我的觀點是那樣的浮淺。每一個跳動的旋律,每一個曲折的情節,每一個引起共鳴的描寫,都深深地讓我的心溶化了。
霍達用她那細膩的手法,豐富的情感世界勾畫出了兩代人對于親情、友情、愛情的詮釋。天星對新月的手足之情是那么地令人羨慕,他想時時刻刻地保護著新月,不想讓她再受苦了……韓子奇的愛女情結更是別提,新月就好像是他的精神寄托,為了她,不惜拿出了他一生的至愛——玉,去交換女兒的未來。淑彥和新月的友情也是那么的讓人感動,雖然她們的人生道路不同,但她們的友誼之果卻沒有變質,這正是我最最欣慰的,也引起了我的無限遐想。
也許愛情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不老的話題吧!新月和雁潮的愛是那么的悲壯,那么的震撼人心,也許新月是苦命的,十九歲就結束了她的美妙人生。但她卻又是幸福的。因為她得到了真愛,雁潮的愛,像火,給了她生的動力;像風,給了她無限的憧憬;像海,給了她依靠和寄托。她們兩個人“付出了愛,也得到了愛,愛得深沉,愛的強烈,愛的長久。”真是太美好了。現在想來,也不能完全地責怪韓太太,雖然她很可惡,盡力地想要拆散他們,正如她拆散天星和小容子一樣,可是也就是由于她這樣,我才更加地能夠感受到新月和雁潮的愛的真切,愛的偉大。可是,“天上,新月朦朧;地上,琴聲縹緲”“雁歸有時,潮來有訊,唯有明月不再升起”太令人傷感了,太令人心碎了,唉,新月,雁潮。
另一個詮釋著愛的意義的就是韓子奇和梁冰玉的愛情。他們的愛沖破了世俗的枷鎖,打破了世俗的眼光,讓我更加地領悟到愛的力量的偉大。但是稍有瑕疵的就是韓子奇最后的退縮,也許這樣的形容他不夠準確,因為他肩上的負擔太重了,超過了他的負荷吧!唉,渺小的人呀!
我的字真是太齷齪了,我表達不出內心的感受,我表達不出內心的沖動,我表達不出內心的激動。唉,我的《穆斯林的葬禮》,讓我再細細地品讀你吧!歌頌你吧!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2
全書的章節是這樣安排的:月夢;玉魔;月冷;玉殤;月清;玉緣;月明;玉王;月晦;玉游;月情;玉劫;月戀;玉歸;月落;玉別;月魂。“月”演繹的是韓新月與楚雁潮最最至純的愛情;“玉”描繪的是新月的媽媽和爸爸遺憾卻冷峻的愛情。這其中又穿插了一系列人物的感情糾葛,作者的用意也是在突出新月和楚老師純潔、高尚、辛酸的愛情。這部小說可以說是一部史詩,展現了廣闊的穆斯林的生活畫卷;也可以把它看成是教誨人們何為愛情,以及愛情的真諦的“教科書”。
不要一聽到“愛情”的字眼兒就想到“靡靡之音”,愛情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如果說家庭是社會穩定的細胞,那么,愛情就是家庭的核心內容了。就如同孟子說的“食、色,性也。”,意即,“食”、“色”,是人的本性。旅美作家劉墉也說過,“不食無以維持生命;不色無以延續生命。”愛情,每個人在豆蔻年華的時候都要經歷過的,那么,什么是愛情,什么是真摯的愛情,什么是高尚的愛情,這些都是很多哲人探索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的生命是否會增添一些完整的幸福呢?答案是否定的。瞧瞧,“愛情”還是沒有明確的對錯、高低、是否的劃分,所以,還會有作家在文學作品里描寫它,還會有樂師用曲子歌頌它,“贊美”——值得肯定。
但是歷史卻實實在在無法重寫呀!不管它是牽動億萬人的命運的一切巨變,還是值不得寫在紙上的區區幾人的一段尋常經歷。
我讀了《穆斯林的葬禮》這部小說,主要想在此文里說些什么呢?不是讀后感,只是絮絮的心語罷了。買這本書是想重溫一段愛情故事,陶冶下情感,但我沒做到,因為我讀不下去,只是審視了一些片段。昨夜我伏在被子里還讀了好一會兒,今夜,早早地靠在床頭,讀了幾頁,就再也看不下去了。這本書,從此該被我貯藏在書架里了,不會引我去注意它。你問為什么?我也只能笑笑說,我又明白了一個道理——人是有社會性的。人所經歷的無奈和無法推卸的責任都源于人的“社會性”。“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還有中國人推崇的“中庸之道”都是有可取之處的,是經受了千年文化的檢驗的。還有一點,《穆》一書的愛情主題我是熟悉的。我曾寫過一篇散文《生命是怎樣誕生的和怎樣延續的》,是我目前最優秀的作品,雖仍顯稚嫩,卻是結合了我自身十年的感情經歷。我體驗過的愛情,還沒有在哪個作家的作品里看到,只要稍有點兒共鳴,就不再吸引我了。因為我看了幾行字,就能猜到后面的部分,沒有了“期待遇挫”的閱讀享受,呵呵。
再說,我已經很心酸了,才更愛品味最終能團圓的結局。誰說只有“悲劇才能顯示崇高之美”啊?象《簡愛》的結局不是也給人“崇高”的震撼么?所以,過陣子我要重溫《簡愛》,回味一下我十六、七歲讀它時的感動,并且期待在32歲時還能有點兒新的體驗!所以,我會對別人說,我喜歡的書是《簡愛》了。
夜深了,用幾天時間舒緩一下情緒,下周三我休息時去買《簡愛》,買個精裝本的。
她熱愛的翻譯事業,她陶醉的小提琴《梁祝》,她的愛,也都隨著臨走前不安的喘息和羸弱的身軀一并進入了泥土。接受真主的審判,相信她一定能進天園的吧!摁,一定的!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3
一個穆斯林的傳奇事典,三代人的沉浮與共,愛苦糾織的凄美戀情,畫出一道由:梁亦清、韓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韓新月、楚雁潮等塑造的完美長篇巨作。主人公們在政治、宗教中掙扎,人們在思想感情和愛情的熏陶中沉浮,縹緲,被作者獨特的視角帶入了一個從來沒有見過可愛又可恨的世界。
如訴如泣的吶喊,冰如刀攪的界世,愛恨情仇的交匯。死去的人往復在地獄與天界的罅隙,活著的人卻在現實與浪漫的墻縫中重生。幾個世紀的輪回,人們逝去的、重來的,能夠永無忘記的只有七情六欲。紅顏的薄命,男子的癡情,都在這一界如地獄般的天堂中展開交戰。
社會的無形的條件下成形,人們卻又在成形的條件下痛不欲生。
在宗教中對人生以及來未的困惑,這之間的流傳,只會如浮命般吧。渴望死去的心愛的人再次誕生,那誕生之后又會是怎么樣的一段家庭故事呢?爭吵,或是平靜地度過下半輩子?只是渴望著這一切稍縱即逝的虛擬給自己的生活添加著無形的色彩,愛情就只是被人類無疑當作是精神養料的東西么,那是在現實社會中不允許存在的。
宗教的純統,政治的鋒交。
曲終掩卷,回腸蕩氣,余韻繞梁的幽齋音樂,始終在讀者耳邊回蕩著,想抹也抹不去。
最終只是存在又不存在現實中值得人回憶的美好的“事物”吧,這一切想要變為真正的享受,只有唯二的原則:一、享受開始的美好。就讓生命順運。二、一路坎坷,卻始終有美好的回憶不是么?
人生即使如此,只能有付出,或者是有付出又有回報,沒有第三者。這樣凄美的愛情故事,我想,在現代是不容生存的吧。只能有熱情與奔放,開放的外國人又一次對保守的中國人的沖擊,必將會留下永遠的漩渦吧。只能夠就任它發展下去,強大起來,以外人的話說:“就是在發展了。”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4
高中的時候看的這本書,好多東西都不記得了,但是當時窩在被窩里哭的一塌糊涂,我不知道誰錯了,但是沒有一個人幸福,每個人都不是壞人,每個人都那么不幸。
梁俊碧錯了嗎?她很不討人喜歡,但是她沒錯,丈夫跟妹妹生了女兒,她無奈之下撫養成人,確給不了她母愛,這個立場,換誰能給愛呢,她有著中國婦女根深蒂固的東西,這讓她不可能跟丈夫離婚,那個年代也非常非常少人離婚,他只是一個守衛自己東西的傳統婦女,不可愛甚至討人厭,但是她不是壞人。
梁冰玉錯了嗎?她有著那個年代的熱血和無知,孤身在國外,身邊唯一熟悉的就是姐夫,是人都會想依靠吧,在絕望的時候人往往會做出很多喪失人性的事情,她就是在那樣絕望的時候成了姐夫的女人,何況那個年代絕對的男權還沒有崩塌,二女一夫也不是那么難以接受,她無知不夠堅強但是她也不是壞人。
韓子奇這個倒插門女婿,在強勢妻子的淫威下本就軟弱,他既保護不了愛情也保護不了女兒,做的一切都是偷偷摸摸的,他軟弱不男人,但是也不是壞人。
韓天星隱忍 安靜 樸實,也因為他的隱忍安靜毀了自己的愛情,娶了別的女人,他給不了那個女人愛情,但是他懂得他的好,他總是默默的,他知道新月不是他親妹妹,母親不愛新月,但他默默的對妹妹好,他不勇敢 不爺們,但是他很好。
沒有一個壞人,但是悲劇就那么不可阻擋的發生了,因為沒有一個壞人,不知道把氣撒在誰身上,不知道該怎樣做能夠阻擋這一切,沒有一個人做過一件不可饒恕的事情,每件事都有理可依,所以悲劇才那樣的不可逆轉,讓人有心無力。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5
就像冰心奶奶所說的,《穆斯林的葬禮》真的是一部奇書。用巧妙的方式將一個橫貫半個世紀的家族故事貫穿起來,從時間的兩端開始行進,最終匯聚成一個完整的圓。用一個玉器家族的幾代興衰,唱出一曲人生的詠嘆調。在中國博大精深的玉器文化長河中唱出一曲關于命運、關于人生的悲歌。 《穆斯林的葬禮》中的章節目錄的每一章的名字也很特別。全是兩個字,而且第一個字是用“月”、“玉”來互換。那兩個世界,一章章地輪番出現,其中一個世界是上一代的,是新月的爸爸那一代的世界,另一個世界時下一代的,是新月這一代的。剛剛在這一個世界發現動情處,這一章卻完了,輪到另一章中的另一個世界,調整好自己的心情,深深地吸一口氣,重新投入另一個世界,也帶著上一章的感情讀,兩個世界就這樣相互交融,最終匯聚出故事的答案。 當然,每本小說中的人物都和美,但是那種美式小說中丑的形象來襯托出來的。
《穆斯林的葬禮》中大部分人物的美是很自然流露出來的。琢玉高手梁亦清在沙沙的磨玉聲中的那種“心中只有玉”的專注很美;兩姐妹壁兒和玉兒拿著綠茸茸的盛著瑪瑙似的櫻桃的鮮荷葉,很美;易卜拉欣捧著清涼的滑膩的玉婉,失了魂的陶醉很美;新月在北大的未名湖畔上的石階上坐著凝神閱讀很美。 小說的主人公新月與一種別開生面的美,那是一種“不必特別地打扮自己,便有種天然去雕飾的樸素的美”,這種美含有簡愛的剛強。她自信:高考時,新月自信地只填了第一志愿那是破釜沉舟般的勇氣。新月憑著她的努力及自信考上了北大,當新月畢竟不成熟,她也有不自信的時候,面對對手會感到不安,擔心被打敗,同時又不甘心落后,這樣新月這個形象才豐滿,真實。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花季少女,卻又心臟病,但病魔帶來了愛情。我想,這就是《穆斯林的葬禮》一書中飽含的凄美,它埋葬的不僅僅是少女年輕的生命,還有悲傷的過往。開篇上的“穆斯林的葬禮上的祈禱”所說的“寬恕我們這些人”中的“我們”是指全世界吧!穆斯林為著全世界祈福。讓存在著民族歧視的都埋葬了吧!這一場葬禮后,全世界的人沒有了障礙,天下一家親。在新月的葬禮上,不是有漢人(楚雁潮)參加了嗎?而且他還為新月試坑(試坑—穆斯林向亡人最好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這一規定的打破,不正是作者心中的呼聲? 故事的結尾似乎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那是“玉器梁”的又一代人,訴說這下一個新月,下一個希望…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6
《穆斯林的葬禮》是一部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品,作者霍達,本身就是一位居于北京的回族女作家。冰心曾這樣評價過《穆斯林的葬禮》:看了這本書,就如同走進一個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覺得它是現代中國百花齊放的文壇上的一朵異卉奇花,挺然獨立。
這部五十余萬字的長篇,以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六十年間的興衰變化,以及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卻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作容量豐厚,內涵深刻。當我1991年第一次捧讀這部小說,就被書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和所展現的奇異而古老的民族風情深深吸引,不忍釋卷。
故事寫的其實就是“玉器梁”一家的悲劇。主線是韓子奇和梁冰玉的愛情悲劇與韓新月和楚雁潮的愛情悲劇。小說的悲劇既是人物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悲劇,更是命運的悲劇。人物曲折的命運和多變的情節對年少的我而言是充滿吸引的。然而,年過40,再捧起這本書,我卻有了另一番感悟。
《穆斯林的葬禮》用不小的篇幅描寫了回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儀式:梁亦清的葬禮標志著小說情節的開端。薄葬、速葬,最簡樸不過,一心歸主的穆斯林,不需要任何身外之物來粉飾自己。而在新月的葬禮上,穆斯林們肅然跪在墓穴前,神圣的經聲在墓地回蕩:一切贊頌,全歸真主,全世界的主,至仁至慈的主。報應日的主。我們只崇拜你,只求你佑助,求你引導我們上正路,你所佑助者的路,不是受譴怒者的路,也不是迷誤者的路。不得不說,霍達在《穆斯林的葬禮》中對穆斯林的傳統文化有著很好的體現,對于幫助人們理解穆斯林信仰風俗有所幫助。現在看來,縱然兒女情長與民族風情相結合,但情節與人物不免顯得單薄和幼稚。或許是我已在長大,而那小說中的風月與人情卻永遠留在了那個年代……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7
當我拿起《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仿佛進入個全新的世界,里面講了一個少數民族——回族。他們的生活習慣,他們的宗教信仰,他們的傳統風俗......書中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代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
作者對此書結構的安排也別具特色,作者在這一章寫當今,而后一章又開始著重寫過去。就如此的一環扣一環的。這樣的一種構思方式首先引起了我的強烈興趣,使我開始對小說寫作的一些結構、布局方式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作者還善于運用環境描寫,以景寸情,情景交融,以環境的描寫來烘托主人翁的思想情感,稱托出當時的社會環境。
從這本書的書名即可分析出結局蘊含著悲的意味。的確,結尾令人結尾慘淡痛心!新月跟楚雁潮之間的愛情令人感慨,令人憐憫,但卻陰陽兩隔。這是愚昧的封建禮教造成的,封建迷信戕害了家族幾代人,而新月的悲劇也恰恰是歷史的必然結果。天星跟容桂芳的愛情也沒有結局,這難道僅僅是梁君壁的錯嗎?不,這是整個封建社會遺留的弊端,是封建禮教的思想侵害著沒有思想的梁君壁!
新月渴望母愛,打從記事起,她就沒有享受過,幸好有一個疼愛她的姑媽,才讓她隱約感受著母愛。照片上的母親是那樣的和藹可親,而現實生活中的母親是那樣的冷若冰霜,她多么渴望母親能給她一丁點的愛,甚至是理解跟肯定。但事實確恰恰相反,母親反對她上大學,反對她跟不是回族的人談戀愛,甚至在她病危之即,還去刺激她。處處表現自己是為了維護自家的名譽跟對穆斯林的虔誠,但這一切讓新月發出她是我的親媽嗎?的感慨,這是她埋藏心中多年的疑惑。她哭著問她的父親,韓子奇在不得以的情況下拿出了一封信,一封新月的親生母親寫給新月的信。新月,我親愛的女兒:你還在夢中,媽媽卻要走了,我真不知道你醒來后會怎樣哭叫著尋找媽媽......媽媽走了,繼續在陌生人當中孤獨的旅行,不是去尋找謀生的路,也不是去尋找愛,而是尋找自己。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獨不應該失落自己......看到這里,我也為之動容了,不知不覺也已淚流滿面,書中的主人公更是泣不成聲,新月想向母親傾訴這十幾年對她的思念跟內心的苦悶,但由于體力不支,頓時呼吸急促,不省人事。
看到這兒我不禁為新月的悲慘遭遇而深表同情,新月她是那樣一個善良,純潔,開朗的女孩。她對學業是那么充滿向往,一定要考上北大英語系。她對每個人都那么好,幫助寢室里英語差的羅秀竹。但她的心臟病把這一切都毀掉了,父親姑媽的疼愛,哥哥天星的關愛,楚老師的支持,并沒有讓韓新月自暴自棄,而是積極的于疾病做斗爭,可命運就是這樣,從不眷戀人,還是讓這樣一個單純善良的人留有遺憾的離開了。新月的心中都未曾放棄過對于愛,對于美好,善良等的追求,但最終卻無法逃脫命運的束縛。
擁有生命,便是我們人生最大的樂趣。與書中的主人翁相比,我們不都很幸福嗎?最起碼我們擁有著寶貴的生命,這便是我們的財富。我們還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還苦惱嗎?還為一些不如意的事而煩惱嗎?珍愛我們的生命,樹立我們的信心,相信沒有過不了的砍,沒有成材不了的人。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8
這是一本大名鼎鼎的書,曾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因而它出現在太多書單的推薦里。宗教與歷史總是有些沉重,甚至讓人窒息,“1258年,旭烈兀攻占巴格達。。”,因而它曾經安靜地躺在我的iPad和kindle里。
直到有一天,我終于翻開了它,閱讀了它,拋開宗教的外衣和沉重的寓意,僅僅注視書中人物充滿吊詭的人生,才又一次領悟,有些人總是輕輕地出現在我們的生命里,就像是天邊一朵云進入了視野,離開的時候卻總是撕心裂肺、重如泰山。
韓子奇,最早出現在故事中的名字叫“易卜拉欣”,這是一個經名。他刻苦鉆研、臥薪嘗膽、忍辱負重,直到臨死才吐露自己的身世,性格上存在很多反轉。僅僅因為去討一口水喝,他是那樣偶然地出現在梁家的生活里,又僅僅因為打破一只玉碗,他又緊緊鑲嵌融合在梁氏姐妹的生命里,直至死亡。
韓新月和楚雁潮,他們的相遇充滿了戲劇性,就像是舞臺劇一段輕松的獨白,并沒有預示出悲劇的結尾。可從此以后,所有的一切便開始急轉直下。韓新月在臨死之前最想見的人是楚雁潮,楚雁潮在韓新月葬禮十余年之后仍舊動情地拉著《梁祝》。
還有不能忽略的韓天星,他對所有的人都飽含熱愛,卻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品嘗生活的苦果。這里面有缺少父愛的童年、因故夭折的求學之路、失去愛人的痛苦、對妹妹的無能為力、還有對平淡生活的接受。他遇上的所有的人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死亡,不僅是人類無法躲避的最終歸宿和沉重話題,更是作家對人物命運的慣用處理方式。比如余華的小說中多是死亡的盛宴、莫言的小說里又充滿殺戮的狂歡。沒有什么比死亡更能清理一個人的命運了。因而小說中人物的離去總是伴隨著沉重、心碎的、令人唏噓的死亡。
小說來自于現實的演繹。同小說中一樣,一些人的到來總是風輕云淡,讓人有不過是生命中普通一天的錯覺;同小說中不同,他們的離開并非僅僅是死亡,還有僅僅是離開。但無論是死亡還是離開,最終的結局都是淡忘——這是人的本能:記住美好,忘記悲傷。在現實中,也許楚雁潮仍會去韓新月的墓地拉《梁祝》,但終究會鎖住悲傷。這才是人之常情。從更大的道義上講,對死者的最大不辜負正是好好地活。
因此,淡忘才是最沉重的離開,沉重到一些人仿佛從來沒有出現。
有人說,這本書中感情過渡得不自然,無論是韓子奇和梁冰玉還是韓新月和楚雁潮,他們之間的感情進展的總是有些匪夷所思,尤其是韓子奇和梁冰玉之前沒有任何兆頭,卻在半章之內成了夫妻。在這點上,我認為作家是了解自己作品的缺陷的,正如陳忠實一定知道《白鹿原》中田小娥鬧鬼的情節破壞了小說的整體性,在反復修改之后依然決定這樣寫,那一定是蘊含深意的,就像是斷臂的維納斯。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9
當我在圖書館再次看到《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時,內心有著莫名的期待,學生時代曾在校圖書館借閱過這本書,只是時間太過久遠,對于故事情節與人物描寫早已模糊不清。而當我再次手捧有些厚度的書時,嗅著淡淡的書墨香懷著激動的心情緩緩讀來。
這本書是由中國著名回族女作家霍達在1988年發行的一部暢銷小說,后被原作者改編成同名電影。本書主要寫的是一生愛玉如命的玉匠師傅韓子奇曲折的人生故事。韓子奇從最初跟隨穆斯林巴巴一起奔赴穆斯林圣地——麥加的路上,行至北京玉品制作人梁亦清奇珍齋時,因同為穆斯林相憐相惜,在奇珍齋暫作休息。為梁師傅制作玉器的精湛手藝深深折服,因不小心摔碎了梁亦清做的玉碗而立下志向拜梁亦清為師,通過跟隨師傅3年精心研究學習,加上他自己的聰慧和悟性,最終練得了與師傅一樣的制玉手藝。后梁師傅因一件未完成的“鄭和下西洋”大件玉器制品突然歿去。梁家突發變故,奇珍齋被老謀深算的“匯遠齋”老板吞并。為了抵債,不得已將奇珍齋轉給落井下石的匯遠齋老板。韓子奇為了報仇潛伏到“匯遠齋”當了學徒。
3年后,學成歸來的韓子奇出于報師恩和重振奇珍齋,娶了梁師傅的大女兒璧兒,挑起了梁家的重擔。經過十年苦心經營奇珍齋名冠京華。又得貴子天星。后日寇侵華戰爭爆發,韓子奇擔心玉器珍品被毀,隨英商亨特至倫敦。妻妹冰玉因情感受挫,不顧姐姐反對執意離開,與姐夫一起前往英國。在倫敦,亨特的兒子奧利弗愛上了冰玉,但奧利弗在倫敦大轟炸中不幸喪生,冰玉在孤獨、傷心的情況下愛上了韓子奇,并生下私生女新月。
戰后一同回國,姐姐君璧不容母女倆,冰玉決定帶女兒遠走他鄉,韓子奇苦求,留下女兒。新月逐漸長大成人,以優異成績考上北大西語系。上學后與班主任楚雁潮之間產生愛情,因楚老師系漢族,為梁家反對,他們的愛情卻在阻撓中愈加熾熱。而天星也因母親的心計所使,沒能和自己喜歡的同事結婚,而娶了新月的同學,當發現時,一切晚矣。新月紅顏薄命,因嚴重心臟病不幸逝世,楚雁潮及新月一家悲痛欲絕。哥哥,嫂子挑起了家里的擔子。后來韓子奇,梁君璧相繼去世,韓天星也有了一雙子女。多年以后,冰玉回來了,但一切都也已經物是人非。
至此,整個故事留給讀者一片唏噓。無疑,這本書講述的是真正的悲劇故事。我的心在為韓之奇與梁冰玉之間的真愛無果難過;為天星與同事之間的戀情因其母阻撓致使愛情夭折傷心;更為韓新月與楚雁潮的真愛無終而悲痛。不由令人慨嘆:愛情雖萬般美好,但其在諸多現實問題面前均變得無足輕重。這本書里的故事如此,現實中也更是如此。唯美的東西往往如曇花一現,不會久遠,一旦遇到阻力便化做煙消云散;相反那些平淡無奇的東西則恒久彌香。
合上這本書后,我的淚水淌滿兩腮,心,久久不能平靜,一直在為韓新月的`早逝而深感遺憾和痛惜。韓新月,這朵聰明、漂亮、尚未盛開、淺嘗愛情滋味的花骨朵兒,剛入北大不久,便被診斷出患有嚴重的心臟病,最終如冬日一朵還未綻放的花兒,被命運的狂風驟雨給摧殘得過早凋謝了。我之所以哭,是因為她生命的短暫,初嘗人生愛情的甜蜜,生命便迅速枯萎敗落。正所謂:花開未盛時,殞落令人傷,不禁令人惋惜連連。
細想之下,也沒什么可哭的。人為什么活著?活著的終極意義又在哪里?無非有信仰,有精神世界的追求,無愧于自己的內心。佛曰:人生下來就是受苦的。生老病死皆自然規律,早逝也未嘗不是另類痛苦的解脫。世間一切都是無常變化,這是宇宙人生之規律。但世人不識這種規律,追求永恒:希望身體、家庭、婚姻、事業、愛情等等皆永恒,事實上世間沒有一樣永恒的東西。因而,不用祈求什么永恒,珍惜身邊現有的美好就好。
這本書的另一大看點是作者關于穆斯林葬禮儀式的重筆描寫,韓新月的葬禮上,先是由其姨母代替其母為其“小凈”、“大凈”(作凈儀:即用清水為亡人凈身洗禮,亦稱“浴禮”,俗稱“洗埋體”(“埋體”即亡人遺體);接著穿克凡:即亡人凈儀后穿的殮衣;三是作殯禮:殯禮,阿拉伯語稱作“者那則”,即為亡人向真主祈禱的集體禮拜,俗稱站“者那則”。最后是殯埋:殯禮結束后,就將亡人抬至墓地,下土落葬。穆斯林有抬送亡人的美德,一般由男性穆斯林集體肩扛,送至墓地。穆斯林認為抬送亡人可以消去自己的罪過。
從這些描述我似乎有些明白宗教信仰的魔力所在。曾經幾年前,我曾前往青海塔爾寺旅游時,看著那些身著普通衣衫的淳樸藏民,上至須發皆白的老人,下至幾歲的頑童,無論年紀大小,皆極盡虔誠地三步一跪、四腳朝地匍匐的情形,當時我真的無法理解,一種信仰竟可以與人的精神融為一體,那該是怎樣大的魔力?自此,我方理解,人活著,總是要有一種追求和信仰做精神支柱的,而這種信仰和追求就是人活下去的靈魂和動力。
總而言之,霍達寫的這本《穆斯林的葬禮》書,人物形象豐滿,故事情節曲折,雖然至始至終貫穿了人生的諸多悲劇,但依然令人一旦捧起,便手不釋卷,是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10
啊,!寬怒我們這些人:活著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人,男人和女人。
啊,!在我們當中,你讓誰去生存,就讓他活在伊斯蘭之中;你讓誰死去,就讓她死于信仰之中。
啊,!不要為他的報償而剝奪我們,并且不要在他之后,把我們來作試驗。——穆斯林葬禮上的禱辭
第一次聽說《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是聽至交好友介紹的。說這本書的內容很豐富,也很感人,曾感動了一輩人,當然也感動了我的這位好友。鑒于他的強烈推薦,我不禁有種馬上要看的沖動,但更有幾許懷疑,這書真有他們傳的那么好么?說她好,她到底好在哪呢?書拿到了,粗粗一看封面,很平常,簡單的文字和幾筆圖畫,一彎月牙一行回文,看不出有何奇特,感覺是很普通的一本書,洋洋數十萬字,也沒有感到什么奇特地方。匆匆粗略看完這本書,才在腦海形成一個大概格局,但我再次欣賞此書時,卻得到了更多的感觸,驚嘆于回族女作家霍達的筆觸,可以讓人陶醉在那樣的意境里,讓我真實地感覺到和主人公進行一次零距離接觸,為他們歡樂,為他們痛哭,當一個個的送他們離開人間的時候,也為他們生死離別折磨的痛徹心肺,甚至于擔心自己葬禮先于書中葬禮而舉行。默默地,我流著淚,以特有的方式向已逝去的人表示我最沉痛的哀悼!
這本書巧妙地將玉與月作為線索貫穿整部小說,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讀來著實讓人心動!韓子奇是梁君璧、梁冰玉的父親梁亦清收留的孤兒。為了師傅臨終的遺憾,也為了他自己愛玉如命的嗜好,他和梁家的大女兒梁君璧結成了連理,并成了梁家的主人。隨后,他通過自己的努力,選擇了和他師傅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也成就了他在這一行業的頂尖地位。然而,抗日戰爭爆發了。為了他心愛的玉,他背井離鄉,攜帶了他的全部玉器來到了英國。而戰爭的硝煙同樣彌漫到了英國。在痛苦與絕望中,韓子奇與相依為命的梁冰玉相愛了,他們在絕望中努力找到了希望。并有了愛情的結晶——新月。在國外飄泊了數年后,還是為了玉,韓子奇回到了妻子的身邊,帶著女兒,守住了他的玉,繼續做著玉的奴隸。
六十年代初,韓新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大的西語系,也就是她親生母親梁冰玉曾經就讀過的燕京大學的前身。在北大,新月和他的年輕英文老師楚雁潮深深地相愛了。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命運偏偏就是如此的殘酷,新月,一個十七歲的姑娘卻在他風華正茂的歲月被檢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那是一種不治之癥。在楚雁潮的支持、鼓勵下,新月勇敢地與病魔作著斗爭,即使病魔纏身,她還是積極、樂觀地生活著。想著等到病愈那一天重新回到校園。而另一方面,對于新月來說,最渴望得到的就是母愛,從他記事起就似乎沒怎么受到過母愛,一位母親該擔心的,該操心的事,全是由疼愛自己的姑媽所取代,似乎姑媽更像媽媽。每當新月看到寫字臺上那張六寸大小與母親的合影時,才會感受到隱約的母愛。她不知道,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當新月了解到了事實的真相后,她微弱的心臟難以承受如此沉重的打擊,和楚雁潮的真摯愛情也最終沒能留住她的生命。新月帶著無盡的遺憾閉上了眼睛……
幾年后,當新月的親生母親梁冰玉到女兒墳前看望女兒時,發現了一位中年男子,矗立在親人墳前,用小提琴深情地拉著《梁祝》……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看到穆斯林我們想到最多的還是清真寺等;關于回族,我知道的也很少,只知道回族人都很愛干凈,不吃豬肉,男人們頭上都戴一頂小白帽;僅此而已。《穆斯林的葬禮》的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在這部長達五十余萬字的長篇小說里,作者以自己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容量,深刻的內涵,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獨特的心理結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韓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韓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豐滿的人物,展示奇異而古老的民族風情及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作品清新流暢,質樸無華;以細膩的筆觸探測人的心靈,讀后蕩氣回腸,留下深沉的思索,讓我們看到了更多有關穆斯林的精神生活。
和新月的坎坷命運相比較,想想其實我們還是應該感到十分幸運和滿足的。生活在現在這個和平社會,有父母的疼愛,更有追求幸福的權力。當看到當新月在病榻上還念念不忘學習她所鐘愛的英文時,這種精神不正是我們現代人所要學習的地方嗎?人啊,是應該學會滿足,正所謂知足長常樂,當經歷了生離死別,當看透了悲歡離合,我們最應該學會的是放棄看似重要東西。因為放棄更是一種美,而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進取、知足常樂的過程。
常常出現這種情況,每當人們在看完一部小說后,而置身于故事人物其中,情緒也久久受故事人物的影響,這也許就是作者在用自己的心,或自己的生命去寫的緣故吧。他們并不是為了賺別人的眼淚,那也是他們自己的情不自禁。一個好的作家在寫作時,并不急于下筆,而是經過想當長地一段“孕育”之后,他們面對文學,有著宗教般的虔誠,寫作在他心中應該是神圣的,來不得虛偽,欺詐和裝腔做勢,也容不得骯臟和居心不良。因為一顆丑惡的心是寫不出真善美的好文章的,也不會讓人淚流滿面的。難道你不是這樣認為的嗎?
長路漫漫,無限的思緒仍在飄蕩,何處才是心靈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