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讀后感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總結(jié)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挪威的森林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1
上周日在上舊書攤上買了一本作家村上春樹的大作《挪威的森林》。一周就把它看完了,好久沒有這樣痛痛快快的讀小說了,心中好象有一樣?xùn)|西堵住,不吐不快,總覺得還是隨便寫幾句所謂的讀后感吧!
當看到書的簡介就知道這是一部愛情小說,我能否讀完一點把握都沒有,開始的時候無法靜下心來仔細閱讀的,但我還是像年輕時一樣,認真的讀完了,也重溫了戀愛時的感覺。這是一部純情、坦率的小說,成長的苦悶,無奈,恐懼,好奇,令人感動共鳴。正如作者說,有些人會喜歡這部小說,有些人不喜歡,只要是熱愛生命,對生命敏感的人一定喜歡。這部小說中人物稀少,寫來寫去就是那幾個人:渡邊君、直子、玲子、綠、永澤。故事情節(jié)就是圍繞渡邊君與直子純美而毫無結(jié)果的愛情展開。先簡單的介紹一下讀完后我對書中這幾個人物的一點體會吧:
1、渡邊:渡邊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小人物,感受強烈的是渡邊的“真”,他真實地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把自己真實的一面原汁地展示給別人,包括他對人對事的表現(xiàn),如玲子問他跟幾個女人睡過,他都毫不保留的講給玲子聽。接著感受的是渡邊博大平和象大海一樣寬廣無邊的心胸和細膩的感情。面對明知是“不正常的”的直子卻“潤物細無聲的”默默關(guān)心,一天一天的寫信,而且一直堅持,更令人傷感的是直子并不知道欣賞,卻固守在已經(jīng)自殺已久的木月的傷感中。我覺得渡邊對直子的愛情是由替朋友照顧女友的關(guān)心同情轉(zhuǎn)化而來。
2、直子:直子有點象我國的《xx》中的xx,多愁善感、纖細柔弱,林妹妹一旦走出了大觀園,她也是無法生存的。因而無論渡邊怎樣努力去撫慰,也無法挽回直子因“不正常”而自殺的宿命。
3、永澤:永澤是唯一可以把持自我的積極的人,事實上,他的所作所為是對現(xiàn)實的嘲弄,游戲人生而已。
4、綠子:綠子是我喜愛的人物,她真實、率真,簡單。綠子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真誠與渡邊表現(xiàn)出的真誠不管在哪個年代,哪種環(huán)境都難得可貴。
5、玲子:玲子的心理不正常和其它人不太一樣,她一生的禍福都是音樂所賜。在某種程度上,玲子受直子影響很深。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觸就是書中對“生與死”的描述:“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這本書一共寫到四個人自殺,木月、直子、直子的姐姐和初美。書中冷峻平緩的文筆把這些莫名其妙但又沉悶的自殺擺到我的面前,我不理解,這是怎么回事,是xx人的社會現(xiàn)象還是他們年輕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在我們這個現(xiàn)實世界中當我們身邊的親友撒手人寰時,每一次的葬禮都讓人反省活著的人該如何更好地活著。因為人來到世上只活一次,要讓這一次活得有價值。我想可能是這些年輕人陷入了一種莫名的孤獨空虛之中,到了難以自拔無人幫助的境地,可能與西方根深蒂固的思想、生活方式、社會環(huán)境、受到的教育有關(guān),不像我們中國人的“好死不如賴活著”。其實有的時候我們也會感覺到孤獨寂寞,有時候也會陷入無盡的空虛之中。孤獨、寂寞、空虛是每個人都有的。
無論你是達官貴人、百萬富翁還是布衣百姓、窮人乞丐都會有,只不過看你怎樣去面對?人人都有這種經(jīng)歷,但人人卻未必用相同的方式面對。如果你不用正常的平常心去積極面對,那么你將無法走出孤獨的世界,那就會像直子他們一樣變成了“不正常”的人。現(xiàn)在我們的現(xiàn)實世界中不也經(jīng)常聽到有的人自殺嗎?可能也走進了孤獨、寂寞、空虛、厭世的死胡同而難以自拔了吧。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2
“并非生的對立面,死潛伏在我們的生之中,穿過心中的那片森林。”在大雪紛揚的白色籠罩下,磚紅色屋頂。灰白色天空,恍惚之間卸去了沉重的色彩,唯以素色裹身。有一種輕松自在之感由然而生。我想是村上春樹的話,他一定會看見那白色皚皚中如火一般的精靈,冰清玉潔下微笑的身影,撩清那漫天飛舞中的千姿百態(tài)。一個字一個字地看《挪》,不忍心錯過一字一句。或許我這么看著,突然對面走來一只可愛的小熊,眼睛圓鼓鼓的,她就這么對你說:“你好,小姐,和我一起打滾好么?”……村上春樹的書就是這么讓人突兀,而且充溢著古典和浪漫,幽雅和恬靜。耳邊依舊會響起敢死隊的故事,直子“吃吃”地笑了。
至于敢死隊的離奇失蹤,也將成為我記憶中的一抹。而永澤。初美,他們是我人生中的過客,只是煙花盛放時的光華瞬間,當紛繁的雪花落光之后,當冬去春來,冬日的冰雪融化地無影無蹤,我不知道自己還能記得多少。也許忘卻,也許永遠。我,直子,木月。當一個人的離開帶來了另一個人的瘋狂思戀,那么淚水終究無法停止。那種超越友情,超越愛情,但卻是友情和愛情的愛使我深深為之震撼并且再也無法忘懷。我喜歡玲子,綠子,她們的存在讓我有了真實的觸動。最后是以“我在哪里也不是的場所的正中央,不斷地呼喚綠子”結(jié)尾的。這與其說是娓娓講述渡邊所經(jīng)歷的青春,倒不如說是一場心靈的探索。每個人的生活態(tài)度是不同的,就如同這雪。即使也是白的,細小的,也不千萬種的姿態(tài)。你無法大略看清,但能夠細微地感受到。如果對于死去的人的感情太過沉重,那么于生者只會是身體的完好,精神的腐蝕,就像直子,她永遠活在對木月的愛下“不甘愿被折離枝端失去了靈魂,讀后感《穿過心中的那片森林——《挪威的森林》讀后感》。不能做堅韌的行尸走肉。
寧愿自毀至形容猙獰,被人丟棄。如此,這短而無救的美才深如骨髓,令人懷戀。絕不茍延殘喘”。刻骨銘心的愛如何釋懷呢?渡邊君大是一副天下無謂的態(tài)度。敢死隊會認認真真地過活,愛地圖拉,做體操拉,雖然成為笑料是事實,也改變不了他生活的原始軌道,力圖堅持自我的目標實在令人欽佩。再加上永澤應(yīng)該算是對比吧:永澤的生活是一帆風順的,但他認為“人生中無需所謂理想的東西,而是行為規(guī)范”。木月的死看上去是個謎,但一直被提醒的似乎他的離去是個必然和遲早。但死者已死,所幸的是在直子走后,渡邊也終于發(fā)現(xiàn)了真正的人生價值。“周圍走過的人無不直盯盯地看著我們,但我已不在顧忌,我們是在活著,我們必須考慮的事只能是如何活下去。”玲子對渡邊說,祝你幸福。渡邊終于回到了生命的軌道,勇敢奔向綠子。這就是我對《挪》的理解。也許痛會讓人不能自己,當新的事物出現(xiàn),你不該為過去感傷,應(yīng)該去面對新的生活。人生啊,不要一味沉浸在瀕臨絕望的海洋中,試著去發(fā)現(xiàn)吧,事實上你想象得到的那個遠比現(xiàn)實來得糟糕。可能這樣,木月,直子也就不會不在人世了。但死的價值正是提醒我們沖破思想的囚籠,邁向幸福的動力。畢竟就像渡邊說的,無論怎樣的哲理,怎樣的真誠,怎樣的柔情,也無以排遣這種悲哀。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脫出來,并從中領(lǐng)悟到某種哲理。20xx年未漢王書城香港站網(wǎng)上購機搶多重大禮!一重禮:送50元香港書城體驗卡一張二重禮:送價值超千元的暢銷精品書!三重禮:每天網(wǎng)購前10名顧客額外送68元書城充值卡一張四重禮:活動結(jié)束后抽取一名幸運大獎,送5400元幸運大禮!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3
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樹
友情提示:讀完此文需要4.5分鐘。
這兩年斷斷續(xù)續(xù)看了些書,每看完一本,便習慣了寫讀后感,以至于令自己不會遺忘。雖然并沒有培養(yǎng)出自己較好的文采,卻能夠不斷的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越來越多的不足。
村上春樹這簿小說對我的愛情觀略有震挫,不知該如何表述,既充滿了同感又揣著無限的疑惑。讀這本書的時候,很難讓自己分心。
就像走在四季不斷變化的原野上。空曠寂寞大海,近在眼前的晚霞,心愛的抑郁癥女孩,一遍又一遍看過的書。在心里反復(fù)出現(xiàn),難以忘懷。
書中圍繞著渡邊、直子、木月、阿綠這四個人的故事展開描寫。木月和渡邊是哥們,木月和直子是情侶,渡邊和直子通過木月互相認識。所有的敘述都是從木月毫無征兆的自殺后展開描寫。
渡邊和直子的偶遇,一次又一次相約聊天,渡邊愛上了這個失去愛人,沒有朋友,沒有任何娛樂的女孩——直子。后來渡邊與直子在相處中發(fā)生了關(guān)系,之后直子便不知去向。一段時間后,直子告知渡邊自己在精神療養(yǎng)院與抑郁成疾抗爭。渡邊去看望直子,與直子共處一室那晚約束了自己,表示愿意一直等待直子好起來。
渡邊徘徊在想念直子與終日上課的那段時光里,認識了阿綠。阿綠和直子的身世非常相同,但兩人的性格卻有著鮮明的對比。阿綠不記恨自己的父親,卻又不會因為自己母親的死太悲痛(她母親死的時候,她父親說我希望死的是你和你姐姐)。她喜歡渡邊,性格豪爽樂觀,感情上柔軟細膩。渡邊很清楚地感受到,這是和憂郁的直子在一起,完全不同的感覺。
一開始,他知道阿綠對自己的感情,卻無數(shù)次說:我不想失去你,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其實在渡邊的心里,他的一半永遠的深愛著直子,永遠的定格住了,再也不會生長發(fā)芽,而他的另一半?yún)s悄然的愛上了阿綠,渴望春意盎然的風景。在渡邊最終選擇了阿綠以后,直子選擇了自殺,文中間接性的提到了直子是因為渡邊選擇了阿綠而自殺,但仔細分析,這并不是主要原因(分析理由:通過直子寫給渡邊的信,對渡邊說過的話,直子更大一部分原因是對渡邊的依賴以及無法忘記木月的痛苦,以至于最終選擇解脫,正如文中所說:活著的人一直在變老,而死去的人永葆青春。)
末尾,也沒有交代渡邊與阿綠的結(jié)局,作者似乎也無意將他們的愛情畫上連接的符號(謹代表個人觀點,故事結(jié)局并不要求統(tǒng)一,作者并未交代)。
阿綠的性格,直子的憂郁,木月的逃避,還有渡邊的勇氣,作者通過這些告訴我們,不管是孤獨,還是死亡,我們終將會在成長中遇到并且無法逃避,然而回憶這個過程已經(jīng)很美好了。
這是一本腐爛的,青澀的,荒蕪的,但又繁華極了的青春記事,也是一本現(xiàn)實主義小說,既沒有無病呻吟,也沒有夸張夢幻。我既希望它是真的在世界的某一個角落發(fā)生過,我又祈禱著并沒有如此難過的事情。
很遺憾錯過了這本書這么久,但是有幸能讀完,真是極好的。
就呼應(yīng)《挪威的森林》這一提名而言留一段話:希望我們都能夠順利走過荒亂的雜草叢,劃過早已了無生息小河道,不再被尖銳的石子所絆倒,最后總能到達我們想要的地方,也許是挪威的森林里描寫的漂亮螢火蟲,也許只有簡單的微風陣陣一望無際,但一定是你們所能接受的光景。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4
“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這本書讓我思考得最多的是生與死的問題。一直以來,人類都在探討生與死的問題,很多人認為不是生就是死,人最基本的兩種形態(tài)。但是,村上春樹卻告訴我們,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這句話多次出現(xiàn)在書里,讓我記憶深刻。村上春樹對生與死的思考,獨到的見解,在他筆下的人物中展現(xiàn)。
一個是木月的死,木月死后直子和渡邊的關(guān)系便開始了,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用玲子的話就是“你選擇了綠子,而直子選擇了死”。兩次都是由死引出新生。還有就是初美的死。生還在延續(xù)。
渡邊對虛假骯臟的學校很厭惡,但他沒有去改變這一切的想法。他在尋找一種既不傷害直子,又不傷害綠子的方式,但,正如書中所說:“如果每個人正義都大行其道,每個人都得到自己的幸福的話,必然導(dǎo)致混亂。”在直子死后,渡邊想通過旅行來找回自己但卻失敗了。相對于已經(jīng)失去的更應(yīng)該珍惜眼前存在的,應(yīng)該停止對生者的傷害。
書一開始講了一口很深的、一但墜入便只有孤獨陪伴直至死亡的`井,直子明知道是危險的,但又很吸引她,因為墜入井中便與現(xiàn)世隔絕,也許這才是她真正想要的。她一直在渡邊的和木月之間徘徊,在生與死之間掙扎。在療養(yǎng)院的直子曾經(jīng)好轉(zhuǎn),熱切地期待美好的新生活的開始,但是她的另一面的痛苦壓抑在黑暗深處。
綠子像森林里一棵樹,她似乎可以沖破黑暗享受到陽光。她非常堅強,面對生活的苦難,父母在經(jīng)歷了痛苦后慢慢死去。她也想逃避,也很想有個依靠。她向渡邊表白,也尊重渡邊的選擇。當渡邊因為陷入對直子的思念而忽視了她時,她告訴渡邊自己的真實感受并選擇暫時離開讓他們可以冷靜的思考。
除了講生與死的問題,還講了關(guān)于精神病這個話題。書里還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那是患有精神病的她說的:"我們的正常之處,就在于自己懂得自己的不正常。"當渡邊來到療養(yǎng)院時,他發(fā)現(xiàn)里面患有精神病的人好像很正常,反而里面正常的人像是不太正常。當他離開療養(yǎng)院,回到正常的人群中時,他甚至一時間難以適應(yīng)所謂的“正常”。
書里除了玲子,還有兩個角色讓我思考了很久,一個是永澤。永澤是一個家境、學識都很優(yōu)秀的人,是一個“精英”型的人物,他諳熟社會的"精英"規(guī)則,他可以輕易利用這些規(guī)則,但正因為他知道這些,所以他的內(nèi)心是很空虛。
另一個是玲子的一個學生,她原本相貌身材學習都很好,但她喜歡撒謊,用精湛的演技騙取他人的信任和歡心,好像天生就能洞察人的習性,以此玩弄人心。她擁有彈鋼琴的天賦,但是她并不是真的想彈鋼琴。玲子哪怕被她傷害也為她的天賦而感到惋惜。有些就是這樣,明明擁有絕頂?shù)奶熨x卻不好好珍惜。有個奇怪的地方,那就是,他們不接受任何訓(xùn)練都能比普通人做得好,卻不能和優(yōu)秀的人相比,他們?nèi)绻芙邮芟到y(tǒng)的訓(xùn)練一定會有很大的成就,但他們又不能接受這種訓(xùn)練,因為這偏偏會破壞他們本身良好的天賦。
這是很矛盾的,但是我能理解。我從小就不愿意接受系統(tǒng)的訓(xùn)練,我討厭條條框框的規(guī)矩束縛我繪畫,我天生就熱愛自由,我知道我和那些優(yōu)秀的大師相比遠遠不夠,但我自己平日也會練習,比較隨性,按喜好心情來畫畫。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5
初讀《挪威的森林》,大概就一周前吧!之前有好友力薦過,但苦于沒閑暇時間來翻閱觀看,對此一直都懷有莫名其妙的愧疚感,有負于好友的一番好意,又因此機會得以窺探一二,幾經(jīng)波折甚是有緣啊!或許是內(nèi)心深處隱藏著敷衍了事的態(tài)度,翻閱的速度太過匆忙,導(dǎo)致如今提筆忘字,不知從何而來蹤跡難尋。腦海里呈現(xiàn)出斷斷續(xù)續(xù)的畫面,不曉得用什么美好的字眼來描述更為貼切!無可奈何還是伏案執(zhí)筆,好吧不磨嘰,恕我娓娓道來。
“喜歡孤獨?”“喜歡一個人旅行,喜歡一個人,喜歡上課時一個人孤零零地單坐?”“哪里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非常喜歡書中的這段對白!簡單明了闡述了沒人能適應(yīng)的了孤獨,只會慢慢習慣一個人的生活。就好比如今存在的龐大群體“宅男腐女”,新鮮又頗為貼切的代名詞,日益月滋沖擊著現(xiàn)實社會。并不是這類人群不善言辭缺乏交際,而是過多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多去外出交流溝通,也許是習慣一人安靜享樂的品質(zhì)生活,聽音樂看書寫字,過著文藝范的日子。但是這類生存模式貌似只局限小眾。害怕孤單又不愿合群,自相矛盾的群體動物。肆意妄為的盡情放縱,卻無法揮霍內(nèi)心的孤獨。好像歌中所唱到那樣,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現(xiàn)實世界里,很多方面人們都在互相強加,以鄰為壑,否則就活不下去。”挑剔耍手段玩陰謀乃相處常有之事,層層過濾篩選最后留下什么?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的相處之道,可紅顏知己不挑三揀四,也就那么屈指可數(shù)為數(shù)不多。書中的主人公也大致如此,木月去世以后,再沒找尋到方使交心的同性。永澤充其量就一生命中的過客,加以點綴徒增無奈,或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古人云:“德不孤,必有鄰。”孤獨是你人生的必修課!
“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木月那么熱情公道,直子那么溫柔漂亮,初美簡直近乎完美,直子的姐姐品學兼優(yōu)。然而,這樣集眾多優(yōu)點在一身的人,結(jié)果卻出乎人意料之外,都相繼自殺生亡。無一不連人嘆息與感嘆。更多的人懷念美好往事的背后,卻漸漸淡忘了痛苦不堪的一面,悲傷使人刻意回避不愿重提。在眾多的痛苦接踵而至前,許多的人的更愿意逃避現(xiàn)實,獨自一人背包在外旅行,但終究不是什么良全其策,最后還是要回歸到現(xiàn)實,飽受精神世界的折磨。其實一個人內(nèi)心再怎么強而有力,所能承受的情感也是有限的!表明看上堅強的人,也承受不了心靈上摧殘。“但是無論事態(tài)看上去多么令人悲觀,也必定在某處有突破口可尋,倘若周圍一團漆黑,那就只能靜等眼睛習慣黑暗。”
“不迷惘和痛苦的人哪里能找得到!”問一個簡單的題,你喜歡什么知道嗎?聽過的回答不計其數(shù),但是答案總是千篇一律的,最后歸納總結(jié)剩下的不過是“華而不實的夢”。我并不是嘲笑譏諷他(她)們!引用三毛所說的一句話,“理想與夢想的區(qū)別在于。理想是一種可能實現(xiàn)也不可能實現(xiàn)的觀念。夢想,可以想的天花亂墜,要實現(xiàn)起來大半是不成的。”很多時候我們像真的搞不清楚,也不知道在堅持什么所以然,對待明天與將來茫然失策不知所措。在眾多抉擇面前丟失了自我,迷惘與惆悵相互交織著內(nèi)心。“倘若心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讀過《挪威的森林》的人,也許更多的是沉寂在凄涼悲傷的情景中,往往忽視了樹上春樹創(chuàng)作的初衷,未曾想過希望別人了解自己,誰的青春不迷茫!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6
我想,溫暖的和風吹拂著暗夜,送來一陣陣暖流夾雜的清涼感,這個時候,伏案細細品味一本書,是再好不過的狀態(tài)了,尤其是,還有一首再符合不過此情此景的音樂縈繞耳旁,與書中的景色、人物,一起流淌進心田。
“獻給許許多多的忌日”。這是村上春樹筆下《挪威的森林》扉頁上的一句話。當,將這一本書讀完,然后合上書,再積淀那么幾天,再思索的時候,這幾個簡簡單單的字沖蕩著文字、沖蕩著思緒,直子、綠子、玲子、初美、永澤、木月,甚至那無數(shù)的不知名的少男少女的形象都一股腦的涌來。
獻給許多許多的忌日,這忌日是渡邊君親身體會到的死亡。木月、直子、渡邊,三人的世界;永澤、直子、渡邊,三人的世界;玲子、小女孩、玲子丈夫,三人的世界;綠子、綠子男朋友、渡邊,三人的世界。在這三人組成的世界,一次又一次,死亡降臨三人之間,讓一個人離去,又讓一個人離去,讓一個人永遠停留在十八歲,又讓另一個人永遠停留在二十歲,也許最終的渡邊君,不知道身在哪里的結(jié)局,也將永遠停留在二十一歲。這是生命的悲哀,是生命的凄涼,更是人間的不忍。一幕接一幕,對于一個深愛這個世界的人,又將如何面對?
《易經(jīng)》有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無數(shù)的三,也何嘗不是在暗示著無數(shù)的人間悲劇。
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在我看來,《挪威的森林》還是一部青春劇,正如木月說的死,這死是青春的一去不復(fù)返,但是青春永遠留在了記憶的最深處。書,記錄的是大學的生活,從高中畢業(yè)起,到大學深入進行;想想,我們何嘗不是從大學走過,何嘗不是在大學畢業(yè),邁上工作崗位便不再有那過往的青春。而,面對即將逝去的青春的時候,我們又何嘗不再哀嘆。記憶中,畢業(yè)的時候,每個人都是痛苦的,都想再看看自己的校園,再和同學們聚上一餐;當送走同學的時候,由何嘗不是在一滴一滴落淚;還有,工作的前幾年,又何嘗沒有一次又一次夢回校園,夢回那個同學之間。熟不知,我們那個時候,不僅在告別校園,而更多的是在同青春揮手告別,再同直子、初美代表的最青蔥的歲月告別,而這種告別,是永別。
生在此側(cè),死在彼側(cè)。我在此側(cè),不在彼側(cè)。書中還有這樣的永澤對于渡邊的定論:他和我一樣,在本質(zhì)上都是只對自己感興趣的人,只不過在傲慢和不傲慢上有所差別。自己想什么,自己感受什么、自己如何行動-除此之外對別的沒有興趣。一方面,這又是一本關(guān)于“孤獨”的記述,玲子是孤獨的、直子是孤獨的、綠子是孤獨,宿舍內(nèi)無數(shù)的男同學是孤獨的,所以,面對孤獨,他們能做的就是通過性愛,大膽的性愛來填充這種空虛。我想這也可以充分解釋了書中對于性愛的敘述。但,面對孤獨,面對性愛,在讀者看來,卻是高雅的,并沒有綠子看的很黃很黃的那種錄像的猥瑣。
自己是自己,別人歸別人。書中如是說,我同渡邊的相近之處,就在于不希望別人理解自己,而覺得不被別人理解也沒有關(guān)系。這還真同現(xiàn)在正在聽得音樂《一個人挺好》相符合,也和這暗夜下,只聞狗吠、車聲,還有清風聲相吻合。
當我又走在那熟悉的街道,總會有人對我笑。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7
《挪威的森林》,一書的譯者導(dǎo)語部分寫到村上的作品大多都是與寂寞,孤獨有關(guān)的,他不是注重描述寂寞,不注重營造寂寞的氛圍,更多的是一種把玩,體味寂寞,以一種親身體會的方式讓讀者有一種對人生,對感情的寂寞。而我自我在一書中除了體會到人生的無奈與生命中生與死的傳遞,男與女的關(guān)系等一些新的體會。
文中的渡邊君是一個萬分糾結(jié)的人物,處于木月和直子的第三者,是他們的好朋友。木月和直子則是青梅竹馬。木月在17歲的時候就自殺死了,木月的死對渡邊君的打擊實在是太大了,同樣直子也是。直子的確忘不了木月,可是對渡邊君也有好感,木月死后兩年,直子和渡邊在東京讀大學相遇,順其自然的相戀,爾后直子20歲生日之時多年以來的種種經(jīng)歷最終使直子承受不住,她回到了老家的療養(yǎng)院。期間渡邊君又遇到了好多個女孩子,其中小林綠子對他的影響最大,一邊是直子,一邊是綠子,渡邊君萬分糾結(jié)。期間渡邊君去療養(yǎng)院看過直子兩次,認識了直子在療養(yǎng)院的閨蜜玲子。
最終直子在自我21歲生日的時候結(jié)束了自我的生命,渡邊君在這個消息的打擊下變得厭世,埋怨上天是如此的不公,綠子也因為渡邊君對直子念念不忘最終離開了直子。故事以渡邊君最終孑然一身告終。他的大學同學永澤因為夢想玩弄感情,拋棄了他的女朋友初美(異常的氣質(zhì),說不上漂亮,可是總能讓人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溫暖)隨著永澤當了外交官去了德國,初美和別人結(jié)婚了(兩年后割腕自殺于自我家的浴室)永澤只是表示:自我丟失了什么重要的東西。正因如此渡邊與永澤就此絕交。永澤這個人是十分鐵石心腸的,十分倔強的。
書中與渡邊有交集的朋友大多不是悄無聲息的離開,或者自殺,或者找尋自我的夢想,拋棄一切,或者有著種種的不幸。本書讓我明白男女之間的的確確能夠存在純潔的友誼的,或許兩個人相互了解得很深,外界甚至彼此都認為對方是自我對的人的時候,在確定關(guān)系的一瞬間少了一些感情的沖動,這樣的愛,愛不起來,也就談不上愛了。由性產(chǎn)生的愛是不完全的,也是不持久的,男人或許會為了對女人的一句承諾而放棄自我的感情,可是女人仍舊不敢理解,這樣兩個人一輩子就耗完了。其二是人的一生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人,或是過客,或是知己,或是伯樂,可是不能保證某一天他或她不會悄無聲息的離你而去,那里不是指空間上的,也可能是時間上的。可是這些人對自我的影響是十分的大,從習慣,到性格。人總是在相互遷就中生活著。對生死來說,死亡必然需要勇氣,可是活著需要更大的勇氣,也就有了:死亡不是生命的結(jié)束,而是生命的另外一種延續(xù)。活著的人需要替死了的人好好活著。書中的每個人都有自我的故事,可是平常相處都表現(xiàn)得十分正常,這也是現(xiàn)代社會的我所稱之為:心靈筑巢。每個人都把自我用謊言或者別的什么包裹的嚴嚴實實的,絕不會對任何人吐露自我的真實情感,也就是所謂的每個人都有自我的故事吧。
最終渡邊君的結(jié)果讓我想到了《成都感情故事》里面的方資君,《我的桃花劫》里的莫斗,對小說里的人物我表示深深的遺憾。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8
七天的時間看完了第二本屬于村上春樹的作品。上一本《世界盡頭和冷酷仙境》,記得應(yīng)該是大三的那一年,在學校的南大門左邊,一家店面只有三四十平,名為“拉西莫多”(《巴黎圣母院》里長相丑陋內(nèi)心善良的鐘樓怪人)的書店里購買的。
店主是一位患有白化病的老者,說是老者但或許是白化病的原因其實也是辨別不出他的年齡。蒼白的皮膚和面孔加上滿頭白發(fā),第一眼看上去還有些慎人,眼睛瞇成線一般,緊緊地盯著一本書看著。和其他書店不同,這家書店基本上沒有銷量最好的工具書,全都是正版經(jīng)典名著和比較流行的文學作品。
進了這家書店甚是心悅,看上一本書后就向坐在門前的老者詢問價格,他緩緩地抬起頭,老師教育學生似的口氣說“這個翻譯版本不適合你讀,還有另一人的翻譯版本,他翻譯的偏文學性,較忠實原著些……”。接著起身就幫我拿了另一本,我偷偷地瞄了一下定價,比之前的要便宜一點。他邊說著,我邊翻起書看著,還向我介紹了同類書的其他作者。
見這么精通和熱情的書店老者,我趁勢和其他書店買單時一樣,問能不能打個折便宜一些,但是沒想到他面不改色的一口否決了,連個理由都沒有。后面我不管說什么,他就那一句話“正版書籍不打折”,這才讓我認識到這個老者并不是熱情。時至今日,也未能忘記那段記憶。
讀完村上的這本《挪威的森林》,仿佛又增加了對那位老者的理解,就像作家村上春樹一樣不與人親近而獨行特立的性格,筆下卻又是細致入微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
《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給我留下了“靜美”“孤寂”的印象,讓人感覺就像在搖籃曲下睡意朦朧的甜美。兩個世界的切換,具體的故事已經(jīng)記不清了,沒有鮮明的人物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只能感覺到景色如同原野上白雪一樣的靜幽幽。
但是今日讀完《挪威的森林》之后,除了依然存留的景色美和林少華的翻譯中那令人熟悉的單音疊詞,還增加了莫名的困惑。至少對《挪威的森林》來說,我是不能完全理解或者欣賞這本書的內(nèi)涵。
在網(wǎng)上了解了一番后,才知道我心中的質(zhì)疑聲,早就被分析解剖過。當然,村上也在后記中提到“如同我這個人或被喜歡或不被喜歡,這部小說我想也可能或受歡迎或不受歡迎。”因此被質(zhì)疑也是在情理之中。
這本書出版后村上春樹的名氣也隨之達到了巔峰,一度在日本臺灣出現(xiàn)了村上熱現(xiàn)象。村上春樹也同文藝劃上了等號也成為代名詞,或許只有在他當年的那個年代才能體會到所謂的“很村上”。
查閱網(wǎng)絡(luò)了解到“20世紀60年代,日本已經(jīng)進入高度發(fā)達的資本主意社會。經(jīng)濟在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精神危機也與日巨增。…孤獨虛無失落,卻又無力面對強大的社會壓力。都市的繁華,掩飾不了人們內(nèi)心的焦慮。”在這種環(huán)境下村上春樹受甲殼蟲樂隊唱出的曲子《Norwegian Wood》的啟發(fā),于1987年旅行時寫出這本書,當年他38歲。
時代背景是一方面,在書中他選擇性的表達青春愛情來折射一種內(nèi)涵。在《挪威的森林》中,我看到了主人公“我”無意識的迷茫和混沌式的生活而孤藏著自己的內(nèi)心。無追求的青春交織在飄渺的愛情中,如同一張網(wǎng)蓋住他一樣走不出內(nèi)心散發(fā)的孤獨寂寥。一位評論家家說:“自我救贖的前提是自我的迷失,這種迷失帶有青春期的普遍性,這也是《挪威的森林》持續(xù)人氣的原因之一。”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9
因為作業(yè)的緣故,抽時間讀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聽說這是文青們必讀的一本書,作為文青與憤青間雜的普通青年的我,從初中開始聽說這本書,一直沒讀過,原因很簡單,在初中還在讀郭敬明的我,聽說書中涉及性描寫,就沒了讀的念頭。現(xiàn)在想想自己是多么的膚淺,當然現(xiàn)在也還是很膚淺。
告子講,食色性也。不骯臟,不可恥,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對于生物來說,生存是大道理,吃飯,是為了個體生存,上床,也是為了生存,為了種群的基因生存。之前有人跟我說,年輕時對于情色的偏愛是理解感情的一種障礙。其實,性對于人來說是一種欲的快樂,對其的適度描寫應(yīng)該是人類走向文明的進步。
《挪威的森林》有幾處對于性愛的描寫,其中我認為最美的描述是直子夜間把自己的身體展現(xiàn)在渡邊面前的情景。“我伸出手,想要摸她。直子卻倏地往后縮回身子,嘴唇略略抖動。繼而,抬起雙手,開始慢慢地解開睡衣的紐扣。紐扣共有七個,我仿佛繼續(xù)做夢似的,注視著她用嬌嫩的纖纖玉指一個接一個解開。當七個小小的白扣全部解完后,直子像昆蟲蛻皮一樣把睡衣從腰間一滑退下。她身上唯一有的,就是那個蝶形發(fā)卡。脫掉睡衣后,直子仍然雙膝跪地,看著我。 沐浴著柔和月色的直子身體,宛似剛剛降生不久的嶄新肉體,柔光熠熠,令人不勝憐愛。每當她稍微動下身子,實在是瞬間微動,月光投射的部位便微妙地滑行開來,遍布身體的陰影亦隨之變形,恰似靜靜湖面上蕩漾開來的水紋一樣改變著形狀。這是何等完美的肉體啊,我想。”星光下的直子仿佛就是一座雕像,是上帝的完美的藝術(shù)的杰作,她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容褻瀆的,我想每一個人都會從直子的身體而探尋到藝術(shù)的內(nèi)涵,而并非是僅僅認識到那是女人的身體。看《挪威的森林》中性的描寫,讓我有些感覺到性融于生活的本意。村上春樹沒有像中國一些書籍對性描述采用隱語的方法,而是自然地象山澗水一樣叮咚流淌,不回避,不夸張。
說到人物,書中的渡邊和綠子都是很有人格魅力的人物。讓我感受強烈的是渡邊的真實,他不會故意讓別人去理解他,他真實地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一旦有人因好奇進入他的城堡,他也不會改變自己,還是把自己真的一面原汁地展示給別人。他面對直子和綠子的感情時也是真實而且真誠的。綠子也同樣如此,真實坦率,不矯揉造作,對渡邊的感情也好,對自己的性情的展示也好,都那么的真實可愛。我喜歡村上春樹筆下的人物,喜歡他描述的那種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既是保護著獨立空間的尊嚴,又以無比的真誠與他人相連。
除此之外,村上春樹在書中能夠很坦然平靜的敘述生死這件事,也是我看下去的理由之一。如他在書中所言,“死并不是生的對立面,只是生的一部分”。人們往往在生死這件事上顯得很忸怩,要么是大肆渲染大無畏的英雄主義,要么就是避之唯恐不及。能夠坦然談及生死的不多。這讓我想起來自己很喜歡的作家吳念真,不同的是除了坦然之外,在吳念真的筆下,生與死都被溫柔地對待。
在書的結(jié)尾,渡邊和綠子通電話,綠子問渡邊在哪里時,渡邊環(huán)顧四周“我現(xiàn)在哪里?我不知道這里是哪里,全然摸不著頭腦。這里究竟是哪里?目之所及,無不是不知走去哪里的無數(shù)男男女女。”作者想表達些什么呢?大概是如他自己所說的“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10
上周日在上舊書攤上買了一本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大作《挪威的森林》。一周就把它看完了,好久沒有這樣痛痛快快的讀小說了,心中好象有一樣?xùn)|西堵住,不吐不快,總覺得還是隨便寫幾句所謂的讀后感吧!
當看到書的簡介就知道這是一部年輕人讀的愛情小說,已步入中年的我能否讀完一點把握都沒有,開始的時候無法靜下心來仔細閱讀的,但我還是像年輕時一樣,認真的讀完了,也重溫了戀愛時的感覺。這是一部純情、坦率的小說,成長的苦悶,無奈,恐懼,好奇,令人感動共鳴。正如作者說,有些人會喜歡這部小說,有些人不喜歡,只要是熱愛生命,對生命敏感的人一定喜歡。 這部小說中人物稀少,寫來寫去就是那幾個人:渡邊君、直子、玲子、綠、永澤。故事情節(jié)就是圍繞渡邊君與直子純美而毫無結(jié)果的愛情展開。先簡單的介紹一下讀完后我對書中這幾個人物的一點體會吧:1、 渡邊:渡邊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小人物,感受強烈的是渡邊的“真”,他真實地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把自己真實的一面原汁地展示給別人 ,包括他對人對事的表現(xiàn),如玲子問他跟幾個女人睡過,他都毫不保留的講給玲子聽。接著感受的是渡邊博大平和象大海一樣寬廣無邊的心胸和細膩的感情。面對明知是“不正常的”的直子卻“潤物細無聲的”默默關(guān)心,一天一天的寫信,而且一直堅持,更令人傷感的是直子并不知道欣賞,卻固守在已經(jīng)自殺已久的木月的傷感中。我覺得渡邊對直子的愛情是由替朋友照顧女友的關(guān)心同情轉(zhuǎn)化而來。2、直子:直子有點象我國的《紅樓夢》中的林妹妹,多愁善感、纖細柔弱,
林妹妹一旦走出了大觀園,她也是無法生存的。因而無論渡邊怎樣努力去撫慰,也無法挽回直子因“不正常”而自殺的宿命。3、 永澤:永澤是唯一可以把持自我的積極的人,事實上,他的所作所為是對現(xiàn)實的嘲弄,游戲人生而已。4、 綠子:綠子是我喜愛的人物,她真實、率真,簡單。綠子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真誠與渡邊表現(xiàn)出的真誠不管在哪個年代,哪種環(huán)境都難得可貴。5、玲子:玲子的心理不正常和其它人不太一樣,她一生的禍福都是音樂所賜。在某種程度上,玲子受直子影響很深。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觸就是書中對“生與死”的描述:“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這本書一共寫到四個人自殺,木月、直子、直子的姐姐和初美。書中冷峻平緩的文筆把這些莫名其妙但又沉悶的自殺擺到我的面前,我不理解,這是怎么回事,是日本人的社會現(xiàn)象還是他們?nèi)毡灸贻p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在我們這個現(xiàn)實世界中當我們身邊的親友撒手人寰時,每一次的葬禮都讓人反省活著的人該如何更好地活著。因為人來到世上只活一次,要讓這一次活得有價值。我想可能是這些年輕人陷入了一種莫名的孤獨空虛之中,到了難以自拔無人幫助的境地,可能與西方根深蒂固的思想、生活方式、社會環(huán)境、受到的教育有關(guān),不像我們中國人的“好死不如賴活著”。其實有的時候我們也會感覺到孤獨寂寞,有時候也會陷入無盡的空虛之中。孤獨、寂寞、空虛是每個人都有的。無論你是達官貴人、百萬富翁還是布衣百姓、窮人乞丐都會有,只不過看你怎樣去面對?人人都有這種經(jīng)歷,但人人卻未必用相同的方式面對。如果你不用正常的平常心去積極面對,那么你將無法走出孤獨的世界,那就會像直子他們一樣變成了“不正常”的人。現(xiàn)在我們的現(xiàn)實世界中不也經(jīng)常聽到有的人自殺嗎?可能也走進了孤獨、寂寞、空虛、厭世的死胡同而難以自拔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