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精選15篇)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精選15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chǎn)生了許多感想,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到底應(yīng)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1
寒假里,讀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被海倫.凱勒的堅強、樂觀與勇氣深深感動了。
海倫.凱勒原來是一位健康活潑的小女孩,在她19個月大時,因一場疾病導(dǎo)致失明,從此變得暴躁和孤獨。直到7歲,在充滿愛心和耐心的莎莉文小姐的引導(dǎo)下,她才走出了黑暗與寂寞,感受到了語言的神秘,領(lǐng)悟到了知識的神奇。從此,海倫.凱勒求知若渴,憑著驚人的毅力,在莎莉文小姐的教育和幫助下,以優(yōu)異的成績完成了哈佛大學四年的學業(yè),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文學學士的盲聾人。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最可貴的是有堅韌不拔、積極向上的優(yōu)秀品質(zhì),有了這種品質(zhì),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難,勇往直前。
同學們,馬上就要開學了,你們準備好了嗎?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2
今年暑假奶奶給我買了一本《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回到家我便如饑似渴的捧起書看了起來。故事的主人公是海倫.凱勒。海倫.凱勒是一位美國上尉的小女兒,家里很富裕,可海倫凱勒在兩歲的時候生了一場大病,使得小海倫又盲又啞,父母因此很寵愛她,使得她的脾氣很暴躁。直到安妮老師來后,安妮老師把海倫的壞習慣糾正了過來,還教她知識,打開了她心靈的枷鎖。
光陰似箭,十五年很快就過去了,海倫的父母打算把海倫送到聾啞學校,可海倫執(zhí)意要去女子哈佛大學,經(jīng)過不懈努力,海倫考上了女子哈佛大學并完成了學業(yè)。
又盲又啞的人怎么能和健全人比呢?而且還上了女子哈佛大學,說出去人們都不信,可我從這本書里看到了海倫.凱勒的努力與不放棄,讓她考上了心愛的學校,我們要學習海倫.凱勒好這種不放棄的高尚品質(zhì)。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3
在書中,海倫說:知識給人以愛,給人以光明,給人以智慧,應(yīng)說知識就是幸福。因為有了知識,就是摸到了有史以來人類活動的脈搏,否則就不懂人類生命的音樂!”的確,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正是知識使海倫創(chuàng)造了這些人間奇跡!
書中,海倫用細膩的筆觸,對大自然景色的描寫,使人很難相信此書出自于一位盲聾人之筆。她去騎馬、劃船、游泳、滑雪橇;甚至獨自一人月夜泛舟;用心去領(lǐng)略月下荷塘的美景;她去“參觀”博物館,“聽”音樂會,甚至去“欣賞”歌劇……我相信她一定是用心來感受這個世界,用心來享受生命。她比我們這些正常人活得幸福,活得充實,活得有意義!是知識給了她生活的勇氣,是知識讓她接受生命挑戰(zhàn)的力量,使她能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
生命的意義何在,人生的價值何在?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我們每一個人都用知識點亮自己心中的燈,我相信這個世界將是一片光明!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4
讀完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不自然的長舒了一口氣,不知是為看完了感到如釋負重,還是也被海倫凱勒所感動。當然更多的是敬佩,敬佩海倫凱勒的不畏艱難,不畏困苦。
我很難想象,我如果像她那樣,身上有多處殘疾,我是否可以像她那樣樂觀堅強的活下去,我見過無數(shù)殘疾人,他們永遠活在健全人的陰影之下,他們不敢外出,怕有人譏笑。
海倫是不平凡的,它與其他不健全的人不同,她用微笑來迎接每一天,她樂觀、自信、自強,使她在世界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篇章。
有人曾說過,每個人都是上帝咬過的蘋果,你的殘疾只是因為上帝愛你愛的太深,咬你咬的太深,所以不必悲傷,換一種思想,你就可以成功。
而我們呢?我們是健全人,智力正常,一切安好,所以沒必要去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物,讓自己悲傷不已,懷著一顆樂觀的心態(tài),向世界微笑,世界也會向你微笑
人的一生總會有挫折,總沒有萬事都會如意,就像海倫,她依然樂觀向上,她雖然看不見天空,但他仍然會勇敢地抬起頭,向著新生活,向著幸福,向著明天精彩的生活出發(fā)。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5
本周,我到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第二章。
第二章主要講了美國盲聾女海倫凱勒進入中學,因為看不見、聽不見的原因,她學習起來困難重重。可是她并沒有畏懼,而是付出了比平常人更多的努力,不斷克服學習上的重重困難,終于考取了夢寐以求的大學——哈佛大學。眾所周知,哈佛大學是世界著名大學,普通人想考入都非常困難,更何況海倫是一個盲聾人,但她做到了。
海倫凱勒的學習方式和普通人不一樣,她必須把書本上的知識翻譯成盲文,然后再進行學習。當海倫凱勒得知自己還要再讀三年學時,她十分不樂意,因為她不想做異類,她想和同學們一起步入大學。最終,她克服了所有困難,她成功地考進了哈佛大學。
我們仔細想想:海倫凱勒是一個盲聾人,但她卻可以考入世界著名大學。為什么我們這些正常人就不能像海倫凱勒那樣,創(chuàng)造這么多的成就?我們不能成功地原因是:我們?nèi)鄙倭艘懔ΑH绻覀冇兄窈悇P勒那樣的毅力,我相信我們也可以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奇跡。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6
我讀的這本書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作者是身殘志堅的海倫·凱勒,我被她的故事深深感動。
這個故事寫的是一個又聾又啞的小女孩,當她的父母都絕望的時候,他們請來家庭教師莎莉文來幫助小海倫一步一步地走出困境。剛開始,小海倫在家里屬于一個小暴君,為了讓她不再任性,莎莉文老師可是費了不少的勁呢!起初,海倫的爸爸也不看好這個年輕又沒有經(jīng)驗的小教師,但后來他開始信任莎莉文,配合她幫助小海倫。小海倫在莎莉文老師的幫助下走出黑暗的內(nèi)心世界,不停地學習,吸收更多的知識,讓大家感到欣慰,讓老師覺得感動,讓同學們覺得驚訝!最后,小海倫竟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哈佛大學!就這樣,她還不停下自己的腳步,向全世界呼吁更多的人,讓他們關(guān)心自己身邊的殘疾人和需要幫助的人。然后寫下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告訴大家要珍惜自己的眼睛、嘴巴、耳朵等器官。
我跟大家討論了一下,大家都說海倫·凱勒真是身殘志堅啊!即使雙目失明,雙耳失聰,但她還是不屈不撓、無私奉獻,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這種身殘志堅的人還有許多,他們都值得我們?nèi)W習,比如霍金、愛迪生、帕爾曼……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7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的`一字一句莫不彌漫著海倫對生活的喜愛。海倫。凱勒,她出世在一個小城鎮(zhèn)建設(shè),在她出世的第十九月因一次手足口病迫不得已失去英語聽力和眼睛視力。在黑喑和孤獨的全球內(nèi)她挑選了自甘墮落。她的老師lol安妮.沙利文出現(xiàn),才將她從黑暗中擺脫出去。使她學好用堅強不屈的毅力去擺脫生理缺陷導(dǎo)致的精神痛苦。
三天的時間對正常人而言并算不得什么,在大家的眼中那只不過是短暫性的幾日,也許大家總是像平常一樣做著日復(fù)一日的事兒。而針對海倫而言,卻能夠做很多自身想干的事兒。她能夠去細心看她的教師、家人、盆友;能夠去看看夜晚變?yōu)榘滋斓拿匀梭@喜,凝望壯觀的黎明;能夠像正常人一樣在平時的全球中渡過一天。她能夠感受到這個世界的美。而此外,大家卻常常忽視這個世界讓我們產(chǎn)生的美。
海倫說:痛苦針對奇才只不過是一塊絆腳石。這類艱難困苦練出了海倫頑強的性情。在教師的協(xié)助下?lián)碛?乃至是超出了平常人的心理健康。她沒去埋怨運勢給她產(chǎn)生的不公平,不接納別人的同情,只是憑著自身的毅力和信念去鑄就一個新的自身,英勇的接受現(xiàn)實,接納運勢的挑戰(zhàn)。
卡贊扎基以前說過:英勇蘊涵生命當中,而不僅憑一個健壯的身體。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8
海倫.凱勒是一位殘障教育家,他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女性之一。在他十九個月大的時候,一場大病奪走了她的視力和聽覺。八歲時,海倫.凱勒的父母為他找到了一名家庭教師——沙利文小姐。
太悲哀了,在他十九個月大的時候,就被病魔奪去了視力和聽覺。而她卻沒有絲毫悲傷,他仍然微笑的過者著每一天,沒有視力和聽覺,這是生活中多大的一個包袱。我們不高興了,可以說出來,而他呢,只能憋在心里。別人對我們說話,我們可以聽見。而他呢,卻聽不見絲毫聲音。海倫.凱勒的人生多么被悲慘呀!
在沙利文小姐和父母、朋友的幫助下,他先后進入賴特.赫馬森聾人學校和劍橋女子學校學習,并考入哈弗大學,開始嘗試寫作。這也許是老天爺對海倫.凱勒的賠償。
海倫.凱勒只有一個愿望,就是想擁有三天光明。
第一天:海倫.凱勒想看人,看看沙利文小姐、父母、朋友 ......
第二天: 海倫.凱勒想看看人類發(fā)展所經(jīng)歷的艱難曲折的歷程。
第三天:海倫.凱勒想體驗一下工作的世界。
真希望老天能實現(xiàn)海倫.凱勒的愿望,但是已經(jīng)不可能了。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9
讀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之后,我被主人公海倫凱勒的精神所感動,她與命運頑強搏斗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我。
她本是一個可愛活潑的小女孩,我會向我們一樣擁有幸福快樂的生活,可是,在她19個月大的時候,突如其來的病魔奪走了她的所有的快樂,她看不見也聽不見了,她像一個失去了翅膀的天使,無力更無助。
她是幸運的,因為她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莎莉文老師,莎莉文老師教她如何感受風的存在,如何觸摸雨滴的聲音,她在不斷地感知中認識了這個世界,她學會了交流,她甚至考上了哈弗大學,她是多么棒的一個人啊!她經(jīng)歷的困難不是我們所能想象的,她對生活的熱愛讓自己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有時,我會不自覺地把眼睛閉上,抬起腳試著走幾步,我感到了很暗的恐懼,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獨,那么,海倫凱勒呢?她的一生都是在黑暗中度過,可她卻擁有了自己心靈上那道最閃耀的光芒,相比之下,我們又是多么地慚愧和自責啊!
其實,眼睛看不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的心靈變得黑暗了,如果我們不能更好地理解生活所賜予我們的所有,那就閉上眼睛學習走路吧!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10
世界里充滿了光明,帶給我們希望。可有些人卻生活在盛滿恐懼的世界里。但她們堅強,依然很快樂地下去。
海倫凱勒,是這本書的作者。一開始,她把他的家描寫的栩栩如生,就好像一幅畫映入我的眼框。但在一場戰(zhàn)爭中,她失去了她的那一幅畫和她的眼睛。到后來,因為受傷勢的影響,他又失去了聽力和語言能力。在這種時刻,他并沒有選擇放棄,而是選擇了堅強。通過自己的努力,他去了哈弗大學。
如果我們自己也碰到了這種情況,是去死,還是讓傭人服侍,還是像她那樣堅強地活下去。恐怕我們也做不了決定。
讀完了這本書,是我非常佩服、敬仰作者。他讓我知道了,在人生人到了低谷的境界時,不要貿(mào)然決定。要堅強。還讓我明白在我們身體健全的時候不要浪費時光,要好好學習,長大報答父母。
我有一個表哥,他也是聽力很差,但他自從看了這本書以后,就很樂觀。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會瘋玩。可相對而言,那些失去光明的人來說,這簡直比中了3個億還要幸福。
在我們擁有光明的時間里,好好的去生活吧!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11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是海倫凱勒,她生于亞拉巴馬州北部的土斯坎比亞,是一位盲聾女作家,她憑借堅強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學,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大學教育的盲聾人。她寫的書籍還有:《奇跡締造者》、《我的生活》、《我的老師》、《我黑暗中的光明》、《石墻之歌》、《樂觀》、《走出黑暗》。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所講的是海倫凱勒的人生故事:在她兩歲時,一場大病擊垮了她的身體,使她喪失了視覺與聽覺,讓她活在一片黑暗當中。假如給海倫凱勒三天光明,讓她重新看到世界,她會干什么呢?第一天她會看看她的親人、朋友和老師還有她那溫暖的家。第二天,她會看看地球居民的歷史,參觀紐約自然博物館,還會到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觀看藝術(shù)品。第三天,她會觀看世界上的宏偉建筑和人們的快樂生活。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海倫凱勒的老師沙利文小姐了,因為她不會因海倫凱勒是殘疾人而歧視她,放棄對她的教育,而是更細心、耐心的教導(dǎo)她,讓她受到更良好的教育,有比別人更好的學習成績。
讀完這本書后,我感觸很深,我懂得了應(yīng)該珍惜現(xiàn)在擁有的健康幸福的生活,關(guān)心愛護周圍的朋友和親人。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12
今天我讀了海倫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后,我的心被海倫的精神震撼了!
在書中,海倫說:“知識給人以愛,給人以智慧,應(yīng)該說知識就是幸福,因為有了知識,就是摸到了有史以來人類的脈搏,否則就不懂人類生命的音樂!”的確,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正是知識,使海倫創(chuàng)造了人間奇跡!
海倫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如此幸運,知識,像一道道彩虹,照亮了海倫內(nèi)心的世界,也架起了她與世界溝通的橋梁!書中,海倫用細膩的筆觸,對大自然景色的描寫,使人很難看出,這出自于盲、聾、啞人之手,我相信他一定是用心來感受這個世界,用心來享受生命的。她比我們每個人活得幸福,活得充實,活得有意義。
海倫,用她艱難而又幸福的一生,詮釋了生命的意義。她是世人的奇跡,她的自傳,是我汗顏、警醒。在這個世界上,為什么只有聾人才知道珍惜失而復(fù)得的聽覺?只有盲人才有重見天日的幸福?讓我們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去充實生命,去享受生活!知識的力量多么強大,它能使一個殘疾人變成一個有益人類、有益于社會的人。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13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19世紀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在安妮·莎莉文老師的幫助下,他以自強不息的頑強毅力,掌握了英、法、德等五種語言。創(chuàng)造了人類史上的奇跡。
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中,表現(xiàn)出海倫·凱勒熱愛生命的精神,字里行間折射出她的堅強樂觀,積極進取的生活態(tài)度,寫滿了她對世人的濃濃愛意和款款的叮嚀。視聽健全的我們,難道還在蒼白得謂嘆“時間都去哪兒了”嗎?珍惜當下,讓自己的生命更加出彩!
不幸的海倫,僅僅擁有19個月的時間擁抱光明,聆聽天籟,可她去卻以驚人的毅力和獨特的方式,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完成大學教育的盲聾人,熟練掌握了五中語言,她給我們樹立了自立、自強、自尊的人生標桿,生活憂裕、身心健康的我們應(yīng)該怎樣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世界呢?讓我們把握機會,珍惜擁有。讓我們學習海倫·凱勒的精神和頑強毅力去書寫人生最美麗的樂章。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14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叫《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書,受益匪淺。
這本書主要講了海倫·凱勒的故事。海倫·凱勒出生于美國阿拉巴馬州北部,一歲時因病失明,繼而失去說話能力。然而。就是這么一個幽閉在盲、聾、啞世界里的人。通過不屈不撓的努力,在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勤和汗水之后,學會了閱讀,寫作,學會了演講,掌握了英、法、德等五種語言,成為哈佛大學歷史上第一個盲聾學生。成為20世紀“最富感召力的作家”。她的故事讓我感受到要好好珍惜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xiàn)出無限的價值。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珍惜生命,熱愛生命的人。比如霍金,他是世界上著名的科學家,可是,他身體癱瘓,全身上下只有一根大拇指可以活動。可他沒有退縮,別人打一段稿子只需要一小時或半小時就可以完成,但霍金卻要三天的時間甚至更長!但霍金沒有因身體殘疾而放棄生命,通過不懈的努力最終成為一名科學家!真讓人佩服!
與海倫·凱勒和霍金相比,我有許多地方做的不如他們。比如我在做作業(yè)時沒有靜下心來,總被窗外的光景吸引。讀了海倫·凱勒的故事后,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
我一定要珍惜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xiàn)出無限的價值。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15
我讀過《西游記》、《父與子》……但我最喜歡讀的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主要講了海倫.凱勒因為生了一場病,導(dǎo)致她的眼睛看不見耳朵也不能聽到聲音,她非常渴望有一天能見到光明。
她長著一頭金發(fā),很漂亮。雖然眼睛看不見,但她仍然勤奮學習。因為她是一位盲人,所以請來了一位盲文老師――莎莉文小姐。自從有了沙利文小姐的幫助,讓海倫.凱勒學到了很多知識,比如說盲文識字、學習拉丁文、怎樣克服困難……經(jīng)過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終成為了一位有名的作家。
健康的人靠視覺和聽覺來獲得知識,而海倫只能用手摸著書籍獲得知識。在這樣艱難的環(huán)境下,海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學們,我們是不是要向他學習呀!我們都是正常人,是不是要比他做的更好啊!今后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爭取做個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有用的人。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要多讀書,讀好書,生命的大樹才能長出甘甜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