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逆流成河》讀后感10篇
《悲傷逆流成河》讀后感10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悲傷逆流成河》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悲傷逆流成河》讀后感1
第一次在《最小說》的創刊號上看到了《悲傷》,這貌似是創刊號上唯一一篇令我有點感觸的東西。一直都不太喜歡郭敬明,但是因為《最小說》里有很多很贊的插圖,年年的,梁喧茗的,還有很多美文,落落的,消失賓尼的,所以每一輯都有買,所以《悲傷》的連載自然一期都沒有錯過。
感覺郭敬明這男人很惡心,他似乎老是很喜歡用女性的口吻來寫文章,如《夢里花落知多少》,《夏至未至》。對于《悲傷》,我更是覺得奇異,那些__的東西,他怎么會知道的那么清楚,難道是生理課學太好了。
《悲傷》的題目,就已經注定了一個悲哀的結局,但是我也沒有想到會悲哀的那么徹底。顧森湘是無辜的,她是那么清高而純潔的女子,但是為之自殺,仍然顯得欠考慮了些,忽略了那么多人的感受,也間接造成了易遙的死。易遙的死,可以說是齊銘和顧森西一手造成的,湘湘那樣一個如花的女子已經離開了,他們卻不肯放過可憐的易遙。易遙至始至終都是一個悲劇人物,齊銘和顧森西這兩個一直幫助著她的男人在湘湘的死上,卻無法對她產生信任。不過,這大概也是可以理解的吧。畢竟顧森西是顧森湘的親弟弟,齊銘是顧森湘的男朋友,他們到底是和顧森湘更親一些吧。但是,把顧森湘的死完全推到易遙的身上去,并且不聽她的任何解釋,這令易遙該如何自處。他們都叫易遙去自首吧,但是這原本就不是易遙的錯,她要去自首什么呢?在那樣的情況下,易遙似乎除了用死來證明自己的清白以外,也沒有別的辦法了吧。文章的最后是齊銘擰開了煤氣,也許他是為易遙的死感到自責了吧。
討厭郭敬明,好好的四個主人公害死了3個。
《悲傷逆流成河》讀后感2
一切都只像是一場夢,醒了,一切都灰飛湮滅。
四個人的世界,四個人的命運,以悲劇收場
《悲傷逆流成河》是郭敬明的作品之一,小說講述了四個主人公,四個人的愛情,四個人的命運。人物的刻畫讓人充分體驗到世態炎涼,人情冷暖,讓人感受到現實社會的殘酷。
“我們的人生就像兩條射線,也許會無限貼近,也可能永遠沒有交點”齊銘,同學們眼中的榜樣,易遙,同學們眼中的“另類”,顧森湘,爸媽眼中的好孩子,顧森西,爸媽眼中的“壞孩子”。
易遙的悲傷是每天都在做著相同的噩夢,是來自同學的嘲笑,欺負,是因為齊銘的誤解,是媽媽每天的打罵。“我不想再見到你”“我就是恨不得你代替我姐姐去死”。無情的話語是易遙內心最大的悲傷。
“可不可以就這樣,讓我在沒人知道的世界里,被時間拋向虛無”。當悲傷逆流成河時,眼淚是滾滾而來的河水,它將無情摧毀一切人與人之間微妙的關系,淹沒悲傷,流至大海。當眼淚變成奔流到海,一去不返的河水時,那悲傷就是那條眼淚流過的溝壑,比海深一寸的溝壑。易遙的離開,齊銘的離開,顧森湘的離開,留下的是更多人的悲傷,三個如花般燦爛的生命在彌漫著污濁空氣的世界轉瞬即逝,來不及挽留,來不及嘆息。生如夏花般絢爛,死如秋葉般靜美。我們可以輕易間讓自己的生命永遠,甚至來不及看清年華的美好與無奈。
有時候看見生命里那些來路和去路,就像一場天光,丟失著歲月皚皚,于是我總是習慣在某一個清澈的日子里把那些記憶拿出來,一遍遍地看,看著夕陽消失的方向,看我們那些清澈的寂寞已被關在另一座山崗。
花開花謝花滿天,紅銷香斷有誰憐。
寵辱不驚,看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抒。
《悲傷逆流成河》讀后感3
故事的結尾是,3個年輕的生命對這個世界如此失望。他們累了,選擇了離開。那個上海陰郁狹小的弄堂里,寒冷中的燈光慢慢暗下來,暗下來。
一直都覺得郭敬明的小說是啰里八嗦莫名其妙的呻吟,而且抄襲風很重,分不清哪一句才是真正出自他的筆下,于是我在百無聊賴之下看了《悲傷逆流成河》,沒什么特別的感受,就是心里會有那種揉進碎玻璃的疼痛感,確實悲傷。
總的來說,24萬字的《悲傷逆流成河》在整個故事的結構和內容上是繁榮的,關懷的領域也是瑣碎而龐大的,日日穿梭的世界里,有多少時刻我們想要逃避卻一直掙扎著?夜夜漂浮的睡夢里,有多少東西值得我們用甜蜜的微笑來回復?愛慕,嫉妒,曖昧,早熟,隱忍,偽裝……小四撒下一張糾結的網,包裹起小說里的每一個人物,讓他們如匕首的綠光般銳利。
齊銘和易遙其實是同一個人,他們需要對方的溫暖。他們都是孤獨的,只有在一起的時候才是完整的。而悲劇的所在,恰恰是他們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人。,即使當他們嘗試以一種顯而易見卻又模棱兩可的的曖昧去索取溫暖的時候,那片天空轟然開裂,是青春的單薄作祟。
每個人似乎都不可能完全對自己的感情誠實。林華鳳更是那樣極端的存在著,她對易遙的打罵何嘗不是一種逃避呢,她其實也是一個被生活折磨的柔弱者。于是很惆悵,我們都能對自己的感情誠實,可以挽回多少錯過和傷害。悲哀就是,我們只能看見彼此的微笑和哭泣,而聽不到那破碎在涼風中的嘆息聲。
像是砂紙在身體的某個部位揉搓不停,沉淀下的,是他們幾個那些彼此的習慣,而喧囂起來的'是對這個世界的懷疑和詰問。悲傷的感覺,塵埃一般翻滾在刺眼的白光下,靜謐無聲,匯流成河。這個世界,有多少值得我們守望,又有多少值得我們停留。
《悲傷逆流成河》讀后感4
像是游在黑暗的邊緣,并不斷地向中間毫無阻礙的劃動。像是一個人在黑夜走進了沙漠,向往回走,卻能錯了方向,一直走,一直走,走向了無盡的黑暗與冷漠。
對于小四的文章總是面無表情的開始看,然后面無表情的殺那間合上書本。而這中間的心痛與悲傷則要這其間一點點地從心頭抽出了,易遙的世界,黑暗而又悲涼,然后在她離開的時候,只要對這個世界,妒意自己在乎的兩個人說一聲“對不起”?還是“我愛你”?
如果信任有足夠大的力量的話,那么為什么偏偏在我說了謊話時,你毫不猶豫的相信了,而且甚至我說是假的,你也會傻頭傻腦地去做,卻又在我說出真話時,你卻沒心沒肺地做出了很不在乎的表情,還很無辜的自以為你做的都是為我好。
究竟當這個世界拋棄你的時候你遲遲不肯松手要抓住什么,究竟你松手之后你了然了什么?
如果愛可以超越一切,那你是否以為愛而超越自己,甚至超越關于我的不是?而愛從來都要建立在有一個可以支撐它超越一切的平臺上,你還沒有建立好這個平臺怎么愛我?
當我選擇離開的時候,因為絕望,因為再也聽不到心跳的節拍,因為當時的溫度以及你的白色T恤后面浸濕的一片已經被冷風吹干了,我要離開這個時刻都會讓我受傷的地方,但不想去另一個地方,那個地方也有我認識的人,就在你前面,讓你看見我吧,可為什么到最后你也要給我透骨的冰冷和無盡的悲傷。
悲傷如這樣一條河,它永遠流動著粘稠的液體,發出腥臭。
因為本身就不會游泳那么抓住一根稻草又有什么用?只不過是多一個陪葬的人。因為本身就很悲傷的化不開的世界,你進來了,又能驅走多少怨氣?因為心已經千創百孔了,因為身體里已經沒有了幸福的一丁點的預兆,取而代之的是那無盡的悲傷之后,似乎存在與消失是一個無比美麗與優雅的對比。
你們都可以很傷心很心痛,但你們知道心痛與痛徹心扉嗎?原來痛徹心扉不是形容詞。
《悲傷逆流成河》讀后感5
一口氣讀完了郭敬明《悲傷逆流成河》,只覺得讀這本書有像以前看過的《夢里花落知多少》和《紀城》那般好。直至現在,我依然可以清晰背出上兩部書中我自認為優美的名子。
《悲傷逆流成河》看到最動容的時候,我也會感覺鼻子酸酸的,似乎有眼淚要流出來,但眼淚終於還是沒有流下來,不是祂描寫得不夠悲情,只是很多時候覺得易遙會有最後的結局,雖然有很多原因都是別人的不理解和對她殘酷無情的摧毀。但是她自己犯下了不可能挽回的錯誤。
若當初她不是懷了李哲的小孩,她怎么會有後面一系列的悲劇呢?在她最需要幫助的時候,與她朝夕相處的同學,不但沒有誰伸出手幫她一把,相反的,她接受的只有別人的冷嘲熱諷。
作者筆下的生活太陰暗,連開篇也這樣寫道:
“拉開門,濃重的霧氣朝屋里涌。頭頂是深冬里飄蕩著的白寥寥的天光。
還是早上很早,光線來不及照穿整條冗長的弄堂。弄堂兩邊堆放著的箱子,鍋,以及垃圾桶,都只能在霧氣里浮出一圈淺淺的灰色輪廓來。”
“兩個人走向光亮的弄堂口,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濃霧里。
該怎么去形容自己所在的世界。
頭頂是交錯而過的天線,分割著不明不暗的天空。云很低很低地浮動在狹長的天空上。鉛灰色的斷云,沿弄堂投下深淺交替的光影。
每天放學上學,經過的一定是這樣一條像是時間長廊般狹窄的走道。頭上是每家人掛出來的衣服,梅雨季節會永遠都曬不干,卻還是依然曬著。”
結局的時候,易遙跳樓自殺了,如果是我,我想我也會選擇死亡。
《悲傷逆流成河》讀后感6
我又讀起了小四的藝術上還算成功,而思想上一向不夠有深度的小說。學生迷上了小四,我也順便借讀一下,延續高中時代的郭敬明帶來的明媚的憂傷。
《悲傷逆流成河》比他以往的任何一部小說更接近現實,或者說,更接近我自己。
快樂的人都有一樣的快樂,而悲傷的人各有各的悲傷。我時常一個人遠行,我看天,看路的盡頭,看某個漸行漸遠的背影,只有這個時候,我是完全屬于我自己的。我需要遠離,需要安靜的句型,需要逃避。
易遙,一個孤單的女孩,我深深同情著她,只因自己的命運與她極其相似。
我以前也有大把的幸福年華,我在十幾歲的日志中寫過,我的幸福早已終止在十歲那年的盛夏。想念中,記憶中,夢中,不斷深切的,仍舊是那些不復再有的清晨——爺爺隔著鐵門提醒我路上留意,奶奶每一天為我精心準備的早餐;或者那些不復再有的傍晚——和煦的晚風,穿著單衣的我挽著爸爸媽媽的手在河邊游蕩;或者是那些不復再有的子夜——奶奶為我準備的夜宵。“爸爸”這個詞于我已遙不可及,下一次的呼喊就應又是某個葬禮。
那個干凈的少年,齊銘,曾有那么多個沉默等待的午后,曾有那么多次奮不顧身的拯救,無限漫長時光里的溫柔,無限溫柔里的漫長時光,只是最后的最后,世界放下易遙的時候,他也松開了手,一場青春也散場了。
顧森湘,割腕自殺了。
易遙,墜樓自殺身亡。
齊銘,在黑暗中自盡。
只有顧森西,孤單而堅強地活著。
世界總是沒有錯的,因為慘烈與痛苦本就是世界的原貌,錯的只是心靈的脆弱性。我們不能免除于世界的傷害,于是我們就要長期生著靈魂的病。我不想輕易地去批判他們如何脆弱如何沒有擔當,當悲傷的巨大河流漫過任何一個十幾歲少年的頭頂,都會去質問生命的好處何在。有人選取離開,我佩服其灑脫;有人選取留下,我亦欣賞其魄力。
我期望,那些栩栩如生的少年,那一顆顆薄如紙脆如瓷盛如花的生命,能夠在黑暗的悲傷逆流中,靜默著,重生。
《悲傷逆流成河》讀后感7
我又讀起了小四的藝術上還算成功,而思想上一直不夠有深度的小說。學生迷上了小四,我也順便借讀一下,延續高中時代的郭敬明帶來的明媚的憂傷。
《悲傷逆流成河》比他以往的任何一部小說更接近現實,或者說,更接近我自己。
快樂的人都有一樣的快樂,而悲傷的人各有各的悲傷。我時常一個人遠行,我看天,看路的盡頭,看某個漸行漸遠的背影,只有這個時候,我是完全屬于我自己的。我需要遠離,需要安靜的句型,需要逃避。
易遙,一個孤單的女孩,我深深同情著她,只因自己的命運與她極其相似。
我曾經也有大把的幸福年華,我在十幾歲的日志中寫過,我的幸福早已終止在十歲那年的盛夏。想念中,記憶中,夢中,不斷深切的,仍舊是那些不復再有的清晨——爺爺隔著鐵門提醒我路上小心,奶奶每天為我精心準備的早餐;或者那些不復再有的傍晚——和煦的晚風,穿著單衣的我挽著爸爸媽媽的手在河邊游蕩;或者是那些不復再有的子夜——奶奶為我準備的夜宵。“爸爸”這個詞于我已遙不可及,下一次的呼喊應該又是某個葬禮。
那個干凈的少年,齊銘,曾有那么多個沉默等待的午后,曾有那么多次奮不顧身的拯救,無限漫長時光里的溫柔,無限溫柔里的漫長時光,只是最后的最后,世界放棄易遙的時候,他也松開了手,一場青春也散場了。
顧森湘,割腕自殺了。
易遙,墜樓自殺身亡。
齊銘,在黑暗中自盡。
只有顧森西,孤單而堅強地活著。
世界總是沒有錯的,因為慘烈與痛苦本就是世界的原貌,錯的只是心靈的脆弱性。我們不能免除于世界的傷害,于是我們就要長期生著靈魂的病。我不想輕易地去批判他們如何脆弱如何沒有擔當,當悲傷的巨大河流漫過任何一個十幾歲少年的頭頂,都會去質問生命的意義何在。有人選擇離開,我佩服其灑脫;有人選擇留下,我亦欣賞其魄力。
我希望,那些栩栩如生的少年,那一顆顆薄如紙脆如瓷盛如花的生命,可以在黑暗的悲傷逆流中,靜默著,重生。
《悲傷逆流成河》讀后感8
一口氣讀完了郭敬明《悲傷逆流成河》,只覺得讀這本書有像以前看過的《夢里花落知多少》和《紀城》那般好。直至此刻,我依然能夠清晰背出上兩部書中我自認為優美的名子。
《悲傷逆流成河》看到最動容的時候,我也會感覺鼻子酸酸的,似乎有眼淚要流出來,但眼淚終於還是沒有流下來,不是祂描述得不夠悲情,只是很多時候覺得易遙會有最後的結局,雖然有很多原因都是別人的不理解和對她殘酷無情的摧毀。但是她自己犯下了不可能挽回的錯誤。
若當初她不是懷了李哲的小孩,她怎樣會有後面一系列的杯具呢?在她最需要幫忙的時候,與她朝夕相處的同學,不但沒有誰伸出手幫她一把,相反的,她理解的只有別人的冷嘲熱諷。
作者筆下的生活太陰暗,連開篇也這樣寫道:
拉開門,濃重的霧氣朝屋里涌。頭頂是深冬里飄蕩著的白寥寥的天光。
還是早上很早,光線來不及照穿整條冗長的弄堂。弄堂兩邊堆放著的箱子,鍋,以及垃圾桶,都只能在霧氣里浮出一圈淺淺的灰色輪廓來。
兩個人走向光亮的弄堂口,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濃霧里。
該怎樣去形容自己所在的世界。
頭頂是交錯而過的天線,分割著不明不暗的天空。云很低很低地浮動在狹長的天空上。鉛灰色的斷云,沿弄堂投下深淺交替的光影。
每一天放學上學,經過的必須是這樣一條像是時間長廊般狹窄的走道。頭上是每家人掛出來的衣服,梅雨季節會永遠都曬不干,卻還是依然曬著。
結局的時候,易遙跳樓自殺了,如果是我,我想我也會選取死亡。
《悲傷逆流成河》讀后感9
故事的情節很曲折,準確說是女主角的命運總是那么悲慘,悲慘讓人覺得習以為常。但是她身邊又有一個如此之優秀的好心的齊銘,他總是站在易遙身邊。但卻就因為這一點易遙遭到很多暗中攻擊,因為一般灰姑娘都會被人妒忌的。
所以易遙的處境愈發困難,易遙又總是有一些麻煩,一些她自己惹來的麻煩,但是她的身上又有一些發光點吸引著齊銘。
故事不斷曲折發展,到最后易遙還是死了。但是易遙選擇的自殺就連那么維護她的齊銘到最后對易遙都帶有一絲的仇恨之意。
我覺得一個人活到那種地步,是因為她,還是因為其他人呢?是因為她的家境不好,母親為了供她上學做雞,還是什么別的,還是她自己造成的?
這些我都無法明白,但我知道易遙走到最后一步有一部分是她自己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別人的原因吧。因為各種原因所迫?其實這無非是接口了罷。
我一直都不懂易遙和齊銘是相互喜歡的吧,那為什么不在一起呢?為什么都選擇了不是對方的第三者呢……
“生活到處都是這樣悲傷的隱喻。
如同曾經我和你在每一個清晨,一起走向那光線來源的出口。
也如同現在他載著我,滿滿離開那個被我拋棄在黑暗的你。其實在自行車輪一圈一圈滾動著帶我逐漸遠離你的時候,我真的是感覺到了,被熟悉的世界一點一點放棄的感覺。
在那個世界放棄我的時候,我也滿滿地松開了手。
再也不會有那樣的清晨了.”
在這事情總是變化多端的世界里,生命在河流深處沉默,婷到悲傷在唱歌。一聲一聲,在這所謂的世界里。
《悲傷逆流成河》讀后感10
這兩天為了打發無聊的課程,在看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老實說,我從來都不排斥小四的作品。雖然他總是讓一些重要的人莫名其妙的死掉。
齊銘對易遙那么好,就像某人曾經對我那么好那樣。但是始終愛的不是彼此。或者他們是超越愛了。顧森湘和顧森西的出現讓我揪心。齊銘本來就是要和易遙在一起的。我本來很期待齊銘和易遙最后在一起的。但是事實是齊銘愛上了顧森湘。
我很喜歡這本書因為易遙的性格跟我自己本身很雷同。
我不知道小四怎么樣構造“易遙”出來的。易遙那么的倔強。在如此復雜的家庭中長大,不過卻很堅強,盡管被負心漢玩弄之后懷孕了,也堅強的撐下去。雖然我沒有這樣的經歷,但是我得到了應有的啟發。在學校易遙受到唐小米的各種侮辱,她試過報復。而齊銘看到易遙報復的“惡毒”,但是卻沒有看到別人對易遙的傷害。
易遙的媽媽,雖然經常打她罵她,但是還是流露出可敬的母愛,最后因意外死去,遺留下來的是一個寫著“遙遙的學費”盒子。媽媽平時管她叫賤。。。
齊銘沒有和易遙一起回家的那天,易遙收到了毒打。導致易遙大出血。后來懷孕的事情傳遍學校,學校要易遙退學。易遙的媽媽還跪下來求教務處主任。母愛讓人感動。我看到這里就哭了。我也很理解易遙在15歲的時候說:我恨她,但是我也愛她。
后來齊銘搬走了。他的女朋友是顧森湘因為誤會自殺了。而齊銘和之前對易遙有好感的顧森西都懷疑顧森湘的死跟易遙有關。勸易遙自首。顧森西還說:我恨不得死的是你。易遙很想跟齊銘解釋,但是齊銘不給機會。最后易遙帶這絕望離開了這個世界。
雖然這個故事草草地結束了。但是停留在我心中的除了悲憤還是悲憤。可能是我太入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