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亂讀后感
長安亂讀后感
長安亂讀后感1
前兩天看完了一本書,名字叫《長安亂》。韓寒寫的,爵哥推薦的,我自己看的。說實話,剛看完的時候我是滿頭的霧水,不知道韓寒到底想表達什么。導致我看完這本書之后好幾天了才敢提筆寫點感悟。我不會寫書評,因為每一個寫書的人都不是只為了寫一本書來給世人閱讀甚至評價的,而更重要的目的是為了表達自己的一種想法或者是思想。如果和某人的觀點不同,甚至相悖,某人大可自己也去寫一本來駁倒對方,只是自己寫幾句或好或壞的評語其實是很無聊的,只能給其他同樣看這本書的人添個樂子。不過這個樂子由于歷史悠久,慢慢發展到各個領域,到現在似乎已經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了。黃健翔就是這里邊的佼佼者。如果我們看一場球突然沒有人去解說了,可能我們還會有點適應不了,甚至感覺到很沒勁……
哈,說了那么多沒用的。雜想嘛,能雜到什么程度就看我思維能跳多快了。既然是因為讀《長安亂》才寫的讀后感,那我再回來琢磨琢磨這本書。沒看懂是一回事,畢竟一本書只有寫這本書的人自己才最清楚其“中心思想”。好像韓寒也曾說過類似的話。
看過這本書之后讓我想起了一本西班牙名著—《堂吉柯德》。同樣兩個人的旅行,都是一個主角,但《長安亂》里跟隨主角的卻不是僅僅是助手這樣簡單的關系,她還是主人公的愛妻,雖然沒有過正式的結婚儀式,但同居久了自然就成事實婚姻,而且在小說的最后他的這個助手兼愛妻就死于給他生孩子……
也同樣都有一匹矮小瘦弱癡癡呆呆的可憐的馬與他們同行。但他們是夫妻所以就要合騎一匹馬,因為或許只有兩個異性同用一個交通工具才能演繹出更多精彩的曖昧情節。不過《長安亂》的主人公寫的還是很傳統的,他是一個不愿做武林盟主的練武奇才兼武林高手,身世不明且詭異,武器無敵且靈性。這個簡介聽起來很熟悉哈,貌似每個武俠小說的主人公都是這樣的。但故事的大小情節卻并不傳統,想必大家都明白暗箱操作這個詞,那么這本書就能讓人感覺到好像韓寒就是趴在暗箱里寫出來的,站在揭露本質的堅定立場上用自己虛構的故事來映射現實生活中的某些東西……
此書中:故事背景是一個不知名的朝代,故事情節只能用少來形容,故事地點不超過五個名字……
但韓寒卻通過這本書寫出了他對一些事物許多的觀點,什么事兒什么觀點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太多且沒記住。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很有思想的人,且思考過很多東西,對事物都有自己獨到的看法。哈,這個想必不用我說大家也都知道,不過也許這句話才是我的這篇雜想里最有意義的一句話了……
長安亂讀后感2
第一次接觸韓寒要從《零下一度》和《三重門》開始。
那時候,給我感觸最深的是《零下一度》里面讓人不由自主、忍俊不禁的會心一笑,和《三重門》里面那一段主人公與名字叫做Susan的女孩一段愛情,而我更喜歡的是前者。
韓是一個能寫出一些詼諧小插曲的人,他最是喜歡寫出一些令你既能發揮一下自己的想象,又有點符合我們這代人口味的文字——雖然,他耍的是一些小聰明,但讓我耍的話我耍不出來。
正如我剛剛看過的《長安亂》,用一段很平實的文字卻能讓你莞爾一笑。雖然如此,但其文字功底可見一斑,試想若是一個沒頭腦的寫作者,又怎會那么一抖就能抖出許許多多的包袱出來,讓你忍俊不禁呢!
前兩個大段落我是在《萌芽》雜志上的連載上看到的,覺得挺有意思,看不到后面的也就覺得有點遺憾了。偶遇此書,便買了來。一氣讀完,偏又有點失望了,或許對其期望太高,或許它真的本沒有前面寫的好!
《長安亂》確實在寫長安,一直在長安附近轉悠——就這點倒是沒有偏題——幾乎所有的故事都發生在長安附近,擬或“長安亂”中的“長安”僅是一個那樣的的模棱兩可的朝代的象征——因為沒有朝代!
文中的主人公是第一人稱的,主人公的命運是輪回所注定的,無法更改。從出生那一刻起便注定了與江湖有一段不解之緣,注定三世才輪回這么一個具有超能力的他,注定獲得種種照顧,注定得遇種種奇緣,注定有一位奇女子相遇,注定一段不完美的愛情,注定了……不完美!
他很迷糊,略帶迷茫,但好運不斷,機遇連連,凡事總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讓你不得不為主人公的境遇感嘆和笑料連連。
我們都是一個有一個不完美的人,也注定了主人公命運的不完整。結局似乎是注定的,又似乎毫無征兆。讓我想起在蕓蕓眾生里面人的里面是多么微不足道,人性的缺陷優勢那么無法彌補。
我不能改變什么,因為這是命運,就注定了我們不能隨心所欲,就注定了我們終歸于像大海里的一滴水,最只能歸屬于你自己的歸宿。
《長安亂》后半部分沒有前半部分來的那么深刻,所以就難以留下好的印象。
總的來說韓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的看似玩世不恭,其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性格使然吧!
長安亂讀后感3
之前并沒有太多的接觸韓寒的作品,但這本《長安亂》卻給了我許多感觸。要讀到一本讓你有感覺的書,也是不易的。小說的背景設置在紛亂的江湖,當然不免仇殺、爭斗之類。小說的主角少林弟子釋空,其身世是根據佛書的記載才找到的。無從知曉是誰孕育了這個生命。當然,作為主角,總是有些特異功能的――釋空就有一雙能洞察許多事物的眼睛,甚至是人的內心。
但有時,勘得太破,終究滿目瘡痍。“有些東西的深究只是一場殘念”。釋空看清了人世間諸多的情感,他生活在紅塵之外的世界,看著這個世界如何變化。他說,他是個沒有性格的人。
但是,即使自身的存在是個謎團,釋空卻仍然無畏的前行。也許,一切早已經不需要看得太清。因為,這是難逃的。而釋空不離不棄的寄托――喜樂,終究死在了難逃的宿命里。釋空決定一輩子都不在去埋葬喜樂的地方。想來,我們總懂得許多道理,可實踐起來,卻是困難的。釋空的師父曾說:當你覺得某人無法淡去,你就想,此人恰好是此人。這是破有道理的話,人生是場巧合。可,這也只能是用來聽聽的道理。又有誰真的能夠將生命的某個部分淡忘呢?只不過,當人生漸漸寫滿經歷,回望的時候,會有不同感觸罷了。
韓寒在后記中寫道,“作為人的本能,總是希望對方把什么事都講清楚,這世間再復雜的事情也能講的清楚。但關鍵是講得清楚卻弄不明白。”也許有時候,你覺得人生亂糟糟的,就像釋空的一生,像是明白了所有卻又好像什么都沒有得到。不要懊惱,活在當下就好。
長安亂讀后感4
今年夏天,有一部影片登上影壇,那就是《后會無期》,和家人觀看之后,讓我勾起了曾經的回憶。影片導演韓寒是一位著名的青年作家,上高中時,我也是很喜歡他的作品。家中書柜里有我保留的一本《長安亂》,看過影片后,又想拿出來讀一讀。
韓寒這個不安分的少年,終于在文壇上安靜了一段時間。那段時間據說他去了賽車場,而且現在也是。只不過,他在這期間心情總是不平靜,于是出了這本不是武俠又像武俠的書——《長安亂》。
也許是因為自己太不安靜了,在賽車場上看見賽車飛馳或者不遂所愿的翻滾出賽道,于是在這書名中含“亂”的小說里,我們看到了韓寒難得一見的安靜。就像他在書中主人公所想的:江湖真是如此平靜。走遠一點,蓋個房子,長安無事。
主人公釋然,屬于少林寺比較特殊的弟子之一,從小就得到方丈的器重,因為他是上天所降,擁有像蜘蛛俠般超強的眼力,他可以清楚地看到十丈開外的即使再快的一個暗器或者一個動作。從釋然的'身世開始,韓寒開始把佛家的道理搬了出來。他開始喜歡談因果,談隨緣。這應該是隨作者心境而變的寫作方式,許多作家都會因為一些事的發生選擇一個宗教皈依,如果大家都承認韓寒是一位作家的話。
釋然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個地方蓋個房子,與自己喜歡的女孩結婚。他喜歡的女孩叫喜樂,在少林寺的時候他們就經常在一起了。喜樂這個名字是少林弟子在饑荒之年花費兩個時辰的精力討論確定的,因為這個名字一向團結的少林弟子還差點動起手來。最后,這小姑娘背負著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式定名為“喜樂”。以后的一切故事都和釋然還有喜樂有關,兩個人平靜地走往長安,然后復仇參加武林大會,最后在一個小樹林里蓋了間房子。就這么平靜,與那繁華的都城長安仿佛相隔千里。
韓寒安靜的講著故事,說起話來那么隨意那么平靜那么有趣,我們需要的不是思想。盡管他在文中也一貫地對一些現象進行諷刺著,比如為了在少林寺取一個好名字還要有錢或者走后門,比如那些自以為是的武林高手們一個個做著蠢事卻不自知。但是整個情節只是為了平靜的生活,為了一個簡單的愿望而發展。我寧愿相信這是作者故意的有趣而不是為了像他的第一部小說《三重門》那樣刻意為思想而思想,也不愿意相信是韓寒已經寫不出那種有思想的東西。畢竟現在的一批80后寫手中像他寫出這么有趣的文字的家伙真得不太多。
就這樣安靜的走來,韓寒的文筆和他的主人公,在江湖、在長安,營造著一種安靜的氛圍。如果不是喜樂死掉,就那樣安靜的死掉,死掉得讓人心痛。喜樂說:我看見你高興,我就高興,看見你難過,應該就會難過,可是我從沒看見你難過過呢。不過你從不難過是好事情,至少在我記憶里,你還從沒難過過一次,這說明你還是不一樣啊。哈哈,你說,我如果要死了,你會不會難過啊?釋然摸摸喜樂的頭:我都難過很長時間了。就這么安靜的對話,在臨死之前。
喜樂死了,在生下他們的孩子之后。釋然承擔了一個父親的責任,他有些狼狽的去做殺手,為了養活這個孩子。他埋了喜樂,他說這是難逃的,他決定一輩子不再去那里看望。看到這里,我感到有些感動,差一點就會掉出眼淚。我相信韓寒在寫一種生活,寫一種互相信任的愛情,寫一種平靜的人生。我可以毫不諱言:我喜歡。只是整篇小說還是太短了,許多細節容不得仔細雕琢,也許那時間會耽誤韓寒跑去賽車。
在小說最后,武當掌門找到釋然想推他做皇帝,很明顯這只是一個一廂情愿的愿望。他提供的一個條件是獻給釋然一個叫“米豆”的女孩。釋然問:怎么叫這個名字?米豆說:不知道。家里的愿望吧。“我”說:米豆。像喜樂一樣,都是愿望。
我突然想起自己心底的愿望,那是些什么呢?但是不管怎樣,都是美好的。就像賽車手韓寒在F1賽車場上,握緊那可以超越一切速度的方向盤,夢想著超越舒馬赫超越一切可以超越的人,都是愿望。
那時候的韓寒是不安靜的,但是,至少他安靜過那么一回,在自己的書中,在那本名叫《長安亂》的小說中。那是段安靜的時光,就像安靜的愿望。
長安亂讀后感5
《長安亂》--江湖之外的寧靜每一個名字、每一個自己都是一場美好的希冀,像是一小團光,在殘酷和猙獰面前,微微的、發著亮--題記《長安亂》是我讀的第二本韓寒的書,第一本是《三重門》。
他的文風依然犀利尖刻,那份對于現實的無奈諷刺味道有很多都隱在了字里行間,相較于后者韓寒用的臟字明顯的少了起來。雖然沒有《三重門》那樣每一句都竭盡全力的精彩,沒有華麗的形容描寫,沒有慷慨激昂的呼吁,只有簡單的平鋪直敘,大段大段對話所組成的內容,語言甚至有些簡單的過于蒼白,但我依然喜歡他,他說:"米豆。像喜樂一樣,都是愿望。"在這之前我和很多喜歡韓寒的女孩一樣只是喜歡,高山仰止般的相隔萬里的、單純的、片面的仰慕,我們明明不懂卻要裝作懂得的樣子去和他人一起贊美韓寒在世人眼里的離經叛道。人云亦云:"這就是現實。"現實對于我們這些只會傷春悲秋的孩子來說就像是蘊著一層濃霧的山崖,隔得遠遠地,看起來圣潔而美好,殊不知在表面之下隱藏著的猙獰面孔時刻準備著將我們吞的連渣滓都不剩。和我一起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比我看得遠,所以在通往懸崖的荊棘路上受到的傷害也比我少。我無法想象要經過怎樣無奈、怎樣的失望才可以穿越過迷蒙看到它隱約的棱角。于是,我穿著潔凈的衣服,帶著最初的夢想去親吻他腳下的土地。把臉埋在泥土里比塵埃還要低賤,讓衣服沾滿臟污,是否這樣就可以和所有人一樣--看到現實的真實面孔。
他說:"所以,一點點,就可以,倘若什么都是一點點,我想人一定活得很開心。"我的名字叫做袁苗苗,外公取名字的時候沒有想得很多,只是樸實的希望我像一株幼苗,健康就好。一點點的祝福因為不諳世事致使我現在真的在陽光、雨露之下,擁有著所謂的幸福,看不見父母為了支撐起我的天空有著怎樣辛苦的付出。所以一直到現在我還沒有懂得《長安亂》的含義,我不懂,聲嘶力竭般。是小說?是現實?是希冀?是無奈?無法明白。男主人公說:"江湖真是如此平靜。走遠一點,蓋個房子,長安無事。"或許只是為了平靜的生活,為了一個簡單的愿望而發展。一本安靜的書,就像是一場美好的愿望。這般簡單,僅此而已我突然想起自己心底的愿望--那些自以為是的簡單在現實面前卻極無力的愿望。但是不管怎樣,它們都代表著自己內心里那一小片、保存的依然完好的、干干凈凈的、美好。
長安亂讀后感6
最近韓寒的文章看的不少,不過我好像有點本末倒置了。先是看了他的《光榮日》,然后掉過頭來看他的《三重門》、《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飛馳》、《毒》、《長安亂》,現在正在看《一座城池》。我儼然有點像成了寒迷,但卻不完全是吧。
《長安亂》我覺得是韓寒出版的書里我最欣賞的一本。
他以現代人的口吻演繹了一個古代故事,換上現在一句時髦的話就是現代與傳統的有機完美結合。
我看的他的前幾部書的主角,基本都是以他本人為原型的。從表面上就可以輕易找出他的影子,而《長安亂》則是他的突破。表明上已完全脫骨,只能從人物的對話和幽默的細節依稀感覺到韓寒以前文章的風格。
《長安亂》總體是一部不錯的小說,故事情節發展飄忽,臺詞直白,看人以一種很奇特的武俠小說的感覺。
可惜結局我卻比較失望,韓寒文章的過程是那么的精彩,但結局永遠是那么的黯然。可能是因為我閱讀水平底,不懂品位吧。但他的文章的結尾我真的都是不甚滿意。我寧愿他的文章都沒有結尾,無限的連載,我也愿意無限的等待。
長安亂讀后感7
長安,長安,長久治安,然而書的故事卻正是在這“長久治安”的地方“亂”了起來。一開頭,韓寒就說“長安”和“亂”,是一對反義的詞語。但不是準確意義上的反義,然而我們可以從名字上看的出這是一部發生在古代的故事。但是,這并不是一部武俠小說,而是一部普通小說。看到這就引起了我的思考。越往后看越覺得它是一本純粹無厘頭搞怪的故事書,當中的文段和各種情節確實讓人捧腹不已,比如書中引子開頭得一段,“時,空,皆無法改變,而時空卻可以改變。"
主角就只是看出是一個逗號的區別,而當他問師傅這當中的區別在哪時,得到的答案卻是“看,其實是兩個逗號。"
而這便讓人嘴角上翹;以為藏有武林秘籍的山洞,可到最后才知道那是少林寺累積三百年的大糞池;少林武當兩派高手對決在樓頂,最后以武當高手的餓死在樓頂結束…一個個傻傻搞怪的情節,一件件無厘頭的蠢事安插在全文各個角落,實在讓人嬉笑不已。
主人公的命運是輪回所注定的,無法更改。從出生那一刻起便注定了與江湖有一段不解之緣,注定三世輪回這么一個具有超能力的他,注定獲得種種照顧,注定得遇種種奇緣,注定有一位奇女子相遇,注定一段不完美的愛情,注定了,不完美!他很迷糊,略帶迷茫,但好運不斷,機遇連連,凡事總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讓你不得不為主人公的境遇感嘆和笑料連連。
文中一匹馬起名叫小扁,就是一個“騙”字。騙什么我不知道,但小扁的成長其實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理路程,從最開始的天真無邪到最后漸漸適應這個紛雜多變的社會。我們生活在這世界上,每天像一條可憐的金龍魚,被社會煎上一煎。喜樂喜歡小扁是因為它的單純無知,但單純的人也是難以駕馭的,你必須遷就他。
我們都是一個不完美的人,上天注定了主人公命運的不完整。結局似乎是注定的,又似乎毫無征兆。讓我想起在蕓蕓眾生里面人的里面是多么微不足道,人性的缺陷、優勢,無法彌補。
長安亂整個基調是黑暗沉悶的,這應該和當時才二十出頭的韓寒那幾年的所見所感有一定關系。我們處于歷史變革中的時代,盡管都看到很多問題的癥結,卻無法改變被左右的命運。
世上有一種痛苦是你能看到聽到卻無力改變。長安亂就像一局很大的棋,局里想反映出社會的太多問題。借古諷今這誰都應該能看的出來。他對中國現狀社會的剖析相當有些看法,不過因為他的駕馭能力有限只能最終草草收尾。這也許是也是他故意為之的,反正在當時論起中國今后怎樣誰都不不敢肯定。
讀完后,心中那仿若惆悵,些許對人生得明悟卻又帶來更多的懵懂,以及結局那部分平樸的筆墨下的點點悲傷。
有的時候,沒有結局,才是最好的結局,就象一樣,記得最近有人問過我,什么是美麗的時刻,我覺得這本書就能給你們答案,沒有永遠的結局,也沒有永遠的美麗,我們就象書中的角色,在自己的生活中扮演主人公,誰也不知道最后的結局會是怎么的,我們現在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為別人著想,為自己而活。
長安亂讀后感8
我花了一天的時間看完了長安亂,看完之后又想笑又想哭。我不曉得作者寫這部作品是想告訴我們什么,什么批評諷刺我看不出來。感覺充滿禪的味道,很讓我感動就是。雖說這可能跟作者的寫作目的差得十萬八千里
很好的一本書
很禪的一本書
和韓寒其他書的風格會很不一樣
里面有一些很不錯的語段
個人認為是韓寒最不錯的一本書了
絕對的一本好書,里面說任何一種結局就是另外一種安排的開始,就像他的歌《私奔》:美麗故事的開始悲劇就在倒計時,本書很有深意,也會讓更多的人辯證的看韓寒,我相信!這本書很多話都很有禪意,最后的結局很傷感,但莫名中又有一種喜劇化,結局那個米豆就像喜樂一樣都是一種寄托,沒錯僅此而已.
序言如此
雖然長安是故事里國度的首都,當當初起這個名字的時候是因為"長安"和"亂"是反義的,和首都完全沒有任何關系,讀后感《長安亂讀后感》。
原書稿交給首都一家頗具名氣的出版社后,就很亂,出現了很多的問題。等啊等,守法的我終于等到了合同期滿,免得被不守法的對方告了。這本書原來的責任編輯在追查偽本上也花了很多時間,但最終事情萬般艱難,證據確鑿但無法可循。這本書是我喜歡的小說之一,我總是希望它有個好的歸宿。當然,歸宿始終是作者本人,在出版社只是借宿。
于是,很無奈,讀者們以后可能會看見我經常換封面或者換出版社。抗戰的經驗告訴我,在現在這樣惡劣的文化環境下,只有游擊隊才能避免被全殲。
最后說一句,我還是很喜歡原來的封面和裝幀設計,但不得已要換了,因為實在很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