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與子》讀后感
《父與子》讀后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父與子》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父與子》讀后感1
“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齊!”這是《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文章里的一句話。
一想到這句話,我就想起文章中的主人公阿曼達和他的父親。應對大自然的災害,我們似一棵小草,在天災降臨時,也許就會被天災奪去生命。可是這對父子,在大自然的災害來臨時臨危不懼。父親懷著不放棄一絲救孩子的期望,而兒子阿曼達也懷著相信父親必須會來救他的心理來理解困難和考驗。最終老天不負有心人,讓這對父子又團聚了。
老天可能會關上一扇門,但也必須會為你打開一扇窗。不要以為一件事僅有一種解決方法!就像汶川大地震一樣,全國人民心連心,各地群眾自我送來了救命的物品,在大家眾志成城的努力下,從廢墟中就出了許多生命。最終,如此之大的困難,我們也克服了。
所以,我們要像那對父子一樣,遇到困難勇于應對,不能半途而廢。今年夏天,我就克服了重重困難,登上了黃山。黃山“飛來石”景觀是我向往已久的,從早上出發,我和爸媽一路走,一路喘,馬不停蹄地向飛來峰進發。可是來到山腳我傻眼了——那么陡,那么高啊!原本不恐高的我想打退堂鼓了。可是,我這一路氣喘吁吁地爬了大半天,不就是為了一睹為快嗎,不能白跑一趟啊!可我就是小腿肚打顫。媽媽看出我的心思,大聲說:“悅悅,加油啊,你看我體力不如你都爬上來了,你也不能落后呀!”爸爸也在一邊說:“我的女兒是最棒的,到此刻都沒讓我們扶一把,必須會完成自我的心愿。”聽了爸媽的話,我鼓起勇氣,扶著石壁細心翼翼地爬上了山頂。站在“飛來石”旁,望著腳下的萬丈深淵,我的心胸一下子變得極其舒暢。眼前起伏的群山,連綿的云海盡在我的腳下,這是多么完美的享受啊!此時此刻,我忘記了害怕,盡然來到峭壁邊扶著欄桿嚷著要媽媽給我拍照,留下這難忘的一瞬間。
此刻,每當我看到當時留下來的照片,就會想起“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句話,我將把這句話當做我的座右銘,時刻激勵著我,讓我在今后的生活中像地震中的父子一樣,永不言棄!
《父與子》讀后感2
讀了《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文章,我感到非常感動。
課文講述了一位偉大的父親,在美國洛杉磯發生的一次大地震中不顧生命危險,在廢墟中經過幾天幾夜的搜尋,終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
這是一位多么偉大的父親啊!在兒子命懸一線、奄奄一息的時候,這位父親并沒有像別的父母一樣哭喊過后,便絕望地離開了,而是一直堅信著他常對兒子說的話:不論發生了什么,我總會和你在一起!于是,他堅定地站起身,疾步朝兒子教室所在的位置走去,不停地挖掘。就這樣,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雖然期間有人來阻擋他,但是他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著我!”雖然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渾身充滿血跡,但是他并沒有就此放棄。挖到了第38個小時,奇跡終于出現了。瓦礫堆底下傳來了兒子微弱的聲音。這位毅力非凡的父親不僅救了自己的兒子,還救了別人的孩子。
古往今來,深沉的父愛曾一次次地令我們動容。父愛不僅可以創造生命的奇跡,還可以讓天才“破繭成蝶”。曾經的達芬奇,在別人眼里也是個平平無奇的孩子。一天,上課不專心的他,調皮地給老師畫了幅速寫。回家后,他還把畫給自己的父親看。他的父親看后并沒有生氣,反而夸他畫得好。就這樣,達芬奇被這個善于利導的父親培養成了一代畫家。
無獨有偶,另一位名人的父親同樣值得我們尊敬。莫扎特小時候就被無數人譽為“神童”,但是他有如此成就與他的父親也是息息相關。父親是莫扎特的精神和藝術之父,父親對于莫扎特的重要意義,無論怎樣估量都不為過。早在莫扎特3歲的時候,他父親并發現了他的音樂才華,并為此放棄自己宮廷樂師的身份,轉而全心地培養莫扎特。莫扎特的父親在有生之年中,陪著莫扎特游學演出前后歷時十幾年,走遍了歐洲,少說也有幾十次,行程估計得有上萬公里,別忘了,行程都是在顛簸的馬車上完成的。父親之于莫扎特,是精神和藝術的導師,是性命交關的摯友。父親為了兒子的未來犧牲了事業和健康,沒有父親的苦心培養,就沒有偉大音樂家的莫扎特。
父親,這是一個多么厚重的稱呼。深深的父愛總是會給我們帶來深深的感動。世間正是因為有了父愛,才讓我們少了一份畏懼,多了一份安心。父愛如山,我們不僅要學會接受愛,還要學會奉獻愛。
《父與子》讀后感3
有一本書,沒有精彩的描寫,沒有動人的文字,卻風靡了全球;有一種愛,沒有關切的問候,沒有諄諄的教誨,卻最打動人心。這就是偉大的漫畫大師埃奧.卜勞恩創作的《父與子》。 它是一本連環畫, 這本深受大家喜愛的連環畫用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畫面無言地流瀉出純真的赤子之情與融融的天倫之樂。 一個個幽默的小故事,總讓我情不自禁地邊看邊笑,愛不釋手。
該書的主人公是一對父子,爸爸幽默搞笑,兒子淘氣可愛,真是一對世界著名的歡喜冤家。看完這本書,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暖暖的父子之情。其中有一篇描繪的是爸爸買回來的新毛毯被兒子用墨水弄臟了,爸爸很生氣,要打兒子,這時兒子用筆在上面畫了很多可愛的小動物,于是父親也和兒子一起在毯子上畫起來……真是一對呆萌而有趣的父子令人忍俊不禁,還有一篇《哄兒入睡》,父親用盡了各種方法,哄他的兒子睡覺,可兒子十分頑皮,不管父親怎么哄,他就是精神十足,最后,父親哄得筋疲力盡,倒在兒子的身邊睡了,這時候,兒子也摟著父親的脖子甜甜地睡著了,真是父子情深啊!看著看著,我不禁也想起爸爸哄我入睡的情形,我也甜甜地笑了,因為我也有深愛我的父親,我感覺很幸福呢!這樣的一個個幽默溫情的故事,怎能不令人廢寢忘食他閱讀呢?相信你要是看了它也會被深深地吸引,并開懷大笑的。
《父與子》的漫畫已成為世界漫畫史上重要的一章,它所塑造的善良、正直、寬容的藝術形象,充滿著智慧之光,流露出純真的父子之情,深深地打動了千百萬讀者的心,它還被人們譽為德國幽默的象征,受到人們一致高度的贊揚,聲譽遠遠地越出了國界。所以英《泰晤士報》這樣評價這本書:它的幽默和溫情猶如一片人性的綠洲,拂過萬千民眾的心。怎么樣?聽了我的介紹有沒有被深深地吸引了呢,同學們心動不如行動噢!
[點評]:小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向大家推薦了《父與子》這本書的內容、感受深刻的精彩情節,不論是開頭引人入勝的引入,還是結尾令人心動的推薦理由,都令讀者無法拒絕這本書的誘惑,這真是一篇成功的好書推薦作文。
《父與子》讀后感4
陳老師推薦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父與子》,作者是德國的卜勞恩。這本書被譽為“德國幽默的象征”,充滿了人情和喜感,把父子間的生活瑣事刻畫得非常純真、動人。
我第一次知道這本書是在五年級語文書中看到的。現在拿到這本書,我就迫不及待地看起來了。這本書的封面上畫了父與子的擁抱,兩人十分開心。當我打開這本書時,我發現整本書幾乎沒有文字,每一個小故事都以漫畫方式呈現。每一個小故事講述父與子在一起所發生的事。
當中,我最喜歡第14篇《忘加葡萄干怎么辦》這個故事。當我看到這個標題時,我心想:父與子干什么事,就忘記加葡萄干呢?我帶著疑問看起了這篇漫畫。原來,父與子在做蛋糕,把沒有加葡萄干的蛋糕放進烤箱,兒子發現了,指著葡萄干對父親說:“我們忘加葡萄干了。”父親看著烤箱想辦法,兒子一只手摸著頭走來走去,也在想辦法。突然,兒子走向房間,把掛在墻上的槍拿了下來,告訴父親自己的小方法。父親也覺得兒子的方法可行,就用槍把葡萄干一發發打進烤好的蛋糕里。
看到這里,我不禁笑了起來,這父與子就是一對活寶啊!看著看著,我仿佛看到了我的爸爸。記得有一次,媽媽給我買了一件T恤,我穿著十分得意。在課間時衣服不小心被勾出了一道縫,我看見之后,心想:怎么辦呀?媽媽肯定要罵我,我該怎么辦呀?放學時,我跟爸爸說了事情的經過,爸爸路上一邊安慰我,一邊想辦法補救。
到了家,爸爸就想出了方法,他拿出了剪刀在我的白T恤縫的邊上又剪下了一道又一道的縫。我想:爸爸這是幫倒忙嗎?我急忙大聲叫道:“爸爸你在干什么呀?”“你不要慌呀!等一下就知道了。”爸爸不緊不慢地說。當剪好時,那一道道縫變成了美麗的花紋出現在我眼前時,我對爸爸豎起了大拇指,說:“爸爸你好厲害呀!”“小意思!小意思!”爸爸難為情地說。當然,最后,我也沒有被媽媽批評。
有一個這樣的爸爸是多么幸福呀!你想看更多父與子之間有趣的故事嗎?那趕緊拿起《父與子》這本書吧!
《父與子》讀后感5
今天,孩子讓我讀了,讓我難以忘懷,這篇課文讓我受益匪淺,這篇課文我一口氣讀了好多遍,讀完文章,淚水早以模糊了我的雙眼。多么偉大的父親啊!是什么力量在支撐著他呢?是信念,是承諾,是愛!要是沒有這位偉大的父親堅持不懈的努力,沒有愛的動力,哪有那么多的生命獲得新生呢
有一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30萬人在不到四分鐘的時間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有一位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沖向他七歲兒子的學校,那個昔日充滿孩子們歡聲笑語的教學樓已經變成了一片廢墟,他哭了一陣子想起了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不論發生什么事,我總會和你在一起!”他堅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廢墟走去。不顧各種隨時可能發生的危險,在人們認為幾乎不存在希望的情況下,執著地從瓦礫堆中營救兒。他挖了8個小時,12個小時,24個小時,36個小時,沒人再來阻止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他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我,最后他終于找出了他的兒子,父子倆又救出了14個同學,這是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的擁抱在一起。
沒有這種無私而偉大的父愛,誰也不可能堅持這樣長時間的、希望渺茫而危機四伏的挖掘,兒子也許便因為人們的放棄而葬身于瓦礫堆中。
我讀后心潮澎湃。這位父親為了救自己的兒子,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而兒子為了救同學,讓他們先脫離危險。這真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啊!如果這位父親僅是來到這片廢墟絕望的大喊“我的兒子!”那他的兒子和14個同學就只有長眠于地下了;如果人人都能像這對了不起父子那樣,成千上萬的孩子或許就能得救。
在地震當中哪個父母不是為了孩子的安全,用自己的身軀保護孩子;哪個父母不是為了父母不惜一切代價,在危險的時候,哪一位父母不是奮不顧身地去保護他,恨不得把兒女的傷放在自己的身上,哪怕是替孩子死他也愿意。有人說,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的一塊肉,哪怕是為兒女赴湯蹈火,父母也在所不辭。
父愛是多么偉大啊!我們都要向父子倆學習,學習父子倆的無私、奉獻精神,這種精神要長存。
《父與子》讀后感6
何謂“父愛如山”,在五年級上冊學了《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后,我才有了清晰的概念。
在課文中,當大地震發生后,幸存下來的父親們包括本文的主人公來到學校,看到已是一片廢墟的學校,很快其他父親都絕望而悲痛的離開了,只有本文的主人公留了下來,不顧余震的危險,不顧孩子們幾乎不可能幸存的事實,因為他想起自己對兒子說過的話:“無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對兒子的愛與承諾讓他不放棄,獨自一人在廢墟中挖了36個小時,期間其他人的放棄與勸阻都不能讓他停止,甚至身體到了極限也不能。如山的父愛終于創造了一個奇跡,在廢墟中傳來他的兒子阿曼達 “天籟”般叫“爸爸”的聲音。如山的父愛不僅挽救了兒子的生命,同時還救出了其他十三個孩子。因牢記著父愛以及父愛背后的承諾和信任,阿曼達在地震中勇敢的堅持了下來同時還鼓舞著其他同學,這就是父愛的偉大!父愛如山!
課文中轟轟烈烈的父愛,讓我感慨萬千。當平時生活中脈脈溫情的父愛遇到了“生”的挑戰時,它爆發了無與倫比的力量,怪不得達芬奇說:“父愛可以犧牲自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
從課文回到我自己平常的學習生活中,我突然明白了,父愛如山的背后,是生活中父親看似不起眼的點點滴滴和一言一行。我的爸爸由于工作忙碌,與大多數家庭一樣,我平常絕大部分時間都是跟媽媽的。但無論爸爸多忙碌,晚上回家多么遲,第二天早上他都會準時起床開車送我上學。其實爸爸上班的時間往往不需要他這么早起床,而且據奶奶說爸爸以前早上喜歡賴床,這我相信,因為爸爸在周末早上都要九點多才起床。現在為了送我上學,他都準時七點多一點就起床。除了早上送我上學,平時爸爸一旦在家,他都喜歡逗我玩,然后允許我叫他各種我自己創意的綽號,允許我“沒大沒小”的,我們父子兩人就在房間里玩鬧起來,我經常因為玩得太開心了“滾”到了床上,與爸爸笑作一團,這個時刻總是我最開心的時候。爸爸對我的愛就這樣體現在生活的小細節中,平凡而又偉大!
父愛如山!
《父與子》讀后感7
這個暑假,我讀了《父與子》這本書,雖然這本書沒有文字,只有圖片,但這本書還是那么受我的歡迎。說真的,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心里就想:這書沒文字就單單一些圖片,這簡直就不是書。可媽媽說這是這本書是好書,一定要買,沒辦法“母命難違”。
回到家,我開始看起了這本書,書中的這位父親長著一大把胡子,光禿禿的腦袋瓜兒下面長著一個與頭不相稱的肥大的身子,身上穿著一件百年不換的黑馬甲和一條腰身寬大的白褲子。一雙比圓圓的眼睛里,張著兩只比芝麻還要小的眼珠。只要看一眼這位長相滑稽的父親。我突然醒悟到,我之前的猜測是錯的,這是一本好書。因為這里面的小故事,都是我們身邊的事兒,著作用有趣而滑稽的藝術把它給夸張化了!如:《引書如室》,傍晚,該吃晚飯了,父親、母親都坐在了飯桌前,可兒子哪兒去了?于是,母親便命令父親去找兒子!父親挺著大腹便便的肚皮,去找兒子。這時候,兒子可正趴在地上看有趣的小人書呢!看到父親的來臨,兒子仿佛接到了“圣旨”,馬上便走出了房間。咦?餐廳怎么又缺了個人?哦,讓我數一數:媽媽,兒子,還少了誰呢?當然是正在書的前面趴著的父親啦。這時候的父親象一個老頑童,全然不顧妻兒正在餐桌前餓得“咕咕”叫,沉浸在小人兒書里,看到精彩之處,還在地板上飛快地跺幾下腳呢!肥腸滿肚的肚子把屁股壓得撅得老高,拖著腮幫子的雙手,可真有趣。
在看這本書時,我會不時發出咯咯的笑聲。也可以說出其中大概的內容,這就說明他可以看明白圖意。說到這,你們肯定會問,不是說這書沒文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是的,正因為這書沒文字,才讓我看著上的生動形象的畫面,發揮自己的想象,不僅培養了孩子的觀察能力,而且還能把他內在的語言轉述給別人聽,發展了語言思維,真是一舉兩得。書中很多故事都能使讀者在幽默的同時體會出更深層的寓意。使人明理。書中的《現實的教育》就是講了父親在看一本《教育不能體罰〉的書,可兒子卻在旁邊大喊大叫,被父親打了一頓;《恩將仇報》則敘述了父子從蟒蛇口中救下了豹,卻被豹所追趕;《獨創的魚網》描繪了父子倆發揮想象,用衣服編成網,捕了很多的魚;《袋鼠的友誼》就教育人們要和動物友好相處。
我要謝謝這位德國作家埃·奧·卜勞恩:“是你帶領著我們走進了幽默漫畫的世界。”
《父與子》讀后感8
1994年在美國的洛杉磯發生了一次令人心碎的地震。一位年輕的父親用自己的雙手一塊一塊搬走兒子教室邊的碎石,挖掘自己的兒子。許多好心人試圖勸阻這位父親:“不要挖了!他們都死了!”“這里隨時都有危險,回家吧!”可是,他不顧萬般危險,不顧身體上的傷痕,依舊堅持不懈,絲毫沒有放棄的'念頭。他的心中只有一個信念:我要找到兒子!經過38小時的艱苦挖掘,父親終于找到了兒子和13名同學,了不起的父與子緊緊擁抱在一起,父親用愛創造了奇跡。我相信:只要心中有愛,奇跡就會出現。
在中國四川發生的5。12地震中,有一件讓我最感動的故事:解放軍戰士歷經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一對母子。母親已經死了,她雙膝跪地,用自己的身軀護住懷中僅僅三、四個月的孩子。孩子幸存了下來,人們在母親的手邊發現了一個手機,上面有一條短信:孩子,只要你還活著,就要記住“媽媽永遠愛你!”短短的一句話,飽含了無窮無盡的母愛。巨石滾落、房屋倒塌,卻阻擋不了媽媽的信念。這信偉大的母親用自己的生命為孩子換來了生的希望。而且,也不難看出,母親對孩子給予了很大的期望。自己雖然不在了,但她卻希望愛能陪伴孩子一生。使他學會勇敢,學會堅強……
我曾經看到這樣一則故事:在非洲的撒拉沙漠里,當駱駝媽媽帶領幾只小駱駝歷盡千辛萬苦找到水源時,由于泉水太淺了,小駱駝們不論怎么努力也喝不到。駱駝媽媽焦急地圍著孩子們轉了幾圈,然后縱身躍入泉中……幾十分鐘后,駱駝媽媽的身軀慢慢漂浮起來再也不動了。水面隨之上升,小駱駝終于喝到了水。“駱駝媽媽”的母愛讓我的內心感受到震撼,感受到對愛的共鳴。原來母愛就是一種永不枯竭的付出,這種付出源自子女們的需要,必要時,甚至可以是生命。
我們的愛是幸運的,因為它沒有經歷生死的考驗。我們的愛又是平凡的,可平凡中卻不失偉大。我的眼前總是浮現出生病時媽媽焦慮的神情,犯錯時原諒我的寬容,工作一天后還要為我洗衣做飯的勞累身影……透過這一幕一幕,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媽媽對我的愛。我只有好好學習、努力做一個正直的人才能回報母親的愛。
愛的信念是一種巨大的動力,它可以推動你去做別人認為不可能成功的事情。有愛的生命是一艘巨輪,只要我們愛的信念不消失,我們的生命之船就永遠不會沉沒。
《父與子》讀后感9
《父與子》是德國作家埃·奧·卜勞恩寫的漫畫書,《父與子》雖然每一篇故事就只有6、7或8個小段,但是很有趣很幽默。
我覺得很奇怪,這本書里面還有美人魚、小天使!小天使原本是要飛在天上,怎么會飛到地上呢?美人魚原本應該住在深深的、一望無際的大海里,怎么會游到小河里呢?這都是埃·奧·卜勞恩這位大作家依靠著想象來創作的。所以我們要有想象力才會寫出一篇篇的好文章。還有一個故事叫《魔法小兔子送的禮物》,就是兒子和父親在家里看到了一幅畫,有一只魔法小兔子,身體潔白如玉,好可愛!它拿著一個小竹籃,竹籃里面裝了好多彩蛋和糖果。忽然,兒子看到有一個小豬豬的儲錢罐,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他對儲錢罐說:“小豬豬,讓我看看你有多少錢。”兒子把儲錢罐用錘子打的粉碎,看到了許多閃閃發光的硬幣!他大吃一驚,拿著錢買了好多吃的,父親回來以后,看到兒子美滋滋的吃著零食,就問:“兒子,這些小零食是從哪里來的?”兒子指了指墻上的魔法小兔子,回答說:“好爸爸,那我就回答你吧,就是這只魔法小兔子給我的。”父親聽完這番話,愣住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
讀完這篇故事,你一定在哈哈大笑吧,其實后面還有更加刺激的故事呢!另外一個故事叫《捕魚》,天氣晴朗,一大早,兒子就自己獨自一個人去河邊捕魚,他捕到了一條魚,兒子快速地跑回家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父親,父親說:“好兒子,別騙爸爸,要說話算話哦。”兒子興奮地說:“我的好爸爸,一定一定,我們現在就去河邊看看吧。”其實他們不知道,在父子倆說話的時候,有一條肥肥的大魚勇敢地、奮不顧身地跳出了河面,正好跳到河岸上,也就是兒子捕的魚它的右邊,擺擺尾巴就慢慢地合上了眼睛,死了。等到父子倆過來的時候,父親看到兩條魚的時候就高高的舉起了兒子,歡呼道:“好兒子,好兒子,真是好兒子。你果然不騙人,來,我的孩子,咱們兩個一塊兒把這兩條肥肥的、嫩嫩的大魚抬到家里去吃烤魚!”兒子歡呼雀躍說:“耶,好哇,回家吃烤魚嘍!回家吃烤魚嘍!謝謝你,爸爸,你對我可真好呀!”
這本書讓我又好笑又感動,好笑的是父親很幽默,我很敬佩他。讓我感動的是爸爸對兒子的關愛,讓我想到了爸爸對我的愛,我回家后就給爸爸一個大大的擁抱。父親是山,母親是水。父母教我勇敢,教我堅強。遇到什么困難的事情,我就當做一種鍛煉來克服它。我愛我的爸爸、媽媽。
《父與子》讀后感10
這個暑假,我讀了《父與子》這本書,雖然這本書沒有文字,只有圖片,但這本書還是那么受我的歡迎。說真的,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心里就想:這書沒文字就單單一些圖片,這簡直就不是書。可一媽一一媽一說這是這本書是好書,一定要買,沒辦法“母命難違”。
回到家,我開始看起了這本書,書中的這位父親長著一大把胡子,光禿禿的腦袋瓜兒下面長著一個與頭不相稱的肥一大的身一子,身上穿著一件百年不換的黑馬甲和一條腰身寬大的白褲子。一雙比圓圓的眼睛里,張著兩只比芝麻還要小的眼珠。只要看一眼這位長相滑稽的父親。我突然醒悟到,我之前的猜測是錯的,這是一本好書。因為這里面的小故事,都是我們身邊的事兒,著作用有趣而滑稽的藝術把它給夸張化了!
如:《引書如室》,傍晚,該吃晚飯了,父親、母親都坐在了飯桌前,可兒子哪兒去了于是,母親便命令父親去找兒子!父親挺著大腹便便的肚皮,去找兒子。這時候,兒子可正趴在地上看有趣的小人書呢!看到父親的來臨,兒子仿佛接到了“圣旨”,馬上便走出了房間。咦餐廳怎么又缺了個人哦,讓我數一數:一媽一一媽一,兒子,還少了誰呢當然是正在書的前面趴著的父親啦。這時候的父親象一個老頑童,全然不顧妻兒正在餐桌前餓得“咕咕”叫,沉浸在小人兒書里,看到一精一彩之處,還在地板上飛快地跺幾下腳呢!肥腸滿肚的肚子把屁一股壓得撅得老高,拖著腮幫子的雙手,可真有趣……
在看這本書時,我會不時發出咯咯的笑聲。也可以說出其中大概的內容,這就說明他可以看明白圖意。說到這,你們肯定會問,不是說這書沒文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是的,正因為這書沒文字,才讓我看著上的生動形象的畫面,發揮自己的想象,不僅培養了孩子的觀察能力,而且還能把他內在的語言轉述給別人聽,發展了語言思維,真是一舉兩得。書中很多故事都能使讀者在幽默的同時體會出更深層的寓意。使人明理。書中的《現實的教育》就是講了父親在看一本《教育不能體罰〉的書,可兒子卻在旁邊大喊大叫,被父親打了一頓;《恩將仇報》則敘述了父子從蟒蛇口中救下了豹,卻被豹所追趕;《獨創的魚網》描繪了父子倆發揮想象,用衣服編成網,捕了很多的魚;《袋鼠的友誼》就教育人們要和動物友好相處。
我要謝謝這位德國作家卜勞恩:“是你帶領著我們走進了幽默漫畫的世界。”
《父與子》讀后感11
這兩天利用上班閑暇時間讀完了這本書,昨天讀到二十四章,今天讀了后面幾章,讀的內容不同感受也是不一樣的,昨天上班時間由于無事可做幾乎讀了一天,下班回家路上自己很激動,感慨頗多:巴扎洛夫雖然作為小說的主人公無疑是作者很喜歡的角色,但我卻不喜歡,但太過驕傲自信而冷漠,反而更喜歡阿爾卡季,以及他的爸爸。父輩與子輩隨著時代的變遷,成長環境的不同,觀念自然不同,最終難免會有隔閡,這是哪對兒父子都無可避免的,但我認為這不是無法緩和的,只要有愛,可以通過相互包容接納,多溝通理解,父輩與時俱進、樂于學習接受新事物以及子輩的幫助諒解去化解這一矛盾的,就如阿爾卡季父子,我覺得就應該那樣。但巴扎洛夫和巴維爾所代表的父輩和子輩(當然他們不是父子,不會有感情做紐帶,所以這種矛盾更尖銳,這也是作者不把他們寫成父子的原因)但作為本書思想的深刻體現的兩個人物,凸現那個時代的特征的這兩個人作者把他們塑造的比較極端,巴維爾風度翩翩卻固執,巴扎洛夫性格獨立,勇敢無畏卻太過冷漠,看看他如何對待他那愛他如命卻極力克制的可憐父母吧!尤其僅呆兩天后甩父母而去不免讓人氣憤!
今天看了書的結尾,有點兒讓人迷惑,巴扎洛夫這種人物總覺得作者會讓他有所作為,或者壯舉什么的,可他與老巴維爾決斗后卻像換了一個人,沒有之前的那種自信和勇敢,反而消沉下去,最后竟然莫名其妙的染病死了,短短三四章就把這個思想獨立,敢于和陳舊勢力斗爭,且不惜丟掉性命與之決斗的勇士草草的寫死了,而且死的一點兒也不壯烈!
后來看來書評,解釋說作者屠格涅夫本身也是貴族后裔,仍有貴族觀念,對這種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新思想終是不認同的,甚至諷刺般的把巴扎洛夫后來的消沉頹廢一定程度上歸到失戀上,和巴維爾一樣的宿命……對巴扎羅夫的死個人除了惋惜倒沒什么感覺,只是小說最后巴扎洛夫墳前的那對可憐的老夫婦讓我潸然淚下!
這部作品的時代意義我才疏學淺不做評論了,我只是想說說我個人的想法,以及讀完這本書給我所帶來的感觸,或者說使我學到了什么,就是第一段所說的,教我學會了如何與父輩以及幾十年以后與子輩們如何相處,如何對待兩代人中間的隔閡或者說鴻溝,這本書無疑是不錯的。
《父與子》讀后感12
媽媽給我買了一本《父與子》漫畫集。它出自德國漫畫大師埃·奧·卜勞恩之手。這本書里沒有文字,但其有趣的漫畫,一個個生動幽默的小故事都是來自于漫畫家生活中的真實感受,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畫面閃爍著智慧之光,無言的流瀉出純真的赤子之情與融融的天倫之樂。深深的感動了我幼小的心靈。我很喜歡這本書,對它簡直是愛不釋手。
《晨練》是講爸爸和兒子天天在一起鍛煉,他們舉重、跳繩……最后,兒子居然把爸爸舉起來了。而我的爸爸也經常陪我練習打籃球、下圍棋。爸爸一直鼓勵我作為一名男子漢,要鼓足勇氣戰勝他。我也希望像漫畫中的兒子一樣把爸爸舉起來,超越他。
《足夠了》是講爸爸和兒子在河邊扔石子,但很快就沒有可扔的石子了,兒子玩得很不盡興。當天晚上,爸爸就用小推車裝了一大堆石子到河邊。第二天,兒子看見這么多的石子,高興極了。我也喜歡向水里扔石子,爸爸經常帶我到郊外向水中扔石子。講衛生的爸爸會去摳埋在土里的石子,弄得滿手的泥土。看見水里泛起的粼粼波紋,我感到心中的股股暖流在蕩漾……,爸爸很愛我。
《獨特的晨報》是講爸爸發明了一種晨報,就是在報紙中間挖一個大圓洞,放上早餐的盤子和咖啡杯,這樣就可以不用扭頭地邊看報紙邊享用早餐了。我的爸爸也有很多奇思妙想,如像紙一樣可以折疊的電視機,可以傳送人的傳真機,……爸爸說我有朝氣,要敢于創新,我真佩服他,我真希望將來自己能成為小發明家。
《睡覺》是講爸爸用盡各種辦法哄兒子入睡,調皮的兒子怎么都不睡,精神百倍。最后父親累得筋疲力盡,倒在兒子身邊睡著了,兒子也摟著爸爸的脖子甜甜的睡著……,真是父子情深呀!看著我不由想起爸爸哄我入睡的樣子,我也甜甜的笑了,因為我也愛我的爸爸,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兒子。
父與子,他們是一對快樂的父子,是一對猶如兄弟的父子,是一對搞笑幽默的父子。他們善良,他們淳樸,他們樂觀……他們就像是一對鐵哥們。形影不離。他們過著無憂無慮,快樂溫馨的生活
這就是父與子,一對不一樣的父子,一對樂觀善良的父子,一對令人羨慕的父子……
父與子原本就是 一個人,父親是兒子的航標,兒子是父親的裂變。兒子會為慈愛、偉大的父親自豪,父親會為可愛、聰明的兒子而驕傲。
《父與子》讀后感13
我是一個愛看書的孩子,我看過《十萬個為什么》、《三國演義》、《三十六計》、《走進海洋》,但我最最喜歡看的一本書是《父與子》。這是一本很搞笑的漫畫書,它是由德國的卜勞恩畫的。講的是一個調皮、可愛、喜歡搞惡作劇的兒子和一個長著大胡子、經常被人嘲笑的父親,他們演出了一場場生動又好玩的“喜劇”,看后使我們哈哈大笑,回味無窮。
這本書給我帶來了無限的快樂,比如說:有一次,兒子向父親要歌德的書,父親想,他能看懂歌德的大作?那我得去看看。原來啊!兒子拿了三本歌德的書,用來采果子呢!旁邊的父親嚇得連煙斗都掉下來了。你看,是不是很有趣呢?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其實在我和我老爸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好笑的事情。我的老爸很幽默,連我的好朋友天天也這么覺得。老爸每天接我放學,他在路上的時候,會突然大聲地唱歌,搞得我莫名其妙。但正所謂父子同心,我也很喜歡唱歌,這可能是遺傳吧!
雖然這本書中的兒子和父親兩個人都有缺點,但他們父子兩個感情深厚,心地善良,熱心助人,我非常喜歡他們。就像我和老爸一樣,雖然老爸有時候也很兇,很不講道理,但他經常說是為了我好,對我嚴格要求,所以我們的關系也不賴。
小朋友們,你們有興趣的話,也一起來看一看這本書吧!相信你看了一定會哈哈大笑的!
媽媽的話:
《父與子》是一本幽默連環漫畫,作者是德國著名的漫畫大師埃·奧·卜勞恩。自問世七十多年來,每一個閱讀過《父與子》的人,都能從中獲得最開懷的笑聲。《父與子》已經超越國界,成為全世界人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它用一個個漫畫故事告訴了我們父親和兒子之間最最深刻的情感。這本書非常幽默,不但孩子喜歡看,我也愛不釋手。一件件生活瑣事,經常讓我捧腹大笑,也經常讓我感動不已。在看書的過程中,我了解了他們的生活習慣,分享了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了父親對兒子無私的愛。歌德曾經說過:讀一本好書就像和許多高尚的人說話。感謝學校安排的這一次“親子共讀,共閱經典”活動,讓孩子在讀書中獲得快樂,在讀書中不斷成長。也讓我們做家長在讀書中>收獲童心,收獲智慧!
《父與子》讀后感14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名叫《父與子》。
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作者——屠格涅夫。他是19世紀俄羅斯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并被譽為“小說家中的小說家”。而《父與子》創造的年代正是革命主主義和貴族自由主義兩大陣營圍繞,1861年農奴制改革進行激烈斗爭的時期。小說通過父輩與子輩的爭論和沖突,真實地反映了兩大陣營之間的斗爭,肯定了平民知識分子在社會生活中的積極作用,同時也折射出作者在思想中的矛盾。
在小說中,其“子”的角色是巴扎羅夫,他是一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它具有堅強的性格和埋頭工作的習慣。在政治上,他反對農奴制度,批評貴族自由主義,否定貴族的生活準則;在哲學上,他是個唯物主義者,重視實踐,提倡使用科學;但他也表現出某些庸俗唯物主義的觀念,例如否定藝術的作用,等等。
小說中阿爾卡季的伯父帕維爾是兩代人中的“父”,是個保守派貴族。帕維爾認為,只有貴族才能推動社會進步,貴族制度是一個不可動有的“原則”。他特別崇拜英國式的貴族政治,頌揚貴族的“榮譽”,追求西歐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他敵視革命民主主義運動和進步青年。
我來給大家講一下故事內容。在1859年暑假,剛剛畢業的彼得堡醫科大學生巴扎羅夫應同學阿爾卡季的邀請去他貴族父親的莊園做客,收到阿爾卡季的熱情招待。卻與阿爾卡季保守的伯父發生了尖銳的沖突,二人之間展開了激烈論爭。不久,阿爾卡季和巴扎羅夫離開了莊園去了城里,莊園的年輕人都舍不得他們離開,可是莊園里上了年紀的人都高興了,兩個年輕人的離開使他們覺得自己的“呼吸暢快多了”。
在城里的一次舞會上,巴扎羅夫與阿爾卡季認識了漂亮的女地主奧金佐娃。巴扎羅夫與奧金佐娃產生了愛情,但是最終沒有結果。回到莊園后,巴扎羅夫開始潛心做研究。巴扎羅夫的勤勉工作得到了莊園女主人——阿爾卡季父親的情人費涅奇卡的好感,兩人有了頻繁的接觸。一天早晨,巴扎羅夫借實驗室聞花的機會吻了費涅奇卡,被躲在一旁的帕維爾發現,他惱羞成怒,提出要與巴扎羅夫決斗。原來帕維爾也一直暗戀著費涅奇卡。戰斗的結果是帕維爾受傷。巴扎羅夫放棄了第二槍打死他的機會,而且立刻為它包扎傷口。第二天,巴扎羅夫回到了自己的老家,開始為病人看病。在一次為鄰村一個傷寒病死者解剖尸體時,他不慎把手指劃破,感染了病毒,不久便離世了。臨死前,奧金佐娃趕來與他見最后一面。
故事就到這了,我很喜歡這部小說,你們也一起看看啊!
《父與子》讀后感15
一次和父母逛書店的時候,我偶然看到了《父與子全集》這本書,隨手翻看了一下,里面的內容就深深的把我吸引住了。這是一本德國著名漫畫家卜勞思的連環漫畫作品,作品闡述了一對善良、正直、寬容的父子之間的故事,書中通過一些父子之間搞笑事情讓我懂得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以及理解感受到了父母對我濃濃的愛。
其中最經典的故事是“哄兒子睡覺”,故事描述了主人公每天睡前都要和父親玩耍一會,還讓爸爸講睡前故事,讓我聯想到了我爸爸也是幾乎每天睡前都給我講他小時候的故事。我們的老家就在海邊,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爸爸告訴我他小時候家里有一所祖上傳下來的箔(也就是用竹子一條條排插圍在淺海中用來捕魚的一種方式),他不到十歲的時候就時常跟隨祖父一起下海去抓魚。當每天海水退潮的時候魚兒就會順著海水游回大海,就會進入圍網再也出不來了,就可以用網兜去撈魚了,有些不小心夾在竹竿中間的還要潛進海里用手去抓出來。為了讓我有親身體會,爸爸帶我和上海回過來的表弟一家回到我們老家進行一次探箔體驗。等到海水退潮時已經是凌晨一點了,但是我卻沒有一絲的困意,我滿懷的興奮的來到海邊,四周漆黑一片,一步一步小心翼翼的摸索著走下滿是棱角的石頭堆砌成的海堤,好不容易走下了海堤我輕輕松了口氣。
卻不知這僅僅是個開始,在海里需要靠岸上的燈光來辨認方向,所以我們緊緊跟著漁民的身后,怕一不小心就迷失方向,走著走著就到了淤泥區,腳踩進爛泥沒入小腿部而寸步難行,這時的我一點心情都沒有了。爸爸拍拍我的肩膀說:“仔仔,要堅持哦,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加油!”。爸爸一邊說一邊拉著我的手照著電筒緊跟著隊伍朝著圍箔的方向走去。大約走了半小時,我們來到了圍箔的地方。看見高高的竹竿插進海地里,旁邊綁著大網,大網埋進了海沙。
我們一直走進網里,海水已經慢慢退去,只有腳面的水,箔主將大燈掛起來,看見好多的魚在里面游來游去。我們用網兜撈魚,忙活了兩個小時,魚獲有兩擔約一百斤,我們準備滿載而歸。由于剛才太興奮撈魚,現在感覺渾身疲憊,想馬上就有一張床倒下就睡。爸爸走了過來抱抱我說:“所有的所獲都會來之不易,今晚你親身體驗到了,希望你好好記住今晚的經歷。為了對你的獎勵,爸爸來背你上岸吧。”此時此刻,我的眼淚一下子就流了下來。那是我感受到濃濃的父愛開心的眼淚。往后,我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更加愛我的爸媽,更加要勤奮學習。爸爸,請你放心,我一定會成為你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