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戰略讀后感
競爭戰略讀后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競爭戰略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整本《競爭戰略》分為三個篇章,分別是一般分析技術;基本產業環境;戰略決策。波特最為人知的創造性戰略管理理論主要集中于一般分析技術這一篇章中,例如用“五力模型(進入威脅,替代威脅,客戶價格談判能力,供應商價格談判能力和現有競爭對手的競爭)”來分析產業結構;又如在分析產業結構的基礎上可供選擇的三種競爭戰略(成本領先,差異化,目標集聚)。除此之外,第一篇還專門針對性的對競爭對手,市場信號,競爭行動,對客戶和供應商的'戰略,產業內部結構和產業演進進行了展開和更進一步的分析。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對產業演進的分析過程中,波特提出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成為日后企業分析產業(行業)發展的一個經典工具。如同周三多所說的,波特致力于尋找一個具有吸引力的行業,并在該行業獲取有力地位,這兩個目標也是對第一篇內容的高度概括。
在第二篇中,波特列舉幾種特殊產業環境下(零散型產業,新興產業,成熟化產業,衰退產業,全球性產業)的戰略分析與選擇。它提供了一個對各類產業或行業分析的一般框架:如造成產業狀態的因素——該產業的特點——戰略分析與選擇——潛在的陷阱與趨勢等待。
最后一篇中,波特從戰略決策的角度分別針對縱向一體化,業務能力擴展,進入新業務領域來著重探討戰略的選擇與需規避的問題。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區域一體化的飛速發展,產業環境的邊界也日漸模糊,波特的某些產業結構的戰略分析理論似乎不再適用于當下的企業環境,甚至某些學者認為波特過度強調企業間的競爭而忽視了當今時代的主流——合作共贏。無論怎樣波特真實地提供了一種對產業環境和戰略決策的全新思考思路和視野,成為了戰略管理研究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