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論》讀后感600字
《自殺論》讀后感600字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自殺論》讀后感600字,歡迎大家分享。
最近終于讀完了《自殺論》這本社會學經典著作。書很厚,有400多頁密密麻麻的字,通篇圍繞自殺來寫。讀完后,我十分佩服迪爾凱姆,竟然能把自殺這一大家司空見慣的現象研究得如此新穎、透徹。我感覺,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于:我們通常認為自殺是個體因素導致的,的確自殺者往往伴隨著抑郁、激情、悲觀等特征,或遭受了一些巨大創傷;或者一些研究者認為,氣候、酗酒、城市化等外界因素的導致了自殺,然而,迪爾凱姆使用西歐各國的自殺數據、表格,用嚴謹的假設、完美的推論,近乎苛刻的分析,將已有假設不斷地推翻,在推翻別人假設的同時,不斷接近、并驗證了自身對于自殺的假設,即自殺率在各國長期保持穩定是由社會因素導致的。就像讀偵探小說一般,“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連連發出“哦,竟然是這樣”的感嘆!
我感覺他得出的幾種自殺類型也很有意思:利己主義自殺、利他主義自殺、反常的自殺。此外,他最后提出,雖然自殺本身在社會結構中是正常的,但當時社會中自殺率的迅速增長是不正常的,反映出社會結構出現了很大問題,并且,自殺更多是利己主義自殺的增長,反映出個體與社會之間聯結的減弱,個體脫離于社會結構的控制。由于科技的進步、交通的發展、個性的釋放等因素,家庭、宗教、國家在世俗社會中都不能起到減少自殺的作用,那么,只能寄希望于各種職業行會,起到一種共同體的.作用,來加強有共同職業、興趣的人們之間的情感聯結與互動,作為一種高于個體的社會結構對其發揮持久的、頻繁的影響,或者說起到一種社會控制作用,防止個體過于走向個人主義的極端,而脫離與社會的聯系,以此來減少自殺率。
迪爾凱姆并未就行會進行分析,而只是提出了這一問題,把問題留給了后人。我覺得,很多事卻如他所言,以我為例(而我只是廣大在外求學、在外工作或打工青年的一個縮影)作為從小鄉鎮走到大城市讀書的孩子,與家庭的互動、聯結較為薄弱,鮮有宗教信仰,而國家并非經常能影響到我的具體身心行為,那么,我與社會的聯結要通過什么中介達成呢?與我互動最多、影響較大的是導師、同門師兄弟姐妹、同學(從小學到研究生的同學),而這些,就屬于共同興趣、共同經歷、或共同職業形成的群體,這不恰恰是迪爾凱姆所說的“行會”么?所謂的大家,便是這種既能總結或推翻過去研究,又能提出、驗證當下自身的獨特論點,還能預設、推論未來的研究方向與社會某方面發展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