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讀后感
童年的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童年的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童年的讀后感1
對于現在我們的大多數孩子來說看,童年都是備受寵愛、快樂無憂的,是值得回憶和珍藏的的美好時光。但就在高爾基寫的《童年》這本書來說,童年無疑是他的一段悲慘遭遇,一段深情的回憶!《童年》是高爾基的一部自傳體小說,真實的再現了高爾基悲慘的童年生活,反映了當時的俄羅斯社會眾多的丑惡和苦難,特別是描繪出了一副俄國小市民階層風俗人情的真實生動的圖畫。
早在19世紀90年代,高爾基就有譜寫傳記體作品的念頭。在列寧同志的百般勸說下讓高爾基造就了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杰作——《童年》。小說是以一個小孩的眼光來描述的,這樣就給一幕幕悲劇場景蒙上了一層天真爛漫的色彩。
小說中的主人公阿廖沙三歲喪父,后更母親回到了外祖父家。外祖父家是一個令人窒息的家庭。外祖父是一個性情粗暴、自私、視財如命的小染坊主。他殘酷的剝削雇工,但是資本主義俄國的發展打破了他的發財夢,最終破產成為了一個可憐的乞食者。阿廖沙的兩個舅舅也是同樣的自私、狡猾,整天為了分家而吵架,以至于這種惡劣的風氣浸染到他們的孩子身上。他可憐的母親改嫁后,經常遭受非人對待,生活過得很不幸福。阿廖沙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飽受折磨,不僅如此,阿廖沙僅僅11歲的時候,就被外祖父殘忍地趕出了家門,流落到社會上……
處在這樣黑暗、悲慘的現實社會,阿廖沙的心里蒙上了厚厚一層陰影,但幸運的是,他的心靈并沒有因此而被玷污。可喜的是,在黑暗的另一面,有一群正直而善良的人也閃爍著光芒。他們給予阿廖沙關環和溫暖,賜予他信心和力量,使他的心靈為被扭曲,讓他相信未來是光明和充滿希望的。
在他的童年時期,對他影響最大的一個人是他的外祖母。文中外祖母的形象是俄羅斯文學中最光輝、最富有人性的藝術形象之一。她不僅樂觀、善良、為人公正,而且心里充滿了無私的愛,相信善終究會戰勝惡。她知道很多優美的故事,常常講給阿廖沙聽,她無私的愛豐富了阿廖沙的視野。
阿廖沙說到:“在她沒有來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里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她馬上成為我終生的朋友,成為最知心的人,成為我最了解、最珍貴的人,是她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了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p>
外祖母用她的溫存給予了阿廖沙愛的種子,而真正教他正直的人是老長工格里戈里。而那個善良、樂觀、富有同情心的“小茨岡”也同樣教會阿廖沙如何面對生活的艱難。正是這些人,給予了黑暗中的阿廖沙莫大的溫暖,讓他一直充滿光明和希望地面對未來……
對比阿廖沙地的經歷,我們所處的環境要幸福得多,所以,在任何困難前,我們都應該像阿廖沙一樣,不要失去信心,要始終相信,黑暗中會過去,曙光會到來。只要我們正直、善良、樂觀,那么終究會戰勝一切困難!
童年的讀后感2
俄國文學巨匠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童年》我整整看了半個月,合上書的那一刻,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浮想聯翩。阿廖沙悲慘的童年深深地吸引了我,故事生動的講述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國普通老百姓的苦難生活。
阿廖沙的父親在他三歲的時候去世了,他和媽媽被外祖母帶到了外祖父家去生活。他的外祖父是一個性格暴躁、極度自私的小染坊主,即將面臨破產。一旦心里有了不痛快,他就常常毒打阿廖沙、外祖母和其他孩子。阿廖沙還有兩個舅舅,也是那樣的自私、粗暴,為了爭奪家產大打出手,惡言相向,甚至連他們的孩子也繼承了這個不良的風氣。阿廖沙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生長,備受非人對待,甚至有一次被外祖父打昏過去失去了知覺,得了一場大病。
阿廖沙處在這樣一個惡劣的環境當中,我很擔心他會受不了生活的壓迫。但是,這個社會也不是全都是丑陋的、險惡的,在他的身邊也有善良正義的人陪伴他,他們猶如冬日的暖陽給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光明,并且相信黑暗是暫時的,未來是美好的。外祖母是阿廖沙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是那么和藹可親,那么聰明能干,那么熱愛生活,對任何人都很忍讓,就像一位女神,煥發出一種神圣的光芒,特別是在外祖父毒打阿廖沙的時候,外祖母總是護著他,替他擋住如雨點般的毒打,讓他少受皮肉之苦。外祖母用自己的溫存給予阿廖沙愛的種子,慢慢地,種子發芽、長大,長成了一顆參天的大樹,可以自己阻擋風雨,迎接生活的挑戰。在外祖母家還有一位被收養的小長工——小茨岡,他雖然生活在社會最底層,但是善良、樂觀、富有同情心,在外祖父的染坊里,小茨岡肯花力氣,下苦工,學到一手染色的絕活,我想阿廖沙一定是從小茨岡那里學到了吃苦耐勞的'品質。在外祖父毒打阿廖沙的時候,小茨岡替阿廖沙擋皮鞭。書中還有很多幫助、鼓勵過阿廖沙的人:善良正直的老工人格里瓦利;阿廖沙遇到的第一位進步人士——房客“好事情”。
讀了這本書之后,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都有其兩面性。對于每一個人來說,童年是那么的令人歡欣難忘,它是一個人一生當中永不磨滅的寶貴財富。雖然對于阿廖沙來說,他的童年是痛苦的,但是恰恰是苦難,讓他早早地明白了生活的艱辛,人性的險惡;同時深信世界也有溫存,有好人,從而造就了他堅毅頑強、猶如松樹一般的品格。無論前面的道路有多難走,在他的心中,永遠有這樣一個信念:在寒冷的冬天也有暖陽。那么,對于我們呢,是不是更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拼搏的勇氣來面對這生活的困難?
童年的讀后感3
這個假期我讀過一些文學名著,其中有一篇就是高爾基的《童年》。高爾基出生在俄國一個木工家庭,早年喪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歲走向社會,飽嘗了人生的辛酸。而《童年》正是根據他童年的生活而寫成的,可以說是自傳體小說,正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
小說中的主人公同樣是三歲喪父,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個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瀕臨破產。而兩個舅舅也是同樣的粗暴、自私的市儈,甚至他們的兒女也沿襲著這樣的風氣。阿廖沙就在這樣的家庭中飽受非人對待:外祖父經常痛打外祖母及孩子們,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覺,結果大病了一場。在這樣的環境下阿廖沙幼小的心靈能不覺得恐慌和不安嗎?!所以這本書都會令我們每一個人感到不快和壓抑,這也是必然的,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惻隱之心。
處在這樣丑陋的社會,我們不得不擔心阿廖沙的心靈會不會也被玷污?但幸好這世界也不完全是丑陋不堪的一面,身邊還會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們給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是屬于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窩中去了。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藹、最有人性的形象,她總是用她的溫存給予阿廖沙愛的種子,種子發芽了,長成了參天大樹,有了羽翼的保護,阿廖沙的世界就不會再任憑風吹雨打了。祖母撫慰了他心靈上的創傷,而真正教他做一個正直的人的是老長工格里戈里。當然那個善良、樂觀、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岡”也同樣教會了阿廖沙如何面對生活的艱難,但他卻被兩個舅舅給害死了,然而我覺得與其說是被他們害死的,還不如說是被這個黑暗的社會所吞噬的。高爾基正是以他無產階級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嫻熟的藝術技巧,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成功地再現了阿廖沙作為一代新人從覺醒到成長的艱難歷程。
高爾基在作品的開頭就寫到:“有時連我自己也難于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辯駁、否認,因為在那‘一家子蠢貨’的黑暗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黑暗的另一面,還有一種叫做光明的東西在那隱隱發光。只要還對光明充滿希望,那么這一點點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無限大,直至灑到每一處陰暗的角落。我想這大概就是高爾基想要表達的另一個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題:批判俄國幾世紀以來形成的小市民習氣,痛斥小市民的卑鄙靈魂。讓這種卑鄙靈魂消失,正是無產階級努力的方向,直至今天還在繼續……
而我所要說的就是不要對任何不堪的現實失去信心,總會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絕望,但你想想,黑暗過去,黎明的曙光總會到來。只要你仍能保持不滅的信心,做一個善良、樂觀、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你的光明定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