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義烏野生商學院練攤的“95后”
義烏,被譽為年輕人創業的野生“商學院”,無論是網店經營、直播帶貨、鄉村創客,還是義烏國際商貿城里的外貿業務、今年特別火的“義烏商機研學團”,都因為有越來越多年輕人的熱情參與,洋溢著許多新的機會與可能性。
相較之下,存在了30多年的三挺路夜市顯得有點格格不入。雖然市場每天的人氣很旺,但至今業態依然很傳統,水果小吃、衣服包包、鞋子飾品……整個市場的經營戶主力軍是中老年。在社交平臺上,對于這個夜市的意見并不統一,有人吐槽這里太傳統,“很多賣衣服包包的,像趕大集”。但也有人觀察到,夜市的經營戶中,年輕的身影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則是更新潮的商品、更具活力的經營氛圍、更有互動感的消費場景。
這個觀察沒錯。最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涌進義烏夜市。老牌夜市在年輕人的帶動下,開始悄然煥發新的活力。
在三挺路夜市,我們找到了三個“95后”經營戶,聆聽他們獨特的生意視角和擺攤體驗。在他們的故事里,夜市給年輕人提供了創業環境,年輕人在這里褪去迷茫,重新出發;年輕人則給夜市帶來了新的希望,為傳統經濟注入新活力。
三挺路夜市里熱鬧的玩具攤 李欣欣攝
三挺路夜市來了“大小姐”
這個設在三挺路馬路正中的夜市全長445米、寬不過29米,卻容納了百貨攤位、飲食攤位及便民服務攤位共839個,其中大多數都是百貨攤位,飲食攤位只有66個。烈日炎炎的8月,傍晚6點左右,義烏的馬路還在冒著滾滾熱氣,但酷暑天絲毫不影響三挺路夜市的人氣,隨著天色漸暗,人流逐漸在夜市里涌動、聚集。
在社交平臺上,三挺路夜市被網友戲稱為“線下拼多多”,這里的特點是價格便宜、品類豐富、應有盡有。
夜深時分,三挺路夜市依然是人山人海 李欣欣 攝
每天傍晚5點40分,傅文靜都會準時出現在三挺路夜市,和其他攤主們一起熱火朝天地搭起臨時棚。她在夜市里是獨一份的氣質,皮膚白皙、妝容精致,戴一副金絲眼鏡,身穿純灰色的無袖T恤,一條牛仔短褲,打扮十分清爽。因為一副干凈利落的白領形象,在她攤位前后左右的經營戶一直堅信,她只是“大小姐來體驗體驗生活”。
調侃傅文靜是大小姐,其實也沒錯。她是土生土長的義烏人,家境不錯,在義烏有房有車,在擺攤之前,她曾在義烏之心商場的一個品牌服裝店里當副店長,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在辦公桌前做數據分析。
為什么要離開冷氣充足的辦公室,一腳“踏進”風吹雨淋的地攤夜市?傅文靜說,她一直有開店的夢想,但手里資金并不足夠,她堅信熱鬧的夜市能為自己帶來賺錢機會。
去年5月,傅文靜正式加入三挺路夜市的“擺攤大軍”,開始了晝伏夜出的練攤生活。每天傍晚5點多就為出攤做準備,一直到次日凌晨3點才收攤。
傅文靜來到夜市擺攤,在不知不覺間,給夜市帶來了很不一樣的氣質。在衣服鞋子包包堆成山的百貨區,傅文靜的童裝攤位和她的名字一樣,顯得非常“文靜”,暖黃色的燈光、有設計感的衣架、錯落有致的陳列,讓傅文靜的攤子看上去更像一間開在商場里的“精品童裝店”。
“現在是夏裝甩貨季,我以成本價在賣,通常新品一套的價格在130—160元。”傅文靜說,在到處掛著“10元1件”的夜市里,她堅持賣品質和商場看齊的貨品。漸漸地,她發現,還是有很多年輕寶媽想在夜市里淘到品質好的衣服,而自己的店鋪能滿足她們的需求,一年多的時間,許多年輕寶媽都成了她的回頭客。
“旺季時一天能有四五千元收入,這一年時間,我不但賺到了家庭的生活開支,而且賺到了攤位租金、進貨本錢。”說這些時,傅文靜臉上寫滿了自豪。
傅文靜在童裝攤位理貨 李欣欣 攝
曾在時尚品牌工作過,本身又是“95后”年輕人,審美在線,選品也更能迎合年輕消費者的眼光,像傅文靜這樣的攤主對管理方來說同樣“求之不得”。三挺路夜市管理辦公室負責人朱高航認為,賣服裝的經營戶必須有眼光、跟得上潮流,年輕人肯定更有優勢。
司凱旋以前曾在飯店工作過,飯店的活自然比擺攤輕松不少,但比較下來,在夜市擺攤收入要高很多,因此司凱旋22歲來到三挺路夜市后,就沒離開過。
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思索一下攤位上的產品要不要調整,增加一些最近較火的網紅產品,淘汰一些賣得不好的,跟老一輩攤主相比,年輕攤主們的經營理念顯然更靈活。
司凱旋每天在攤位上烤串時總是笑瞇瞇的,元氣滿滿的樣子。“來買烤串的小姑娘,有時候夸她們幾句,下次她們還愿意來。”司凱旋覺得,大家都是年輕人,在小吃攤上互動一下,氣氛特別好,游客也感到開心、放松。
司凱旋的攤位在夜市很受歡迎 李欣欣 攝
比上班更精彩收獲更大
今年“五一”期間,在各大旅游、消費平臺的數據熱榜上,只要提到縣域旅游目的地,義烏幾乎都榜上有名,而三挺路夜市這兩年也因社交平臺的傳播名聲大噪。
然而,高人氣并不代表所有攤位都能賺得盆滿缽滿。整個夜市800多個攤位,業態種類雖然豐富,但也有不少同類型產品,競爭頗為激烈。經營戶既要擅長選品、合理定價,又要深諳經營之道。
幾年前傅文靜在商場當副店長時,經常就銷售方面的知識給新店員做培訓。但當她第一次站在攤位里迎接客人時,才真正體會到“實戰”的感覺。
在傅文靜看來,這一年的擺攤經歷,比自己之前許多年的上班經歷都更精彩、收獲更大。盡管許多人依然認為她只是來體驗生活的,但傅文靜對這種看法并不反感,與老一輩經營戶相比,作為“95后”的她直言,擺攤不只有賺錢,還拓展了自己、體驗了更豐富的人生。
最直觀的收獲,無疑是吃苦能力的“暴增”。“附近的經營戶們有時會這樣調侃我:‘童裝’今年勤勞多啦,去年一下雨就看不到她人,今年下雨都來的。”傅文靜掰著指頭數了一下,今年整個7月,自己只休息了兩天,其中一天是身體不舒服,另一天是下大暴雨。
另一個讓傅文靜感受深刻的是夜市氛圍,在夜市里,經營戶之間都根據商品類型互相稱呼,傅文靜在夜市的名字叫“童裝”,其他人的名字則是“男裝”“賣鞋”等。“有兩家賣手表的經營戶相隔不遠,大家分別給他們取名叫‘大表’和‘小表’。”傅文靜覺得這種“取名”方式特別有意思、接地氣。
一到半夜,夜市里客人漸少,經營戶們就到過道上互相聊聊天,大家帶著天南海北的口音,問問對方今天生意如何。這些畫面在傅文靜的眼里,是一種專屬于三挺路夜市的獨特煙火氣。
28歲的韓艷艷在三挺路夜市擺攤有三年了,專營“100元3件”的男士T恤。特別能吃苦的她生意做得很紅火,從最早的1個攤位擴大為4個攤位,現在有16平方米,是三挺路夜市里的“顯眼包”。她來擺攤的目標很明確,因為她有3個孩子,生活壓力也大,來夜市,自然為了多賺些錢,“現在每天平均收入能有5000—6000元,還是挺不錯的”。
韓艷艷的攤位是夜市里的“顯眼包” 李欣欣
因為擺攤,韓艷艷還認識了不少外國朋友。3年前,原本英語并不流利的韓艷艷在短短幾天時間內,就能用英文和外國客人順暢地溝通衣服的尺碼、大小、顏色。有一名來自伊拉克的老客人,每次來中國,都會給韓艷艷帶些自己家鄉的糖果,這樣的經歷讓韓艷艷特別開心。“在夜市擺攤,不僅能認識世界各地的人,還能和外國游客成為朋友,這種經歷很特別。”韓艷艷說。
“不欺生”的夜市成就“夢想的起點”
像三挺路這樣的老牌夜市,扎根這里多年的老攤主特別多,為何還能留住“95后”年輕人風里雨里來練攤?這或許與夜市的管理機制有關。
朱高航介紹,首先,夜市“不欺生”,無論是第一天來擺攤的人,還是擺攤二十年的人,都一視同仁。例如,不管“新人”或“老人”,但凡與其他經營戶或消費者爭吵或打架的,就會被要求停業 整頓。面對每天數百元的攤位租金,攤主們都“以和為貴”,客氣地相處、耐心地做生意,整個市場氛圍都頗為和諧,這對年輕“新手”來說十分友好。
其次,三挺路夜市對經營業態的管理比較粗放,在百貨區,穿戴甲、綠植、貼膜、手工編織品等都被允許進入,這樣一來,年輕人嘗試經營各類業態的空間很大。但同時,管理方對市場的規范程度要求很嚴格,例如食品安全、油煙設備等。
對業態寬容、對管理精細,這種包容、公平的市場機制,也鼓勵了年輕人來這里練攤。
在傅文靜心里,比起義烏的其他地方,這里更像一個野生的“商學院”,因為試錯成本更低,所以自己在選品、業態上都有更多機會探索和嘗試。“我計劃著,在夜市里再磨煉3—5年,一方面多攢點錢,另一方面不斷提升做生意的能力。”
韓艷艷最大的夢想是努力擺攤、攢錢,幾年后有機會在義烏買個房,然后把自己的3個孩子接到義烏來讀書。想到這些,韓艷艷總是格外有干勁,她覺得夜市擺攤是自己夢想的起點。
經營著燒烤攤的司凱旋一直想嘗試在社交平臺上做直播。“以前我也開過直播,但感覺手機的位置總架不好,拍不出好的效果。”但他也沒有放棄,打算有時間再上網學習做直播、拍視頻的技巧,“爭取多收幾個學徒、提高攤位的關注度,讓生意更紅火些。”
小吃區一直很熱鬧 李欣欣 攝
夜色漸深,三挺路的暑氣漸退,但夜市里人頭攢動的熱烈氣氛還在繼續,散落在夜市里的這群“95后”,用他們獨有的態度與視角擁抱著夜市經濟,而夜市也期待著年輕人帶來更多的改變與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