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叟與《坎特伯雷故事集》
喬叟(約1343—1400),杰是英國封建制度解體、資本主義興起時代的詩人。生于倫敦一家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可能上過牛津或劍橋大學。十五歲時入宮廷為少年侍從。以后兩次參加軍隊遠征法國,曾一度被俘。他是國王的騎士侍從,一三七〇至一三七八年間經常出國訪問歐洲大陸,執行外交談判任務。曾兩次到意大利,發現了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的作品,對他的文學創作影響很大。一三七四年以后擔任過許多官職(如倫敦港羊毛、皮革關稅總管、皇室修建大臣、肯特郡治安官、皇家森林的森林官等)。一四〇〇年十月二十五日逝世,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詩人之角”。喬叟把英國古語提高到文學語言,被稱為“英語之父”、“英國詩歌之父”。他的創作分為三個時期。一三七二年以前為早期。先受法國詩歌影響,后接受了意大利文學傳統。運用倫敦方言創作了抒情詩、悼亡詩和寓言詩,為創立英國文學語言和詩體形式做出了很大貢獻。一三七二年至一三八五年為中期,創作中表現了明顯的人文主義思想,重要作品為《特羅勒斯與克麗西德》(1372-1384),取材于希臘羅馬傳說和薄伽丘的愛情故事詩《菲洛斯特拉托》,描寫了特洛亞王子特羅勒斯與祭司女兒克麗西德的愛情故事。克麗西德背棄了對特羅勒斯的海誓山盟,投入希臘人懷抱;特羅勒斯痛苦萬分,與希臘人決斗而死。這一悲劇真實地反映了愛情的悲歡苦樂,既贊美了愛情,又沒有加以理想化。表現了愛情不可囚禁、無法扼制的思想,有一定的反封建、反教會的積極意義。喬叟把自己的現實生活經驗放進了古老的愛情故事中去,因此有人說《特羅勒斯與克麗西德》是最早的一部現實主義小說。晚期創作(1387-1400)的重要作品是他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1387-1400)。這是一部卓越的現實主義巨著。結構類似《十日談》,由總引與二十四個故事組成(原計劃寫一百二十個故事,未完成)。它以聚集在泰晤士河南岸一家小旅店中一群香客準備到距倫敦七十英里外的坎特伯雷城朝拜殉教圣人托馬斯·阿·貝克特祠開始作為引子,以包括詩人在內的三十一名香客一起去朝拜做為故事的主要線索,各種人物分別講的故事合在一起就構成了全書。這二十四個故事包括有騎士傳奇、民間故事、宗教故事、喜劇故事和寓言故事等。這部故事集出場人物眾多,代表了當時英國社會各階層人物,其中有教士、女尼、商人、律師、學者、木匠、紳士、廚師、貴婦等,他們講的故事表達了當時社會各階層不同的思想感情,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十四世紀英國的社會現實。這部故事集比較突出地表現了愛情和婚姻問題,贊美了人生;同時揭露和批判了貴族、教士的虛偽腐敗,反映了喬叟的人文主義思想;故事集在抨擊社會黑暗的同時贊美了光明和生意盎然的自然。贊美了勞動人民勤勞、善良、誠實等美德。這部故事集在一定程度上也宣揚了容忍的處世哲學和宗教勸善思想,并有一定的禁欲主義成分,反映了喬叟的思想從中世紀向近代的過渡。故事集在塑造人物上比較成功,能將外貌描寫和內心刻劃結合起來;作品語言生動,將幽默與諷刺結合起來,使作品富于喜劇色彩;故事中講故事人與所講故事之間有內在聯系,使零散的故事成為一個藝術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