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故事
【生卒】:365—427
【介紹】:
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大司馬陶侃曾孫,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外祖父孟嘉做過征西大將軍。至淵明時,家世衰微。由于家教和儒家思想的影響,他少有“大濟于蒼生”的壯志和“騫翮思遠翥”的雄心。29歲始為江州祭酒。但“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在家閑居了5、6年。后曾任鎮軍參軍、建威參軍等職。時值東晉與南朝·宋易代之際,他在幾次仕宦中,目睹門閥士族把持政局、軍閥爭權奪利的社會現實,深感官場污濁、仕途險惡,于是理想幻滅,儒家“獨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導地位。終于在41歲出任彭澤令80余日后,辭官歸田。歸隱后,他“躬耕自資”,固守貧困,接近農民。晉末,曾征為著作佐郎,辭不就。南朝·宋初,依然不仕,后卒于家。
陶淵明現存的作品,大都寫于他歸隱之后,約有詩160多首,辭賦散文等10多篇。其詩中,田園詩占很大比重,如《歸園田居》、《移居》、《懷古田舍》、《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飲酒》其五等都是優秀的代表作品。詩中作者寫農耕勞動,寫與農民的交往,寫農村恬靜優美的自然景色,著力表現了自己田園生活的怡然自得之樂。情意真切,格調清新,簡潔含蓄,富有韻味,與當時頗為泛濫的玄言山水詩大不相同。前人稱他是一位“田園詩人”、“隱逸詩人之宗”。其實,他的思想感情極其復雜,“于世事并沒有遺忘和冷淡”,·如《讀山海經》其十、《詠荊軻》、《述酒》等詩,寄寓著政治抱負,慷慨悲憤,豪放有力,表現了詩人金剛怒目式的特點。陶詩藝術成就很高,它善于運用白描手法,通過平凡的生活素材表現出不平凡的生活情趣,達到了“意中有景,景中有意”、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陶淵明的散文,以《五柳先生傳》和《桃花源記》最著名。
陶賦共3篇,即《閑情賦》、《歸去來辭》和《感士不遇賦》。從辭賦發展史上看,陶賦的突出特色是真。三篇賦作可稱“皆沛然如肺腑中流出”,無一不是真情的流露。《閑情賦》以濃郁的抒情筆調,極細致地刻畫了一個執著追求理想人格的自我形象。其語言清新,卻又十分懇摯,在當時的賦作中獨具一格。《歸去來辭》是他與官場訣別的宣言。作品中,作者紛紜復雜的情懷得到了真切的抒發。語言亦樸素、自然,絕無鋪陳、雕飾的習氣。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辭》一篇而已!”直到今天,仍是普遍傳誦之名作。《感士不遇賦》是作者的晚年之作。他以直抒胸臆的方式來寫自己的慷慨激烈的情懷;悲憤的傾訴,間以深沉的感嘆,使作品感情的浪潮層層推涌,表達得十分集中而強烈。這是一篇“金剛怒目”之作,讀過此賦,更覺得陶淵明不是個“渾身靜穆”的逸士,他的內心也并不“枯槁”,而是燃燒著感情的烈火。在東晉文壇上,內心燃燒著這種烈火的人,實在不是很多的。總之,陶淵明繼承了抒情小賦的優良傳統,形成了自己感情奔放,真率自然的辭賦風格,在辭賦發展史上,是一位有個性、很值得重視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