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投降后封公,為何孫皓投向后封侯?
劉禪投降后封公,為何孫皓投向后封侯?
劉禪,孫皓,兩個都是三國時期的皇帝,劉禪作為蜀后主,孫皓作為吳末帝,同樣都是末代君主,最終又都一樣投降了魏國,但是,魏國在對這兩位皇帝封爵的的時候結果卻是完全不同的。劉禪被封為“安樂公”,而孫皓卻被封為“歸命侯”,一個是公一個是侯,這中間的身份地位的差別是非常大的,那么,為什么要這樣封?
劉禪封爵安樂公,孫皓為歸命侯,主要有幾方面原因(1)法統角度,劉禪比孫皓正統(2)民心角度,劉禪比孫皓仁慈(3)戰爭角度,蜀漢抵抗比東吳頑抗
1.先說法統角度。劉禪法統比孫皓要正當,或者說三國中蜀漢比孫吳要正當。
三國時代雖然都自稱皇帝,但這幾個皇帝的法統來源是有主次的。曹魏就不說了,單比較曹魏眼中的蜀漢和東吳。
劉禪是蜀漢,蜀漢是在漢朝滅亡時,以漢朝宗室的身份繼承。雖然曹魏是不認可這個正統的(曹魏宣稱漢朝的法統已經由漢獻帝禪讓給曹丕了),但畢竟作為漢室,在民間影響力還是很大的。對于曹魏來說,蜀漢屬于曹魏建立時不肯順從天命,反而繼續延續前朝旗號的敵國,有一定對等性。
而孫權則不同。孫權本來是漢朝的諸侯,到曹丕稱帝時,他是向曹丕稱臣,并被封為吳王。這以后,才與曹魏決裂,并在229年自己稱帝。因此站在曹魏角度,東吳其實是本國的諸侯王叛亂自立。檔次比蜀漢這種從未稱臣的敵對國,自然要低一層。
2.再說民心角度,劉禪比孫皓仁慈。
這個就不必多說了。劉禪統治下的蜀漢,朝廷秩序遠遠超過曹魏和孫吳兩國,政治斗爭很少流血死人。劉禪本人能當42年皇帝,其實很善于把控屬下。蜀漢在后期的凋敝,主要是連年用兵造成損耗,劉禪本人的罪過不大。劉禪做的錯事,也無非是信用宦官,或者貪圖酒色而已。民間對劉禪其實還是比較認可的。
而孫皓則是三國11皇帝中最可怕的暴君,殺人如麻,殺功臣,殺屬下,殺士兵,殺百姓,橫征暴斂。這樣的人給個歸命侯已經不錯了。
3.最后說戰爭角度,蜀漢的抵抗更激烈,因此劉禪的投降對曹魏更有價值。
論三國的國力,東吳是遠勝蜀漢的。以滅亡前的數據,東吳是民眾230萬,軍隊23萬,而蜀漢是民眾94萬,軍隊10萬。但是從戰爭烈度,蜀漢卻遠比東吳強。
蜀軍面對18萬魏軍,先后在漢中、沓中橋頭等地抵抗,后來姜維主力扼守劍閣,擋住鐘會主力。若非鄧艾偷渡陰平,擊潰諸葛瞻軍,蜀地恐怕難以平定。劉禪投降時,蜀漢還有姜維軍團的主力四五萬人,以及南中、東部軍隊。其中姜維在劉禪投降后還企圖勾結鐘會反魏起兵,而東部將領羅憲后來帶著二千人守永安,擋住了東吳陸抗三萬大軍。可以說,蜀軍表現出很強的戰斗力,而劉禪的投降也顯得更加珍貴,為曹魏減少了不少傷亡和波折。
相對來說,東吳的滅亡可以說是一瀉千里。魏軍20多萬人兵分六路,每一路都是摧枯拉朽,沿途吳軍紛紛潰敗。正月魏軍出發,到三月就已經包圍了建鄴城。孫皓可用的兵力都已經潰敗,這才投降。換言之,他就算不投降,晉軍要滅他也不費吹灰之力。這無形中也就削弱了孫皓投降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