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變的時候,夏侯玄為什么沒有動靜
高平陵之變的時候,夏侯玄為什么沒有動靜
夏侯玄,身為曹爽的表弟,曹魏大將,經歷過司馬懿的高平陵之變。這一場政變,司馬懿正式奪取了曹魏政權,曹魏已經基本上不再姓曹。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夏侯玄當時明明手握重兵,自然應該捍衛曹家的統治才是,但是為什么在發動政變的時候夏侯玄并沒有一點動靜,他為什么沒有站出來保衛曹魏?夏侯玄當時在做什么?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在曹魏多位皇帝的重用下,司馬懿的權力和地位一步一步的增長。直到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起兵控制京都,并誅殺了曹爽等人。自此曹魏大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件。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兵變的時候,夏侯玄征西將軍、假節、都督雍州、涼州軍事。因為承擔著防御諸葛亮的重任,夏侯淵當時可謂手握重兵。那么,問題來了,司馬懿叛亂曹魏時,夏侯玄手握重兵,卻為何等死呢?
1.首先,之所以說“夏侯玄手握重兵,卻為何等死”,是因為夏侯玄在司馬懿叛亂時束手就擒,甘愿被剝奪兵權,最終被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所殺。
具體來說,夏侯玄(209年-254年),字泰初(《三國志》等作太初)。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眾所周知,夏侯氏和曹氏存在非常密切的關系。根據史料記載,征南大將軍夏侯尚之子、右將軍夏侯霸之侄、大將軍曹爽表弟。對于夏侯玄來說,父親夏侯尚是曹操、曹丕時代的重要將領。等到曹芳這位皇帝在位時,夏侯玄因為和曹爽之間的關系密切,夏侯玄升任散騎常侍、中護軍。
2.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夏侯玄任征西將軍、假節、都督雍州、涼州軍事。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國的雍州、涼州因為是諸葛亮北伐經常涉及到的地方,所以曹魏在該地區調集了數十萬大軍。在此基礎上,征西大將軍夏侯玄,自然是手握重兵,成為曹爽勢力中的重要力量。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起兵控制京都,并誅殺了曹爽等人。對于曹爽來說,在司馬懿控制都城時,自己手中還有曹芳這個天子,完全可以像曹操當年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
3.但是,缺乏斗爭經驗的曹爽,或者說是不敢奮力一搏的曹爽,卻選擇對司馬懿束手就擒,以此保全自己的性命。
不過,曹爽的幻想最終落空。不久之后,曹爽遭到了司馬懿的誅殺。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因為曹爽的束手就擒,導致夏侯玄等人也沒有起兵反抗。類似于一場戰爭中的統帥率先投降,底下的將領也會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在筆者看來,夏侯玄之所以沒有起兵反抗司馬懿,很可能是因為司馬懿一開始沒有立即要殺害他。在掌握曹魏大權后,夏侯玄被剝奪兵權,入朝任大鴻臚,不久改任太常。
4.最后,對于經驗老到的司馬懿,明白“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所以沒有表面上沒有降罪于夏侯玄這位將領,而是讓他入朝任大鴻臚,不久改任太常。
在秦漢時期,大鴻臚是三公九卿之一。至少明面上,這是給予夏侯玄一個職位較高的官職,以此放松夏侯玄的警惕。當然,到了京城之后,夏侯玄還是受到了司馬氏的嚴加防范。嘉平六年(254年),在司馬懿去世之后,中書令李豐與外戚張緝密謀誅殺大將軍司馬師,以夏侯玄代替他。但密謀泄露,夏侯玄被司馬師殺害,夷滅三族。總的來說,對于夏侯玄來說,交出兵權、甘愿入朝,可謂完全喪失了自己的主動權,即便最后沒有謀反,可能也不會被司馬師等人相容。與此相對應的是,在司馬懿叛亂是,夏侯玄的叔父夏侯霸則主動投奔蜀漢,沒有接受等死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