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再好,一槍撂倒”:鐵炮與日本戰(zhàn)國時代的變遷
“武功再好,一槍撂倒”:鐵炮與日本戰(zhàn)國時代的變遷
16到17世紀,天主教在日本的傳播是當時一件非常罕見的歷史事件,來自西歐的傳教士帶來的不僅僅是天主教文明,還有改變日本乃至東亞歷史的武器——鐵炮。所謂“鐵炮”,即國人常說的“洋槍”,再具體一點,就是火繩槍。
不可多得的革新家織田信長為達成“天下布武”目標,最出名的手段就是采用“鐵炮隊”的集團戰(zhàn)術。由葡萄牙人在1543年自種子島流傳而來的武器,的確具有能夠改變日本以往作戰(zhàn)手法的破壞力。
其實鐵炮在日本的傳入非常具有戲劇性,1543年一艘中國船遭遇風暴漂流到九州南部的種子島。船上有兩個葡萄牙人,通過同船中國人做翻譯和日本人交流。由于當時日本人還沒見過大鼻子、白皮膚以及紅頭發(fā)的南蠻人,所以這兩個葡萄牙人的名字被日文音譯成蹩腳的“牟良叔舍”和“喜利志多佗孟太”,而當時種子島領主種子島惠時和種子島時堯得知此事后會見了這兩個葡萄牙人并與之交談,葡萄牙人給了種子島時堯一件稀奇古怪的東西:兩支點燃就能發(fā)出火花并隨之巨響的鐵炮,不僅如此葡萄牙人還敲詐了種子島時堯和惠時2000兩黃金。
后來,種子島時堯指揮當?shù)刂频督嘲僳嘟鸨l(wèi)嘗試仿制這種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又命令家臣笹川小四郎研究火藥合成方法。當?shù)貍髡f為了學習鐵炮制造技術,八坂金兵衛(wèi)把自己的女兒“若狹”嫁給了葡萄牙人牟良叔舍,以換取鐵炮制造的關鍵機密,從而才鍛造出了日本歷史上第一支鐵炮。種子島也因此成為日本鐵炮發(fā)源地。
此后,經過商人和南蠻人的不斷推廣,紀州根來眾,近江國友眾成為日本戰(zhàn)國時代著名的鐵炮生產團體。不久,鐵炮傳入尾張國,成為了織田信長邁出“天下布武”的重要武器,同時,織田信長也是戰(zhàn)國時代酷愛西洋舶來品的戰(zhàn)國大名之一,而鐵炮,不過是其中的一個方面罷了。
實際上在1569年信長讓堺眾投降后,就利用這幫人的財力和技術來制造鐵炮,在今天保留下的資料中,以京都龍源院收藏的火繩槍所出產年代,似乎和這個時代的鐵炮較為相近。
這把被刻有“喜藏之銘”的火繩槍,口徑21mm,全長160.3cm,而其長型槍身則專門應用于籠城戰(zhàn)時使用。此外,保存于久能山東招宮博物館內的鐵炮于1606年建造,口徑22mm,全長140cm。這兩把鐵炮外型上無較大差別,橫跨天正至江戶時代。戰(zhàn)國時代鐵炮大致如此。
由于當時的黑色火藥與今天的火藥性質不同,所以無法進行直接對比。以后北條氏的箱根防御戰(zhàn)的山中城出土的彈藥丸推測。根據(jù)《韭山町史導引》內容記載,當時在后北條氏領有的山中城內,共有大大小小總計188顆彈丸出土。
山中城在1590年遭到豐臣秀吉攻擊,在半天時間里就被拿下,在此城出土的彈丸中,白色彈丸25顆,褐色16顆,青綠色147顆。
白色彈丸,白色部分為四氧化三鉛,使用時為鉛制的彈藥。因為鉛的熔點低于327°,屬于軟性金屬,便于簡單制造。
褐色彈丸,褐色部分是氧化鐵,即鐵制造的彈藥,鐵彈藥又分為鍛造彈和生鐵彈,而山中城所出土的鐵彈藥經研究為鍛造彈,其優(yōu)點在于不會因為受到過大壓力而變形,因此在射擊練習時可重復使用。不過不像鉛制彈藥輕巧,因此彈道并不穩(wěn)定,命中率較低,射程較短,但最大的缺點是多次使用后容易造成槍管內部磨損嚴重。
據(jù)相關史料記載,青綠彈藥丸的青綠色成分是銅綠,這種彈藥重量比例為:銅73.8%、鉛17.5%、鎳,鐵,紅黃銅8.7%,也就是說這種彈藥即主要由青銅構成。
由于鉛青銅的熔點高于980°,所以在加工時必須具有高度技巧,而之所以會特別制造鉛青銅彈藥丸,理由是它比其他材料的彈丸性能更佳。鉛青銅本身硬度極高,最關鍵的是與其他彈藥相比不易被腐蝕。基本上在射擊時很容易因彈藥狀態(tài),使得命中率等因素產生變動,同時也要考慮彈藥突然走火的情況。因此,在戰(zhàn)斗時如果保存完好,那么不易腐蝕這一點將成為一大優(yōu)勢。
而此后出現(xiàn)的被稱為“鉛青銅玉”的彈藥,基本是由鉛制彈藥和鐵制彈藥的提煉改良后的鐵炮彈丸。
此外,這種青銅彈藥丸也可分為兩類,這是因為同一把火繩槍在連續(xù)發(fā)射時,為了在槍管內不斷塞入點燃火藥的鐵炮彈丸,所以會特別制造出大小不一的彈丸,也就是在剛開始使用時,先選擇大的彈丸,然后再根據(jù)槍管具體情況使用小的彈丸。
從八王子城出土的鐵炮彈丸,大多也是鐵制或銅制。針對鉛制彈藥過少這一點,以戰(zhàn)國時代主流的彈藥—銅青銅彈藥為例。由于這種彈藥有別于溶點低,能自行制造的鉛制彈藥,所以必須具備極高技術才能進行,因此在《八王子城址》中記錄當時有專門鑄造這種彈藥的鐵匠存在。
根據(jù)日本于1995年出版的《歷史與地理》研究報告,以6匁(1匁為10分,1分為10釐,1釐為10毫。1毫為3.75公制毫克。出自德川幕府時代《尺貫法》)彈藥為基準計算,當時的火繩槍約有一公里射程,不過這已經是最遠的射擊距離了,但因為地形,天氣以及多重因素影響,不能看做是實戰(zhàn)中的最大射程。
而此前說到的《韭山町史導引》文中也有關于火繩槍射程的記載,那是以豐臣軍方渡邊官兵衛(wèi)的《渡邊水庵覺書》記錄的考察內容。在他的筆記中有:“鐵炮圈約30間范圍內,可以奪殺4人性命。”記載,推測戰(zhàn)斗時火繩槍在60m距離內射擊效果最佳。同時在渡邊的記載里,還有關于韭山城戰(zhàn)斗的記錄,由于守將北條氏規(guī)奮死抵抗,所以經過3個月依然沒有陷落,而這和鐵炮的射程距離有很大關系。
實際測量現(xiàn)在的韭山城城池寬度大約是50m,而本丸與土壘的斜距離約為60m,這意味著如果在守備時考慮到火繩槍的射程距離,這對城池的守備方而言,的確是最適合防御的安全距離。
這是根據(jù)渡邊記載的“鐵炮圈30間”而測量得來的結論,即韭山城城池壕溝幅度為60m。另外,在16世紀后半葉,愛知縣日進町的巖崎城,以及奈良縣平群町的垣內城,之所以會將寬度狹小的藥研壕溝改造成寬度較大的淺箱壕溝,日本民間也有說法是因為考慮到鐵炮的殺傷力而進行的工作。
以下為日本戰(zhàn)國時期比較著名的鐵炮種類:
- 阿波銃
- 東北番筒
- 肥前鐵炮
- 種子島銃
- 國友鐵炮,著名近江國友村產鐵炮,織田信長滅淺井后得到國友村,這種鐵炮大量裝備織田軍鐵炮隊
- 紀州鐵炮,也被稱為“根來眾鐵炮”
- 堺筒,堺是日本最大的鐵炮生產基地之一,位于近幾地區(qū),堺的鐵炮商人在日本國內擁有最高的鐵炮貿易份額
- 米沢鐵炮
- 日野筒
總而言之,鐵炮畢竟只是一種武器,在亂世中,它能充分發(fā)揮它的用途,一旦亂世結束,就意味著它也將在歷史上慢慢消失。德川幕府建立后,幕府開始開始實行削減大名軍備的政策,同時,由于長期的禁教和鎖國,西方更先進的燧發(fā)槍等技術即使有所傳入也無法引起日本高層的注意,以刀為身份標記的武士也對鐵炮這個玩意深惡痛絕。于是,日本的火器技術和天主教一樣,在燦爛了一個世紀以后歸于沉寂。
文|南書房|外國史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chuàng)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贊、轉發(fā)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