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士大夫們的高光時刻:東華門外唱名賜第后成為好男兒
宋朝士大夫們的高光時刻:東華門外唱名賜第后成為好男兒
要說知識分子最向往的朝代,宋朝絕對排在第一,"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保證了士大夫階層的絕對利益,從打工者到股東的身份轉換,絕對催生了他們投身宋朝建設的強大動力。
大宋宮城
而宋朝的文人在成為治國理政的"士"之前,自然要經歷過科舉的篩選,只有金榜題名才能鯉魚化龍、完成蛻變。在中舉之后,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儀式就是"唱名賜第",唱名過后算是正式得到認可,成為大宋王朝統治階級的一份子。
唱名賜第,看起來可能更多的是一種榮耀,但背后的實質卻是宋朝政治的基本制度。
所以北宋名臣韓琦面對戰功赫赫的狄青時,會理直氣壯地說"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并把在戰場上殺得敵人聞風喪膽的面涅將軍嚇得戰戰兢兢,久立不敢動。因為文臣有絕對的話語權。
魏公(韓琦)命擒焦用,欲誅之。(狄)青聞而趨就客次救之。魏公不召,青出立于子階之下,懇魏公曰:"焦用有軍功,好兒。"魏公曰:"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立青而面誅之。青甚戰灼,久之,或曰:"總管立久。"青乃敢退,蓋俱并誅也。
狄青的老部下焦用犯了事被韓琦逮到,狄青原本以為憑自己和韓琦的交情,加上焦用本人也曾為國立過功,覺得求個情應該沒事,沒想到韓琦說只有中舉了在東華門外唱過名的才是好男兒,焦用算不上,然后就當著狄青的面把焦用砍了,并且把狄青也嚇得夠嗆。
在韓琦眼中,或者在宋朝士大夫的共識里,國朝只有不殺士大夫的傳統,武夫嘛,敢犯事就要有被砍頭的覺悟。
唱名儀式
當然唱名賜第絕不只是點名答到這么簡單,電視劇《清平樂》里天圣八年韓琦中舉時的唱名賜第基本還原了歷史情境,整個過程莊重復雜,儀式感很強,也展示了宋朝的儒雅氣象。
事物的發展有個過程。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也就是宋朝發動收復幽燕十六州的雍熙北伐的前一年,意氣風發的宋太宗為了籠絡天下人才,親自在崇政殿組織合格的進士殿試,并首次組織新科進士們點名,這就是唱名賜第的首秀。
梁顥首以程試上進。帝嘉其敏速,以首科處焉。十六日,帝按名一一呼之,面賜及第。唱名賜對,蓋自是為始。
自宋太祖確立殿試制度,由皇帝本人遴選士子,給予中舉士子"天子門生"的榮譽,加上由皇帝唱名賜第,都表達出宋朝立國之初"興文教"的導向,加強對及第進士的重視和恩寵,自然就能籠絡住這些天下精英。這些人是能幫助皇帝治理國家的人才,而不是對江山社稷有威脅的統兵將帥。
唱名的場面很浩大,但并不在東華門
韓琦說東華門外唱名,但唱名的真正地點不是在東華門,只是通過東華門傳向了大宋的四面八方。因為東華門是大宋皇城的東門,而東華門外就是都城汴梁的最繁華所在,這里就是大宋的中心。
皇帝唱名
唱名賜第儀式的舉行場地,大多數情況就是舉行殿試的地方。從宋太宗在崇政殿首次唱名開始,很長一段時間崇政殿就成為了唱名賜第的地方,"太宗六、真宗十二、仁宗十二,并試崇政殿"。
到了神宗熙寧三年,銳意改革的神宗皇帝連殿試的地方也要改,于是唱名場地就隨之換到了集英殿,此后就成為定制,后面北宋的皇帝就懶得改了。
當然,也有個別情況唱名賜第和殿試不在一個地方,是在仁宗朝,嘉祐八年"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帝不御殿",仁宗因故沒有出席殿試,但是過了半個月之后,"帝御延和殿,賜進士許將已下一百九十四人及第、出身、同出身"。
舉行唱名賜第儀式的時間基本都是在殿試結束后十天左右,作為帝國未來執掌者們的人生巔峰時刻,參加人員當然不只是科考的相關人員,即唱名者與被唱名者,必須要有最高級別的見證。
唱名之日,皇帝坐于殿內龍椅之上,宰執、中書、殿試官等大臣分列于殿內,新進士和其余大臣則在殿外等候。貢院的考試官,也就是科舉全程中涉及到的工作人員,如知舉官、南省點檢試卷、諸科出義考試官等,在此時也和在殿試時一樣,須在殿外當值。
唱名儀式
此外宗室皇親、軍方重臣都會應召參與唱名儀式,給朝廷把場子支棱起來,表達對新科進士們的認可與肯定。仁宗景祐元年,詔:為放舉人,令宗室允寧以下并駙馬都尉赴崇政殿衹應。皇祐元年,詔:放舉人日,曾宣皇親兵管軍臣僚、使相、節度使已下至刺史",這么多大佬齊聚,可見級別之高。
唱名賜第時不用太緊張,記得籍貫父祖就行
作為一個非常正式莊重的國家典禮,唱名賜第儀式的流程每一個步驟都有相應的規范,中舉的新科進士們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走上人生巔峰。
新科進士
在唱名前幾日,準備工作就要展開了,這時候新科進士會根據殿試的名次得到一個小紙條子,也就是"號紙",其功能作用,相當于唱名儀式入場券。
到了唱名這天,進士們要穿著襴袍、靴子,舉著號紙通過和寧門,而后到達殿外。這個時候就發揮號紙的作用了,沒有這個出入證的一律不允許進入。
宣讀狀元試卷
人員就位之后,宰相向皇帝進獻三鼎甲的試卷,開始宣讀,而后按照五個層次,宣讀新科進士名字。讀完一個名字,就有殿前的禁軍衛士層層通傳。
聽到有人應答后,禁軍會先問這個人的籍貫和父祖姓名,確定本人后,接引至殿下,皇帝身邊會有人在此詢問其籍貫和父祖姓名,答完之后,就可以進入排好的班次之中,等同一甲的人宣讀完畢后,統一去領取敕書,而后拿著敕書謝恩,向皇帝躬身再拜后退去。
安陽韓琦
在唱名時,不同名次的人,享受的待遇也不一樣。作為前三名的狀元、榜眼、探花是有單獨班次,唱完名之后同步會被賜予食物、量體制袍,還有資格向皇帝進謝恩詩。一直到第十名,為第一甲,后面是第二至第五甲。從狀元到第二甲唱名完,會有一句"宜賜進士及第";第三甲和第四甲唱名完畢,會有一句"宜賜進士出身";到了最后的第五甲,就只有"宜賜同進士出身"了。
衛士唱名
五甲唱名完畢后,所有進士手持敕書再拜,殿內會傳"賜進士袍笏",就是發工作制服了,進士們換完衣服,入殿內向皇帝謝恩,就完成了唱名賜第儀式。
至于為什么會兩次要求確認進士的籍貫和父祖姓名,因為在這個上面鬧過烏龍,雖然每科進士人數不多,但同名同姓的事還真遇到過,還比較尷尬。
衛士唱名
那是仁宗老爸真宗干的糊涂事,天禧三年殿試,有兩個叫王言的優秀人才中了進士,但一個是睦州人,另一個是衢州人。其中睦州的王言比較優秀,名次較高在二甲內,應該是賜進士及第,衢州的王言只是五甲,只能賜同進士出身。但是上臺領獎的時候,衢州的王言捷足先登,先走一步,等睦州的王言應答時,真宗反應過來了,這倆人名字一樣,問了下第二個王言的籍貫,才知道弄錯了。
真宗就把兩個人叫到一起對質,衢州的王言說,懇請陛下念我已經領旨謝恩,意思就是官家您剛剛金口玉言賜我進士及第了,真宗自然也不不好當面撥亂反正,只好錯就錯了,賜睦州的王言同進士出身。但是第二天睦州的王言就收到了圣旨,被賜進士及第。但此后為了防止烏龍再現,殿前唱名都必須傳呼某州某人,還要兩次確認籍貫和父祖姓名,就怕一個地方還有同名同姓的人中舉。
唱名賜第,只是殿試過后新科進士們的第一個慶典活動,此后他們還要謁宮門向皇帝謝恩、赴國子監拜謁先師孔子、參加聞喜宴等,當然,最重要也是最風光的當然是跨馬游街,最前面的狀元甚至可以享受只有皇帝才能有資格使用的七騶金吾衛開道引路,道路兩旁行人競相觀瞻,何等榮耀。甚至還有可能被人榜下捉婿,大小登科一日舉行。
殿試
所以,宋真宗會告誡他的子民,"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知識絕對能夠改變命運,不僅能帶來直接的物質待遇收獲,還能讓你一展生平抱負,不枉人間一行。
備注:文中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在此對相關作者表示感謝,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