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不稱帝和士族有什么關系?雖然愛才卻得不到才子的支持
曹操不稱帝和士族有什么關系?雖然愛才卻得不到才子的支持
曹操封魏公,稱魏王,距離登基稱帝也就一步之遙,但曹操直到死也沒能踏出這最后一步。其實曹操如果鐵了心想要稱帝,也沒人能夠阻止他,為何曹操卻放棄了這個能夠改寫歷史的機會呢?很多人把其中的原因歸結成曹操是受了荀彧的影響,原本曹操以為荀彧是支持自己代替漢室的,沒想到荀彧一直忠于漢室,根本接受不了曹操對漢天子咄咄相逼。但荀彧深知自己無力改變現狀,所以選擇服毒自殺,可能在荀彧心里他已經認為曹操肯定會在有生之年完成登基,但荀彧此后的作為卻讓曹操猶豫了。這個說法存在一定的道理,但阻撓曹操稱帝最大的障礙其實來源于士族,還有天下的才子。
曹操愛才,所以他推行了唯才是舉,其實這對于天下讀書人來說都是一件好事。不過曹操的性格卻是充滿傲氣,很多人會覺得曹操不真誠,而且性格難以琢磨,動不動就喜歡大開殺戒。其實曹操并不是董卓那樣的人,他所做的每件事背后都有目的,并不是心血來潮不計后果。曹操可以為了鏟除異己疼下殺手,但也可以為了真正的人才打破以往腐朽的制度。
其實曹操在當時也算一個“異類”,因為在他的身上缺少文人普遍都具有的一種道德約束。可能這也和朝中官員經常嫌棄曹操是“贅閹遺丑”有關,既然你們都嫌棄我是宦官的后代,那我就用自己的實力證明,打破這種歧視。所以這也讓曹操在思想上更加自由,沒那么多束縛。當時的文人都喜歡拿態度說事,往往忽略了能力,曹操正好是反著來。
但就算曹操對天下文人都敞開大門,但他還是很難得到他們的支持,還有朝中士族的支持。因為曹操做事始終缺少一個底線,這也是他最讓人膽怯的一點。在曹操的眼里只有成敗,不論過程,雖然也還沒到不擇手段那一步,但也讓很多人心里沒譜。反而是孫權和劉備那邊能讓他們更加安心,有道德約束反而能保障安全。
所以曹操既不能讓士族安心,也不能讓天下名士安心,這就有些失策了。不過愿意輔佐曹操的人依然絡繹不絕,但真正的有才之士也是鳳毛麟角,或許在曹操身邊做事有過人的膽識更為重要。所以曹操就沒辦法踏出這最后一步,如果真的越過底線導致朝廷動亂,那之前所做的一切就前功盡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