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赴”的成語(yǔ)(38個(gè))
本文整理了赴湯蹈火、全力以赴、違利赴譽(yù)等含“赴”的成語(yǔ)38個(gè),其中“赴”開頭的成語(yǔ)8個(gè),“赴”結(jié)尾的成語(yǔ)4個(gè),“赴”在中間的成語(yǔ)26個(gè),包括成語(yǔ)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赴”開頭的成語(yǔ)【第1句】:赴湯蹈火[fù tāng dǎo huǒ]
【解釋】赴:走往;湯:熱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艱險(xiǎn),奮勇向前。
【出處】《荀子·議兵》:“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晉·稽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長(zhǎng)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
【示例】有三個(gè)人,義膽包身,武藝出眾,敢赴湯蹈火,同死同生。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五回
【第2句】:赴蹈湯火[fù dǎo tāng huǒ]
【解釋】赴:前往;蹈:踩;湯:熱水。形容不畏艱難險(xiǎn)阻,奮不顧身。
【出處】三國(guó)·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zhǎng)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蹈湯火。”
【示例】臣是顧命大臣,義當(dāng)以死報(bào)國(guó),雖赴蹈湯火,皆所不避。 ——明·張居正《乞鑒別忠邪以定國(guó)是疏》
【第3句】:赴東海而死[fù dōng hǎi ér sǐ]
【解釋】跳進(jìn)東海淹死。形容人所下的決心極大。
【出處】《戰(zhàn)國(guó)策·趙策三》:“彼則肆然而為帝,則連有赴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
【示例】不然,臣有赴東海而死,寧能處小朝廷求活耶? ——宋·胡銓《戊午上高宗封事》
【第4句】:赴湯投火[fù tāng tóu huǒ]
【解釋】赴:去,走向;湯:開水。沸水敢蹚,烈火敢跳。比喻奮不顧身,不避艱險(xiǎn)。
【出處】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12回:“小人受侯爺大恩,別說行刺,就是赴湯投火也是情愿的。”
【示例】清·無(wú)名氏《劉公案》第44回:“小的蒙爺高抬舉,赴湯投火亦甘心。”
【第5句】:赴死如歸[fù sǐ rú guī]
【解釋】形容不怕犧牲。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季布欒布田叔傳贊》:“欒布哭彭越,田叔隨張敖,赴死如歸,彼誠(chéng)知所處,雖古烈士,何以加哉!”
【示例】……真可謂赴死如歸者矣。 ——明·歸有光《王烈婦墓碣》
【第6句】:赴湯跳火[fù tāng tiào huǒ]
【解釋】赴:去,走向;湯:開水。沸水敢蹚,烈火敢跳。比喻奮不顧身,不避艱險(xiǎn)。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88回:“小夫人說那里話!若肯在老爺前,抬舉小人一二,便消受不了。雖赴湯跳火,敢說不去?”
【第7句】:赴險(xiǎn)如夷[fù xiǎn rú yí]
【解釋】赴:投身進(jìn)去;險(xiǎn):危險(xiǎn);如:像;夷:平坦。走向危險(xiǎn)的道路,看作像平坦的大道。形容不避艱險(xiǎn)。
【出處】《魏書·于什門等傳論》:“史臣曰:'于什門等或臨危不撓,視死如歸;或赴險(xiǎn)如夷,惟義所在。’”
【第8句】:赴火蹈刃[fù huǒ dǎo rèn]
【解釋】沖入火海,踏上尖刃。形容奮勇向前,不惜生命。
【出處】《淮南子·泰族訓(xùn)》:“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化之所教也。”
【示例】西漢·劉向《說苑·指武》:“軍之法令,賞罰之?dāng)?shù),使士赴火蹈刃,陷陣取將,死不旋踵者。”
“赴”結(jié)尾的成語(yǔ)【第1句】:全力以赴[quán lì yǐ fù]
【解釋】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進(jìn)去。
【出處】清·越翼《廿二史札記·五·東漢尚名節(jié)》:“蓋當(dāng)時(shí)薦徵辟,必采名譽(yù),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赴之,好為茍難,遂成風(fēng)俗。”
【示例】他們?nèi)狈σ环N主動(dòng)的積極的高興的歡迎的全力以赴的精神。(毛澤東《〈中國(guó)農(nóng)村的社會(huì)主義高潮〉序言》)
【第2句】:風(fēng)馳電赴[fēng chí diàn fù]
【解釋】形容迅速趕赴。
【出處】《晉書·孫綽傳》:“如其迷逆不化,復(fù)欲送死者,南北諸軍風(fēng)馳電赴,若身手之救痛癢,率然之應(yīng)首尾,山陵既固,中夏小康。”
【第3句】:首尾相赴[shǒu wěi xiāng fù]
【解釋】頭和尾相互接應(yīng)。指作戰(zhàn)相互接應(yīng)。也形容詩(shī)文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
【出處】《孫子·九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第4句】:云趨鶩赴[yún qū wù fù]
【解釋】比喻從四方奔赴而至。
【出處】清·魏源《淮北票鹽志敘》:“夫票鹽售價(jià)不及綱鹽之半,而綱商岸懸課絀,票商云趨鶩赴者,何哉?”
“赴”在中間的成語(yǔ)【第1句】:違利赴譽(yù)[wéi lì fù yù]
【解釋】違:離去,引申為放棄;赴:奔走。去利欲而求名譽(yù)。指圖名不圖利。
【出處】漢·王充《論衡·答佞》:“棄宗養(yǎng)身,違利赴名,竹帛所載。”
【第2句】:夜蛾赴火[yè é fù huǒ]
【解釋】象蛾子撲火一樣。比喻自找死路、自取滅亡。
【出處】晉·支曇帝《赴火蛾賦》:“愚人貪財(cái),如蛾投火。”《梁書·到溉傳》:“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
【第3句】:走馬赴任[zǒu mǎ fù rèn]
【解釋】走馬:騎著馬跑;任:職務(wù)。舊指官吏到任。現(xiàn)比喻接任某項(xiàng)工作。
【出處】宋·孫光憲《北夢(mèng)瑣言》卷四:“先以陳公走馬赴任,乃樹一魁妖,共翼佐之。”
【示例】明·馮夢(mèng)龍《醒世恒言》第25卷:“仍著走馬赴任,無(wú)得遲誤。”
【第4句】:負(fù)石赴淵[fù shí fù yuān]
【解釋】淵:深澗。背著石頭跳進(jìn)深淵。比喻人以死明志。
【出處】漢·劉向《說苑·說叢》:“故君子慎言出己,負(fù)石赴淵,行之難也。”
【第5句】:前赴后繼[qián fù hòu jì]
【解釋】前面的沖上去了,后面的緊跟上來(lái)。形容不斷投入戰(zhàn)斗,奮勇沖殺向前。
【出處】唐·孫樵《祭梓潼神君文》:“跛馬慍仆,前仆后踣。”
【示例】波濤洶涌的海浪,奔騰著,咆哮著,沒有盡頭。
【第6句】:蹈火赴湯[dǎo huǒ fù tāng]
【解釋】比喻不避艱險(xiǎn)。
【出處】李瑛《深夜里發(fā)生的故事》詩(shī):“五里遠(yuǎn)的山路,真正似蹈火赴湯。”
【第7句】:蹈湯赴火[dǎo tāng fù huǒ]
【解釋】比喻不避艱險(xiǎn)。
【出處】唐·趙元一《奉天錄》卷三:“且須散金帛,犒師旅,使聞鼓而蹈湯赴火,聞金而星布云合。”
【示例】他張迪,官家的這條忠實(shí)走狗,蹈湯赴火,也要去竭力辦到。 ——徐興業(yè)《金甌缺》第一部第三章
【第8句】:負(fù)石赴河[fù shí fù hé]
【解釋】河:指黃河。背著石頭跳進(jìn)黃河。比喻人以死明志。
【出處】《荀子·不茍》:“故懷負(fù)石而赴河,是行之難為者也。”
【第9句】:捐軀赴難[juān qū fù nàn]
【解釋】軀:身體。指舍棄生命,奔赴國(guó)難。
【出處】三國(guó)·魏·曹植《白馬篇》:“捐軀赴國(guó)難,視死忽如歸。”
【示例】姓李名愷,率師拒敵,報(bào)國(guó)盡忠,捐軀赴難。 ——《西湖佳話·三生石跡》
【第10句】:違利赴名[wéi lì fù míng]
【解釋】舍去利欲而求取名聲。
【出處】漢·王充《論衡·答佞》:“上世列傳,棄榮養(yǎng)身,違利赴名,竹帛所載。”
【第11句】:分勞赴功[fēn láo fù gōng]
【解釋】分擔(dān)勞苦,盡職建功。
【出處】清·端方《請(qǐng)改定官制以為立憲預(yù)折》:“而一部之中,有二尚書、四侍郎,又加以管部之親王大學(xué)士,則以一部而有七主任官矣。絕無(wú)分勞赴功之效,惟有推諉牽掣之能。”
【第12句】:入火赴湯[rù huǒ fù tāng]
【解釋】比喻不避艱險(xiǎn)。
【出處】《四游記·老君教源流》:“入火赴湯,下地上天,灰身沒命,愿隨大仙。”
【第13句】:?jiǎn)蔚陡皶?huì)[dān dāo fù huì]
【解釋】單刀:一把刀,指一個(gè)人。原指蜀將關(guān)羽只帶一口刀和少數(shù)隨從赴東吳宴會(huì)。后泛指一個(gè)人冒險(xiǎn)赴約。有贊揚(yáng)赴會(huì)者的智略和膽識(shí)之意。
【出處】《三國(guó)志·吳書·魯肅傳》:“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qǐng)將軍單刀赴會(huì)。”
【示例】吾來(lái)日獨(dú)駕小舟,只用親隨十余人,單刀赴會(huì),看魯肅如何近我。 ——明·羅貫中《三國(guó)演義》第六十六回
【第14句】:玉樓赴召[yù lóu fù zhào]
【解釋】文人早死的婉詞。
【出處】唐·李商隱《李賀小傳》:“長(zhǎng)吉將死時(shí),忽晝見一緋衣人,駕赤虬,持一板書,若太古篆或霹靂石文者……緋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樓,立召君為記。’”
【示例】忽聽見里面一片哭聲沸騰起來(lái),卻把個(gè)文園病渴的司馬相如,竟做了』的李長(zhǎng)吉了。 ——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四回
【第15句】:眾川赴海[zhòng chuān fù hǎi]
【解釋】眾多的河流都奔赴大海。比喻眾多的力量匯集在一起。
【出處】《隋書·音樂志中》:“天覆地載,成以四時(shí)。惟皇是則,比大于茲。群星拱極,眾川赴海。萬(wàn)宇駿奔, 一朝咸在。”
【第16句】:飛蛾赴燭[fēi é fù zhú]
【解釋】比喻自找死路、自取滅亡。同“飛蛾赴火”。
【出處】宋·黃庭堅(jiān)《演雅》詩(shī):“蛣蜣轉(zhuǎn)丸賤蘇合,飛蛾赴燭甘死禍。”
【第17句】:魂不赴體[hún bù fù tǐ]
【解釋】形容極端驚恐或在某種事物誘惑下失去常態(tài)。同“魂不附體”。
【出處】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西湖三塔記》:“只見兩個(gè)力士,捉一個(gè)后生……霎時(shí)間把刀破開肚皮,取出心肝,呈上娘娘,驚得宣贊魂不赴體。”
【示例】那廝道:'我從來(lái)愛取笑人,昨日不合撩撥了這婦人,吃胡子打了一頓拳頭;又吃他驚了,交我魂不赴體。 ——《平妖傳》第六回
【第18句】:飛蛾赴焰[fēi é fù yàn]
【解釋】比喻自找死路、自取滅亡。同“飛蛾赴火”。
【出處】《舊唐書·僖宗紀(jì)》:“既知四隅斷絕,百計(jì)奔沖,如窮鳥觸籠,似飛蛾赴焰。”
【第19句】:如水赴壑[rú shǔ fù hè]
【解釋】壑:大水坑,山溝。象水流向山澗一樣。形容許多人紛紛奔向同一個(gè)目的地。
【出處】唐·李觀《與處州李使君書》:“美聲溢海內(nèi),佳話滿人口,開閣延土,如水赴壑;財(cái)無(wú)積實(shí),賓至如歸。”
【第20句】:百川赴海[bǎi chuān fù hǎi]
【解釋】百:表示多。川:江河。所有江河都流歸大海。比喻眾望所歸或大勢(shì)所趨。也比喻許多事物由分散而匯集到一處。
【出處】《朱子語(yǔ)類·卷二·理氣下》:“百川赴海而海不溢。”
【示例】許多文士在飽經(jīng)戰(zhàn)亂之苦后,如百川赴海,相繼奔往鄴城,歸附到曹氏(曹操)周圍。 ——《建安文學(xué)》
【第21句】:如赴湯火[rú fù tāng huǒ]
【解釋】好像邁進(jìn)開水和火中。比喻進(jìn)入極其危險(xiǎn)的境地。
【出處】漢·韓嬰《韓詩(shī)外傳》卷一:“命入朝廷,如赴湯火。”
【第22句】:慷慨赴義[kāng kǎi fù yì]
【解釋】慷慨:意氣激昂,情緒激動(dòng);赴義:為正義而死。指大義凜然地為正義獻(xiàn)身。
【出處】明·朱鼎《玉鏡臺(tái)記·王敦反》:“大丈夫當(dāng)慷慨赴義,何用悲為!”
【示例】材伏哭叩頭,舉火,烈婦死,三十余人從死,其慷慨赴義如此。 ——清·王猷定《梁烈婦傳》
【第23句】:全力赴之[quán lì fù zhī]
【解釋】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進(jìn)去。
【出處】清·趙翼《廿二史札記·五·東漢尚名節(jié)》:“蓋當(dāng)時(shí)薦徵辟,必采名譽(yù),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赴之,好為茍難,遂成風(fēng)俗。”
【示例】請(qǐng)朝廷主持,上下一心,以天下全力赴之,以贖回遼東半島為歸,否則枝枝節(jié)節(jié)為之,恐其不能及也。 ——《清史稿·錫良傳》
【第24句】:如泉赴壑[rú quán fù hè]
【解釋】壑:大水坑,山溝。象泉水流向山澗一樣。形容許多人紛紛奔向同一個(gè)目的地。
【出處】唐·李觀《與處州李使君書》:“美聲溢海內(nèi),佳話滿人口,開閣延土,如水赴壑;財(cái)無(wú)積實(shí),賓至如歸。”
【第25句】:蹈赴湯火[dǎo fù tāng huǒ]
【解釋】比喻不避艱險(xiǎn)。同“蹈湯赴火”。
【出處】唐·孫揆《靈應(yīng)傳》:“君子殺身以成仁,殉其毅烈,蹈赴湯火,旁雪不平,乃寶之志也。”
【示例】犬馬之報(bào),惟力是視,雖蹈赴湯火所不辭。 ——清·王韜《代上廣府馮太守書》
【第26句】:飛蛾赴火[fēi é fù huǒ]
【解釋】象蛾子撲火一樣。比喻自找死路、自取滅亡。
【出處】《梁書·到溉傳》:“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
【示例】你這樣做,無(wú)疑是飛蛾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