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忘”的成語大全(177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忘年之好、久要不忘、勿忘在莒等含“忘”的成語177個,其中“忘”開頭的31個,“忘”結尾的23個,“忘”在中間的123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忘”開頭的成語
【第1句】:忘年之好[wàng nián zhī hǎo]
【解釋】忘記年齡的交友。即不拘年歲行輩產差異而結交的朋友。
【出處】南朝·宋·顏延之《吊張茂度書》:“言面以來,便申忘年之好。比雖艱隔成阻,而情問無睽。”
【第2句】:忘啜廢枕[wàng chuò fèi zhěn]
【解釋】指不食不眠。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黃九郎》:“生邑邑若有所失,忘啜廢枕,日漸委悴?!?/p>
【第3句】:忘憂物[wàng yōu wù]
【解釋】可借以忘掉憂愁的東西。多用以指酒、云。
【出處】晉·陶潛《飲酒詩》:“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示例】云是忘憂物,生在北堂陲。 ——南朝·梁·蕭衍《古意詩二首》其二
【第4句】:忘象得意[wàng xiàng dé yì]
【解釋】忘記物象,得到真諦。
【出處】南朝·齊·劉虯《答竟陵王子良書》:“微文接粗,漸說或允,忘象得意,頓義為長。聊舉大較,談者擇焉?!?/p>
【第5句】:忘其所以[wàng qí suǒ yǐ]
【解釋】指因過分興奮或得意而忘了應有的舉止。
【出處】漢·張衡《東京賦》:“朝罷夕倦,奪氣褫魄之為者,忘其所以為談,失自所以為夸?!?/p>
【示例】夫人傾身配奉,忘其所以。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勘皮靴單證二郎神》
【第6句】:忘年之友[wàng nián zhī yǒu]
【解釋】年輩不相當而結交為好朋友。即不拘年歲行輩的差異而結交的朋友。
【出處】南朝·宋·顏延之《吊張茂度書》:“言面以來,便申忘年之好。比雖艱隔成阻,而情問無睽。”
【示例】言及刺武三思事,琚義而許之,與周璟、張仲之為忘年之友。 ——《舊唐書·王倨傳》
【第7句】:忘言之契[wàng yán zhī qì]
【解釋】忘言:無需語言說明;契:意氣相投。指彼此以心相知,不拘形跡。
【出處】《晉書·山濤傳》:“與嵇康、呂安善,后遇阮籍,便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p>
【第8句】:忘乎所以[wàng hū suǒ yǐ]
【解釋】指因過分興奮或得意而忘了應有的舉止。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勘皮靴單證二郎神》:“夫人傾身配奉,忘其所以?!?/p>
【示例】他剛取得一點成績就忘乎所以,目中無人了。
【第9句】:忘年之契[wàng nián zhī qì]
【解釋】即不拘年歲行輩產差異而結交的朋友。同“忘年之好”。
【出處】唐·顏真卿《孫逖文集序》:“十五時,相國齊公崔日用試《土火爐賦》,公雅思遒麗,援翰立成,齊公駭之,約忘年之契?!?/p>
【示例】予在京師,辱忘年之契,論詩文一字不輕放過。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三·李侍郎》
【第10句】:忘乎其形[wàng hū qí xíng]
【解釋】猶忘形。形容得意或興奮得失去常態。
【出處】郭沫若《高漸離》第五幕:“秦始皇已忘乎其形,愈搖動其身體,愈向高漸離身旁走去。”
【第11句】:忘戰必危[wàng zhàn bì wēi]
【解釋】戰:戰備。危:危險,危機。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記了戰備就一定會產生危機。
【出處】戰:戰備。危:危險,危機。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記了戰備就一定會產生危機。
【第12句】:忘恩背義[wàng ēn bèi yì]
【解釋】忘掉他人對己的恩德,做出背信棄義的事情。
【出處】小人~,至以怨報德。 ——宋·崔鶠《楊嗣復論》
【示例】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1回:“哥哥若不收留,柴大官人知道時見怪,顯的我們忘恩背義?!?/p>
【第13句】:忘身忘家[wàng shēn wàng jiā]
【解釋】身:自身。忘掉了自己,忘掉了家。形容為了國家而不顧自身和家庭。
【出處】《漢書·賈誼傳》:“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唯義所在?!?/p>
【第14句】:忘戰者危[wàng zhàn zhě wēi]
【解釋】指忘記了戰備就一定會產生危機。同“忘戰必?!薄?/p>
【出處】三國·魏·桓范《兵要》:“故曰好戰者亡,忘戰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也?!?/p>
【第15句】:忘情負義[wàng qíng fù yì]
【解釋】忘記別人對自己的情義,做出對不起他的事。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13回:“后來寶玉明白了,舊病復發,常時哭想,并非忘情負義之徒。”
【第16句】:忘恩失義[wàng ēn shī yì]
【解釋】忘掉他人對己的恩德,做出背信棄義的事情。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二回 :“李固道:'我不是忘恩失義的人,慢慢地報答你兩個。’”
【第17句】:忘形交[wàng xíng jiāo]
【解釋】不拘身分、形跡的知心朋友。
【出處】《新唐書·孟郊傳》:“孟郊者,字東野,湖州武康人。少隱嵩山,性介,少諧合。愈一見,為忘形交?!?/p>
【第18句】:忘餐失寢[wàng cān shī qǐn]
【解釋】忘記了吃飯,顧不得睡覺。形容專心努力。
【出處】《列子·開瑞篇》:“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p>
【示例】小生只為小姐,忘餐失寢,夢斷魂勞,常忽忽如有失。 ——明·崔時佩、李景云 《西廂記》第十八出
【第19句】:忘形之交[wàng xíng zhī jiāo]
【解釋】不拘身分、形跡的知心朋友。同“忘形交”。
【出處】明·楊循吉《吳中語·魏守改郡治》:“然蒲圻愛彼殷勤,竟遂棄寐告,為。忘形之交”
【第20句】:忘年交好[wàng nián jiāo hǎo]
【解釋】忘年:忘記年齡;交好:互相往來。年齡輩份不相當的人所結成的深厚友誼。
【出處】《梁書·韋粲傳》:“時潁川庾仲容、吳郡張率,前輩知名,與粲同府,并忘年交好。”
【第21句】:忘餐廢寢[wàng cān fèi qǐn]
【解釋】忘記了睡覺,顧不得吃飯。形容對某事專心致志或忘我地工作、學習。
【出處】忘記了睡覺,顧不得吃飯。形容對某事專心致志或忘我地工作、學習。
【第22句】:忘形之契[wàng xíng zhī qì]
【解釋】不拘身分、形跡的知心朋友。同“忘形交”。
【出處】舊題宋·尤袤《全唐詩話·韋丹》:“丹與東林靈澈上人為忘形之契,丹嘗為《思歸》絕句以寄澈。”
【第23句】:忘生舍死[wàng shēng shě sǐ]
【解釋】忘卻性命,不怕犧牲。
【出處】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二折:“廝瑯瑯弓上箭,撲剌剌馬攢蹄。忘生舍死安邦將,大膽雄心敢戰兒?!?/p>
【示例】或報父仇兼敵愾,他必會,忘生舍死定邊塵。 ——《再生緣》第二十一回
【第24句】:忘年之交[wàng nián zhī jiāo]
【解釋】年輩不相當而結交為友。
【出處】《后漢書·禰衡傳》:“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薄赌鲜贰ず芜d傳》:“弱冠州舉秀才,南鄉范云見其對策,大相稱賞,因結忘年交?!?/p>
【示例】陳泰嘆服曰:“公料敵如神,蜀兵何足慮哉!”于是陳泰與鄧艾結為忘年之交。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一回
【第25句】:忘寢廢食[wàng qǐn fèi shí]
【解釋】寢:睡覺。廢:廢止,停止。形容專心致志地干謀一件事情,連睡覺、吃飯都顧不上了。
【出處】宋·司馬光《進五規狀·遠謀》:“臣竊見國家每邊境有急,羽書相銜,或一方饑饉,餓莩盈野,則廟堂之上焦心勞思,忘寢廢食以憂之?!?/p>
【第26句】:忘情榮辱[wàng qíng róng rǔ]
【解釋】忘情:忘掉感情,即不動感情;榮辱:光榮和恥辱。對榮辱得失無動于衷。
【出處】唐·杜甫《寫懷》詩:“全命甘留滯,忘情任榮辱。”
【第27句】:忘懷日久[wàng huái rì jiǔ]
【解釋】時間長久就不太介意而忘掉了。
【第28句】:忘懷得失[wàng huái dé shī]
【解釋】忘懷:不放在心上。不把利害得失放在心上。
【出處】晉·陶潛《五柳先生傳》:“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示例】做了一個人,想一點兒不癡,真真難,少癡一點不也就盡夠了。忘懷得失之謂也。 ——俞平伯《人生不過如此·無題二》
【第29句】:忘恩負義[wàng ēn fù yì]
【解釋】恩:恩惠;負:違背;義:情誼,恩誼。忘記別人對自己的好處,反而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
【出處】《魏書·蕭寶夤傳》:“背恩忘義,梟獍其心。”
【示例】此人好夸大,且忘恩負義,你要仔細識他才好。 ——清·黃小配《大馬扁》第十六回
【第30句】:忘本負義[wàng běn fù yì]
【解釋】本:原來;負:辜負,違背;義:情義。忘記原來的情況,違背了情義。指忘掉了別人對自己的好處,去做對不起人家的事。
【出處】《漢書·張敞傳》:“背恩忘義,傷化薄俗?!?/p>
【示例】你這般貪圖富貴,忘本負義,跟完顏康這小子又有甚么分別? ——金庸《射雕英雄傳》第十一回
【第31句】:忘年交[wàng nián jiāo]
【解釋】即不拘年歲行輩產差異而結交的朋友。同“忘年之好”。
【出處】《南史·何遜傳》:“遜字仲言,八歲能賦詩,弱冠,州舉秀才。南鄉范云見其對策,大相稱賞,因結忘年交。”
【示例】這一天早上,他正在看天空的浮云,正正經經并沒想到要撒謊的時候,忽然迎面來了一位忘年交。 ——茅盾《老鄉紳》
“忘”結尾的成語
【第1句】:久要不忘[jiǔ yāo bù wàng]
【解釋】久要:舊約、舊交。不忘舊約或舊交。
【出處】《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p>
【示例】著他回去本鄉,認了伯父伯母,著他一家團圓,也見得我久要不忘之意。 ——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
【第2句】:永世不忘[yǒng shì bù wàng]
【解釋】永世:無窮盡的世代。終身銘記在心,永不忘懷。
【出處】晉·阮籍《詠懷詩》:“丹青著明世,永世不相忘?!?/p>
【示例】但凌未風卻舍了性命為我們盡力,此恩此德,永世不忘。 ——梁羽生《七劍下天山》第五回
【第3句】:沒齒不忘[mò chǐ bù wàng]
【解釋】沒齒:終身。一輩子也忘不了。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七十回:“長老,你果是救得我回朝,沒齒不忘大恩?!?/p>
【示例】恩師大德,門生等沒齒不忘。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十四回
【第4句】:沒身不忘[mò shēn bù wàng]
【解釋】沒身:終身。一輩子不能忘記。
【出處】宋·陳亮《眾祭孫沖季文》:“失聲而號,痛裂肺腸。何以尉子?沒身不忘?!?/p>
【第5句】:貴人多忘[guì rén duō wàng]
【解釋】貴人:地位貴顯的人。指地位顯赫的人往往不念舊交或譏笑人健忘。
【出處】五代·王定?!短妻浴ろ:蕖罚骸疤纫操F人多忘,國士難期,使仆一朝出其不意,與君并肩內閣,側眼相視,公始悔而謝仆,仆安能有色于君乎?”
【示例】我怎敢恰為官貴人多忘。 ——元·宮大用《范張雞黍》第四折
【第6句】:永志不忘[yǒng zhì bù wàng]
【解釋】永遠記住,不遺忘。
【出處】冰心《〈兒童文學選〉序言》:“捻軍的失敗,也引起人民無盡的悲憤,他們對起義的英雄們是永志不忘的?!?/p>
【示例】范蠡(含蓄地):'敬謝伍相國的忠告,這一切,我們君臣永志不忘。’ ——曹禺等《膽劍篇》第一幕
【第7句】:念念不忘[niàn niàn bù wàng]
【解釋】念念:時刻思念著。形容牢記于心,時刻不忘。
【出處】《朱子全書·論語》:“言其于忠信篤敬,念念不忘?!?/p>
【示例】此吾所以感刻于心,而念念不忘者也。 ——清·無名氏《杜詩言志》卷三
【第8句】:沒世難忘[mò shì nán wàng]
【解釋】沒世:死。一輩子也忘不了。
【出處】《禮記·大學》:“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p>
【示例】惟在深入其心,斯沒世難忘,而穆然足千古也。 ——清·李棒閶《守一齋筆記·副戎傳》
【第9句】:心手相忘[xīn shǒu xiāng wàng]
【解釋】極言得心應手。比喻技藝純熟或做事情非常順利。
【出處】清·包世臣《再與楊季子書》:“子瞻機神敏妙,比及暮年,心手相忘,獨立千載?!?/p>
【第10句】:沒世不忘[mò shì bù wàng]
【解釋】沒世:死。一輩子也忘不了。
【出處】《禮記·大學》:“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p>
【示例】故大將軍正義愍公毓,臨節能固,捐生殉國,成為令典,沒世不忘。 ——《隋書·豆毓傳》
【第11句】:夢寐不忘[mèng mèi bù wàng]
【解釋】夢寐:在睡夢中。在夢中也念念不忘。
【出處】清·梁啟超《意大利建國三杰傳》第十七節:“吾知我必有復與諸君握手戮力以成就我輩所夢寐不忘一大事之日,吾以是自信,吾以是自慰?!?/p>
【示例】一個在這條船上,瞥見對面船艙的燈光里正是自己夢寐不忘的臉,沒來得及叫喚,彼此早距離遠了。 ——錢鐘書《圍城》第五章
【第12句】:寵辱皆忘[chǒng rǔ jiē wàng]
【解釋】受寵或受辱都毫不計較。常指一種通達的超絕塵世的態度。
【出處】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p>
【示例】章詒和《往事并不如煙·兩片落葉,偶爾吹在一起》:“雖不是燈下敲棋,窗前展卷的文人生活,但可寵辱皆忘?!?/p>
【第13句】:貴人善忘[guì rén shàn wàng]
【解釋】用來嘲諷人善忘。
【出處】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64回:“就是大帥前日,也曾推舉項城,難道是貴人善忘嗎?”
【示例】錢教授上了年紀,又身兼多項要職,難怪他貴人善忘,把我們的要求拋到九霄云外了。
【第14句】:每飯不忘[měi fàn bù wàng]
【解釋】指時刻不忘。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文帝曰:'吾居代時,吾尚食監高袪數為我言趙將李齊之賢,戰于鉅鹿下。今吾每飯,意未嘗不在鉅鹿也’”
【示例】人但知杜少陵每飯不忘君,耳不知其于友朋、弟妹、夫妻、兒女間,何在不一往情深耶? ——清·袁枚《隨園詩話》第14卷
【第15句】:銘感不忘[míng gǎn bù wàng]
【解釋】銘:在器物上刻字,比喻永記心上。深刻地記在心上,感激不忘。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向蒙相救,銘感不忘。今某已遇禍而死,愿求清誨,指點迷途。
【示例】得蒙仗義釋放,已是銘感不忘,厚貺斷不敢受。 ——清·吳趼人《痛史》第七回
【第16句】:過目不忘[guò mù bù wàng]
【解釋】看過就不忘記。形容記憶力非常強。
【出處】《晉書·苻融載記》:“耳聞則育,過目不忘?!?/p>
【示例】公過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
【第17句】:貧賤之交不可忘[pín jiàn zhī jiāo bù kě wàng]
【解釋】貧賤之交:貧困時的知心朋友。指人富貴時不要忘記貧賤時的朋友。
【出處】唐·陳子昂《薛大夫山亭宴序》:“夫貧賤之交不可忘,珠玉滿堂而不足貴,薛大夫其人也。”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上冊:“你是絕頂聰明的人,總該曉得這兩句話:'糟糠之妻不下堂,貧賤之交不可忘?!?/p>
【第18句】:勿怠勿忘[wù dài wù wàng]
【解釋】勿:不要;?。盒傅?;忘:忘記。告誡不要懈怠,不要忘記。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卿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勿待勿忘!”
【第19句】:半面不忘[bàn miàn bù wàng]
【解釋】見過面就不遺忘。形容記憶力極強。
【出處】《后漢書·應奉傳》李賢注引謝承《后漢書》:“造車匠于內開扇出半面視奉,奉即委去。后數十年于路見車匠,識而呼之?!薄侗饼R書·楊愔傳》:“其聰記強識,半面不忘?!?/p>
【第20句】:銘記不忘[míng jì bù wàng]
【解釋】比喻牢記在心,永遠不忘。
【示例】我相信,他將慶幸自己的生活里出現過那么一個女孩兒,他將對我終生銘記不忘!” ——梁曉聲《表弟》八
【第21句】:沒齒難忘[mò chǐ nán wàng]
【解釋】沒齒:終身。一輩子也忘不了。
【出處】唐·李商隱《為汝南公華州賀赦表》:“司馬談闕陪盛禮,沒齒難忘?!?/p>
【示例】遽然拆散更堞憐,何時結草報銜環,沒齒難忘感二天。 ——明·楊柔勝《玉環記·范張別皋》
【第22句】:眷眷不忘[juàn juàn bù wàng]
【解釋】眷眷:愛戀。眷戀不已,難以忘懷。
【出處】《詩經·小雅·小明》:“念彼共人,眷眷懷顧?!?/p>
【示例】代宗推心以任懷恩,至于已叛,猶眷眷不忘,養其母,鞠其女,且曰:“朕負懷恩?!?——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二十三
【第23句】:久久不忘[jiǔ jiǔ bù wàng]
【解釋】久久:好久,很久。形容印象深刻。
【出處】陶鑄《松樹的風格》:“雖是坐在車子上,一棵棵松樹一晃而過,但它們那種不畏風霜的姿態,卻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久久不忘?!?/p>
“忘”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勿忘在莒[wù wàng zài jǔ]
【解釋】比喻不忘本。
【出處】《呂氏春秋·直諫》:“使公毋忘出奔于莒也。”
【第2句】:見利忘義[jiàn lì wàng yì]
【解釋】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
【出處】《漢書·樊酈滕灌傅靳周傳》:“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p>
【示例】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見利忘義。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回
【第3句】:太上忘情[tài shàng wàng qíng]
【解釋】太上:指圣人。圣人不為情感所動。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p>
【示例】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 ——清·林覺民《與妻書》
【第4句】:記功忘過[jì gōng wàng guò]
【解釋】指記其功績而略其小過。同“記功忘失”。
【出處】明·張居正《為故大學士高拱乞恩疏》:“山藏川納,記功忘過者,明主之深仁也?!?/p>
【示例】評價一個人不能記功忘過。
【第5句】:安不忘虞[ān bù wàng yú]
【解釋】虞:憂患。安定太平的時候不能忘記潛伏著的憂患。
【出處】《宋書·文帝紀》:“安不忘虞,經世之所同,治兵交戰,有國之恒典?!?/p>
【第6句】:不忘母訓[bù wàng mǔ xùn]
【解釋】指不忘記母親的教誨。
【示例】寇準不忘母訓的事跡真是感人。
【第7句】:殉義忘生[xùn yì wàng shēng]
【解釋】為追求正義而舍棄生命。
【出處】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五十一:“或攻城略野,殉義忘生。”
【第8句】:蓼蟲忘辛[liǎo chóng wàng xīn]
【解釋】吃慣了蓼(一種有辣味的草)的蟲子已經不感到蓼是辣的了。比喻人為了所好就會不辭辛苦。
【出處】《文選·王粲(七哀)》:“蓼蟲不知辛,去來勿與咨?!睍x·左思《魏都賦》“習蓼蟲之辛,玩進退之維谷。”
【第9句】:貴人多忘事[guì rén duō wàng shì]
【解釋】高貴者往往善忘。原指高官態度傲慢,不念舊交,后用于諷刺人健忘。
【出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二:“倘也貴人多忘,國士難期,使仆一朝出其不意,與君并肩臺閣,側眼相視,公始悔而謝仆,仆安能有色于君乎?”
【示例】你老是貴人多忘事了,那里還記得我們?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回
【第10句】:夜而忘寐[yè ér wàng mèi]
【解釋】寐:睡覺。晚上忘記了睡覺。形容學習或工作十分勤勞辛苦。
【出處】《史記·趙世家》:“夜而忘寐,饑而忘食?!?/p>
【示例】自有事中原,兵不暫息,吾每念之,夜而忘寐,奈何輕用其死乎! ——《資治通鑒·晉記·孝宗永和十二年》
【第11句】:國耳忘家[guó ěr wàng jiā]
【解釋】指為國事而忘其家。同“國而忘家”。
【出處】漢·賈誼《陳政事疏》:“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p>
【示例】東漢·班固《漢書·賈誼傳》:“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唯義所生?!?/p>
【第12句】:公爾忘私[gōng ěr wàng sī]
【解釋】一心為公而忘卻私事。
【出處】明·李贄《晃錯》:“[晃錯]公爾忘私,而其父又唯知日夜傷晃氏之不安矣?!?/p>
【示例】若說是為了國法,所以公爾忘私,然而姓朱的卻又明明為著升官發財,才出首的:所以有點看不起這個人。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四回
【第13句】:殉義忘身[xùn yì wàng shēn]
【解釋】殉:獻出生命。為追求正義而獻身。
【出處】《陳書·魯廣達傳論》:“魯廣達全忠守道,殉義忘身,蓋亦陳代之良臣也。”
【第14句】:遺形忘性[yí xíng wàng xìng]
【解釋】超脫形骸,舍棄心性,進入忘我的精神境界。同“遺形藏志”。
【出處】前蜀·杜光庭逸句:“返樸還淳皆至理,遺形忘性盡真銓。”
【第15句】:瘡好忘痛[chuāng hǎo wàng tòng]
【解釋】瘡疤好了就忘了疼痛。比喻情況見好以后就忘記了從前的痛苦經歷和教訓。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十四回:“你今日了畢官司出來,兩腳踏住平川地,得命思財,瘡好忘痛。”
【第16句】:羊歧忘返[yáng qí wàng fǎn]
【解釋】羊歧:歧路。在歧途上忘記了返回。比喻因辨不清正確方向而誤入歧途。
【出處】唐·陸龜蒙《幽居賦》:“豹管閑窺,羊歧忘返?!?/p>
【第17句】:見利忘危[jiàn lì wàng wēi]
【解釋】利:利益;危:危險??吹窖矍暗睦?,忘記自己身處危難之中。
【第18句】:國爾忘家,公爾忘私[guó ěr wàng jiā,gōng ěr wàng sī]
【解釋】為了公事而忘記私事,為了國事而忘記家事。形容一心為公為國。
【出處】魯迅《兩地書》:“而當時改革的人,個個似乎有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一種國爾忘家,公爾忘私的氣概?!?/p>
【第19句】:難以忘懷[nán yǐ wàng huái]
【解釋】忘懷:忘記。形容記憶深刻,不容易忘掉。
【第20句】:指敵忘身[zhǐ dí wàng shēn]
【解釋】指敵:指向敵人。同敵人作戰,忘記了自己的生死。形容勇猛殺敵,舍生忘死。
【出處】戰國·尉繚《尉繚子·兵教下》:“兵有五致:為將忘家,逾垠忘親,指敵忘身,必死則生,急勝為下。百人被刃,陷行亂陳;千人被刃,擒敵殺將;萬人被刃,橫行天下。”
【第21句】:舍生忘死[shě shēng wàng sǐ]
【解釋】不把個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出處】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二折:“說與俺能爭好斗的番官,舍生忘死家將?!痹o名氏《鎖魔鏡》第二折:“你須索舍死忘生,建立功勛。”
【示例】眾將奉元帥之命,舍生忘死,攻擊三關。 ——清·俞萬春《蕩寇志》第一百三十五回
【第22句】:得意忘象[dé yì wàng xiàng]
【解釋】指只取其精神而無視其形式。
【出處】唐·梁肅《止觀統例議》:“非夫聰明深達,得意忘象,其孰能知乎?”
【示例】昔人深于畫者得意忘象,其形模位置有不可以常法觀者……。 ——宋·黃伯思《東觀馀論·跋滕子濟所藏唐人出游圖》
【第23句】:戀新忘舊[liàn xīn wàng jiù]
【解釋】戀慕新的,忘卻舊的;對愛情不專一。
【出處】《群音類選·八聲甘州·閨情》:“從他別后,杳無半紙音書,多應他戀新往舊,撇得我一日三餐如醉癡?!?/p>
【示例】這種戀新忘舊的人不值得你難過。
【第24句】:出公忘私[chū gōng wàng sī]
【解釋】出于公心忘掉私情。
【出處】清·梅曾亮《送周石生序》:“非出公忘私、盡掃刮同異恩怨、屏置城府外,不足稱朝廷委任、寄耳目之意?!?/p>
【第25句】:饑而忘食[jī ér wàng shí]
【解釋】食:吃飯。盡管很饑餓,但也忘記了吃飯。形容極其憂慮的樣子。
【出處】《史記·趙世家》:“今吾憂之,夜而忘寢,饑而忘食?!?/p>
【第26句】:憂國忘思[yōu guó wàng sī]
【解釋】憂勞國事,不老虎個人私事。
【出處】《古文苑·楚相孫叔敖碑》:“其憂國忘私,乘馬三年,不別牝牡?!?/p>
【第27句】:說東忘西[shuō dōng wàng xī]
【解釋】說了這樣忘了那樣。形容記憶力差。
【出處】柳青《狠透鐵》一:“一貫沒擔過事的人嘛,一下子料理五十來戶人家的莊稼事務,再加上社員們復雜的思想狀況,勞神勞得他顛三倒四,說東忘西?!?/p>
【第28句】:圖身忘國[tú shēn wàng guó]
【解釋】只貪圖自身的利益,而不顧國家的危亡。
【出處】唐·白居易《有木詩八首·序》:“余讀《漢書》列傳,見佞順媕娿,圖身忘國,如張禹輩者。”
【第29句】:憂國忘家[yōu guó wàng jiā]
【解釋】因憂慮國事而不考慮自己的家事。
【出處】《后漢書·來歙傳》:“中郎將來歙,攻戰連年,平定羌、隴,憂國忘家,忠孝彰著?!?/p>
【示例】憂國忘家,用意深遠,所謂朝之耆德老成人者。 ——唐·韓愈《論孔戣致仕狀》
【第30句】:徇公忘己[xùn gōng wàng jǐ]
【解釋】徇:同“殉”。指盡忠于國家民眾之事而棄置個人私利。
【出處】唐·白居易《與薛蘋詔》:“卿勤王之節,徇公滅私;事主之誠,移忠資孝。”
【第31句】:盛不忘衰[shèng bù wàng shuāi]
【解釋】興盛時不忘記衰敗時。形容安不忘危,能深謀遠慮。
【出處】《漢書·匈奴傳》:“及孝元時,儀罷守塞之備,侯應以為不可,可謂盛不忘衰,安必思危,遠見識微之明矣?!?/p>
【第32句】:廢寢忘食[fèi qǐn wàng shí]
【解釋】廢:停止。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形容專心努力。
【出處】《列子·開瑞篇》:“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蹦铣R·王融《曲水詩》序:“猶且具明廢寢,昃晷忘餐。”
【示例】但得個寄信傳音,也省的人廢寢忘食。 ——元·曾瑞卿《留鞋記》第一折
【第33句】:言帚忘笤[yán zhǒu wàng tiáo]
【解釋】帚:掃帚;笤:條笤。說掃帚忘條笤。形容人健忘。
【出處】宋·陳善《捫虱新話》:“世尊在日,有比丘鈍根,無多聞性,佛令誦笤帚二字,旦夕誦之,言笤則已忘帚,言帚則又忘笤?!?/p>
【第34句】:萱草忘憂[xuān cǎo wàng yōu]
【解釋】傳說食萱草能令人忘憂,指想法解憂。
【出處】《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諼(同'萱’)草,言樹之背?”毛傳:“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
【第35句】:徇國忘己[xùn guó wàng jǐ]
【解釋】徇:同“殉”。指盡忠于國家之事而放棄個人得失。
【出處】《宋書·謝晦傳》:“逮營陽失德,自絕宗廟,朝野岌岌,憂及禍難,忠謀協契,徇國忘己,援登圣朝,惟新皇祚?!?/p>
【第36句】:流連忘返[liú lián wàng fǎn]
【解釋】留戀不舍,忘記返回。
【出處】宋·呂公《進十事·無逸》:“以杜言者之口,然后流連忘反,不聞其過?!?/p>
【示例】人君之宴樂有常,未聞流連忘返。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5回
【第37句】:發憤忘餐[fā fèn wàng cān]
【解釋】發憤:下決心,立志;餐:吃飯。發憤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
【出處】《魏書·高允傳》:“拔萃衡門,俱漸鴻翼,發憤忘餐,豈要斗食。”
【第38句】:負恩忘義[fù ēn wàng yì]
【解釋】忘記別人對自己的恩德和好處,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同“負恩背義”。
【出處】元·施惠《幽閨記·虎頭遇舊》:“緊降階,釋縛扶將起,是兄弟負恩忘義?!?/p>
【第39句】:廢寢忘餐[fèi qǐn wàng cān]
【解釋】忘記了睡覺,顧不得吃飯。形容對某事專心致志或忘我地工作、學習。
【出處】南朝·齊·王融《曲水詩》序:“猶且具明廢寢,昃晷忘餐?!?/p>
【示例】不爭惹恨索情斗引,少不得廢寢忘餐病癥。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五折
【第40句】:不忘故舊[bù wàng gù jiù]
【解釋】故舊:舊交、舊友。不忘記老朋友。
【出處】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四折:“多謝大王不忘故舊?!?/p>
【示例】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0卷:“奴去也,還鄉之日,千萬到奴家荒墳一顧,也表員外不忘故舊之情?!?/p>
【第41句】:背恩忘義[bèi ēn wàng yì]
【解釋】背:背叛。指背棄恩德,忘卻道義。
【出處】《漢書·張敞傳》:“背恩忘義,傷化薄俗?!薄稌x書·劉聰傳》:“沈等皆刀鋸之余,背恩忘義之類。”
【示例】幸得主人釋放,留為家丁,又以妻子配我,此恩天高地厚,未曾報得,豈可為此背恩忘義之事。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九
【第42句】:汲引忘疲[jí yǐn wàng pí]
【解釋】汲引:從井里提水,比喻引薦和提拔人才。引薦和提拔人才而忘記了疲勞。
【出處】唐·駱賓王《上袞州刺史啟》:“汲引忘疲,獎題不倦?!?/p>
【第43句】:不忘久要[bù wàng jiǔ yào]
【解釋】久要:舊約,舊交。不忘記舊友情。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憲問》:“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p>
【示例】君不忘久要。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元帝太興三年》
【第44句】:樂而忘憂[lè ér wàng yōu]
【解釋】高興得忘記了憂愁。
【示例】我們不能樂而忘憂。
【第45句】:棄信忘義[qì xìn wàng yì]
【解釋】棄:拋棄。比喻不守信用,拋棄道義。
【出處】《北史·周本紀》:“背惠怒鄰,棄信忘義。”
【第46句】:吃水忘源[chī shuǐ nnnwàng yuán]
【解釋】喝水的時候忘記了水是從哪兒來的。比喻人處境優越時忘其所由來。
【出處】清·無名氏《春柳鶯》第九回:“我今日雖非拋桃尋棗之境,卻作了吃水忘源之事了。”
【第47句】: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pín jiàn zhī jiāo bù kě wàng,zāo kāng zhī qī bù xià táng]
【解釋】貧賤之交:貧困時的知心朋友;糟糠:酒糟和糠麩。富貴時不要忘記貧賤時的朋友,不要拋棄共同患難過的妻子。
【出處】《南齊書·劉悛傳》:“后悛從駕登蔣山,上數嘆曰:'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欀^悛曰:'此況卿也?!?/p>
【示例】古人云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似這等畜類這行止,著小老婆盡都丟了也。 ——元·無名氏《漁樵閑話》第二折
【第48句】:日久忘懷[rì jiǔ wàng huái]
【解釋】時間長久就不太介意而忘掉了。
【第49句】:得意忘言[dé yì wàng yán]
【解釋】原意是言詞是表達意思的,既然已經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詞。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說。
【出處】《莊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示例】迷方者執文泥象,知音者得意忘言。 ——明·楊慎《洞天玄記》開場
【第50句】:記功忘失[jì gōng wàng shī]
【解釋】指記其功績而略其小過。
【出處】《后漢書·黨錮傳·李膺》:“夫立政之要,是以武帝舍安國于徒中,宣帝征張敞于亡命?!币槐咀鳌坝浌ν^”。
【第51句】:國耳忘家,公耳忘私[guó ěr wàng jiā,gōng ěr wàng sī]
【解釋】為了公事而忘記私事,為了國事而忘記家事。形容一心為公為國。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賈誼傳》:“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唯義所生。”
【第52句】:相忘形骸[xiāng wàng xíng hái]
【解釋】指彼此不拘形跡,無所顧忌。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小梅》:“答云:'小梅事我年余,相忘形骸,我已婉求之矣?!?/p>
【第53句】:得新忘舊[dé xīn wàng jiù]
【解釋】得到新的,遺忘舊的。多指愛情不專一。
【出處】明·胡文煥《群音類選·桂枝香》:“得新忘舊,到前丟后,妄想處一味驕矜,滿意時十分馳驟?!?/p>
【第54句】:適性忘慮[shì xìng wàng lǜ]
【解釋】指順悅情性忘卻憂慮。
【出處】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半山老人》:“《遁齋閑覽》云:荊公棋品殊下,每與人對局,未嘗致思,隨手疾應,覺其勢必敗,便斂之,謂人曰:'本圖適性忘慮,反苦思勞神,不如且已?!?/p>
【第55句】:國爾忘家[guó ěr wàng jiā]
【解釋】一心為國,不顧家庭。
【出處】《漢書·賈誼傳》:“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唯義所在?!?/p>
【示例】而當時改革的人,個個似乎有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一種國爾忘家,公爾忘私的氣概。 ——魯迅《兩地書》九
【第56句】:治不忘亂[zhì bù wàng luàn]
【解釋】治:安定。國家太平安定的時候不能忘記防止可能出現的動亂。
【出處】《周易·系辭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示例】寬以養民,安不忘危,治不忘亂,恒以北征宵旰之勤,為南面逸豫之戒。(表·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一百七十六)
【第57句】:廢食忘寢[fèi shí wàng qǐn]
【解釋】廢:停止;寢:睡覺。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形容專心致志。
【出處】唐·王勃《送劼赴太學序》:“廢食忘寢,渙然有所成望然。”
【第58句】:日旰忘餐[rì gàn wàng cān]
【解釋】旰:天色晚。形容工作勤勞,忘了時間,忘了吃飯。
【出處】《后漢書·尹敏傳》:“日旰忘食,夜分不寢?!?/p>
【示例】天子未明求衣,日旰忘餐,猶恐萬機不理,天下擁滯。 ——《周書·顏之儀傳》
【第59句】:至仁忘仁[zhì rén wàng rén]
【解釋】至仁:最大的仁德。極有仁德的人反而不必常常想著仁。比喻事物達到了頂點,反而不需要它存在了。
【出處】《呂氏春秋·任數》:“故至智棄智,至仁忘仁,至德不德。無言無思,靜以待時,時至而應,心暇者勝?!?/p>
【第60句】:知安忘危[zhī ān wàng wēi]
【解釋】只知道過太平日子而忘記危險的時候。
【出處】晉·潘岳《秋興賦》:“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
【第61句】:數典忘祖[shǔ diǎn wàng zǔ]
【解釋】數:數著說;典:指歷來的制度、事跡。談論歷來的制度、事跡時,把自己祖先的職守都忘了。比喻忘本。也比喻對于本國歷史的無知。
【出處】《左傳·昭公十五年》:“籍父其無后乎!數典而忘其祖?!?/p>
【示例】我們要重視中國歷史知識的學習,免得出現數典忘祖的笑話。
【第62句】:徇國忘家[xùn guó wàng jiā]
【解釋】指為國盡忠而不顧家庭的得失。
【出處】唐·李翰《蘇州嘉興屯田紀績頌序》:“至若義感于內,誠動于中,徇國忘家,恤人猶己。”
【示例】宋·陸游《賀莆陽陳右相戶》:“方孤論折群邪之銳,蓋一身為眾正之宗,徇國忘家,惟天知我?!?/p>
【第63句】:相忘江湖[xiāng wàng jiāng hú]
【解釋】魚在江湖里彼此相忘。形容彼此由于沒有急切的需要而相忘,各不關心。
【出處】《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p>
【示例】見面唯唯循禮如對大賓,退如游魚相忘江湖。 ——二月河《乾隆皇帝》十七
【第64句】:遺世忘累[yí shì wàng lěi]
【解釋】避世隱居而不為世俗之事牽累。
【出處】明·方孝孺《學士亭記》:“故或放跡于江海,或養操于山林,求遺世忘累志士而與之游。”
【第65句】:不忘溝壑[bù wàng gōu hè]
【解釋】溝壑:山溝。念念不忘為正義而死,棄尸山溝。形容有為正義獻身的思想準備。也比喻人發跡之后不忘過去貧賤的日子。
【出處】《孟子·萬章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p>
【示例】嘗曰:“士求自立,當自不忘溝壑?!?——清·陳康祺《燕下鄉脞錄》
【第66句】:樂以忘憂[lè yǐ wàng yōu]
【解釋】由于快樂而忘記了憂愁。形容非常快樂。
【出處】《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p>
【示例】似這等樂以忘憂,胡必歸歟! ——元·王實甫《麗春堂》第三折
【第67句】:公耳忘私[gōng ěr wàng sī]
【解釋】一心為公而忘卻私事。同“公爾忘私”。
【出處】漢·賈誼《治安策》:“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唯義所在,上之化也。”
【第68句】:圖國忘死[tú guó wàng sǐ]
【解釋】圖國:謀求報國。謀求國家利益而忘記自己的生死。比喻忠貞報國。
【出處】《左傳·昭公元年》:“思難不越官,信也;圖國忘死,貞也。”
【第69句】:舍死忘生[shě sǐ wàng shēng]
【解釋】舍死:舍得犧牲;忘生:忘掉性命。不把個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出處】元·無名氏《鎖魔鏡》第二折:“你須索舍死忘生,建立功勛?!?/p>
【示例】近來被一妖魔在此欺虐,強要占我們水簾洞府,是我等舍死忘生,與他爭斗。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回
【第70句】:從流忘反[cóng liú wàng fǎn]
【解釋】指習從流俗而不可扭轉。
【出處】《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一記得了,久而久之,不論尊卑長幼,遠近親疏,一股腦子,把稱謂擱起來,都叫別號,尤其怪。照這樣從流忘反,流到我大清二百年后,只怕就會有'甲齋父親’'乙亭兒子’的通稱了?!?/p>
【第71句】:破死忘生[pò sǐ wàng shēng]
【解釋】不顧性命危險;不顧一切。
【出處】《兒女英雄傳》第三五回:“[張太太]今日在舅太太屋里聽得姑爺果然中了,便如飛的從西過道兒里直奔到這里來,破死忘生的大著膽子上去,要當面叩謝魁星的保佑?!?/p>
【第72句】:好了瘡疤忘了痛[hǎo le chuāng bā wàng le tòng]
【解釋】比喻情況好轉后就忘了過去的困難或失敗的教訓。
【示例】真是好了瘡疤忘了痛,你沒想到靠救濟過日子的時候了。
【第73句】:徙宅忘妻[xǐ zhái wàng qī]
【解釋】徙:遷移;宅:住所。搬家忘記把妻子帶走。比喻粗心到了荒唐的地步。
【出處】《孔子家語·賢君》:“寡人聞忘之甚者,徙宅而忘其妻?!?/p>
【示例】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三卷:“笑人善忘曰徙宅忘妻;譏人不謹曰開門揖盜?!?/p>
【第74句】:國而忘家[guó ér wàng jiā]
【解釋】指為國事而忘其家。
【出處】《儒林外史》第六回:“但自古道:'公而忘私,國而忘家。’我們科場是朝廷大典,你我為朝廷辦事,就是不顧私親,也還覺得于心無愧。”
【示例】馬識途《我們打了一個大勝仗》:“他們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置個人安危于不顧,充分發揮了人定勝天的無比威力,打了一個大勝仗。”
【第75句】: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pín jiàn zhī zhī bù kě wàng,zāo kāng zhī qī bù xià táng]
【解釋】貧賤之知:貧困時的知心朋友;糟糠:酒糟和糠麩。富貴時不要忘記貧賤時的朋友,不要拋棄共同患難過的妻子。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宋弘傳》:“臣聞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第76句】:夜而忘寢[yè ér wàng qǐn]
【解釋】晚上忘記了睡覺。形容學習或工作十分勤勞辛苦。
【出處】《史記·趙世家》:“夜而忘寐,饑而忘食?!?/p>
【第77句】:背義忘恩[bèi yù wàng ēn]
【解釋】指背棄道義,忘卻恩德。同“背恩忘義”。
【出處】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不想他背義忘恩,更待干罷。”
【示例】那滿朝文武,平日高官厚祿……那一件不是朝廷恩典,如今卻一個個貪生怕死,背義忘恩,爭去投降不迭。 ——清·洪昇《長生殿·罵賊》
【第78句】:徇國忘身[xùn guó wàng shēn]
【解釋】徇:為國獻身。為國盡忠而將個人得失、安危置之度外。
【出處】唐·白居易《贈裴垍官制》:“故太子賓客裴垍,忠正恭慎,佐予為理,事君盡禮,徇國忘身?!?/p>
【第79句】:公耳忘私,國耳忘家[gōng ěr wàng sī,guó ěr wàng jiā]
【解釋】為了公事而忘記私事,為了國事而忘記家事。形容一心為公為國。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賈誼傳》:“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唯義所生?!?/p>
【第80句】:流連忘反[liú lián wàng fǎn]
【解釋】流連:留戀;反:通“返”,回家。留戀不舍,忘記返回
【出處】宋·呂公《進十事·無逸》:“以杜言者之口,然后流連忘反,不聞其過?!?/p>
【示例】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5回:“人君之宴樂有常,未聞流連忘反。”
【第81句】:痿不忘起[wěi bù wàng qǐ]
【解釋】痿:肢體萎弱。肢體萎弱的人不忘起行。比喻意志堅強。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韓信列傳》:“仆之思歸,如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視也?!?/p>
【第82句】:唯食忘憂[wéi shí wàng yōu]
【解釋】食:吃飯;憂:憂愁。人生要經歷許多愁苦,只有在吃飯時可以暫時忘卻。
【出處】《左傳引諺》:“唯食忘憂,民保于信?!薄蹲髠鳌ふ压四辍罚骸拔ㄊ惩鼞n,吾子置食之間三嘆,何也?!?/p>
【第83句】:逐末忘本[zhú mò wàng běn]
【解釋】追求細枝末節,忘記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
【出處】明·胡應麟《詩藪·近體中》:“今題金山而必曰金玉之金,詠赤城而必云赤白之赤,皆逐末忘本之過也?!?/p>
【第84句】:遺物忘形[yí wù wàng xíng]
【解釋】泯滅物我界限,指舍棄外在形式,精神進入忘我境界。
【出處】宋·秦觀《心說》:“目無外視,耳無外聽,遺物忘形,在我而已?!?/p>
【第85句】:貪蛇忘尾[tān shé wàng wěi]
【解釋】比喻只圖眼前利益而不考慮后果。
【出處】宋·文瑩《玉壺清話》:“貪蛇前行,必忘其尾?!?/p>
【第86句】:鷗鳥忘機[ōu niǎo wàng jī]
【解釋】機:巧詐或權變之心。指像鷗鳥一樣,日與白沙云天相伴,完全忘掉心計。比喻淡泊隱居,不以世事為懷。
【出處】唐·李商隱《贈田叟》詩:“鷗鳥忘機翻浹洽,交親得路昧平生。”
【第87句】:圣人忘情[shèng rén wàng qíng]
【解釋】圣人:具有崇高道德的人物。指圣人不為感情所動。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p>
【第88句】:日旰忘食[rì gàn wàng shí]
【解釋】天色已晚仍顧不上吃飯。形容專心致志,勤勉不懈。
【出處】《后漢書·儒林傳上·尹敏》:“與班彪親善,每相遇,輒日旰忘食,夜分不寢?!?/p>
【示例】天子未明求衣,日旰忘食,猶恐萬機不理,天下擁滯。 ——《周書·樂運傳》
【第89句】:得兔忘蹄[dé tù wàng tí]
【解釋】猶言得魚忘荃。蹄,兔罝。
【出處】語出《莊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p>
【示例】后之賢者,有如以水投水者乎?有如得兔忘蹄者乎? ——宋·姜夔《白石道人詩說》
【第90句】:樂道忘饑[lè dào wàng jī]
【解釋】指醉心于圣道。
【出處】《晉書·樂志》:“與君周旋,樂道忘饑。我心虛靜,我志沾濡?!?/p>
【第91句】:感遇忘身[gǎn yù wàng shēn]
【解釋】感遇:感激恩遇;忘身:愿舍身相報。舊時士大夫向皇帝謝恩,表示忠心的套話。
【出處】《晉書·庚亮傳》:“且先帝謬顧,情同布衣,感今恩重命輕,遂感遇忘身。”
【第92句】:理不忘亂[lǐ bù wàng luàn]
【解釋】國家得以平安治理的時候,不能忘記混亂的日子。
【出處】《舊唐書·柳澤傳》:“伏惟陛下安不忘危,理不忘亂,存不忘亡,則克享天心,國家長保矣?!?/p>
【示例】然而安不忘危,理不忘亂,糜不有初,鮮克有終,古圣賢之深旨也。 ——宋·王禹偁《進端拱箴表》
【第93句】:得魚忘筌[dé yú wàng quán]
【解釋】比喻已達目的,即忘其憑借。“荃”亦作“筌”。
【出處】《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p>
【示例】我們讀書求學的,要在得意而忘言,得魚而忘荃。 ——郭沫若《新舊與文白之爭》
【第94句】:得蔭忘身[dé yīn wàng shēn]
【解釋】蔭:遮蔽。原指蟬得到蔭涼的地方遮蔽就忘了自身的安全。比喻只圖眼前的享受而不顧后患。
【出處】《莊子·山木》:“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
【第95句】:負義忘恩[fù yì wàng ēn]
【解釋】忘記別人對自己的恩德和好處,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
【出處】元·關漢卿《調風月》第一折:“一個個背槽拋糞,一個個負義忘恩。”
【示例】有這等事!不殺這負義忘恩的孽畜,空做人間好漢! ——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十一 ——苗龍離座大怒道
【第96句】:公而忘私[gōng ér wàng sī]
【解釋】為了公事而不考慮私事,為了集體利益而不考慮個人得失。
【出處】郭沫若《水平線下·到宜興去》:“像他這樣不折不扣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人,泱泱的中國中,究竟能有幾個?”
【示例】這兩位同學的破釜沉舟,公而忘私的勇氣,是使我私心佩服的, ——郭沫若《革命春秋·創造十年續篇》
【第97句】:樂而忘歸[lè ér wàng guī]
【解釋】非??鞓?,竟忘記回家。形容沉迷于某種場合,舍不得離開。
【出處】《史記·秦本紀》:“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繆王……西巡狩,樂而忘歸?!?/p>
【第98句】:樂而忘返[lè ér wàng fǎn]
【解釋】非??鞓?,竟忘記回家。形容沉迷于某種場合,舍不得離開。
【出處】《史記·秦本紀》第五卷:“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繆王……西巡狩,樂而忘歸?!?/p>
【示例】但凡有可以消遣處,不是十天,就是半月,樂而忘返。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八十九回
【第99句】:貪利忘義[tān lì wàng yì]
【解釋】貪求財利,忘卻道義。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姚滴珠避羞惹羞》:“我是此間良人家女兒,在姜秀才家為妾,大娘不容。后來連秀才貪利忘義,竟把來賣與這鄭媽媽家了。”
【示例】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53回:“邴醒元真貪利忘義小人,反置之左右?!?/p>
100、流蕩忘反[liú dàng wàng fǎn]
【解釋】流蕩:流浪;反:同“返”,回家。指長期在外面飄泊而不知返回。
【出處】晉·杜預《春秋左氏傳序》:“雷同影附,流宕忘反,非一時也。”
【示例】反人流蕩忘反,蓋其得也,薦宗廟,揪管弦。其失也,語淫奔,事詭怪而已。 ——宋·王禹偁《答張知白書》
10【第1句】:留連忘返[liú lián wàng fǎn]
【解釋】形容留戀景物,舍不得回去。
【出處】《南史·劉訏傳》:“每游山澤,輒留連忘返?!?/p>
【示例】'吾將向冥王乞請,必遍歷所謂刀山劍樹,以廣見聞’……其妻哂曰:'雖十八層地獄,盡當奉屈一游,所慮留連忘返,不得再見天日,為妻子憂耳?!?——和邦額《夜譚隨錄·新安富人》
10【第2句】:憂國忘私[yōu guó wàng sī]
【解釋】憂勞國事,不考慮個人私事。
【出處】《三國志·魏志·徐邈傳》:“征東將軍胡質、衛尉田豫皆服職前朝,歷事四世,出統戎馬,入贊庶政,忠清在公,憂國忘私,不營產業,身沒之后,家無馀財,朕甚嘉之?!?/p>
【示例】其憂國忘私,乘馬三年,不別牝牡。 ——《古文苑·楚相孫叔敖碑》
10【第3句】:遂迷忘反[suí mí wàng fǎn]
【解釋】執迷不悟;堅持錯誤而不覺悟。同“遂迷不寤”。
【出處】《南齊書·顧憲之傳》:“竊尋民之多偽,實由宋季軍旅繁興,役賦殷重,不堪勤劇,倚巧祈優,積習生常,遂迷忘反?!?/p>
10【第4句】:飲水忘源[yǐn shuǐ wàng yuán]
【解釋】喝水的時候忘記了水是從哪兒來的。比喻人處境優越時忘其所由來。
【出處】清·李漁《閑情偶寄·草本·菊》:“飲水忘源,并置汲者于不問,其心安乎?”
10【第5句】:丟三忘四[diu sān wàng sì]
【解釋】形容做事馬虎粗心,不是丟了這個,就是忘了那個。同“丟三落四”。
【出處】《紅樓夢》第七二回:“我如今竟糊涂了!丟三忘四,惹人抱怨,竟不大像先了?!?/p>
【示例】她經常丟三忘四,打壞東西,青稞在鍋里炒糊了,牛乳擠不干凈,甚至割著草會把刀丟了。 ——劉克《央金》
10【第6句】:鷗鷺忘機[ōu lù wàng jī]
【解釋】指人無巧詐之心,異類可以親近。后比喻淡泊隱居,不以世事為懷。
【出處】《列子·黃帝》:“海上之人有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游,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漚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魅罩I?,漚鳥舞而不下也。”
【示例】只閑閑鷗鷺忘機,去水任寬窄。 ——清·王鵬運《紅情·葦灣觀荷與乙庵分賦紅情綠意》詞
10【第7句】:憂公忘私[yōu gōng wàng sī]
【解釋】關心公益,不顧私利。
【出處】《三國志·魏志·杜恕傳》:“憂公忘私者必不然,但先公后私即自辦也。”
【示例】宋·司馬光《上體要疏》:“陛下茍能精選曉知錢谷、憂公忘私之人,以為三司使、副判官、諸路轉運使,各使久于其任……何患財利之不豐哉!”
10【第8句】:入鮑忘臭[rù bào wàng chòu]
【解釋】鮑:咸魚。進了賣咸魚的店,時間長了就聞不到腥味了。比喻環境熏染對人的影響極大。
【出處】漢·劉向《說苑·雜言》:“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示例】故胸馳臆斷之侶,好名忘實之類,方分肉于仁獸,逞郤克于邯鄲,入鮑忘臭,效尤致禍。 ——《梁書·庾肩吾傳》
10【第9句】:憂國忘身[yōu guó wàng shēn]
【解釋】憂勞國事,不顧個人安危得失。
【出處】《晉書·淮南忠壯王允傳》:“故淮南王允忠孝篤誠,憂國忘身,討亂奮發,幾于克捷?!?/p>
【示例】《明史·于謙傳》:“至性過人,憂國忘身。”
1【第10句】:日昃忘食[rì zè wàng shí]
【解釋】太陽已偏西還顧不上吃飯。形容專心致志,勤勉不懈。
【出處】《晉書·張軌傳》:“未能雪天人之大恥,解眾庶之倒懸,日昃忘食,枕戈待旦?!?/p>
【示例】是用日昃忘食,中宵憤惋者也。 ——《魏書·鹿愈傳》
1【第11句】:臨患忘利[lín huàn wàng lì]
【解釋】布景禍患不計較仆人得失。
【出處】《呂氏春秋·士節》:“士之為人,當理不避其難,臨患忘利?!?/p>
1【第12句】:流宕忘反[liú dàng wàng fǎn]
【解釋】流宕:流浪,飄泊;反:同“返”,回家。指長期在外面飄泊而不知返回。
【出處】晉·杜預《春秋左氏傳序》:“雷同影附,流宕忘反,非一時也?!?/p>
【示例】狂簡斐然成俗,流宕忘反,無所取裁。 ——《隋書·文學傳序》
1【第13句】:流溺忘反[liú nì wàng fǎn]
【解釋】猶言流連忘反。留戀不舍,忘記返回。
【出處】猶言流連忘反。留戀不舍,忘記返回。
1【第14句】:得魚忘荃[dé yú wàng quán]
【解釋】荃:通:“筌”,捕魚用的竹器。捕到了魚,忘掉了筌。比喻達到目的后忘記了原來的憑借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p>
【示例】郭沫若《新歸與文白之爭》:“我們讀書求學的,要在得意而忘言,得魚忘荃。”
1【第15句】:樂而忘死[lè ér wàng sǐ]
【解釋】形容胸襟曠達,忘懷一切。
【出處】漢·東方朔《非有先生論》:“遂居深山之間,積土為室,編蓬為戶,彈琴其中,以詠先王之風,亦可以樂而忘死矣?!?/p>
1【第16句】:發憤忘食[fā fèn wàng shí]
【解釋】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
【出處】《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示例】既這樣發憤忘食起來,也好,就由你去。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四回
1【第17句】:公而忘私,國而忘家[gōng ér wàng sī,guó ér wàng jiā]
【解釋】為了公事而忘記私事,為了國事而忘記家事。形容一心為公為國。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但自古道:'公而忘私,國而忘家。’”
【示例】這是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的典型之一。 ——徐特立《我的一家》序
1【第18句】:逐流忘返[zhú liú wàng fǎn]
【解釋】隨波流蕩而忘卻歸來。指隨逐時俗,而不知返歸根本。
【出處】章炳麟《文學說例》:“不通斯例,則古義不完,逐流忘返,則謬說滋起?!?/p>
1【第19句】:前事不忘,后事之師[qián shì bù wàng,hòu shì zhī shī]
【解釋】師:借鑒。記取從前的經驗教訓,作為以后工作的借鑒。
【出處】《戰國策·趙策一》:“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師?!?/p>
【示例】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要記取這次失敗的教訓,爭取下次實驗成功。
1【第20句】:安不忘危[ān bù wàng wēi]
【解釋】在安全的時候不忘記危難。意思是時刻謹慎小心,提高警惕。
【出處】《周易·系辭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禮,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p>
【示例】何小姐是從苦境里過來的,如今得地身安,安不忘危,立志要成全起這份人家,立番事業。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
1【第21句】:國耳忘家,公爾忘私[guó ěr wàng jiā,gōng ěr wàng sī]
【解釋】為了國家忘了自己的家,為了公事忘了私事。形容一心為國為公。
【出處】《漢書·賈誼傳》:“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唯義所在?!?/p>
1【第22句】:得意忘形[dé yì wàng xíng]
【解釋】形:形態。形容高興得失去了常態。
【出處】《晉書·阮籍傳》:“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
【示例】他把科長看成有天那么大,把他和科長連在一塊,他沒法不得意忘形。 ——老舍《四世同堂》三十二
1【第23句】:棄瑕忘過[qì xiá wàng guò]
【解釋】指不追究缺點和過錯。
【出處】《南史·虞寄傳》:“且圣朝棄瑕忘過,寬厚待人,改過自新,咸加敘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