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開頭的成語大全(含解釋和出處)
整理了言之無罪,聞之足戒、言來語去、言出禍隨、言簡意少等“言”開頭的成語180個,包括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第1句】:言之無罪,聞之足戒[yán zhī wú zuì,wén zhī zú jiè]
【解釋】言:說話;聞:聽話;足:足以,值得;戒:警惕。指進言的人沒有罪過,聽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出處】清·汪琬《詩說序》:“詩獨主志,所為主文譎諫,與言之無罪,聞之足戒者,其詞則隱,其旨則微?!?/p>
【第2句】:言來語去[yán lái yǔ qù]
【解釋】指談笑時你一言我一語,彼此應對。
【出處】元·曾瑞《留鞋記》第一折:“他把嬌胭膩粉頻交易,與我言來語去相調戲?!?/p>
【示例】言來語去閑談笑,二更鼓罷又三更。 ——《天雨花》第二六回
【第3句】:言出禍隨[yán chū huò suí]
【解釋】話一出口,禍患隨之而來。同“言出禍從”。
【出處】《明史·鄒智傳》:“吾非不欲言,言出則禍隨,其誰吾聽?”
【第4句】:言簡意少[yán jiǎn yì shǎo]
【解釋】簡:簡練。語言簡潔,內容貧乏。
【示例】寫文章要言簡意賅,但并不是言簡意少。
【第5句】:言不顧行,行不顧言[yán bù gù xíng,xíng bù gù yán]
【解釋】說話與行事不能相照應,行動和言語也不相符合。指言行不符。
【出處】《孟子·盡心下》:“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為踽踽涼涼?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p>
【示例】夫言不顧行,行不顧言,誠足病也。 ——宋·陸九淵《策問》
【第6句】:言行相詭[yán xíng xiāng guǐ]
【解釋】詭:違反,違背。說的和做的相違背。指言行不一。
【出處】《呂氏春秋·淫辭》:“言行相詭,不祥莫大焉?!?/p>
【第7句】:言之無文,行而不遠[yán zhī wú wén,xíng ér bù yuǎn]
【解釋】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很遠。
【出處】《左傳·襄公二十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而無文,行而不遠?!?/p>
【第8句】:言行相符[yán xíng xiāng fú]
【解釋】說的和做的相符合。
【出處】南朝·梁簡文帝《與劉孝儀令》:“言行相符,始終如一?!?/p>
【示例】臣時見其所行,信謂言行相符,忠清內發。 ——《魏書·李彪傳》
【第9句】:言事若神[yán shì ruò shén]
【解釋】預測事情象神仙一樣靈驗。
【出處】唐·皇甫氏《原化記·郗鑒》:“而日曉占候布卦,言事若神。”
【第10句】:言行不符[yán xíng bù fú]
【解釋】說的和做的不相符合。
【出處】《逸周書·官人》:“言行不類,始終相悖?!?/p>
【示例】無論怎樣言行不符,名實不副,前后矛盾……經過若干時候,自然被忘得干干凈凈。 ——魯迅《十四年的“讀經”》
【第11句】:言不逾閾[yán bù yú yù]
【解釋】言:說的話;逾:越過;閾:門坎。夫妻間說的話,不能越過大門。比喻說體己話不能讓外人知道。
【出處】《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床第之言不逾閾,況在野乎?”
【第12句】:言語高低[yán yǔ gāo dī]
【解釋】指說話沒分寸,沖撞別人。
【示例】別在意他的言語高低,不與他一般見識。
【第13句】:言近指遠[yán jìn zhǐ yuǎn]
【解釋】話很淺近,含義卻很深遠。同“言近旨遠”。
【出處】語出《孟子·盡心下》:“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睂O奭疏:“言辭之近而指意遠者,乃為善言者也。”
【示例】其言近指遠,詞坦義明,誦者各有所獲。 ——元·宗寶《〈壇經〉跋》
【第14句】:言行相悖[yán xíng xiāng bèi]
【解釋】說話和行動不一致,互相矛盾。
【示例】與人相交貴在誠信,若經常言行相悖,出爾反爾,將難以取信于人。
【第15句】:言簡意不遺[yán jiǎn yì bù yí]
【解釋】話不多,但沒有遺漏的。形容說話寫文章簡明扼要。
【出處】宋·張載《張子全書·義理》:“人之迷經者,蓋己所守未明,故常為語言可以移動。己守既定,雖孔孟之言有紛錯,亦不須思而改之,復鋤去其繁,使詞簡而意備?!?/p>
【第16句】:言顛語倒[yán diān yǔ dǎo]
【解釋】說話顛三倒四。
【出處】《群音類選·〈繡襦記·蝎蛇熾惡〉》:“他是老年人,言顛語倒,不可認為聞言心旆搖?!?/p>
【第17句】:言意相離[yán yì xiāng lí]
【解釋】語言和思想相分離。比喻說的與想的不一致。
【出處】《呂氏春秋·離謂》:“言意相離,兇也?!?/p>
【第18句】:言論風生[yán lùn fēng shēng]
【解釋】形容言談議論時興致很高,氣氛活躍。
【出處】清·袁枚《新齊諧·趙李二生》:“[書生]邀入坐,言論風生?!?/p>
【第19句】:言行不貳[yán xíng bù èr]
【解釋】猶言言行一致。說的和做的完全一個樣。
【出處】《晉書·孝友傳·許孜》:“至性孝友,立節清峻,與物恭讓,言行不貳?!?/p>
【第20句】:言之不盡[yán zhī bù jìn]
【解釋】想表達的意思說也說不完。
【出處】明·胡文煥《群音類選·玉簪記·陳母投親》:“欲說交頤淚兩行,言之不盡,他們親自到門墻?!?/p>
【第21句】:言無倫次[yán wú lún cì]
【解釋】語言雜亂無章。
【出處】明·李開先《亡妻張宜人散傳》:“言無倫次,事無統紀。”參見“語無倫次”。
【第22句】:言深交淺[yán shēn jiāo qiǎn]
【解釋】交:交情,友誼。跟交情淺的人談心里話。
【出處】《戰國策·趙策四》:“夫望人而笑,是和也;言而不稱師,是庸說也;交淺而言深,是忠也?!?/p>
【第23句】:言不及私[yán bù jí sī]
【解釋】言談之中不涉及個人私事。比喻為官忠心,一心為國。
【出處】唐·房玄齡《晉書·王湛傳》:“王湛言不及私?!?/p>
【示例】他始終保持言不及私、一心為公的優良作風。
【第24句】:言多必失[yán duō bì shī]
【解釋】話說多了一定有失誤。
【出處】《鬼谷子·本經符》:“言多必有數短之處?!?/p>
【示例】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清·朱用純《治家格言》
【第25句】:言類懸河[yán lèi xuán hé]
【解釋】形容能言善辯,說話滔滔不絕。
【出處】南朝·齊·王僧虔《誡子書》:“郭象言類懸河,不自勞苦,何由至此。”
【第26句】:言而有信[yán ér yǒu xìn]
【解釋】說話靠得住,有信用。
【出處】《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示例】則要你言而有信,休擔閣了少年人。 ——元·戴善夫《風光好》第三折
【第27句】:言不及義[yán bù jí yì]
【解釋】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指凈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
【出處】《論語·魏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示例】真所謂“言不及義”,那里有好事情串出來。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四回
【第28句】:言語漏泄[yán yǔ lòu xiè]
【解釋】機密的話被泄露出去。
【出處】《左傳·襄公十四年》:“今諸侯之事晉,不如昔者。蓋言語漏泄,則職汝之由?!?/p>
【示例】袁請訓往天津,光緒帝出乾清宮召見,用盡方法,不使言語漏泄。 ——蔡東藩《清史演義》第八十六回
【第29句】:言高語低[yán gāo yǔ dī]
【解釋】說話不知輕重,沒有分寸。
【出處】元·鄭廷玉《金鳳釵》第三折:“店小二云:'小人早晚言高語低,耽待些兒?!?/p>
【第30句】:言之有故[yán zhī yǒu gù]
【解釋】所說的話有根據。同“言之成理”。
【出處】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六》:“其言之有故,其持之成理,上傅會乎經義,使人主中其臘毒而不自知,君子所深惡也?!?/p>
【第31句】:言簡意深[yán jiǎn yì shēn]
【解釋】言辭簡練,含意深刻。
【出處】清·趙翼《甌北詩話·陸放翁詩》:“不在乎奇險詰曲,驚人耳目,而在乎言簡意深,一語勝人千百?!?/p>
【示例】詞語雖然粗俗,筆氣極其縱橫,而且言簡意深,包括不遺。 ——《三俠五義》第四一回
【第32句】:言語舉止[yán yǔ jǔ zhǐ]
【解釋】人的言語、舉動、行為。
【出處】《后漢書·馮異傳》:“今諸將皆壯士屈起,多暴橫,獨有劉將軍所到不虜掠。觀其言語舉止,非庸人也,可以歸身。”
【示例】怪道我這女學生言語舉止另是一樣,不與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回
【第33句】:言必有物[yán bì yǒu wù]
【解釋】指言論或文章內容充實。
【出處】清·方苞《進〈四書〉〈文選〉表》:“故凡所錄取,皆以發明義理,清真古雅,言必有物為宗?!?/p>
【第34句】:言行不類[yán xíng bù lèi]
【解釋】說的和做的不相符合。指人表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
【出處】《逸周書·官人》:“言行不類,始終相悖。”
【第35句】:言約旨遠[yán yuē zhǐ yuǎn]
【解釋】言辭簡練,含意深遠。
【出處】《太平御覽》卷六一七引晉·郭澄之《郭子》:“言各有隔而不通處,張忽遙于末坐判之,言約旨遠,便足以暢彼我之懷?!?/p>
【示例】全信言約旨遠,博大精深,像一盞燦爛的明燈,照亮了詩歌和整個文藝創作發展的道路?!对娍?978年第4期
【第36句】:言有盡而意無窮[yán yǒu jìn ér yì wú qióng]
【解釋】指詩文含義深刻,令人品味不盡。
【出處】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p>
【第37句】:言同勒石[yán tóng lè shí]
【解釋】指說的話深刻而珍貴,如同刻石。
【示例】我們會銘記他言同勒石的講演。
【第38句】:言大非夸[yán dà fēi kuā]
【解釋】乭:夸口。說的雖然是大話,但不是虛夸的。
【出處】宋·蘇軾《六一居士集序》:“言有大而非夸者,達者信之?!?/p>
【示例】玉池此贊,言大非夸,猗若我公,撰述成家。 ——錢基博、李肖聃《近百年湖南學風·湘學略》·九
【第39句】:言聽計從[yán tīng jì cóng]
【解釋】聽:聽從。什么話都聽從,什么主意都采納。形容對某人十分信任。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于此?!?/p>
【示例】鄧對于他也就和劉玄德之于諸葛孔明,幾幾乎是言聽計從的。 ——郭沫若《革命春秋·北伐途次》二十六
【第40句】:言語路絕[yán yǔ lù jué]
【解釋】猶言言語道斷。指不能通過交談、談判的方法解決問題。
【第41句】:言猶在耳[yán yóu zài ěr]
【解釋】猶:還。說的話還在耳邊。比喻說的話還清楚地記得。
【出處】《左傳·文公七年》:“今君雖終,言猶在耳?!?/p>
【示例】言猶在耳,忠豈忘心。 ——唐·駱賓王《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
【第42句】:言談舉止[yán tán jǔ zhǐ]
【解釋】人的言語、舉動、行為。
【出處】清·黃宗羲《陳母沈孺人墓志銘》:“其言談舉止,不問可知胡先生弟子也?!?/p>
【示例】她又長得好看,身子單薄,言談舉止非常斯文。 ——劉紹棠《蒲柳人家》
【第43句】:言行相副[yán xíng xiāng fù]
【解釋】說的和做的相符合。同“言行相符”。
【出處】《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宋·邢昺疏:“此章勉人使言行相副也?!?/p>
【第44句】:言聽計用[yán tīng jì yòng]
【解釋】形容對某人十分信任。同“言聽計從”。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于此?!?/p>
【示例】多蒙丞相顧愛,累授遷除,言聽計用。 ——明·無名氏《五馬破曹》楔子
【第45句】:言近意遠[yán jìn yì yuǎn]
【解釋】話很淺近,含義卻很深遠。同“言近旨遠”。
【出處】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二:“所謂言近意遠,合《三百篇》之旨也。”
【第46句】:言與心違[yán yǔ xīn wéi]
【解釋】言語與心意相違背。
【出處】《吳子·圖國》:“臣以見占隱,以往察來,主君何言與心違?”
【示例】茍非其人,必將有言與心違之病。 ——清·閻爾梅《〈泊水齋詩〉序》
【第47句】:言出法隨[yán chū fǎ suí]
【解釋】言:這里指法令或命令;法:法律。話一說出口,法律就跟在后面。指法令一經公布就嚴格執行,如有違犯就依法處理。
【出處】清·林則徐《奉旨前往廣東查辦??谑录髋聘濉罚骸把猿龇S,各宜懔遵毋違。”
【示例】有敢違犯的,不論何人,一律治罪,輕則吊打,重則砍頭,我是言出法隨,你們要好生傳諭將士,不要以身試法。 ——姚雪垠《李自成》
【第48句】:言必有據[yán bì yǒu jù]
【解釋】言:說話;據:依據。說話一定要有根據。
【出處】魯迅《<故事新編>序言》:“對于歷史小說,則以為博考文獻,言必有據者,縱使有人譏為'教授小說’,其實是很難組織之作?!?/p>
【示例】說話必須言必有據。
【第49句】:言外之味[yán wài zhī wèi]
【解釋】語言中含而不露的深長意味。
【出處】王國維《人間詞話》二二:“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終落第二手?!?/p>
【第50句】:言近旨遠[yán jìn zhǐ yuǎn]
【解釋】旨:意思。話很淺近,含義卻很深遠。
【出處】《孟子·盡心下》:“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示例】其書闡發孔、孟大旨,殫盡心力,折衷舊解,言近旨遠,文簡義明。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八回
【第51句】:言高旨遠[yán gāo zhǐ yuǎn]
【解釋】高:高深;遠:深遠。言論高深且含意深遠。
【出處】宋·王安石《與參政王禹玉書》:“過蒙獎引,追賜詩書,言高旨遠,足以為學者師法?!?/p>
【示例】圣人之道,布在方冊,《六經》則言高旨遠,非講求討論,不可測其淵深。 ——《宋史·田錫傳》
【第52句】:言談林藪[yán tán lín sǒu]
【解釋】林藪:人或物聚集的地方。指關于談論的人。
【出處】《晉書·裴秀傳》:“樂廣嘗與頠清言,欲以理服之,而頠辭論豐博,廣笑而不言。時人謂頠為言談之林藪?!?/p>
【第53句】:言教身傳[yán jiào shēn chuán]
【解釋】言教:用言語講解、傳授;身傳:以行動示范。既用言語來教導,又用行動來示范。指行動起模范作用。
【出處】《莊子·天道》:“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p>
【示例】正是在潘漢年言教身傳之下,鄭育之很快掌握了黨的秘密工作的方法。 ——張云《潘漢年傳奇·一身二任的“八辦”主任》
【第54句】:言出禍從[yán chū huò cóng]
【解釋】話一出口,禍患隨之而來。
【出處】《后漢書·宦者傳論》:“雖忠良懷憤,時或憤發,而言出禍從,旋見拏戮?!?/p>
【第55句】:言行一致[yán xíng yī zhì]
【解釋】說的和做的完全一個樣。指人表里如一。
【出處】宋·趙善璙《自警篇·誠實》:“力行七年而后成,自此言行一致,表里相應,遇事坦然,常有余裕?!?/p>
【示例】我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事實具在,我雖死不移。 ——郭沫若《屈原》第四幕
【第56句】:言不入耳[yán bù rù ěr]
【解釋】指說的話不中聽。
【出處】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八回:“卻說鐵公子怪水運言不入耳,遂出門帶了小丹,一徑走到長壽院,自立在寺前,卻叫小丹進去,問和尚要行李?!?/p>
【示例】反正話不投機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場,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門。 ——楊絳《讀書苦樂》
【第57句】:言多語失[yán duō yǔ shī]
【解釋】話說多了就難免有說錯的地方。
【出處】清·石玉昆《小五義》第27回:“賢弟,你的言多語失,怎么拜把子?”
【示例】要記住言多語失的道理,防止禍從口出。
【第58句】:言多傷幸[yán duō shāng xìng]
【解釋】話多易出問題,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損害。同“言多傷行”。
【出處】元·石德玉《紫云庭》第一折:“他那里問言多傷幸,絮得些家宅神長是不安寧?!?/p>
【第59句】:言聽行從[yán tīng xíng cóng]
【解釋】指說話、做事有人聽從。形容威望很高。
【出處】《鹖冠子·道端》:“圣人之功,定制于冥冥,求至欲得,言聽行從,近親遠附,明達四通。”
【第60句】:言美則響美[yán měi zé xiǎng měi]
【解釋】比喻人的人格、行為高尚,聲譽也必然好。
【出處】《列子·說符》:“言美則響美,身長則影長,身短則影短。名也者,響也;身也者,影也?!?/p>
【第61句】:言之過甚[yán zhī guò shèn]
【解釋】話說得太過頭了。
【出處】茅盾《追求》四:“自然外邊人是言之過甚。但是,空穴來風,仲翁,你也是太登多了。以后總得注意?!?/p>
【示例】錢鐘書《圍城》:“我看你愈就愈野蠻無禮了。就算她言之過甚,也是她做長輩的一片好意?!?/p>
【第62句】:言是人非[yán shì rén fēi]
【解釋】指言論無可非議,但為人不可取。
【出處】明·李贄《史綱評要·宋紀·太祖》:“徐鉉、張洎言是人非?!?/p>
【第63句】:言出患入[yán chū huàn rù]
【解釋】話隨便說出口,易招致禍患。
【出處】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卷九十:“言出患入,言失身亡,故圣人當言而懼,發言而憂,常如臨危履冰,以大居小,以富居貧。”
【第64句】:言者無罪,聞者足戒[yán zhě wú zuì,wén zhě zú jiè]
【解釋】指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為戒。
【出處】《詩經·周南·關雎·序》:“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示例】對待批評的態度,應該是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第65句】:言笑自如[yán xiào zì rú]
【解釋】談笑如常,十分鎮定。
【出處】清·方苞《通議大夫江南布政使陳介墓志銘》:“群夷縱火,牛街鎮去城三十馀里,火光燭天。公言笑自如,日夜為守戰計,賊不敢逼?!?/p>
【第66句】:言方行圓[yán fāng xíng yuán]
【解釋】指言論正直而行為圓滑。
【出處】漢·王符《潛夫論·交際》:“凡今之人,言方行圓,口正心邪?!?/p>
【第67句】:言不愿行[yán bù yuàn xíng]
【解釋】言語和行為不相符合。
【示例】我不同言不愿行的人往來。
【第68句】:言者無罪[yán zhě wú zuì]
【解釋】指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的。
【出處】《詩經·周南·關雎·序》:“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示例】言者無罪聞者誡,下流上通上下泰。 ——唐·白居易《采詩官》
【第69句】:言行抱一[yán xíng bào yī]
【解釋】猶言言行一致。說的和做的完全一個樣。
【出處】漢·賈誼《新書·道述》:“言行抱一謂之貞,反貞為偽?!?/p>
【第70句】:言之有據[yán zhī yǒu jù]
【解釋】說話和寫文章有充分的證據或事實根據。
【示例】寫文章必須要言之有據,不要空發議論。
【第71句】:言帚忘笤[yán zhǒu wàng tiáo]
【解釋】帚:掃帚;笤:條笤。說掃帚忘條笤。形容人健忘。
【出處】宋·陳善《捫虱新話》:“世尊在日,有比丘鈍根,無多聞性,佛令誦笤帚二字,旦夕誦之,言笤則已忘帚,言帚則又忘笤?!?/p>
【第72句】:言狂意妄[yán kuáng yì wàng]
【解釋】說話狂放,意態虛妄。
【出處】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杜少陵六》:“述其自序云:'歜上書之明年,言狂意妄,圣天子不賜鑊樵全生,棄逐嶺表?!?/p>
【第73句】:言中無物[yán zhōng wú wù]
【解釋】無物:不存在東西,空洞。言論空洞而無實際內容。
【示例】這篇文章言中無物,看了讓人不知所云。
【第74句】:言笑嘻怡[yán xiào xī yí]
【解釋】形容神情十分歡快。
【出處】唐·劉禹錫《代諸郎中祭王相國文》:“曉下黃閣,車騎威遲。夕歸華堂,言笑嘻怡。”
【第75句】:言重九鼎[yán zhòng jiǔ dǐng]
【解釋】形容說話有分量,比較比來九鼎也不算重。
【出處】宋·邵博《邵氏聞見后錄》卷十五:“昔之所以議進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權位,故其一言之出,則九鼎不足為重?!?/p>
【第76句】:言不達意[yán bù dá yì]
【解釋】說的話不能準確地表達思想內容。亦作“言不逮意”。
【出處】《明史·廣西土司傳二·思明》:“以譯者言不達意,復為書曉之?!?/p>
【第77句】:言之有物[yán zhī yǒu wù]
【解釋】物:內容。文章或講話有具體內容。
【出處】《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p>
【示例】惟首兩句籠罩全篇,末句總結大意,不必言之有物。 ——清·曾樸《孽?;ā返诙?/p>
【第78句】:言以足志[yán yǐ zú zhì]
【解釋】足:完成;志:意愿。言語能夠用來表達意愿。指思想可以通過言語反映出來。
【出處】《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第79句】:言者心之聲[yán zhě xīn zhī shēng]
【解釋】言語是思想的反映,從一個人的話里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
【出處】漢·揚雄《法言·問神》:“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p>
【示例】夫言者心之聲也,其心慷慨擇其言必磊落而英多。 ——清·陳維崧《陳伽陵文集》卷二
【第80句】:言從字順[yán cóng zì shùn]
【解釋】從:通順。語言文字通順、流暢。
【出處】唐·柳宗元《敘說》:“蓋以其落浮夸之氣,得憂患之助。言從字順,遂透真理耳?!?/p>
【第81句】:言十妄九[yán shí wàng jiǔ]
【解釋】形容說話虛妄不實。
【出處】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三折:“咱則道舌刺刺言十妄九,村棒棒呼幺喝六?!?/p>
【第82句】:言談自若[yán tán zì ruò]
【解釋】自若:跟平常一樣。指能平靜地對待所發生的情況,不改常態。
【出處】《三國志·吳書·甘寧傳》:“城中士眾皆懼,惟寧談笑自若?!薄逗鬂h書·孔融傳》:“融隱幾讀書,談笑自若?!?/p>
【示例】龕遣將杜泰乘虛掩至,將士相視失色,帝言談自若,部分益明,于是眾心乃定。 ——明·劉基《百戰奇略》卷十
【第83句】:言從計聽[yán cóng jì tīng]
【解釋】形容對某人十分信任。同“言聽計從”。
【出處】清·洪昇《長生殿·賄權》:“便道我言從計聽微有權,這就里機關不易言?!?/p>
【第84句】:言者弗知[yán zhě fú zhī]
【解釋】指多言多語的人缺乏智能。同“言者不知”。
【出處】《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河上公注:“知者貴行不貴言也。駟不及舌,多言多患?!币槐咀鳌把哉吒ブ薄?/p>
【第85句】:言訥詞直[yán nè cí zhí]
【解釋】言訥:出言遲鈍;直:直率。說話不利索,用詞直率。形容說話直率,不善于花言巧語。
【出處】唐·韓愈《上考工崔虞部書》:“欲學為辭,則患言訥詞直,卒事不成?!?/p>
【第86句】:言約理辨[yán yuē lǐ biàn]
【解釋】約:簡約。言辭簡練,但含意深遠。形容說話寫文章簡明透徹。
【出處】宋·李昉《太平廣記》卷一百九十五:“夜深,語及養生,言約理辨。黎轉敬懼?!?/p>
【第87句】:言芳行潔[yán fāng xíng jié]
【解釋】指言行高潔。
【出處】清·方文《贈別周穎侯》詩:“言芳行潔師古人,白玉不肯污纖塵?!?/p>
【第88句】:言笑自若[yán xiào zì ruò]
【解釋】談笑如常,十分鎮定。
【出處】《三國志·蜀志·關羽傳》:“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于盤器,而羽割灸引酒,言笑自若。”宋·歐陽修《瀧岡阡表》:“其后修貶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p>
【示例】祭畢,即除去孝服,沐浴薰香,濃妝艷裹,言笑自若。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
【第89句】:言簡意足[yán jiǎn yì zú]
【解釋】言辭簡練,但含意很明確。形容說話寫文章簡明透徹。
【出處】宋·張載《張子全書·義理》:“人之迷經者,蓋己所守未明,故常為語言可以移動。己守既定,雖孔孟之言有紛錯,亦不須思而改之,復鋤去其繁,使詞簡而意備。”
【第90句】:言語妙天下[yán yǔ miào tiān xià]
【解釋】形容言語非常精妙。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賈捐之傳》:“君房下筆,言語妙天下。”
【示例】顧子年雖少,所交多名公鉅儒,下筆言語妙天下。 ——清·汪琬《<雄雉齋選集>序》
【第91句】:言不由中[yán bù yóu zhōng]
【解釋】指心口不一致。同“言不由衷”。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賈奉雉》:“實相告:此言不由中,轉瞬即去,便受夏楚,不能復憶之也。”
【第92句】:言不顧行[yán bù gù xíng]
【解釋】說話與行事不相符合。
【出處】《孟子·盡心下》:“言不顧行,行不顧言?!?/p>
【示例】但無論怎樣,由這兒又可以看出,申子這個人是怎樣的言不顧行。 ——郭沫若《十批判書·前期法家的批判》
【第93句】:言文刻深[yán wén kè shēn]
【解釋】法律條文嚴峻刻薄。
【示例】現代社會不能有言文刻深的法律條文。
【第94句】:言行計從[yán xíng jì cóng]
【解釋】說的話出的主意都采納照辦。形容深被信任。
【出處】《宋史·司馬光傳》:“光自見言行計從,欲以身徇社稷?!?/p>
【示例】宋·司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傷國者疏》:“言行計從,人莫能間。”
【第95句】:言不由衷[yán bù yóu zhōng]
【解釋】由:從;衷:內心。話不是打心眼里說出來的,即說的不是真心話。指心口不一致。
【出處】《左傳·隱公三年》: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睏畈ⅲ骸叭搜詾樾?,中同衷?!?/p>
【示例】旋復下一通令,洋洋灑灑,約一二千言,小子因他言不由衷,不愿詳錄。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二十八回
【第96句】:言多傷倖[yán duō shāng xìng]
【解釋】話多易出問題,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損害。同“言多傷行”。
【第97句】:言語道斷[yán yǔ dào duàn]
【解釋】原為佛家語,指意義深奧微妙,無法用言辭表達。后指不能通過交談、談判的方法解決問題。
【出處】《纓珞經》:“言語道斷,心行所滅。”
【示例】三月十八日段政府慘殺徒手請愿的市民和學生的事,本已言語道斷,只使我們覺得所住的并非人間。 ——魯迅《華蓋集續編·“死地”》
【第98句】:言有盡而音意無窮[yán yǒu jìn ér yīn yì wú qióng]
【解釋】語言有窮盡而含意沒有窮盡。指詩文等蘊含著深刻含義
【出處】清·劉熙載《藝概·詞曲賦》:“故知詞也者,言有盡而音意無窮也。”
【第99句】:言從計行[yán cóng jì xíng]
【解釋】形容對某人十分信任。同“言行計從”。
【出處】《新唐書·李德裕傳》:“武宗知而能任之,言從計行。”
【示例】李德裕相武宗,言從計行。 ——宋·洪邁《容齋五筆·李德裕論命令》
100、言由衷發[yán yóu zhōng fā]
【解釋】衷:內心。言語是從內心發出來的。指口說的和心想的一致。
【出處】清·朱庭珍《筱園詩話》:“即投贈名公巨卿,或感其知,或頌其德,或紀其功,或述其義,但使言由衷發,無溢美逾分之詞?!?/p>
10【第1句】:言提其耳[yán tí qí ěr]
【解釋】揪著他耳朵。指懇切地教誨。言,助詞。
【出處】《詩·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编嵭{:“我非但對面語之,親提其耳。此言以教道之,孰不可啟覺?!?/p>
【示例】故丁寧周至,言提其耳,每事指斥,不尚浮辭。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序》
10【第2句】:言行相顧[yán xíng xiāng gù]
【解釋】指言行不互相矛盾。
【出處】《北齊書·魏收傳》:“言行相顧,慎終猶始?!?/p>
【示例】君子言行相顧,若言過其行,謂有言而行不副,君子所恥也。 ——《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宋·邢昺疏
10【第3句】:言簡意該[yán jiǎn yì gāi]
【解釋】簡:簡練。言辭簡練,意思完備
【出處】清·崔述《讀風偶識》第一卷:“若《關雎》、《思無邪》章,誦《詩三百》以及《興觀群怨》、《周南》、《召南》等章,莫不言簡意該,義深詞潔?!?/p>
10【第4句】:言信行果[yán xìn xíng guǒ]
【解釋】說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同“言必信,行必果?!?/p>
【出處】梁啟超《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學說·發端及其略傳》:“正直謹嚴,言信行果。”
【示例】嚴復《原強》:“而我中國則言信行果,僅成硁硁小人,君子弗尚也?!?/p>
10【第5句】:言必信,行必果[yán bì xìn,xíng bì guǒ]
【解釋】信:守信用;果:果斷,堅決。說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
【出處】《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示例】我們中國人說話是算數的,從來是言必信,行必果。
10【第6句】:言言善果[yán yán shàn guǒ]
【解釋】言言:說好話。多說勸人行善的話,必有好處。
【示例】佛教提倡言言善果,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10【第7句】:言三語四[yán sān yǔ sì]
【解釋】言、語:說、講。形容人多嘴雜,議論紛紛。
【出處】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三折:“小生欲待要不去,懸心掛意,怎生撇得?欲待要去呵,又惹的人言三語四,使人惶恐,好兩難也呵!”
【示例】除了平兒,眾丫頭媳婦無不言三語四,指桑說槐,暗相譏刺。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九回
10【第8句】:言過其實[yán guò qí shí]
【解釋】實:實際。原指言語浮夸,超過實際才能。后也指話說得過分,超過了實際情況。
【出處】《三國志·蜀書·馬良傳》:“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示例】我不能不將他們那旗人的歷史對你講明,你好知道我不是言過其實。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回
10【第9句】:言之不文,行之不遠[yán zhī bù wén,xíng zhī bù yuǎn]
【解釋】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很遠。同“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出處】宋·陸游《嚴州到任謝王丞相啟》:“黼黻圣猷,謂言之不文則行之不遠;甄陶士類,每舍其所短而取其所長?!?/p>
1【第10句】:言者諄諄,聽者藐藐[yán zhě zhūn zhūn,tīng zhě miǎo miǎo]
【解釋】諄諄:教誨不倦的樣子;藐藐:疏遠的樣子。說的人很誠懇,聽的人卻不放在心上。形容徒費口舌。
【出處】《詩經·大雅·抑》:“誨爾諄諄,聽我藐藐?!?/p>
【示例】顧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廖仲愷《消費合作社概論》
1【第11句】:言差語錯[yán chā yǔ cuò]
【解釋】言語沖撞或口舌之爭。
【出處】誰都有~的,不必過分計較。
【示例】誰都有言差語錯的,不必過分計較
1【第12句】:言歸和好[yán guī hé hǎo]
【解釋】指彼此重新和好。同“言歸于好”。
【出處】《清史稿·世祖紀一》:“昔之疆場用兵,本冀言歸和好。不幸寇兇極禍,明祚永終。”
1【第13句】:言氣卑弱[yán qì bēi ruò]
【解釋】說話的態度謙虛溫順。
1【第14句】:言而無文,行之不遠[yán ér wú wén,xíng zhī bù yuǎn]
【解釋】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很遠。同“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出處】北周·庚信《燕射歌辭·角調曲》:“言而無文,行之不遠;義而無立,勤則無成?!?/p>
1【第15句】:言有召禍[yán yǒu zhào huò]
【解釋】召:招來;禍:災禍。出言不慎容易招致禍患。舊戒人說話要慎重。
【出處】《荀子·勸學》:“故言有召禍也,行有召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1【第16句】:言微旨遠[yán wēi zhǐ yuǎn]
【解釋】言辭精妙,意義深遠。
【出處】唐·白居易《禮部試策王道三》:“圣哲垂訓,言微旨遠?!?/p>
1【第17句】:言之鑿鑿[yán zhī záo záo]
【解釋】鑿鑿:確實。形容說得非常確實。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段氏》:“言之鑿鑿,確可信據?!?/p>
【示例】宋儒據理談天,自謂窮造化陰陽之本;于日月五星,言之鑿鑿,如指諸掌。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
1【第18句】:言不逮意[yán bù dǎi yì]
【解釋】說的話不能準確地表達思想內容。同“言不達意”。
【出處】《論語·魏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示例】陛下不取此,其不可十也,臣言不逮意。 ——宋·孫在、奭《諫幸汾陰
1【第19句】:言多傷行[yán duō shāng xíng]
【解釋】話多易出問題,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損害。
【出處】元·關漢卿《金錢池》第三折:“不是我把不定,無記性,言多傷行?!?/p>
1【第20句】:言歸于好[yán guī yú hǎo]
【解釋】言:句首助詞,無義。指彼此重新和好。
【出處】《左傳·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歸于好?!?/p>
【示例】奉教撤兵,言歸于好。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回
1【第21句】:言泉會九流[yán quán huì jiǔ liú]
【解釋】形容人口才好,滔滔不絕。
【出處】《晉書·文苑傳序》:“洎姬歷云季,歌頌滋繁,荀宋之流,導源自遠,總金羈而齊騖,揚玉轪而并馳,言泉會于九流,交律詣于六變。”
1【第22句】:言聽計行[yán tīng jì xíng]
【解釋】形容對某人十分信任。同“言聽計從”。
【出處】《新唐書·魏知古盧懷慎傳贊》:“觀玄宗開元時,厲精求治,元老魁舊,動所尊憚,故姚元崇、宋璟言聽計行,力不難而功已成?!?/p>
1【第23句】:言從計納[yán cóng jì nà]
【解釋】講的話、出的主意,都聽從采納。
【出處】漢·蔡邕《司空臨晉侯楊公碑》:“及其所以匡輔本朝,忠言嘉謀,造膝危辭,當事而行,言從計納?!?/p>
1【第24句】:言能踐行[yán néng jiàn xíng]
【解釋】踐:履行,實現。說到做到。
【示例】他一向守信,言能踐行。
1【第25句】:言為心聲[yán wéi xīn shēng]
【解釋】言語是思想的反映,從一個人的話里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
【出處】漢·揚雄《法言·問神》:“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p>
【示例】言為心聲,從一個人平時的言談之中,就可以了解他的思想狀況。
1【第26句】:言者無意,聽者有心[yán zhě wú yì,tīng zhě yǒu xīn]
【解釋】說話的人不是有心的,聽話的人卻認真計較。
【出處】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中冊:“言者無意,聽者有心,這句話正觸著阿珠的'隱痛’,要想保持平靜也不可能了。”
1【第27句】:言而無信[yán ér wú xìn]
【解釋】說話不算數,沒有信用。
【出處】《谷梁傳·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
【示例】老孫若不與你,恐人說我言而無信。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六十一回
1【第28句】:言多失實[yán duō shī shí]
【解釋】話講得多就失去了真實性。指說話不實在,浮夸嚴重。
【出處】《新編五代史平話·周史平話》卷下:“宋齊丘不欲唐主割地,謂李德明輕佻,言多失實?!?/p>
1【第29句】:言笑不茍[yán xiào bù gǒu]
【解釋】不隨便談笑。形容態度嚴肅莊重。同“不茍言笑”。
【出處】《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妙觀變以師道自尊,妝模做樣,盡自矜持,言笑不茍?!?/p>
【示例】又聞美國學童,跬步必肅,言笑不茍。 ——梁啟超《變法通議·論幼學》
1【第30句】:言之無物[yán zhī wú wù]
【解釋】物:指內容。指文章或言論空空洞洞,沒有實際內容。
【出處】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八:“今人詆呵七子,而言之無物,庸鄙粗啞,所謂不及偽者是矣?!?/p>
【示例】空話連篇言之無物的演說,是必須停止的。 ——毛澤東《反對黨八股》
1【第31句】:言而不信[yán ér bù xìn]
【解釋】說話不講信用。
【出處】《淮南子·泰族訓》:“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為之者也。”
1【第32句】:言人人殊[yán rén rén shū]
【解釋】殊:不同。說的話個個不同。指各人有各人的意見。
【出處】《史記·曹相國世家》:“盡召長老諸生,問所以安集百姓,如齊故諸儒以百數,言人人殊。參未知所定?!?/p>
【示例】然此輩執術疏,謀生急,信口欺詐,言人人殊,甚至徒毀其師,子譏其父,各持己見,彼此相非。 ——清·黃鈞宰《金壺七墨·堪輿》
1【第33句】: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yán zhī zhě wú zuì,wén zhī zhě zú yǐ jiè]
【解釋】言者:說話的人;聞者:聽話的人;足:足以,值得;戒:警惕。指進言的人沒有罪過,聽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出處】《詩經·大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p>
【示例】《文選·卜商<毛詩序>》:“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1【第34句】:言笑晏晏[yán xiào yàn yàn]
【解釋】說說笑笑,和柔溫順。
【出處】《詩·衛風·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毛傳:“晏晏,和柔也。”
【示例】復有公子女郎共十數輩,青衣黃頭亦十數人,步月徐來,言笑晏晏。 ——唐·任蕃《夢游錄·獨孤遐叔》
1【第35句】:言簡意明[yán jiǎn yì míng]
【解釋】簡:簡練。言辭簡練,意思完備
【出處】王亞平《神圣的使命》:“王公伯言簡意明地說:'他的刑判得不合理,而且他沒認罪?!?/p>
1【第36句】:言文行遠[yán wén xíng yuǎn]
【解釋】言辭有文采,才能傳播遠方或影響后世。
【出處】明·張溥《〈壬申文選〉序》:“言文行遠,國家賴之。”參見“言而無文,行之不遠”。
1【第37句】:言之不預[yán zhī bù yù]
【解釋】沒有預先說明。
【出處】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七:“這是我們共產黨人的衷心勸告,'勿謂言之不預也’?!?/p>
【示例】否則同人當以非常手段對付,勿謂言之不預也。 ——巴金《寒夜》二八
1【第38句】:言無粉飾[yán wú fěn shì]
【解釋】粉飾:裝飾表面。說出的話沒有虛偽掩飾的地方。形容說話直言不諱。
【出處】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宋滕甫,東陽人,在帝前論事如家人父子,言無粉飾,洞見肺腑?!?/p>
1【第39句】:言行不一[yán xíng bù yī]
【解釋】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
【出處】《逸周書·官人》:“言行不類,始終相悖?!?/p>
【示例】為人處世要言行一致,不可言行不一。
1【第40句】:言之有禮[yán zhī yǒu lǐ]
【解釋】說的話有道理。
1【第41句】:言簡義豐[yán jiǎn yì fēng]
【解釋】語言簡練,含意豐富。
【出處】元·德異《〈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夫《壇經》者,言簡義豐,理明事備,具足諸佛無量法門?!?/p>
1【第42句】:言行信果[yán xíng xìn guǒ]
【解釋】說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同“言必信,行必果”。
【出處】郭沫若《沁園春·祝中日恢復邦交》詞:“從今后,望言行信果,和睦萬邦?!?/p>
1【第43句】:言甚詳明[yán shèn xiáng míng]
【解釋】論述很詳盡明了。
【示例】這篇文章觀點已經言甚詳明。
1【第44句】:言行若一[yán xíng ruò yī]
【解釋】說的和做的完全一個樣。指人表里如一。
【出處】漢·劉向《列女傳·齊田稷母》:“非義之事不計于心,非理之利不入于家,言行若一,情貌相副?!?/p>
1【第45句】:言不盡意[yán bù jìn yì]
【解釋】情意曲折深遠,言語難以全部表達。常用于書信末尾,表示說的話沒能把意思都表達出來。
【出處】《易·系辭上》:“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示例】病中作詞一闕,調寄《菩薩蠻》,奉上文郎云杰翰座,謹望挽回春色。詞不盡言,言不盡意。 ——元·賈仲名《蕭淑蘭》第三折
1【第46句】:言之有序[yán zhī yǒu xù]
【解釋】說話和寫文章很有條理。
【出處】《周易·艮》:“言有序,悔亡?!?/p>
【示例】這篇文章言之有序。
1【第47句】:言不諳典[yán bù ān diǎn]
【解釋】諳:熟悉。詩話用詞不熟悉經典。
【出處】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三折:“則見他一時半刻使盡了千方百計,吃緊的理不服人,言不諳典,話不投機;看不的喬所為,歹見識,刁天決地。”
1【第48句】:言信行直[yan xin xing zhi]
【解釋】指言語信實,行為正直。
1【第49句】:言不詭隨[yán bù guǐ suí]
【解釋】說話不譎詐善變。
【出處】晉·常璩《華陽國志》卷十中:“文然簡略,言不詭隨?!?/p>
【示例】清明虛受,磊落標奇,言不詭隨,行不茍合,游必英俊,門無塵雜。 ——唐·張說《齊黃門侍郎盧公神道碑》
1【第50句】:言之無文,行之不遠[yán zhī wú wén,xíng zhī bù yuǎn]
【解釋】說話沒有文采,就傳播不遠。亦作“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言之不文,行之不遠”。
【出處】《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辈谎?,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示例】今人徙知'言之無文,行之不遠’,而不知言之無物,又何用文為乎?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
1【第51句】:言之不渝[yán zhī bù yú]
【解釋】渝:改變,違背。說出的話決不改變。
【出處】晉·陸機《遂志賦》:“任窮達以逝止,亦進仕而退耕;庶斯言之不渝,抱耿介以成名?!?/p>
1【第52句】:言歸正傳[yán guī zhèng zhuàn]
【解釋】正傳:正題或本題。指話頭轉回到正題上來。舊小說中常用的套語。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三回:“如今說書的'從旁指點桃源路,引得漁郎來問津’,算通前徹后交待明白了,然后這再言歸正傳。”
【示例】現在我們言歸正傳,集中討論這件事,發言要圍繞中心。
1【第53句】:言清行濁[yán qīng xíng zhuó]
【解釋】清:清高;濁:渾濁,指低下。說的是清白好話,十的是污濁壞事。形容人言行不一。
【出處】唐·李虛中《命書》卷中:“言輕行濁,執不通變?!?/p>
【示例】余觀世人恒無真志,要不過落在委靡渾濁之中,是故口是心非,言清行濁。 ——明·李贄《焚書·書答·失言三首》
1【第54句】:言不二價[yán bù èr jià]
【解釋】貨物的價錢說一不二。同“言無二價”。
【出處】艾蕪《人生哲學的一課》:“貨在商人店里,貴得如同寶貝,真是言不二價的。”
1【第55句】:言必有中[yán bì yǒu zhòng]
【解釋】中:正對上。指一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
【出處】《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示例】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周書·武帝紀上》
1【第56句】:言是心聲[yán shì xīn shēng]
【解釋】言語是思想的反映,從一個人的話里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
【出處】漢·揚雄《法言·問神》:“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p>
1【第57句】:言之有理[yán zhī yǒu lǐ]
【解釋】說的話有道理。
【出處】《荀子·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
【示例】眾卿言之有理,再上酒來。 ——清·洪昇《長生殿·罵賊》
1【第58句】:言不踐行[yán bù jiàn xíng]
【解釋】踐行:履行,實行。說了不能實行。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回:“此刻害我做了個言不踐行的人,我氣的就是這一點?!?/p>
1【第59句】:言人所不言[yán rén suǒ bù yán]
【解釋】言:說。敢于說別人不敢和不便說的話,即直言不諱。
【出處】《舊唐書·李絳傳》:“卿所言皆人所不能言,真忠臣也。”
【示例】見人所不見,言人所不言。
1【第60句】:言簡意賅[yán jiǎn yì gāi]
【解釋】形容說話寫文章簡明扼要。同“言簡意賅”。
【出處】清·崔述《讀風偶識》卷一:“夫《論語》所載孔子論詩之言多矣,若《關雎》、《思無邪》章,誦《詩三百》以及《興觀群怨》、《周南》等章,莫不言簡意該,義深詞潔?!?/p>
【示例】蕭乾《一本褪色的相冊》:“要言簡意賅,因而得半文半白?!?/p>
1【第61句】:言外之意[yán wài zhī yì]
【解釋】指有這個意思,但沒有在話里明說出來。
【出處】宋·歐陽修《六一詩話》:“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矣?!彼巍と~夢得《石林詩話》:“七言難于氣象雄渾,句中有力而紆余,不失言外之意?!?/p>
【示例】間有一二不盡之言,言外之意,以少少許勝多多許者,是他一枝一節好處。 ——清·鄭燮《濰縣署中與舍弟第五書》
1【第62句】:言傳身教[yán chuán shēn jiào]
【解釋】言傳:用言語講解、傳授;身教:以行動示范。既用言語來教導,又用行動來示范。指行動起模范作用。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第五倫傳》:“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論。”
【示例】這般言傳身教的情景,社員們看在眼里,喜在心頭。 ——《人民文學》1976年第9期
1【第63句】:言若懸河[yán ruò xuán hé]
【解釋】形容能言善辯,說話滔滔不絕。同“言類懸河”。
【出處】《北史·裴蘊傳》:“蘊亦機辯,所論法理,言若懸河,或重或輕,皆由其口,剖析明敏,時人不能致詰?!眳⒁姟翱谌魬液印薄?/p>
1【第64句】:言無枝葉[yán wú zhī yè]
【解釋】枝葉:比喻瑣細的言辭。形容言詞文字簡潔,沒有枝蔓的言詞。
【出處】《宋史·李沆傳》:“內行修謹,言無枝葉。”
1【第65句】:言無不盡[yán wú bù jìn]
【解釋】把內心的話說盡,毫不保留。
【出處】《北齊書·高德政傳》:“德政與帝舊相昵愛,言無不盡?!?/p>
【示例】故情無不通,言無不盡。 ——宋·司馬光《乞改求諫詔書札子》
1【第66句】:言中事隱[yán zhōng shì yǐn]
【解釋】指言語雖然委曲卻中正不偏,論事雖然放縱卻隱藏著精深的道理。
【出處】語出《易·系辭下》:“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
【示例】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宗經》:“故夫《易》惟談天,入神致用;《系》稱旨遠辭文,言中事隱。”
1【第67句】:言和心順[yán hé xīn shùn]
【解釋】說話和氣,使人心情舒暢。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七回:“那怪既神通廣大,變得與你相同,滿朝文武,一個個言和心順;三宮妃嬪,一個個意合情投。”
1【第68句】:言之諄諄,聽之藐藐[yán zhī zhūn zhūn,tīng zhī miǎo miǎo]
【解釋】說的人很誠懇,聽的人卻不放在心上。
【出處】《詩經·大雅·抑》:“誨而諄諄,聽我藐藐?!?/p>
【示例】言之諄諄,聽之藐藐。良藥苦口,信有之矣。 ——明·無名氏《三化邯鄲》第二折
1【第69句】:言寡尤,行寡悔[yán guǎ yóu,xíng guǎ huǐ]
【解釋】指說話做事很少犯錯誤。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為政》:“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p>
【示例】就日日講究'言寡尤,行寡悔’,那個給你做官?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3回
1【第70句】:言和意順[yán hé yì shùn]
【解釋】言語和順,情意相諧。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真是言和意順,似漆如膠?!庇值诰攀嘶兀骸暗杆麄儍煽趦貉院鸵忭?,從此老太太也省好些心。”
1【第71句】:言發禍隨[yán fā huò suí]
【解釋】話一出口,禍患隨之而來。同“言出禍從”。
【出處】唐·陸贄《謝密旨因論所宣事狀》:“其如言發禍隨,求之以情既無端,驗之以跡又無兆,宜蒙昭恕,理在不疑?!?/p>
1【第72句】:言聽謀決[yán tīng móu jué]
【解釋】指說的話聽從照辦,出的主意決定實行。
【出處】清·昭槤《嘯亭雜錄·朱白泉獄中上百朱二公書》:“繹堂制府以為能,言聽謀決?!?/p>
1【第73句】:言聽事行[yán tīng shì xíng]
【解釋】指說話能聽從,事情能執行。
【出處】《韓非子·說疑》:“言聽事行,則如師徒之勢。”
1【第74句】:言無二價[yán wú èr jià]
【解釋】貨物的價錢說一不二。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逸民傳·韓康》:“常采藥名山,賣于長安市,口不二價,三十余年。”
【示例】況敝貨并非'言無二價’,其中頗有虛頭。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11回
1【第75句】:言者不知[yán zhě bù zhī]
【解釋】指多言多語的人缺乏智能。
【出處】《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河上公注:“知者貴行不貴言也。駟不及舌,多言多患?!币槐咀鳌把哉吒ブ?。
【示例】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語吾聞于老君。 ——唐·白居易《讀〈老子〉》詩
1【第76句】:言高趣遠[yán gāo qù yuǎn]
【解釋】高:高深;遠:深遠。言論高深且含意深遠。
【出處】宋·王安石《與參政王禹玉書》:“過蒙獎引,追賜詩書,言高旨遠,足以為學者師法?!?/p>
1【第77句】:言不及行[yán bù jí xíng]
【解釋】指言行不一。
【出處】明·薛瑄《薛子道論》:“言不及行,可恥之甚,非特發于口謂之言,凡著于文詞者皆是也?!?/p>
1【第78句】:言揚行舉[yán yáng xíng jǔ]
【解釋】根據德行和名聲來選擇人才。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文王世子》:“凡語于郊者,必取賢斂才焉:或以德進,或以事舉,或以言揚?!?/p>
【示例】那時用'言揚行舉’做官,故孔子只講得個'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3回
1【第79句】:言之成理[yán zhī chéng lǐ]
【解釋】之:代詞,指所說的話。話說得有一定道理。
【出處】《荀子·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p>
【示例】雖然仁人們未必肯用,但我還可以言之成理。 ——魯迅《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
1【第80句】:言人人同[yán rén rén tóng]
【解釋】指對某件事情人們的說法一樣。
【出處】《宋史·度宗紀》:“向在京湖,來歸人吳旺等備言文煥父子降狀,先納莞鑰,旋獻襄城,且陳策攻郢州,請自為先鋒。言人人同,制司案辭可征,非敢加誣人罪。”
【示例】阿其乃親馳樂邦牛場诇視,言人人同,遂弛備。 ——《明史·貴州土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