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斜”的成語(14個)
本文整理了斜頭歪腦、斗轉參斜、細雨斜風等含“斜”的成語14個,其中“斜”開頭的成語3個,“斜”結尾的成語2個,“斜”在中間的成語9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斜”開頭的成語【第1句】:斜頭歪腦[xié tóu wāi nǎo]
【解釋】比喻相貌不周正。
【出處】李季《王貴與李香香》第三部:“閻王爺叫你當窮漢,斜頭歪腦還想把身翻。”
【第2句】:斜風細雨[xié fēng xì yǔ]
【解釋】形容微風夾著毛毛雨的天氣。也比喻用溫和舒緩的語氣批評別人。
【出處】唐·張志和《漁歌子》:“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示例】江上撐開一葉舟,竿頭收起釣魚鉤,箬笠蓑衣隨意有,斜風細雨不須憂。 ——元·范子安《竹葉舟》第三折
【第3句】:斜行橫陣[xié xíng héng zhèn]
【解釋】指飛行的雁陣。大雁飛行時或為“人”字形,或為“一”字形,故稱。
【出處】宋·蘇軾《水龍吟》詞:“萬重云外,斜行橫陣,才疏又綴。”
“斜”結尾的成語【第1句】:斗轉參斜[dǒu zhuǎn shēn xié]
【解釋】斗:北斗星;參:星名,28宿之一,白虎七宿的末一宿。北斗轉向,參星橫斜。指天快亮的時候。
【出處】明·馮惟敏《柳搖金·風情》:“急回頭斗轉參斜,酒杯兒倒手都休撤。”
【第2句】:歪歪斜斜[wāi wāi xié xié]
【解釋】由震顫的狀態(tài)所引起的不整齊,或屬于顫抖的人或物的特征的狀態(tài)。
【出處】曾樸《孽海花》第三回:“面前攤一本青格子,歪歪斜斜寫著草體字的書,書旁邊供著一個已出櫝的木主。”
【示例】他的字寫得歪歪斜斜,讓人難以辨認。
“斜”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細雨斜風[xì yǔ xié fēng]
【解釋】形容微風夾著毛毛雨的天氣。也比喻用溫和舒緩的語氣批評別人。
【出處】唐·張志和《漁歌子》:“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示例】細雨斜風作小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宋·蘇軾《浣溪沙》詞
【第2句】:旁行斜上[páng xíng xié shàng]
【解釋】原指《史記》中的《三代世表》、《十二諸侯年表》等。后泛指用表格行式排列的系表、譜牒等。
【出處】《梁書·劉杳傳》:“桓譚《新論》云,太史《三代世表》,帝行邪(斜)上,并效周譜。”
【示例】手書細密百十萬言,無一潦草。增益者旁行斜上,…… ——清·平步清《霞外捃屑》卷六
【第3句】:西風斜陽[xī fēng xié yáng]
【解釋】形容秋天傍晚的景象。
【出處】元·無名氏《千里獨行》第三折:“則你那路途迢遙,趁西風斜陽古道。”
【第4句】:白絹斜封[bái juān xié fēng]
【解釋】bái juān xié fēng
【出處】唐·盧仝《謝孟諫議惠茶歌》:“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口傳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第5句】:目不斜視[mù bù xié shì]
【解釋】眼睛不偷看旁邊。比喻為人行止端方。也形容只朝一個方向看。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jié)之。”
【示例】在些在走過以后,還要扭頭看一看,但改霞目不斜視。 ——柳青《創(chuàng)業(yè)史》第一部第六章
【第6句】:旁逸斜出[páng yì xié chū]
【解釋】逸:引申為超出。指樹枝從樹干旁邊伸出。
【出處】茅盾《白楊禮贊》:“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也象加過人工似的,成為一束,絕不旁逸斜出。”
【示例】王朔《修改后發(fā)表》:“俟其終篇,回頭一看,本屬旁逸斜出的一枝竟百花叢生獨成蓬傘大樹,余者皆在蔭下。”
【第7句】:石壓筍斜出[shí yā sǔn xié chū]
【解釋】比喻強暴的力量壓制不住新生力量的生長。
【出處】宋·劉斧《青瑣高議前集·詩讖》:“時衡州天慶觀主石道士有《春夜泛舟》詩云:'石壓筍斜出,崖懸花倒生。’”
【示例】諸佛出身處,東山水上行。石壓筍斜出,岸懸花倒生。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十
【第8句】:乜斜纏帳[niè xié chán zhàng]
【解釋】假作癡呆,糾纏不休。
【第9句】:河斜月落[hé xié yuè luò]
【解釋】表示夜將盡。同“河傾月落”。
【出處】清·洪昇《長生殿·偷曲》:“你看河斜月落,斗轉參橫,不免回去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