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諱”的成語(28個)
本文整理了諱莫如深、無所忌諱、毫不諱言等含“諱”的成語28個,其中“諱”開頭的成語7個,“諱”結尾的成語13個,“諱”在中間的成語8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諱”開頭的成語【第1句】:諱莫如深[huì mò rú shēn]
【解釋】諱:隱諱;深:事件重大。原意為事件重大,諱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隱瞞得很緊。
【出處】《谷梁傳·莊公三十二年》:“諱莫如深,深則隱。茍有所見,莫如深也。”
【示例】中國則諱莫如深,樞府舉動,真相不知。 ——清·梁啟超《論報館有益于國事》
【第2句】:諱敗推過[huì bài tuī guò]
【解釋】隱瞞失敗,推托過失。
【出處】晉·習鑿齒《司馬景物引過》:“若乃諱敗推過,歸咎萬物,常執其功,而隱其表,上下離心,賢愚解體。”
【第3句】:諱疾忌醫[huì jí jì yī]
【解釋】諱:避忌;忌:怕,畏懼。隱瞞疾病,不愿醫治。比喻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的缺點和錯誤。
【出處】宋·周敦頤《周子通書·過》:“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
【示例】患著浮腫,而諱疾忌醫,但愿別人糊涂,誤認他為肥胖。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立此存照”》
【第4句】:諱惡不悛[huì è bù quān]
【解釋】悛:改過,悔改。堅持作惡,不肯悔改。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朱穆傳》:“諱惡不悛,卒至亡滅。”
【示例】對那些諱惡不悛的戰犯一定要嚴懲。
【第5句】:諱兵畏刑[huì bīng wèi xíng]
【解釋】指慎于用兵和用刑。
【出處】宋·張耒《大禮慶成賦》:“于惟祖宗,有常則兮。諱兵畏刑,后貨食兮。政有損益,茲不易兮。”
【第6句】:諱樹數馬[huì shù shù mǎ]
【解釋】表示居官為人忠誠謹慎。
【出處】《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建為郎中令,書奏事,事下,建讀之,曰:'誤書!“馬”者與尾當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譴死矣!’……萬石君少子慶為太仆,御出,上問車中幾馬,慶以策數馬畢,舉手曰:六馬。慶于諸子中最為簡易矣,然猶如此。”
【示例】《漢書·孔光傳》:“沐日歸休,兄弟妻子燕語,終不及朝省政事。或問光:'溫室省中樹皆何木也?’光默不應,更答以它語,其不泄如是。”
【第7句】:諱莫高深[huì mò gāo shēn]
【解釋】隱瞞得很緊,不讓別人知道。
【示例】對自己的錯誤和缺點,決不可諱莫高深,應該去尋求他人的幫助并盡快改正。
“諱”結尾的成語【第1句】:無所忌諱[wú suǒ jì huì]
【解釋】沒有什么顧慮。
【出處】宋·種放《退士傳》:“《皮氏文藪》,陸氏叢書,皆句句明白,剔奸塞回,無所忌諱。”
【第2句】:正諫不諱[zhèng jiàn bù huì]
【解釋】諫:勸諫;諱:避諱。正言相勸,毫不隱諱。
【出處】《戰國策·齊策四》:“寡人奉先君之宗廟,守社稷,聞先生直言正諫不諱。”
【第3句】:直言無諱[zhí yán wú huì]
【解釋】直率地說話,無所隱諱。
【出處】語出《晏子春秋·外篇上二二》:“晏子相景公,其論人也,見賢而進士,不同君所欲;見不善而廢之,不辟君所愛;行已而無私,直言而無諱。”
【示例】臣鑒先征,竊惟今事,是以敢肆狂瞽,直言無諱。 ——《晉書·劉波傳》
【第4句】:直言勿諱[zhí yán wù huì]
【解釋】直率地說話,無所隱諱。同“直言無諱”。
【出處】清·張廷玉《明史·弋謙傳》:“爾群臣勿以前事為戒,于國家利弊、政令未當者,直言勿諱。”
【第5句】:正言不諱[zhèng yán bù huì]
【解釋】說話爽直,毫無忌諱。
【出處】戰國·楚·屈原《卜居》:“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
【示例】微言高論,既已鄙陋漢、唐,而其反復論難,正言不諱,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貴矣。 ——唐·蘇試《〈鳧繹先生文集〉敘》
【第6句】:轉喉觸諱[zhuǎn hóu chù huì]
【解釋】指一說話或一寫文章就觸犯忌諱。
【出處】唐·韓愈《送窮文》:“各有主張,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轉喉觸諱。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語言無味者,皆子之志也。”
【示例】按文字避忌,至禁用'哉’字,真所謂轉喉觸諱者矣。 ——清·俞樾《茶香室續鈔·忌用“哉”字》
【第7句】:直言不諱[zhí yán bù huì]
【解釋】諱:避忌,隱諱。說話坦率,毫無顧忌。
【出處】《晉書·劉隗傳》:“臣鑒先征,竊惟今事,是以敢肆狂瞽,直言無諱。”
【示例】這倒不必多心,我是個無黨無派的人,才敢這樣直言不諱。 ——梁斌《紅旗譜》五十二
【第8句】:供認不諱[gòng rèn bù huì]
【解釋】供認:被告對于某一事實或斷言的真實性予以承認;諱:避諱。指對某項指控完全認同。
【出處】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對所犯犯罪事實均供認不諱。”
【示例】他對此供認不諱。
【第9句】:入門問諱[rù mén wèn huì]
【解釋】古代去拜訪人,先問清楚他父祖的名,以便談話時避諱。也泛指問清楚有什么忌諱。
【出處】《禮記·曲禮上》:“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第10句】:臨文不諱[lín wén bù huì]
【解釋】臨:及;諱:避諱。作文時不須避諱。
【出處】《禮記·曲禮上》:“詩書不諱,臨文不諱。”
【示例】古人臨文不諱,或謂史遷諱談為同,然滑稽傳有談言解紛語,恐此說未確。 ——清·平步清《霞外捃屑》卷五
【第11句】:直認不諱[zhí rèn bù huì]
【解釋】直截了當承認,毫不回避隱瞞。
【出處】中國近臺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徐錫麟安慶起義清方檔案》:“馬子畦一犯即現獲之黃福詭名,亦經質訊明確,直認不諱。”
【示例】這幾條罪案,本社同人當然直認不諱。 ——陳獨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
【第12句】:以言為諱[yǐ yán wéi huì]
【解釋】人們把說話當作忌諱。形容統治階級對言論箝制之嚴。
【出處】《漢書·梅福傳》:“間者愚民上疏,多觸不急之法,或下廷尉,而死者眾。自陽朔以來,天下以言為諱,朝廷尤甚。”顏師古注:“妨人之口,法禁嚴切。”
【第13句】:自認不諱[zì rèn bù huì]
【解釋】諱:隱諱。直截了當地承認,一點也不回避隱瞞
【出處】清·無名氏《六部成語·刑部》:“自認不諱。”
【示例】清·錢彩《說岳全傳》第65回:“既是岳雷,自認不諱,不必審問。”
“諱”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毫不諱言[háo bù huì yán]
【解釋】諱言:有顧慮,不愿把真實情況說出來。絲毫也沒有隱諱不說的。
【示例】他是個直腸子,說話毫不諱言。
【第2句】:忌諱之禁[jì huì zhī jìn]
【解釋】指禁忌的言論或舉動。
【出處】《老子》第五十七章:“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漢·賈誼《新書·過秦論》:“當此時也,世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沒矣。”
【第3句】:無可諱言[wú kě huì yán]
【解釋】諱言:不敢說或不愿說。沒有什么不可以直說的。指可以坦率地說。
【出處】瞿秋白《餓鄉紀程》:“一步一步前進的現象卻不能否認,而思想紊亂搖蕩不定,也無可諱言。”
【示例】無可諱言,閉關鎖國對一國的經濟發展沒有好處。
【第4句】:無庸諱言[wú yōng huì yán]
【解釋】沒有什么不可以直說的。指可以坦率地說。
【出處】周恩來《關于亞非會議的報告》:“亞非各國在社會制度方面的差異是無庸諱言的。”
【示例】無庸諱言,現實生活還存在著歪風邪氣。
【第5句】:不諱之變[bù huì zhī biàn]
【解釋】不諱:死的婉詞,指人死不可避免;變:變故。指人的死亡。
【出處】《后漢書·申屠剛傳》:“不諱之變,誠難其慮。”
【第6句】:不諱之門[bù huì zhī mén]
【解釋】諱:忌諱。指說話可以直言不諱的地方。
【出處】漢·劉向《說苑·君道》:“規諫必看不諱之門。”
【第7句】:不諱之路[bù huì zhī lù]
【解釋】指忠言直諫之路。
【出處】《后漢書·安帝紀》:“間令公卿郡國舉賢良方正,遠求博選,開不諱之路,冀得至謀,以鑒不逮。”
【示例】君子難進易退……朝廷開不諱之路,猶恐不言。 ——《舊唐書·顏真卿傳》
【第8句】:不諱之朝[bù huì zhī cháo]
【解釋】可直言不諱的朝代。指政治清明之世。
【出處】漢·揚雄《解嘲》:“今吾子幸得遭明盛之世,處不諱之朝,與群賢歷金門上玉堂有日矣!”
【示例】遭逢不諱之朝,發抒未竟之志。 ——清·錢謙益《江兆豫侍御六十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