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物”的成語大全(271個)

32165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含“物”的成語大全(271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物阜民康、恕己及物、引物連類等含“物”的成語271個,其中“物”開頭的46個,“物”結尾的122個,“物”在中間的103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物”開頭的成語

【第1句】:物阜民康[wù fǔ mín kāng]

【解釋】阜:豐富。物產豐富,人民安康。

【出處】《后漢書·劉陶傳》:“夫欲民殷財阜,要在止役禁奪。”

【示例】果是山明水秀,物阜民康。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九回

【第2句】:物是人非[wù shì rén fēi]

【解釋】東西還是原來的東西,可是人已不是原來的人了。多用于表達事過境遷。因而懷念故人。

【出處】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節同時異,物是人非,我勞如何!”

【示例】只怕再來時物是人非,云英已赴裴航之夢矣。 ——《平山冷燕》第18回

【第3句】:物外之交[wù wài zhī jiāo]

【解釋】指超越世俗,不以利害結合的友情。

【出處】宋·釋贊寧《宋高僧傳·如會傳》:“元和中上龍門香山,與伏牛禪師為物外之交。”

【示例】就遷軍事判官,與隱士陳曙為物外交,淡然不志榮利。 ——《南唐書·高越傳》

【第4句】:物望所歸[wù wàng suǒ guī]

【解釋】物:指人,公眾;物望:眾人的希望。形容眾人所期望的。指得到群眾的信任。

【出處】《舊五代史·末帝紀》:“郢王殺君害父,篡居大位,宮中荒淫,靡所不至。洛下人情已去,東京物望所歸,公若因而成之,則有輔立之功,討賊之效。”

【示例】魏王泰未死,吳王恪物望所歸,洎執生殺之權以誅異己,欺太子之柔,唯其志以逞,何求而不得?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唐高祖》

【第5句】:物美價廉[jià lián wù měi]

【解釋】廉:便宜。東西價錢便宜,質量又好。

【出處】清·吳趼人《近十年之怪現狀》第十回:“蘇州有個朋友寫信來,要印一部書。久仰貴局的價廉物美,所以特來求教。”

【示例】提倡物美價廉,老少無欺,反對粗制濫造,偷工減料。 ——朱德《要把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搞好》

【第6句】:物議沸騰[wù yì fèi téng]

【解釋】議論紛紛,指輿論強烈。

【出處】宋·蘇舜欽《詣匭疏·景祐五年》:“降麻之后,物論沸騰,故疾纏其身,災仍于國。”

【示例】物議沸騰,畏堂莫敢與難。 ——《明史·陳鼎傳》

【第7句】:物各有主[wù gè yǒu zhǔ]

【解釋】主;主人。世間萬物各有其所屬。

【出處】宋·蘇軾《赤壁賦》:“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

【示例】物各有主,我們加以利用就行。

【第8句】:物競天擇[wù jìn tiān zé]

【解釋】物競:生物的生存競爭;天擇:自然選擇。生物相互競爭,能適應者生存下來。原指生物進化的一般規律,后也用于人類社會的發展。

【出處】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因為物競天擇的公理,必要順應著那時勢時,才能夠生存。”

【示例】而始成其《物種來由》一書,以發明物競天擇之理。 ——孫中山《建國方略·心理建設》

【第9句】:物在人亡[wù zài rén wáng]

【解釋】人死了,東西還在。指因看見遺物而引起對死者的懷念,或因此而引起的感慨。

【出處】唐·張說《撥川郡王神道碑奉敕撰》:“武節方壯,朝露不待,王爵送終,宿恩未改,時來世去,人亡物在,銘勛謚忠,以告四海。”宋·曾會《重登瀟湘樓》詩:“物在人亡空有淚,時殊事變獨傷心”

【示例】真是物在人亡了。”(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八回 ——秋紋見這條紅褲子是晴雯的針線,因嘆道

【第10句】:物至則反[wù zhì zé fǎn]

【解釋】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同“物極則反”。

【出處】《呂氏春秋·博志》:“全則必缺,極則必反。”《史記·春申君列傳》:“臣聞物至則反,冬夏是也;致高則危,累棋是也。”

【第11句】:物以群分[wù yǐ qún fēn]

【解釋】同類的東西聚在一起。指壞人彼此臭味相投,勾結在一起。同“物以類聚”。

【出處】《周易·系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示例】人以類聚,物以群分。侯張兩個的素行,這是“右仰知悉”,誰不知道?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七十三回

【第12句】:物離鄉貴[wù lí xiāng guì]

【解釋】物品離產地越遠越貴重。

【出處】明·沈璟《埋劍記·柔遠》:“自古道物離鄉貴,人離鄉賤;這語話,信非假,到如今轉憶家。”

【示例】這就是俗語說的物離鄉貴,其實可算甚么呢!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7回

【第13句】:物極必返[wù jí bì fǎn]

【解釋】事物發展到極點,會向相反方向轉化。同“物極必反”。

【出處】宋·朱熹《近思錄·道體》:“《復卦》言七日來復,其間之不斷續,陽已復生,物極必返,其理須如是。”

【第14句】:物眾地大[wù zhòng dì dà]

【解釋】物:物產,資源。物產豐富,土地廣大。

【出處】唐·韓愈《平淮西碑》:“至于玄宗,受報收功,極熾而豐,物眾地大,孽牙其間。”

【第15句】:物極則反[wù jí zé fǎn]

【解釋】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

【出處】《鹖冠子·環流》:“美惡相飾,命曰復周;物極則反,命曰環流。”

【示例】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4卷:“自古道:物極則反,人急計生。”

【第16句】:物微志信[wù wēi zhì xìn]

【解釋】微:小;志:心意;信:誠實。生物雖小,主地誠實。本指蟲吟鳥鳴,準確及時。比喻人身份不高而內心誠實。

【出處】《后漢書·襄楷傳》:“臣聞布谷鳥鳴于孟夏,蟋蟀吟于始秋,物有微而志信,人有賤而言忠。”

【第17句】:物以稀為貴[wù yǐ xī wéi guì]

【解釋】事物因稀少而覺得珍貴。

【出處】晉·葛洪《抱樸子·明本》:“然物以少者為貴,多者為賤。”

【示例】物以稀為貴,情因老更慈。 ——唐·白居易《小歲日喜談氏外孫女孩滿月》詩

【第18句】:物阜民安[wù fǔ mín ān]

【解釋】阜:豐富。物產豐富,人民安樂。

【出處】《后漢書·劉陶傳》:“夫欲民殷財阜,要在止役禁奪。”

【示例】真個文修武偃,物阜民安。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回

【第19句】:物極將返[wù jí jiāng fǎn]

【解釋】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同“物極則反”。

【出處】清·龔自珍《乙丙之際箸議第一》:“子亦知物極將返乎?天生物,命官理之,有所潰,有所郁。”

【第20句】:物稀為貴[wù xī wéi guì]

【解釋】事物因稀少而覺得珍貴。同“物以稀為貴”。

【出處】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第一卷:“蓋物稀為貴,理應然也。”

【第21句】:物傷其類[wù shāng qí lèi]

【解釋】指見到同類死亡,聯想到自己將來的下場而感到悲傷。比喻見到情況與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傷感。

【出處】指見到同類死亡,聯想到自己將來的下場而感到悲傷。比喻見到情況與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傷感。

【示例】黛玉、寶釵、探春等見迎春的乳母如此,也是“物傷其類”的意思,遂都起身笑向賈母討情。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三回

【第22句】:物歸舊主[wù guī jiù zhǔ]

【解釋】歸:還給。把物品還給原來的主人。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五:“他不生兒女,就過繼著你家兒子,承領了這家私,物歸舊主,豈非天意。”

【第23句】:物極必反[wù jí bì fǎn]

【解釋】極:頂點;反:向反面轉化。事物發展到極點,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出處】《呂氏春秋·博志》:“全則必缺,極則必反。”《鹖冠子·環流》:“物極則反,命曰環流。”

【示例】“物極必反”,錯誤成了堆,光明就會到來。 ——毛澤東《我們黨的一些歷史經驗》

【第24句】:物穆無窮[wù mù wú qióng]

【解釋】物穆:深微。深邃奧妙,不可窮究。

【出處】《淮南子·原道訓》:“迫則能應,感則能動,物穆無窮,變無形像。”

【第25句】:物論沸騰[wù lùn fèi téng]

【解釋】物論:眾人的議論。指輿論強烈。

【出處】《資治通鑒·唐紀·憲宗長慶元年》:“播纖邪,物論沸騰,不可以污臺司。”

【示例】今者物論沸騰,怨讟交至,公議所在,亦知之矣。 ——《宋史·蘇軾傳》

【第26句】:物薄情厚[wù bó qíng hòu]

【解釋】薄:輕;厚:重。禮物雖然很輕薄,而情誼卻很深厚。多為饋贈時用詞。

【出處】宋·司馬光《訓儉示康》:“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

【第27句】:物盡其用[wù jìn qí yòng]

【解釋】各種東西凡有可用之處,都要盡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資源,一點不浪費。

【出處】馬烽《典型事例》:“這倒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兩全其美。”

【示例】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利,貨盡其通。 ——耿可貴《孫中山和宋慶齡》

【第28句】:物換星移[wù huàn xīng yí]

【解釋】物換:景物變幻;星移:星辰移位。景物改變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動了。比喻時間的變化。

【出處】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示例】兔走烏飛,搬不盡古今興廢,急回來物換星移,成就了鳳鸞交鶯燕侶。 ——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三折

【第29句】:物以類聚[wù yǐ lèi jù]

【解釋】同類的東西聚在一起。指壞人彼此臭味相投,勾結在一起。

【出處】《易·系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示例】自古道:物以類聚。過遷性喜游蕩,就有一班浮浪子弟引誘打合。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七

【第30句】:物阜民豐[wù fù mín fēng]

【解釋】物產豐富,人民安樂。

【示例】當今的社會由于政治安定,經濟繁榮,風調雨順,因此人們無不過著物阜民豐的生活。

【第31句】:物力維艱[wù lì wéi jiān]

【解釋】物:物資;力:財力;維:是;艱:困難。指財物來之不易。

【出處】清·朱柏廬《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第32句】:物盛則衰[wù shèng zé shuāi]

【解釋】指事物繁盛以后則將衰萎。

【出處】《史記·田叔列傳》:“夫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地之常也。”

【示例】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83卷:“日中則移,月滿則虧,樂極悲來,物盛則衰。”

【第33句】:物殷俗阜[wù yīn sú fù]

【解釋】物產豐盛,風俗淳厚。

【出處】唐·鄭啟《開天傳信記》:“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示例】宋·王讜《唐語林·規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西諸國,悉平為郡縣。”

【第34句】:物物交換[wù wù jiāo huàn]

【解釋】進行以貨易貨交易的行動或實踐。

【示例】物物交換的貿易方式也還存在。

【第35句】:物以希為貴[wù yǐ xī wéi guì]

【解釋】事物因稀少而覺得珍貴。同“物以稀為貴”。

【出處】魯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

【第36句】:物不平則鳴[wù bù píng zé míng]

【解釋】鳴:發出聲音,指有所抒發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壓迫就要發出不滿和反抗的呼聲。

【出處】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示例】怨不得芳官。自古說:物不平則鳴。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八回

【第37句】:物與民胞[wù yǔ mín bāo]

【解釋】物為同類,民為同胞。泛指愛人和一切物類。

【出處】宋·張載《西銘》:“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示例】掀天揭地前無古,物與民胞喜共存。 ——柳亞子《葉劍英市長來迓,賦成一律》

【第38句】:物歸原主[wù guī yuán zhǔ]

【解釋】歸:還給。把物品還給原來的主人。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五:“他不生兒女,就過繼著你家兒子,承領了這家私,物歸舊主,豈非天意。”

【示例】不是沒收吧?又物歸原主啦?這可是喜事! ——老舍《茶館》第三幕

【第39句】:物情離怨[wù qíng lí yuàn]

【解釋】物情:眾情。指民心離散怨恨。

【出處】唐·陸贄《奏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今茲二庫,珍幣所歸,不領度支,是行私也。不給經費,非宣利也;物情離怨,不亦宜乎?”

【第40句】:物必先腐而后蟲生之[wù bì xiān fǔ ér hòu chóng shēng zhī]

【解釋】腐:腐爛。指東西總是自身先腐爛,然后蟲子才可了寄生。比喻自己先有弱點而后為外物所侵害。

【出處】《荀子·功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宋·蘇軾《論范增》:“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

【第41句】:物腐蟲生[wù fǔ chóng shēng]

【解釋】東西腐爛了才會生蟲。比喻禍患的發生,總有內部的原因。也比喻本身有了弱點,別人才能乘機打擊。

【出處】《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宋·蘇軾《范增論》:“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

【示例】本縣若執“物腐蟲生”之理究治起來,不說你這嫩皮肉受不得這桁楊摧殘,追此財贓不怕你少了分文。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四十七回

【第42句】:物阜民熙[wù fù mín xī]

【解釋】阜:多;熙:安樂。百姓安樂,物資豐富。形容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的景象。

【出處】宋·華鎮《治論下》:“昔貞觀中,民康物阜,盜賊衰熄,人知自愛,而不犯法。”

【示例】我則待罷刀兵,安社稷。則要的物阜民熙,則俺這為臣子要當竭力。 ——元·高文秀《澠池會》第二折

【第43句】:物極則衰[wù jí zé shuāi]

【解釋】指事物繁盛以后則將衰萎。

【出處】《史記·李斯列傳》:“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

【第44句】:物有生死,理有存亡[wù yǒu shēng sǐ,lǐ yǒu cún wáng]

【解釋】物:萬物;理:事物的規律。萬物都是有生也有死,有其規律也有它的存在或消亡。指一切事物及其規律都是發展變化著的。

【出處】《韓非子·解老》:“故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天物之一存一亡,乍生乍死,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謂常。”

【第45句】:物華天寶[wù huá tiān bǎo]

【解釋】物華:萬物的精華;天寶:天然的寶物。指各種珍美的寶物。

【出處】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

【示例】物華天寶動和風,一派簫韶仙苑同。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四十回

【第46句】:物壯則老[wù zhuàng zé lǎo]

【解釋】壯:壯實,強壯;老:老死。事物壯盛到了極點就會衰朽。指一切事物盛極必衰的自然規律。

【出處】《老子》第五十五章:“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示例】伏以物壯則老,肅役所以成歲功;否終必傾,反復然后知天意。 ——宋·蘇軾《賀正啟》

“物”結尾的成語

【第1句】:恕己及物[shù jǐ jí wù]

【解釋】對別人就像對自己一樣寬恕。

【出處】《抱樸子·至理》:“慈心于物,恕己及人。”

【第2句】:推誠接物[tuī chéng jiē wù]

【解釋】拿出真心對待別人。

【出處】《晉書·劉元海載記》:“太康末,拜北部都尉,明刑法,禁奸邪,輕財好施,推誠接物,五部俊杰無不至者。”

【第3句】:矯情鎮物[jiǎo qíng zhèn wù]

【解釋】矯情:克制情感。比喻故作鎮靜,使人無法猜度。

【出處】《晉書·謝安傳》:“既罷,還內,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其矯情鎮物如此。”

【示例】仿佛羽扇綸巾,談笑可以退敵,強學謝安的矯情鎮物,只怕真到緊急關頭,拿不出謝安的那一份修養。 ——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第4句】:身無長物[shēn wú zhàng wù]

【解釋】除自身外再沒有多余的東西。形容貧窮。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對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示例】這些逃難人雖則身無長物,因為一到惠陽就逢到數十年來從未有過的冷。 ——茅盾《歸途雜拾·韓江船》

【第5句】:風塵表物[fēng chén biǎo wù]

【解釋】指超越世俗的杰出人物。

【出處】《晉書·王戎傳》:“王衍神姿高徹,如瑤林瓊樹,自然是風塵表物。”

【第6句】:輕視傲物[qīng shì ào wù]

【解釋】輕:輕慢;世:世人;傲:傲慢;物:人,公眾。對世俗之事一概不放在眼里。

【出處】明·屠隆《彩毫記·宮禁生讒》:“此人自恃文才,輕世傲物。”

【示例】為人放浪不羈,有輕視傲物之志。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六

【第7句】:柴天改物[chái tiān gǎi wù]

【解釋】指改朝換代。改物,改變前朝的文物制度。

【出處】《宋書·武帝紀贊》:“至于鐘石變聲,柴天改物,民已去晉,異于延康之初,功實靜亂,又殊感熙之末。”

【示例】伏愿陛下掃地升中,柴天改物。 ——《梁書·元帝紀》

【第8句】:言中無物[yán zhōng wú wù]

【解釋】無物:不存在東西,空洞。言論空洞而無實際內容。

【示例】這篇文章言中無物,看了讓人不知所云。

【第9句】:頭面人物[tóu miàn rén wù]

【解釋】指在社會上有較大名聲或勢力而又經常拋頭露面的人。

【出處】王蒙《悠悠寸草心》:“小小的理發室也反映著人世的滄桑,何況到這里來整容的頗多頭面人物。”

【示例】他是小鎮上的頭面人物。

【第10句】:典章文物[diǎn zhāng wén wù]

【解釋】指法令、禮樂、制度以及歷代遺留下來的有價值的東西。

【出處】《明史·文苑傳·徐一夔》:“幸而天歷間虞集六典法,纂《經世大典》,一代典章文物粗備。”

【示例】關于秦代的典章文物,我也茫然無知,耳目所涉,也未知有專門的學者。 ——魯迅《書信·致姚克》

【第11句】:一物降一物[yī wù xiáng yī wù]

【解釋】指有一種事物,就會有另一種事物來制服它。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此一時,彼一時,大不同也。常言道'一物降一物’哩!”

【示例】世界上的事情,總是一物降一物,有一個東西進攻,也有一個東西降他。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

【第12句】:冷血動物[lěng xuè dòng wù]

【解釋】體溫隨環境溫度的改變而變化的動物。比喻缺乏感情、對人對事冷漠的人。

【出處】錢鐘書《圍城》:“李先生本來像冬蟄的冷血動物,給顧先生當眾恭維得春氣入身,蠕蠕欲活。”

【示例】我不喜歡冷血動物。

【第13句】:鷹派人物[yīng pài rén wù]

【解釋】采取好戰態度并且擁護直接強硬行動的人。比喻立場強硬,行動直接,且好戰、勇猛。

【示例】美國的鷹派人物都是好戰分子。

【第14句】:矯時慢物[jiǎo shí màn wù]

【解釋】矯時:矯正時俗。慢,傲慢。指對現實不滿,態度傲慢。

【出處】《后漢書·彌衡傳》:“少有才辯,而尚氣剛傲,好矯時慢物。”

【示例】青年才子難免矯時慢物,多經磨練之后將會成為棟梁之材的。

【第15句】:玉堂人物[yù táng rén wù]

【解釋】泛指顯貴的文士。

【出處】金·元好問《息軒秋江捕魚圖》詩之三:“玉堂人物今何在,紙尾題詩一慨然。”

【示例】至二世兄富麗堂皇,不用說,將來一定是玉堂人物了!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九回

【第16句】:愛民恤物[ài mín xù wù]

【解釋】恤:憐惜;物:自我以外的人或環境,指眾人。愛護和體恤百姓。舊用為對帝王、官吏的贊辭。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愚郡守玉殿生春》:“做官愛民恤物,今特佑汝。”

【第17句】:更姓改物[gēng xìng gǎi wù]

【解釋】指王朝更迭,改正朔,易服色。

【出處】《國語·周語中》:“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創制天下,自顯庸也。”韋昭注:“更姓,易姓也。改物,改正朔、易服色也。”

【示例】曹操階禍,竊執天衡,殘剝海內,懷無君之心。子丕孤豎,敢尋亂階,盜據神器,更姓改物,世濟其兇。 ——三國·蜀·劉禪《出軍詔》

【第18句】: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jiāo lóng dé yún yǔ,zhōng fēi chí zhōng wù]

【解釋】蛟龍:傳說中的一種神龍。蛟龍得到云和雨,就會飛騰上天,終究不會呆在池中。比喻有才能的人一旦遇到機會,就會充分施展才華。

【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劉備以梟在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

【第19句】:非池中物[fēi chí zhōng wù]

【解釋】不是長期蟄居池塘中的小動物。比喻有遠大抱負的人終究要做大事。

【出處】《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

【示例】子建懷才抱智,終非池中物;若不早除,必為后患。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

【第20句】:圈牢養物[juàn láo yǎng wù]

【解釋】圈牢:養牛馬的地方。飼養在圈中的牲畜。比喻任人驅使,毫無自由的人。

【出處】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此徒圈牢之養物,非臣之所志也。”

【第21句】:文房四物[wén fáng sì wù]

【解釋】俗指筆、墨、紙、硯。同“文房四寶”。

【出處】宋·陳師道《〈寇參軍集〉序》:“張、李氏之墨,吳、唐、蜀、閩、兩越之紙,端溪、歙穴之硯,鼠須栗尾貍毫兔穎之筆,所謂文房四物,山藏海蓄,極天下之選。”

【第22句】:成己成物[chéng jǐ chéng wù]

【解釋】自身有所成就,也要使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中庸》:“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

【示例】一進見之頃,奏琴之間,而沒者以慰,生者以榮,成己成物,道在茲矣。 ——明·李贄《初潭集·君臣四·能臣》

【第23句】:連類比物[lián lèi bǐ wù]

【解釋】連:連綴。連綴相類的事物,進行對比。

【出處】《韓非子·難言》:“多言繁稱,連類比物,則見以為虛而無用。”

【第24句】:逴俗絕物[chuò sú jué wù]

【解釋】猶言超世絕俗。

【出處】清·周亮工《書影》卷五:“吾無務為逴俗絕物之行,而天下已不能不群然趨向。”

【第25句】:一無長物[yī wú cháng wù]

【解釋】一無:全無;長物:多余的東西。除一身之外再沒有多余的東西。原指生活儉樸。現形容貧窮。

【出處】《晉書·王恭傳》:“吾平生無長物。”

【示例】吾倒替筱亭做了一句“綠毛烏龜瑪瑙泉”。倒是自己一無長物怎好? ——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回

【第26句】:池中之物[chí zhōng zhī wù]

【解釋】池:池塘。比喻沒有遠大抱負的人。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之物也。”

【示例】據先生甘貧守困,待勢乘時,所謂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之物。 ——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一折

【第27句】:尊賢愛物[zūn xián ài wù]

【解釋】尊敬賢才,愛護人民,指尊重知識,愛護人才。

【出處】《晉書·皇甫謐傳》:“蠶而后衣,耕而后食,先人后己,尊賢愛物,南土人士咸崇敬之。”

【第28句】:分外之物[fèn wài zhī wù]

【解釋】自己名分之外的事物。指本不屬于自己所有的東西,或薪俸外的收入。

【出處】《前言往行錄·清白監司》:“皆有分外之物。”

【示例】《前言往行錄·清白鑒司》:“皆有分外之物。”

【第29句】:菜果之物[cài guǒ zhī wù]

【解釋】比喻沒有才能的人。

【出處】漢·王充《論衡·狀留》:“大器晚成,寶貨難售,不崇一朝,輒成賈者,菜果之物也。”

【第30句】:應天從物[yìng tiān cóng wù]

【解釋】應:順應。上應天命,下從民心。多用為帝王登基繼統的美詞。

【出處】《周書·武帝紀》:“朕應天從物,伐罪吊民,一鼓而蕩平陽,再舉而摧勍敵。”

【第31句】:致知格物[zhì zhī gé wù]

【解釋】致知:獲得知識;格物:推究事理。獲得知識,推究事物的原理

【出處】西漢·司馬遷《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第32句】:逆天暴物[nì tiān bào wù]

【解釋】違逆天理,殘害生靈。

【出處】《文子·精誠》:“故精誠內形,氣動于天,景星見,黃龍下,鳳皇至,醴泉出,嘉谷生,河不滿溢,海不波涌;逆天暴物,即日月薄蝕,五星失行,四時相乘,晝明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

【示例】有陳竊據江表,逆天暴物,朕初受命,陳頊尚存,厚納叛亡,侵犯城戍。 ——蔡東藩《南北史演義》第八十四回

【第33句】:鐵腕人物[tiě wàn rén wù]

【解釋】用意志或性格的力量或軍事手段進行領導或控制的人。

【示例】我們佩服你這個鐵腕人物。

【第34句】:光復舊物[guāng fù jiù wù]

【解釋】光復:恢復;舊物:舊有的東西。指收復曾被敵人侵占的祖國山河。

【出處】《晉書·桓溫傳》:“光復舊京,疆理華夏。”宋·辛棄疾《美芹十論》:“臣愿陛下姑以光復舊物而自期。”

【示例】往昔所希,惟在光復舊物,政俗革新,不圖廢清甚易,改政易俗,竟無毫銖可望,而腐敗反甚于前。 ——章炳麟《與龔未生書》

【第35句】:杯中之物[bēi zhōng zhī wù]

【解釋】杯子中的東西,指酒。同“杯中物”。

【出處】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窮馬周遭際賣塠媼》:“有一頓,沒一頓,都不計較,單少不得杯中之物。”

【示例】他最喜歡杯中之物。

【第36句】:依然故物[yī rán gù wù]

【解釋】依舊是昔日的事物。

【出處】宋·陳亮《三部樂·七月送丘宗卿使虜》詞:“休將看花淚眼,聞弦酸骨。對遺民、有如皎日。行萬里、依然故物。”

【第37句】:陰柔害物[yīn róu hài wù]

【解釋】陰:暗地里;柔:溫柔;害物:殘害萬物。外表上一團和氣,內心里陰險狠毒。

【出處】《舊唐書·李義府傳》:“義府貌狀溫恭,與人語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陰賊。既處權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輒加傾陷。故時人言義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謂之'李貓’。”

【示例】李義府陰柔害物,人謂之笑里藏刀;李林甫奸詭諂人,世謂之口蜜腹劍。 ——清·程允升《幼學瓊林·人事》

【第38句】:衣冠文物[yī guān wén wù]

【解釋】衣冠:古代士以上戴冠,這里借喻文人眾多。比喻太平盛世,文人眾多,文化興盛。

【出處】《隋書·百官志》:“于時三川定鼎,萬國朝宗,衣冠文物,足為壯觀。”

【示例】到得遼人,一般稱帝稱宗,以至官員職名大半與中國相參,衣冠文物,百工技藝,竟與中華無二。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

【第39句】:風塵外物[fēng chén wài wù]

【解釋】指超越世俗的杰出人物。

【出處】《晉書·王戎傳》:“王衍神姿高徹,如瑤林瓊樹,自然是風塵表物。”

【第40句】:丑類惡物[chǒu lèi è wù]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文公十八年》:“丑類惡物,頑囂不友。”

【示例】我不喜歡與這幫丑類惡物交往。

【第41句】:言必有物[yán bì yǒu wù]

【解釋】指言論或文章內容充實。

【出處】清·方苞《進〈四書〉〈文選〉表》:“故凡所錄取,皆以發明義理,清真古雅,言必有物為宗。”

【第42句】:損己利物[sǔn jǐ lì wù]

【解釋】物:指別人。克制自己,利于別人。

【出處】《周書·孝義傳序》:“則溫枕扇席,無替于晨昏;損己利物,有助于名教。”

【示例】她專干損己利物的事情。

【第43句】:體天格物[tǐ tiān gé wù]

【解釋】體天:體察天意;格物:推究事物的規律。能體察上天的意志,推究事物的規律而適應它。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六回:“于是太上皇,皇太后大喜,深贊當今至孝純仁,體天格物。”

【示例】萬歲這才叫體天格物,善知老年人的心哪。 ——二月河《康熙大帝》三十一

【第44句】:濟人利物[jì rén lì wù]

【解釋】指救助別人,對世事有益。

【出處】宋·朱熹《記外大父祝公遺事》:“歲大疫,親舊有盡室病臥者,公每清旦輒攜粥藥造之,遍飲食之而后返,日以為常,其他濟人利物之事不勝計,雖傾資竭力無吝色。”

【示例】中國詞章家有警語二句,曰:'濟人利物非吾事,自有周公孔圣人。’ ——梁啟超《呵旁觀者文》

【第45句】:風云人物[fēng yún rén wù]

【解釋】指活躍一時,言論行為能影響大局的人物。

【出處】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被馬歇爾看中,做了駐華大使,成為馬歇爾系統中的風云人物之一。”

【示例】這班人雖然能成為一時風云人物,卻未必能成就大事。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8章

【第46句】:花邊人物[huā biān rén wù]

【解釋】指八面玲瓏、快嘴利舌、幽默機智、活動于有新聞價值場合的人。

【示例】她喜歡制造緋聞,以至于成為花邊人物。

【第47句】:空洞無物[kōng dòng wú wù]

【解釋】空空洞洞,沒有什么內容。多指言談、文章極其空泛。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此中空洞無物,然容卿輩數百人。”

【示例】出了口吻、技巧和聲調之外,八股文里是空洞無物的。 ——朱自清《經典常談·文第十三》

【第48句】:一物克一物[yī wù kè yī wù]

【解釋】指有一種事物,就會有另一種事物來克制它。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此一時,彼一時,大不同也。常言道'一物降一物’哩!”

【第49句】:納民軌物[nà mín guǐ wù]

【解釋】納:容納;民:老百姓;軌:法度;物:器物。指將百姓納入遵守法度、惜用器物的正道。

【出處】《左傳·隱公五年》:“群將納民于軌物者也。”

【示例】納民軌物,驅時仁壽,神化隆平,生靈熙阜。 ——《隋書·盧思道傳》

【第50句】:推誠待物[tuī chéng dài wù]

【解釋】拿出真心對待別人。

【出處】《資治通鑒·梁紀·高祖武皇帝大同四年》:“明公推誠待物,物亦歸心;若用猜忌,去霸業遠矣。”

【示例】然或進退一人,處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陰執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陛下豈不欲推誠待物哉? ——《明史·鄒智傳》

【第51句】:言之有物[yán zhī yǒu wù]

【解釋】物:內容。文章或講話有具體內容。

【出處】《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示例】惟首兩句籠罩全篇,末句總結大意,不必言之有物。 ——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回

【第52句】:夾袋人物[jiā dài rén wù]

【解釋】舊指當權者的親信或存記備用的人。

【出處】《宋史·施師點傳》:“師點惓惓搜訪人才,手書置夾袋中。謂蜀去朝廷遠,人才難以自見。”

【示例】因周所編的刊物,總是幾個夾袋里的人物,私心自用,以致內容糟不可言。 ——魯迅《偽自由書·后記》

【第53句】:青氈舊物[qīng zhān jiù wù]

【解釋】青氈子是家傳的故物。比喻珍貴之物。

【出處】《晉書·王獻之傳》:“偷兒,青氈我家舊物,可特置之。”

【示例】青氈舊物也是很值錢的。

【第54句】:別無長物[bié wú cháng wù]

【解釋】長物:多余的東西。除一身之外再沒有多余的東西。原指生活儉樸。現形容貧窮。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示例】他們除雙手外,別無長物,其經濟地位和產業工人相似。 ——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第55句】:威刑肅物[wēi xíng sù wù]

【解釋】以嚴刑使人恭順。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桓公在荊州,全欲以德被江漢,恥以威刑肅物。”

【第56句】:藥籠中物[yào lóng zhōng wù]

【解釋】藥籠中備用的藥材。比喻備用的人才。

【出處】《新唐書·儒學傳下·元行沖》:“君正吾藥籠中物,不可一日無也。”

【示例】章、聞二公既有異才,終究是老師藥籠中物,何必介介呢? ——曾樸《孽海花》第13回

【第57句】:囊中取物[náng zhōng qǔ wù]

【解釋】囊:口袋。從口袋中取東西。比喻辦事毫不費力就可以辦到。

【出處】《三國志通俗演義·諸葛亮二擒孟獲》:“孔明大笑曰:'吾擒此人,如囊中取物耳。”

【第58句】:厚德載物[hòu dé zài wù]

【解釋】舊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擔重大任務。

【出處】《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示例】乾坤以有親可久,君子以厚德載物。 ——晉·潘岳《西征賦》

【第59句】:鑄鼎象物[zhù dǐng xiàng wù]

【解釋】鼎:古代炊具,三足兩耳。原指禹收九州之金鑄九鼎并鑄上各種牲口的圖像。舊時用此稱頌君王有德。

【出處】《左傳·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為之備,使民知神奸。”

【第60句】:慎于接物[shèn yú jiē wù]

【解釋】慎:謹慎;物:別人,眾人。在待人接物時小心謹慎。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曩者辱賜節,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

【第61句】:筐篋中物[kuāng qiè zhōng wù]

【解釋】比喻平常的事情。

【出處】《三國志·吳書·韋曜傳》:“此人家筐篋中物耳。”

【示例】袁生所謂家人筐篋中物,不可揚于王庭。 ——《北史·崔浩傳》

【第62句】:籬壁間物[lí bì jiān wù]

【解釋】指家鄉所產的平常之物。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德之休明,肅慎負其楛矢,如其不爾,籬壁間物亦不可得也。”

【第63句】:顯赫人物[xiǎn hè rén wù]

【解釋】名人,有權勢的人物。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1章:“從此,劉麻子就成了雙水村一個顯赫人物。”

【示例】他在這個小地方屬顯赫人物了。

【第64句】:儻來之物[tǎng lái zhī wù]

【解釋】儻來:偶然、意外得來的。無意中得到的或非本分應得的財物。

【出處】《莊子·繕性》:“物之儻來,寄者也。”

【示例】贏時節道是儻來之物,就有粘頭的,討賞的、幫襯的,大家來撮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八

【第65句】:天低吳楚,眼空無物[tiān dī wú chǔ,yǎn kōng wú wù]

【解釋】吳楚:泛指長江中下游。原指登上南京城,一眼望去,越遠越覺得天下垂,除見蒼天之外,空無所有。現也比喻一無所見。

【出處】元·薩都刺《念奴嬌·登石頭城》詞:“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

【第66句】:身外之物[shēn wài zhī wù]

【解釋】指財物等身體以外的東西,表示無足輕重的意思。

【出處】唐·吳兢《貞觀政要·貪鄙》:“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彈雀,何況生命之重,乃以博財物耶?’”

【示例】但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緊的。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第67句】:倘來之物[tǎng lái zhī wù]

【解釋】指意外得到的或非本分應得的東西。同“儻來之物”。

【出處】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三折:“這錢財是倘來之物。”

【示例】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八卷:“嬴時節,道是倘來之物,就有粘頭的、討賞的、幫襯的,大家都來撮哄。”

【第68句】:等閑人物[děng xián rén wù]

【解釋】等閑:尋常,平常。指普通人。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1回:“操還營自思:'孫權非等閑人物……’于是有退兵之意。”

【示例】他不是等閑人物。

【第69句】:臧否人物[zāng pǐ rén wù]

【解釋】臧否:褒貶。評論人物好壞。

【出處】《晉書·阮籍傳》:“籍雖不拘禮教,然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

【示例】語言運用的微妙之處,使臧否人物也同樣出現了秉的局面。

【第70句】:胸無宿物[xiōng wú sù wù]

【解釋】宿:過夜。胸中沒有過夜的東西。比喻心地坦率,沒有成見。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庾赤玉胸中無宿物。”

【示例】畢為人坦直,胸無宿物,微泄之。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狐夢》

【第71句】:愛人利物[ài rén lì wù]

【解釋】愛護人民,力求有利于人民。

【出處】《莊子·天地》:“愛人利物之謂仁。”

【示例】而終歸于禁暴戢亂、愛人利物而不可掩者,其本領宏大開闊故也。 ——宋·陳亮《又乙巳春書之一(答朱熹)》

【第72句】:利時及物[lì shí jí wù]

【解釋】指救世濟物。

【出處】明·方孝孺《與盧編修希魯書》:“幸以古人自勉,以利時及物為己任,俾孤陋者有所企效而取法焉。”

【第73句】:傲世輕物[ào shì qīng wù]

【解釋】傲世:傲視當世;物:他人或環境。鄙棄世俗,看不起別人。也指高傲自大。

【出處】《淮南子·齊俗訓》:“敖(傲)世輕物,不污于俗。”

【第74句】:怙才驕物[hù cái jiāo wù]

【解釋】猶言恃才傲物。仗著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

【出處】《南史·劉祥傳論》:“若夫怙才驕物,公旦其猶病諸,而以劉祥居之,斯亡亦為幸焉。”

【第75句】:探囊取物[tàn náng qǔ wù]

【解釋】囊:口袋;探囊:向袋里摸取。伸手到口袋里拿東西。比喻能夠輕而易舉地辦成某件事情。

【出處】《新五代史·南唐世家》:“中國用吾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爾。”

【示例】點小事,如探囊取物。 ——梁斌《播火記》十二

【第76句】:傲睨萬物[ào nì wàn wù]

【解釋】睨:斜視。斜著眼看一切事物。形容目空一切,什么都瞧不起。

【出處】宋·黃庭堅《豫章文集·卷二十六·跋俞秀老清老詩頌》:“清老往與余共學于漣水,其傲睨萬物,滑稽以玩世,白首不哀”。

【示例】……益自尊大,寶自有而傲睨萬物。 ——魯迅《文化偏至論》

【第77句】:龐然大物[páng rán dà wù]

【解釋】龐然:高大的樣子。指高大笨重的東西。現也用來形容表面上很強大但實際上很虛弱的事物。

【出處】唐·柳宗元《黔之驢》:“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

【示例】這家伙看上去像個龐然大物,其實一點能耐也沒有。

【第78句】:智周萬物[zhì zhōu wàn wù]

【解釋】天下萬物無所不知。形容知識淵博。

【出處】《周易·系辭上》:“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

【示例】道洽十方,智周萬物。 ——唐·辯機《<大唐西域記>贊》

【第79句】:言之無物[yán zhī wú wù]

【解釋】物:指內容。指文章或言論空空洞洞,沒有實際內容。

【出處】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八:“今人詆呵七子,而言之無物,庸鄙粗啞,所謂不及偽者是矣。”

【示例】空話連篇言之無物的演說,是必須停止的。 ——毛澤東《反對黨八股》

【第80句】:九流人物[jiǔ liú rén wù]

【解釋】指社會上的各種人物。

【出處】唐·薛逢《送西川杜司空赴鎮》詩:“莫遣洪爐曠真宰,九流人物待陶甄。”

【第81句】:不失舊物[bù shī jiù wù]

【解釋】舊物:指原有的事業或原有的山河。比喻恢復了原有的的事業或原有的山河。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哀公元年》:“祀夏配天,不失舊物。”

【示例】齊人歸鄆、灌之田,不失舊物。 ——宋·楊萬里《誠齋詩話》引洪景伯《賀表》

【第82句】:一切萬物[yī qiē wàn wù]

【解釋】宇宙間所有的事物。

【出處】《無量壽經》卷上:“設我得佛,自地上以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天。”

【示例】自家有這仁義禮智,便知得他也有仁義禮智。十人萬人,一切萬物,無不是這道理。 ——《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六

【第83句】:暴殄天物[bào tiǎn tiān wù]

【解釋】暴:損害,糟蹋;殄:滅絕;天物:指自然生物。原指殘害滅絕天生萬物。后指任意糟蹋東西,不知愛惜。

【出處】《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示例】既有許多值錢有東西,任人作踐了,也似乎暴殄天物。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六回

【第84句】:輕世傲物[qīng shì ào wù]

【解釋】藐視世俗,為人傲慢。

【出處】明·屠隆《彩毫記·宮禁生讒》:“此人自恃文才,輕世傲物,縱酒猖狂。”

【示例】為人放浪不羈,有輕世傲物之志。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緣》

【第85句】:仁民愛物[rén mín ài wù]

【解釋】仁:仁愛。對人親善,進而對生物愛護。舊指官吏仁愛賢能。

【出處】《孟子·盡心上》:“君子之于物也,愛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示例】至于畏天事神,仁民愛物之際,未嘗有須臾懈也。 ——宋·曾鞏《移滄州過闕上殿札子》

【第86句】:以言徇物[yǐ yán xùn wù]

【解釋】用違心的話語附和別人。

【第87句】:忘憂物[wàng yōu wù]

【解釋】可借以忘掉憂愁的東西。多用以指酒、云。

【出處】晉·陶潛《飲酒詩》:“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示例】云是忘憂物,生在北堂陲。 ——南朝·梁·蕭衍《古意詩二首》其二

【第88句】:推己及物[tuī jǐ jí wù]

【解釋】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別人的心意。指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同“推己及人”。

【出處】宋·程顥《二程遺書》第11卷:“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

【第89句】:千秋人物[qiān qiū rén wù]

【解釋】指名垂后世的人物。

【出處】清·趙翼《赤壁》詩:“千秋人物三分國,一片山河百戰場。”

【示例】千秋人物談燕趙,萬劫河山吊吳越。

【第90句】:富貴不傲物[fù guì bù ào wù]

【解釋】有錢有地位而不驕傲。

【出處】《晏子春秋·內篇·問下》:“富貴不傲物,貧窮不易行,尊賢而不退不肖,此君子之大義也。”

【第91句】:杯中物[bēi zhōng wù]

【解釋】杯子中的東西,指酒。

【出處】晉·陶潛《責子》詩:“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

【示例】賴有杯中物,還同海上鷗。 ——唐·杜甫《巴西驛亭觀江漲》詩

【第92句】:暗室求物[àn shì qiú wù]

【解釋】在沒有光亮的房間尋找東西。比喻讀書不得要領,難見成效。

【出處】《朱子語類輯略·總論為學之方》:“如暗室求物,把火來便照見;若只管去摸索,費盡心力,只是搜索不見。”

【示例】這樣做下去就如同暗室求物一樣沒有成效。

【第93句】:閎覽博物[hóng lǎn bó wù]

【解釋】閎:宏大;閎覽:博覽群書,見識廣博;博:廣大。指讀書很多,見多識廣,能夠辨別各種事物。

【出處】《史記·吳太伯世家》:“嗚呼,又何其閎覽博物君子也。”

【第94句】:敖世輕物[áo shì qīng wù]

【解釋】敖,通“傲”。鄙棄世俗,看不起別人。也指高傲自大。

【出處】《淮南子·齊俗訓》:“敖世輕物,不污于俗。”

【第95句】:安民濟物[ān mín jì wù]

【解釋】濟:救濟;物:指人,公眾。安撫百姓。舊時常用以形容朝廷大臣的抱負。

【出處】五代·羅隱《讒書》卷四:“以匡國致君為己任,以安民濟物為心期。”

【第96句】:繪聲狀物[huì shēng zhuàng wù]

【解釋】繪:描摹,形容;狀:描摹。對事物的描繪。

【出處】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27篇:“《三俠五義》及其續書,繪聲狀物,甚有平話習氣。”

【第97句】:阿堵物[ē dǔ wù]

【解釋】西晉的一些士族階層人士自命清高,恥于言錢,錢被稱為“阿堵物”。后人指為錢的別稱,有諷刺意義。

【出處】《世說新語》中記載:西晉的王衍是所謂的“品行高尚”的清談人士,據說他口里從不提到“錢”字。他老婆想試探王衍的虛實,趁王衍熟睡之時,叫仆人繞著王衍的床邊鋪上一大圈錢。王衍早晨醒來見到床邊的錢妨礙他行動。便叫來仆人說“舉卻阿堵物”。舉卻:拿開。

【示例】愛酒苦無阿堵物,尋春乃有主人家。 ——張耒《和春咎》詩之二

【第98句】:虐人害物[nuè rén hài wù]

【解釋】虐:殘暴,侵害。指殘害百姓。

【出處】唐·白居易《杜陵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

【第99句】:風派人物[fēng pài rén wù]

【解釋】指善于迅速改變自己立場或觀點的人。

【示例】他是風派人物,很快就改變主意。

100、別無他物[bié wú tā wù]

【解釋】除此之外沒有多余的東西。同“別無長物”。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七卷:“伯桃視之,止有一塌,塌上堆積書卷,別無他物。”

【示例】偌大的個戲臺,空空洞洞,別無他物,看了不覺有些好笑。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二回

10【第1句】:推誠愛物[tuī chéng ài wù]

【解釋】物:指他人。拿出真心去愛護他人。指以真誠的心意愛別人。

【出處】唐·陳子昂《九隴縣獨孤丞遺愛碑》:“力行務仁,推誠愛物。”

10【第2句】:夾袋中人物[jiā dài zhōng rén wù]

【解釋】指當權者的親信或被收攬作備用的人。

【出處】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丞相許國呂文穆公》:“公夾袋中有冊子,每四方人替罷謁見,必問其有何人才。”

10【第3句】:一表人物[yī biǎo rén wù]

【解釋】形容容貌英俊。表,儀表。

【出處】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一折:“(梅香云)姐姐,那王秀才生的一表人物,聰明浪子,論姐姐這個模樣,正和王秀才是一對兒。”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夫人,放著你這一表人物,怕沒有中意的丈夫?”

【示例】這娘子今年不上二十五六歲,生的長挑身材,一表人物,打扮起來就是個燈人兒。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七回

10【第4句】:天生尤物[tiān shēng yóu wù]

【解釋】尤物:特殊的人物,多指美女。指容貌艷麗的女子。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夫有尤物,足以移人。”

【示例】看他誰是蟬蹤,自然治態,正是天生尤物,世不虛名。 ——明·梅鼎祚《玉合記·砥節》

10【第5句】:盜跖之物[dào zhí zhī wù]

【解釋】跖:人名,傳說是先秦時起義軍領袖,封建社會稱之為盜跖,代指壞人;物:物品。指盜賊搶劫來的東西。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這銀子是我們江南這幾個人的,并非盜跖之物,先生如何不受?”

10【第6句】:負才傲物[fù cái ào wù]

【解釋】指依恃才學,驕傲而看不起旁人。

【出處】清·許洽《眉叟年譜·康熙五十八年》:“王鳳池彥章殂于龍游官署,貌癯猥瑣;陳思洛殂于湖廣學院署;張自服于徽州館,皆負才傲物者也。”

10【第7句】:待人接物[dài rén jiē wù]

【解釋】物:人物,人們。指跟別人往來接觸。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教以慎于接物,推賢士為務。”明·陶宗儀《輟耕錄》卷五:“右二事可見前輩諸老謙恭退抑,汲引后進,待人接物者如此。”

【示例】他對事能從各方面看,能有充分的諒解精神,因此他的待人接物都有很合理的態度。 ——鄒韜奮《患難余生記·流亡》

10【第8句】:不可方物[bù kě fāng wù]

【解釋】方物:識別。不能識別,無法分辨。也指無可比擬。

【出處】《國語·楚語下》:“民神雜糅,不可方物。”

【示例】昌黎之后,放翁之前,東坡自成一家,不可方物。 ——清·趙翼《甌北詩話·芝東坡詩》

10【第9句】:緣情肖物[yuán qíng xiāo wù]

【解釋】緣:因;肖:描寫。抒發感情,描寫事物。

【出處】晉·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

【示例】大抵詩以言志,情貴富境,緣情肖物,各極其致,乃為佳也。 ——清·宋玨《與邦衡書》

1【第10句】:殘民害物[cán mín hài wù]

【解釋】摧殘百姓,損害財物。

【出處】宋·辛棄疾《淳熙己亥論盜賊札子》:“州以趣辦財賦為急,縣有殘民害物之罪,而吏不敢問。”

【示例】而上之所用者,莫非殘民害物之人矣。 ——清·黃宗羲《諸敬槐先生八十壽序》

1【第11句】:終非池中物[zhōng fēi chí zhōng wù]

【解釋】終究不是池中的東西。指池塘中的蛟龍得云雨必然飛去。比喻總有一天要出人頭地。

【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

【示例】今若縱之,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愿明公熟思之。(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五回)

1【第12句】:不軌不物[bù guǐ bù wù]

【解釋】軌:軌道,引申為法規;物:典章文物。超出常規和不合乎法則。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五年》:“君將納民于軌物者也,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

1【第13句】:撫世酬物[fǔ shì chóu wù]

【解釋】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五:“后之君子,窮而講道明理,達而撫世酬物,謹無著一能讀書之心橫在胸中也哉!”

【出處】自是~,一出于正,而異端無實之說,了若不經意。 ——明·宋濂《故天臺朱府君霞塢阡表》

【示例】明·宋濂《故天臺朱府君霞塢阡表》:“自是撫世酬物,一出于正,而異端無實之說,了若不經意。”

1【第14句】:池中物[chí zhōng wù]

【解釋】指養在水池里的小魚小蝦。比喻困在狹小天地里不能施展抱負的人物。

【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

【示例】子建懷方抱智,終非池中物,若非早除,必為后患。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

1【第15句】:更無長物[gèng wú cháng wù]

【解釋】長物:多余的東西。除一身之外再沒有多余的東西。原指生活儉樸。現形容貧窮。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1【第16句】:恃才傲物[shì cái ào wù]

【解釋】恃:依靠、憑借;物:人,公眾。仗著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

【出處】《南史·蕭子顯傳》:“恃才傲物,宜謚曰驕。”

【示例】唐薛澄州昭緯,即保遜之子也。恃才傲物,亦有父風。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四

1【第17句】:至人遺物[zhì rén yí wù]

【解釋】至人:思想道德修養很高的人。道德高尚的人能舍棄財物

【出處】漢·賈誼《鵬鳥賦》:“至人遺物,獨與道俱,眾人惑惑,好惡積意。”

1【第18句】:風流人物[fēng liú rén wù]

【解釋】風流:英俊的、杰出的。指對一個時代有很大影響的人物。有時也指舉止瀟灑或慣于調情的人。

【出處】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示例】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

1【第19句】:緣情體物[yuán qíng tǐ wù]

【解釋】緣:因;體:描寫。抒發感情,描寫事物。

【出處】晉·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

【示例】僧問:“舉子入門時為何?”師曰:“緣情體物事作么生?”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四

1【第20句】:無長物[wú zhàng wù]

【解釋】長物:多余的東西。沒有多余的東西。原指生活儉樸。現形容貧窮。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王恭)對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示例】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唐·白居易《銷暑》

1【第21句】:整躬率物[zhěng gōng shuài wù]

【解釋】整飭自身做出榜樣,以為下屬示范。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六十回:“為此拿定了主意,想把這些做官的先陶熔到一個程度,好等他們出去,整躬率物,出身加民。”

1【第22句】:化為異物[huà wéi yì wù]

【解釋】變成另外的東西。指死亡。

【出處】漢·賈誼《鵬鳥賦》:“千變萬化兮,未始有極;忽然為人兮,何足控摶;化為異物兮,又何足患。”

【示例】今果分別,各在一方,元瑜長逝,化為異物。每一念至,何時可言。 ——三國·魏·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

“物”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引物連類[yǐn wù lián lèi]

【解釋】指引證或引喻某一事物,而連帶及于同類的其它事物。

【出處】唐·韓愈《送權秀才序》“權生之貌,固若常人耳。其文辭引物連類,窮情盡變。”宋·蘇軾《〈居士集〉敘》:“其言簡而明,信而通,引物連類,折之于至理。”

【示例】往往引物連類,委曲譬喻。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粵歌》

【第2句】:恐遭物議[kǒng zāo wù yì]

【解釋】物:這里指人;議:議論。擔心遭到眾人的非議。

【出處】《梁書·謝幾卿傳》:“時左丞庚仲容亦免歸,二人意志相得,并肆誕縱,或乘露車歷游郊野,既醉則執鐸挽歌,不屑物議。”

【示例】劉氏早請立尚為嗣,紹因舍長立幼,恐遭物議,特使譚出繼兄后,出為青州刺史。 ——蔡東藩《后漢演義》第八十回

【第3句】:兔死狐悲,物傷其類[tù sǐ hú bēi,wù shāng qí lèi]

【解釋】兔子死了,狐貍感到悲傷。比喻因同類的失敗或死亡而感到悲傷。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9回:“獲曰:'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吾與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無冤,何故害我?”

【第4句】:牽物引類[qiān wù yǐn lèi]

【解釋】指援引同類事物作比喻。

【出處】晉·康法邃《<譬喻經>序》:“《譬喻經》者,皆是如來,隨時方便,四說之辭,敷演弘毅,訓誘之要,牽物引類,轉相證據。”

【第5句】:萬物殷富[wàn wù yīn fù]

【解釋】國家富庶殷實。

【出處】《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討暴秦,誅彊楚,為天下興利除害,繼五帝三王之業,統理中國。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里,居天下之膏腴,人眾車轝,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

【第6句】:與物無競[yǔ wù wú jìng]

【解釋】指與世人無所爭競。

【出處】《北史·薛辯傳》:“湖少有節操,篤志于學,專精講習,不干時務,與物無競,好以德義服人。”

【示例】宰相重任,卿輩更審議之。吾在河東時見馮書記多才博學,與物無競,此可相矣。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后唐明宗天成二年》

【第7句】:比物連類[bǐ wù lián lèi]

【解釋】連:連綴。連綴相類的事物,進行對比。

【出處】《韓非子·難言》:“多言繁稱,連類比物,則見以為虛而無用。”

【示例】每下筆,乃如文人才士就題,賦詠詞源袞袞出于毫端,比物連類,激昂頓挫,無所不有。 ——宋·趙佶《宣和畫譜·山水三》

【第8句】:萬物之情[wàn wù zhī qíng]

【解釋】所有事物的情狀。

【出處】《莊子·秋水》:“蓋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乎?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也。”

【示例】必先處晦而觀明,處靜而觀動,則萬物之情畢陳于前。 ——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八十三

【第9句】:薄物細故[bó wù xì gù]

【解釋】薄:微小;物:事物;故:事故。指微小的事情。

【出處】《漢書·匈奴傳上》:“薄物細故,謀臣計失,皆不足以離昆弟之歡。”

【示例】凡我各省將帥,平時薄物細故,悉當棄置,集其精力,從事破賊。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百五十九回

【第10句】:睹物懷人[dǔ wù huái rén]

【解釋】睹:看見;懷:想念。看見死去或離去的人留下的東西就想起了這個人。形容深切的懷念。

【出處】明·湯顯祖《還魂記·憶女》:“睹物懷人,人去物華銷盡,道的個仙果難成、名花易殞。”

【第11句】:民胞物與[mín bāo wù yǔ]

【解釋】民為同胞,物為同類。泛指愛人和一切物類。

【出處】宋·張載《西銘》:“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示例】那里有一個是認真存了“仁人測隱”之心,行他那“民胞物與”的志向,不過都是在那里邀福。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五回

【第12句】:格物窮理[gé wù qióng lǐ]

【解釋】窮究事物的道理。

【出處】明·方孝孺《答鄭仲辯》:“其無待于外,近之于復性正心,廣之于格物窮理。”

【示例】偶閱近人《夜談叢錄》,見所載焚旱魃一事、狐避二事,因存記所疑,俟格物窮理者詳之。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

【第13句】:比物假事[bǐ wù jiǎ shì]

【解釋】假借相類的事物,相進行比較歸納。

【出處】清·龔自珍《古史鉤沉論二》:“一呼一吸,因事納諫,比物假事,不辭矯誣之刑。”

【第14句】:觸物傷情[chù wù shāng qíng]

【解釋】觸:觸動,感動。看到某一景物內心感到悲傷。

【出處】晉·張載《七哀詩二首》:“哀人易感傷,觸物增悲心。”

【示例】惟有黛玉看見他家鄉之物,反自觸物傷情。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7回

【第15句】:托物寓興[tuō wù yù xìng]

【解釋】借事物以寄托任教的情興。

【出處】宋·趙佶《宣和畫譜·墨竹》:“善畫墨竹,知名于時。凡于翰墨之間物寓興,則見于水墨之戲。”

【第16句】:萬物唯人為貴[wàn wù wéi rén wéi guì]

【解釋】在萬物之中人是最可貴的。

【出處】漢·劉向《說苑·雜言》:“天生萬物唯人為貴,吾既已得為人,是一樂也。”

【第17句】:比物屬事[bǐ wù zhǔ shì]

【解釋】連綴相類的事物,進行排比歸納。

【出處】漢·枚乘《七發》:“于是使博辯之士,原本山川,極命草木;比物屬事,離辭連類。”

【第18句】:賭物思人[dǔ wù sī rén]

【解釋】看見死去或離去的人所遺下的物品,就想起該人。

【示例】進入革命烈士紀念館,大家賭物思人,想起烈士們生前的英雄事跡,不禁肅然起敬。

【第19句】:托物陳喻[tuō wù chén yù]

【解釋】借事物設喻。

【出處】元·楊載《詩法家教·諷諫》:“古人凡欲諷諫,多借以喻彼,臣不得于君,多借妻以思其夫,或托物陳喻,以通其意。”

【第20句】:大干物議[dà gān wù yì]

【解釋】物議:眾人的議論。引起眾人的議論或引起輿論的不滿。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他面子上雖然處處讓正欽差在前頭,然而正欽差遇事還得同他商量,不敢僭越一點,恐怕他擺出老前輩的架子,那是大干物議的。”

【第21句】:假物為用[jiǎ wù wéi yòng]

【解釋】假:借。借助外物,為自己所用。

【第22句】:比物丑類[bǐ wù chǒu lèi]

【解釋】指連綴同類事物,進行排比歸納。

【出處】《禮記·學記》:“古之學者,比物丑類。”鄭玄注:“以事相況而為之。丑,猶比也。”

【示例】則知三代語言,漢人猶難遍識,愿學者'比物丑類’以求之。 ——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十

【第23句】:見物不見人[jiàn wù bù jiàn rén]

【解釋】只看到事物,看不見人。指片面強調物質條件,看不到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示例】我們看問題不能見物不見人。

【第24句】:民安物阜[mín ān wù fù]

【解釋】阜:多。社會安定,物資豐富。形容太平盛世的景象。

【出處】明·朱有燉《靈芝慶壽》第一折:“皆因中國雨順風調,民安物阜。”

【示例】天下和樂,四海人又安。雖未敢謂家給人足,俗易風移,而欲使民安物阜之心,始終如一。 ——《清史稿·圣祖紀三》

【第25句】:蕭然物外[xiāo rán wù wài]

【解釋】物外:自身以外的一切。形容極為超脫,不為俗情雜務所煩擾。

【出處】《清朝野史大觀》卷九:“蕭然物外,自得天機,吾不如傅青主。”

【第26句】:體物緣情[tǐ wù yuán qíng]

【解釋】指詩賦的狀物與抒情。

【出處】語出晉·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

【示例】宋·潘若同《郡閣雅言·李遠》:“李遠體物緣情,皆謂臻妙。”

【第27句】:時談物議[shí tán wù yì]

【解釋】時:時人;物:人。指他人的議論。

【出處】唐·劉子玄《論史上蕭至書》:“凡此不可,其流實多,一言以蔽,三隅自反。而時談物議焉得笑仆編次無聞者哉?”

【第28句】:萬物之靈[wàn wù zhī líng]

【解釋】萬物:泛指天地間的所有生物;靈:聰明、靈巧。世上一切物種中最有靈性的。指人而言。

【出處】《尚書·泰誓上》:“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

【示例】心正,手足正;心不正,則手足不正。心乃萬物之靈苗,四象變化之根本。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六回

【第29句】:博物洽聞[bó wù qià wén]

【解釋】博、洽:廣博。廣知事物,學識豐富。

【出處】《漢書·司馬遷傳》:“以遷之博物洽聞,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極刑,幽而發憤,書亦信矣。”

【示例】周吉甫暉,博物洽聞,恢奇奧雅,詩句之美,冠絕當時。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文士》

【第30句】:一物不成,兩物見在[yī wù bù chéng,liǎng wù xiàn zài]

【解釋】見:通“現”。交易不成,貨物和錢卻在,兩無損礙。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二回:“一物不成,兩物見在。沒來由殺你做甚么!”

【示例】只恁地肯賣便收去了。不肯時,勉強不得。正是一物不成,兩物見在。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三

【第31句】:托物連類[tuō wù lián lèi]

【解釋】指援引類似的事物寄托己意。見“托物引類”。

【出處】明·王煒《書胡立三先生詩稿后》:“詩之為用,共托物連類,足以寓人不能宣之意。”

【第32句】:萬物無全用[wàn wù wú quán yòng]

【解釋】世間萬物都各有其用,不能求其全能。

【出處】《列子·天瑞》:“天地無全功,圣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

【第33句】:開物成務[kāi wù chéng wù]

【解釋】開:開通,了解;務:事務。通曉尤物之理,得以辦好各種事情。

【出處】《周易·系辭上》:“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示例】涉獵不休,經史百氏,開物成務,以發厥志。 ——宋·陳亮《祭俞德載知縣文》

【第34句】:尤物移人[yóu wù yí rén]

【解釋】絕色的女子能移易人的情志。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夫有尤物,足以移人。”

【示例】乃知尤物移人,雖大智大勇不能免。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第12卷

【第35句】:萬物皆備于我[wàn wù jiē bèi yú wǒ]

【解釋】于:表示被動。萬事萬物都為我所具備。指世上的一切完全為我所有。

【出處】《孟子·盡心上》:“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第36句】:萬物不能移[wàn wù bù néng yí]

【解釋】萬物都不能改變其本性。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山公舉阮咸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萬物不能移也。’”

【示例】阮咸貞素寡欲,深識清濁,萬物不能移,若在官人之職,必絕于時。 ——《晉書·阮咸傳》

【第37句】:托物引類[tuō wù yǐn lèi]

【解釋】指援引類似的事物寄托己意。

【出處】宋·蘇軾《答黃魯直書》:“《古風》二首,托物引類,真得古詩人之風,而軾非其人也。”

【第38句】:舊物青氈[jiù wù qīng zhān]

【解釋】青氈子是家傳的故物。比喻珍貴之物。

【出處】《晉書·王獻之傳》:“偷兒,青氈我家舊物,可特置之。”

【示例】千金敝帚殊高價,舊物青氈亦慶余。 ——鄧雅聲《避地》

【第39句】:睹物傷情[dǔ wù shāng qíng]

【解釋】看到東西就因想起它的主人而傷感動情。形容深切的懷念。睹:看見。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一卷:“今雖年久,尚然記憶。睹物傷情,不覺哀泣。”

【示例】文隱看了,不覺睹物傷情,一時觸動自己心事,更覺凄愴不已。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57回

【第40句】:地大物博[dì dà wù bó]

【解釋】博:豐富。指國家疆土遼闊,資源豐富。

【出處】唐·韓愈《平淮西碑》:“地大物博,蘗牙其間。”

【示例】又因江南地大物博,差使很多,大非別省可比。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九回

【第41句】:萬物自化[wàn wù zì huà]

【解釋】自化:自然變化。一切事物都按照本身的規律而自然變化。

【出處】《老子》第三十七章:“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第42句】:民康物阜[mín kāng wù fù]

【解釋】阜:多。人民平安,物產豐富。形容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景象。

【出處】明·朱有燉《靈芝慶壽》第一折:“皆因中國雨順風調,民安物阜。”

【示例】可見當時君明臣良,民康物阜,致治之隆非無故也。(清·鄭觀應《盛世危言·吏治下》)

【第43句】:價廉物美[jià lián wù měi]

【解釋】廉:便宜。東西價錢便宜,質量又好。

【出處】清·吳趼人《近十年之怪現狀》第十回:“蘇州有個朋友寫信來,要印一部書。久仰貴局的價廉物美,所以特來求教。”

【示例】福興樓的清燉魚翅,一元一大盤,價廉物美,現在不知增加了否? ——魯迅《彷徨·祝福》

【第44句】:枉物難消[wǎng wù nán xiāo]

【解釋】指不義之財難于消受,反而招災惹禍。

【第45句】:人稠物穰[rén chóu wù ráng]

【解釋】稠:稠密,多。穰:豐盛。人口眾多,物產豐盛。形容城市繁榮昌盛的景象。

【出處】元·胡用和《粉蝶兒·題金陵景》套曲:“人稠物穰景非常,真乃是魚龍變化之鄉。”

【示例】直到大街上,人稠物穰,正是熱鬧。 ——《古今小說·楊思溫燕山逢故人》

【第46句】:托物感懷[tuō wù gǎn huái]

【解釋】假借事物抒發胸懷。

【出處】清·汪琬《說鈴》:“故能托物感懷,纏綿凄惻,若使饑寒切膚,亦未暇爾爾。”

【第47句】:睹物思人[dǔ wù sī rén]

【解釋】睹:看;思:思念。看見死去或離別的人留下的東西就想起了這個人。

【出處】唐·裴铏《傳奇·顏睿》:“貴妃贈辟(避)塵犀簪一枚,曰:'異日睹物思人。’”

【示例】俗語說:“睹物思人”,天下的水總歸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著哭去,也就盡情了。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四回

【第48句】:天災物怪[tiān zāi wù guài]

【解釋】天地所發生的災害和變異。古人迷信,認為是上天對統治者的警告。

【出處】《隋書·高祖紀下》:“天災地孽,物怪人妖,衣冠鉗口,道路以目。”

【示例】天災物怪,罔徹宸聰;國計民生,莫關圣慮。 ——《明史·王家屏傳》

【第49句】:人非物是[rén fēi wù shì]

【解釋】指人事變遷,景物依舊。

【出處】清·洪昇《長生殿·寄情》:“蓬萊院月悴花憔,昭陽殿人非物是。”

【第50句】:博物君子[bó wù jūn zǐ]

【解釋】指博學多識的人。

【出處】《史記·吳太伯世家》:“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嗚呼,又何其閎覽博物君子也!”《后漢書·周榮傳》:“蘊櫝古今,博物多聞,《三墳》之篇,《五集》之策,無所不覽。”

【示例】然子產既云博物君子,太叔乃為諸侯之選,國之大事,無過喪葬,必是義有吉兇,斯等豈得不用? ——《舊唐書·呂才傳》

【第51句】:睥睨物表[pì nì wù biǎo]

【解釋】睥睨:斜視,有傲慢的意思;物表:物外,世俗之外。傲視一切,超然物外。

【出處】宋·無名氏《宣和畫譜·草書七·神仙鐘離權》:“文身跣足,欣然而立,睥睨物表,真是眼高四海而游方之外者。”

【第52句】:玩物喪志[wán wù sàng zhì]

【解釋】玩:玩賞;喪:喪失;志:志氣。指迷戀于所玩賞的事物而消磨了積極進取的志氣。

【出處】《書·旅獒》:“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示例】道學家教人少作詩文,說是“玩物喪志”,說是“害道”,那么詩文成了廢話,這所謂詩文指表情的作品而言。 ——朱自清《論廢話》

【第53句】:萬物并作[wàn wù bìng zuò]

【解釋】一切事物一齊生長、發展。

【出處】《老子》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第54句】:一物不知[yī wù bù zhī]

【解釋】對某一事物有所不知。比喻知識尚有欠缺。

【出處】漢·揚雄《法言·君子》:“圣人之于天下,恥一物之不知。”

【示例】論起“一物不知,儒者之恥”的道理,這是正當辦法。 ——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回

【第55句】:風塵物表[fēng chén wù biǎo]

【解釋】風塵:指污濁、紛擾的世俗生活。超越世俗的特出人物。

【出處】宋·馬永易《實賓錄》:“晉王戎目王衍,自然是風塵物表。”

【第56句】:人亡物在[rén wáng wù zài]

【解釋】人死了,東西還在。指因看見遺物而引起對死者的懷念,或因此而引起的感慨。

【出處】宋·曾會《重登瀟湘樓》詩:“物在人亡空有淚,時殊事變獨傷心。”

【第57句】:隨物應機[suí wù yīng jī]

【解釋】順應事物而機變。

【出處】宋·葉夢得《石林詩話》上卷:“禪宗論云間有三種語:其一為隨波逐浪句,謂隨物應機,不主故常。”

【第58句】:稱物平施[chēng wù píng shī]

【解釋】根據東西的輕重、多少,公平合理地分給他人。比喻一樣對待,不分厚薄。

【出處】《周易·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示例】稱物平施,出一代經綸之手;議獄緩死,佐九重斷制之仁。 ——宋·陳亮《謝胡參政啟》

【第59句】: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

【解釋】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出處】《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示例】顧彼西洋以格物致知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云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嚴復《原強》

【第60句】:博物通達[bó wù tōng dá]

【解釋】通達:明白人情事理。形容常識淵博,通曉事理。

【出處】《漢書·公孫列東王楊蔡陳鄭傳贊》:“桑大夫據當時,合時變,上權利之略,雖非正法,巨儒宿學,不能自解,博物通達之士也。”

【第61句】:萬物更新[wàn wù gēng xīn]

【解釋】更:變更。事物或景象改換了樣子,出現了一番新氣象。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回:“如今正是初春時節,萬物更新,正該鼓舞另立起來才好。”

【第62句】:比物此志[bǐ wù cǐ zhì]

【解釋】比物:比類,比喻;志:心意。指用事物行為來寄托、表達自己的心意。

【出處】《漢書·賈誼傳》:“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

【第63句】:逐物不還[zhú wù bù huán]

【解釋】指沉湎于世俗。

【出處】語出《莊子·天下》:“惜乎惠施之才,駘蕩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三國·魏·嵇康《贈兄秀才入軍》詩之十八:“流代難寤,逐物不還。至人遠鑒,歸之自然。”

【示例】三國·魏·嵇康《贈兄秀才人軍》詩:“流代難寤,逐物不還。至人遠鑒,歸之自然。”

【第64句】:遇物持平[yù wù chí píng]

【解釋】指對待人和事持公正態度。

【出處】宋·蘇舜欽《朝奉大夫尚書度支郎王公行狀》:“茍遇物持平,輕重判然于中矣。”

【第65句】:抗懷物外[kàng huái wù wài]

【解釋】抗:通“亢”,高尚;懷:胸懷;物:塵世。胸懷高尚,超越世俗之外。

【出處】宋·洪邁《容齋隨筆·四筆》:“以抗懷物外,不為人役,故功名成就,無一可言。”

【示例】那是“抗懷物外,不為人役”的境界,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的境界。 ——林清玄《冢中琵琶》

【第66句】:逍遙物外[xiāo yáo wù wài]

【解釋】指不受外界事物的拘束,自由自在。

【出處】宋·張孝祥《減字木蘭花·贈尼師舊角奴也》詞:“識破囂塵,作個逍遙物外人。”

【示例】茍非金石,鮮不銷亡。異日幸生還,當與君敝屣萬有,逍遙物外。 ——清·冒襄《影梅庵憶語》卷二

【第67句】:民熙物阜[mín xī wù fù]

【解釋】人民安樂,物產富饒。形容升平景象。

【出處】宋·華鎮《治論下》:“昔貞觀中,民康物阜,盜賊衰熄,人知自愛,而不犯法。”

【示例】民熙物阜歲時豐,三邊烽火息,四海受恩隆。 ——明·楊柔勝《玉環記·延賞慶壽》

【第68句】:萬物之宜[wàn wù zhī yí]

【解釋】宜:應該,應當。指萬物的事理。

【出處】《列子·天瑞》:“萬物之宜,非柔則剛。”

【示例】宰相上理陰陽,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內親附百生。 ——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九

【第69句】:民情物理[mín qíng wù lǐ]

【解釋】人情事理。

【出處】清·錢泳《履園叢話·廿一經》:“民情物理之隱微,無不了如指掌。”

【第70句】:軌物范世[guī wù fàn shì]

【解釋】謂作事物的規范、世人的榜樣。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訓·序致》:“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復,遞相模斅,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復為此者,非敢軌物范世也。”

【第71句】:睹物興情[dǔ wù xīng qíng]

【解釋】見到眼前景物便激起某種感情。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詮賦》:“原夫登高之旨,蓋睹物興情,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

【示例】他睹物興情,即興作詩一首。

【第72句】:歲物豐成[suì wù fēng chéng]

【解釋】物:谷物;豐成:大豐收。指豐收之年。

【出處】宋·歐陽修《豐樂亭記》:“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

【第73句】:見物不取,失之千里[jiàn wù bù qǔ,shī zhī qiān lǐ]

【解釋】見:遇到,看見;取:取得;失:失去。見到時不拿過來,以后再想要就更難辦了。形容不要錯失良機。

【出處】明·張鳳翼《紅拂記·俊杰知時》:“呀,道兄差矣!豈不聞見物不取,失之千里,既遇明主,何必遠去?”

【第74句】:一物一主[yī wù yī zhǔ]

【解釋】比喻每一事物必有所屬。

【出處】元·無名氏《衣襖車》第一折:“這披掛一物一主,看有甚么人來?”

【示例】怪不的一物一主,那里有哥這等大福,偏有這樣巧價兒來尋你的。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四十五回

【第75句】:辨物居方[biàn wù jū fāng]

【解釋】辨別眾物的性質、條件等因素,使之各得其所。

【出處】《易·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孔穎達疏:“辨別眾物,各居其方,使皆得安其所。”

【示例】夫明哲之士者,威而不懾,困而能通,決嫌定疑,辨物居方。 ——漢徐斡《中論·智行》

【第76句】:知物由學[zhī wù yóu xué]

【解釋】由:通過。要了解事物就必須通過認真的學習。

【出處】漢·王充《論衡·實知》:“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學之乃知,不問不識。”

【第77句】:遺物忘形[yí wù wàng xíng]

【解釋】泯滅物我界限,指舍棄外在形式,精神進入忘我境界。

【出處】宋·秦觀《心說》:“目無外視,耳無外聽,遺物忘形,在我而已。”

【第78句】:托物寓感[tuō wù yù gǎn]

【解釋】假借外物寄托情感。

【出處】明·王煒《慈竹堂記》:“夫奉親致養者,孝子之折分;托物寓感者,仁人之至情。”

【第79句】:一物一偏[yī wù yī piān]

【解釋】一物:萬種中的一種;一偏:全面中的一面。指一知半解,不全面。

【出處】《荀子·天論》:“萬物為道一偏,一物為萬物之偏,愚者為一物之偏,而自以為知道,無知也。”

【第80句】:方以類聚,物以群分[fāng yǐ lèi jù, wù yǐ qún fēn]

【解釋】方:方術;物:事物。原指各種方術因種類相同聚在一起,各種事物因種類不同而區分開。后指人或事物按其性質分門別類各自聚集。

【出處】《周易·系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

【示例】所謂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原是聲應氣求的兄弟,焉有不傷心的道理。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一○七回

【第81句】:星移物換[xīng yí wù huàn]

【解釋】星移:星辰移位;物換:景物變幻。景物改變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動了。比喻時間的變化。

【出處】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示例】任寒來暑往,星移物換,得高眼晝。 ——金·丘處機《水龍吟·春興》詞

【第82句】:睹物興悲[dǔ wù xīng bēi]

【解釋】見到與故人有關的東西而引起悲傷。

【出處】明·朱鼎《玉鏡臺記·新亭流涕》:“猛然間睹物興悲,早不覺潸然涕流。”

【第83句】:玩物溺志[wán wù nì zhì]

【解釋】玩:玩賞;物:器物;溺志:埋沒志向。玩賞器物,埋沒志向。指一心玩賞所喜愛的東西,就會消磨掉進取的意志。

【出處】宋·張栻《南軒文集·與曾節夫撫幹》:“若求增不已,卻恐亦為玩物溺志,不可不察也。”

【第84句】:老物可憎[lǎo wù kě zēng]

【解釋】老物:罵人的話;憎:十分可惡。指令人憎惡的人。

【出處】《晉書·宣穆張皇后傳》:“帝嘗臥疾,后往省病。帝曰:'老物可憎,何煩出也。’”

【第85句】:即物窮理[jí wù qióng lǐ]

【解釋】程朱理學的主要范疇之一。指“理”在物先,事事物物皆是“理”的表現,要依據具體事物窮究其“理”。

【出處】明·徐愛《傳習錄·答顧東撟書》:“來書云:聞語學者,乃謂'即物窮理’之說亦是玩物喪志,人取萁'厭繁就約’'涵養本原’數說標示學者,指為晚年定論,此亦恐非。朱子所謂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第86句】:感物傷懷[gǎn wù shāng huái]

【解釋】感:感動;傷懷:傷心。因見到某種事物而感動傷心。

【示例】女人們經常愛感物傷懷,那叫感情豐富。

【第87句】:博物多聞[bó wù duō wén]

【解釋】指見多識廣,知識淵博。

【出處】《后漢書·周榮傳》:“蘊櫝古今,博物多聞,《三墳》之篇,《五集》之策,無所不覽。”

【第88句】:廢物利用[fèi wù lì yòng]

【解釋】使失去原有使用價值的東西發揮其尚有的效用。

【出處】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淺識者或當譽為廢物利用,而其實乃洪水之禍源,可嘆。”

【第89句】:觸物興懷[chù wù xīng huái]

【解釋】受到眼前景物的觸動而產生某種情懷。

【出處】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月泉吟社》:“觸物興懷言不盡,春來非是愛吟詩。”

【第90句】:唯物主義[wéi wù zhǔ yì]

【解釋】認為世界就其本質來說是物質的,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意識是物質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的哲學觀點。

【出處】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觀。

【示例】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觀

【第91句】:隨物賦形[suí wù fù xíng]

【解釋】指針對客觀事物本身的不同形態給予形象生動的描繪。

【出處】宋·蘇軾《畫水記》:“畫奔湍巨浪,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盡水之變,號稱神逸。”

【示例】清·趙翼《甌北詩話·黃山谷詩》:“東坡隨物賦形,信筆揮灑,不拘一格。”

【第92句】:有物有則[yǒu wù yǒu zé]

【解釋】指天地間凡事物皆有其法則、規律。

【出處】《詩·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

【示例】木實之蠹者,必不沙爛……瓜至甘而不蠹者,以其沙也。有物有則,若可窮矣。 ——宋·陳郁《話諛》

【第93句】:遺物識心[yí wù shí xīn]

【解釋】指舍棄一切外在形式而彼此心意一致。

【出處】晉·陸機《贈馮文羆遷丘令》:“出自幽谷,及爾同林。雙情交映,遺物識心。”

【第94句】:萬物一府[wàn wù yī fǔ]

【解釋】府:收藏財物的地方。所有的財物收藏在一起。指事物一體,無所分別。

【出處】《莊子·天地》:“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淵;不利貨財,不近貴富;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丑窮;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為己處顯。顯則明,萬物一府,死生同狀。”

【第95句】:一物一制[yī wù yī zhì]

【解釋】指有一種事物,就會有另一種事物來制服它。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此一時,彼一時,大不同也。常言道'一物降一物’哩!”

【示例】說也奇怪,真是一物一制,自從花翠琴嫁來后,竟把他這百煉鋼化為繞指柔了。 ——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十五回

【第96句】:與物無忤[yǔ wù wú wǔ]

【解釋】指處世態度隨和,與人無所抵觸。

【出處】《周書·蘇亮傳》:“寶夤作亂,以亮為黃門侍郎。亮善處人間,與物無忤。及寶夤敗,從之者遇禍,唯亮獲全。”

【第97句】:人情物理[rén qíng wù lǐ]

【解釋】泛指一切人情事理。

【出處】宋·蘇軾《富鄭公神道碑》:“即上書數千言,雜引《春秋》、《洪范》及古今傳記,人情物理,以明其決不然者。”

【示例】一飯尚銘恩,況保抱提攜,只少懷胎十月;千金難報德,論人情物理,也當泣血三年。 ——清·曾國藩《挽乳母》

【第98句】:時移物換[shí yí wù huàn]

【解釋】時:時代;移:變遷;換:變換。由于時代變遷,一切景物也變了樣。

【出處】清·陳忱《水滸后傳》第十回:“宋公明費許多心機,才招聚得一百八人,死的死,散的散。時移物換,哪里還興得?”

【示例】鼎革以來,時移物換。十年舊夢,依約揚州。 ——清·余懷《板橋雜記》

【第99句】:萬物一馬[wàn wù yī mǎ]

【解釋】事物雖復雜,但用一匹馬的道理就可以概括。指剖析一件事物就可以了解其它事物的道理。

【出處】《莊子·齊物論》:“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示例】天地一指,絕諍競之心。萬物一馬,無是非之論。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七

100、超然物外[chāo rán wù wài]

【解釋】超:高超脫俗;物外:世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引申為置身事外。

【出處】宋·蘇軾《超然臺記》:“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予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于物之外也。”

【示例】這一種儀式既經舉行,即倘有后患,各部都該負責,不能超然物外,說風涼話了。 ——魯迅《而已集·談所謂大內檔案》

10【第1句】:萬物之祖[wàn wù zhī zǔ]

【解釋】祖:始,開始。一切事物的開始。

【出處】《莊子·山木》:“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

【示例】道體為一,天地之元,萬物之祖也。 ——《宋史·律歷志四》

10【第2句】:托物喻志[tuō wù yù zhì]

【解釋】借事物以寄托自己遠大的志向。

10【第3句】:勢物之徒[shì wù zhī tú]

【解釋】勢物:權勢和錢財。指追求名利的人。

【出處】《莊子·徐無鬼》:“錢財不積則貪者憂,權勢不尤則夸者悲,勢物之徒樂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洲97色综合成人网| 男男全肉高h视频在线观看| 奇米在线777|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久| 欧美激情另类自拍|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电影| 国产精品成熟老女人视频| 秋霞免费一级毛片| 香蕉污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真人无遮挡作爱免费视频| 欧美性大战久久久久久|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尤物| 手机看片福利在线| 中文在线天堂资源www|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中文字幕一二三区乱码老| 亚洲一二区视频|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国产1区2区3区4区| 国产剧情av麻豆香蕉精品|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av网址在线观看| 色资源二区在线视频| 天天狠狠弄夜夜狠狠躁·太爽了|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女同| 欧洲精品久久久AV无码电影|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浪潮| 四虎网站1515hh四虎| 金牛汇app最新版|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尤物精品视频在线看| 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李丽珍蜜桃成熟时电影3在线观看 李丽珍蜜桃成熟时电影在线播放观看 | 日韩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二三区免费| 婷婷综合激情网| 国产精品熟女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果冻传媒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