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綱”的成語(24個)
本文整理了綱常名教、振領提綱、匡正綱紀等含“綱”的成語24個,其中“綱”開頭的成語8個,“綱”結(jié)尾的成語2個,“綱”在中間的成語14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綱”開頭的成語【第1句】:綱常名教[gāng cháng míng jiào]
【解釋】綱常:三綱五常;名教:以正名分為中主心的封建禮教。舊時為維護和加強封建制度而對人們思想行為而設置的一整套規(guī)范。
【出處】明·明教中人《好逑傳》第十七回:“因思臣一身、一女之事小,而綱常名教之事大,故正色拒之,因觸其怒,而疏請斬臣矣。”
【示例】吳佩孚張嘴閉嘴所抱守的綱常名教……不能拿到二十世紀的民主國里害人。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三十五章
【第2句】:綱紀四方[gāng jì sì fāng]
【解釋】綱紀:政綱和法紀。用政策和法制治理天下。
【出處】《詩經(jīng)·大雅·棫樸》:“勉勉我王,綱紀四方。”
【第3句】:綱目不疏[gāng mù bù shū]
【解釋】比喻法令細密。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劉公幹以失敬罹罪,文帝問曰:'卿何以不謹于文憲?’楨答曰:'臣誠庸短,亦由階下綱目不疏。’”
【第4句】:綱紀廢弛[gāng jì fèi chí]
【解釋】綱:政綱;紀:法紀;廢弛:頹廢松弛。國家的政綱、法紀、秩序松弛不振。
【出處】《漢書·王莽傳》:“朝政崩壞,綱紀廢弛,危亡之禍,不隧如發(fā)。”
【示例】劉曜耽嗜麯蘗,綱紀廢弛,雖據(jù)關中,濟得甚事。 ——明·無名氏《玉鏡臺記·石勒稱王》
【第5句】:綱舉目張[gāng jǔ mù zhāng]
【解釋】綱:魚網(wǎng)上的總繩;舉:提起。把大繩子一提起來,一個個網(wǎng)眼就都張開。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帶動其他環(huán)節(jié)。也比喻文章條理分明。
【出處】漢·班固《白虎通·三綱六紀》:“若羅網(wǎng)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漢·鄭玄《詩譜序》:“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
【示例】有句古語,“綱舉目張”。拿起綱,目才能張,綱就是主題。 ——毛澤東《善于農(nóng)業(yè)互助合作的兩次談話》
【第6句】:綱挈目張[gāng qiè mù zhāng]
【解釋】指撒網(wǎng)時,舉起網(wǎng)上的大繩,所有網(wǎng)眼都張開。比喻抓住主要環(huán)節(jié),以帶動其余;或抓住要領,條理分明。同“綱舉目張”。
【出處】清·魏源《道光丙戌海運記》:“于是南北并舉,綱挈目張。”
【第7句】:綱常掃地[gāng cháng sào dì]
【解釋】綱常:三綱五常。指綱紀、人倫等封建倫理道德衰敗不振。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七回:“世降道斁,綱常掃地。堂簾不隔,君臣交戲。”
【第8句】:綱提領挈[gāng tí lǐng qiè]
【解釋】提起網(wǎng)綱,挈住裘領。比喻抓住要領。
【出處】明·宋濂《〈杜詩舉隅〉序》:“一覽之頃,綱提領挈,不待注釋而其大旨煥然昭明矣。”
“綱”結(jié)尾的成語【第1句】:振領提綱[zhèn lǐng tí gāng]
【解釋】提綱挈領。
【出處】《隋書·文學傳·潘徽》:“總括油素,躬披緗縹,芟蕪刈楚,振領提綱,去其繁雜,撮其指要,勒成一家,名曰《江都集禮》。”
【示例】唐·陳子昂《諫政理書》:“圣人之教,在于可大可久者,故臣欲陛下振領提綱,使天下自理也。”
【第2句】:挈領提綱[qiè lǐng tí gāng]
【解釋】挈衣之領,提網(wǎng)之綱。比喻抓住要領。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善張網(wǎng)者引其綱,不一一攝萬目而后得。”《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
【示例】百病不究根由,只以多熱為陰虛,多寒為陽虛,自夸為挈領提綱之道,究竟偽術相師,能愈一大病乎。 ——清·唐宗海《勸讀十則》
“綱”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匡正綱紀[kuāng zhèng gāng jì]
【解釋】指糾正法度。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何敞傳》:“上當匡正綱紀,下當濟安元元。”
【第2句】:張綱埋輪[zhāng gāng mái lún]
【解釋】張綱:漢朝人。張綱埋車輪。比喻敢于彈劾當權者。
【出處】《后漢書·張綱傳》:“其可稱者,若朱云折檻以抗憤,張綱埋輪而獻直。余人受命之部,而綱獨埋其車輪于洛陽都亭,曰:'豺狼當路,安問狐貍!’”
【示例】其可稱者,若朱云折檻以抗憤,張綱埋輪而獻直。(唐·劉知己《史通·言語》)
【第3句】:扶植綱常[fú zhí gāng cháng]
【解釋】扶植:扶助培植;綱常:三綱五常。扶助培植三綱五常。指維護封建社會統(tǒng)治階級的用來愚弄、奴役人民的禮教法權。
【出處】元·馬致遠《青衫淚》第四折:“這賞罰并無私曲,總之,為扶植綱常。”
【第4句】:簡綱捷端[jiǎn gāng jié duān]
【解釋】綱:綱要;端:頭緒。簡化提綱,減少頭緒。即省略。
【第5句】:抓綱帶目[zhuā gāng dài mù]
【解釋】綱:網(wǎng)的總繩,引申為事物的關健環(huán)節(jié);目:網(wǎng)眼,引申為次要部分。比喻辦事情、做工作的時候要抓住關健環(huán)節(jié)帶動一般
【示例】做事要抓綱帶目,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第6句】:提綱挈領[tí gāng qiè lǐng]
【解釋】綱:魚網(wǎng)的總繩;挈:提起。抓住網(wǎng)的總繩,提住衣的領子。比喻抓住要領,簡明扼要。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善張網(wǎng)者引其綱,不一一攝萬目而后得。”《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宋史·職官志八》:“提綱而眾目張,振領而群毛理。”
【示例】因此便想到一個提綱挈領的法子。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六十回
【第7句】:握綱提領[wò gāng tí lǐng]
【解釋】握:拿、抓。比喻抓住要領或簡明扼要地把內(nèi)容提示出來。
【出處】晉·潘尼《答傅咸》詩:“悠悠群吏,非子不整;嗷嗷眾議,非子不靖。忽荷略紐,握綱提領;矯矯貞臣,惟國之屏。”
【第8句】:紀綱人論[jì gāng rén lún]
【解釋】紀綱:綱法,制度;人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行為準則。封建社會中應遵守的法度綱常、行為準則。
【出處】《漢書·武帝紀》:“二千石官長紀綱人倫,將何以佐朕燭幽隱,勸元元,厲蒸庶,崇鄉(xiāng)黨之訓哉?”
【第9句】:提綱振領[tí gāng zhèn lǐng]
【解釋】比喻抓住要領,簡明扼要。同“提綱挈領”。
【出處】《舊五代史·職官志》:“每在執(zhí)行,使庶僚則守法奉公,宰臣則提綱振領,必當彝倫攸敘。”
【示例】三十年后莫道楊岐龍頭蛇尾,其提綱振領大類云門。 ——宋·釋惟白《續(xù)傳燈錄》卷七
【第10句】:舉綱持領[jǔ gāng chí lǐng]
【解釋】舉:提出;綱:網(wǎng)的總繩;領:衣領。提起網(wǎng)的總繩,網(wǎng)眼就張開了;提起衣領一抖,衣服就順了。比喻辦事要抓住關鍵。
【出處】漢·王充《論衡·程材》:“舉綱持領,事無不定。”
【第11句】:三綱五常[sān gāng wǔ cháng]
【解釋】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封建禮教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規(guī)范。
【出處】《白虎通·三綱六紀》:“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漢·王充《論衡·問孔》:“五常之道,仁、義、智、信也。”
【示例】先生九經(jīng)皆通,無書不讀,豈不曉三綱五常之理? ——元·賈仲名《蕭淑蘭》第二折
【第12句】:頓綱振紀[dùn gāng zhèn jì]
【解釋】整頓朝綱,重振法紀。
【出處】《資治通鑒·周顯王四十八年》:“夫賢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頓綱振紀。”胡三省注:“頓,謂整頓。”
【第13句】:提綱舉領[tí gāng jǔ lǐng]
【解釋】比喻抓住要領,簡明扼要。同“提綱挈領”。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遇安禪師》:“提綱舉領,盡立主賓,如何是主?”
【第14句】:紀綱人倫[jì gāng rén lún]
【解釋】紀綱:綱法,制度;人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行為準則。封建社會中應遵守的法度綱常、行為準則。
【出處】《漢書·武帝紀》:“二千石官長紀綱人倫,將何以佐朕燭幽隱,勸元元,厲蒸庶,崇鄉(xiāng)黨之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