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服”的成語大全(63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服氣餐霞、金聲玉服、心服情愿等含“服”的成語63個,其中“服”開頭的8個,“服”結尾的29個,“服”在中間的26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服”開頭的成語
【第1句】:服氣餐霞[fú qì cān xiá]
【解釋】服氣:導引之術,即氣功;餐霞:指不食人間煙火。指修煉道術。
【出處】明·無名氏《女真觀》第二折:“服氣餐霞總是空,導引勞形枉費功。”
【第2句】:服冕乘軒[fú miǎn chéng xuān]
【解釋】冕:古代天子、諸侯及達官顯宦戴的禮帽;軒:有車廂或帷幔的車。指做官后飛黃騰達。
【出處】《左傳·哀公十五年》:“茍使我入獲國,服冕乘軒,三死無與。”晉·陸機《謝平原內史表》:“身登三閣,宦成兩宮。服冕乘軒,仰齒貴游。振景拔跡,顧邈同列。”
【示例】子母經年分散,喜蕓窗脫跡,服冕乘軒。 ——明·高濂《玉簪記·合慶》
【第3句】:服服帖帖[fú fú tiē tiē]
【解釋】指讓人信服或物品平整。
【出處】毛澤東《做革命的促進派》:“我們取得那么大的勝利,人家服服貼貼,敲鑼打鼓。”
【示例】我把他治得服服帖帖的。
【第4句】:服牛乘馬[fú niú chéng mǎ]
【解釋】役使牛馬駕車。
【出處】《周易·系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
【示例】自軒轅以來,服牛乘馬,今輦以人負,則人代畜。 ——《新唐書·王求禮傳》
【第5句】:服低做小[fú dī zuò xiǎo]
【解釋】形容低聲下氣,巴結奉承。
【出處】元·李文蔚《圯橋進履》第二折:“我又索含容折節,屈脊躬身,伏低做小,跪膝在塵埃。”
【示例】她就是沒有服低做小的想法,這讓他很為難。
【第6句】:服田力穡[fú tián lì sè]
【解釋】服:從事;穡:收獲谷物。指努力從事農業生產。
【出處】《尚書·盤庚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
【第7句】:服服貼貼[fú fú tiē tiē]
【解釋】指讓人信服或物品平整
【出處】毛澤東《做革命的促進派》:“我們取得那么大的勝利,人家服服貼貼,敲鑼打鼓。”
【示例】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18章:“他就立刻服服貼貼承認了他的'拳威’。”
【第8句】:服氣吞露[fú qì tūn lù]
【解釋】服氣:導引之術,即氣功。指修煉道術。
【出處】明·無名氏《洞玄升仙》頭折:“若論道姑修養,服氣吞露,搬離運坎,施仁布義,必有成仙之日也。”
“服”結尾的成語
【第1句】:金聲玉服[jīn shēng yù fú]
【解釋】比喻人的堅貞品格和操守。同“金聲玉色”。
【出處】戰國·宋·墨翟《墨子·經說》:“實,其志氣之見也;使人如己,不若金聲玉服。”
【示例】言其實充美則見于外者,若金聲玉服之昭著,即所謂榮也。 ——孫詒讓《墨子閑詁》
【第2句】:哀告賓服[āi gào bīn fú]
【解釋】賓服:古指諸侯或邊遠部落按時朝貢,表示依服、服從。后泛指歸順、服從。指哀求饒恕,愿意服從。
【出處】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一折:“我見他慌悚躊躇,左支右吾,跪在街衢,哀告賓服。”
【示例】他已經哀告賓服了,我們接受他的投降吧。
【第3句】:靚妝炫服[jìng zhāng xuàn fú]
【解釋】靚妝:美麗的裝飾;炫服:華麗的服裝。形容服飾打扮十分艷麗。也指打扮得十分艷麗的人。
【出處】唐·載浮《廣異記·王光本》:“忽見李氏自幃而出,靚妝炫服,有逾平素。”宋·劉克莊《小孤山記》:“如洛之牡丹,蜀之海棠,之芍藥,當其盛時,靚妝炫服,各極姿態。”
【示例】二人坐在一個亭子上,看著出入的短衣硬領、細腰長裙、團扇輕衫、靚妝炫服的中西士女。 ——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回
【第4句】:怏怏不服[yàng yàng bù fú]
【解釋】怏怏:形容不滿意的神情。不滿意,不服氣。
【出處】《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
【示例】邠府宿將史抗、溫儒雅、龐仙鶴、張獻明、李光逸功名素出懷光右,皆怏怏不服。 ——《資治通鑒·唐紀·代宗大歷十四年》
【第5句】:方巾闊服[fāng jīn kuò fú]
【解釋】方巾:古代秀才戴的方形軟帽。方形帽子,寬松的衣服。古代儒生的裝束。指儒生。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8回:“正說得熱鬧,街上又遇著兩個方巾闊服的。”
【第6句】:葛巾野服[gé jīn yě fú]
【解釋】葛巾:用葛布縫制的頭巾。戴葛布頭巾,穿鄉野粗布衣服。指隱士或道士的服飾。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二卷:“這國能葛巾野服,扮作了道童模樣。”
【示例】蘧太守也換了葛巾野服,拄著天臺藤杖,出來陪坐。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
【第7句】:弓調馬服[gōng diào mǎ fú]
【解釋】比喻辦任何事情,應先做好準備工作。
【出處】《荀子·哀公》:“弓調而后求勁焉,馬服而后求良焉。”
【第8句】:白龍魚服[bái lóng yú fú]
【解釋】魚服:穿起魚的外衣。白龍化為魚在淵中游。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隱藏身分,改裝出行。
【出處】漢·劉向《說苑·正諫》:“昔日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 漢·張衡《東京賦》:“白龍魚服,見困豫且。”
【示例】相公白龍魚服,隱姓潛名。倘或途中小輩不識高低,有毀相公者,何以處之?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四
【第9句】:鮮衣兇服[xiān yī xiōng fú]
【解釋】鮮:艷麗;兇服:素色的喪服。用鮮艷的衣料作喪服,成了違反風俗的奇裝異服。后多形容放浪無賴的裝飾打扮。
【出處】《漢書·酷吏傳·尹賞》:“乃部戶曹掾史,與鄉吏、亭長、里正、父老、伍人,雜舉長安中輕薄少年惡子,無市籍商販作務,而鮮衣兇服被鎧捍持刀兵者,悉籍記之,得數百人。”
【第10句】:角巾素服[jiǎo jīn sù fú]
【解釋】角巾:古代隱士的有棱形的頭巾。泛指便服。
【示例】我羨慕那些角巾素服的隱士。
【第11句】:黃冠草服[huáng guàn cǎo fú]
【解釋】粗劣的衣著。借指平民百姓。有時指草野高逸。
【出處】明·唐順之《與洪方洲郎中書》:“而所謂磊落超脫者,往往出于黃冠草服之間。”
【示例】純客道:“壯麗哉,王居也!黃冠草服,哪里配進去呢!” ——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回
【第12句】:黃冠野服[huáng guàn yě fú]
【解釋】粗劣的衣著。借指平民百姓。有時指草野高逸。同“黃冠草服”。
【出處】宋·蘇軾《贈寫真何充秀才》:“黃冠野服山家容,意欲置我山巖中。”
【示例】二月梅江波滟滟,黃冠野服期許劍。 ——古直《冷圃曲》
【第13句】:心服口不服[xīn fú kǒu bù fú]
【解釋】服:信服。心里信服嘴上卻不承認。
【示例】聽了這番解釋,她還是心服口不服
【第14句】:心服口服[xīn fú kǒu fú]
【解釋】服:信服。心里嘴上都信服。指真心信服。
【出處】《莊子·寓言》:“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
【示例】如今請出一個管得著的人來管一管,嫂子就心服口服,也知道規矩了。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九回
【第15句】:負固不服[fù gù bù fú]
【解釋】依恃險阻而不臣服。
【出處】《周禮夏官大司馬》:“野荒民散則削之,負固不服則侵之。”鄭玄注:“負,猶恃也,固,險可依以固者也;不服,不事大也。”
【示例】張維等今被大兵圍困,負固不服。 ——《水滸傳》第九九回
【第16句】:心悅誠服[xīn yuè chéng fú]
【解釋】悅:愉快,高興;誠:硬實。由衷地高興,真心地服氣。指真心地服氣或服從。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示例】小弟若在兩位才女跟前稱了晚生,不但毫不委曲,并且心悅誠服。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三回
【第17句】:亂頭粗服[luàn tóu cū fú]
【解釋】頭發蓬亂,衣著隨便。形容不愛修飾。
【出處】明·王彥泓《個人》詩:“雙臉斷紅初卻坐,亂頭粗服總傾城。”
【示例】自己是亂頭粗服,孩子們也啼哭喧鬧。 ——冰心《我的學生》
【第18句】:從風而服[cóng fēng ér fú]
【解釋】從:順從;服:服從。象順風倒下一樣就迅速服從了。
【出處】《戰國策·秦策一》:“山東之國,從風而服。”
【第19句】:水土不服[shuǐ tǔ bù fú]
【解釋】對于一個地方的氣候條件或飲食習慣不能適應。
【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不習水土,必生疾病。”《宋書·索虜傳》:“道理來遠,或不服水土,藥自可療。”
【示例】大抵此癥,起于飲食失調,兼之水土不服,食積于小腹之中,凝滯不消,遂至生熱,升至胸中,便覺饑餓。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二十
【第20句】:奇裝異服[qí zhuāng yì fú]
【解釋】奇:新奇的;異:特別的。比一般人衣著式樣特異的服裝(多含貶義)。
【出處】戰國·楚·屈原《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示例】這真和女子非梳頭不可的教育,“奇裝異服”者要抓進警廳去辦罪的政治一樣離奇。 ——魯迅《墳·從胡須說到牙齒》
【第21句】:口服心服[kǒu fú xīn fú]
【解釋】服:信服。心里嘴上都信服。指真心信服。
【出處】《人民文學》1977年第9期:“毛主席從革命的根本利益出發,啟發我們顧全大局,使我口服心服。”
【示例】我們就是要讓他口服心服。
【第22句】:白龍微服[bái lóng wēi fú]
【解釋】比喻貴人微服出行,恐有估計不到的災禍。
【出處】西漢·劉向《說苑·正諫》:“昔白龍下清泠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
【示例】秋草木蘭馳道靜,白龍微服記為魚。 ——清·黃遵憲《和鐘西耘庶常津門感懷詩》
【第23句】:返我初服[fǎn wǒ chū fú]
【解釋】返:歸還;初服:未做官時的衣服。比喻辭官歸隱。
【出處】三國·魏·曹植《七啟》:“愿返初服,從子而歸。”
【第24句】:上下有服[shàng xià yǒu fú]
【解釋】指舊時等級,上下級服裝有嚴格區別。
【出處】《左傳·襄公三十年》:“子產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廬井有伍。”
【第25句】:舒舒服服[shū shū fú fú]
【解釋】身心感到輕松愉快舒適。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9回:“家里唱動戲,我又不得舒舒服服的看。”
【示例】和風吹拂,我舒舒服服地躺在草地上,十分愜意。
【第26句】:華冠麗服[huá guān lì fú]
【解釋】冠:帽子。形容衣著華麗。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回:“又行了半日,忽見街北蹲著兩全大石獅子,三間獸頭大門,門前列坐著十來個華冠麗服之人,正門不開,只東西兩角門有人出入。”
【第27句】:義兵不攻服[yì bīng bù gōng fú]
【解釋】服:降服歸順者。主持正義的軍隊不去攻打已經降服歸順的士兵。
【出處】《呂氏春秋·長攻》:“不然。吾聞之,義兵不攻服,仁者食饑餓。今服而攻之,非義兵也;饑而不食,非仁體也。不仁不義,雖得十越,吾不為也。”
【第28句】:靚妝艷服[jìng zhāng yàn fú]
【解釋】靚妝:美麗的裝飾;艷服:艷麗的服裝。形容服飾打扮十分艷麗。也指打扮得十分艷麗的人。
【出處】唐·載浮《廣異記·王光本》:“忽見李氏自幃而出,靚妝炫服,有逾平素。”宋·梅堯臣《依韻和烏程李著作四首》其三:“靚妝艷服游川上,簫鼓聲中俗自歡。”
【示例】因為寺廟是靚妝艷服婦女集中之地,所以游手好閑的浪蕩子弟、地痞流氓,每日必到。 ——高陽《清官冊》五
【第29句】:濃妝艷服[nóng zhuāng yàn fú]
【解釋】指婦女妝飾濃重、艷麗。同“濃妝艷裹”。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三十五回:“眾宮人都濃妝艷服,騎在馬上,一簇綺羅,千行絲竹,從大內直排至西苑。”
【示例】曾樸《孽海花》第六回:“把個小姐看得忍俊不禁,竟濃妝艷服的現出了莊嚴寶相。”
“服”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心服情愿[xīn fú qíng yuàn]
【解釋】心里服氣,完全愿意,沒有一點勉強。多指自愿做出某種犧牲。
【出處】宋·王明清《摭青雜說·項四郎》:“此事兒甘心情愿也。”
【示例】早要你出,你一定不肯多出;必須逼你到這條路上來,然后你方心服情愿的多出!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八回
【第2句】:以寬服民[yǐ kuān fú mín]
【解釋】寬:寬厚;服:信服。寬厚待人,民眾才能順服。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年》:“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
【第3句】:無服之喪[wú fú zhī sàng]
【解釋】指有悲惻之心而無服喪之舉。
【出處】《禮記·孔子閑居》:“凡民有喪,匍匐救之,無服之喪也。”
【第4句】:侯服玉食[hóu fú yù shí]
【解釋】侯服:王侯之服;玉食:珍美食品。穿王侯的衣服,吃珍貴的食物。形容豪華奢侈的生活。
【出處】《漢書·敘傳下》:“侯服王食,敗俗傷化。”
【示例】湛族為盛門,性頗豪侈,侯服玉食,窮滋極珍。 ——《晉書·夏侯湛傳》
【第5句】:作小服低[zuò xiǎo fú dī]
【解釋】指與人作妾或順從比己低下者。形容謙退溫順。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寶玉又是天生成慣能作小服低,賠身下氣,情性體貼,話語綿纏。”
【第6句】:做小服低[zuò xiǎo fú dī]
【解釋】形容低聲下氣,甘居人下。
【出處】高陽《胡雪巖全傳·紅頂商人》:“一方面是芙蓉柔順,甘于做小服低。”
【示例】你難道就一輩子這樣做小服低下去嗎?
【第7句】:微服出巡[wēi fú chū xún]
【解釋】微服:平民服飾;出巡:到地方巡查。舊指皇帝或官吏穿上平民服裝進行暗訪或查巡以了解真實情況。
【出處】《孟子·萬章下》:“孔子不悅于魯衛。遭宋桓司馬,將要而殺之,微服而過宋。”
【第8句】:驥服鹽車[jì fú yán chē]
【解釋】驥:駿馬;服:駕馭。讓駿馬駕鹽車。比喻使用人才不當。
【出處】《戰國策·楚策六》:“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大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潰,漉法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
【示例】驥服鹽車不稱情,輕裘肥馬鳳凰城。 ——宋·黃庭堅《次韻晁補之廖正一贈答詩》
【第9句】:微服私行[wēi fú sī xíng]
【解釋】微服:平民服裝。私行:秘密出行。舊指皇帝或官吏穿上平民服裝秘密到民間探訪民情或疑難重案。
【出處】明·王世貞《鳴鳳記·鄢趙爭寵》:“只是此行斂些光彩,不可喝道而去,只得微服私行罷。”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上冊:“誰也不知道他微服私行。”
【第10句】:以渴服馬[yǐ kě fú mǎ]
【解釋】使馬忍渴受訓,從人驅遣。比喻用苛政治民,不能使人真心順服。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右下》:“造父為齊王駙駕,以渴服馬,百日而服成……王曰:'效駕于圃駕于圃中。’造父驅車入圃,馬見圃池而走,造父不能禁。造父以渴服馬久矣,今馬見池,馯而走,雖造父不能治……”
【第11句】:無服之殤[wú fú zhī shāng]
【解釋】古指未滿八歲而夭折。因未成年,無喪服之禮,故稱。
【出處】《儀禮·喪服》:“不滿八歲以下,皆為無服之殤。無服之殤,以日易月;以日易月之殤,殤而無服。”
【示例】太常禮院言準禮為無服之殤,詔特舉哀成服。 ——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七十二
【第12句】:降服而囚[xiang fu er qiu]
【解釋】脫去上衣,象囚犯那樣,表示謝罪。
【第13句】:拳拳服膺[quán quán fú yīng]
【解釋】拳拳:緊握不舍,引伸為懇切;服膺:銘記心中。形容懇切地牢記不忘。
【出處】《禮記·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示例】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不失之矣。 ——唐·韓愈《禘祫議》
【第14句】:以德服人[yǐ dé fú rén]
【解釋】以良好的德行使百姓歸順、服從統治者。
【出處】宋·范仲淹《奏上時務書》:“臣聞以德服人,天下欣戴,以力服人,天下怨望。”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下冊:“這樣,便只有'以德服人’來打碼頭,想起'沖天炮’的嘴臉,實在可恨。”
【第15句】:陰服微行[yīn fú wēi xíng]
【解釋】微行:帝王、官吏隱藏自己身份改裝出行。舊指帝王或官吏穿便裝,隱瞞自己的身份進行民訪。
【第16句】:盛服先生[shèng féi xiān shēng]
【解釋】指戴儒冠,穿儒裝,衣冠齊整的文人。
【出處】漢·劉向《說苑·貴德》:“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譽諛之聲,日滿于耳,虛美熏心,實禍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示例】盛服先生,謂儒紳也,秦之時,羞文學,好武勇,故稱。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
【第17句】:輸心服意[shū xīn fú yì]
【解釋】猶言真心順從。
【出處】明·羅貫中《平山冷燕》第十六回:“明鋒爭利芥針,投暗暗輸心服意。”
【示例】玉飛見妹子貌美異常,輸心服意,再見他舉止安詳,更兼出言和雅。 ——清·天花才子《快心編三集》第五回
【第18句】:以力服人[yǐ lì fú rén]
【解釋】力:權勢,武力。用強制手段使人服從。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
【示例】壓服的結果總是壓而不服。以力服人是不行的。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第19句】:粗服亂頭[cū fú luàn tóu]
【解釋】粗服:粗布衣服;亂頭:蓬頭亂發。形容不講究修飾。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裴令公有俊容儀,脫冠冕,粗服亂頭皆好。時人以為玉人。”
【示例】書極潦草,中有結法,時時得佳字,豈晉人所謂裴叔則粗服亂頭亦自好耶?(明·王士楨《題祝希哲小簡》)
【第20句】:安生服業[ān shēng fú yè]
【解釋】指平穩地生活,安心地從事自己的生業。
【出處】梁斌《紅旗譜》:“她想到馮老蘭,不一定肯讓朱老忠安生服業地活下去,她的心情更加憂懼不安。”
【示例】你要好好安生服業,養家活口。
【第21句】:以理服人[yǐ lǐ fú rén]
【解釋】用道理來說服人。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示例】對于錯誤的意見,不能壓服,而是說服,以理服人。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第22句】:不服水土[bù fú shuǐ tǔ]
【解釋】不能適應移居地方的氣候和飲食習慣。
【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不習水土,必生疾病。”《宋書·索虜傳》:“道理來遠,或不服水土,藥自可療。”
【示例】吾兵久勞于外,不服水土,必生疾病。宜召軍還,再作后圖。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二0回
【第23句】:胡服騎射[hú fú qí shè]
【解釋】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數民族。指學習胡人的短打服飾,同時也學習他們的騎馬、射箭等武藝。
【出處】《戰國策·趙策二》:“今吾(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
【第24句】:炫服靚妝[xuàn fú jìng zhāng]
【解釋】炫服:華麗的服裝;靚妝:美麗的裝飾。形容服飾打扮十分艷麗。也指打扮得十分艷麗的人。
【出處】唐·載浮《廣異記·王光本》:“忽見李氏自幃而出,靚妝炫服,有逾平素。”
【示例】鐃吹拍拍走煙塵,炫服靚妝千萬人。 ——明·袁宏道《迎春歌和江進之》
【第25句】:變服詭行[biàn fú guǐ xíng]
【解釋】變:更換;服:服裝;詭:詭秘。更換服裝,秘密趕路。
【出處】唐·韓愈《清邊郡王楊燕奇碑文》:“變服詭行,日倍百里。”
【第26句】:心服首肯[xīn fú shǒu kěn]
【解釋】指心里信服,并點頭同意。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然則他何不一開口就照在青云山口似懸河的那派談鋒?也不愁那姑娘不低首下心的心服首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