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存”的成語大全(121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存恤耆老、片瓦不存、取亂存亡等含“存”的成語121個,其中“存”開頭的16個,“存”結尾的39個,“存”在中間的66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存”開頭的成語
【第1句】:存恤耆老[cún xù qí lǎo]
【解釋】恤:救濟;存恤:慰問救濟;耆:古稱六十歲為耆;耆老:指年老的人。慰問救濟年老的人。
【出處】《三國志·魏志·呂蒙傳》:“蒙旦暮使親近存恤耆老,問所不足,疾病者給醫藥,饑寒者賜衣糧。”
【第2句】:存亡安危[cún wáng ān wēi]
【解釋】使將要滅亡的保存下來,使極其危險的安定下來。形容在關鍵時刻起了決定作用。
【出處】《荀子·王制》:“功名之所就,存亡安危之所墮,必將于愉殷赤心之所。”
【第3句】:存亡絕續[cún wáng jué xù]
【解釋】絕:完結;續:延續。事物處在生存或滅亡、斷絕或延續的關鍵時刻。形容局勢萬分危急。
【出處】清·劉大櫆《金節母傳》:“嗚呼,太恭人以一女子,當金氏存亡絕續之交,一心惟鞠子為事。”
【示例】這六十年中,算是中國存亡絕續的大關頭。 ——清·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一回
【第4句】:存心不良[cún xīn bù liáng]
【解釋】存心:懷著某種心思或打算。指存著壞心眼。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06回:“他不服查賬,非但是有弊病,一定是存心不良的了。”
【示例】他在這件事上一直存心不良的。
【第5句】:存而不論[cún ér bù lùn]
【解釋】存:保留。指把問題保留下來,暫不討論。
【出處】《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
【示例】其源雖出于《洪范》,然既為術數之學,則治經者存而不論可矣。 ——清·陳澧《東塾讀書記·尚書》
【第6句】:存榮沒哀[cún róng mò āi]
【解釋】存:生存;榮:光耀;哀:悲傷。活著受人尊敬,死后令人哀痛。
【出處】漢·蔡邕《陳太丘碑文》:“斯可謂存榮沒哀,死而不朽者矣。”
【第7句】:存亡續絕[cún wáng xù jué]
【解釋】存:保存;續:接續。恢復滅亡的國家,延續斷絕了的貴族世家。
【出處】清·龔自珍《古史鉤沉論二》:“天生孔子不后周,不先周也,存亡續絕,俾樞紐也。”
【第8句】:存心積慮[cún xīn jī lǜ]
【解釋】指長期、一貫的思想、想法。
【出處】宋·蘇轍《進策五道·臣事下》第三道:“社稷之臣可使死宗廟,郡縣之臣可使死封疆,文吏可使死其職,武吏可使死其兵,天下之人,其存心積慮,皆以為當然,是以寇至而不懼,難生而無變。”
【第9句】:存亡危急之秋[cún wáng wēi jí zhī qiū]
【解釋】指生存、滅亡、危險、緊急的關鍵時刻。
【出處】毛澤東《國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務》:“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應計較過去的一切,而當與全國國民徹底更始,力謀團結,以保國家之生命與生存。”
【第10句】:存十一于千百[cún shí yī yú qiān bǎi]
【解釋】指亡多而存少。
【出處】語出晉·陸機《嘆逝賦》:“顧舊要于遺存,得十一于千百。”
【示例】而今學者尚知宗孔氏、崇仁義、貴王賤霸而已,其大經大法皆亡滅而不救、壞爛而不收,所謂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 ——唐·韓愈《與孟尚書書》
【第11句】:存亡繼絕[cún wáng jì jué]
【解釋】存:保存;繼:接續。恢復滅亡的國家,延續斷絕了的貴族世家。
【出處】《論語·堯曰》:“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公羊傳·僖公十七年》:“桓公嘗有繼絕存亡之功,故君子為之諱也。”
【示例】他是要明王道,辨人事,分明是非善惡不肖,存亡繼絕,補敝起廢,作后世君臣龜鑒。 ——朱自清《經典常談·史記漢書第九》
【第12句】:存亡有分[cún wáng yǒu fèn]
【解釋】存:生存;亡:死亡;分:定分。人的生死、物的存亡各有定分。
【出處】《三國志·魏志·陳群傳》:“長短有命,存亡有分。”
【第13句】:存而不議[cún ér bù yì]
【解釋】存:保留;議:討論。指把問題保留下來,暫不討論。
【出處】唐·獨孤及《仙掌銘并序》:“后代揭厲于玄蹤者,聆其風而駭之,或謂詼詭不經,存而不議。”
【第14句】:存心養性[cún xīn yǎng xìng]
【解釋】保存赤子之心,修養善良之性。舊時儒家宣揚的修養方法。
【出處】《孟子·盡心上》:“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示例】釋氏只令人到知天處休了,更無存心養性事天也。 ——《二程全書·外書十二》
【第15句】:存亡未卜[cún wáng wèi bǔ]
【解釋】卜:猜測,估計。或是活著,或是死了,不能預測。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十七:“況宗族遠離,夫家存亡未卜,隨緣快活,亦足了一生矣。”
【示例】吾兒賓王不聽賢侄之言,輕舉妄動,以致合家離散,孫兒跟在軍前,存亡未卜。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回
【第16句】:存神索至[cún shén suǒ zhì]
【解釋】存神:保養精神;索至:尋找事物深奧的道理。舊指品德高尚的人注重保養精神,以探尋事物深奧的道理。
【出處】漢·揚雄《法言·問神》:“圣人存神索至。”
“存”結尾的成語
【第1句】:片瓦不存[piàn wǎ bù cún]
【解釋】一塊瓦都沒有了。形容房屋全部毀壞。
【出處】《宋史·錢若水傳》:“況城邑焚毀,片瓦不存,所過山林,林木匱乏。城之甚勞,未見其利。”
【示例】我們在少林寺清修,與世無爭,你何以派了贓官,將佛門勝地燒得片瓦不存? ——金庸《書劍恩仇錄》第二十回
【第2句】:推亡固存[tuī wáng gù cún]
【解釋】推翻行亡道之國,鞏固行存道之邦。
【出處】《尚書·湯誓》:“佑賢輔德,顯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亂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
【示例】齊主荒亂,不久必亡,推亡固存,古有常訓,朕已決計北伐,無庸疑議! ——蔡東藩《南北史演義》第七十六回
【第3句】:萬古長存[wàn gǔ cháng cún]
【解釋】萬古:千秋萬代。指某種好的精神或品德永遠存在。
【出處】宋·晁補之《次韻蘇門下寄題雪浪石》:“公歸廊廟誰得挽,此石萬古當長存。”
【示例】他的豐功偉績萬古長存。
【第4句】:刃沒利存[rèn mò lì cún]
【解釋】刃:刀口;沒:隱沒,消失;利:刀口鋒利處。刀口沒有了,它的鋒利之處尤在。比喻根本不存在的事。
【出處】南朝·梁·范縝《神滅論》:“神之于質,猶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猶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無刃,舍刃無利,未聞刃沒而利存,豈容形亡而神在。”
【第5句】:兩利俱存[liǎng lì jù cún]
【解釋】對雙方有利,就可以都存在。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
【示例】泇開于梗漕之日,固不可因泇而廢黃;漕于於泇成之后,亦不可因黃而廢泇。兩利俱存,庶幾緩急可賴。 ——《明史·河渠志五》
【第6句】:名不常存[míng biāo qīng shǐ]
【解釋】標:寫明;青史:古代在竹簡上記事,因稱史書。把姓名事跡記載在歷史書籍上。形容功業巨大,永垂不朽。
【出處】唐·杜甫《贈鄭十八賁》詩:“古人日以遠,青史字不泯。”
【示例】老宰輔,你若存的趙氏孤兒,當名不常存,萬古流芳。 ——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二折
【第7句】:風韻猶存[fēng yùn yóu cún]
【解釋】形容中年婦女仍然保留著優美的風姿。
【出處】清·王韜《淞隱漫錄》:“ 其母雖屬徐娘,豐韻猶饒,老蚌固宜出此明珠。”
【示例】她雖然已有五十幾歲,但風韻猶存。
【第8句】:徐娘半老,風韻猶存[xú niáng bàn lǎo,fēng yùn yóu cún]
【解釋】徐娘:梁元帝妃徐氏,泛指婦女。指尚有風韻的中年婦女
【出處】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論人言可畏》:“一遇到女人,可就要發揮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風韻猶存’,就是'豆蔻年華,玲瓏可愛。’”
【第9句】:片瓦無存[piàn wǎ wú cún]
【解釋】一塊瓦都沒有了。形容房屋全部毀壞。
【出處】《明史·五行志一》:“貴州暴雪,形如土磚,民居片瓦無存者。”
【示例】瘋僧,你就把相府燒個片瓦無存,我也要把你解到有司衙門,打你八十竹棍,方出我胸中之氣。” ——《濟公全傳》第十九回
【第10句】:一息尚存[yī xī shàng cún]
【解釋】息:呼吸,氣息;尚:還。還有一口氣。指生命的最后階段。
【出處】《論語·泰伯》:“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朱熹注:“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謂遠矣。”
【示例】我下定決心,象陳毅同志病中表現的那樣,一息尚存,努力不懈! ——張茜《陳毅詩詞選集·序言》
【第11句】:碩果獨存[shuò guǒ dú cún]
【解釋】唯一留存下來的大果子。比喻由于時間的推移,留存下來僅存的人或事物。
【出處】《周易·剝》:“上九,碩果不食。”
【示例】今則曾未須臾,而生死聚敬,升沉顯晦之變不可勝窮,而彭子獲以碩果獨存,豈非天哉。 ——清·侯方域《彭容園文序》
【第12句】:百無一存[bǎi wú yī cún]
【解釋】存:存在。一百個里面沒有留下一個。指喪失殆盡。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2卷:“多被王仙其作寇殘滅,里閭人物,百無一存。”
【第13句】:繼繼存存[jì jì cún cún]
【解釋】指前后相承,延續不斷。同“繼繼承承”。
【出處】瞿秋白《〈赤都心史〉序》:“只見電影中繼繼存存陸續相銜的影像,而實質上卻是一個一個獨立的影片。”
【第14句】:碩果僅存[shuò guǒ jǐn cún]
【解釋】唯一留存下來的大果子。比喻由于時間的推移,留存下來僅存的人或事物。
【出處】《易·剝》:“上九,碩果不食。”
【示例】我只得隨手把這個碩果僅存的銀角子交給他們。 ——鄒韜奮《經歷·再被羈押》
【第15句】:浩氣長存[hào qì cháng cún]
【解釋】浩氣:即正氣,剛直正大的精神。浩然之氣永遠長存。
【示例】他的逝世流芳千古,浩氣長存。
【第16句】:手澤尚存[shǒu zé shàng cún]
【解釋】手澤:為手汗所沾潤。指先人遺物仍然保存著。多指著述、手跡。
【出處】《禮記·玉藻》:“父沒而不能讀父之書,手澤存焉爾。”唐·劉禹錫《唐故相贈司空令狐公集紀》:“先正司空與丈人為顯交,撤懸之前五日,所賦詩寄友非他人也。今手澤尚存。”
【第17句】:與世長存[yǔ shì cháng cún]
【解釋】和世界一起永遠存在。多用于贊頌人的功績和不朽的精神品德。
【第18句】:齒弊舌存[chǐ bì shé cún]
【解釋】指剛者易折,柔者難毀。
【出處】語出漢·劉向《說苑·敬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
【示例】齒弊舌存,含垢藏疾。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
【第19句】:適者生存[shì zhě shēng cún]
【解釋】適:符合,適應。適應環境要求的就能生存下去
【示例】社會競爭十分殘酷,適者生存
【第20句】:涉想猶存[shè xiǎng yǒu cún]
【解釋】涉想:想到,念及;猶;還。形容某種情景依然存在于想像之中。
【出處】南朝·梁·何遜《為衡山侯與婦書》:“帳前微笑,涉想猶存,而幄里余香,從風且歇。”
【第21句】:百不一存[bǎi bù yī dài]
【解釋】猶言無一寬免。
【出處】《新唐書·酷吏傳·來俊臣》:“后信之,詔于麗景門別置獄,敕俊臣等顓按事,百不一貸。”
【示例】《南史·蔡廓傳附蔡興宗》:“時士庶危懼,衣冠咸欲遠徒,后皆流離外難,百不一存。”
【第22句】:齒亡舌存[chǐ wáng shé cún]
【解釋】亡:脫落,不存在。牙齒都掉了,舌頭還存在。比喻剛硬的容易折斷,柔軟的常能保全。
【出處】漢·劉向《說苑·敬慎》:“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
【示例】你不了解齒亡舌存的道理嗎?
【第23句】:救亡圖存[jiù wáng tú cún]
【解釋】救:拯救;亡:危亡;圖:謀求;存:生存。拯救國家的危亡,謀求國家的生存。
【出處】清·王無生《論小說與改良社會之關系》:“夫欲救亡圖存,非僅恃一二才士所能為也。”
【示例】使得今天處在民族敵人侵入的緊急關頭的中國有了救亡圖存的條件。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第24句】:永世長存[yǒng shì cháng cún]
【出處】《莊嚴的毛主席紀念堂》:“雙層平臺的漢白玉欄板上,精雕著萬年青花飾,象征著紅色的江山將永世長存。”
【第25句】:羅縷紀存[luó lǚ jì cún]
【解釋】羅縷:詳細;紀存:紀錄保存。指詳細記錄并保存。
【出處】清·袁枚《祭妹文》:“悔當時不將嫛堄情狀,羅縷紀存。”
【第26句】:片甲無存[piàn jiǎ wú cún]
【解釋】一片鎧甲都沒保存下來。形容全軍覆沒。同“片甲不存”。
【出處】明·梁辰魚《浣紗記·交戰》:“殺得他只輪不返,片甲無存,望風而逃,渡江去了。”明·陳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十一回:“末將明日使姜尚無備,再殺他個片甲無存,早早奏凱。”
【示例】臣聞兀術又犯中原,有岳飛青龍山大戰,殺得番兵片甲無存。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二十四回
【第27句】:懿范長存[yì fàn cháng cún]
【解釋】懿范:美好的風范。美好的風范永遠留存下去。多用于稱頌婦女的品德好。
【出處】晉·陸云《贈顏驃騎后二首·有皇》:“思我懿范,萬民未服。”
【示例】墳前一塊高大的石碑上,鐫刻著“懿范長存”四個大字。墳墓周圍,栽上成排的松柏。 ——李文澄《努爾哈赤》二
【第28句】:巋然獨存[kuī rán dú cún]
【解釋】巋然:高峻獨立的樣子。形容經過變亂而惟一幸存的事物。
【出處】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自西京未央、建章之殿,皆見隳壞,而靈光巋然獨存。”
【示例】諸公既沒,公巋然獨存。 ——宋·陸游《曾文清公墓志銘》
【第29句】:目想心存[mù xiǎng xīn cún]
【解釋】凝思想象。多指追憶故人或往事。
【出處】晉·陸機《贈弟士龍詩十首》其十:“企佇朔路,言送爾歸。心存言宴,目想容暉。”晉·潘岳《寡婦賦》:“竊冥兮潛翳,心存兮目想。”
【示例】目想心存妙尤極,研巧核能狀不得。 ——唐·徐光溥《題黃居寀秋山圖》
【第30句】:蕩然無存[dàng rán wú cún]
【解釋】蕩然:完全空無。形容東西完全失去,一點沒有留下。
【出處】南朝·梁·任昉《為梁武帝集墳籍令》:“近災起柏梁,遂延渠閣,青編素簡,一同煨盡,湘囊綖帙,蕩然無存。”
【示例】使民國政制,蕩然無存,澔澔新邦,懸為虛器。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五十九回
【第31句】:亡人自存[wáng mén zì cún]
【解釋】亡:死亡;存:留存。犧牲別人保全自己。泛指毀掉別人成全自己的卑鄙自私的行為。
【出處】《三國志·蜀志·秦密傳》:“殺人自生,亡人自存,經之所疾。”
【第32句】:齒敝舌存[chǐ bì shé cún]
【解釋】牙齒都掉了,舌頭還留存。比喻剛硬的容易折斷,柔軟的常能保全。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素暴悍者,欲其觀古人之小心黜己,齒敝舌存,含垢藏疾,尊賢容眾,苶然沮喪,若不勝衣也。”
【第33句】:目擊道存[mù jī dào cún]
【解釋】眼睛一看便知道“道”存在著。后指聲氣相求,志同道合。
【出處】《莊子·田子方》:“仲尼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
【示例】與天下公共,必有目擊道存者矣。 ——元·一虛叟《題四子贊》
【第34句】:推亡故存[tuī wáng gù cún]
【解釋】推倒亂亡之國,鞏固已存之邦。
【出處】《尚書·湯誓》:“佑賢輔德,顯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亂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
【第35句】:片甲不存[piàn jiǎ bù cún]
【解釋】一片鎧甲都沒保存下來。形容全軍覆沒。
【出處】明·梁辰魚《浣紗記·死忠》:“我夫差收楚服越……昨遣太宰先領一枝軍支,與齊戰于艾陵之上,殺得他片甲不存。”
【示例】乘其不備,人銜枚,馬摘轡,暗劫營寨,殺彼片甲不存,方知我等利害。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回
【第36句】:青山不老,綠水長存[qīng shān bù lǎo,lǜ shuǐ cháng cún]
【解釋】指經過的時間長久,比喻永存。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0回:“青山不老,綠水長存。他日事成,必當厚報。”
【第37句】:勢不兩存[shì bù liǎng cún]
【解釋】指敵對的事物不能同時并存。
【出處】《韓非子·孤憤》:“故資必不勝而勢不兩存,法術之士焉得不危?”
【示例】得報懇惻,知與休久結嫌隙,勢不兩存。 ——《三國志·吳志·陸遜傳》
【第38句】:萬年長存[wàn nián cháng cún]
【解釋】萬年:久遠。指精神或品德永世長存。
【出處】周定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刻著以紅星、松柏和旗幟組成的裝飾花紋,象征著先烈們的革命精神萬年長存,永遠照耀著后代。”
【第39句】:顆粒無存[kē lì wú cún]
【解釋】顆粒:一顆一粒。指糧食沒有收成。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回:“這些野獸就算嘴饞好吃,也不能吃得顆粒無存。”
【示例】船上米糧,都被劫的顆粒無存,如今餓的頭暈眼花,哪有氣力還去拿蒿弄柁?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一回
“存”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取亂存亡[qǔ luàn cún wáng]
【解釋】古代國家的一種自視正義的對外策略。指奪取政治荒亂的國家,保全將亡的國家。
【第2句】:去其糟粕,存其精華[qù qí zāo pò,cún qí jīng huá]
【解釋】糟粕:酒糟,比喻無用的東西。把有用的東西留下,把無用的東西丟掉。
【出處】李銳《毛澤東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動·學生時代》:“他們對于中國的舊東西和外國的新東西……是'去其糟粕,存其精華’,是'斟酌國情,兩無所偏’。”
【第3句】:共存共榮[gòng cún gòng róng]
【解釋】共同存在,共同繁榮。一般多指國與國之間的關系。
【出處】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80章:“通電就職時列舉四項方針:(1)停止內戰,(2)外交上采取睦鄰主義,冀達共存共榮目的,(3)……”
【示例】我們本著共存共榮的原則行事。
【第4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yān fù]
【解釋】焉:哪兒;附:依附。皮都沒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
【出處】《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示例】倘若朕的江山不保,你們不是也跟著家破人亡?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第5句】:棄文存質[qì wén cún zhì]
【解釋】指不加文飾,保留本旨。
【出處】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一章第五節:“他們首創了棄文存質,保存經意,照原本直譯的方法,因而為后來譯家所遵守。”
【第6句】:心存芥蒂[xīn cún jiè dì]
【解釋】芥蒂:本指細小的梗塞物,后比喻心里的不滿或不快。指心里對人對事有怨恨或不愉快的情緒。
【出處】漢·司馬相如《子虛賦》:“吞若云夢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芥蒂。”
【示例】若在平時,吳佩孚定要反對,此際卻心存芥蒂,貌為客氣。 ——蔡東藩、許厪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百二十六回
【第7句】:意存筆先[yì cún bǐ xiān]
【解釋】意:構思。指寫字作畫,先構思成熟,然后下筆。
【出處】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二:“顧愷之之跡,緊勁聯綿,循環超忽,調格逸易,風趨電疾,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所以全神氣也。”
【第8句】:同生死,共存亡[tóng shēng sǐ,gòng cún wáng]
【解釋】一同生,一同死。形容彼此間利害一致,生死與共。
【出處】《隋書·鄭譯傳》:“鄭譯與朕同生共死,間關危難,興言急此,何日忘之。”
【第9句】:心存高官,志在巨富[xīn cún gāo guān,zhì zài jù fù]
【解釋】存:想念。一心想做高官,大富大貴。
【出處】明·李贄《焚書·又與焦弱侯》:“彼以為周、程、張、朱者,皆口談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第10句】:皮之不存,毛將安傅[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ān fù]
【解釋】存:存留;附:附著。皮都沒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示例】今云欲預九錫之慶,乃甘心促壽愈疾以從之,所謂皮之不存,毛將安傅,豈不愚惑之甚哉!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第五卷
【第11句】:去食存信[qù shí cún xìn]
【解釋】比喻寧可失去糧食而餓死,也要堅持信義。
【出處】《論語·顏淵》:“去食,自古緣有死,民無信不立。”
【示例】《傳》稱“去食存信”,孔子曰:“民無信不立。”昔項羽既入咸陽,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誰奪耶? ——唐·吳兢《貞觀政要·誠信》
【第12句】:有了存孝,不顯彥章[yǒu le cún xiào,bù xiǎn yán zhāng]
【解釋】存孝、彥章:李存孝、王彥章,五代時人,有勇力。有了李存孝,就顯不出王彥章。比喻兩雄不能并立。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十九回:“實合你說,如今我還多著李成名媳婦,李成名媳婦還多著我,再要掛搭上他,可說'有了存孝,不顯彥章’。”
【第13句】:若存若亡[ruò cún ruò wáng]
【解釋】有時記在心里,有時則忘記掉。用以形容若有若無,難以捉摸。
【出處】春秋·楚·李耳《老子》:“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示例】后世人天路隔,心量淺隘,上世之事,若存若亡矣。 ——明·李贄《史綱評要·三皇五帝紀·人皇氏》
【第14句】:運用之妙,存乎一心[yùn yòng zhī miào,cún hū yī xīn]
【解釋】存乎:在于。意思是擺好陣勢以后出戰,這是打仗的常規,但運用的巧妙靈活,全在于善于思考。指高超的指揮作戰的藝術。
【出處】《宋史·岳飛傳》記載,岳飛對宗澤說:“陣而后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示例】古人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個“妙”,我們叫做靈活性,這是聰明的指揮員的出產品。 ——毛澤東《論持久戰》
【第15句】:儉存奢失[jiǎn cún shē shī]
【解釋】儉:節儉。存:留存。奢:奢侈。節儉的人就是能留存下來,奢侈的人必然敗亡。
【出處】唐·白居易《杏為梁》:“儉存奢失今在目,安用高墻圍大屋。”
【第16句】:屈己存道[qū jǐ cún dào]
【解釋】比喻委屈自己,保存道義。
【出處】《三國志·魏志·曹丕傳》:“欲屈己以存道,貶身以救世。”
【第17句】:國之存亡,匹夫有責[guó zhī cún wáng,pǐ fū yǒu zé]
【解釋】匹夫:平民男子。指國家興亡大事,每個平民都有責任。
【示例】國之存亡,匹夫有責,我們不能袖手旁觀。
【第18句】:危急存亡之秋[wēi jí cún wáng zhī qiū]
【解釋】危險至極的緊急關頭。
【示例】在危急存亡之秋,往往會出現能扭轉乾坤的偉大人物。
【第19句】:身在江湖,心存魏闕[shēn zài jiāng hú,xīn cún wèi què]
【解釋】魏闕:古代宮門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稱。舊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著進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諷刺迷戀功名寶貴的假隱士。
【出處】《莊子·讓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
【示例】他此時雖然是已經罣誤,然而一言一動,仍不失他“身在江湖,心存魏闕”的思想。 ——清·李寶嘉《中國現在記》第一回
【第20句】:名存實亡[míng cún shí wáng]
【解釋】名義上還存在,實際上已消亡。
【出處】唐·韓愈《處州孔子廟碑》:“郡邑皆有孔子廟,或不能修事,雖設博士弟子,或役于有司,名存實亡。”
【示例】五代兵革相繼,禮法陵夷,顧惟考課之文祗拘州縣之輩,黜陟既異,名存實亡。 ——《宋史·梁鼎傳》
【第21句】:在此存照[zài cǐ cún zhào]
【解釋】照:查考,察看。寫下字據保存進來,以作憑證。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2回:“執憑公文,在此存照。”
【第22句】:過化存神[guò huà cún shén]
【解釋】過:經過;存:保存,具有。圣人所到之處,人民無不被感化,而永遠受其精神影響。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上》:“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
【示例】惟圣人有過化存神之妙,撥亂反正之才。 ——明·楊慎《用我吾為東周》
【第23句】:心存目想[xīn cún mù xiǎng]
【解釋】指凝目注視,用心思索。
【出處】唐·白居易《白蘋洲五亭記》:“楊君緘書赍圖請予為記。予按圖握筆,心存目想,覼縷梗概,十不得其二三。”
【第24句】:順天者存,逆天者亡[shùn tiān zhě cún,nì tiān zhě wáng]
【解釋】指順從天道的就生存,違背天道的則滅亡。
【出處】《孟子·離婁上》:“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斯二者,天也。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示例】順天者存,逆天者亡。今吾周鳳鳴岐山,英雄間出,豪杰歸心,道兄何得逆天而行,任一己私意哉。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五十八回
【第25句】:名存實廢[míng cún shí fèi]
【解釋】名義上還存在,實際上已廢除。
【出處】唐·韓愈《處州孔子廟碑》:“郡邑皆有孔子廟,或不能修事,雖設博士弟子,或役于有司,名存實亡。”
【示例】堤以“永濟”名者,自唐已有之,今名存實廢,不可復考。 ——明·李東陽《冀州城重修記》
【第26句】:心存目識[xīn cún mù zhì]
【解釋】識:記。指對某種事物心中已有深刻的印象。
【出處】唐·韓愈《送孟秀才序》:“退披其編以讀之,盡其書,無有不能,吾固心存而目識矣。”
【第27句】:危急存亡[wēi jí cún wáng]
【解釋】危急:危險而緊急。指關系到生存滅亡的緊急關頭。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罷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示例】當這個危急存亡,不顧性命的時候,還不振作起精神來,一致對外嗎?! ——魯迅《兩地書》二七
【第28句】:繼絕存亡[jì jué cún wáng]
【解釋】恢復滅亡的國家,延續斷絕了的貴族世家。
【出處】《論語·堯曰》:“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公羊傳·僖公十七年》:“桓公嘗有繼絕存亡之功,故君子為之諱也。”
【示例】本朝傳世十六,正統相承,自治冠帶之族,繼絕存亡,仁恩遐被。 ——清·蔡東藩《清史演義》第十四回
【第29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shén ér míng zhī,cún hū qí rén]
【解釋】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奧妙,在于各人的領會。
【出處】《易·系辭上》:“紀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示例】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7回:“'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諸公隨時留心,慢慢的學罷了。”
【第30句】:閑邪存誠[xián xié cún chéng]
【解釋】閑:防備,禁止。約束邪念,保持誠實。
【出處】《周易·乾》:“閑存其誠。”孔穎達疏:“閑邪存其誠者,言防閑邪惡,當自存其誠實也。”
【示例】閑邪存誠,猶恐有闕。 ——《舊唐書·陸贄傳》
【第31句】:立此存照[lì cǐ cún zhào]
【解釋】照:查考,察看。寫下字據保存進來,以作憑證。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二回:“執憑公文,在此存照。”
【示例】我們擔心時間長了就空口無憑,只好立此存照。
【第32句】:主敬存誠[zhǔ jìng cún chéng]
【解釋】指恪守誠敬。宋儒以此為律身之本。
【出處】語本《易·乾》:“閑邪存其誠。”《禮記·少儀》:“賓客主敬,祭祀主敬。”
【示例】古之圣賢,戒慎恐懼,主敬存誠,默察乎天命民彝之本。 ——清·王鼎《朱子原訂近思錄序》
【第33句】:舍生存義[shě shēng cún yì]
【解釋】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同“舍生取義”。
【出處】《北齊書·杜弼傳贊》:“元康忠勇,舍生存義。”
【第34句】:物有生死,理有存亡[wù yǒu shēng sǐ,lǐ yǒu cún wáng]
【解釋】物:萬物;理:事物的規律。萬物都是有生也有死,有其規律也有它的存在或消亡。指一切事物及其規律都是發展變化著的。
【出處】《韓非子·解老》:“故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天物之一存一亡,乍生乍死,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謂常。”
【第35句】:不存之地[bù cún zhī dì]
【解釋】非常危險的境地。
【出處】漢·司馬相如《上書諫獵》:“今陛下好凌岨險,射猛獸,卒然遇軼才之獸,駭不存之地。”
【第36句】:去蕪存精[qù wú cún jīng]
【解釋】蕪:蕪雜。除去粗糙的部分,留取其精華。
【出處】《人民日報》:“上海京劇院將這樣一出冷了多年的老戲,經過去蕪存精加以重新編排,使其重放麟派藝術的光彩。”
【第37句】:興廢存亡[xīng fèi cún wǎng]
【解釋】將廢除或消亡的事業再復興并保存起來。
【出處】明·湯顯祖《南柯記·拜郡》:“問親鄰粉廢存亡,敘風煙百萬楚哀傷。”
【第38句】:不存芥蒂[bù cún jiè dì]
【解釋】芥蒂:本作“蒂芥”,細小的梗塞物,比喻積在心里的怨恨或不快。心里不積存怨恨和不快。形容人心地寬,氣量大。
【出處】漢·司馬相如《子虛賦》:“吞若云夢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
【示例】他一向是心里不存芥蒂的。
【第39句】:求大同,存小異[qiú dà tóng,cún xiǎo yì]
【解釋】一致尋求共同之處,保留不同意見。指不因個別分歧而影響主要方面的求得一致。
【示例】海峽兩岸要統一必須要堅持求大同,存小異的原則。
【第40句】:死生存亡[sǐ shēng cún wáng]
【解釋】生存或者死亡。常比喻情勢已到了非存即亡的關鍵時刻。
【出處】《左傳·定公十五年》:“夫禮,死生存亡之體也。”
【第41句】:危急存亡之交[wēi jí cún wáng zhī jiāo]
【解釋】危急:危險而緊急;交:指關鍵時刻。指關系到生存滅亡的緊急關頭。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罷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示例】在已治已安之時,人人不管國事,尚且不可,況今日在危急存亡之交者哉。 ——清·梁啟超《鄙人對于言論界之過失及將來》
【第42句】:優存劣敗[yōu cún liè bài]
【解釋】指生物在生存競爭中適應力強的保存下來,適應力差的被淘汰。這是達爾文進化論的一個基本論點。
【出處】清·吳趼人《痛史》第一回:“優勝劣敗,取亂侮亡,自不必說。”
【第43句】:志存高遠[zhì cún gāo yuǎn]
【解釋】指立志很高遠,有雄心壯志。
【示例】他志存高遠,將來能成大器。
【第44句】:思念存想[sī niàn cún xiǎng]
【解釋】存想:想念。形容非常想念。
【出處】漢·王充《論衡·訂鬼》:“凡天地之間有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第45句】:敵存滅禍,敵去召過[dí cún miè huò,dí qù zhāo guò]
【解釋】召:即“招”,招來。敵人存在,威脅便存在,可使人提高警惕,免除災禍;放松警惕,便會招來禍害。比喻勝利后不能放松警惕。
【第46句】:并存不悖[bìng cún bù bèi]
【解釋】指同時存在而不沖突。
【出處】巴金《家》:“但是風雅的事又怎么能夠同衛道的精神并存不悖呢?”
【示例】要使它們并存不悖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第47句】:皮不存而毛焉附[pí bù cún ér máo yān fù]
【解釋】存:存留;焉:哪里;附:附著。皮都沒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
【出處】梁啟超《墨學微》第一章:“然此果足為有命說之根據乎?一旦以力破此制度,則皮不存而毛焉附矣。”
【第48句】:心存目替[xīn cún mù tì]
【解釋】存:想念;替:廢棄。心里雖然想念,但已廢棄看望的行動。
【出處】晉·傅咸《贈何劭王濟詩序》:“歷試無效,且有家艱,心存目替,賦詩申懷。”
【第49句】:心存魏闕[xīn cún wèi què]
【解釋】魏闕:古代天子及諸侯宮門外筑有高樓,其下兩旁懸布法令,故代稱朝廷。形容臣民忠君,關心國事。
【出處】《莊子·讓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
【示例】誰知道,心存魏闕,身暫寄江湖。 ——宋·俞國寶《滿庭芳》詞
【第50句】:去偽存真[qù wěi cún zhēn]
【解釋】除掉虛假的,留下真實的。
【出處】唐·殷璠《河岳英靈集序》:“實由主義惡華好樸,去偽從真,使海內詞人,翕然尊古,有周風雅,再闡今日。”
【示例】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 ——毛澤東《實踐論》
【第51句】:愛禮存羊[ài lǐ cún yáng]
【解釋】由于愛惜古禮,不忍使它廢弛,因而保留古禮所需要的祭羊。比喻為維護根本而保留有關儀節。
【出處】《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示例】本朝監學之法,雖參以天下之士,而于國子加厚矣。蓋愛禮存羊,以有待也。 ——宋·陳亮《國子》
【第52句】:危急存亡之時[wēi jí cún wáng zhī shí]
【解釋】危急:危險而緊急;時:時刻。指關系到生存滅亡的緊急關頭。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罷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示例】說便這等說,但危急存亡之時,欲維系人心,不得已而出此。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九十二回
【第53句】:人存政舉[rén cún zhèng jǔ]
【解釋】舊指一個掌握政權的人活著的時候,他的政治主張便能貫徹。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示例】只這議論,都是認真擔當天下事的文字,人存政舉,便自易易。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46回
【第54句】:時運則存,不用則亡[shí yùn zé cún,bù yòng zé wáng]
【解釋】時:經常。原指鐵針要經常使用,不用就要生銹,成為沒用的東西。后指技術、知識越用越熟練、豐富,不使用就要生疏、遺忘。
【出處】《荀子·賦篇》:“功業甚博,不見賢良。時用則存,不用則亡。”
【第55句】:道存目擊[dào cún mù jī]
【解釋】一個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養,人們只需一接觸便能感受得到。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田子方》:“子路曰:'吾子欲見溫伯雪子久矣,見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
【示例】色瘁形枯應笑屈,道存目擊豈非溫? ——宋·蘇軾《是日偶至野人汪氏之居仍用前韻》
【第56句】:鵝存禮廢[é cún lǐ fèi]
【解釋】存:保存。指古代禮節形式已經消亡,僅存食物。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7回:“如今卻把這奠雁的古制化雅為俗,差個家人送來,叫作通信,這就叫做鵝存禮廢。”
【第57句】:生死存亡[shēng sǐ cún wáng]
【解釋】生存或者死亡。形容局勢或斗爭的的發展已到最后關頭。
【出處】《左傳·定公十五年》:“夫禮,死生存亡之體也。”
【示例】親承懿旨到西宮,生死存亡掌握中。 ——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
【第58句】:永存不朽[yǒng cún bù xiǔ]
【解釋】朽:腐爛,磨滅。指光輝的事跡和偉大的精神永遠流傳,不會磨滅。
【出處】漢·蘇武《報李陵書》:“向使君服節死難,書功竹帛,傳名千代,茅土之封,永在不朽。”
【示例】況乎三神壯觀,萬代鴻名,禮極殷崇,事資藻縟。玉牒玉檢,式韞靈奇。傳之無窮,永存不朽。 ——《舊唐書·禮儀志》
【第59句】:有子存焉[yǒu zǐ cún yān]
【解釋】焉:表示陳述的語氣詞。有兒子在。
【出處】戰國·鄭·列御寇《列子·湯問》:“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第60句】:不存不濟[bù cún bù jì]
【解釋】指支持不住,受不住。
【出處】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七:“不存不濟,香肌瘦損,教俺縈方寸。”
【示例】閃的個老業人不存不濟,則俺這養家兒千死千休。 ——元·無名氏《冤家債主》第二折
【第61句】:去蕪存菁[qù wú cún jīng]
【解釋】蕪:蕪雜。除去粗糙的部分,留取其精華。
【示例】我們寫作收集材料時要去蕪存菁,文章才會精練。
【第62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hǎi nèi cún zhī jǐ,tiān yá ruò bǐ lín]
【解釋】四海之內有知己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感覺象鄰居一樣近。
【出處】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示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們心靈會互相感應的。
【第63句】:求同存異[qiú tóng cún yì]
【解釋】求:尋求;存:保留;異:不同的。找出共同點,保留不同意見。
【出處】《人民日報》19【第65句】:【第3句】:23:“共同點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可以求同存異。”
【示例】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還是求同存異吧。
【第64句】:進退存亡[jìn tuì cún wáng]
【解釋】前進、后退、生存、死亡。泛指各種好的與壞的處境。
【出處】《周易·乾卦》:“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示例】君子所貴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也。 ——清·失彝尊《杭州洞霄宮提舉題名記》
【第65句】:六合之外,存而不論[liù hé zhī wài,cún ér bù lùn]
【解釋】六合:指上下和東西南北,泛指天下;存:保留;論:討論。指把問題保留下來,暫不討論。
【出處】《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
【第66句】:治亂存亡[zhì luàn cún wáng]
【解釋】安定、禍亂、存續、滅亡。指國運的各種情況。
【出處】《呂氏春秋·察微》:“治亂存亡,則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見,如可不見。”
【示例】東漢·班固《漢書·杜周傳》:“后妃之制,夭壽治亂存亡之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