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則”的成語大全(126個)

15760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含“則”的成語大全(126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有物有則、耳聞則誦等含“則”的成語126個,其中“則”結尾的6個,“則”在中間的120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則”結尾的成語

【第1句】:有物有則[yǒu wù yǒu zé]

【解釋】指天地間凡事物皆有其法則、規律。

【出處】《詩·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

【示例】木實之蠹者,必不沙爛……瓜至甘而不蠹者,以其沙也。有物有則,若可窮矣。 ——宋·陳郁《話諛》

【第2句】:率由舊則[shuài yóu jiù zé]

【解釋】率:遵循;舊則:老法規。完全依循舊規辦事。同“率由舊章”。

【出處】《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萬邦既化,率由舊則。”

【示例】高祖稽古,率由舊則,斟酌前王,擇其令典,朝章國范,煥乎復振。 ——《魏書·禮志一》

【第3句】:前危后則[qián wēi hòu zé]

【解釋】前人的危亡,后人應引以為戒。猶言前車之覆,后車之鑒。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三年》:“地列酒泉,天垂酒池,杜康妙識,儀狄先知。紂喪殷邦,桀傾夏國,由此言之,前危后則。”

【第4句】:有典有則[yǒu diǎn yǒu zé]

【解釋】典:法則;則:準則。指有法可供依據的準則或法度。

【出處】唐·楊炯《后周明威將軍梁公神道碑》:“惟宗惟祖,有典有則。大魏將軍,隆周柱國。”

【第5句】:有本有則[yǒu běn yǒu zé]

【解釋】指一切事物都有一定的規律。

【出處】宋·周敦頤《家人睽復無妄》:“冶天下有本,身之謂也;治天下有則,家之謂也。”

【第6句】:以身作則[yǐ shēn zuò zé]

【解釋】身:自身;則:準則,榜樣。以自己的行動做出表率。

【出處】《論語·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示例】這其間不顧一切阻礙以身作則做一個開路先鋒的便是許倩如。 ——巴金《家》二十五

“則”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耳聞則誦[ěr wén zé sòng]

【解釋】聽過就能背出來。形容記憶力強。

【出處】《晉書·苻融載記》:“融聰辯明慧,下筆成章,至于談玄論道,雖道安無以出之。耳聞則誦,過目不忘,時人擬之王粲。”

【示例】我希望有耳聞則誦的本事。

【第2句】:說大人則藐之[shuō dà rén zé miǎo zhī]

【解釋】大人:大人物。原指向大人物游說時,不能把他們的地位和權勢放在眼里。后比喻敢于同權威名流爭鳴辯論的精神。

【出處】《孟子·盡心下》:“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第3句】:水至清則無魚[shuǐ zhì qīng wú yú]

【解釋】水太清,魚就存不住身,對人要求太苛刻,就沒有人能當他的伙伴。比喻過分計較人的小缺點,就不能團結人。

【出處】西漢·戴圣《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示例】故水至清則無魚,政至察則眾乖,此自然之勢也。 ——《晉書·郭璞傳》

【第4句】:大杖則走[dà zhàng zé zǒu]

【解釋】杖:木棍;走:逃跑。舜的父親用大棍子打他時,他就逃走躲避,免陷父親于不義。舊時宣揚的封建孝道。

【出處】漢·劉向《說苑·建本》:“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嘗不在側;求而殺之,未嘗可得。小棰則待,大棰則走,以逃暴怒也。”

【示例】舜之事父,小杖則受,大杖則走,非不孝也。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崔寔傳》

【第5句】:心億則樂[xīn yì zé lè]

【解釋】億:安。心中安適就會快樂。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心億則樂,窕則不咸。”

【第6句】:令苛則不聽[lìng kē zé bù tīng]

【解釋】苛:細碎煩瑣;聽:聽從。法令細碎繁瑣,執法者無法執行。形容事物如果繁雜,就會適得其反。

【出處】《呂氏春秋·呂覽·適威》:“令苛則不聽,令多則不行。”

【第7句】:心之官則思[xīn zhī guān zé sī]

【解釋】心:古人以為心是思維器官,所以把思想的器官、感情等都說做心,現指腦筋;官:官能,作用。腦筋的官能就是思維。

【出處】《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示例】孟子說:“心之官則思。”他對腦筋的作用下了正確的定義。 ——毛澤東《學習和時局》

【第8句】:生則同衾,死則同穴[shēng zé tóng qīn,sǐ zé tóng xué]

【解釋】衾:被子;穴:墓穴。活著同蓋一條被子,死了同葬一個墓穴。形容夫婦感情深厚。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不戀豪杰,不羨驕奢,自愿地生則同衾,死則同穴。”

【第9句】:一則以喜,一則以懼[yī zé yǐ xǐ,yī zé yǐ jù]

【解釋】一方面高興,一方面又害怕。

【出處】《論語·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示例】幸利爹媽年滿八旬,孩兒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明·高則誠《琵琶記·高堂稱壽》

【第10句】:饑則附人,飽便高揚[jī zé fù rén,bǎo biàn gāo yáng]

【解釋】附:依附,歸附;揚:飛揚。餓了就來歸附,飽了就飛走了。比喻人不得志即來依附,得志時就遠走高飛,忘恩負義。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呂布傳》:“譬如養鷹,饑即為用,飽則揚去。”

【示例】且垂猶鷹也饑則附人,飽便高揚。 ——唐·房玄齡《晉書·慕容垂載記》

【第11句】:有話則長,無話則短[yǒu huà zé cháng,wú huà zé duǎn]

【解釋】有話說就多說,無話說就短說。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四回:“有話即長,無話即短,不覺過了一月有余。看看是十一月天氣,連日朔風緊起,四下里彤云密布,又早紛紛揚揚飛下一天瑞雪來。”

【示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一天、兩天、三天、四天過去了。 ——劉流《烈火金剛》第二十八回

【第12句】:知希則貴[zhī xī zé guì]

【解釋】希:少;貴:珍貴。了解的人少,就會顯得珍貴。

【出處】《老子》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第13句】:兵強則滅[bīng qiáng zé miè]

【解釋】指依恃軍隊強盛則毀滅。

【出處】《列子·黃帝》:“老聃曰:'兵強則滅,木強則折。’”按今本《老子》作“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

【示例】故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淮南子·原道訓》

【第14句】:木強則折[mù qiáng zé zhé]

【解釋】強:堅硬。質地硬的木材容易脆裂折斷。比喻一味強硬反而會招致失敗。

【出處】《老子》第七十六章:“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示例】故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革固則裂,齒堅于舌而先之弊。 ——《淮南子·原道訓》

【第15句】:急則計生[jí zé zhì shēng]

【解釋】計:計策,辦法。在緊急情況下,被逼無奈想出了應付的辦法。

【出處】唐·白居易《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序》:“今足下果用所長,過蒙見窘,然敵則氣作,急則計生,四十二章麾掃并畢,不知大敵以為如何?”

【第16句】:小杖則受,大杖則走[xiǎo zhàng zé shòu,dà zhàng zé zǒu]

【解釋】輕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儒家認為這是孝子受父母責罰時應抱的態度。

【出處】《孔子家語·六本》:“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

【示例】舜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妻帝二女,不待瞽瞍之命。 ——宋·陸九淵《經德堂記》

【第17句】:勤則不匱[qín zé bù kuì]

【解釋】匱:不足。只要勤勞就不會缺少物資。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示例】到底自己的“為政在勤、勤則不匱”的訓旨見了成效。關于“勤”字之義,看來朕不僅講透了,而且大臣也能遵守。 ——劉德貴《嘉慶皇帝》一

【第18句】:行則連輿,止則接席[xíng zé lián yú,zhǐ zé jiē xí]

【解釋】行:行路;輿:蓬車或轎子;止:停止席:席位。外出時車或轎相連,休息時座位相接。形容關系密切,形影不離。

【出處】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昔日游行,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

【第19句】:日中則移,月滿則虧[rì zhōng zé yí,yuè mǎn zé kuī]

【解釋】移:遷移。太陽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滿圓就要虧缺。比喻事物盛極必衰,或發展到一定限度就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語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之常數也。”

【示例】臣聞峻高者聵,茂葉者摧,日中則移,月滿則虧。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

【第20句】:亂極則平[luàn jí zé píng]

【解釋】社會動亂到了極點,必然趨向于安定。

【出處】《三國志·魏志·刑颙傳》:“今聞曹公法令嚴,民厭亂矣,亂極則平。”

【第21句】:成則為王,敗則為賊[chéng zé wéi wáng,bài zé wéi zéi]

【解釋】舊指在爭奪政權斗爭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稱帝稱王;失敗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稱為寇賊。含有成功者權勢在手,無人敢責難,失敗者卻有口難辯的意思。

【出處】明·羅貫中《平妖傳》第三十一回:“單槍獨馬領三軍,成則為王,敗則為賊。”

【示例】他們雖然至今不知道“欲壑難填”的古訓,卻很明白“成則為王,敗則為賊”的成語。 ——魯迅《南腔北調集·談金圣嘆》

【第22句】:日中則移[rì zhōng zé yí]

【解釋】比喻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同“日中則昃”。

【出處】《戰國策·秦策三》:“語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之常數也;進退、盈縮、變化,圣人之常道也。”

【示例】臣聞峻高者隤,茂葉者摧,日中則移,月滿則虧。四時不并盛,五行不俱弛。陰陽更倡,氣有盛衰。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

【第23句】:成則為王,敗則為虜[chéng zé wéi wáng ,bài zé wéi lǔ]

【解釋】舊指在爭奪政權斗爭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稱帝稱王;失敗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稱為俘虜。含有成功者權勢在手,無人敢責難,失敗者卻有口難辯的意思。

【出處】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五折:“我成則為王,敗則為虜,事已至此,惟求早死而已。”

【第24句】:日中則昃,月盈則食[rì zhōng zé zè,yuè yíng zé shí]

【解釋】昃:太陽偏西。太陽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到了最圓時就必定開始虧缺。比喻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

【出處】《周易·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乎人乎!”

【第25句】:否終則泰[pǐ zhōng zé tài]

【解釋】指閉塞到極點,則轉向通泰。

【出處】《易·雜卦》:“否泰,反其類也。”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時過于期,否終則泰。”

【示例】夫否終則泰,屯極則亨,若日月之回環,猶陰陽之報復。 ——南朝·陳·徐陵《為陳武帝作相時與嶺南酋豪書》

【第26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yǒu zé gǎi zhī,wú zé jiā miǎn]

【解釋】則:就;加:加以。對別人給自己指出的缺點錯誤,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沒有,就用來勉勵自己。

【出處】《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宋·朱熹《集注》:“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自治誠切如此,可謂得為學之本矣。”

【示例】根據同學們所提的意見和批評,檢查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第27句】:事寬則圓[shì kuān zé yuán]

【解釋】遇到事情只要從容對待,就能圓滿解決。款:寬緩。同“事款則圓”。

【出處】清·俞萬春《蕩寇志》第一百三十一回:“聞達暗想道:“此人本是一勇之夫,不難取他,只是攻擊得緊,他必死命相拒。看來此事,事寬則圓,急難成效。”

【示例】姐姐不要性急,事寬則圓。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八十九回

【第28句】:窮則變,變則通[qióng zé biàn,biàn zé tōng]

【解釋】窮:窮盡,困窘。指事物到了盡頭就要發生變化,變化了就會繼續向前發展。

【出處】《周易·系辭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示例】文章之道,如夏、殷、周之立法,窮則變,變則通。 ——清·袁枚《答友人論文第二書》

【第29句】:禮勝則離[lǐ shèng zé lí]

【解釋】指禮節過分,親屬也顯得疏遠了。

【出處】指禮節過分,親屬也顯得疏遠了。

【第30句】: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fán shì yù zé lì,bù yù zé fèi]

【解釋】豫:通“預”,事先準備。指做任何事情,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會失敗。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第31句】:日中則昃,月滿則虧[rì zhōng zé zè,yuè mǎn zé kuī]

【解釋】太陽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滿就要虧缺。比喻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

【出處】《易·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乎人乎!”

【示例】你但看日中則昃,月滿則虧,月滿則虧,這都是無往不復。 ——元·無名氏《來生債》第二折

【第32句】:盈則必虧[yíng zé bì kuī]

【解釋】盈:圓。虧:缺。月圓的時候就是月缺的時候。形容物極必反。

【出處】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博志》:“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

【第33句】:不平則鳴[bù píng zé míng]

【解釋】鳴:發出聲音,指有所抒發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壓迫就要發出不滿和反抗的呼聲。

【出處】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示例】“不平則鳴”,看看現時的情況,難怪學生們厲聲疾呼——革命、救國。 ——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七章

【第34句】:喜則氣緩[xǐ zé qì huǎn]

【解釋】氣緩:心氣舒緩或和達。喜能使人精神興奮,心情和達,氣機通利。

【出處】《素問·舉痛論》:“喜則氣緩,……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

【第35句】:日中則昃[rì zhōng zé zè]

【解釋】昃:太陽偏西。太陽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比喻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

【出處】《易·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乎人乎!”

【示例】夫日中則昃,盛衰必復。 ——《新五代史·司天考二》

【第36句】:得寸則寸[dé cùn zé cùn]

【解釋】得到一寸就是一寸。指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得多少就是多少。

【出處】《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第37句】:非愚則誣[fēi yú zé wū]

【解釋】誣:誣蔑。不是生性愚蠢的話,就是故意污蔑。

【出處】《莊子·秋水》:“蓋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呼?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者也。是猶師天而無地,師陰而無陽,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語而不舍,非愚則誣也。”

【第38句】:欲速則不達[yù sù zé bù dá]

【解釋】速:快;達:達到。指過于性急圖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示例】'欲速則不達’,這不是說不要速,而是說不要犯盲動主義。 ——毛澤東《文化工作中的統一戰線》

【第39句】:事緩則圓[shì huǎn zé yuán]

【解釋】碰到事情不要操之過急,而要慢慢地設法應付,可以得到圓滿的解決。

【出處】清·俞萬春《蕩寇志》:“看來此事,事寬則圓,急難成效。”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上冊:“同時他也勸她要耐心,事緩則圓,心太急反倒生出意外的障礙。”

【第40句】:愛則加諸膝,惡則墜諸淵[ài zé jiā zhū xī,wù zé zhuì zhū yuān]

【解釋】加諸膝:放在膝蓋上;墜諸淵:推進深淵里。意指不講原則,感情用事,對別人的愛憎態度,全憑自己的好惡來決定。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檀弓下》:“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示例】我們待人接物不能用愛則加諸膝,惡則墜諸淵的態度。

【第41句】:水滿則溢[shuǐ mǎn zé yì]

【解釋】溢:水滿外流。水滿了就會流出來。比喻事物發展到極端就向相反方面變化。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3回:“你如何連兩句俗話也不曉得?常言道:'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第42句】:上用目,則下飾觀[shàng yòng mù,zé xià shì guān]

【解釋】在上邊的能夠明察,下邊的偽裝行為就會被發現。

【出處】《韓非子·有度》:“上用目,則下飾觀;上用耳,則下飾聲。”

【第43句】:水則載舟,水則覆舟[shuǐ zé zài zhōu,shuǐ zé fù zhōu]

【解釋】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比喻民可擁護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出處】《孫卿子》:“孔子對魯哀公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不危焉。’”

【第44句】:物極則衰[wù jí zé shuāi]

【解釋】指事物繁盛以后則將衰萎。

【出處】《史記·李斯列傳》:“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

【第45句】:有則改之,無則嘉勉[yǒu zé gǎi zhī,wú zé jiā miǎn]

【解釋】指凡有缺點錯誤被人指出應該改過,沒缺點、錯誤就用以勉勵自己。

【示例】對于別人的意見,我們應該有則改之,無則嘉勉。

【第46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bù míng zé yǐ,yī míng jīng rén]

【解釋】鳴;鳥叫。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第47句】:山銳則不高[shān ruì zé bù gāo]

【解釋】比喻人太露鋒茫,就成不了大事。

【出處】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一:“山銳則不高,水徑則不深。”

【第48句】:月滿則虧[yuè mǎn zé kuī]

【解釋】月圓則缺。比喻事物發展到極點則開始衰退。

【出處】《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語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地之常數也。”

【示例】你如何連兩句俗語也不曉得?常言'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三回

【第49句】:名不正則言不順[míng bù zhèng zé yán bù shùn]

【解釋】名:名分;順:合理。原指在名分上用詞不當,言語就不能順理成章。后多指說話要與自己的地位相稱,否則道理上就講不通。

【出處】《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示例】名不正則言不順,以此而求國民之效死恐后,于義終有未安。 ——鄒韜奮《抗戰以來·再談抗日各黨派對憲政的要求》

【第50句】:典則俊雅[diǎn zé jùn yǎ]

【解釋】端莊高雅而標致。

【出處】《紅樓夢》第十四回:“一切張羅款待,都是鳳姐一人周全承應……[鳳姐]灑爽風流,典則俊雅,真是'萬綠叢中一點紅’了,——那里還把眾人放在眼里,揮霍指示,任其所為。”

【第51句】:學而優則仕[xué ér yōu zé shì]

【解釋】優:有余力,學習了還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學習成績優秀然后提拔當官。

【出處】《論語·子張》:“子夏日:'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示例】我有力量釋放了你,叫你達到學而優則仕的愿望。 ——老舍《四世同堂·三十四》

【第52句】:物不平則鳴[wù bù píng zé míng]

【解釋】鳴:發出聲音,指有所抒發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壓迫就要發出不滿和反抗的呼聲。

【出處】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示例】怨不得芳官。自古說:物不平則鳴。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八回

【第53句】:獸窮則嚙[shòu qióng zé niè]

【解釋】指野獸陷于絕境必然進行搏噬反撲。亦喻人陷入困窘之境,便會竭力反擊。

【出處】《韓詩外傳》卷二:“獸窮則嚙,鳥窮則啄,人窮則詐。自古及今,窮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示例】獸窮則嚙,于是奸苗倡言逐客民,復故地,而群寨爭殺百姓響應矣。 ——清·魏源《圣武記》卷七

【第54句】:物壯則老[wù zhuàng zé lǎo]

【解釋】壯:壯實,強壯;老:老死。事物壯盛到了極點就會衰朽。指一切事物盛極必衰的自然規律。

【出處】《老子》第五十五章:“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示例】伏以物壯則老,肅役所以成歲功;否終必傾,反復然后知天意。 ——宋·蘇軾《賀正啟》

【第55句】:禮煩則亂[lǐ fán zé luàn]

【解釋】禮儀繁瑣勢必導致混亂。

【出處】《尚書·說命中》:“黷于祭祀,時謂弗欽。禮煩則亂,事神則難。”

【第56句】:鳥窮則啄[niǎo qióng zé zhuó]

【解釋】鳥陷于絕境就要反啄。比喻人走投無路就會冒險。

【出處】《荀子·哀公》:“鳥窮則啄,獸窮則攫。”

【示例】責以重禮,古者以禽魚畜之,必絕其類,恐獸窮則攫,鳥窮則啄,甚非計也。 ——蔡東藩《唐史演義》第二十二回

【第57句】:物極則反[wù jí zé fǎn]

【解釋】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

【出處】《鹖冠子·環流》:“美惡相飾,命曰復周;物極則反,命曰環流。”

【示例】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4卷:“自古道:物極則反,人急計生。”

【第58句】:樂極則憂[lè jí zé yōu]

【解釋】好樂過度而不止,必生憂傷。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樂記》:“樂極則憂,禮粗則偏矣。”

【第59句】:不進則退[bù jìn zé tuì]

【解釋】不前進就要后退。

【出處】《鄧析子·無后篇》:“不進則退,不喜則憂,不得則亡,此世人之常。”

【示例】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外語也是一樣,一刻也放松不得。

【第60句】:聞過則喜[wén guò zé xǐ]

【解釋】過:過失;則:就。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或錯誤,表示歡迎和高興。指虛心接受意見。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示例】故其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 ——宋·陸九淵《與傅全美書》

【第61句】:剝極則復[bō jí zé fù]

【解釋】剝卦陰盛陽衰,復卦陰極而陽復。比喻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出處】梁啟超《中國積弱溯源論》:“抑聞大《易》之義,剝極則復,否極則泰。吾中國今日之弱,豈猶未極耶?思之思之。”

【第62句】:小不忍則亂大謀[xiǎo bù rěn zé luàn dà móu]

【解釋】小事不忍耐就會壞了大事。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衛靈公》:“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示例】小不忍則亂大謀,忍到如今已是塔尖了,不久開交。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九回

【第63句】:成則為王,敗則為寇[chéng zé wéi wáng ,bài zé wéi kòu]

【解釋】舊指在爭奪政權斗爭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稱帝稱王;失敗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稱為寇賊。含有成功者權勢在手,無人敢責難,失敗者卻有口難辯的意思。

【出處】孫中山《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之演講》:“中國歷史上有一習慣,所謂成則為王,敗則為寇,但近代文明國家,不是如此。”

【示例】大家都明白“成則為王,敗則為寇”的道理。

【第64句】:見善則遷[jiàn shàn zé qiān]

【解釋】看到好事就仿效去做。

【出處】《周易·益》:“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第65句】:謀先則事昌[móu xiān zé shì chāng]

【解釋】謀計劃、計謀;昌:興盛。事前做好計劃,事情就容易成功興盛。

【出處】漢·劉向《說苑·叢談》:“謀先事則昌,事先謀則亡。”

【第66句】:好問則裕[hào wèn zé yù]

【解釋】好:喜歡;裕:富裕。遇到疑難就向別人請教,學識就會淵博精深。

【出處】《尚書·湯誥》:“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示例】《書》曰:好問則裕。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

【第67句】:禮煩則不莊[lǐ fán zé bù zhuāng]

【解釋】禮儀煩雜反而顯得輕浮、不莊重。

【出處】《呂氏春秋·適威》:“禮煩則不莊,業煩則無功。”

【第68句】:器滿則覆[qì mǎn zé fù]

【解釋】容器滿溢,則將傾覆。比喻事物發展超過一定界限就會向相反方面轉化。亦以喻驕傲自滿將導致失敗。亦作“器滿將覆”。

【出處】《新唐書·蘇安恒傳》:“物極則復,器滿則覆,當斷不斷,將受其亂。”

【第69句】:事款則圓[shì kuǎn zé yuán]

【解釋】謂遇事只要從容對待,就能圓滿解決。款,寬緩。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七回:“事款則圓,你且住啼哭,休得叫罵。”又第二十五回:“你老人家不要著急,這可是急不來的事,事款則圓。”

【第70句】:過則勿憚改[guò zé wù dàn gǎi]

【解釋】過:過錯;憚:害怕。有了錯誤,不要怕改正。

【出處】《論語·學而》:“主忠信……過則勿憚改。”

【示例】前者躲避現實,有點“明哲保身”的味道;后者也還看不見“過則勿憚改”的勇氣。 ——謝覺哉《反省》

【第71句】:學優則仕[xué yōu zé shì]

【解釋】優:有余力,學習了還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學習成績優秀然后提拔當官。

【出處】《論語·子張》:“子夏日:'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第72句】:民生在勤,勤則不匱[mín shēng zài qín,qín zé bù kuì]

【解釋】匱:缺乏。人民的生計在于勤勞,勤勞就不會缺少衣食。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示例】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宴安自逸,歲暮奚冀。 ——晉·陶潛《勸農》

【第73句】:物至則反[wù zhì zé fǎn]

【解釋】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同“物極則反”。

【出處】《呂氏春秋·博志》:“全則必缺,極則必反。”《史記·春申君列傳》:“臣聞物至則反,冬夏是也;致高則危,累棋是也。”

【第74句】:月盈則食[yuè yíng zé shí]

【解釋】盈:滿;食:通“蝕”,缺。月亮圓的時候就容易發生月蝕。比喻事物盛到極點就會衰落。

【出處】《周易·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示例】月盈則食,心在日沖,以檢日則宿度可辨,請據效以課疏密。 ——《宋書·律歷志下》

【第75句】:水則資車[shuǐ zé zī chē]

【解釋】資:取。在水路上通船時,應該取來車輛備用。比喻有備無患。

【出處】《國語·越語上》:“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時。”

【第76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nì shuǐ xíng zhōu,bù jìn zé tuì]

【解釋】逆著水流的方向行船,如不努力推進,則會隨水流后退。比喻學習或做事須克服困難,奮勉向前。

【出處】清·梁啟超《蒞山西票商歡迎會學說詞》:“夫舊而能守,斯亦已矣!然鄙人以為人之處于世也,如逆水許舟,不進則退。”

【第77句】:月滿則虧,水滿則溢[yuè mǎn zé kuī,shuǐ mǎn zé ì]

【解釋】月亮圓的時候就容易發生月蝕,水滿了就會溢出來。比喻事物盛到極點就會衰落。

【出處】《周易·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示例】常言“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三回

【第78句】:知人則哲[zhī rén zé zhé]

【解釋】指能鑒察人的品行才能,即可謂之明智。

【出處】《書·皋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曾運乾正讀:“哲,智;官,任……言知人則能器使。”

【示例】知人則哲,振古所難。 ——《魏書·肅宗紀》

【第79句】:革剛則裂[gé gāng zé liè]

【解釋】革:皮革;剛:硬。皮革太硬就容易斷裂。比喻人或集團過分強硬就容易遭致失敗或滅亡。

【出處】漢·劉向《說苑·敬慎》:“金剛則折,革剛則裂,人君剛則國家滅,人臣剛則交友絕。”

【第80句】:學而不思則罔[xué ér bù sī zé wǎng]

【解釋】罔:蒙蔽。只讀書不思考就會上當受騙。

【出處】《論語·為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示例】謝覺哉《想!》:“把書本當教條,不顧客觀條件,生硬地拿現成公式去套,也必然碰大釘子,所謂'學而不思則罔’。”

【第81句】:急則抱佛腳[jí zé bào fó jiǎo]

【解釋】急:緊急,危急。比喻事到臨頭才慌忙準備。

【出處】宋·劉攽《中山詩話》:“王丞相嗜諧謔。一日,論沙門道,因曰:'投老欲依僧。’客遽對曰:'急則抱佛腳。’”

【第82句】:物盛則衰[wù shèng zé shuāi]

【解釋】指事物繁盛以后則將衰萎。

【出處】《史記·田叔列傳》:“夫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地之常也。”

【示例】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83卷:“日中則移,月滿則虧,樂極悲來,物盛則衰。”

【第83句】:有則改之[yǒu zé gǎi zhī]

【解釋】則:就;加:加以。對別人給自己指出的缺點錯誤,如果有,就改正。

【出處】宋·朱熹《論語集注·學而》:“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自治誠切如此,可謂得為學之本矣。”

【第84句】:用之則行,舍之則藏[yòng zhī zé xíng,shě zhī zé cáng]

【解釋】任用就出來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隱。這是早時世大夫的處世態度。

【出處】《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第85句】:自用則小[zì yòng zé xiǎo]

【解釋】自用:只憑自己的主觀意圖行事,不虛心向人求教。主觀武斷,就辦不成大事。

【出處】《尚書·仲虺之誥》:“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第86句】: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wú suǒ bù bèi,zé wú suǒ bù guǎ]

【解釋】寡:少,薄弱。沒有不防備的地方,就沒有不薄弱的地方。原指應重點設防,不宜分散兵力。后指不能面面俱到,要保證重點。

【出處】《孫子·虛實篇》:“故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第87句】: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于人[yǒu bèi zé zhì rén,wú bèi zé zhì yú rén]

【解釋】有所準備就能控制別人,毫無準備就會被別人所控制。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險固》:“故龜猖有介,狐貉不能禽;蝮蛇有螫,人忌而不輕。故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于人。”

【第88句】:既來之,則安之[jì lái zhī,zé ān zhī]

【解釋】既:已經;來之:使之來;安之:使之安。原意是既然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后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里安下心來。

【出處】《論語·季氏》:“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示例】但既來之,則安之,姑且住下再說。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二回

【第89句】:極則必反[jí zé bì fǎn]

【解釋】指事物發展到極端,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

【出處】《呂氏春秋·博志》:“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污。”

【第90句】:多慢則生亂[duō màn zé shēng luàn]

【解釋】慢:怠慢。居安忘危,過于怠慢,則容易生出亂事。

【出處】《三國志·蜀志·譙周傳》:“多慢則生亂,思善則生治,理之常也。”

【第91句】:窮則思變[qióng zé sī biàn]

【解釋】原指事物到了盡頭就要發生變化。現指在窮困艱難的時候,就要想辦法改變現狀。

【出處】《周易·系辭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示例】凡人之情,窮則思變。 ——唐·陸贄《論左降官準赦合量移事狀》

【第92句】:事預則立[shì yù zé lì]

【解釋】指無論做什么事,事前有準備就會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

【出處】《禮記·中庸》:“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第93句】:樂極則悲[lè jí zé bēi]

【解釋】歡樂到了極點,將轉而發生悲傷的事。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

【示例】我們應該明白樂極則悲的道理。

【第94句】:孤陰則不生,獨陽則不長[gū yīn zé bù shēng,dú yáng zé bù zhǎng]

【解釋】指單一方面的因素或條件是不能生長出新事物的。

【出處】清·程允開《幼學故事瓊林·夫婦》:“孤陰則不生,獨陽則不長,故天地配以陰陽。”

【第95句】:水激則旱[shuǐ jī zé hàn]

【解釋】旱:同“悍”,勇猛;激:因水受阻或震蕩而向上涌。指水流受阻,激而勁悍。比喻越受阻撓,越能激起力量。

【出處】《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水激則旱兮,矢激則遠。”

【第96句】:禮失則昏[lǐ shī zé hūn]

【解釋】失去禮義就必然導致昏亂。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夫子之言曰:'禮失則昏,名失則愆。矢志為昏,失所為愆。’”

【第97句】:行則思義[xíng zé sī yì]

【解釋】行:行動;義:公正。行動時要考慮是否合乎正義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三十一年》:“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

【第98句】:達則兼善天下[dá zé jiān shàn tiān xià]

【解釋】達:顯貴。得志做了大官,就也把天下治理好。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上》:“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示例】但是讀書人也要'達則兼善天下’。從前時代這種'達’就是'得君行道’。 ——朱自清《論不滿現狀》

【第99句】:獸困則噬[shòu kùn zé shì]

【解釋】獸陷困境要咬人。比喻人陷于絕境要竭力反抗。

【出處】《宋史·謝晦傳》:“然歸死難圖,獸困則噬,是以爰整其旅,用為過防。”

100、言美則響美[yán měi zé xiǎng měi]

【解釋】比喻人的人格、行為高尚,聲譽也必然好。

【出處】《列子·說符》:“言美則響美,身長則影長,身短則影短。名也者,響也;身也者,影也。”

10【第1句】:位極則殘[wèi jí zé cán]

【解釋】位:官位;殘:兇暴,殘忍。指統治者地位越高越殘忍。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寵之以位,位極則殘;順之以恩,恩竭則慢。”

10【第2句】:稍縱則逝[shāo zòng zé shì]

【解釋】縱:放松;逝:失去。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時間或機會等很容易過去。

【出處】清·郎廷槐《師友詩傳錄》:“當其觸物興懷情來神會,機栝躍如,如兔起鶻落,稍縱則逝矣。”

10【第3句】:偏信則暗[piān xìn zé àn]

【解釋】偏信:只聽信一方面的話;暗:糊涂。只聽信一方面的話,就不能明辨是非。

【出處】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10【第4句】:單則易折,眾則難摧[dān zé yì zhé,zhòng zé nán cuī]

【解釋】勢孤力單,容易受人欺負;從多氣壯,別人不敢欺侮。

【出處】《北史·吐谷渾傳》:“單則易折,眾則難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也。”

10【第5句】:水激則旱,矢激則遠[shuǐ jī zé hàn,shǐ jī zé yuǎn]

【解釋】水流矢飛,受阻則勁悍而去遠。旱,通“悍”。比喻因禍致福。

10【第6句】:時運則存,不用則亡[shí yùn zé cún,bù yòng zé wáng]

【解釋】時:經常。原指鐵針要經常使用,不用就要生銹,成為沒用的東西。后指技術、知識越用越熟練、豐富,不使用就要生疏、遺忘。

【出處】《荀子·賦篇》:“功業甚博,不見賢良。時用則存,不用則亡。”

10【第7句】:億則屢中[yì zé lǚ zhòng]

【解釋】億:通“臆”;中:正中。料事總是能與實際相符。

【出處】《論語·先進》:“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示例】庶幾所謂不惑,而非依仿象類、億則屢中者。 ——《宋史·邵雍傳》

10【第8句】:窮極則變[qióng jí zé biàn]

【解釋】原指事物到了盡頭就要發生變化。現指在窮困艱難的時候,就要想辦法改變現狀。

【出處】《周易·系辭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資治通鑒·唐德宗貞元十年》:“凡人之情,窮則思變。”

【示例】天下 事,惟陷之深者,其出愈速;窮極則變,理有固然。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三十一回

10【第9句】:兼聽則明,偏信則暗[jiān tīng zé míng,piān xìn zé àn]

【解釋】指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

【出處】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示例】唐朝人魏徵說過:“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毛澤東《矛盾論》

1【第10句】:有仙則名[yǒu xiān zé míng]

【解釋】山中有了仙人居住,山就成為名山

【出處】唐·劉禹錫《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1【第11句】:一再則宥,三則不赦[yī zài zé yòu,sān zé bù shè]

【解釋】一再:第【第1句】:二次;宥:寬容。第【第1句】:第二次可以寬容,再三違犯就不能赦免了。

【出處】《管子·立政》:“一再則宥,三則不赦。”

1【第12句】:合則留,不合則去[hé zé liú,bù hé zé qù]

【解釋】指脾氣相投或意見一致,就在一起共事,反之則離開。

【出處】宋·蘇軾《范增論》:“增年已七十,合則留,不合則去。不以此時明去就之分,而欲依項羽以成功名,陋也。”

【示例】諍而不聽,合則留,不合則去,此吾夫子所以……不脫冕而行也。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七回

1【第13句】:一則一,二則二[yī zé yī,èr zé èr]

【解釋】形容說話老老實實,毫不含糊。同“一是一,二是二”。

【出處】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三折:“則要你一則一,二則二。”

【示例】趙氏當初合計家問官司時見過刑廳夾那伍圣道、邵強仁的利害,恐怕當真夾起來,就便一則一,二則二,說得真真切切的。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二十回

1【第14句】:妄言則亂[wàng yán zé luàn]

【解釋】妄:胡亂地。隨意亂說話,往往會造成災禍。指說話應該謹慎。

【出處】《淮南子·主術訓》:“夫目妄視則淫,耳妄聽則惑,口妄言則亂,夫三關者,不可不慎守也。”

1【第15句】:獸窮則齧[shòu qióng zé niè]

【解釋】指野獸陷于絕境必然進行搏噬反撲。亦喻人陷入困窘之境,便會竭力反擊。

1【第16句】: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fán shì yù zé lì,bù yù zé fèi]

【解釋】預:預先,指事先作好計劃或準備;立:成就;廢:敗壞。不論做什么事,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會失敗。

【出處】《禮記·中庸》:“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示例】“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事先的計劃和準備,就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 ——《毛澤東選集·論持久戰》

1【第17句】:思而不學則殆[sī ér bù xué zé dà]

【解釋】殆:精神疲倦而無所得;思:思考。只是思考而不去學習,就會使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出處】《論語·為政》:“學而不軸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第18句】:易地則皆然[yì dì zé jiē rán]

【解釋】易:更換;皆然:都一樣。改換到別人的環境,也會像別人那樣看待問題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下》:“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

【示例】魯迅《端午節》:“現在學生出身的官僚就不少,和老官僚有什么兩樣呢?'易地則皆然’。”

1【第19句】:有龍則靈[yǒu lóng zé líng]

【解釋】水潭有了龍就成為靈異的水

【出處】唐·劉禹錫《陋室銘》:“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示例】王一奇《中國文人傳說故事·<陋室銘>》:“寫了一篇小屋陋室的贊文,正寫到'……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時……”

1【第20句】:山有木工則度之[shān yǒu mù gōng zé duó zhī]

【解釋】度:圖謀。山上有樹木,工匠才能量材使用。比喻人有了德才,然后才有可能被人重用。

【出處】《左傳·隱公十一年》:“周諺有之曰:'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另类视频第一页| 好大好深别停视频视频| 国产深夜福利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在线v日本| aisaobi| 男女爱爱免费视频| 女人张开腿等男人桶免费视频 | 树林里狠狠地撞击着h| 国产精品29页| 亚洲AV无码乱码麻豆精品国产| 窝窝视频成人影院午夜在线| 欧美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区 | japanesexxxx乱子老少配另类| 精品一二三四区| 大肚子孕妇交xxxgif| 亚洲色四在线视频观看|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欧美在线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观看99水蜜桃| 高清毛片免费看| 成年性香蕉漫画在线观看| 六月婷婷综合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播放| 欧美边吃奶边爱边做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 波多野结衣日本电影|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 亚洲va国产va天堂va久久| 高清国产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挺进男同的屁股眼o漫画|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97国产在线视频|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不卡| 国产亚洲欧美久久久久| 东北美女野外bbwbbw免费| 热99精品视频| 国产男女视频在线观看| 主人啊灬啊别停灬用力啊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