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振”的成語大全(71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振民育德、一跌不振、威振天下等含“振”的成語71個,其中“振”開頭的27個,“振”結尾的13個,“振”在中間的31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振”開頭的成語
【第1句】:振民育德[zhèn mín yù dé]
【解釋】指接濟幫助人民,涵養自己的德行。
【出處】《周易·蠱》:“象曰:'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示例】《梁書·武帝紀中》:“雖禪代相舛,遭會異時,而微明迭用,其流遠矣。莫不振民育德,光被黎元。”
【第2句】:振領提綱[zhèn lǐng tí gāng]
【解釋】提綱挈領。
【出處】《隋書·文學傳·潘徽》:“總括油素,躬披緗縹,芟蕪刈楚,振領提綱,去其繁雜,撮其指要,勒成一家,名曰《江都集禮》。”
【示例】唐·陳子昂《諫政理書》:“圣人之教,在于可大可久者,故臣欲陛下振領提綱,使天下自理也。”
【第3句】:振聾發聵[zhèn lóng fā kuì]
【解釋】聵:天生耳聾,引伸為不明事理。聲音很大,使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們清醒過來。
【出處】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第一卷:“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迂儒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示例】除了匕首,投槍,也還有振聾發聵的木鐸,有悠然發人深思的靜夜鐘聲。 ——茅盾《聯系實際,學習魯迅》
【第4句】:振作有為[zhèn zuò yǒu wéi]
【解釋】精神振作,有所作為。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六回:“此時制臺正想振作有為。都說他的人是個好的,只可惜了一件,是犯了'不學無術’四個字的毛病。”
【示例】宋主駿年才三八,膂力方剛,正是振作有為的時候。(蔡東藩《南北史演義》第十八回)
【第5句】:振窮恤寡[zhèn qióng xù guǎ]
【解釋】救濟貧窮和無依靠的人。
【出處】《北史·魏紀四·孝明帝》:“壬寅,詔以旱故,命依舊雩祈,察理冤獄,掩胔埋骼,振窮恤寡。”
【第6句】:振振有詞[zhèn zhèn yǒu cí]
【解釋】振振:理直氣壯的樣子。形容自以為理由充分,說個沒完。
【出處】清·梁啟超《關稅權問題》:“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誣者,既振振有詞,其烏可更為無謀之舉,以授之口實也。”
【示例】小順兒的媽的北平話,遇到理直氣壯振振有詞的時候,是詞匯豐富,而語調清脆,象清夜的小梆子似的。 ——老舍《四世同堂》八
【第7句】:振貧濟乏[zhèn pín jì fá]
【解釋】接濟貧窮的人和沒有依靠的人。亦作“振窮恤寡”、“振窮恤貧”。
【出處】晉·魯褒《錢神論》:“達窮開塞,振貧濟乏,天不如錢。”
【第8句】:振振有辭[zhèn zhèn yǒu cí]
【解釋】振振:理直氣壯的樣子。形容自以為理由充分,說個沒完。
【出處】清·梁啟超《關稅權問題》:“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誣者,既振振有詞,其烏可更為無謀之舉,以授之口實也。”
【示例】小順兒的媽的北平話,遇到理直氣壯振振有辭的時候,是詞匯豐富,而語調清脆,象清夜的小梆子似的。 ——老舍《四世同堂》八
【第9句】:振衣提領[zhèn yī chí lǐng]
【解釋】振:提起。要提起一件衣服,必須拎住衣領。比喻做事情要抓住關鍵。
【出處】北周·王褒《京師突厥寺碑》:“索隱窮源,振衣提領。”
【第10句】:振筆疾書[zhèn bǐ jí shū]
【解釋】振筆:揮筆。揮動筆桿,急速地書寫。形容書寫速度很快。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取下》:“東向伏幾,振筆如調文者,不如木索之急,棰楚之痛者也。”
【示例】兩個人剛剛跨進房門,只見秋谷正坐在那里,低著頭振筆疾書,不知寫些什么。(清·張春帆《九尾龜》第一百五十五回)
【第11句】:振臂一呼[zhèn bì yī hū]
【解釋】振:揮動。揮動手臂呼喊(多用在號召)。
【出處】漢·李陵《答蘇武書》:“然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
【示例】此話甚有道理。目前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朝不保夕,只要有人振臂一呼,誰不揭竿而起。 ——姚雪垠《李自成》
【第12句】:振衣濯足[zhèn yī zhuó zú]
【解釋】濯足:洗腳。抖掉衣服上的灰塵,洗去腳上的污垢。形容放棄世俗生活的榮華富貴,立志在山中隱居。
【出處】晉·左思《詠史詩八首》之五:“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
【示例】再拜先生淚如洗,振衣濯足吾往矣。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記詩》
【第13句】:振旅而歸[zhèn lǚ ér guī]
【解釋】旅:軍隊。整頓好軍隊返回。多指部隊作戰勝利歸來。
【出處】《左傳·隱公五年》:“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獲車乘牛馬驢騾各數千,資器山積,振旅而歸。”
【示例】岳及石他戰于河濱,敗之,斬他及其甲士一千五百級,赴河死者五千余人,悉收所虜,振旅而歸。(《晉書·劉曜載記》)
【第14句】:振纓中朝[zhèn yīng zhōng cháo]
【解釋】纓:古代帽子上系在頷下的帶子;中朝:在朝廷上做事。整理好頭冠,入朝處理政事。
【出處】晉·陶潛《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振纓公朝,則德音允集。”
【示例】馥振纓中朝,素有俊彥之稱;出據方岳,實有偏任之重,而高略不舉,往往失和,危而不持,當與天下共受其責。(《晉書·周馥傳》)
【第15句】:振纓公朝[zhèn yīng gōng cháo]
【解釋】纓:古代帽子上系在頷下的帶子;公朝:在朝廷上做事。整理好頭冠,入朝處理政事。
【出處】晉·陶潛《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振纓公朝,則德音允集。”
【第16句】:振聾啟聵[zhèn lóng qǐ kuì]
【解釋】聵:耳聾。使耳聾的人都受到振動和醒悟。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涂麻木的人,指力量強大。
【出處】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六章:“創辦一個《民心日報》,想在輿論方面,多做些振聾啟聵的工作。”
【第17句】:振窮恤貧[zhèn qióng xù pín]
【解釋】救濟貧窮的人。
【出處】《北史·魏紀四》:“壬寅,詔以旱故,命依舊雩祈,察理冤獄,掩胔埋骼,振窮恤寡。”
【示例】睦族敦舊,振窮恤貧,如恐不及。 ——《明史·王越傳》
【第18句】:振兵澤旅[zhèn bīng shì lǚ]
【解釋】收繳兵器,解散軍隊。同“振兵釋旅”。
【出處】《史記·孝武本紀》:“古者先振兵澤旅,然后封禪。”裴骃集解引徐廣曰:“古'釋’字作'澤’。”
【第19句】:振纓王室[zhèn yīng wáng shì]
【解釋】振纓:彈冠,出仕。指入朝做官
【出處】南朝·陳·沈炯《祭梁吳郡袁府君文》:“日者明德世彥,振纓王室。”
【第20句】:振裘持領[zhèn qiú chí lǐng]
【解釋】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
【出處】漢·楊倫《上書案坐任嘉舉主罪》:“臣聞《春秋》誅惡及本,本誅則惡消;振裘持領,領正則毛理。”
【示例】長主君世,振裘持領,賞罰事殷,能不逾漏,宮省咳唾,義必先知。 ——南朝·梁·蕭子顯 《南齊書·幸臣傳論》
【第21句】:振鷺充庭[zhèn lù chōng tíng]
【解釋】振:群飛的樣子;鷺:白鷺。白鷺群飛,集于庭中。比喻朝廷里人才濟濟。
【出處】漢·揚雄《劇秦美新》:“振鷺之聲充庭,鴻鸞之黨漸階。”
【示例】君臣穆穆,守之以平,濟濟多士,端委縉綎,鴻漸盈階,振鷺充庭。 ——《后漢書·蔡邕傳》
【第22句】:振兵釋旅[zhèn bīng shì lǚ]
【解釋】收繳兵器,解散軍隊。
【出處】《史記·周本紀》:“縱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虛;偃干戈,振兵釋旅:示天下不復用也。”
【示例】臣聞古之天子,方建大禮,必先振兵釋旅,以告成功。 ——唐·陳子昂《諫曹仁師出軍書》
【第23句】:振奮人心[zhèn fèn rén xīn]
【解釋】振奮:振作奮發。使人們振作奮發。
【出處】峻青《火把贊》:“啊,火把,這飽經革命風暴的膠東老根據地的鄉親們手中高舉的火把,是那么熾熱,那么明亮,那么振奮人心。”
【示例】我們得到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
【第24句】:振鷺在庭[zhèn lù zài tíng]
【解釋】振:群飛的樣子;鷺:白鷺。白鷺群飛,集于庭中。比喻朝廷里人才濟濟。
【出處】漢·揚雄《劇秦美新》:“振鷺之聲充庭,鴻鸞之黨漸階。”
【示例】伏惟陛下道隱旒纊,信充符璽,六飛同塵,五讓高世。白駒空谷,振鷺在庭,猶懼隱鱗卜祝,藏器屠保。(南朝·梁·任昉《為蕭揚州薦士表》
【第25句】:振古如茲[zhèn gǔ rú zī]
【解釋】振古:自古;茲:現在。從古到今。
【出處】《麻經·周頌·載芟》:“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茲。”
【示例】泰西治國之道,富強之原,非振古如茲也,蓋自百年以來焉耳。(清·梁啟超《論不變法之害》)
【第26句】:振興中華[zhèn xīng zhōng huá]
【解釋】原為孫中山在建立興中會時提出的挽救國家危亡的口號。現指奮發圖強,使祖國更加繁榮強大。
【出處】孫中山《興中會章程》:“是會之設,專為振興中華、維持國體起見。”
【第27句】:振國之患[zhèn guó zhī huàn]
【解釋】振:振興,振興國家,消除災難。
【出處】《史記·陳丞相世家》:“傾側擾攘楚魏之間,卒歸高帝。常出奇計,救紛糾之難,振國家之患。”
“振”結尾的成語
【第1句】:一跌不振[yī diē bù zhèn]
【解釋】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來。同“一蹶不振”。
【出處】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房次律為宰相,當中原始亂時,雖無大功,亦無甚顯過,罷黜蓋非其罪。一跌不振,遂至于死。”
【示例】明·宋征璧《皇明經世文·凡例》:“士人遇合,或富貴自有,才位相符;又或僨轅負乘,一跌不振。”
【第2句】:為之一振[wéi zhī yī zhèn]
【解釋】為:因;振:振奮。因此而振奮起來。
【出處】《明史·郭登傳》:“登以八百人破敵數千騎,軍氣為之一振,捷聞,封定襄伯,予世券。”
【示例】李莫愁斗逢大敵,精神為之一振,想不到這高瘦和尚膂力固然沉厚,出招尤是迅捷。 ——金庸《神雕俠侶》第二十二回
【第3句】:一蹶不振[yī jué bù zhèn]
【解釋】蹶:栽跟頭;振:振作。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來。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來。
【出處】漢·劉向《說苑·說叢》:“一噎之故,絕谷不食,一蹶之故,卻足不行。”
【示例】可惜,到了這二十世紀的中葉,說什么也一蹶不振了。 ——梁斌《紅旗譜》四十二
【第4句】:萎靡不振[wěi mǐ bù zhèn]
【解釋】委靡:也作“萎靡”,頹喪。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
【出處】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頹墮委靡,潰敗不可收失。”
【示例】無精打采地喘了一口粗氣,然后象個病人一樣萎靡不振地站在那里。 ——曲波《林海雪原》一七
【第5句】:萎糜不振[wěi mí bù zhèn]
【解釋】形容情緒低沉,精神頹廢。
【示例】自從經商失敗后,他就一直萎糜不振。
【第6句】:踣不復振[bó bù fù zhèn]
【解釋】振:振作。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來。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來。
【出處】漢·劉向《說苑·談叢》:“一噎之故,絕谷不食,一蹶之故,卻足不行。”
【第7句】:龍威虎振[lóng wēi hǔ zhèn]
【解釋】形容氣勢奔放雄壯。常形容書法筆勢的遒勁有力,靈活舒展。
【出處】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
【第8句】:龍驤麟振[lóng xiāng lín zhèn]
【解釋】龍驤,昂舉騰躍的樣子。比喻將軍恩威兼備。
【出處】麟振,語出《詩·周南·麟之趾》:“鱗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毛傳:“麟,信而應禮,以足至者也。振振,信厚也。”
【示例】[鄧艾]受命忘身,龍驤麟振,前無堅敵。 ——《晉書·段灼傳》
【第9句】:孤蓬自振[gū péng zì zhèn]
【解釋】蓬:蓬草。單棵的蓬草,隨風飄零,尚要振作。比喻失意的不甘沉淪,奮力振作,欲有所作為。
【出處】南朝·宋·鮑照《蕪城賦》:“白楊早落,塞草前衰,棱棱霜氣,簌簌風威,孤蓬自振,驚砂坐飛。”
【示例】西河舞劍氣凌云,孤蓬自振唯有君。 ——唐·蘇渙《贈零陵僧》
【第10句】:金相玉振[jīn xiāng yù zhèn]
【解釋】比喻文章的形式和內容都完美。也形容人相貌端美。同“金相玉質”。
【出處】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若賢人之美辭,忠臣之抗直,謀夫之話,辯士之端,冰釋泉涌,金相玉振。”
【第11句】:金聲玉振[jīn shēng yù zhèn]
【解釋】以鐘發聲,以磬收韻,奏樂從始至終。比喻音韻響亮、和諧。也比喻人的知識淵博,才學精到。
【出處】《孟子·萬章下》:“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圣之事也。”
【示例】金聲玉振,寥亮于區寓。 ——南朝齊·王儉《褚淵碑文》
【第12句】:委靡不振[wěi mǐ bù zhèn]
【解釋】委靡:也作“萎靡”,頹喪。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
【出處】《宋史·楊時傳》:“若示以怯懦之形,委靡不振,則事去矣。”
【示例】曲波《林海雪原》:“無精打采地喘了一口粗氣,然后象個病人一樣委靡不振地站在那里。”
【第13句】:聲譽大振[shēng yù dà zhèn]
【解釋】聲望、名譽大大提高。
【示例】經過這件事情,他聲譽大振。
“振”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威振天下[wēi zhèn tiān xià]
【解釋】威:威名。威力和名望使天下人拜服。
【出處】漢·荀悅《漢紀·元帝紀》:“今延壽湯所誅,威振天下,雖易之折售,詩之雷霆,不能及也。”
【第2句】:玉振金聲[yù zhèn jīn shēng]
【解釋】比喻文章道德之盛。
【出處】《梁書·徐勉傳》:“網羅經誥,玉振金聲,義貫幽微,理入神契。”唐˙楊炯《從弟去溢墓志銘》:“至如白雪回光,清風度曲,崔亭伯真龍之氣,揚子云吐鳳之才,莫不玉振金聲,筆有余力。”
【示例】玉振金聲,水增川涌,德兼才貴。 ——宋·高觀國《水龍吟·為放翁壽》詞
【第3句】:發聾振聵[fā lóng zhèn kuì]
【解釋】聵:耳聾。聲音很大,連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麻木的人。
【出處】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示例】出了匕首、投槍,也還有發聾振聵的木鐸,有悠然發人深思的靜夜鐘聲。 ——茅盾《聯系實際、學習魯迅》
【第4句】:治兵振旅[zhì bīng zhèn lǚ]
【解釋】兵:軍隊;旅:軍旅。訓練軍隊,振奮士氣。
【出處】《國語·晉語五》:“乃使旁告于諸侯,治兵振旅,嗚鐘鼓,以至于宋。”
【示例】乃治兵振旅,為仁義之師,長驅東向,而欲天下向應,蓋亦難矣。(宋·周密《齊東野語》卷一)
【第5句】:稽古振今[jī gǔ zhèn jīn]
【解釋】指考查古事作為借鑒,以振興現代。
【出處】清譚嗣同《報貝元微書》:“稽古振今,士風一奮。”
【第6句】:聲振屋瓦[shēng zhèn wū wǎ]
【解釋】聲音把房子上的瓦都振動了。形容呼喊的聲音很宏大猛烈。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軍軍武安西,秦軍鼓譟勒兵,武安屋瓦盡振。”
【示例】先生尺布裹頭,伏地而號,官吏士民和者數萬,聲振屋瓦。 ——清·黃宗羲《子劉子行狀下》
【第7句】:揚葩振藻[yáng pā zhèn zǎo]
【解釋】葩:華美;藻:文采。形容文章寫得華麗多采。
【出處】《北史·文苑傳序》:“漢自孝武之后,雅尚斯文,揚葩振藻者如林,而二馬、王、揚為之杰。”
【示例】當其盛也,揚葩振藻,為敲金戛玉之音。 ——胡蘊玉《中國文學史》序
【第8句】:發蒙振槁[fā méng zhèn gǎo]
【解釋】發:揭開;蒙:蒙蓋物;振:抖動。揭開蒙蓋物,搖掉將落的枯葉。比喻輕而易舉。
【出處】《明史·楊乃郭詹等傳論》:“蓋天速其禍,如發蒙振槁,無煩驅除矣。”
【第9句】:發蒙振落[fā méng zhèn luò]
【解釋】蒙:遮蓋,指物品上的罩物;振:搖動。把蒙在物體上的東西揭掉,把將要落的樹葉摘下來。比喻事情很容易做到。
【出處】《史記·汲鄭列傳》:“至如說丞相弘,如發蒙振落耳。”
【示例】若一切許其登錄,銳意獎進,則去此如發蒙振落,如是而王道蕩平,大圜停水之中,無少有坎窞矣。 ——章炳麟《代議然否論》
【第10句】:摛翰振藻[chī hàn zhèn zǎo]
【解釋】翰:毛筆,引申為文詞;振:發舒。施展文采,鋪陳辭藻。
【出處】《南齊書·丘巨源傳》:“又爾時顛沛,普喚文士,黃門中書,靡不畢集,摛翰振藻,非為乏人。”
【第11句】:彈冠振衿[tán guān zhèn jīn]
【解釋】整潔衣冠。后多以比喻將欲出仕。
【出處】語出《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示例】會今天子聰明神圣,四海之內,薰蒸浸漬,莫不彈冠振衿,輻輳而出。 ——清·戴名世《<禹貢錐指>序》
【第12句】:發蒙振聵[fā méng zhèn kuì]
【解釋】聲音很大,連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麻木的人。
【出處】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示例】先生,你這一番議論,真可謂之發蒙振聵。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四回
【第13句】:援溺振渴[yuán nì zhèn kě]
【解釋】溺:指落水者;振:救濟。援救落水者和干渴者。比喻援救受難的人。
【出處】宋·邵博《聞見后錄》卷十五:“曾未期月,援溺振渴,事無巨細,悉究本末。”
【第14句】:啟聵振聾[qǐ kuì zhèn lóng]
【解釋】聵:耳聾。使耳聾的人都受到振動和醒悟。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涂麻木的人,指力量強大。
【出處】清·鄧顯鶴《鄒君墓志銘》:“居德善俗,啟聵振聾,儒者之效,匪徒言說。”
【示例】作為新聞工作者必須要做啟聵振聾的工作。
【第15句】:發瞽振聾[fā gǔ zhèn lóng]
【解釋】發:開啟;瞽:盲人;振:振動;聾:耳聾。使盲人也能看見,使聾人也聽得見。比喻言論文章使人清醒感奮。
【出處】漢·枚乘《七發》:“當時之是,雖有淹病滯疾,猶將伸佉起蹙,發瞽振聾而觀望之也。”
【第16句】:搖山振岳[yáo shān zhèn yuè]
【解釋】岳:高大的山。把高山都振動了。形容氣勢很大。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三回:“一直到了寧國府前,只見府門大開,兩邊燈火,照如白晝。亂烘烘人來人往,里面哭聲搖山振岳。”
【第17句】:重振旗鼓[chóng zhèn qí gǔ]
【解釋】比喻失敗后,整頓再起。
【出處】清·湘靈子《軒亭冤·驚夢》:“儂欲重振旗鼓,煩你擬篇男女平權文勸戒女子。”
【示例】我深信我們在這樣掙扎苦斗中所獲得的極可寶貴的經驗,對于將來重振旗鼓的《生活日報》是有很大的裨益的。 ——鄒韜奮《經歷》五九
【第18句】:頓綱振紀[dùn gāng zhèn jì]
【解釋】整頓朝綱,重振法紀。
【出處】《資治通鑒·周顯王四十八年》:“夫賢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頓綱振紀。”胡三省注:“頓,謂整頓。”
【第19句】:班師振旅[bān shī zhèn lǚ]
【解釋】班:調回;師、旅:指軍隊;振:整頓。撤回軍隊,進行整頓。
【出處】《尚書·大禹漠》:“禹拜昌言,曰:'俞。’班師振旅。”
【第20句】:如振落葉[rú zhèn luò yè]
【解釋】形容輕而易舉。
【出處】明·崔銑《洹詞·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示例】這事對她來說簡直是如振落葉,不費吹灰之力
【第21句】:折槁振落[zhé gǎo zhèn luò]
【解釋】把枯樹枝折斷,把枯樹葉搖下來。比喻輕易不費力。
【出處】《淮南子·人間訓》:“劉、項興義兵隨而定,若折槁振落。”
【第22句】:摧枯振朽[cuī kū zhèn xiǔ]
【解釋】猶摧枯拉朽。形容輕而易舉。
【出處】《周書·文閔明武宣諸子傳論》:“悠悠邃古,未聞斯酷。豈非摧枯振朽,易為力乎。”
【第23句】:彈冠振衣[tán guān zhèn yī]
【解釋】整潔衣冠。后多以比喻將欲出仕。
【出處】語出《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示例】是以巖穴幽人,智術之士,彈冠振衣,樂欲為用,四海欣然,歸服圣德。 ——《后漢書·李固傳》
【第24句】:移風振俗[yí fēng zhèn sú]
【解釋】改變風氣,振興習俗。
【出處】《新唐書·劉祥道傳》:“以去就之官,臨茍且之民,欲移風振俗,烏可得乎?”
【第25句】:分貧振窮[fēn pín zhèn qióng]
【解釋】分財物救助窮困的人。
【出處】《左傳·昭公四年》:“且撫其民,分貧振窮,長孤幼,養老疾。”
【第26句】:提綱振領[tí gāng zhèn lǐng]
【解釋】比喻抓住要領,簡明扼要。同“提綱挈領”。
【出處】《舊五代史·職官志》:“每在執行,使庶僚則守法奉公,宰臣則提綱振領,必當彝倫攸敘。”
【示例】三十年后莫道楊岐龍頭蛇尾,其提綱振領大類云門。 ——宋·釋惟白《續傳燈錄》卷七
【第27句】:駭目振心[hài mù zhèn xīn]
【解釋】使人見到非常震驚。同“駭目驚心”。
【出處】陳田《明詩紀事丁簽·何景明》:“一以為霆驚電煜,駭目振心;一以為落日明霞,馀暉映遠。”
【第28句】:聲振寰宇[shēng zhèn huán yǔ]
【解釋】寰宇:天下。形容聲威極盛。
【出處】《南史·梁本紀論》:“介胄仁義,折沖尊俎,聲振寰宇,澤流遐裔。”
【第29句】:敲山振虎[qiāo shān zhèn hǔ]
【解釋】指故意示警,使人震動。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1回:“這要不用個敲山振虎的主意,怎的是個了當?”
【第30句】:啟瞶振聾[qǐ guì zhèn lóng]
【解釋】比喻喚醒糊涂與麻木不仁者。
【第31句】:聲振林木[shēng zhèn lín mù]
【解釋】聲:歌聲。歌聲振動了林木。形容歌聲或樂器聲高亢宏亮。
【出處】《列子·湯問》:“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
【示例】荊元慢慢的和了弦,彈起來,鏗鏗鏘鏘,聲振林木。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