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幟”的成語(10個(gè))
本文整理了獨(dú)豎一幟、旗幟鮮明等含“幟”的成語10個(gè),其中“幟”結(jié)尾的成語9個(gè),“幟”在中間的成語1個(gè),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幟”結(jié)尾的成語【第1句】:獨(dú)豎一幟[dú shù yī zhì]
【解釋】單獨(dú)樹起一面旗幟。比喻獨(dú)特新奇,自成一家。同“獨(dú)樹一幟”。
【出處】清·袁枚《隨園詩話》:“所以能獨(dú)豎一幟者,正為不襲盛唐窠臼也。”
【第2句】:拔趙幟易漢幟[bá zhào zhì yì hàn zhì]
【解釋】用以比喻偷換取勝或戰(zhàn)勝、勝利之典。
【出處】據(jù)《史記·淮陰侯列傳》載,“信(韓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進(jìn)擊不能勝,欲回營,見營中盡是漢軍赤幟,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于是潰不成軍,終于
【示例】妻與生用拔趙幟易漢幟計(jì),笑而行之。 ——清·薄松齡《聊齋志異·人妖》
【第3句】:拔幟易幟[bá zhì yì zhì]
【解釋】幟:旗幟;易:換。比喻推翻別人,自己占有。
【出處】《史記·淮陰候列傳》:“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示例】如今這里已拔幟易幟,另換新主了。
【第4句】:別樹一幟[bié shù yī zhì]
【解釋】樹:立;幟:旗幟。比喻另創(chuàng)一家或另創(chuàng)局面。
【出處】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三:“元、白在唐朝所以能獨(dú)樹一幟者,正為其不襲盛唐窠臼也。”
【示例】Gastev是主張善用時(shí)間,別樹一幟的,本集只收了一幅。 ——魯迅《集外集拾遺·〈新俄畫選〉小引》
【第5句】:拔幟樹幟[bá zhì shù zhì]
【解釋】用以比喻偷換取勝或戰(zhàn)勝、勝利之典。
【出處】見“拔趙幟易漢幟”。
【示例】拔幟樹幟燃列炬,中丞盼斷關(guān)山塵。 ——清·林壽圖《譚軍門以饑軍三營至鳳翔與犒一餐是夜報(bào)奪上關(guān)寄呈劉中丞》詩
【第6句】:拔趙幟立赤幟[bá zhào zhì lì chì zhì]
【解釋】用以比喻偷換取勝或戰(zhàn)勝、勝利之典。
【出處】見“拔趙幟易漢幟”。
【示例】惜偽古文罅漏太多,彌縫匪易,雖盛氣強(qiáng)詞,仍不能拔趙幟立赤幟也。 ——清·陳康祺《郎潛紀(jì)聞》
【第7句】:獨(dú)樹一幟[dú shù yī zhì]
【解釋】樹:立;幟:旗幟。單獨(dú)樹起一面旗幟。比喻獨(dú)特新奇,自成一家。
【出處】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三:“元、白在唐朝所以能獨(dú)樹一幟者,正為其不襲盛唐窠臼也。”
【示例】蘇軾也擅長書法,他取法顏真卿,但能獨(dú)樹一幟,與蔡襄、黃庭堅(jiān)、米芾并稱宋代四大家。
【第8句】:拔旗易幟[bá qí yì zhì]
【解釋】旗:旗幟;易:換。拔掉別人的旗子,換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候列傳》:“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示例】我已經(jīng)無能為力了,趁早拔旗易幟,讓別人干吧。
【第9句】:自樹一幟[zì shù yī zhì]
【解釋】比喻單獨(dú)建立一種風(fēng)格、體制、派別或力量等。
【出處】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率皆攻排詆呵,自樹一幟,殊可笑也。”
【示例】其于詩也,雖以余事及之,然亦欲求于古人之外,自樹一幟。 ——清·黃遵楷《〈人境廬詩草〉跋》
“幟”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旗幟鮮明[qí zhì xiān míng]
【解釋】本指軍旗耀眼,軍容整齊。現(xiàn)比喻立場、觀點(diǎn)、態(tài)度等十分明確。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曹操指山下顏良排的陣勢,旗幟鮮明,槍刀森布,嚴(yán)整有威。”
【示例】兀術(shù)好生疑惑,忙出營前觀看;果然依舊旗幟鮮明,槍刀密布,不知何故。(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五十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