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與”的成語大全(148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與君一夕話,勝讀十年書、孤立寡與、咸與維新等含“與”的成語148個,其中“與”開頭的59個,“與”結尾的17個,“與”在中間的72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與”開頭的成語
【第1句】:與君一夕話,勝讀十年書[yǔ jūn yī xī huà,shèng dú shí nián shū]
【解釋】與你談一晚上話,讓我受益匪淺。形容跟別人交談的時間雖短,受益卻很多
【出處】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九回:“子平聽說,肅然起敬道:'與君一夕話,勝讀十年書!真是聞所未聞!’”
【示例】馮玉祥《我的生活》第33章:“軍區司令的這番談話,給我莫大的欣喜,真是'與君一夕話,勝讀十年書’了。”
【第2句】:與古為徒[yǔ gǔ wéi tú]
【解釋】徒:同類的人。和古人作朋友。
【出處】《莊子·人間世》:“為人之所為者,人亦無疵焉,是之謂與人為徒。成而上比者,與古為徒。”
【第3句】:與時推移[yǔ shí tuī yí]
【解釋】隨著世道的變化而變化以合時宜。
【出處】唐·李白《冬夜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吾不凝滯于物,與時推移。”
【第4句】: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yǔ jūn yī xí huà,shèng dú shí nián shū]
【解釋】君:尊稱對方;勝:勝于。和您談了一會兒,受益比讀了十年書還多。形容與別人交談的時間雖短,收獲卻很大。
【出處】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九回:“子平聽說,肅然起敬道:'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真是聞所未聞。’”
【示例】如何是與人樂樂?曰: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如何是眾樂樂?曰:此中空洞原無物,何止容卿數百人。 ——南懷瑾《學而第一·誰來了解你》
【第5句】:與狐謀裘[yǔ hú móu qiú]
【解釋】裘:毛皮。跟狐貍商量要剝它的做大衣。比喻謀求有損對方切身利益的事,對方是絕對不會答應的。
【出處】漢·王符《潛夫論·述赦》:“與狐議裘,無時焉可。”
【第6句】:與世隔絕[yǔ shì gé jué]
【解釋】與社會上的人們隔離,斷絕來往。形容隱居或人跡不到的極偏僻地方。
【出處】楊朔《泰山極頂》:“他們還過著這種單個的生活,未免太與世隔絕了吧?”
【示例】這個山區基本上是與世隔絕的。
【第7句】:與民同憂[yǔ mín tóng yōu]
【解釋】與人民共患難。
【出處】宋·蘇舜欽《詣匭疏》:“又念有天下者未見不監古而治,棄古而亂也。豈上位者務在鎮靜,不須與民同憂也?”
【第8句】:與虎謀皮[yǔ hǔ móu pí]
【解釋】謀:商量。跟老虎商量要剝它的皮。比喻跟惡人商量要他放棄自己的利益,絕對辦不到。
【出處】晉·苻郎《苻子》:“周人有愛裘而好珍羞,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示例】過去與蔣介石談判,正如陳嘉庚先生在一九四六年打給我的電報中所說,是“無異與虎謀皮”。 ——周恩來《關于和平談判問題的報告》
【第9句】:與人方便[yǔ rén fāng biàn]
【解釋】與:給。給予他人各種便利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18回:“施主莫惱。'與人方便,自己方便。’你就與我說說地名如何?我也可解得你的煩惱。”
【第10句】:與草木俱腐[yǔ cǎo mù jù fǔ]
【解釋】俱:全,都。和草木一起腐爛。形容人生前無所作為,死后也默默無聞。
【出處】《新唐書·高儉竇威傳贊》:“古來賢豪,不遭與運,埋光鏟采,與草木俱腐者,可勝咤哉!”
【示例】觀此五者,則其他姓名不傳,與草木俱腐者,蓋不可勝計矣。 ——宋·洪邁《容齋續筆》卷十七
【第11句】:與草木俱灰[yǔ cǎo mù jù huī]
【解釋】俱:全,都。和草木一起變成灰。形容人生前無所作為,死后也默默無聞。
【出處】《新唐書·高儉竇威傳贊》:“古來賢豪,不遭與運,埋光鏟采,與草木俱腐者,可勝咤哉!”
【示例】既為男子,忍與草木俱灰。 ——明·陳繼儒《晚香堂·附贊·有序》
【第12句】:與人無忤[yǔ rén wú wǔ]
【解釋】忤:抵觸。沒有和人相抵觸的時候。指與人相處和善。
【出處】漢·陸賈《新語·辨惑》:“無忤逆之言,無不合之義。”
【示例】闿運晚睹世變,與人無忤,以唯阿自容。 ——《清史稿·儒林傳·王闿運》
【第13句】:與民除害[yǔ hǔ chú hài]
【解釋】替百姓除禍害。
【出處】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丞相銜奉國威,為民除害,元惡大憝,心當梟夷。”
【示例】清·貪夢道人《彭公案》第一回:“我一到任,必要為國盡忠,與民除害,上報君恩,下安民業,剪惡安良。”
【第14句】:與君周旋[yǔ jūn zhōu xuán]
【解釋】周旋:追逐馳逐。奉陪你較量較量。指表面禮貌實際不客氣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國語·晉語》:“其左執鞭弭,右屬橐腱,以與君周旋。”
【第15句】:與天地同壽[yǔ tiān dì tóng shòu]
【解釋】壽:壽命。與天地一樣長久。比喻壽命很長
【出處】戰國·楚·屈原《九原·涉江》:“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
【第16句】:與世俯仰[yǔ shì fǔ yǎng]
【解釋】隨波逐流,附和世俗。
【出處】《宋史·文苑傳六·米芾》:“[米芾]又不能與世俯仰,故從仕數困。”
【示例】這種愛憎分明,絲毫不茍的敏感性,難道不比那種是非不清,與世俯仰的惡習好很多嗎? ——愚明《青年與棗樹》
【第17句】:與死扶傷[yǔ sǐ fú shāng]
【解釋】與:援助;扶:扶助。援助要死的人,輔助受傷的人
【出處】西漢·劉安《淮南子·兵略訓》:“白刃合,流矢接,步血屬腸,與死扶傷。”
【第18句】:與虎添翼[yǔ hǔ tiān yì]
【解釋】翼:翅膀。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幫助壞人,增加惡人的勢力。
【出處】《逸周書·寤敬篇》:“毋為虎傅翼,將飛入邑,擇人而食之。”《淮南子·兵略訓》:“今乘萬民之力而反為殘賊,是為虎傅翼,曷為弗除。”
【示例】若縱之使之歸袁紹,是與虎添翼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
【第19句】:與世浮沉[yǔ shì fú chén]
【解釋】隨波逐流,附和世俗。
【出處】宋·司馬光《右班殿直傅君墓志銘》:“然不能與世浮沉。平視貴要,若無人,故所至齟齬。”
【示例】然三官之為人,即蕭蕭易水,亦將羞而不流,況碌碌與世浮沉者耶!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商三官》
【第20句】:與日俱增[yǔ rì jù zēng]
【解釋】與:跟,和。隨著時間一天天地增長。形容不斷增長。
【出處】宋·呂祖謙《呂東萊集·為梁參政作乞解罷政事表二首》:“涉冬浸劇,與日俱增。”
【示例】半個月過去了,風平浪靜,然而老趙心里愁悶卻與日俱增了。(茅盾《過年》)
【第21句】:與物無競[yǔ wù wú jìng]
【解釋】指與世人無所爭競。
【出處】《北史·薛辯傳》:“湖少有節操,篤志于學,專精講習,不干時務,與物無競,好以德義服人。”
【示例】宰相重任,卿輩更審議之。吾在河東時見馮書記多才博學,與物無競,此可相矣。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后唐明宗天成二年》
【第22句】:與時偕行[yǔ shí xié xíng]
【解釋】變通趨時。
【出處】《易·損》:“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第23句】:與時消息[yǔ shí xiāo xi]
【解釋】指事物無常,隨時間的推移而興盛衰亡。消,消亡。息,孳生。
【出處】《周易·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后漢書·孔融傳》:“故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而欲繩之以古行刑,投之以殘棄,非所謂與時消息者也。”
【示例】《隋書·楊約傳》:“自古賢人君子,莫不與時消息以避禍患。”
【第24句】:與世偃仰[yǔ shì yǎn yǎng]
【解釋】偃仰:俯仰。指沒有一定的主張,隨大流。
【出處】戰國·趙·荀況《荀子·非相》:“與時遷徙,與世偃仰。”
【示例】與時遷徙,與世偃仰,千舉萬變,其道一也。 ——西漢·韓嬰《韓詩外傳》第五卷
【第25句】:與日俱積[yǔ rì jù jī]
【解釋】與:跟,和。隨著時間一天天地增長。形容不斷增長。
【出處】清·尤怡《金匱翼》卷三:“瘀積之血,牢不可拔,新生之血,不得周灌,與日俱積,其人尚有生理乎。”
【示例】護法軍興,志在蕩亂,北庭怙惡,視若寇仇,诪張為幻,與日俱積。 ——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一百四十二
【第26句】:與狐議裘[yǔ hú yì qiú]
【解釋】裘:毛皮。跟狐貍商量要剝它的做大衣。比喻謀求有損對方切身利益的事,對方是絕對不會答應的。
【出處】漢·王符《潛夫論·述赦》:“與狐議裘,無時焉可。”
【第27句】:與年俱進[yǔ nián jù jìn]
【解釋】與:跟,和。隨著時間一天天地增長。形容不斷增長。
【出處】《宋書·孝武十四王傳》:“汝年漸長,足知善惡,當每思刻厲,奉朝廷為心,爵秩自然與年俱進。”
【示例】這章書是圣人自言學問工夫與年俱進的話,所以十五, 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俱要明點出來。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四回
【第28句】:與世沉浮[yú shì chén fú]
【解釋】與:和,同;世:指世人;沉浮:隨波逐流。隨大流,大家怎樣,自己也怎樣。
【出處】《史記·游俠列傳》:“豈若卑論儕俗,與世沉浮而取榮名哉。”
【示例】若皆與世沉浮,不自樹立,雖不為當時所怪,亦必無后世之傳也。 ——唐·韓愈《答劉正夫書》
【第29句】:與人方便,自己方便[yǔ rén fāng biàn,zì jǐ fāng biàn]
【解釋】給他人便利,他人也會給自己便利。
【出處】元·施惠《幽閨記·皇華悲遇》:“罷罷罷,自古道與人方便,自己方便。看你這二個婦人,也不是已下人家的。”
【示例】施主莫惱。與人方便,自己方便,你就與我說說地名如何?我也可解得你的煩惱。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十八回
【第30句】:與民休息[yǔ mín xiū xī]
【解釋】與:給與,幫助;休息:休養生息。指在長期動亂后,亟需保養民力,復興經濟。
【出處】《漢書·昭帝紀》:“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光知時務之要,輕徭薄役,與民休息。”
【示例】《舊五代史·周書·楊行密傳》:“行密既并孫儒,乃招合遣散,與民休息,政事寬簡,百姓便之。”
【第31句】:與日俱進[yǔ rì jù jìn]
【解釋】與:跟,和。隨著時間一天天地進步。形容不斷進步或提高。
【出處】宋·李昉《太平廣記》卷五十八:“二子位既成立,夫人因得冥心齋靜,累感真靈,修真之益,與日俱進。”
【第32句】:與世長辭[yǔ shì cháng cí]
【解釋】辭:告別。和人世永別了。指去世。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賈奉雉》:“仆適自念,以金盆玉碗貯狗矢,真無顏出見同人,行將遁跡山林,與世長辭矣。”
【示例】曹冷元那斑白的頭發楂和胡須都燒焦了,臉上起著一片紅泡,眼睛含著渾淚,與世長辭了。 ——馮德英《迎春花》第十九章
【第33句】:與民偕樂[yǔ mín xié lè]
【解釋】原指君王施行仁政,與百姓休戚與共,同享歡樂。后泛指領導與群眾一起游樂,共享幸福。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示例】故堯舜與民偕樂,以仁德化天下,不事干戈,不行殺伐,景星耀天,甘露下降,鳳凰止于庭,芝草生于野。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回
【第34句】:與人無爭[yú rén wú zhēng]
【解釋】不跟社會上的人發生爭執。這是一種消極的回避矛盾的處世態度。
【出處】《戰國策·楚策四》:“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示例】大師出家遁世,與人無爭,決不會來搶這個虛名兒。 ——金庸《射雕英雄傳》第三十九回
【第35句】:與草木同朽[yǔ cǎo mù tóng xiǔ]
【解釋】和草木一起腐爛。形容人生前無所作為,死后也默默無聞。
【出處】《新唐書·高儉竇威傳贊》:“古來賢豪,不遭與運,埋光鏟采,與草木俱腐者,可勝咤哉!”
【示例】愚兄固當與草木同朽,只可惜賢弟不能效古人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仕”,以展賢弟之才。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十五回
【第36句】:與鬼為鄰[yǔ guǐ wéi lín]
【解釋】鄰:鄰居。與鬼做鄰居。形容離死不遠了。
【出處】宋·釋文瑩《湘山野錄》卷上:“人生七十鬼為鄰,已覺風光屬別人。”
【示例】于彼氣息奄奄,與鬼為鄰者何與焉? ——清·梁啟超《中國民族主義的奠基人》
【第37句】:與時俱進[yǔ shí jù jìn]
【解釋】是指準確把握時代特征,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和實踐前沿,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和開拓進取,在大膽探索中繼承和發展。
【出處】清·姚鼐《謝蘊山詩集序》:“(謝啟昆)才豐氣盛,銳挺飆興,不可阻遏。……然先生殊不以所能自足。十余年來先生之所造,與時俱進。……往時鴻篇巨制,人所驚嘆以謂不可逮者,先生固已多所擯去矣。”
【示例】貫徹“三個代表”要求,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
【第38句】:與日月爭光[yǔ rì yuè zhēng guāng]
【解釋】爭:競爭。與太陽、月亮比光輝。常用以稱贊人的精神、功業偉大。
【出處】《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示例】而景文等樹義烈于千秋,荷褒揚于興代,名與日月爭光。 ——《明史·范景文等傳贊》
【第39句】:與羊謀羞[yǔ yáng móu xiū]
【解釋】謀:商量;羞:珍羞,精美的食物。跟羊商量要它的肉。比喻跟惡人商量要他放棄自己的利益,絕對辦不到。
【出處】晉·苻郎《苻子》:“周人有愛裘而好珍羞,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第40句】:與時浮沉[yǔ shí fú chén]
【解釋】浮沉:在水中忽上忽下的漂游。指隨當時的世俗或進或退。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陶冶世俗,與時浮沉,吾不如子;論王霸之余策,覽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長。”
【示例】又蚤解兵柄,與時浮沉,不為秦檜所忌,故能竊寵榮以終其身,方之韓、岳遠矣。 ——《宋史·劉光世傳》
【第41句】:與日月齊光[yǔ rì yuè qí guāng]
【解釋】與太陽、月亮的光芒相當。常用以稱贊人的精神、功業偉大。
【出處】《楚辭·涉江》:“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
【示例】不過謂為善之人,死則上通高明,其極品則與日月齊光。 ——《元史·劉因傳》
【第42句】:與草木同腐[yǔ cǎo mù tóng fǔ]
【解釋】和草木一起腐爛。形容人生前無所作為,死后也默默無聞。
【出處】宋·蘇軾《太息送秦少章》:“雖然,自今觀之,孔北海、盛孝章猶在世,而向之譏評者與草木同腐久矣。”
【示例】大丈夫處世,不能立功建業,不幾與草木同腐乎!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七回
【第43句】:與世無爭[yú shì wú zhēng]
【解釋】世:世人,周圍的人。不跟社會上的人發生爭執。這是一種消極的回避矛盾的處世態度。
【出處】《戰國策·楚策四》:“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示例】既然人家同我不對,我也樂得與世無爭,回家享用。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三回
【第44句】:與物無忤[yǔ wù wú wǔ]
【解釋】指處世態度隨和,與人無所抵觸。
【出處】《周書·蘇亮傳》:“寶夤作亂,以亮為黃門侍郎。亮善處人間,與物無忤。及寶夤敗,從之者遇禍,唯亮獲全。”
【第45句】:與眾殊[yǔ zhòng shū]
【解釋】殊:不同。跟大家不一樣。指人的性格、行為等不一般或事物很有特色。
【出處】《三國志·魏志·吳質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念蒙圣主恩,榮爵與眾殊。”
【示例】雖立貞碑與眾殊,字字皆是吾皇意。 ——唐·貫休《上荊南府主三讓德政碑》
【第46句】:與天地同休[yǔ tiān dì tóng xiū]
【解釋】休:停止。生命力與天地相同。比喻無窮無盡
【出處】《神異經》:“西北荒中,有玉饋之酒,酒泉注焉,上有玉樽,取一樽,一樽復生,與天地同休,無干時。”
【第47句】:與眾不同[yǔ zhòng bù tóng]
【解釋】跟大家不一樣。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這是今日令中第一個古人,必須出類拔萃,與眾不同,才覺有趣。”
【示例】從他與眾不同的解題思路中,看出他很聰明。
【第48句】:與人為善[yǔ rén wéi shàn]
【解釋】與:贊許,贊助;為:做;善:好事。指贊成人學好。現指善意幫助人。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示例】想你們教士也是與人為善,斷不肯叫我為難的。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九回
【第49句】:與世靡爭[yǔ shì mǐ zhēng]
【解釋】和世上的人沒有爭執。形容脫俗拔塵的達觀態度。
【出處】晉·潘岳《許由頌》:“邈哉許公,執真履貞,辭堯天下,抱樸隱形,川停岳峙,澹泊無營,棲遲高山,與世靡爭。”
【第50句】:與受同科[yǔ shòu tóng kē]
【解釋】行賄和受賄的人受到同等的處罰。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六回:“家兄一想,這件事倘要認真辦起來,與受同科,不但姓文的擔不起,就是老哥亦落不是的。”
【示例】凡贓私的銀,是與受同科的,他怎敢鬧出來?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六回
【第51句】:與世無競[yú shì wú jìng]
【解釋】世:世人,周圍的人。不跟社會上的人競爭。這是一種消極的回避矛盾的處世態度。
【出處】《戰國策·楚策四》:“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示例】惟其大徹大悟,故能泰然與世無競,超出于生活之欲之外,而逞其勢力于純粹之學問。 ——浦江清《論王靜安先生之自沉》
【第52句】:與民同樂[yǔ mín tóng lè]
【解釋】原指君王施行仁政,與百姓休戚與共,同享歡樂。后泛指領導與群眾一起游樂,共享幸福。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莊暴見孟子》:“今王四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示例】人人都到五鳳樓前,端門之下,插金花,賞御酒,國家與民同樂。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戒指兒記》
【第53句】:與世長存[yǔ shì cháng cún]
【解釋】和世界一起永遠存在。多用于贊頌人的功績和不朽的精神品德。
【第54句】:與民更始[yǔ rén gēng shǐ]
【解釋】更始:重新開始。原指封建帝王即位改元或采取某些重大措施。后比喻改革舊狀,建立新秩序。
【出處】《莊子·盜跖》:“與天下更始,罷兵休卒。”《漢書·武帝紀》:“朕嘉唐虞而樂殷周,據舊以鑒新,其赦天下與民更始。”
【示例】希望君主幡然改圖,與民更始。 ——清·梁啟超《政聞社宣言書》
【第55句】:與草木俱朽[yǔ cǎo mù jù xiǔ]
【解釋】身體和草木一同腐朽。指默默無聞地死去
【出處】漢·王充《論衡·自紀篇》:“身與草木俱朽,聲與日月并彰。”
【第56句】:與日俱新[yǔ rì jù xīn]
【解釋】新:新面貌。隨著時間一同更新。
【出處】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卷七十八:“耳目唯有聰察,神彩彌加精明。顏與日而俱新,智將年而共遠。”
【第57句】:與時俯仰[yǔ shí fǔ yǎng]
【解釋】俯仰:抬起落下。隨著社會潮流或進或退。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身直為閨閤之臣,寧得自引深藏于巖穴邪!故且從俗浮湛,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
【示例】從父居上都,教授里巷,不與時俯仰。 ——《元史·忠義傳·王佐》
【第58句】:與狐謀皮[yǔ hú móu pí]
【解釋】謀:商量。跟狐貍商量要剝它的皮。比喻跟惡人商量要他放棄自己的利益,絕對辦不到。
【出處】晉·苻郎《苻子》:“周人有愛裘而好珍羞,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示例】如此時即奏籌遣漕船水手之議,是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皮,不惟無益反有礙也。 ——清·魏源《上江蘇巡撫陸公論海漕書》
【第59句】:與世推移[yǔ shì tuī yí]
【解釋】隨著世道的變化而變化以合時宜。
【出處】《楚辭·漁父》:“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示例】求一挾千百萬之貲,與世推移而足以畸輕畸重者也,管子以外,不數覯焉。 ——鄭觀應《盛世危言·商戰》
“與”結尾的成語
【第1句】:孤立寡與[gū lì guǎ yǔ]
【解釋】指沒有人扶持,沒有人援助。
【出處】清·侯方域《朋黨論下》:“豈有君子蓄用世之志而孤立寡與者哉!”
【第2句】:豐取刻與[fēng qǔ kè yǔ]
【解釋】豐:多;刻:刻薄;與:給予。取之于民的多,用之于民的少。多形容殘酷地剝削。
【出處】《荀子·君道》:“上好貪利,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后豐取刻與,以無度取千民。”
【第3句】:時不我與[shí bù wǒ yǔ]
【解釋】我與:“與我”的倒裝;與:等待。時間不會等待我們的。嗟嘆時機錯過,追悔不及。
【出處】《論語·陽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示例】副總統執事:時不我與,歲且更新,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此為公祝。 ——章炳麟《致黎元洪書》
【第4句】:民胞物與[mín bāo wù yǔ]
【解釋】民為同胞,物為同類。泛指愛人和一切物類。
【出處】宋·張載《西銘》:“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示例】那里有一個是認真存了“仁人測隱”之心,行他那“民胞物與”的志向,不過都是在那里邀福。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五回
【第5句】:歲不我與[suì bù wǒ yǔ]
【解釋】年歲是不等人的。表示應該及時奮起,有所作為。
【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陽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示例】歲不我與其奈何,兩鬢星星尚如此。 ——元·耶律楚材《用前韻感事》
【第6句】:推誠相與[tuī chéng xiāng yǔ]
【解釋】誠:相信。指以真心誠意與他人相處。
【出處】《北齊書·慕容紹宗傳》:“我與晉州推誠相待,何忽輒相猜阻,橫生此言。”
【第7句】:將奪固與[jiāng duó gū yǔ]
【解釋】固,同“姑”。要想得到,必先給予。
【出處】《老子》:“將欲奪之,必固予之。”
【示例】將奪固與此理玄,殷勤攜贈陳與田。 ——元·耶律楚材《謝西方器之贈阮杖》
【第8句】:色授魂與[sè shòu hún yǔ]
【解釋】色:神色;授、與:給予。形容彼此用眉目傳情,心意投合。
【出處】漢·司馬相如《上林賦》:“長眉連娟,微睇綿藐,色授魂與,心愉一側。”
【示例】時一談宴,則色授魂與,尤勝于顛倒衣裳矣。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嬌娜》
【第9句】:臭味相與[xiù wèi xiāng yǔ]
【解釋】臭味:氣味。彼此的思想作風、興趣等相同,很合得來(常指壞的)。
【出處】《左傳·襄公八年》:“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漢·蔡邕《玄文先生李休碑》:“凡其親昭朋徒、臭味相與,大會而葬之。”
【第10句】:日不我與[rì bù wǒ yǔ]
【解釋】時日不等待我。極言應抓緊時間。
【出處】三國·魏·曹植《與吳季重書》:“然日不我與,曜靈急節,面有過景之速,別有參商之闊。”
【第11句】:目窕心與[mù tiǎo xīn yǔ]
【解釋】指眉目傳情,內心相許。
【出處】漢·枚乘《七發》:“雜裾垂髾,目窕心與。”
【第12句】:人取我與[rén qǔ wǒ yǔ]
【解釋】取:拿;與:給。指商人囤積物資,待時出售以獲厚利。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當魏文侯時,李克務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示例】我們要采取人取我與的方針,及時清理庫存。
【第13句】:目挑心與[mù tiǎo xīn yǔ]
【解釋】用眼神挑逗,內心相許。
【出處】漢·枚乘《七發》:“使先施、征舒、陽文、段干、吳娃、閭娵、傅予之徒,雜裾垂鬋,目窕心與。”
【第14句】:欲取姑與[yù qǔ gū yǔ]
【解釋】姑:暫且;與:給與。要想奪取他,得暫且先給他。指先付出代價以誘使對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機會奪取。
【出處】春秋·楚·李耳《老子》第36章:“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蕭瑟洋場》:“這是欲取姑與的手法,亦未嘗不可用。”
【第15句】:擊其猶猶,陵其與與[jī qí yóu yóu,líng qí yǔ yǔ]
【解釋】猶猶:猶豫不決的樣子;與與:進退不定的樣子。趁其猶豫不決的時候進行突然襲擊。
【出處】《淮南子·兵略訓》:“擊其猶猶,陵其與與,疾雷不及寒暑耳,疾霆不暇掩目。”
【第16句】:往哲是與[wǎng zhé shì yǔ]
【解釋】往哲:先哲,前賢;與:贊許。古代圣賢所贊許的。
【出處】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夫迷涂知反,往哲是與;不遠而復,先典攸高。”
【第17句】:多許少與[duō xǔ shǎo yǔ]
【解釋】答應人家的多,給予人家的少。
【出處】漢·黃石公《素書·遵義》:“行賞吝色者沮,多許少與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示例】他就是有多許少與的毛病。
“與”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咸與維新[xián yǔ wéi xīn]
【解釋】咸:皆,都;與:參與。指一切除舊更新。
【出處】《尚書·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殲厥渠魁,脅從罔治。舊染污俗,咸與維新。”
【示例】這是“咸與維新”的時候了,所以他們便談得很投機。 ——魯迅《阿Q正傳》第七章
【第2句】:言與心違[yán yǔ xīn wéi]
【解釋】言語與心意相違背。
【出處】《吳子·圖國》:“臣以見占隱,以往察來,主君何言與心違?”
【示例】茍非其人,必將有言與心違之病。 ——清·閻爾梅《〈泊水齋詩〉序》
【第3句】:取與不和[qǔ yǔ bù hé]
【解釋】指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取財物。
【出處】《故唐律疏議》卷四:“取與不和,雖和,與者無罪。”
【第4句】:曾無與二[céng wú yǔ èr]
【解釋】獨一無二,沒有比得上的。
【出處】晉·劉琨《勸進表》:“億兆攸歸,曾無與二。”
【示例】于時武皇之胤,惟有建興,眾望攸歸,曾無與二。 ——《晉書·賈胥傳》
【第5句】:莫神與天,莫富于地[mò shén yǔ tiān,mò fù yú dì]
【解釋】沒有什么比天更神奇,沒有什么比地更富有。指天地養育萬物。
【出處】《莊子·天道》:“天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有,帝王無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
【第6句】:付與東流[fù yǔ dōng liú]
【解釋】付:交給;東流:向東的河流。扔在東流的江河里沖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喪失,前功盡棄。
【出處】宋·查荎《透碧霄·惜別》:“嘆人生、杳似浮萍,又翻成輕別,都將深恨,付與東流。”
【示例】王奪我政權,又加兵于我,三世勤王之績,付與東流。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回
【第7句】:褒貶與奪[bǎo biǎn yǔ duó]
【解釋】與奪:給予或奪取。指對人或事物給予贊揚或批評。
【出處】晉·葛洪《抱樸子·外篇自敘》:“每見世人有好論人物者,比方倫匹,未必當允,而褒貶與奪,或失準格。”
【示例】若使修著一代之典,褒貶與奪,誠一時之俊也。 ——《晉書·祖逖傳》
【第8句】:事與愿違[shì yǔ yuàn wéi]
【解釋】事實與愿望相反。指原來打算做的事沒能做到。
【出處】三國魏·嵇康《幽憤》詩:“事與愿違,遘茲淹留。”
【示例】不料后來事與愿違,現在這點局面小得很,應酬不開! ——茅盾《子夜》十六
【第9句】:安危與共[ān wēi yǔ gòng]
【解釋】共同享受安樂,共同承擔危難。形容關系密切,利害相連。
【出處】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而臣敢陳聞于陛下者,誠與國分形同氣,憂患共之者也。”
【第10句】:事與原違[shì yǔ yuán wéi]
【解釋】事實與愿望相違背。
【第11句】:鴻鵠與雞[hóng hú yǔ jī]
【解釋】形容認真考察身邊的有用之材。
【出處】《新序·雜事第五》:“君尤貴之,以其所從來遠也。臣請鴻鵠舉矣。”
【第12句】:具食與樂[ju shi yu le]
【解釋】備辦了酒飯和歌舞。
【第13句】:命與仇謀[mìng yǔ chóu móu]
【解釋】仇:仇敵。命運使自己經常與仇人打交道。形容命運不好,常遇挫折。
【出處】唐·韓愈《進學解》:“命與仇謀,取敗幾時。”
【第14句】:不足與謀[bù zú yǔ móu]
【解釋】與:和。不值得和他商量。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示例】眾諸侯皆言不可輕動。操大怒曰:“豎子不足與謀。”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回
【第15句】:虛與委蛇[xū yǔ wēi yí]
【解釋】虛:假;委蛇:隨便應順。指對人虛情假意,敷衍應酬。
【出處】《莊子·應帝王》:“鄉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與之虛而委蛇。”
【示例】他也要同你虛與委蛇了。 ——聞一多《詩與批評·戲劇的歧途》
【第16句】:將欲奪之,必固與之[jiāng yù duó zhī,bì gù yǔ zhī]
【解釋】欲:打算;固:通“姑”,姑且;與:給予。要想奪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給予他一些什么。
【出處】春秋·楚·李耳《老子》第36章:“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第17句】:生死與共[shēng sǐ yǔ gòng]
【解釋】同生共死,相依為命。形容情誼極深重。
【出處】《深情憶念周伯伯》:“幾十年來,周總理與我父親生死與共,休戚相關。”
【示例】讓我們在這斗爭的風暴中,生死與共呵,走向勝利! ——賀敬之《放歌集·勝利和我們在一起》
【第18句】:實與有力[shí yù yǒu lì]
【解釋】與:參與,在里面。確實在里邊出了力。
【出處】毛澤東《關于蔣介石聲明的聲明》:“他之所以能夠安然離開西安,除西安事變的領導者張楊二將軍之外,共產黨的調停,實與有力。”
【第19句】:實與華違[shí yù huá wéi]
【解釋】實:果實;華:花;違:違反。結的果與開的花不相符。比喻人的才華相當而結局不同。
【出處】唐·韓愈《上考功崔虞部書》:“其一人則莫之聞矣,實與華違,行與時乖。”
【第20句】:患難與共[huàn nàn yǔ gòng]
【解釋】共同承擔危險和困難。指彼此關系密切,利害一致。
【出處】《禮記·儒行》:“儒有聞善以相告也,見善以禮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難相死也。”
【示例】高桂英畢竟是他的患難與共的結發妻子和好幫手。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三章
【第21句】:相與為一[xiāng yǔ wéi yī]
【解釋】相與:相互。相互結合成為一體。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諸侯恐懼,同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卷第十:“謂之性情,性情相與為一瞑,情亦性也,謂性已善,奈其情何?”
【示例】崔胤本留衛兵,欲以制敕使也,今敕使、衛兵相與為一,將若之何!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二百六十二
【第22句】:恥與噲伍[chǐ yú kuài wǔ]
【解釋】指不愿與粗鄙庸碌之人為伍。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漢初,韓信由楚王降封為淮陰侯,日夜怨望。有一次,他順便去看望樊噲,樊噲跪拜送迎。出來后,韓信笑著說:'生乃與噲等為伍。’”
【示例】生平恥與噲伍行,杜門養拙安天常。 ——元耶律楚材《用前韻感事》之一
【第23句】:無與倫比[wú yǔ lún bǐ]
【解釋】倫比:類比,匹敵。指事物非常完美,沒有能跟它相比的。
【出處】唐·韓愈《論佛骨表》:“數千百年以來,未有倫比。”
【示例】在這段時間里,他受到祖國人民無與倫比的最熱情的接待。 ——魏巍《東方·歸來》
【第24句】:將欲取之,必姑與之[jiāng yù qǔ zhī,bì gū yǔ zhī]
【解釋】姑:暫且。要想奪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給予他一些什么。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魏策》:“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
【示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就是這種計策。 ——《唐史演義》第14回
【第25句】:習與體成[xí yǔ tǐ chéng]
【解釋】習:習慣。長期的習慣將會形成一定的性格。
【出處】《孔叢子·執節》:“作之不變,習與體成,則自然矣。”
【第26句】: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xué chéng wén wǔ yì,huò yǔ dì wáng jiā]
【解釋】藝:技能;貨:本指貨物或錢幣,引申為賣。舊指學成文武全才,以求被皇帝所重用。
【出處】元·高明《琵琶記》第四出:“秀才,這個正是學成文武藝,合當貨與帝王家。秀才,你這般人才,如何不去做官,濟世安民?”
【示例】陳辛曰:“我正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不數日,去赴選場,偕眾伺候掛榜。旬日之間,金榜題名,已登三甲進士。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二十
【第27句】:豎子不足與謀[shù zǐ bù zú yǔ móu]
【解釋】豎子:小子,對人的蔑稱;不足:不值得;與:相與;謀:商量。這小子不足以同謀大事。表示對人極大的輕蔑。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示例】眾諸侯皆言不可輕動。操大怒曰:“豎子不足與謀!”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回
【第28句】:善與人交[shàn yǔ rén jiāo]
【解釋】善于與別人交朋友。
【出處】《論語·公冶長》:“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示例】性謙和,善與人交,賓無貴賤,待之若一,而頗敬媚權貴。 ——《晉書·鄧攸傳》
【第29句】:天與人歸[tiān yǔ rén guī]
【解釋】與:賜予。舊指帝王受命于天,并得到人民擁護。后比喻人心所向。
【出處】《孟子·萬章上》:“'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明·史可法《復清攝政睿親王書》:“名正言順,天與人歸。”
【示例】當天與人歸之時,群臣備法駕大樂,恭詣南內,奏請臨朝。 ——《明史·陳循傳》
【第30句】:未與人接[wei yu ren jie]
【解釋】和社會上的人沒什么交往。
【第31句】:莫之與京[mò zhī yǔ jīng]
【解釋】莫:沒有什么,沒有誰;京:大。大得沒有能跟它相比的。形容極大。
【出處】《左傳·莊公二十二年》:“有媯之后,將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與京。”
【示例】弟兄姻媾皆甲門,內外隆盛,莫之與京。 ——唐·白行簡《李娃傳》
【第32句】:吾誰與歸[wú shuí yǔ guī]
【解釋】我同誰一起相處。指對志同道合者的尋求。
【出處】《國語·晉語八》:“死者若可作也,吾誰與歸。”
【示例】這事怎辦,吾誰與歸?
【第33句】:榮辱與共[róng rǔ yǔ gòng]
【解釋】兩者共同分享榮耀和恥辱。指關系十分密切。
【示例】這是你我榮辱與共的事,得慎重對待。
【第34句】:無與比倫[wú yǔ bǐ lún]
【解釋】指事物非常完美,沒有能跟它相比的。同“無與倫比”。
【出處】宋·王禹偁《西京謝上表》:“永宮寵遇,無與比倫。”
【第35句】:恥與為伍[chǐ yǔ wéi wǔ]
【解釋】恥:感到羞恥;與:跟;為伍:作伙伴。比喻把跟某人在一起認為是可恥的事。
【出處】《后漢書·黨錮傳》:“逮桓靈之間,主政荒謬,國命委于閹寺,士子羞與為伍。”《舊唐書·羅士信傳》:“士信恥與為伍,率所部千余人奔于谷州。”
【示例】重胤出于列校,以承璀一牒代之,竊恐河南、北諸侯聞之,無不憤怒,恥與為伍。 ——《資治通鑒·唐紀·憲宗元和五年》
【第36句】: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wáng zǐ fàn fǎ,yǔ shù mín tóng zuì]
【解釋】王子:借指有權勢的人;庶民:平民百姓。有權勢的人犯法,和老百姓一樣處以罪刑。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六十七回:“眾人都說哪里話,王子犯法,庶民同罪,這是因奸殺命的事,既犯到官,還有活命的吧?”
【第37句】:音與政通[yīn yǔ zhèng tōng]
【解釋】音:音樂;政:政治。音樂與政治是相聯系的。指音樂是社會生活的反映。
【出處】《禮記·樂記》:“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唐·白居易《法曲·美列圣,正華聲也》:“乃知法曲本華風,茍能審音與政通。”
【第38句】:福與天齊[fú yǔ tiān qí]
【解釋】形容福氣極好。
【出處】明·無名氏《群仙朝圣》第一折:“因當今福與天齊,行仁孝神圣皆知。”
【第39句】:窮不與富斗,富不與官斗[qióng bù yǔ fù dòu,fù bù yǔ guān dòu]
【解釋】窮:窮人;富:富人;斗:爭奪,斗爭;官:官吏。窮人斗爭不過富人,富人斗不過官府。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五回:“自古道:'窮不與富斗,富不與官斗。’況在途路之中,眾人只得隱忍,自行收拾。”
【第40句】:寧與千人好,莫與一人敵[nìng yǔ qiān rén hǎo,mò yǔ yī rén dí]
【解釋】寧愿與千人做朋友,不要與一個人為敵。
【示例】常言道:寧與千人好,莫與一人敵,人是很復雜的。
【第41句】:卵與石斗[luǎn yǔ shí dòu]
【解釋】雞蛋碰石頭。比喻自不量力,一定失敗。
【出處】漢·焦延壽《易林》卷十三:“卵與石斗,麋碎無疑;動而有悔,出不得時。”
【第42句】:生殺與奪[shēng shā yǔ duó]
【解釋】形容反動統治者掌握生死、賞罰大權。同“生殺予奪”。
【出處】《通典·職官三》:“《周官》內史掌王之八柄,爵祿廢置,生殺與奪,執國法及國令之貳以考政事。”
【示例】對于這些種族奴隸,國家是操有生殺與奪之大權的。 ——郭沫若《奴隸制時代》
【第43句】:禍福與共[huò fú yǔ gòng]
【解釋】有禍同當,有福同享。
【出處】宋·蘇軾《東坡志林》:“死生可以相待,禍福可以相共。”
【第44句】:簞食與餓[dān sì yǔ è]
【解釋】與:給與。用簞盛飯給與饑餓的人。
【出處】清·張英等《淵鑒類涵·施惠三》:“晉趙宣子舍于翳桑,見靈輒餓,為簞食以與之。”
【第45句】:殺生與奪[shā shēng yǔ duó]
【解釋】殺:處死;生:讓人活;予:給予;奪:剝奪。指生死賞罰的大權。
【出處】《韓非子·三守》:“使殺生之機,予奪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荀子·王制》:“故喪祭、朝聘、師旅一也。貴賤、殺生、與奪一也。”
【示例】《北史·穆提婆傳》:“自外殺生與奪,不可盡言。”
【第46句】:休戚與共[xiū qī yǔ gòng]
【解釋】憂喜、福禍彼此共同承擔。形容關系密切,利害相同。
【出處】《晉書·王導傳》:“吾與元規休戚是同,悠悠之談,宜絕智者之口。”
【示例】我們是休戚與共的好同學。
【第47句】:物與民胞[wù yǔ mín bāo]
【解釋】物為同類,民為同胞。泛指愛人和一切物類。
【出處】宋·張載《西銘》:“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示例】掀天揭地前無古,物與民胞喜共存。 ——柳亞子《葉劍英市長來迓,賦成一律》
【第48句】:應病與藥[yìng bìng yǔ yào]
【解釋】對癥下藥。佛教徒用以比喻采取種種方法相機說教。
【出處】《維摩經·佛國品》:“應病與藥,令得服從。”
【示例】凡舉古德三昧,或呈解請益,皆應病與藥,隨根悟入者不可勝紀。 ——元·釋念常《佛祖通載》卷十七
【第49句】:咸與惟新[xián yǔ wéi xīn]
【解釋】指一切除舊更新。同“咸與維新”。
【出處】《尚書·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殲厥渠魁,脅從罔治。舊染污俗,咸與惟新。”
【第50句】:白沙在涅,與之俱黑[bái shān zài niè,yǔ zhī jù hēi]
【解釋】涅:黑土。白色的細沙混在黑土中,也會跟它一起變黑。比喻好的人或物處在污穢環境里,也會隨著污穢環境而變壞。
【出處】《荀子·勸學》:“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第51句】:相與有成[xiāng yǔ yǒu chéng]
【解釋】相互交往協助而有所成就。
【出處】明·袁宏道《荊州修復北城碑記》:“公實心任事,念念皆經國長計,郡邑大政,無不畢舉。一時良二千石及丞以下,皆卓卓有民譽,故能相與有成。”
【示例】賢弟素有壯志,且自勇略勝人,今又幸得與南官人交契,同往投張公,自可相與有成,實當竭力報國。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八十九回
【第52句】:明月與礫同囊[míng yuè yǔ lì tóng náng]
【解釋】明月:明月珠,夜光珠;礫:瓦礫或碎石;囊:袋子。明月珠與瓦礫裝在同一個袋子里。比喻好與壞混雜在一起。
【出處】漢·王充《論衡·自紀》:“垂棘與瓦同櫝,明月與礫同囊。”
【第53句】:事與心違[shì yù xīn wéi]
【解釋】事實與愿望相違背。同“事與原違”。
【出處】北齊·魏收《魏書·王叡傳》:“誠思竭盡力命,以報所受,不謂事與心違,忽嬰重疾。”宋·歐陽修《紀德陳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詩:“貌先年老因憂國,事與心違始乞身。”
【示例】相逢暗惹平生恨,西州路,事與心違。 ——清·陳維崧《金菊對芙蓉·姜學在掃墓歸過訪》詞
【第54句】:男不與婦敵[nán bù yǔ fù dí]
【解釋】指男人不和女人爭斗。
【出處】清·李漁《十二樓·奪錦樓》:“得罪了邊氏,使他發起性來,男不與女敵,莫說被他咒罵不好應聲,就是揮上幾拳,打上幾掌,也只好忍痛受苦。”
【第55句】:無與為比[wú yǔ wéi bǐ]
【解釋】猶無與倫比,無可比擬。
【出處】《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漢朝委質,既愿禮禪之速定也,天祚率土,必將有主;主率土者,非陛下其孰能任之?所謂論德無與為比,考功無推讓矣。”
【示例】開元初,擢為太府少卿,雖錢帛充牣,丈尺間皆躬自省閱,時議以為前后為太府者無與為比。 ——《舊唐書·楊慎矜傳》
【第56句】:相與一口[xiāng yǔ yī kǒu]
【解釋】串通一氣,異口同聲。
【出處】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孤憤》:“朋黨比周,相與一口,惑主敗法,以亂士民。”
【第57句】:大莫與京[dà mò yǔ jīng]
【解釋】莫:沒有誰;京:大。指大得無法相比。
【出處】《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八世之后,莫之與京。”
【第58句】:習與性成[xí yǔ xìng chéng]
【解釋】性:性格。長期習慣于怎樣,就會形成怎樣的性格。有習慣成自然的意思。
【出處】《尚書·太甲上》:“茲乃不義,習與性成。”
【示例】習與性成,不驕淫狂蕩。 ——明·王廷相《慎言·保傅》
【第59句】:將欲取之,必先與之[jiāng yù qǔ zhī,bì xiān yǔ zhī]
【解釋】要想奪取些什么,得暫且先給些什么。指先付出代價以誘使對方放忪警惕,然后找機會奪取。
【出處】《老子》三十六章:“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示例】常有這樣的情形,就是只有喪失,才能不喪失,這是“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原則。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第60句】:羞與為伍[xiū yǔ wéi wǔ]
【解釋】羞:感到羞恥;與:跟;為伍:作伙伴。比喻把跟某人在一起認為是可恥的事。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黨錮列傳》:“逮桓靈之間,主荒政謬,國命委于閹寺,士子羞與為伍。”
【示例】有一批是盜名的,因此使別一批羞與為伍,覺得和'熟人的名字并列得厭倦’,決計逃走了。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逃名》
【第61句】:選賢與能[xuǎn xián yǔ néng]
【解釋】選拔任用賢能的人。與,通“舉”。亦作“選賢任能”、“選賢舉能”。
【出處】《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售修睦。”
【示例】選賢與能,于今雖重。 ——唐韓愈《除崔群戶部侍郎制》
【第62句】:魚與熊掌[yú yǔ xióng zhǎng]
【解釋】比喻俱為所欲,難于取舍之物。
【出處】語本《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第63句】:禍與福臨[huò yǔ fú lín]
【解釋】禍與福之間相去不遠。
【出處】《荀子·大略》:“慶者在堂,吊者在閭,禍與福臨,莫知其門。”
【第64句】:歲不與我[suì bù yǔ wǒ]
【解釋】與:給。歲月不能再給我。表示應該及時奮起,有所作為。
【出處】三國·魏·吳質《答太子箋》:“日月冉冉,歲不與我。”
【第65句】:甘苦與共[gān kǔ yǔ gòng]
【解釋】甘苦:歡樂和痛苦;與共:共同在一起。共同享受歡樂與幸福,共同承擔痛苦與磨難。
【出處】《戰國策·燕策一》:“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
【第66句】:男不與女斗[nán bù yǔ nǚ dòu]
【解釋】男的不與女的爭斗。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72回:“常言道:'男不與女斗。’我這般一個漢子,打殺這幾個丫頭,著實不濟。”
【示例】男不與女斗是尊重女性的表現。
【第67句】:得人錢財,與人消災[dé rén qián cái,yǔ rén xiāo zāi]
【解釋】得到別人金錢等好處就得為別人辦事。
【出處】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14回:“惟小子弄慣了這管筆頭,才知里邊緣故,叫做得人錢財,與人消災,只顧騙準,值些甚么?”
【示例】得人錢財,與人消災,收了他這二千兩,信和有什么要求,就非得替他辦到不可。 ——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上冊
【第68句】:善與人同[shàn yǔ rén tóng]
【解釋】自己有優點,愿意別人同自己一樣,別人有長處,就向別人學習。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
【第69句】:大匠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dà jiàng néng yǔ rén guī jǔ,bù néng shǐ rén qiǎo]
【解釋】大匠:指在某方面造詣高的人;巧:靈巧。高明的匠人只能教人規矩,不能使人心靈手巧。指必須要主觀努力,不能單依靠客觀條件。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盡心》:“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示例】大匠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也。其所能者,人也;所不能者,天也。 ——明·王驥德《曲律·雜論》
【第70句】:羞與噲伍[xiū yǔ kuài wǔ]
【解釋】噲:樊噲。韓信鄙視樊噲,不屑與他同為列侯。泛指以跟某人在一起為可恥。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第71句】:相與為命[xiāng yǔ wéi mìng]
【解釋】互相依靠著過日子。泛指互相依靠,誰也離不開誰。
【出處】晉·李密《陳情表》:“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依為命。”
【示例】夫君既沒,整齊家道,母子相與為命。 ——宋·陳亮《祭蔡行之母太恭人文》
【第72句】:禍與福鄰[huò yǔ fú lín]
【解釋】鄰:接近。福與禍相距不遠。
【出處】戰國·趙·荀況《荀子·大略》:“慶者在堂,吊者在閭,禍與福鄰,莫知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