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佞”的成語(10個)
本文整理了祝鮀之佞、讒佞之徒等含“佞”的成語10個,其中“佞”結尾的成語7個,“佞”在中間的成語3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佞”結尾的成語【第1句】:祝鮀之佞[zhù tuó zhī nìng]
【解釋】祝鮀,春秋衛人,能言善辯,或指其善以巧言媚人,后因以為佞人的典型。
【出處】《論語·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第2句】:禮賢遠佞[lǐ xián yuǎn nìng]
【解釋】敬重有才德的人,疏遠巧言獻媚的人。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回:“趙盾等屢屢進諫,勸靈公禮賢遠佞,勤政親民。”
【第3句】:進賢退佞[jìn xián tuì nìng]
【解釋】猶言進賢黜佞。進用賢良,黜退奸佞。
【出處】鄭觀應《論普國中只事略》:“凡不能進賢退佞,安內攘外,而徒以小康謹安常習故者,皆恥也。”
【第4句】:進賢黜佞[jìn xián chù nìng]
【解釋】進用賢良,黜退奸佞。
【出處】《魏書·崔光傳》:“博采芻堯,進賢黜佞。”
【第5句】:阿諛諂佞[ē yú chǎn nìng]
【解釋】阿諛:說別人愛聽的話迎合奉承;諂佞:花言巧語諂媚。指用花言巧語諂媚別人。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9回:“這人雖讀經書,卻是阿諛諂佞之徒,心地匾窄,只要嫉賢妒能,勝如己者害之,不如己者弄之,專在鄉里害人。”
【第6句】:親賢遠佞[qīn xián yuǎn nìng]
【解釋】佞:巧言諂媚的人。親近有才能的賢人,疏遠阿諛奉承的小人。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唐·韓愈《順宗實錄》卷三:“爾其尊師重傅,親賢遠佞,非道勿履,非禮勿行。”
【示例】但愿皇上記著君子、小人之辨,親賢遠佞,那就是天下之福了。” ——高陽《慈禧全傳》二十四
【第7句】:三期賢佞[sān qī xián nìng]
【解釋】以之為不辨是非黑白的典實。
【出處】漢王尊任京兆尹,凡三歲,除惡安良,治績顯著,后為御史大夫所誣,免官。湖縣三老上書為之辯白:“一尊之身,三期之間,乍賢乍佞,豈不甚哉!”見《漢書·王尊傳》。
“佞”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讒佞之徒[chán nìng zhī tú]
【解釋】指說人壞話與用花言巧語諂媚的人。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3回:“誰想這伙官員,貪濫無厭,徇私作弊,克減酒肉。都是那等讒佞之徒,貪愛賄賂的人。”
【第2句】:讒言佞語[chán yán nìng yǔ]
【解釋】中傷他人和奉承討好的話語。
【出處】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三折:“一個李存信,兩頭蛇讒言佞語。”
【示例】怨著大金主上,信讒言佞語,殺害我忠良。 ——元·施惠《幽閨記·文武同盟》
【第3句】:指佞觸邪[zhǐ nìng chù xié]
【解釋】佞:花言巧語的小人;邪:邪惡。指責申斥奸佞之人,抵制邪惡勢力,
【出處】唐·楊師立《烽陳敬十罪檄》:“獻可替否,必在忠言。指佞觸邪,須憑直士。”
【示例】憲官之職,在指佞觸邪,不在行李自大;侍臣之職,在獻可替否,不在道路相高。(《舊唐書·溫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