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殃”的成語(19個)
本文整理了殃國禍家、城門魚殃、橫殃飛禍等含“殃”的成語19個,其中“殃”開頭的成語2個,“殃”結尾的成語9個,“殃”在中間的成語8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殃”開頭的成語【第1句】:殃國禍家[yāng guó huò jiā]
【解釋】使國家遭殃,家庭受害。
【出處】南朝·梁·蕭衍《凈業賦》:“前輪折軸,后車覆軌,殃國禍家,亡身絕祀?!?/p>
【第2句】:殃及池魚[yāng jí chí yú]
【解釋】比喻無緣無故地遭受禍害。
【出處】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必己》:“宋桓司馬有寶珠,抵罪出亡,王使人問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于是竭池而求之,無得,魚死焉。此言禍福之相及也。”
【示例】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北齊·杜弼《檄梁文》
“殃”結尾的成語【第1句】:城門魚殃[chéng mén yú yāng]
【解釋】城門失火,大家都到護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魚也死了。比喻因受連累而遭到損失或禍害。
【出處】明·李東陽《尹公墓志銘》:“城門魚殃,昆崗玉碎?!?/p>
【第2句】: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xiān xià shǒu wéi qiáng,hòu xià shǒu zāo yāng]
【解釋】先下手可以取得優勢,后動手常常吃虧。
【出處】《隋書·元胄傳》:“兵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矣?!?/p>
【示例】不趁此時下手他,還到幾時!正是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八十一回
【第3句】:池魚遭殃[chí yú zāo yāng]
【解釋】比喻因牽連而遭到的禍害。
【出處】清·孫雨林《皖江血》上卷:“黨禍起中江,正士寒心,連袂長往,俺事外人也池魚遭殃?!?/p>
【第4句】:積惡余殃[jī è yú yāng]
【解釋】多行不善,則會遭受惡報。勸人不要行惡,以免禍延子孫。
【出處】《易經·坤卦·文言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南朝宋·釋法明《答李交州難佛不見形》:“積善余慶,積惡余殃,雖新新生滅,交臂代謝,善惡之業,不得不受?!?
【示例】南朝·宋·釋法明《答李交州難佛不見形》:“積善余慶,積惡余殃。”
【第5句】:東觀之殃[dōng guān zhī yāng]
【解釋】孔子任魯司寇時,殺少正于東觀之下。后用以指殺身之禍。
【出處】《孔子家語·始誅》:“孔子為魯司寇,攝行相事……七日而誅政大夫正卯,戮之于兩觀之下?!睗h·桓寬《鹽鐵論·頌賢》:“未睹功業所至,而見東觀之殃,身得重罪,不得以壽終?!?/p>
【第6句】:惹禍招殃[rě huò zhāo yāng]
【解釋】給自己引來麻煩。同“惹禍招災”。
【出處】元·無名氏《藍采和》第三折:“數遍到此,曾諫李王,李王不聽,只恐怕惹禍招殃?!?/p>
【第7句】:自取其殃[zì qǔ qí yāng]
【解釋】自己招來禍事
【出處】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一折:“也終防別生事故,休遲緩自取其殃。”
【第8句】:池魚之殃[chí yú zhī yāng]
【解釋】比喻受牽連而遭到的禍害。
【出處】《剪燈新話·三山福地傳》:“汝宜擇地而居,否則恐預池魚之殃?!?/p>
【示例】王仁東也覺得軍機全班盡撤,未免過分,連帶使翁同酥受池魚之殃,內心更為不安。 ——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第9句】:病病殃殃[bìng bìng yāng yāng]
【解釋】形容病了很久,身體虛弱委靡不振的樣子。
【示例】我不喜歡你病病殃殃的樣子。
“殃”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橫殃飛禍[hèng yāng fēi huò]
【解釋】橫:意外的。指意外的、平白無故的災禍。
【出處】晉·葛洪《抱樸子·遐覽》:“其經曰:家有三皇文,辟邪惡鬼、溫疫氣、橫殃飛禍?!?/p>
【第2句】:病國殃民[bìng guó yāng mín]
【解釋】使國家受害,人民遭受苦難。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0卷:“只為李林甫、楊國忠相繼為相,妒賢嫉能,病國殃民,屈在下僚,不能施展其才?!?/p>
【示例】你們的結果必弄得病國殃民。
【第3句】:禍國殃民[huò guó yāng mín]
【解釋】禍、殃:損害。使國家受害,百姓遭殃。
【出處】章炳麟《正學報緣起·例言》:“如去歲兗州之變,西報指斥疆臣,謂其禍國殃民,肉不足以啖狗彘?!?/p>
【示例】第八條罪狀是:傳播出去,禍國殃民。 ——毛澤東《反對黨八股》
【第4句】:城門失火,殃及池魚[chéng mén shī huǒ,yāng jí chí yú]
【解釋】城門失火,大家都到護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魚也死了。比喻因受連累而遭到損失或禍害。
【出處】北齊·杜弼《檄梁文》:“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示例】我是個平凡的人,不幸生在不平凡的時代,“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無端惹出許多是非。 ——柯靈《回看血淚相和流》
【第5句】:辱國殃民[rǔ guó yāng mín]
【解釋】使國家受辱,人民遭殃。亦作“辱國殄民”。
【出處】《古今小說·木綿庵鄭虎臣報冤》:“韓侂胄居相位一十四年,陷害了趙愚丞相,罷黜道學諸臣,輕開邊釁,辱國殃民?!?/p>
【示例】夷人放肆,無惡不作,皆由官無血性,恬不識羞,以致辱國殃民。 ——郭沫若主編《中國近代史》第一章
【第6句】:蠹國殃民[dù guó yāng mín]
【解釋】危害國家和人民。同“蠹國害民”。
【出處】《明史·方從哲傳》:“代營榷稅,蠹國殃民?!?/p>
【示例】世間何物最堪憎?蠹國殃民莫若僧。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二十一回
【第7句】:飛殃走禍[fēi yāng zǒu huò]
【解釋】意外的災禍。同“飛來橫禍”。
【第8句】:誤國殃民[wù guó yāng mín]
【解釋】給國家人民帶來禍害。
【出處】明·楊繼盛《請誅賊臣疏》:“臣觀大學士嚴嵩,盜權竊柄,誤國殃民,其天下之第一大賊乎?!泵鳌ね跏镭憽而Q鳳記》第十五出:“切惟元老嚴嵩僭竊,權侔人主,誤國殃民,奸謀久矣。”
【示例】這實在是誤國殃民的事! ——郭沫若《孔雀膽》第二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