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今”的成語大全(153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今是昨非、博古知今、于今為烈等含“今”的成語153個,其中“今”開頭的17個,“今”結尾的79個,“今”在中間的57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今”開頭的成語
【第1句】:今是昨非[jīn shì zuó fēi]
【解釋】現在是對的,過去是錯的。指認識過去的錯誤。
【出處】晉·陶潛《歸去來辭》:“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示例】但我們究竟還有一點記憶,回想起來,怎樣的“今是昨非”呵,怎樣的“口是心非”呵,怎樣的“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戰”呵。 ——魯迅《導師》
【第2句】:今月古月[jīn yuè gǔ yuè]
【解釋】指月亮古今如一,而人事代謝無常。
【出處】唐·李白《把酒問月》詩:“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第3句】:今生今世[jīn shēng jīn shì]
【解釋】此生此世。指有生之年。
【出處】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這歪剌骨便是黃花女兒,剛剛扯的一把,也不消這等使性,平空的推了我一交,我肯干罷!就當面賭個誓與你:我今生今世不要他做老婆,我也不算好男子。”
【示例】擾了這一家人家,今生今世還不的他,來生來世是必填還他則個。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五
【第4句】:今愁古恨[jīn chóu gǔ hèn]
【解釋】愁:憂愁;恨:怨恨。古今的恨事。形容感慨極多。
【出處】唐·白居易《題靈巖寺》詩:“今愁古恨入絲竹,一曲涼州無限情。”
【第5句】:今昔之感[jīn xī zhī gǎn]
【解釋】從今天的現實回憶過去的事。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十八回:“今日卿等老者少者,存者沒者,俱不一其人;使朕不勝今昔之感,所以郁郁不樂耳。”
【示例】諸舊好俱在,譚孝老已作古人。今昔之感,凄愴莫狀。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十四回
【第6句】:今古奇觀[jīn gǔ qí guān]
【解釋】奇觀:奇異的景象。指古今奇怪而少見的事。
【出處】明·抱甕老人《今古奇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所恨者新喪未久,況且女求于男,難以啟齒。”
【示例】這種現象真是今古奇觀。
【第7句】:今非昔比[jīn fēi xī bǐ]
【解釋】昔:過去。現在不是過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勢、自然面貌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出處】宋·李曾伯《賀新郎·自和前韻》詞:“問訊南州守。悵吾生,今非昔比,后猶在否?”
【示例】“勝敗軍家常事”,何得為愧。今非昔比,不可欺敵。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八回
【第8句】:今日有酒今日醉[jīn rì yǒu jiǔ jīn rì zuì]
【解釋】比喻過一天算一天。也形容人只顧眼前,沒有長遠打算。同“今朝有酒今朝醉”。
【出處】茅盾《狂歡的解剖》:“他們這種'自信’,這種'有前途’的自覺,就使得他們的要求快樂跟羅馬帝國衰落時代的有錢人的縱樂完全不同,那時羅馬的有錢人感得大難將到而又無可挽救,于是'今日有酒今日醉’了。”
【第9句】:今不如昔[jīn bù rú xī]
【解釋】昔:往昔,過去。現在不如過去。多用于表示對世事的不滿情緒。
【出處】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冷齋不讀書》:“洪覺范《冷齋夜話》,謂山谷嫡宜州,殊坦夷,作詩曰:'老色日上面,歡宗日去心,今既不如昔,后當不如今。”
【示例】你不能老是有今不如昔的想法。
【第10句】:今雨新知[jīn yǔ xīn zhī]
【解釋】比喻新近結交的朋友。
【出處】唐·杜甫《秋述》:“秋,杜子臥病長安旅次,多雨生魚,青苔及榻,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
【示例】她們都是我的今雨新知
【第11句】:今吾非故吾[jīn wǔ fēi gù wǔ]
【解釋】吾:我;故:過去。今天的我不是過去的我了。指對過去有悔悟、否定的意思。
【出處】宋·王炎《元日書懷詩》:“年光除日又元日,心事今吾非故吾。”
【第12句】:今夕何夕[jīn xī hé xī]
【解釋】今夜是何夜?多用作贊嘆語。指此是良辰。
【出處】《詩經·唐風·綢繆》:“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宋·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詞:“扣舷獨笑,不知今夕何夕。”
【示例】歌云:今夕何夕?存耶?沒耶?良人去兮天之涯,園樹傷心兮三見花。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十五卷
【第13句】:今是昔非[jīn shì xī fēi]
【解釋】現在是對的,過去是錯的。指認識過去的錯誤。同“今是昨非”。
【出處】明·王世貞《觚不觚錄》:“若其今是昔非,不觚而觚者,百固不能二三也。”
【第14句】:今來古往[jīn lái gǔ wǎng]
【解釋】猶古往今來。從古到今。泛指很長一段時間。
【出處】唐·崔玨《道林寺》詩:“今來古往人滿地,勞生未了歸丘墟。”
【示例】沒了兩個有正經的老人家時時拘管他,便使出那今來古往、天下通行、不省事、不達理、沒見食面、不知香臭的小婦性子。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七十七回
【第15句】:今夕有酒今夕醉[jīn xī yǒu jiǔ jīn xī zuì]
【解釋】今天有酒則今天痛飲。形容人只顧眼前享樂,沒有長遠打算。
【出處】茅盾《子夜》:“你的危言諍論,并不能叫小杜居安思危,反使得他決心去及時行樂,今夕有酒今夕醉!”
【第16句】:今朝有酒今朝醉[jīn zhāo yǒu jiǔ jīn zhāo zuì]
【解釋】比喻過一天算一天。也形容人只顧眼前,沒有長遠打算。
【出處】唐·羅隱《自遣》詩:“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示例】不能今朝有酒今朝醉,還應該節省點,拿出一部分救濟窮苦的老百姓。 ——魏文建《華陽游擊隊》
【第17句】:今蟬蛻殼[jīn chán tuì ké]
【解釋】金蟬脫殼。今,通“金”。指使用計謀而逃脫。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回:“被小將使一個金蟬脫殼之計,撤身得空,把這和尚拿來,奉獻大王,聊表一餐之敬。”
【示例】他使用今蟬蛻殼之計才得以脫身
“今”結尾的成語
【第1句】:博古知今[bó gǔ zhī jīn]
【解釋】形容知識豐富。同“博古通今”。
【出處】形容知識豐富。同“博古通今”。
【第2句】:以古喻今[yǐ gǔ yù jīn]
【解釋】喻:說明。借用古代的事來說明今天的事情或道理。
【出處】《北史·長孫嵩傳》:“昔叔孫辭沃壤之地,蕭何就窮僻之鄉,以古方今,無漸曩哲。”
【第3句】:援古刺今[yuán gǔ cì jīn]
【解釋】引述故事古義以諷刺今事。
【出處】明·楊慎《升庵詩話》卷六:“援古刺今,箴戒得失,謂之箴。”《天討·豕韋之裔〈普告漢人〉》:“述懷詠史,不過詞人之習態,不可以為援古刺今。”
【第4句】:披古通今[pī gǔ tōng jīn]
【解釋】披:翻閱;通:通曉。閱讀通曉古今書籍。
【出處】南朝·梁·蕭綱《書案銘》:“敬客禮賢,恭思儼束,披古通今,察奸理俗。”
【第5句】:陳古刺今[chén gǔ cì jīn]
【解釋】即借古諷今。借評論古代某人某事的是非曲直,影射現實。
【出處】《詩·王風·大車序》:“《大車》,刺周大夫也。禮義陵遲,男女淫奔,故陳古刺今,大夫不能聽男女之訟焉。”
【示例】若其隱辭寓意,雖陳古刺今者,詩之樂之,皆無害也。 ——宋·程大昌《考古編·詩論十七》
【第6句】:慕古薄今[mù gǔ bó jīn]
【解釋】慕:羨慕,仰慕;薄:輕薄。指厚古薄今。
【出處】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音律》:“貴遠賤近,慕古薄今,天下之通情也。”
【示例】慕古薄今的做法是不明智的。
【第7句】:空古絕今[kōng gǔ jué jīn]
【解釋】古來不曾有過,今世也不會再有。指自古以來是獨一無二。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1回:“這人真是經天緯地之才,空古絕今之學。”
【第8句】:說古談今[shuō gǔ tán jīn]
【解釋】從今到古無所不談,無不評論。形容話題廣泛。
【出處】元·石子章《竹塢聽琴》第二折:“只待要說古談今,尋山問水,傍柳穿花;那里也修身正己,利民潤物,治國齊家。”
【示例】周瘦鵑《蘇州游蹤·楊梅時節到西山》:“我們正在說古談今,敲詩斗韻,驀見重云疊疊,蓋住了前面的山峰,料知山雨欲來。”
【第9句】:亙古通今[gèn gǔ tōng jīn]
【解釋】亙:橫貫;通:貫通。指從古到今。
【出處】南朝·宋·鮑照《河清頌》:“亙古通今,明鮮晦多。”
【第10句】:榮古虐今[róng gǔ nüè jīn]
【解釋】推崇古代,苛責現今。
【出處】唐·柳宗元《與友人論為文書》:“而又榮古虐今者,比肩疊跡,大抵生則不遇,死而垂聲者眾焉。”一本作“榮古陋今”。
【示例】不知詩有真本領,未可以榮古虐今之見,輕為訾議也。 ——清·趙翼《甌北詩話·查初白詩》
【第11句】:酌古參今[zhuó gǔ cān jīn]
【解釋】指斟酌古今之事,互相參照。
【出處】清·馮桂芬《邵步青醫學三書序》:“步青先生著有《四時病機溫毒病說》,重訂《萬氏女科三書》,發揮經旨,無奧不顯,酌古參今,易施于用。”
【第12句】:引古證今[yǐn gǔ zhèng jīn]
【解釋】用古代的經驗教訓,證明現實中的事情。
【出處】《南齊書·高逸傳》:“儒家之教,憲章祖述,引古證今,于學易悟。今樹以前因,報以后果,業行交酬,連鎖相襲。”
【示例】魯迅《南腔北調集·祝<濤聲>》:“那幸運也是缺點之處,是總喜歡引古證今帶些學究氣。”
【第13句】:以古方今[yǐ gǔ fāng jīn]
【解釋】用古代人的人事與今天的人事相比。
【出處】《北史·長孫嵩傳》:“昔叔孫辭沃壤之地,蕭何就窮僻之鄉,以古方今,無慚曩哲。”
【示例】圣賢所行,因為盡禮,季孫宿亦能如是。以古方今,相去何直千萬也。 ——宋·洪邁《容齋隨筆·古人無忌諱》
【第14句】:邁古超今[mài gǔ chāo jīn]
【解釋】指超越古今。
【出處】元·湯式《哨遍·新建構欄教坊求贊》:“方位里都按著郭景純經天緯地陰陽訣,規矩上不離了魯公邁古超今造化機。”
【第15句】:洞見古今[dòng jiàn gǔ jīn]
【解釋】洞鑒:明察。深入透徹地了解歷史與現實世事。
【出處】《舊唐書·王及善等傳論》:“茍非洞鑒古今,深識王霸,何由立其高論哉。”
【示例】公高明遠識,洞見古今,知國家之事,心至于斯乎。 ——宋·錢世超《錢氏私志·蔡魯公》
【第16句】:貽范古今[yí fàn gǔ jīn]
【解釋】貽:遺留。給世世代代的人留下榜樣。
【出處】唐·孫揆《靈應傳》:“今則公之教可以精通顯晦,貽范古今。”
【第17句】:以古非今[yǐ gǔ fēi jīn]
【解釋】非:非難,否定。用歷史故事抨擊當前的政治。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
【第18句】:泥古非今[nì gǔ fēi jīn]
【解釋】拘守古代的而否定當今的。形容崇尚陳規舊法,貶低新鮮事物。
【出處】宋·劉恕《自訟》:“泥古非今,不達時變,疑滯少斷,勞而無功。”
【第19句】:格古通今[gé gǔ tōng jīn]
【解釋】窮究古代,通曉當代。指學富識廣。
【出處】明·無名氏《東籬賞菊》第四折:“賢才抱德隱田園,格古通今眾所傳。今番詔取為官后,保祚皇圖億萬年。”
【第20句】:洞鑒古今[dòng jiàn gǔ jīn]
【解釋】洞鑒:明察。深入透徹地了解歷史與現實世事。
【出處】《舊唐書·王及善等傳論》:“茍非洞鑒古今,深識王霸,何由立其高論哉。”
【示例】公高明遠識,洞鑒古今,知國家之事,必至于斯乎。 ——宋·錢世昭《錢氏私志·蔡魯公》
【第21句】:稽古揆今[jī gǔ zhèn jīn]
【解釋】指考古衡今。
【出處】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五:“望稽古揆今,復君之位,以安天下。”
【第22句】:泥古違今[nì gǔ wéi jīn]
【解釋】泥:拘泥,約束限制。比喻用古代的陳規硬套今天的事物。
【出處】宋·樓鑰《薦黃膚卿林椅札子》:“既非泥古以違今,直可據經而從事。”
【第23句】:酌古沿今[zhuó gǔ yán jīn]
【解釋】指斟酌古今沿革,以明源流。
【出處】唐·長孫訥言《〈切韻箋注〉序》:“此制酌古沿今,無以加也!”
【第24句】:震古鑠今[zhèn gǔ shuò jīn]
【解釋】震動古人,顯耀當世。形容事業或功績偉大。
【出處】清·譚嗣同《仁學》四六:“美釋黑奴而封之……稱震古鑠今之仁政焉。”
【示例】工地上,大壩上,到處彌漫著一片開天辟地,震古鑠今的氣勢。 ——徐遲《我們工地的農場》
【第25句】:茹古涵今[rú gǔ hán jīn]
【解釋】猶言博古通今。對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曉現代的事情。形容知識豐富。
【出處】唐·皇甫湜《韓文公墓志銘》:“茹古涵今,無有端涯。”
【示例】其道足以濟天下之用,其詞足以媲《墳》《典》之宏,茹古涵今,牢籠百氏。 ——清·方東樹《〈切問齋文鈔〉書后》
【第26句】:知往鑒今[zhī wǎng jiàn jīn]
【解釋】鑒:借鑒。了解過去作為今天的借鑒。
【出處】明·無名氏《太平宴》第一折:“知往鑒今,驅曹蕩吳,非同小可也。”
【第27句】:談古論今[tán gǔ lùn jīn]
【解釋】從古到今無所不談,無不評論。
【出處】元·張可久《端正好·漁樂》:“人間開口笑樵漁,會談今論古。”
【示例】連知識也說不上,哪里還有資格談古論今。 ——巴金《談我的散文》
【第28句】:以古制今[yǐ gǔ zhì jīn]
【解釋】按照古代的成規來處理當今的事務。
【出處】《戰國策·趙策二》:“諺曰:'以書為御者,不盡于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于事之變。’”
【第29句】:如古涵今[rú gǔ hán jīn]
【解釋】包容吞吐古今。形容學識淵博。
【出處】唐·皇甫湜《韓文公墓志銘》:“茹古涵今,無有端涯;渾渾灝灝,不可窺校。”
【第30句】:說古道今[shuō gǔ dào jīn]
【解釋】從今到古無所不談,無不評論。形容話題廣泛。同“說古談今”。
【出處】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九回:“你們又文縐縐的說古道今,我那里省得?”
【示例】柳青《創業史》第二部第24章:“干活兒不久,鐵鎮王【第3句】:王生茂和跛子福蛋他們就忘了剛才鬧過的別扭,開始說古道今了。”
【第31句】:往古來今[wǎng gǔ lái jīn]
【解釋】指自古至今。
【出處】西漢·劉安《淮南子·齊俗訓》:“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
【示例】恰如冢中的白骨,往古來今,總要以它的永久來傲視少女頰上的輕紅似的。 ——魯迅《三閑集·怎么寫》
【第32句】:超古冠今[chāo gǔ guàn jīn]
【解釋】超:超出;冠:位居第一。古今第一,無人能比。
【出處】《宋書·羊玄保傳》:“弈棋之妙,超古冠今。”
【第33句】:榮古陋今[róng gǔ lòu jīn]
【解釋】推崇古代,苛責現今。同“榮古虐今”。
【出處】唐·柳宗元《與友人論為文書》:“而又榮古虐今者,比肩疊跡,大抵生則不遇,死而垂聲者眾焉。”一本作“榮古陋今”。
【第34句】:博覽古今[bó lǎn gǔ jīn]
【解釋】博:廣博。廣泛閱讀古今書籍,通曉古今學識。形容學問淵博。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成帝紀贊》:“博覽古今,容受直辭。”
【示例】做學問必須要博覽古今,采納眾家之長。
【第35句】:镕古鑄今[róng gǔ zhù jīn]
【解釋】融會貫通古今知識。同“镕今鑄古”。
【第36句】:通達古今[tōng dá gǔ jīn]
【解釋】通達:明白。對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曉現代的事情。形容知識豐富。
【出處】《孔子家語·觀周》:“吾聞老聃博古知今。”
【示例】次用策論,使通達古今之事變,以察其才猷。 ——《清史稿·選舉志》
【第37句】:援古證今[yá gǔ zhèng jīn]
【解釋】援:引。引述古事來證明今事。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事類》:“事類者,蓋文章之外,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
【示例】援古證今,極力為之。 ——清·黃宗羲《柳敬亭傳》
【第38句】:非昔是今[fēi xī shì jīn]
【解釋】昔:過去。今:現在。認為過去是錯誤的,現在是正確的。
【出處】《宣和書譜·隸書敘論》:“秦并六國一統天下,欲愚黔首,自我作古,往往非昔是今。”
【第39句】:頌古非今[sòng gǔ fēi jīn]
【解釋】指不加分析地頌揚古代的,否定現代的。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
【示例】是給歷史以一定的科學的地位,是尊重歷史的辯證法的發展,而不是頌古非今,不是贊揚任何封建的毒素。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第40句】:演古勸今[yǎn gǔ quàn jīn]
【解釋】演:表演。表演古代的故事勸誡今天的人。
【出處】清·鄭燮《城隍廟碑記》:“況金元院本,演古勸今,情神刻肖,令人激昂慷慨,歡喜悲號。”
【第41句】:泥古執今[nì gǔ zhí jīn]
【解釋】泥:拘泥;執:執拘,約束限制。比喻用古代的陳規硬套今天的事物。
【出處】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16回:“于此禮不遵,而泥古執今,不獨失禮,竟可謂之不臣矣。”
【第42句】:通古博今[tōng gǔ bó jīn]
【解釋】形容知識淵博。同“通今博古”。
【出處】《鐘山》1981年第4期:“你是一個老大學生了,通古博今,知書達理,何必與姚金根那種人一般見識,他小人得志。”
【第43句】:酌古準今[zhuó gǔ zhǔn jīn]
【解釋】擇取古代之事,用來比照今天的情況。
【出處】明·張居正《請專官纂修疏》:“今既匯為一書,固當深究本原,備詳因革,酌古準今,以定一代之章程,垂萬年之典則。”
【示例】此是丞相酌古準今,仿《孫子》十三篇而作。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
【第44句】:借古諷今[jiè gǔ fěng jīn]
【解釋】借評論古代的人和事來影射諷刺現實。
【出處】張抗抗《國魂》:“因為父親曾經發表過的一部歷史人物傳記中贊揚了一位含冤而死的兵部尚書,被認為借古諷今。”
【示例】借古諷今,針砭時弊,是雜文的主要特點。
【第45句】:中外古今[zhōng wài gǔ jīn]
【解釋】指從國內到國外,從古代到現代。泛指時間久遠,空間廣闊。
【出處】清·梁啟超《意大利建國三杰傳》第五節:“歷觀古今中外正史小說所記載英雄患難之事,驚心動魄者,不一而足。”
【示例】不過這個社不僅僅專修國學了,社里人員研究中外古今的文學,許多是專象家和有名的學者。(楊絳《洗澡》第一部第三章)
【第46句】:講古論今[jiǎng gǔ lùn jīn]
【解釋】從古到今無所不談,無不評論。形容話題廣泛。
【出處】元·石子章《竹塢聽琴》第二折:“只待要說古談今,尋山問水,傍柳穿花;那里也修身正己,利民潤物,治國齊家。”
【示例】錢青云見那先生學問平常,故意談天說地,講古論今,驚得先生一字俱無。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七
【第47句】:酌古斟今[zhuó gǔ zhēn jīn]
【解釋】指斟酌古今之事,互相參照。
【出處】明·楊慎《詞品·填詞用韻宜諧俗》:“此詞連用數韻,酌古斟今,尤妙。”
【第48句】:震古爍今[zhèn gǔ shuò jīn]
【解釋】爍:光亮的樣子。震動古代,顯耀當世。形容事業或功績非常偉大。
【出處】明·史可法《復多爾袞書》:“此等舉動,震古鑠今。”
【示例】吳帥無論怎樣威望,怎比得上老帥的勛高望重,震古爍今。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二六回
【第49句】:學貫古今[xué guàn gǔ jīn]
【解釋】貫:通。學識淵博,通曉古今知識。
【出處】《明史·黃道周傳》:“道周學貫古今,所至學者云集。”
【示例】時有大學生姓陳名東,是個忠貞之士,學貫古今,道師孔孟,遇事慷慨激烈,不避權貴。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二十二回
【第50句】:貴古賤今[guì gǔ jiàn jīn]
【解釋】只看重古代的事,而看不起當代的事。
【出處】南朝·宋·范曄《獄中與諸甥侄書以自序》:“自古體大而思精,未有此也,恐世人不能盡之,多貴古賤今,所以稱情狂言耳。”
【示例】《宋書·范曄傳》:“恐世人不能盡之,多貴古賤今,所以稱情狂言耳。”
【第51句】:行古志今[xíng gǔ zhì jīn]
【解釋】按古道行事,為當今服務。指時異勢遷,不可食而不化。
【出處】《逸周書·常訓》:“始之以古,終之以古,行古志今,政之至也。”
【第52句】:厚古薄今[hòu gǔ bó jīn]
【解釋】厚:推崇,重視;薄:輕視,怠慢。推崇古代的,輕視現代的。多用于學術研究方面。
【出處】《莊子·外物》:“夫尊古而卑今,學者之流也。”
【示例】厚古薄今,是剝削階級為維護自己的統治,不許人民進步的手法。 ——謝覺哉《小談今古》
【第53句】:尊古卑今[zūn gǔ bēi jīn]
【解釋】尊崇古代的,鄙薄現在的。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外物》:“夫尊古而卑今,學者之流也。”
【示例】今世之士也,尊古卑今也。 ——東漢·王充《論衡·齊世篇》
【第54句】:引古喻今[yǐn gǔ yù jīn]
【解釋】征引古代史實或文獻來喻說當前的現實。
【出處】晉·葛洪《抱樸子·疾謬》:“引古喻今,言微理舉。”
【第55句】:酌古御今[zhuó gǔ yù jīn]
【解釋】指擇古之善者以為治今的借鑒。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啟》:“強志足以成務,博見足以窮理,酌古御今,治繁總要,此其體也。”
【第56句】:稽古振今[jī gǔ zhèn jīn]
【解釋】指考查古事作為借鑒,以振興現代。
【出處】清譚嗣同《報貝元微書》:“稽古振今,士風一奮。”
【第57句】:亙古亙今[gèn gǔ gèn jīn]
【解釋】亙:橫貫。指貫串古今,從古到今。
【出處】宋·朱熹《答陸子美書》:“條貫脈絡,井井不亂,只今便在目前,而亙古亙今,顛撲不破。”
【示例】若解向里尋求,見得自己心體,即無時不是此道,亙古亙今,無終無始。 ——明·王守仁《傳習錄》上卷
【第58句】:借古喻今[jiè gǔ yù jīn]
【解釋】借:假借;喻:比喻。假借古人古事比喻現實中的今人今事。
【示例】請不要用詩來借古喻今了,我們清醒得很。
【第59句】:懷古傷今[huái gǔ shāng jīn]
【解釋】懷念過去,哀嘆現在。指一種沒落、倒退、悲觀的思想情緒。
【出處】魯迅《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現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
【第60句】:尊古賤今[zūn gǔ jiàn jīn]
【解釋】尊祟古代的,輕視當代的
【出處】西漢·劉安《淮南子·修務訓》:“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于神農黃帝而后能人說。”
【第61句】:不古不今[bù gǔ bù jīn]
【解釋】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現代都不曾有過。原譏諷人學無所得卻故作詭異。后常比喻折衷。
【出處】漢·揚雄《太玄經·更》:“童牛角馬,不今不古。”
【示例】遙見雙炬,疑為虎目,至前則官役數人,衣冠不古不今。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八
【第62句】:指古摘今[zhǐ gǔ zhāi jīn]
【解釋】指摘古今。形容才氣縱橫,言論鋒利。
【出處】清·徐麟《長生殿序》:“稗畦洪先生以詩鳴長安,交游宴集,每白眼踞坐,指古摘今,無不心折。”
【第63句】:談古說今[tán gǔ shuō jīn]
【解釋】從今到古無所不談,無不評論。
【出處】元·張可久《端正好·漁樂》:“人間開口笑樵漁,會談今論古。”
【示例】到瓦官寺游耍,僧齊公一向與他相厚,出來接洽了。登閣眺遠,談古說今。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九
【第64句】:引古繩今[yǐn gǔ shéng jīn]
【解釋】援引古代的準則來衡量、匡正今天的事物。
【出處】《晉書·李含傳》:“以含今日之所行,移博士使案禮文,必也放勛之殂,遏密三載,世祖之崩,數旬即吉,引古繩今,闔世有貶,何但李含不應除服。”
【示例】太宗之崩,曾不數旬,釋然即吉,引古繩今,闔代皆應有貶,何但李含不應除服! ——唐·杜佑《通典》卷八十八
【第65句】:吊古傷今[diào gǔ shāng jīn]
【解釋】吊:憑吊。憑吊古跡,追憶往昔,對現今狀況有所感傷。
【出處】南朝·梁·簡文帝《悔賦》:“鋪究前史,吊古傷今。”
【示例】先生采藥弄水之暇,得無遇之而與之吊古傷今歟?(清·黃宗羲《憲副鄭平子先生七十壽序》)
【第66句】:隆古賤今[lóng gǔ jiàn jīn]
【解釋】推崇古代,輕視當今。
【出處】朱自清《正變》:“明白了通變的道理,便不至于一味的隆古賤今,也不至于一味競今疏古,便能公平的看歷史,各各還給它一副本來面目。”
【第67句】:揚榷古今[yáng què gǔ jīn]
【解釋】揚榷:略舉大要,扼要論述。扼要論述古代和現代的事情。
【出處】《漢書·敘傳》:“揚榷古今,監世盈虛。”
【示例】吾見馬君論事多矣,援引事類,揚榷古今,舉要刪蕪,會文切理,一字不可加,一言不可減,聽之靡靡,令人亡倦。 ——《舊唐書·馬周傳》
【第68句】:繼古開今[jì gǔ kāi jīn]
【解釋】指繼往開來。
【出處】魯迅《書信集·致鄭振鐸》:“先生如離開北平,亦大可惜,因北平究為文化舊都,繼古開今之事,尚大有可為者在也。”
【第69句】:尊古蔑今[zūn gǔ miè jīn]
【解釋】尊祟古代的,輕視當代的
【出處】陳獨秀《文學革命論》:“比十八妖魔輩,尊古蔑今,咬文嚼字,稱霸文壇。”
【第70句】:透古通今[tòu gǔ tōng jīn]
【解釋】形容貫通古今。
【出處】元·王吉昌《行香子·木金間隔》詞:“杳冥時,蹤跡難尋。無中顯有,透古通今。”
【第71句】:憶昔撫今[yì xī fǔ jīn]
【解釋】回憶昔日,看看今天。
【示例】憶昔撫今,我思緒萬千。
【第72句】:貫穿古今[guàn chuān gǔ jīn]
【解釋】貫穿:貫通,通達。把現在和古代聯系起來。
【出處】宋·洪邁《夷堅丙志·趙和尚》:“至于貫穿古今,精練吏事,于天下文官實為第一。”
【第73句】:博古通今[bó gǔ tōng jīn]
【解釋】通:通曉;博:廣博,知道得多。對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曉現代的事情。形容知識豐富。
【出處】《孔子家語·觀周》:“吾聞老聃博古知今。”
【示例】你向有才女之名,最是博古通今。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回
【第74句】:越古超今[yuè gǔ chāo jīn]
【解釋】超越古今。同“超今冠古”。
【出處】宋·朱敦儒《洞仙歌·贈太易》詞:“這功名富貴,有也尋常,管做得、越古超今神妙。”
【示例】伏睹魏王,自登位以來,德布四方,仁及萬物,越古超今,雖唐、虞無以過此。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回
【第75句】:極古窮今[jí gǔ qióng jīn]
【解釋】指窮盡古今。
【出處】《朱子語類》卷九五:“氣質之秉,雖有善惡之不同,然極古窮今論之,則性未嘗不善也。”
【示例】極古窮今,以鎰稱銖。 ——宋·葉適《祭薛子舒文》
【第76句】:熔古鑄今[róng gǔ zhù jīn]
【解釋】指融會貫通古今知識。
【出處】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二·滄溟蔡姬》:“葆真履素,取則先民,熔古鑄今,蔚為代寶。”
【第77句】:是古非今[shì gǔ fēi jīn]
【解釋】是:認為對;非:認為不對,不以為然。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定現代的。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漢書·元帝紀》:“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示例】這句言語,也是古人傳下來的,那些叫做是古非今。 ——明·邵璨《香囊記·途敘》
【第78句】:鑠古切今[shuò gǔ qiē jīn]
【解釋】猶言融貫古今。形容學識淵博。
【出處】明·顧起元《客座贅語·文士》:“孫幼如起都,少而稱詩,長而經義,雅麗宏肆,鑠古切今,極才人之致。”
【第79句】:不法古不修今[bù fǎ gǔ bù xiū jīn]
【解釋】指不應效法古代,也不應拘泥于現狀。
【出處】《商君書·開塞》:“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則后于時,修今則塞于世。”
“今”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于今為烈[yú jīn wéi liè]
【解釋】烈:厲害。某件事過去就已經有過,不過現在的更加厲害罷了。
【出處】《孟子·萬章下》:“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辭也,于今為烈,如之何其受之?”
【示例】“古已有之”,“于今為烈”,我近來很有些怕敢看他了。 ——魯迅《華蓋集續編的續編·廈門通信二》
【第2句】:镕今鑄古[róng jīn zhù gǔ]
【解釋】融會貫通古今知識。
【第3句】:攀今覽古[pān jīn lǎn gǔ]
【解釋】談今說古。談話的內容兼及古今。
【出處】元·周文質《斗鵪鶉·詠小卿》套曲:“釋卷挑燈,攀今覽古。”
【第4句】:早知今日,何必當初[zǎo zhī jīn rì,hé bì dāng chū]
【解釋】既然現在后悔,當初為什么要那樣做?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六:“曰:'中下之流,如何領會?’師曰:'伏尸萬里。’曰:'早知今日事,悔不慎當初。’”
【示例】還有好幾個侍衛,留管前后門,準備查抄。早知今日,何必當初。(蔡東藩《清史演義》第四十三回)
【第5句】:攀今吊古[pān jīn diào gǔ]
【解釋】猶言談今說古。從今到古無所不談,無不評論。
【出處】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你這般攀今攬古,分甚枝葉。我要前使不著你之乎者也,詩云子曰。”更兼他腹中全無滴墨,紙上難成片語,偏好~,賣弄才學。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七
【示例】更兼他腹中全無滴墨,紙上難成片語,偏好攀今吊古,賣弄才學。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七
【第6句】:自今已后[zì jīn yǐ hòu]
【示例】我自今已后不再擔任任何職務
【第7句】:通今博古[tōng jīn bó gǔ]
【解釋】通:通曉;博:廣博,知道得多。現代和古代的事情知道得很多。形容知識淵博。
【出處】《孔子家語·觀周》:“吾聞老聃博古知今。”
【示例】兼且通今博古,出口成文,因此號為文美。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回
【第8句】:當今無輩[dāng jīn wú bèi]
【解釋】目前沒人能比得上。輩,比。
【出處】《三國志·吳志·張溫傳》:“[孫權]問公卿曰:'溫當今與誰為比?’大農劉基曰:'可與全琮為輩。’太常顧雍曰:'基未詳其為人也。溫當今無輩。’”
【第9句】:古是今非[gǔ shì jīng fēi]
【解釋】古代、現在的是非得失。指評論從古到今的功過曲直。
【出處】元·馬致遠《青衫淚》:“一個待詠月嘲風,一個待飛觴走斝,談些古是今非,下學上達。”
【第10句】:感今懷昔[gǎn jīn huái xī]
【解釋】對當前的事物有所感觸而懷念過去的人、事物或景物。
【出處】晉·潘岳《為諸婦祭庚新婦文》:“仿佛未行,故瞻弗獲;伏膺飲淚,感今懷昔。”
【示例】然而觸于事物,感今懷昔,考其見于賦詠者。 ——金·蔡松年《雨中花》
【第11句】:古來今往[gǔ lái jīn wǎng]
【解釋】從古代到現代。
【出處】明·天然癡叟《石點頭·江都市孝婦屠身》:“古來今往夕陽中,江山依舊在,塔影自凌空。”
【第12句】:當今之務[dāng jīn zhī wù]
【解釋】當前最緊急的任務。
【出處】《三國志·魏志·衛凱傳》:“當今之務,宜君臣上下,并且籌策,計較府庫,量入為出。”
【示例】當今之務,宜早正東儲,立師傅以保護,立官司以防衛,以系蒼生之心。 ——《魏書·陽尼傳附陽固》
【第13句】:攀今攬古[pān jīn lǎn gǔ]
【解釋】攀:攀談;攬:扯說。指談話的內容兼及古今。
【出處】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你這般攀今攬古,分甚枝葉。我要前使不著你之乎者也,詩云子曰。”
【第14句】:古往今來[gǔ wǎng jīn lái]
【解釋】從古到今。泛指很長一段時間。
【出處】《淮南子·齊俗訓》:“往古今來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
【示例】雖然住了兩三天,日子卻不多,把古往今來沒見過的,沒吃過的,沒聽見的,都經驗過了。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二回
【第15句】:攀今比昔[pān jīn bǐ xī]
【解釋】同今人或古人相比。
【出處】明·湯顯祖《南柯記·系帥》:“你攀今比昔,那樊將軍他殢把鴻門碎,關大王面赤非干醉,比周瑜飲醇醪量難及。”
【第16句】:撫今痛昔[fǔ jīn tòng xī]
【解釋】因眼前事物而引起對往事的追思。同“撫今悼昔”。
【出處】明·陳汝元《金蓮記·釋憤》:“感惠忘仇,撫今痛昔。”
【第17句】:談今論古[tán jīn lùn gǔ]
【解釋】從今到古無所不談,無不評論。
【出處】《敦煌變文集·葉凈能詩》:“還有一個道士,妙解章令。又能飲宴,論今說古,無有不知,多解多能,人間皆曉。”
【示例】人間開口笑樵漁,會談今論古。 ——元·張可久《端正好·漁樂》
【第18句】:感今惟昔[gǎn jīn wéi xī]
【解釋】對當前的事物有所感觸而懷念過去的人、事物或景物。
【出處】晉·盧諶《贈劉琨》詩:“瞻彼日月,迅過俯仰;感今惟昔,口存心想。”
【第19句】:知今博古[zhī jīn bó gǔ]
【解釋】貫通古今。形容知識淵博。
【出處】元·趙彥暉《點絳唇·席上詠妓》曲:“知今博古通三教,鐵石人一見了也魂消。”
【第20句】:舊雨今雨[jiù yǔ jīn yǔ]
【解釋】原意是,舊時,每逢下雨賓客也來,而現在一遇雨就不來了。后以“舊雨新雨”代指老友新交。
【出處】唐·杜甫《秋述》:“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
【示例】冷暖舊雨今雨,是非一波萬波。 ——宋·范成大《題清息齋六言十首》
【第21句】:古今一轍[gǔ jīn yī zhé]
【解釋】轍:車輪碾過的痕跡。指某事物從古到今沒有改變。
【出處】清·姚華《曲海一勺·述旨第一》:“立言者騖高,讀書者好奇,與其詹詹,毋寧炎炎,古今一轍,顛撲不破。”
【第22句】:厚今薄古[hòu jīn bó gǔ]
【解釋】厚:推崇,重視;薄:輕視,怠慢。重視現代的,輕視古代的。多用于學術研究方面。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通變》:“宋初訛而新:從質及訛,彌邁彌澹。何則?競今疏古,風味氣衰也。”
【示例】厚今薄古是中國史學的傳統。 ——范文瀾《歷史研究必須厚今薄古》
【第23句】:古今一揆[gǔ jīn yī kuí]
【解釋】揆:道理。指從古至今道理相同。
【出處】章太炎《駁神我憲政論》:“漢有馬良,清有馬良,協穆二家,亦復古今一揆。”
【示例】章炳麟《駁神我憲政說》:“漢有馬良,清有馬良,協穆二家,亦復古今一揆。”
【第24句】:談今說古[tán jīn shuō gǔ]
【解釋】從今到古無所不談,無不評論。形容談話內容廣泛。
【出處】馮玉祥《我的生活》第30章:“他在和田維勤躺著煙燈,談今說古,沒有完結。”
【第25句】:觀今宜鑒古[guān jīn yì jiàn gǔ]
【解釋】宜:應該;鑒:鏡子。觀察當今的社會,應以古代為鏡子加以借鑒。
【出處】《增廣賢文》:“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
【示例】后代年輕朋友,更可以從這些歷史經驗中吸以一些'觀今宜鑒古’的教訓。 ——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自序》
【第26句】:古今中外[gǔ jīn zhōng wài]
【解釋】指從古代到現代,從國內到國外。泛指時間久遠,空間廣闊。
【出處】清·梁啟超《意大利建國三杰傳》第五節:“歷觀古今中外正史小說所記載英雄患難之事,驚心動魄者,不一而足。”
【示例】翻遍了古今中外的歷史,沒有一個國家曾經用這種所謂示威運動而變成了既富且強。 ——茅盾《子夜》九
【第27句】:超今冠古[chāo jīn guàn gǔ]
【解釋】冠:超出眾人。超越古今。
【出處】唐·韓愈《賀冊尊號表》:“眾美備具,名實相當,赫赫巍巍,超今冠古。”
【示例】夫子美詩超今冠古,一人而已。 ——宋·張戒《歲寒堂詩話》下卷
【第28句】:感今思昔[gǎn jīn sī xī]
【解釋】對當前的事物有所感觸而懷念過去的人、事物或景物。
【出處】宋·劉珙《滿江紅·遙壽仲固叔誼》詞:“嘆離多聚少,感今思昔。”
【第29句】:自今而后[zì jīn ér hòu]
【示例】自今而后,我再不喝啤酒了
【第30句】:自今以往[zì jīn yǐ wǎng]
【出處】梁啟超《飲冰室詩話》:“寄語某君,自今以往,更委身于祖國文學……茍能為索士雙亞、彌爾頓,其報國民之思者,不已多乎?”
【第31句】:而今而后[ér jīn ér hòu]
【解釋】而:語助詞。從今以后。
【出處】《呂氏春秋·恃君覽·長利》:“臣而今而后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舊唐書·盧藏用傳》:“而今而后,焚蓍龜,毀律歷,廢六合,斥五行,浩然清慮,則將奚若?”
【示例】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宋·文天祥《衣帶贊》詩
【第32句】:說今道古[shuō jīn dào gǔ]
【解釋】從今到古無所不談,無不評論。
【出處】元·張可久《端正好·漁樂》:“人間開口笑樵漁,會談今論古。”
【示例】你們又文縐縐的說今道古,我那里省得。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九回
【第33句】:昨非今是[zuó fēi jīn shì]
【解釋】非:不對,錯誤;是:對,正確。現在是對的,過去是錯的。
【出處】宋·郭應祥《臨江仙·丙寅生日自作》詞:“老子開年年五十,依前恁地癡頑。昨非今是有無間。”
【示例】著什么昨非今是于中戰,豈如俺月光常是照金尊。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點絳唇》
【第34句】:撫今懷昔[fǔ jīn huái xī]
【解釋】撫:拍,摸,引申為注意,注視;懷:懷念;昔:過去。看看現在,想想過去。形容對當前的事物有所感觸而懷念過去的人事或景物。
【出處】唐·王勃《與契苾將軍書》:“夫撫今懷昔,理寄斯文。”
【第35句】:疑今察古[yí jīn chá gǔ]
【解釋】疑:疑問;察:考察。對于當世有所懷疑的事,通過考察歷史來尋求解決。
【出處】《管子·形勢》:“疑今者,察之古。”
【第36句】:薄今厚古[bó jīn hòu gǔ]
【解釋】薄:輕視,鄙薄;厚:優待,重視。重視古代,輕視現代。
【出處】宋·楊萬里《文帝曷不用頗牧論》:“淺于知而深于思,薄今而厚古,豈特頗牧而已哉!”
【第37句】:涵今茹古[hán jīn rú gǔ]
【解釋】涵:包容;茹:吃。包容吞吐古今。形容學識淵博,通曉古今。
【出處】唐·皇甫湜《韓文公墓志銘》:“先生之作,抉經之心,執經之權,茹古涵今,無有端涯,渾渾灝灝,不可窺校。”
【第38句】:撫今思昔[fǔ jīn sī xī]
【解釋】撫:拍,摸,引申為注意,注視;思:回想;昔:過去。看看現在,想想過去。
【出處】唐·王勃《與契苾將軍書》:“夫撫今懷昔,理寄斯文。”
【示例】撫今思昔,淚與之俱。 ——明·袁宏道《書念公碑文后》
【第39句】:自今已往[zì jīn yǐ wǎng]
【示例】她自今已往不再是我的人了
【第40句】:不今不古[bù jīn bù gǔ]
【解釋】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現代都不曾有過。原譏諷人學無所得卻故作詭異。后常比喻折衷。
【出處】漢·揚雄《太玄經·更》:“童牛角馬,不今不古。”
【示例】又刻一詔,更寥寥數語,不今不古。 ——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考官爭席》
【第41句】:撫今悼昔[fǔ jīn dào xī]
【解釋】因眼前事物而引起對往事的追思。
【出處】明·陳子龍《張邵陽誄》:“撫今悼昔,愴然悲鳴。”
【示例】憂圣危明,天應有意;撫今悼昔,臣敢無言。 ——清·孫枝蔚《甲申述憂》序
【第42句】:為今之計[wéi jīn zhī jì]
【解釋】從當前的處境打算,從當前的情況出發,先解決眼前的急難。
【出處】《宋史·張根傳》:“為今之計,當節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
【示例】為今之計,何法處之方妥?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回
【第43句】:論今說古[lùn jīn shuō gǔ]
【解釋】從今到古無所不談,無不評論。
【出處】元·張可久《端正好·漁樂》:“人間開口笑樵漁,會談今論古。”
【示例】還有一個道士,妙解章令。又能飲宴,論今說古,無有不知,多解多能,人間皆曉。 ——《敦煌變文集·葉凈能詩》
【第44句】:攀今掉古[pān jīn diào gǔ]
【解釋】從今到古無所不談,無不評論。同“攀今吊古”。
【出處】《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更兼他腹中全無滴墨,紙上難成片語,偏好攀今掉古,賣弄才學。”
【第45句】:通今達古[tōng jīn dá gǔ]
【解釋】形容知識淵博。同“通今博古”。
【出處】胡蘊玉《<中國文學史>序》:“述學派之流別,論政治之得失,縱有通今達古之才,而無瑰瑋奇麗之筆,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第46句】:競今疏古[jìng jīng shū gǔ]
【解釋】指重視現代的,輕視古代的。猶厚今薄古。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通變》:“惟而論之,則黃、唐淳而質……宋初論而新:從質及論,彌邁彌澹。何則?競今疏古,風味氣衰也。”
【示例】明白了通變的道理,便不至于一味的隆古賤今,也不至于一味的競今疏古,便能公平的看歷代,各各還給它一付本來面目。 ——朱自清《正變》
【第47句】:超今絕古[chāo jīn jué gǔ]
【解釋】指超越古今。形容古今少有。
【出處】唐·韓愈《賀冊尊號表》:“眾美備具,名實相當,赫赫巍巍,超今冠古。”
【示例】細讀佳刻,字字句句皆從神識中模寫,雄健博達,真足以超今絕古。 ——明·李贄《焚書·與管登之書》
【第48句】:熔今鑄古[róng jīn zhù gǔ]
【解釋】指融會貫通古今知識。
【出處】明·陳汝元《金蓮記·彈絲》:“那曾見熔今鑄古五車饒,冰繭花生玉粟嬌。”
【第49句】:察今知古[chá jīn zhī gǔ]
【解釋】指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過程。它總是循著時間的先后逐漸演變而成的。觀察它的現在,可以推知它的本來面目。
【示例】我們要學會辨正看問題,察今知古,察己知人。
【第50句】:貫穿今古[guàn chuān jīn gǔ]
【解釋】把現在和古代聯系起來。
【出處】唐·白居易《與元九書》:“杜詩最多,可傳者千余首,至于貫穿今古,覙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于李。”
【示例】至于貫穿今古,精煉吏事,于天下文官實為第一。 ——宋·洪邁《夷堅丙志·趙和尚》
【第51句】:道古稽今,言遠合近[dào gǔ jī jīn,yán yuǎn hé jìn]
【解釋】道:講;稽:考核;合:契合。談論古時的事要結合今天的實際,說遠處的事要結合眼前的事。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論災》:“夫道古者稽之今,言遠者合之近。”
【第52句】:撫今追昔[fǔ jīn zhuī xī]
【解釋】撫:拍,摸,引伸為注意,注視;追:回想;昔:過去。看看現在,想想過去。
【出處】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五:“吾道洵堪千古,撫今追昔,能無黯然。”
【示例】撫今追昔,低徊不已,恭王不由得痛哭了一場。 ——高陽《慈禧前傳》
【第53句】:超今越古[chāo jīn yuè gǔ]
【解釋】指超越古今。
【出處】明·無名氏《桃園結義》二折:“憑著我壯志能,膽氣粗,博一個黃閣標名,超今越古。”
【第54句】:古肥今瘠[gǔ féi jīn shòu]
【解釋】比喻書法的不同風格。
【出處】唐·張遠彥《書法要錄》卷二:“無常謂之古肥,子敬謂之今瘠。古今既殊,肥瘦頗反。”
【第55句】:早知今日,悔不當初[zǎo zhī jīn rì,huǐ bù dāng chū]
【解釋】既然現在后悔,當初為什么要那樣做?。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天衣懷禪師法嗣·惠林宗本禪師》:“曰:'中下之流,如何領會?’師曰:'伏尸萬里。’曰:'早知今日事,悔不慎當初。’”
【示例】性命既失,錢財又無,早知今日,悔不當初。 ——清·李漁《比目魚·征利》
【第56句】:古為今用[gǔ wéi jīn yòng]
【解釋】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使之為今天的無產階級政治服務。
【出處】毛澤東《書信選集·致陸定一》:“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示例】他也竭力主張中國五千年封建文化的精華應當繼承而發展,而使古為今用。 ——茅盾《向魯迅學習》
【第57句】:既有今日,何必當初[jì yǒu jīn rì,hé bì dāng chū]
【解釋】既然現在后悔,當初為什么要那樣做?。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天衣懷禪師法嗣·惠林宗本禪師》:“曰:'中下之流,如何領會?’師曰:'伏尸萬里。’曰:'早知今日事,悔不慎當初。’”
【示例】寶玉在身后面嘆道:“既有今日,何必當初?”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八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