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矢”的成語大全(56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矢在弦上、強弩末矢、水激則旱,矢激則遠等含“矢”的成語56個,其中“矢”開頭的26個,“矢”結尾的14個,“矢”在中間的16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矢”開頭的成語
【第1句】:矢在弦上[shǐ zài xián shàng]
【解釋】箭已搭在弦上。比喻為形勢所迫,不得不采取某種行動。
【出處】三國·魏·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注引《魏志》:“矢在弦上,不可不發。”
【第2句】:矢不虛發[shǐ bù xū fā]
【解釋】每一箭都命中目標。形容射箭本領極高。
【出處】《魏書·明元六王傳》:“車駕還,詔健殿后,蠕蠕萬騎追之,健與數十騎擊之,矢不虛發,所中皆應弦而斃。”
【示例】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7卷:“仔細看那箭桿上,有兩行細字道:'矢不虛發,發必應弦。’”
【第3句】:矢志不移[shǐ zhì bù yí]
【解釋】發誓立志,決不改變。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仇大娘》:“仲叔尚廉利其嫁,屢勸駕,邵氏矢志不搖。”
【示例】他是以這樣的精神品質來矢志不移地為人民服務。 ——馮雪峰《論<保衛延安>》
【第4句】:矢死不二[shǐ sǐ bù èr]
【解釋】發誓寧死不變。同“矢死無貳”。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鴉頭》:“媼得鴉頭,橫施楚掠。既北徙,又欲奪其志,女矢死不二,因囚置之。”
【示例】他已經有了矢死不二的決心
【第5句】:矢志不搖[shǐ zhì bù yáo]
【解釋】發誓立志,決不改變。表示永遠不變心。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仇大娘》:“仲叔尚廉利其嫁,屢勸駕,而邵氏矢志不搖。”
【第6句】:矢志捐軀[shǐ zhì juān qū]
【解釋】矢:誓。立志犧牲而不屈從。
【出處】《清史稿·尚可喜傳》:“惟知矢志捐軀,保固嶺南,以表臣始終之誠。”
【第7句】:矢石之間[shǐ shí zhī jiā]
【解釋】矢石:箭與礧石,作戰的武器。比喻戰場。
【出處】《后漢書·光武帝紀上》:“天下士大夫捐親戚,棄土壤,從大王于矢石之間,其計固望其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所志耳。”
【第8句】:矢盡兵窮[shǐ jìn bīng qióng]
【解釋】箭已用完,兵已打光。形容戰斗到兵力喪盡。
【出處】唐·孫揆《靈應傳》:“申胥乃衰楚之大夫,而以矢盡兵窮,委身折節,肝腦涂地,感動于強秦。”
【第9句】:矢死無貳[shǐ sǐ wú èr]
【解釋】發誓寧死不變。
【出處】《明史·忠義傳一·琴彭》:“茶籠守彭困孤城,矢死無貳。”
【第10句】:矢志不渝[shǐ zhì bù yú]
【解釋】表示永遠不變心。
【出處】《晉書·謝安傳》:“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示例】她愛的是四敏!矢志不渝的愛著。 ——高云覽《小城春秋》第17章
【第11句】:矢力同心[shǐ lì tóng xīn]
【解釋】指齊心合力。
【出處】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關于南北議和的清方檔案》:“方今人心趨向共和,決無第二問題,不獨東南十數省矢力同心,即西北各省聞亦均表同意。”
【第12句】:矢志不屈[shǐ zhì bù qū]
【解釋】矢:誓。指立志決不屈服。
【出處】清·顧彩《髯樵傳》:“義哉髯也,見義必為,矢志不屈,求之士人中,亦幾幾難之。”
【第13句】:矢石之難[shǐ shí zhī nàn]
【解釋】矢石:箭與石,作戰的武器。指在戰爭中受到矢石的襲擊。
【出處】《史記·晉世家》:“輔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此賞。矢石之難,汗馬之勞,此復受次賞。”
【示例】東漢·班固《漢書·蕭何傳》:“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內,非被矢石之難,而益君封置衛者。”
【第14句】:矢口抵賴[shǐ kǒu dǐ lài]
【解釋】一口咬定,死不承認。
【示例】裕順嚇了一跳,連忙矢口抵賴,咬定絕無此事。 ——葉兆言《花煞》卷一第一章
【第15句】:矢忠不二[shǐ zhōng bù èr]
【解釋】立誓忠心到底決不改變。
【出處】清·吳應逵《書鐘錫明》:“妾今日歸,為君守貞,矢死不二,君果有靈,當飲此。”
【示例】他們的友誼矢忠不二。
【第16句】:矢人惟恐不傷人[shǐ rén wéi kǒng bù shāng rén]
【解釋】矢人:造箭的人。造箭的人就怕他造的箭不能傷人。比喻人的立場決定他對待事物的態度。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矢人惟恐不傷人,函人惟恐傷人。”
【第17句】:矢心不二[shǐ xīn bù èr]
【解釋】立誓無二心。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二》:“我待年之媵,例不登諸策簡,徒以矢心不二,故仲尼有是特筆。”
【第18句】:矢在弦上,不得不發[shǐ zài xián shàng,bù dé bù fā]
【解釋】箭已搭在弦上,不得不發出。比喻為形勢所迫,不得不采取某種行動。
【出處】《太平御覽》卷五九七引晉·王沈《魏書》:“陳琳作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臥讀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疾病。’太祖平鄴,謂陳琳曰:'君昔為本初作檄書,但罪孤而已,何乃上及父祖乎!’琳謝曰:'矢在弦上,不得不發。’”
【第19句】:矢如雨下[shǐ rú yǔ xià]
【解釋】箭像雨一樣射來。極言其多。
【出處】《漢書·李陵傳》:“陵在谷中,虜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
【示例】[劉子南]卒遇虜,大戰敗績,士眾奔潰,獨為寇所圍,矢如雨下。 ——《云笈七簽》卷七七
【第20句】:矢口狡賴[shǐ kǒu jiǎo lài]
【解釋】死也不肯承認。
【示例】雖然人證物證俱在,他還是矢口狡賴。
【第21句】:矢下如雨[shǐ xià rú yǔ]
【解釋】箭密的像雨一樣射過來。
【出處】《史記·李將軍列傳》:“廣為圜陳外鄉,胡急擊之,矢下如雨。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
【示例】翌晨天甫黎明,蒙古軍大舉攻城,矢下如雨,石落似雹,紛紛向城中打去。 ——金庸《神雕俠侶》第二十回
【第22句】:矢口猖言[shǐ kǒu chāng yán]
【解釋】猶言信口胡說。
【出處】清·魏源《〈書古微〉序》:“安國佚書較伏生更多三十篇,不止十六,何以史遷問故,不傳一字,而衛、賈、馬、鄭傳古文者,即十六篇亦不傳一字乎?矢口猖言,不顧其后,其不可信者二。”
【第23句】:矢無虛發[shǐ wú xū fā]
【解釋】形容射箭本領極高。同“矢不虛發”。
【出處】《藝文類聚》卷六六引南朝·梁·沈約《為皇太子謝賜御所謝雉啟》:“輕鸞微動,密翳徐張,黃間所彀,矢無虛發。”
【示例】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94回:“霽云直沖其眾,左射右射,矢無虛發,賊皆披靡。”
【第24句】:矢盡援絕[shǐ jìn yuán jué]
【解釋】作戰中箭矢都用完了,援兵斷絕了。也比喻處境非常困難。
【出處】《周書·泉企傳》:“企拒守旬余,矢盡援絕,城乃陷焉。”
【示例】最后投降,從這邊說,是矢盡援絕,這才罷戰的南方之強,從那邊說,卻是不識順逆,久梗王師的賊。 ——魯迅《花邊文學·北人與南人》
【第25句】:矢口否認[shǐ kǒu fǒu rèn]
【解釋】一口咬定,死不承認。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6章:“他為著面子上光彩,矢口否認他的妹妹是'如夫人’。”
【示例】卻是含含糊糊,避重就輕,甚至矢口否認。 ——陳殘云《山谷風煙》第30章
【第26句】:矢如雨集[shǐ rú yǔ jí]
【解釋】箭像雨一樣的射下。
【出處】清·林云銘《林四娘記》:“持弓回射,矢如雨集,俱向眾兵頭面掠過。”
“矢”結尾的成語
【第1句】:強弩末矢[qiáng nǔ mò shǐ]
【解釋】比喻強大的力量已經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同“強弩之末”。
【出處】《舊唐書·李密傳》:“又強弩末矢,理無穿于魯縞;沖風余力,詎能動于鴻毛。”
【第2句】:金碗盛狗矢[jīn wǎn chéng gǒu shǐ]
【解釋】狗矢:狗屎。指小人位居高位。比喻地位與品德不相稱。
【出處】《新五代史·孫晟傳》:“與馮延巳屏為昪相,晟輕延巳為人,常曰:'金碗玉杯而盛狗矢可乎?’”
【第3句】:撥弓曲矢[bō gōng qū shǐ]
【解釋】撥弓:不正的弓;曲矢:彎曲的箭。弓箭不合格就射不中目標。泛指武器不精良。
【出處】《荀子·正論》:“不能以撥弓曲矢中。”
【第4句】:猴子搏矢[hóu zǐ bó shǐ]
【解釋】形容喜歡賣弄小聰明的人容易上當。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徐無鬼》:“王射之,敏給搏捷矢。王命相者趨射,狙執死。”
【第5句】:中石沒矢[zhòng shí mò shǐ]
【解釋】中:射中;沒:埋沒。箭射中頑石,被埋沒在頑石之中。形容力大無比。
【出處】《漢書·李廣傳》:“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矢。視之,石也。”
【第6句】:桑弧蒿矢[sāng hú hāo shǐ]
【解釋】指行桑弧蓬矢之禮以勵志。蒿,蓬蒿。同“桑弧蓬矢”。
【出處】《后漢書·儒林傳上·劉昆》:“王莽世,教授弟子恒五百余人。每春秋饗射,常備列典儀,以素木瓠葉為俎豆,桑弧蒿矢,以射菟首。”
【第7句】:桃弧棘矢[táo hú jí shǐ]
【解釋】桃木做的弓,棘枝做的箭,古人認為可辟邪。
【出處】《左傳·昭公四年》:“桃弧棘矢,以除其災。”
【第8句】:桑弧蓬矢[sāng hú péng shǐ]
【解釋】古代男子出生,射人用桑木做的弓,蓬草做的箭,射天地四方,表示有遠大志向的意思。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內則》:“吉者宿齊,朝服寢門外,詩負之,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
【示例】男子初生,以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 ——清·龔自珍《與吳虹生書》
【第9句】:錦囊還矢[jǐn náng huán shǐ]
【解釋】指凱旋告捷。
【出處】《新五代史·伶官傳序》:“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盛以錦囊,……及凱旋而納之。”
【示例】柳亞子有《十一月二十九日為鄧擇生先烈殉國南都十六周忌辰賦詩遙奠錦囊還矢讎頭告廟之日知不逾明歲今朝矣》詩。
【第10句】:無的放矢[wú dì fàng shǐ]
【解釋】的:靶心;矢:箭。沒有目標亂射箭。比喻說話做事沒有明確目的,或不切合實際。
【出處】清·梁啟超《中日交涉匯評》:“吾深望西國當局者聲明一言以解眾惑,如是,則吾本篇所論純為無的放矢,直拉雜摧燒之可耳。”
【示例】不是有的放矢,而是無的放矢。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
【第11句】:潔清自矢[jié qīng zì shǐ]
【解釋】指保持自身清廉正直。
【出處】《清史稿·高宗紀》:“以李侍堯、國泰所辦貢物過優,皆致罪戾,諭各督撫等惟當潔清自矢,毋專以進獻為能。”
【第12句】:有的放矢[yǒu dì fàng shǐ]
【解釋】的:箭靶子;矢:箭。放箭要對準靶子。比喻說話做事有針對性。
【出處】宋·葉適《水心別集·十五·終論》:“論立于此,若射之有的也,或百步之外,或五十步之外,的必先立,然后挾弓注矢以從之。”
【示例】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實際,怎樣互相聯系呢?拿一句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有的放矢”。 ——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
【第13句】:櫜弓戢矢[gāo gōng jí shǐ]
【解釋】《詩·周頌·時邁》:“載戢干戈,載櫜弓矢。”
【出處】比年各省用兵,勝負無常,得失互見,諸臣何不以事元把握為慮,而亟欲~耶? ——清·夏燮《中西紀事·剿撫異同》
【第14句】:一飯三遺矢[yī fàn sān yí shǐ]
【解釋】矢:通“屎”,糞便。一頓飯的功夫上了三次廁所。形容年老體弱或年老無用。
【示例】他現在發出“廉頗老矣,一飯三遺矢”的慨嘆。
“矢”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水激則旱,矢激則遠[shuǐ jī zé hàn,shǐ jī zé yuǎn]
【解釋】水流矢飛,受阻則勁悍而去遠。旱,通“悍”。比喻因禍致福。
【第2句】:躬蹈矢石[gōng dǎo shǐ shí]
【解釋】指將帥親臨前線,冒著敵人的箭矢礧石,不怕犧牲自己。
【出處】三國·魏·曹操《褒揚泰山太守呂虔令》:“卿在郡以來,擒奸討暴,百姓獲安,躬蹈矢石,年征輒克。”
【第3句】:集矢之的[jí shǐ zhī dì]
【解釋】集矢,指箭射中目標。比喻眾人所指責的對象。
【出處】《左傳·襄公二年》:“鄭成公疾,子駟請息肩于晉。公曰:'楚君以鄭故,親集矢于其目。’”李大釗《國情》:“自《臨時約法》為集矢之的,而世之談國情者眾。”
【示例】今日為國民集矢之的,喧傳其為賣國賊者,不外曹也,章也,陸也。 ——《“五四”愛國運動資料·章宗祥之返國》
【第4句】:長矢射天狼[cháng shǐ shè tiān láng]
【解釋】矢:箭;天狼:星座名,代指侵略邊境的人。比喻抵抗侵略者。
【出處】戰國·楚·屈原《九歌·東君》:“舉長矢兮射天狼。”
【第5句】:親當矢石[qīn dāng shǐ shí]
【解釋】當:遮攔,阻擋;矢:箭。親自阻擋敵人的箭、石,不怕犧牲。
【出處】《北齊書·文宣帝紀》:“每臨行陣,親當矢石。”
【示例】王師問罪,至于淄青,爾等同執干戈,親當矢石,忠而盡瘁,勇以亡身。 ——唐·白居易《贈陣亡軍將等刺史札》
【第6句】:親冒矢石[qīn mào shǐ shí]
【解釋】指將帥親臨作戰前線。同“親當矢石”。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2回:“尚親冒矢石,沖突掩殺。”
【示例】清·如蓮居士《薛剛反唐》第一回:“招納我們一班朋友,親冒矢石,南征北討,東蕩西除,血戰九年,平一六合,方成一統江山。”
【第7句】:亡矢遺鏃[wáng shǐ yí zú]
【解釋】損失箭和箭頭。比喻軍事上的細微損失。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示例】清·夏燮《中西紀事·海疆殉難記》:“若其軍士不戰,城門不閉,敵無亡矢遺鏃之費取之者,則寧波之與上海也。”
【第8句】:躬冒矢石[gōng mào shǐ shí]
【解釋】指將帥親臨前線,冒著敵人的箭矢礧石,不怕犧牲自己。同“躬蹈矢石”。
【出處】明·張居正《遼東大捷辭恩疏》:“誠以摧鋒陷城躬冒矢石,本諸將士之力,固非坐而指畫者所可同也。”
【示例】文天祥躬冒矢石,毫不畏懼
【第9句】:永矢弗諼[yǒng shǐ fú xuān]
【解釋】決心永遠牢記著。
【出處】《詩經·衛風·考盤》:“獨寐寤言,永矢弗諼。”
【第10句】:函矢相攻[hán shǐ xiāng gōng]
【解釋】指自相矛盾。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公孫丑上》:“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
【示例】今夫儒者函矢相攻,蜩螗相喧。 ——唐·劉禹錫《答容州竇中丞書》
【第11句】:身當矢石[shēn dāng shǐ shí]
【解釋】形容親自抵擋敵人進攻。
【出處】《晉書·王鑒傳》;“昔漢高、光武二帝,征無遠近,敵無大小,必手振金鼓,身當矢石,櫛風沐雨,壺漿不贍,馳騖四方。”
【示例】世祖激厲將士,身當矢石,相持數旬,泰(杜泰)乃通走。 ——《陳書·世祖紀》
【第12句】:刀折矢盡[dāo zhé shǐ jìn]
【解釋】折:斷;矢:箭。刀也斷了,箭也用盡了。形容戰斗到最后,無力再戰了。
【出處】《后漢書·段穎傳》:“下馬大戰,至日中,刀折矢盡,虜亦引退。”
【第13句】:眾矢之的[zhòng shǐ zhī dì]
【解釋】矢:箭;的:箭靶的中心。眾箭所射的靶子。比喻大家攻擊的對象。
【出處】清·李漁《義士李倫表傳》:“是此四孤者,實為眾射之地。”
【示例】語堂為提倡語錄體,在此幾成眾矢之的。 ——魯迅《書信集·致許壽裳》
【第14句】:一矢雙穿[yī shǐ shuāng chuān]
【解釋】猶一箭雙雕。比喻做一件事達到兩個目的。
【出處】清·陳天華《獅子吼》楔子:“是英雄自有英雄面,怕什么代越庖俎,還他個一矢雙穿。”按,此指抗洋倒清二者并進,一舉兩得。
【第15句】:枉矢哨壺[wǎng shǐ qiào hú]
【解釋】枉:曲;矢:箭;哨:不正;壺:古代投矢娛樂所用的器具。彎的箭,歪的壺。比喻不精致的器物,為主人自謙之辭。
【出處】《禮記·投壺》:“主人請曰:'某有枉矢哨壺,請以樂賓。’”
【第16句】:指矢天日[zhǐ shǐ tiān rì]
【解釋】指著天、日發誓,表白心跡。同“指天誓日”。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竇氏》:“女要誓;南指矢天日,以堅永約,女乃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