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腮”的成語(32個)
本文整理了頓口拙腮、曝腮之魚等含“腮”的成語32個,其中“腮”結尾的成語22個,“腮”在中間的成語10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腮”結尾的成語【第1句】:頓口拙腮[dùn kǒu zhuō sāi]
【解釋】比喻嘴笨,不善于說話。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回:“好妹妹,我是頓口拙腮,可不能一句一句同你套!”
【第2句】:尖嘴猴腮[jiān zuǐ hóu sāi]
【解釋】腮:面頰。尖嘴巴,瘦面頰。形容人相貌丑陋粗俗。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象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
【示例】他那尖嘴猴腮的模樣讓人可惡。
【第3句】:抓耳撓腮[zhuā ěr náo sāi]
【解釋】撓:搔。抓抓耳朵,搔搔肋幫子。形容心里焦急而無法可想的樣子。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大郎聽罷,氣得抓耳撓腮,沒有是處。”
【示例】孫悟空在旁聞講,喜得他抓耳撓腮,眉花眼笑。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回
【第4句】:笨嘴笨腮[bèn zuǐ bèn sāi]
【解釋】笨:不靈巧。說話表達能力很差。
【出處】笨:不靈巧。說話表達能力很差。
【第5句】:扒耳搔腮[pá ěr sāo sāi]
【解釋】形容焦急而又無可奈何。
【出處】魯迅《華蓋集續編·不是信》:“還有一個小目的,是在對于以我去年的免官為'痛快’者,給他一個不舒服,使他恨得扒耳搔腮,忍不住露出本相。”
【第6句】:撾耳撓腮[zhuā ěr náo sāi]
【解釋】撾:敲擊。敲敲耳朵,撓撓臉頰。形容非常窘迫的樣子。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五十九回:“那李瓶兒撾耳撓腮,一頭撞在地下,哭的昏過去半日,方才蘇省。”
【示例】這個豬八戒的科諢排場,言語挑逗,故作撾耳撓腮之狀。(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十回)
【第7句】:鈍口拙腮[dùn kǒu zhuō sāi]
【解釋】指口才笨拙,說話不流利。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80回:“好妹妹,我是鈍口拙腮,可不能一句一句同你套!”
【示例】他一緊張就變得鈍口拙腮起來。
【第8句】:耳不離腮[ěr bù lí sāi]
【解釋】兩種關系十分接近、親密。
【出處】李文元《婚事》:“別人說他倆是耳不離腮,影不離形,好的活像一個人。”
【第9句】:唇不離腮[chún bù lí sāi]
【解釋】比喻關系親近,經常待在一起。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76回:“你不去卻怎樣兒的,少不的唇不離腮,還在一處兒。”
【示例】我明白他們是“唇不離腮”的關系。
【第10句】:撾耳揉腮[zhuā ěr róu sāi]
【解釋】撾:敲擊;揉:來回擦或搓。抓抓耳朵,搓搓臉頰。形容窘迫的樣子。
【出處】元·無名氏《女姑姑》第二折:“撾耳揉腮,羞答答的半晌怎把頭抬。”
【第11句】:爬耳搔腮[pá ěr sāo sāi]
【解釋】指急切無奈的樣子。
【出處】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徐懋庸作〈打雜集〉序》:“這一段話,我是和不是東西之流開開玩笑的,要使他爬耳搔腮,熱剌剌的覺得他的世界有些灰色。”
【第12句】:尖嘴縮腮[jiān zuǐ suō sāi]
【解釋】形容人面孔削瘦,兩腮塌陷,長相丑陋。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十四回:“尖嘴縮腮,金睛火眼,頭上堆苔蘚,耳中生藤蘿,鬢邊少發多青草,額下無須有綠莎。”
【示例】這李元霸年方二十歲,生得尖嘴縮腮,面如病鬼,骨瘦如柴,力大無窮。 ——清·無名氏《說唐》第三十三回
【第13句】:杏臉桃腮[xìng liǎn táo sāi]
【解釋】臉似杏花白,腮如桃花紅。形容女子容貌美麗。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杏臉桃腮,乘著月色,嬌滴滴越顯得紅白。”
【示例】你想這杏臉桃腮上面,加上兩片黑黑的東西,有什么好看的?(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一回)
【第14句】:抓耳搔腮[zhuā ěr sāo sāi]
【解釋】形容焦急、苦悶,生氣時想不出辦法的樣子。也形容高興得不知怎么辦才好的樣子。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十五回:“多九公道:'那送禮人說:國舅因今日王妃進宮,送這禮物,預備王妃賞賜宮人。豈非送給林兄么?’唐敖聽了,只急的抓耳搔腮。”
【示例】饒鴻生那里經見過這種境界?直喜得他抓耳搔腮。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五十一回
【第15句】:撧耳揉腮[yōng ěr róu sāi]
【解釋】形容焦急無計的樣子。同“撧耳撓腮”。
【出處】元·王實甫《破窯記》第三折:“我撧耳揉腮,有口難開。”
【第16句】:拙嘴笨腮[zhuō zuǐ bèn sāi]
【解釋】猶拙嘴笨舌。嘴巴笨拙。指不善于言辭。
【出處】劉厚明《常河叔叔》:“不行,不行,我拙嘴笨腮的。”
【第17句】:拙口笨腮[zhuō kǒu bèn sāi]
【解釋】嘴巴笨拙。指不善于言辭。
【出處】清·宣鼎《夜雨秋燈錄續集》卷三:“咬文嚼字,秀才當行;拙口笨腮,農人本色。”
【示例】俺這拙口笨腮說不過你。 ——章振榮《借驢》
【第18句】:笨嘴拙腮[bèn zuǐ zhuō sāi]
【解釋】口才不行,不會說話。
【出處】熊尚志《藕和花的故事》:“這個身高一米八的小伙子,還是像小時候一樣笨嘴拙腮的。”
【示例】笨嘴拙腮的王老吉此時活躍起來了。
【第19句】:守著鼻子摸著腮[shǒu zhe bí zǐ mō zhe sāi]
【解釋】形容彼此緊挨著。
【出處】《醒世姻緣》第43回:“外頭守著鼻子摸著腮的都是人,我守的這點去處連足也摸不過來,……支了他那里去?”
【第20句】:撧耳撓腮[juē ěr náo sāi]
【解釋】形容焦急無計的樣子。
【出處】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二折:“你這般撧耳撓腮,可又便怎生。”
【第21句】:拙口鈍腮[zhuō kǒu dùn sāi]
【解釋】比喻嘴笨,沒有口才。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43回:“二哥,你和我一般,拙口鈍腮,不要惹大哥熱擦。”
【示例】他就是拙口鈍腮的一個人。
【第22句】:喜笑盈腮[xǐ xiào yíng sāi]
【解釋】盈:充滿;腮:面頰。笑容滿面。形容十分高舉的樣子。
【出處】元·關漢卿《蝴蝶夢》第四折:“這場災,一時間命運衰,早則解放愁懷,喜笑盈腮。”
【示例】不信三生石上,相逢處喜笑盈腮。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四十回
“腮”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曝腮之魚[pù sāi zhī yú]
【解釋】曬著腮的魚。比喻處在困頓的境遇之中。
【出處】《梁書·何敬容傳》:“且曝腮之鱗,不念杯杓之水,云霄之翼,豈顧籠樊之糧。”
【第2句】:杏腮桃頰[xìng sāi táo jiá]
【解釋】形容女子白里透紅的秀麗的容顏
【出處】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第八卷:“柳眉星眼,杏腮桃頰,口兒小,腳兒弓,扮得蔚貼。”
【第3句】:桃腮粉臉[táo sāi fěn liǎn]
【解釋】形容女子粉紅色的面頰。
【出處】《金瓶梅詞話》第六十二回:“桃腮粉臉,描兩道細細春山。”
【第4句】:桃腮柳眼[táo sāi liǔ yǎn]
【解釋】形容初開的桃花和新綠的柳葉嫵媚多姿。
【出處】朱自清《阿河》:“一轉眼已到了春假。我再到韋君別墅的時候,水是綠綠的,桃腮柳眼,著意引人。”
【第5句】:抓腮挖耳[zhuā sāi wā ěr]
【解釋】形容心里焦急而無法可想的樣子,也形容高興得不知怎么辦為好
【出處】茅盾《林家鋪子》:“大家喝了一會悶酒,抓腮挖耳地想不出好主意。”
【第6句】:暴腮龍門[pù sāi lóng mén]
【解釋】象魚仰望龍門而不得上一樣。科舉時代比喻應進士試不第,后也比喻生活遭遇挫折,處境窘迫。
【出處】《太平御覽》卷四十引《辛氏三秦記》:“河津一名龍門,巨靈跡猶在,去長安九百里。江海大魚洎集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故云暴腮龍門。”
【示例】江海大魚集門下,不得上;上即為龍。故云:'暴腮龍門,垂耳轅下。’ ——明·李贄《初潭集·師友六》
【第7句】:曝腮龍門[pù sāi lóng mén]
【解釋】曝?荷梗渙牛漢詠頡@鷯閽諏畔律顧牧餃1扔骺憑俾滸瘛?
【出處】《辛氏三秦記》:“江海大魚洎集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故云曝腮龍門。”
【第8句】:撓腮撧耳[náo sāi juē ěr]
【解釋】抓搔腮頰,揪扯耳朵。形容慌亂焦急。
【出處】元關漢聊《蝴蝶夢》第一折:“我這里急忙忙過六街三市,行行里撓腮撧耳,抹淚揉眵。”
【第9句】:杏腮桃臉[xìng sāi táo liǎn]
【解釋】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同“杏臉桃腮”。
【出處】宋·辛棄疾《西江月·賦丹桂》詞:“杏腮桃臉費鉛華,終慣秋蟾影下。”
【第10句】:桃腮杏臉[táo sāi xìng liǎn]
【解釋】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同“杏臉桃腮”。
【出處】宋·呂勝己《蝶戀花》詞:“到得故園春正好。桃腮杏臉迎門笑。”
【示例】當下攬袖近前,替她拂拭,一經去垢,露出廬山真面,端的是桃腮杏臉,妖艷絕倫。 ——蔡東藩《后漢演義》第八十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