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摩”的成語(35個)
本文整理了摩頂至踵、轂擊肩摩、漸仁摩義等含“摩”的成語35個,其中“摩”開頭的成語17個,“摩”結尾的成語4個,“摩”在中間的成語14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摩”開頭的成語【第1句】:摩頂至踵[mó dǐng zhì zhǒng]
【解釋】猶摩頂放踵。形容不辭勞苦,不顧身體。
【出處】《孟子·盡心上》:“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示例】幸蒙大王憶念上皇,遠垂救援,使臣應死復生,臣雖摩頂至踵,尚難報德。 ——蔡東藩《唐史演義》第五十六回
【第2句】:摩肩擦背[mó jiān cā bèi]
【解釋】摩:摩擦。肩碰肩,背靠背。形容人多擁擠。
【出處】章武《北京的色彩》:“我發現我摩肩擦背的人群中,穿藍衣衫者畢竟是少數。”
【第3句】:摩礪以須[mó lì yǐ xū]
【解釋】磨快刀子等待。比喻做好準備,等待時機。同“摩厲以須”。
【出處】唐·白居易《<因繼集>重序》:“蓋示余勇,摩礪以須我耳。”
【第4句】:摩肩如云[mó jiān rú yún]
【解釋】摩:摩擦。肩碰肩,如云一樣密集。形容人多擁擠。
【出處】《戰國策·齊策一》:“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
【示例】許多碧眼紫髯的的偉男,蜷發蜂腰的仕女,正是摩肩如云,揮汗成雨的時候,煩渴的了不得。 ——清·曾樸《孽海花》第十回
【第5句】:摩肩接轂[mó jiān jiē gǔ]
【解釋】肩挨著肩,車輪挨著車輪。形容人多擁擠。
【出處】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游嵩山日記》:“伊闕摩肩接轂,為楚豫大道。”
【第6句】:摩厲以需[mó lì yǐ xū]
【解釋】磨快刀子等待。比喻做好準備,等待時機。同“摩厲以須”。
【出處】清·和邦額《夜譚隨錄·朱佩茞》:“媳婦有妖胎,會將摩厲以需,毋復聒之使不安靜也。”
【第7句】:摩肩擊轂[mó jiān jī gǔ]
【解釋】肩膀和肩膀相摩,車輪和車輪相撞。形容行人車輛往來擁擠。
【出處】《戰國策·齊策一》:“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
【示例】帝城才過元宵節,摩肩擊轂何更迭。 ——清·王位坤《燕九竹枝詞》
【第8句】:摩頂至足[mó dǐng zhì zú]
【解釋】猶摩頂放踵。形容不辭勞苦,不顧身體。
【出處】南朝·梁·吳均《行路難》詩:“摩頂至足買片言,開胸瀝膽取一顧。”
【示例】上啟陳詩,唯希咳唾之澤;摩頂至足,冀荷提攜之恩。 ——《舊唐書·恭登傳》
【第9句】:摩挲賞鑒[mó suō shǎng jiàn]
【解釋】摩挲:用手撫摸;賞鑒:欣賞鑒別。用手撫摸著欣賞鑒別。形容對古董、書畫、工藝美術品等的喜愛和欣賞。
【示例】就是流寓上海,也一定得生活較為安閑,在客棧里有一間長包的房子,書桌一頂,煙榻一張,癮足心閑,摩挲賞鑒。 ——魯迅《小品文的危機》
【第10句】:摩頂放踵[mó dǐng fàng zhǒng]
【解釋】從頭頂到腳跟都擦傷了。形容不辭勞苦,不顧身體。
【出處】《孟子·盡心上》:“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示例】故摩頂放踵以拯生民之陸沉,前者踣,后者繼,百挫而無反顧,終以集事。 ——章炳麟《變法箴言》
【第11句】:摩肩擦踵[mó jiān cā zhǒng]
【解釋】形容來往行人眾多,很擁擠。
【示例】大街上人來人往,摩肩擦踵,十分熱鬧。
【第12句】:摩乾軋坤[mó qián yà kūn]
【解釋】乾、坤:天、地;軋:壓。指頂天立地。
【出處】明·劉基《龍虎臺賦》:“于赫龍虎之臺,摩塌軋坤。魁群山而獨尊。”
【第13句】:摩天礙日[mó tiān ài rì]
【解釋】礙:遮蔽。觸摩著天,遮蔽著太陽。形容山或建筑物非常高大。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四十回:“忽又見一座高山,真是摩天礙日。”
【第14句】:摩口膏舌[mó kǒu gāo shé]
【解釋】磨練口舌。形容講話很厲害,善于挑撥誣陷。
【出處】漢·王充《論衡·自紀》:“羊勝之徒,摩口膏舌;鄒陽自明,入獄復出。”
【第15句】:摩拳擦掌[mó quán cā zhǎng]
【解釋】形容戰斗或勞動之前,人們精神振奮,躍躍欲試的樣子。
【出處】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二折:“俺可也摩拳擦掌,行行里按不住莽撞心頭氣。”
【示例】這是第一次出馬,人們都摩拳擦掌,心里突突跳著準備戰斗。 ——梁斌《紅旗譜》四十八
【第16句】:摩厲以須[mó lì yǐ xū]
【解釋】磨快刀子等待。比喻做好準備,等待時機。
【出處】《左傳·昭公十二年》:“摩厲以須,王出,吾刃將斬矣。”
【示例】至是始得以間道生還之故遷拜拾遺,得居言路,摩厲以須。 ——清·無名氏《杜詩言志》卷五
【第17句】:摩肩接踵[mó jiān jiē zhǒng]
【解釋】肩碰著肩,腳碰著腳。形容人多擁擠。
【出處】《戰國策·齊策一》:“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宋史·李顯忠傳》:“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歸附者踵接。”
【示例】節日的公園里,游人摩肩接踵,十分擁擠。
“摩”結尾的成語【第1句】:轂擊肩摩[gǔ jī jiān mó]
【解釋】肩膀和肩膀相摩,車輪和車輪相撞。形容行人車輛往來擁擠。
【出處】《戰國策·齊策一》:“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
【示例】只見這弄堂里面,熙來攘往,轂擊肩摩;那出進的轎子,更覺絡繹不絕。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八回
【第2句】:踵接肩摩[zhǒng jiē jiān mó]
【解釋】摩肩接踵。肩挨肩,腳碰腳。形容人多,擁擠不堪。
【出處】清·金捧閶《守一齋筆記·蘆花會》:“忽金鼓喧闐,儀衛甚盛,觀者踵接肩摩。”
【第3句】:簡練揣摩[jiǎn liàn chuǎi mó]
【解釋】簡:簡選,選擇;練:練習;揣:忖度;摩:琢磨。指在學術或技藝上苦練、琢磨。
【出處】《戰國策·秦策一》:“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
【示例】敬亭退而凝神定氣,簡練揣摩。 ——清·黃宗羲《柳敬亭傳》
【第4句】:袂接肩摩[mèi jiē jiān mó]
【解釋】袂:袖子。衣袖相連,肩膀相觸。形容人非常多。
【出處】明·宋濂《國朝名臣序頌》:“其他智士謀臣,袂接肩摩,殆未可一二數。”
“摩”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漸仁摩義[jiān rén mó yì]
【解釋】漸:浸潤;摩:磨礪。用仁義感化教育百姓。
【出處】《漢書·董仲舒傳》:“立大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
【第2句】:肩摩轂擊[jiān mó gǔ jī]
【解釋】肩膀和肩膀相摩,車輪和車輪相撞。形容行人車輛往來擁擠。
【出處】《戰國策·齊策一》:“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
【示例】只見這弄堂里面,熙來攘往,肩摩轂擊,那出進的轎子,更覺絡繹不絕。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八回
【第3句】:擊轂摩肩[jī gǔ mó jiān]
【解釋】形容車馬眾多。
【出處】《戰國策·齊策一》:“臨淄之涂,車轂擊,人肩摩。”
【示例】故得填郊溢郭,擊轂摩肩。 ——清·俞樾《春在堂隨筆》
【第4句】:心摩意揣[xīn mó yì chuǎi]
【解釋】摩:揣測;揣:量度。用心揣摩測度。
【出處】唐·薛逢《上中書李舍人啟》:“心摩意揣,慮計神籌。”
【第5句】:歷世摩鈍[lì shì mó dùn]
【解釋】激勵世人,使魯鈍的人奮發有為。亦作“歷世磨鈍”。
【第6句】:肩摩轂接[jiān mó gū jiē]
【解釋】肩相摩,轂相接。本形容行人車輛擁擠,后亦借指人才輩出,絡繹不絕。
【出處】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華陽博議上》:“梁自武帝好學,諸子彬彬繼之,故博洽之士彌眾……肩摩轂接,競爽一時,殆古今所罕也。”
【第7句】:刮摩淬勵[guā mó cuì lì]
【解釋】刮摩:磋商,磨煉兵器。比喻在學術上商討研究,刻苦鉆研。
【出處】《元史·吳師道傳》:“仍幡然有志于為己之學,刮摩淬勵,日長月益。”
【第8句】:泛浩摩蒼[fàn hào mó cāng]
【解釋】泛海摩天。形容文詞博大高深。
【出處】語出唐·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李杜泛浩浩,韓柳摩蒼蒼。”
【示例】交游少,約文房四友,泛浩摩蒼。 ——宋·劉克莊《沁園春·八和》詞
【第9句】:厲世摩鈍[lì shì mó dùn]
【解釋】厲:勸勉;鈍:魯鈍。指磨礪世人,使笨拙的人奮發有為。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梅福傳》:“爵祿束帛者,天下之底石,高祖所以厲世摩鈍也。”
【示例】洵可謂熱心公益而厲世摩鈍者矣。 ——清·徐自華《鑒湖女俠秋君墓表》
【第10句】:肩摩踵接[jiān mó zhǒng jiē]
【解釋】肩碰肩,腳連腳。形容人很多,很擁擠。
【出處】《戰國策·齊策一》:“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宋史·李顯忠傳》:“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歸附者踵接。”
【示例】平常是異常清靜的街面,到這時候兩邊的街檐便成為肩摩踵接的市場了。 ——郭沫若《少年時代·我的童年》
【第11句】:搦朽摩鈍[nuò xiǔ mó dùn]
【解釋】鈍:不鋒利。形容事物的銳氣都被磨滅了。
【出處】漢·班固《答賓戲》:“當此之時,搦朽摩鈍,鉛刀皆能一斷。”
【第12句】:捐軀摩頂[juān qū mó dǐng]
【解釋】摩:通“磨”,消耗;頂:指頭顱。指粉身碎骨,犧牲自己的生命。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續黃梁》:“不思捐軀摩頂以報萬一,反恣胸臆擅作威福。”
【第13句】:礪世摩鈍[lì shì mó dùn]
【解釋】激勵世俗,磨煉愚鈍。同“礪世磨鈍”。
【出處】宋·蘇軾《議學校貢舉狀》:“使天下之士能如莊周齊死生,一毀譽,輕富貴,安貧賤,則人主之名器爵祿,所以礪世摩鈍者廢矣。”
【第14句】:肩摩袂接[jiān mó mèi jiē]
【解釋】人肩相摩,衣袖相接。形容人多擁擠。
【出處】明·宋濂《贈傳神陳德顏序》:“余自近歲以來,為求文者肩摩袂接而至,一切謝絕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