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結尾的成語75個(含解釋和出處)
百問中文為您整理了他鄉遇故知、暮夜無知、灼見真知、啞子漫嘗黃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愚昧無知等“知”結尾的成語75個,包括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第1句】:他鄉遇故知[tā xiāng yù gù zhī]
【解釋】在遠里家鄉的地方碰到了老朋友。指使人高興的事。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回:“果然有志竟成,上月被他打死一個,今日又去打虎,誰知恰好遇見賢侄。邂逅相逢,真是'萬里他鄉遇故知’可謂三生有幸!”
【示例】老殘,我多時不見你的詩了,今日總算'他鄉遇故知’,您也該做首詩,我們拜讀拜讀。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二回
【第2句】:暮夜無知[mù yè wú zhī]
【解釋】黑夜無人知曉。
【出處】《后漢書·楊震傳》:“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
【示例】你不要以為暮夜無知就可以為所欲為。
【第3句】:灼見真知[zhuó jiàn zhēn zhī]
【解釋】指正確透徹的見解。
【出處】鄭觀應《盛世危言·吏治下》:“平素具有灼見真知,臨時乃能因材器使。”
【第4句】:啞子漫嘗黃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yǎ zǐ màn cháng huáng bǎi wèi,zì jiā yǒu kǔ zì jiā zhī]
【解釋】啞子:啞巴;黃柏:黃檗,味苦。啞子嘗到黃柏的苦味,知苦說不出。比喻有苦難言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回:“文姜深閨寂寞,懷念諸兒,病勢愈加,卻是胸中展轉,難以出口。正是'啞子漫嘗黃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
【第5句】:愚昧無知[yú mèi wú zhī]
【解釋】昧:糊涂,不明白。形容又愚笨又沒有知識。
【出處】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羯若鞠阇國》:“自顧寡德,國人推尊,令襲大位,光父之業。愚昧無知,敢希圣旨。”
【示例】想到這些,不禁令人憬然于天下本無神秘的事物,神秘只是欺騙或者愚昧無知的代名詞而已。 ——秦牧《天壇幻想錄》
【第6句】:人事不知[rén shì bù zhī]
【解釋】指昏迷不醒,失去知覺。同“人事不省”。
【出處】《紅樓夢》第一二○回:“寶釵哭得人事不知。”
【示例】剛才給他們兩個人往空中一拋,重重地落在石板地上,他頭昏眼花,人事不知。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四
【第7句】:不卜可知[bù bǔ kě zhī]
【解釋】卜:占卜,預料。不用占卜就能知道。指不必預測就能知道。
【出處】漢·劉向《說苑·指武》:“武王將伐紂,召太公望而問之曰:'吾欲不戰而知勝,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為之有道乎?’”
【第8句】:不得而知[bù dé ér zhī]
【解釋】得:能夠。沒有辦法知道。
【出處】《后漢書·桓譚傳》:“蓋天道性命,圣人所難言也。自子貢以下,不得而聞。”唐·韓愈《爭臣論》:“故雖諫且議,使人不得而知焉。”
【第9句】:懵然無知[měng rán wú zhī]
【解釋】懵:無知的樣子。一無所知的樣子。
【出處】唐·白居易《與元九書》:“除讀書屬文外,其它懵然無知。”
【示例】王朔《許爺》:“一個懵然無知,只當他是嫖客,無恥糾纏。”
【第10句】:一問三不知[yī wèn sān bù zhī]
【解釋】原意是對某一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都不知道,現在用來表示對實際情況一點也不知道。
【出處】《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示例】一連問了幾個問題,他都答不出,老師對他這種一問三不知的學習態度很生氣。
【第11句】:天知地知[tiān zhī dì zhī]
【解釋】天知道,地知道。指人人都知道。也指只有天知道,地知道,沒有別人知道。
【出處】元·楊梓《敬德不服老》第三折:“你須知咱名諱,盡忠心天知地知。”
【示例】到如今怨他誰,這煩惱則除是天知地知。 ——元·高栻《集賢賓·怨別》曲
【第12句】:不識不知[bù shí bù zhī]
【解釋】沒有多少知識。舊喻民風淳樸。
【出處】《列子·仲尼》:“堯乃微服游于于康衢,聞兒童謠曰:'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示例】然嘗聞堯舜之世,十日一風,五日一雨,百姓耕田而食,鑿井而飲,所謂“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是也。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八回
【第13句】:今雨新知[jīn yǔ xīn zhī]
【解釋】比喻新近結交的朋友。
【出處】唐·杜甫《秋述》:“秋,杜子臥病長安旅次,多雨生魚,青苔及榻,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
【示例】她們都是我的今雨新知
【第14句】:世人皆知[shì rén jiē zhī]
【解釋】世人:所有人。指很多人都知道。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六卷第28章:“在中國及其執政黨內,干部中大山頭不明顯,但小山頭小圈子則處處存在,世人皆知。”
【第15句】:舉世皆知[jǔ shì jiē zhī]
【解釋】舉:全;皆: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雜藝》:“王逸少風流才士,蕭散名人。舉世但知其書,翻以能自蔽也。”
【第16句】:貧賤之知[pín jiàn zhī zhī]
【解釋】貧困時結交的知心朋友。
【出處】《后漢書·宋弘傳》:“(光武帝)謂弘曰:'諺言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第17句】:心到神知[xīn dào shén zhī]
【解釋】舊時指只誠心敬神,就用不到煩瑣的禮儀。比喻對人表示欽佩,不必有什么虛文浮禮。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1回:“太太們這么一說,這就叫作心到神知了。”
【示例】心到神知,不必過多注重禮節。
【第18句】:無一不知[wú yī bù zhī]
【解釋】沒有什么不知道的。形容知識豐富。
【出處】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49卷引《五符經》:“知一者,無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無一能知也。一者,至貴無偶之號也。”
【示例】凡是他問的,那先生無一不知,無一不能。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8回
【第19句】:一無所知[yī wú suǒ zhī]
【解釋】什么也不知道。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五:“小學生望后便倒,扶起,良久方醒。問之一無所知。”
【示例】對于世界歷史,他一無所知。
【第20句】:尊聞行知[zūn wén xíng zhī]
【解釋】尊:尊重。重視聽到的意見,實行已懂的道理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董仲舒傳》:“曾子曰:'尊其所聞,則高明矣;行其所知,則光大矣。’”
【第21句】:平易易知[píng yì yì zhī]
【解釋】形容文字淺顯易懂。
【出處】宋·程頤《明道先生行狀》:“先生之言,平易易知,賢愚皆獲其益。”
【第22句】:人所共知[rén suǒ gòng zhī]
【解釋】人人都知道。
【出處】宋·朱熹《封建》:“百于古今之變,利害之實,人所共知而易見者,亦復乖戾如此。”
【示例】人所共知的事,你還敢狡辯嗎?
【第23句】:舊雨新知[jiù yǔ xīn zhī]
【解釋】舊相識和新朋友。
【出處】元·劉將孫《養吾齋集·樵川再病》:“新知何脈脈,舊雨何悠悠。”
【示例】十年不踏軟紅塵土,舊雨新知,履舃交錯,宴會幾于虛夕。 ——清·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
【第24句】:如飲水者,冷熱自知[rú yǐn shuǐ zhě,lěng rè zì zhī]
【解釋】指自己直接經歷的事,自己最了解。
【出處】唐·善無畏《大日經疏》第12卷:“如飲水者,冷熱自知。”
【第25句】:絕圣棄知[jué shèng qì zhī]
【解釋】絕:斷絕;圣:智慧;棄:舍去,拋開;知:通“智”,智慧。指摒棄聰明智巧,回歸天真純樸。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胠篋》:“故絕圣棄知,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
【第26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rú rén yǐn shuǐ,lěng nuǎn zì zhī]
【解釋】泛指自己經歷的事,自己知道甘苦。
【出處】唐·裴休《黃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明于言下忽然默契,便禮拜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會中,枉用三十年工夫。’”
【示例】某甲雖在黃梅隨眾,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受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行者即是某甲師也。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第27句】:挈瓶之知[qiè píng zhī zhì]
【解釋】挈瓶:汲水用的瓶,它裝不了多少水。比喻知識淺薄,不能深明事理。
【出處】《左傳·昭公七年》:“雖有挈瓶之知(智),守不假器,禮也。”《戰國策·趙策一》:“人有言,挈瓶之知(智),不失守器。”
【第28句】:白首相知[bái shǒu xiāng zhī]
【解釋】白首:白頭發,引申為時間長。意謂老年知己。
【出處】明·孫仁儒《東郭記·頑夫廉》:“君家朋友何須道,翻騰云雨都常套,抵多少白發相知,按劍同袍。”
【示例】他終于找到了他的白首相知。
【第29句】:一舉成名天下知[yī jǔ chéng míng tiān xià zhī]
【解釋】舉:舉動、行動。原指一旦中了科舉就揚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天下皆知。
【出處】《戰國策·秦策一》:“然則是一舉而伯王之名可成也。”
【示例】馬前喝道狀元歸,雁塔揮毫題姓字,一舉成名天下知。 ——元·高明《琵琶記》第八出
【第30句】: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
【解釋】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出處】《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示例】顧彼西洋以格物致知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云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嚴復《原強》
【第31句】:如魚飲水,冷暖自知[rú yú yǐn shuǐ,lěng nuǎn zì zhī]
【解釋】泛指自己經歷的事,自己知道甘苦。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出處】宋·岳珂《桯史·記龍眠海會圖》:“至于有法無法,有相無相,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示例】況且'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用庸俗的話來說,就是'自家有病自家知’罷。 ——魯迅《〈故事新新編〉序言》
【第32句】:博者不知[bó zhě bù zhī]
【解釋】博者:知道事物多的人;不知:不專精。指知道的東西太廣泛的人,就不能深入其中一個方面,對事物就會所知不深。
【出處】《老子》第八十一章:“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示例】他是一個博者不知的人。
【第33句】:年少無知[nián shào wú zhī]
【解釋】年紀輕,不太懂事。
【出處】明·煙霞散人《斬鬼傳》第十二回:“不是喲,他年幼無知,縱有些不是,也不該將他打的這樣。”
【示例】歐陽那個人,據我看,是個年少無知的流氓。 ——老舍《趙子曰》第十九章
【第34句】:年幼無知[nián yòu wú zhī]
【解釋】年紀小,不懂事。
【出處】《斬鬼傳》第12回:“他年幼無知,縱有些不是,那不該將他打的這樣。”
【示例】我那時年幼無知,又卻不過情面,一時把不住主意。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三章
【第35句】:蒙昧無知[méng mèi wú zhī]
【解釋】蒙昧:知識未開。沒有知識,不明事理。指糊涂不懂事理。
【出處】《晉書·阮種傳》:“臣誠蒙昧,所以為罪。”
【示例】那些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當宗教教條看待的人,就是這種蒙昧無知的人。 ——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
【第36句】:童子何知[tóng zǐ hé zhī]
【解釋】對年輕人的輕蔑之稱。小孩子懂什么。也用作自廉之辭。
【出處】《左傳·成公十六年》:“國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
【示例】童子何知?也來多言! ——蔡東藩《后漢演義》第一百回
【第37句】:愚妄無知[yú wàng wú zhī]
【解釋】形容又愚笨又沒有知識。
【出處】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羯若鞠阇國》:“自顧寡德,國人推尊,令襲大位,光父之業。愚昧無知,敢希圣旨。”
【示例】所看見的只是目前的利祿,個人的勢位,而又愚妄無知,輕舉盲動。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二十三章
【第38句】:茫無所知[máng wú suǒ zhī]
【解釋】一點也不知道。
【出處】魯迅《書信集·致姚克》:“關于秦代的典章文物,我也茫無所知。”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中冊:“也到過上海,跟洋人打過交道,不是茫無所知。”
【第39句】:無人不知[wú rén bù zhī]
【解釋】到盡人皆知的地步。
【出處】高陽《胡雪巖全傳·燈火樓臺》:“'賣朝報’的人為廣招徠,必然大聲吆喝,以至于大街小巷,無人不知。”
【示例】他的臭事到了無人不知的地步。
【第40句】:言者不知[yán zhě bù zhī]
【解釋】指多言多語的人缺乏智能。
【出處】《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河上公注:“知者貴行不貴言也。駟不及舌,多言多患。”一本作“言者弗知”。
【示例】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語吾聞于老君。 ——唐·白居易《讀〈老子〉》詩
【第41句】:他鄉故知[tā xiāng gù zhī]
【解釋】故知:老朋友,熟人。在異地遇到老朋友或熟人。
【出處】明·天然智叟《石頭點·貪婪漢六院賣風流》:“他鄉故知,分外親熱。”
【第42句】:愚民安知[yu min an zhi]
【解釋】無知的老百姓哪里會知道。
【第43句】:可想而知[kě xiǎng ér zhī]
【解釋】不用說明就能想象得到。
【出處】宋·王楙《野客叢書》:“而郊以吟詩廢務,上官差官以攝其職,分其半祿,酸寒之壯,可想而知。”
【示例】你想日本人練陸軍把東三省地圖當作功課,其用心可想而知。 ——清·高鶚《老殘游記續集》第一回
【第44句】:神人鑒知[shén rén jiàn zhī]
【解釋】鑒:審察。天神和凡人都察知。多用為起誓時表白之辭。
【出處】明·朱鼎《玉鏡臺記·新亭流涕》:“一點丹衷,神人鑒知。”
【第45句】:婦孺皆知[fù rú jiē zhī]
【解釋】孺:小孩。婦女、小孩全都知道。指眾所周知。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示例】這件事在小鎮上已經是婦孺皆知的了。
【第46句】:眾所周知[zhòng suǒ zhōu zhī]
【解釋】大家普遍知道的。
【出處】《玉嬌梨》第二十回:“城中宣雜難住,莫苦就在眾所周知石村卜一居,與白公為鄰。”
【示例】這種小說的生產,眾所周知,主要是為了“爆炸”,所以他特別注意的是政治上的應時。 ——孫犁《文林談屑(一)·運動文學與揣摩小說》
【第47句】:渾然無知[hún rán wú zhī]
【解釋】形容糊里糊涂,什么都不知道。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九十九回:“那賊渾然不知,不言不語。”
【第48句】:前所未知[qián suǒ wèi zhī]
【解釋】新經歷或重新經歷,以前不知或未經驗過。
【示例】她發現了許多前所未知的丈夫的秘密。
【第49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sī mǎ zhāo zhī xīn,lù rén jiē zhī]
【解釋】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出處】《三國志·魏書·高貴鄉公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第50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zhī zhǐ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ǐ]
【解釋】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出處】《論語·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示例】古人質實,不尚智巧,言論未詳,事實先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宋·陸九淵《與朱元晦書》
【第51句】:你知我知[nǐ zhī wǒ zhī]
【解釋】只有你我兩人才知道這個秘密,不能對別人說。
【出處】明·無名氏《女姑姑》第二折:“你又青春,我又年少,則除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咱兩個好歹要成了這親事罷。”
【示例】清·吳璿《飛龍全傳》第45回:“但此事只可你知我知,不宜泄漏。”
【第52句】:未卜先知[wèi bǔ xiān zhī]
【解釋】卜:占卜,打卦,古人用火灼龜甲,看灼開的裂紋推測未來的吉兇禍富。沒有占卜便能事先知道。形容有預見。
【出處】元·無名氏《桃花女》第三折:“賣弄殺《周易》陰陽誰似你,還有個未卜先知意。”
【示例】有這等事,真個未卜先知! ——明·許恒《二奇緣傳奇》二
【第53句】:一事不知[yī shì bù zhī]
【解釋】比喻知識尚有欠缺。同“一物不知”。
【出處】《南史·隱逸傳·陶弘景》:“讀書萬余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
【第54句】:路人皆知[lù rén jiē zhī]
【解釋】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出處】《三國志·魏書·高貴鄉公傳》注引《漢晉春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示例】尾大末強,路人皆知,不敢聲揚,公獨奮筆。 ——清·黃宗羲《御史余公墓志銘》
【第55句】:佯為不知[yáng wéi bù zhī]
【解釋】佯:假裝。假裝不知道。
【出處】《吳子·論將》:“其追北佯為不及,見其利佯為不知。”
【示例】玉娘暗解其意,佯為不知,坐在廚下。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九
【第56句】:輕薄無知[qīng bó wú zhī]
【解釋】輕佻浮薄沒有知識。
【出處】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卷七十:“即輕薄無知泛濫之徒,豈可見天地之心乎?”
【示例】這樣輕薄無知的人!書生得了科名,難道不該歸來會一會宗族鄰里?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
【第57句】:故交新知[gù jiāo xīn zhī]
【解釋】故:過去的;交:有交情的人;知:知己。指新朋老友。
【第58句】:冷暖自知[lěng nuǎn zì zhī]
【解釋】水的冷暖,只有飲者自己知道。佛教禪宗用以比喻自己證悟的境界。也比喻學習心得深淺,只有自己知道。
【出處】唐·善無畏《大日經疏》卷十二:“如飲水者,冷熱自知。”
【示例】今蒙指授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人師也。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四
【第59句】:一望而知[yī wàng ér zhī]
【解釋】一看就明白。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又說了一回話,大約言語甜俗,意味粗淺,中藏早是一望而知的。”
【示例】而且一望而知情商也沒用,因為客堂里都搭起床鋪。 ——葉圣陶《潘先生在難中》
【第60句】:三不知[sān bù zhī]
【解釋】原意是對事情的開頭、經過和結局不清楚。后指裝糊涂。也引申為意料不到或很突然。
【出處】《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示例】桂娘一定在里頭,只作三不知,馮將進去,見他時再作道理。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
【第61句】:先覺先知[xiān jué xiān zhī]
【解釋】覺:覺悟;知:認識。指認識事理較一般人為早的人。
【出處】《孟子·萬章下》:“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
【第62句】:強不知以為知[qiǎng bù zhī yǐ wéi zhī]
【解釋】不懂裝懂。
【出處】明·凌蒙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一卷:“都管強不知以為知,逐葉翻翻,一直翻到后面去。”
【示例】從此再不敢強不知以為知了。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
【第63句】:鮮為人知[xiǎn wéi rén zhī]
【解釋】很少被人知道。鮮:少;為:被
【出處】王朔《玩兒的就是心跳》:“后來伴著主人度過了那段漫長的鮮為人知的冷宮生活不知灑上了多少珍妃淚。”
【示例】這是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第64句】:一物不知[yī wù bù zhī]
【解釋】對某一事物有所不知。比喻知識尚有欠缺。
【出處】漢·揚雄《法言·君子》:“圣人之于天下,恥一物之不知。”
【示例】論起“一物不知,儒者之恥”的道理,這是正當辦法。 ——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回
【第65句】:半解一知[bàn jiě yī zhī]
【解釋】指理解得不深,知道得很少。同“一知半解”。
【出處】寧調元《燕京雜詩》:“半解一知天下士,千歧百轍釜中魚。”
【第66句】:兩刃相割,利鈍乃知[liǎng rèn xiāng gē,lì dùn nǎi zhī]
【解釋】利:鋒利;乃:才。兩把刀子交鋒之后,才能知道哪把快哪把鈍。比喻只有把兩種學說、觀點放在一起比較,才能判定是非曲直。
【出處】漢·王充《論衡·案書》:“兩刃相割,利鈍乃知;二論相定,是非乃見。”
【第67句】:無所不知[wú suǒ bù zhī]
【解釋】什么事情都知道,沒有不懂得的。
【出處】《列子·黃帝》:“圣人無所不知,無所不通,故得引而使之焉。”
【示例】知之者為主,是故雖無所不知,而有所不能行。 ——宋·蘇軾《中庸論上》
【第68句】:眾人周知[zhòng rén zhōu zhī]
【解釋】周:普遍。大家普遍知道的。
【出處】這是~的事情,難以掩飾。
【示例】這是眾人周知的事情,難以掩飾
【第69句】:人人皆知[rén rén jiē zhī]
【解釋】皆:都。所有的人都知道。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1回:“老少男女,俗語口頭,人人皆知皆說的。”
【示例】人人皆知以多勝少是最好的辦法。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第70句】:眾所共知[zhòng suǒ gòng zhī]
【解釋】眾:很多人。大家普遍知道的。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大學三》:“雖十目視十手指眾所共知之處,亦自七顛八倒了,更如何地謹獨。”
【示例】子聲望眾所共知,我素識苗甚平善,何敢占騙。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劉姓》
【第71句】:大受小知[dà shòu xiǎo zhī]
【解釋】大受:委以重任,這里指能承擔重任的人;小知:讓他辦不重要的事。形容大材小用。
【出處】《論語·衛靈公》:“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第72句】:聰明睿知[cōng míng ruì zhī]
【解釋】聰明:聰敏有智慧。形容洞察力強,見識卓越。
【出處】《周易·系辭》:“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第73句】:盡人皆知[jìn rén jiē zhī]
【解釋】盡:全部,所有。人人都知道。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1回 :“老少男女,俗語口頭,人人皆知皆說的。”
【示例】稱八路軍為'奸軍’等等事實,更是盡人皆知。 ——毛澤東《評國民黨十一中全會和三屆二次國民參政會》
【第74句】:言者弗知[yán zhě fú zhī]
【解釋】指多言多語的人缺乏智能。同“言者不知”。
【出處】《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河上公注:“知者貴行不貴言也。駟不及舌,多言多患。”一本作“言者弗知”。
【第75句】:茫然無知[máng rán wú zhī]
【解釋】茫然:什么也不知道的樣子。指對某事物一無所知。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十八:“那刺史官已是知得,帥著合郡父老香燭迎接。直到州堂開讀詔書,卻是征聘仙人李清。刺史官茫然無知,遂問眾父老。”
【示例】他們都很明白,皇上對目前中原大局很不清楚,對作戰形勢更是茫然無知。 ——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