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蹶”的成語(8個)
本文整理了蹶角受化、百足之蟲,斷而不蹶、一蹶不振等含“蹶”的成語8個,其中“蹶”開頭的成語1個,“蹶”結(jié)尾的成語4個,“蹶”在中間的成語3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蹶”開頭的成語【第1句】:蹶角受化[juè jiǎo shòu huà]
【解釋】蹶角:叩頭;受化:接受文化。原指四方夷族和外國人來中國朝貢,接受教化。形容聲威極大。
【出處】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當(dāng)今皇帝盛明,天下安樂,白環(huán)西獻(xiàn),楛矢東來,夜郎、滇池,解辮請職,朝鮮、昌海,蹶角受化。”
“蹶”結(jié)尾的成語【第1句】:百足之蟲,斷而不蹶[bǎi zú zhī chóng,duàn ér bù jué]
【解釋】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臺。同“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出處】唐·馬總《意林》卷一:“百足之蟲,斷而不蹶。”
【第2句】:百足之蟲,至斷不蹶[bǎi zú zhī chóng,zhì duàn bù jué]
【解釋】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臺。同“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出處】《文選·曹冏〈六代論〉》:“百足之蟲,至死不僵。”李善注引《魯連子》:“百足之蟲,至斷不蹶者,持之者眾也。”
【第3句】:艱難竭蹶[jiān nán jié jué]
【解釋】竭蹶:趕路跌跌撞撞的樣子,引伸為資財匱乏。形容收入少,生活艱難。
【出處】《荀子·儒效》:“故近者歌謳而樂之,遠(yuǎn)者竭蹶而趨之。”
【示例】于艱難竭蹶之中,存聊以卒歲之想。 ——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第4句】:狼艱狽蹶[láng jiān bèi juě]
【解釋】比喻處境困苦窘迫。
【出處】清·龔自珍《西域置行省議》:“自乾隆末年以來,官吏士民,狼艱狽蹶,不士、不農(nóng)、不工、不商之人,十將五六。”
“蹶”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一蹶不振[yī jué bù zhèn]
【解釋】蹶:栽跟頭;振:振作。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來。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來。
【出處】漢·劉向《說苑·說叢》:“一噎之故,絕谷不食,一蹶之故,卻足不行。”
【示例】可惜,到了這二十世紀(jì)的中葉,說什么也一蹶不振了。 ——梁斌《紅旗譜》四十二
【第2句】:屯蹶否塞[tún juě fǒu sāi]
【解釋】指顛連困厄。比喻生活非常艱苦。
【出處】宋·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 :“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顯之。則世之魁閎豪傑不世出之士,其誰不願進(jìn)於門?”
【示例】就讓我們一步步去感受吧!也許有屯蹶否塞之苦,若能心寬體闊,泰然而充滿智慧地應(yīng)對進(jìn)退,何知黍谷不生春意? ——《我心目中的美》
【第3句】:一蹶不興[yī juě bù xīng]
【解釋】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來。同“一蹶不振”。
【出處】孫中山《興中會章程》:“乃以庸奴誤國,涂毒蒼生,一蹶不興,如斯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