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遜”的成語(11個)
本文整理了遜志時敏、出言不遜、稍遜一籌等含“遜”的成語11個,其中“遜”開頭的成語1個,“遜”結尾的成語4個,“遜”在中間的成語6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遜”開頭的成語【第1句】:遜志時敏[xùn zhì shí mǐn]
【解釋】謙虛好學,時刻策勵自己。
【出處】《尚書·說命下》:“惟學遜志,務時敏,厥修乃來。”
“遜”結尾的成語【第1句】:出言不遜[chū yán bù xùn]
【解釋】遜:謙讓,有禮貌。說話粗暴無禮。
【出處】《三國志·魏書·張郃傳》:“郃快軍敗,出言不遜。”
【示例】八歲縱筆成文,本郡舉他神童,起送至京。因出言不遜,沖突了試官,打落下去。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三十一
【第2句】:桀驁不遜[jié ào bù xùn]
【解釋】兇悍倔強,傲慢不順從。
【出處】宋·陳亮《酌古論·先主》:“勝者張勢,敗者阻險,桀驁不遜,以拒陛下。”
【示例】他一點也不桀驁不遜。
【第3句】:口出不遜[kǒu chū bù xùn]
【解釋】遜:謙遜、恭順。說出的話非常不謙遜。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卻說關公正坐帳中,忽探馬飛報:'曹操差于禁為將,領七枝精壯兵到來。前部先鋒龐德,軍前抬一木櫬,口出不遜之言,誓欲與將軍決一死戰。兵離城止三十里矣。’”
【示例】崇應彪口出不遜之言,請丞相軍令定奪。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八回
【第4句】:傲慢不遜[ào màn bù xùn]
【解釋】遜:謙遜。態度高傲自大,對人不講謙讓。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蕭望之傳》:“有司奏君責使者禮,遇丞相無禮,廉聲不聞,敖(傲)慢不遜。”
【示例】我們對人千萬不能傲慢不遜。
“遜”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稍遜一籌[shāo xùn yī chóu]
【解釋】稍:稍微;遜:遜色。比較起來,稍微差一點。
【出處】清·李漁《閑情偶寄·演習·脫套》:“才鋒筆藻可繼還魂,其稍遜一籌者,則在氣與力之間耳。”
【示例】而后起的模擬者總不免比創始者要稍遜一籌。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五節
【第2句】:毫無遜色[háo wú xùn sè]
【解釋】表示比得上,絲毫不差。
【示例】這篇文章同大師的作品相比毫無遜色。
【第3句】:平易遜順[píng yì xùn shùn]
【解釋】性情溫和安靜,待人謙遜禮讓。
【出處】《新唐書·杜佑傳》:“為人平易遜順,與物不違忤,人皆愛重之。”
【示例】為人平易遜順,與物無忤,人皆樂與親近,故得以功名終身。 ——蔡東蕃《唐史演義》第七十二回
【第4句】:推賢遜能[tuī xián xùn néng]
【解釋】推:舉薦。舉薦賢人,讓位于能者。
【出處】《尚書·周官》:“推賢讓能,庶官乃和。”
【示例】社稷寧謐,黎民樂業,皆晏嬰推賢遜能之功。 ——邞·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
【第5句】:謙遜下士[qiān xùn xià shì]
【解釋】下:禮讓。舊時指達官貴人對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謙虛而有禮貌。
【出處】《漢書·韋玄成傳》:“少好學,修父業,尤謙遜下士。”
【示例】雖謙遜下士,于敵己上一無所屈。 ——《金史·鄭建充傳》
【第6句】:略遜一籌[lüè xùn yī chóu]
【解釋】遜:次、差;籌:算籌。比較起來,稍微差一點。
【出處】王朔《千萬別把我當人》:“我建議選比我略遜一籌的劉順明接替白度工作。”
【示例】可是慕容沖勝在年輕力壯,氣足神健,雖然略遜一籌,也還抵御得住。 ——梁羽生《白發魔女傳》第二十四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