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旁”的成語大全(59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旁文剩義、牛頭阿旁、假手旁人等含“旁”的成語59個,其中“旁”開頭的33個,“旁”結尾的3個,“旁”在中間的23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旁”開頭的成語
【第1句】:旁文剩義[páng wén shèng yì]
【解釋】次要的文字和內容。
【第2句】:旁門邪道[páng mén xié dào]
【解釋】泛指不正派的東西。同“旁門左道”。
【出處】蕭乾《一本褪色的相冊·<魚餌·論壇·陣地>》:“他就是想靠旁門邪道一舉'成名’。”
【第3句】:旁搖陰煽[páng yáo yīn shān]
【解釋】指到處暗中煽動。
【出處】明·張居正《答河道潘印川論河道就功書》:“追憶庀事之初,言者蜂起,妒功幸敗者旁搖陰煽,蓋不啻筑室道謀而已。”
【第4句】:旁逸橫出[páng yì héng chū]
【解釋】猶言到處出沒。
【第5句】:旁門歪道[páng mén wāi dào]
【解釋】指不正經的東西。
【示例】我們不能走旁門歪道。
【第6句】:旁通曲暢[páng tōng qǔ chàng]
【解釋】普遍通達。亦作“旁通曲鬯”。
【第7句】:旁引曲證[páng yǐn qǔ zhèng]
【解釋】廣泛征引,委曲證明。
【出處】宋·朱熹《楚辭集注序》:“而遽欲取喻立說,旁引曲證,以強附于其事之已然。”
【示例】又有禹貢長箋十二卷,作于胡渭禹貢錐指之前,雖不及渭書,而備論古今利害,旁引曲證,亦多創(chuàng)獲。 ——《清史稿·硃鶴齡傳》
【第8句】:旁枝末節(jié)[páng zhī mò jié]
【解釋】比喻不重要。
【第9句】:旁征博引[páng zhēng bó yǐn]
【解釋】旁:廣泛;征:尋求;博:廣博;引:引證。指說話、寫文章引用材料作為依據或例證。
【出處】清·王韜《淞隱漫錄·紅蕓別墅》:“生數典已窮,而女博引旁征,滔滔不竭,計女多于生凡十四側。”
【示例】寶釵妙玉則從徐說,旁征博引,用罰甚勤。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清之人情小說》
【第10句】:旁午構扇[bàng wǔ gòu shān]
【解釋】旁午:交錯,紛繁;扇:通“煽”;構扇:連接,煽動。形容相互構陷、煽惑。
【出處】唐·柳宗元《寄許京兆孟容書》:“以此大罪之外,詆訶萬端,旁午構扇,便為敵仇。”
【第11句】:旁指曲諭[páng zhǐ qǔ yù]
【解釋】從側面委婉啟發(fā)曉諭。
【出處】宋·王禹偁《故商州團練使翟公墓志銘》:“知屬吏過失,未嘗面言,必因公宴引數十年前事,曰某人嘗為某過得某罪,旁指曲諭,微警戒之。”
【第12句】:旁行斜上[páng xíng xié shàng]
【解釋】原指《史記》中的《三代世表》、《十二諸侯年表》等。后泛指用表格行式排列的系表、譜牒等。
【出處】《梁書·劉杳傳》:“桓譚《新論》云,太史《三代世表》,帝行邪(斜)上,并效周譜。”
【示例】手書細密百十萬言,無一潦草。增益者旁行斜上,…… ——清·平步清《霞外捃屑》卷六
【第13句】:旁門小道[páng mén xiǎo dào]
【解釋】猶旁門左道。泛指不正派的東西。
【出處】宋·姚寬《西溪叢語》上卷:“蘇溪作歌之意,正謂旁門小道,似是而非者。”
【示例】日與其徒研覆妙旨,凡旁門小道,力排斥。 ——明·宋濂《宏道法師碑》
【第14句】:旁求博考[páng qiú bó kǎo]
【解釋】多方搜求,廣泛考證。
【出處】魯迅《“皇漢醫(yī)學”》:“引用書目多至一百余種,旁求博考,洵大觀也。”
【第15句】:旁推側引[páng tuī cè yǐn]
【解釋】從側面啟發(fā)引導。
【出處】梁斌《紅旗譜》:“我旁推側引地轉著問了半天,他只說些革命的道理,不說出他們的根柢在什么地方。”
【第16句】:旁得香氣[páng dé xiāng qì]
【解釋】在一旁的人也能嗅到香味。喻指無關的人,由于條件便利,同樣得到好處。
【出處】清·翟灝《通俗編·交際·旁得香氣》:“譬如妙香,一人賣,一人買,旁人在邊,亦得香氣。”
【第17句】:旁收博采[páng shōu bó cǎi]
【解釋】廣泛收集采納。
【出處】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史書怗畢》:“裴松之之注《三國》也,劉孝標之注《世說》也,偏記雜談,旁收博采。”
【第18句】:旁若無人[páng ruò wú rén]
【解釋】身旁好像沒有人。形容態(tài)度傲慢,不把別人放在眼里。
【出處】《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筑,荊柯和而歌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
【示例】陳太尉初下船時,昂昂然,旁若無人,坐在中間。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七十五回
【第19句】:旁觀者清[páng guān zhě qīng]
【解釋】當事人被碰到的問題搞糊涂了,旁邊觀看的人卻看得很清楚。
【出處】《舊唐書·元行沖傳》:“當局稱迷,傍觀見審。”
【示例】俗話說:“旁觀者清。”這幾年姑娘冷眼看著,或有該添減的去處,二奶奶沒行到,姑娘竟一添減。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五回
【第20句】:旁門外道[páng mén wài dào]
【解釋】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別。借指不正派的學術派別。現泛指不正派的東西。
【出處】《禮記·王制》:“執(zhí)左道以亂政,殺。”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四回:“左道旁門亂似麻,只因昏主起波查。”
【示例】蓋譚詩論文,有粗鄙熟爛者,有旁門外道者,有泥古至死不悟者,最足損人神智。 ——清·鄭燮《花間堂詩草跋》
【第21句】:旁征博訪[páng zhèng bó fǎng]
【解釋】旁:廣泛;征:征求;博:廣博。指大量地引用材料作為依據或例證。
【出處】魯迅《讀書雜談》:“無論讀,無論做,倘若旁征博訪,結果是往往會弄到抬驢子走的。”
【第22句】:旁觀袖手[páng guān xiù shǒu]
【解釋】把手籠在袖子里在旁觀看。比喻置身事外,不過問也不協(xié)助。
【出處】宋·陸游《福州清仁王堅老疏》:“勇退激流,雖具衲子參尋之眼;旁觀袖手,要非邦人向慕之誠。”
【第23句】:旁通曲鬯[páng tōng qǔ chàng]
【解釋】普遍通達。同“旁通曲暢”。
【第24句】:旁見側出[páng jiàn cè chū]
【解釋】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表現的形象。
【出處】宋·蘇軾《書吳道子畫后》:“道子畫人物,如以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側出除。”
【示例】止為一線到底,并無旁見側出之情。 ——清·李漁《閑情偶記·詩曲·結構》
【第25句】:旁逸斜出[páng yì xié chū]
【解釋】逸:引申為超出。指樹枝從樹干旁邊伸出。
【出處】茅盾《白楊禮贊》:“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也象加過人工似的,成為一束,絕不旁逸斜出。”
【示例】王朔《修改后發(fā)表》:“俟其終篇,回頭一看,本屬旁逸斜出的一枝竟百花叢生獨成蓬傘大樹,余者皆在蔭下。”
【第26句】:旁搜博采[páng sōu bó cǎi]
【解釋】廣泛地搜集。
【出處】宋·魏了翁《蘇和父墓志銘》:“其始也,淹貫諸子百家,旁及老釋二氏,旁搜博采,晚而斂博歸約,落華就實。”
【示例】他也有三四百通,還不住的旁搜博采,十年之后,差不多要汗牛充棟了。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
【第27句】:旁蒐遠紹[páng sōu yuǎn shào]
【解釋】廣泛搜集,遠承古人。同“旁搜遠紹”。
【第28句】:旁午走急[bàng wǔ zǒu jí]
【解釋】旁午:交錯,紛繁。縱橫交錯,往來奔赴。
【出處】漢·賈誼《新書·匈奴》:“旁午走急,數十萬之眾,積于北方,天下安得食而饋之。”
【第29句】:旁敲側擊[páng qiāo cè jī]
【解釋】側:旁邊;擊:敲打。比喻說話、寫文章不從正面直接點明,而是從側面曲折地加以諷刺或抨擊。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回:“只不過不應該這樣旁敲側擊,應該要明亮亮的叫破了他。”
【示例】不堂堂正正辯論是非,而旁敲側擊中傷對手,最是卑劣。 ——清·梁啟超《教育與政治》
【第30句】:旁求俊彥[páng qiú jùn yàn]
【解釋】旁:廣;俊彥:才智過人的人。向各方面征求賢才。
【出處】《尚書·太甲上》:“旁求俊彥,啟迪后人。”
【第31句】:旁搜遠紹[páng sōu yuǎn shào]
【解釋】旁:廣泛;搜:搜集;紹:繼承。廣泛地搜集引證資料,窮本溯源地說明來歷,以進行論證。
【出處】宋·劉肅《片玉集序》:“以旁搜遠紹之才,寄情長短句。”
【示例】遇事與心會,輒忻然忘倦,其或抽思雜著,旁搜遠紹,夜以繼日。 ——元·王惲《扶疏軒記》
【第32句】:旁蹊曲徑[páng xī qū jìng]
【解釋】大道旁邊狹小而彎曲的路徑。比喻不正當的途徑。
【出處】宋·魏了翁《故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贈少保陳公神道碑》:“人才所以立國,今旁蹊曲徑,幸門四辟;言路所以通下情,今媕阿循嘿,囊括不言。”
【示例】讀書當從六經,而后史漢,而后韓歐諸大家,浸灌之久,由是而發(fā)為詩文,始為正路,舍是則旁蹊曲徑矣。 ——清·黃宗羲《高旦中墓志銘》
【第33句】:旁門左道[páng mén zuǒ dào]
【解釋】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別。借指不正派的學術派別。現泛指不正派的東西。
【出處】《禮記·王制》:“執(zhí)左道以亂政,殺。”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四回:“左道旁門亂似麻,只因昏主起波查。”
【示例】但所謂“洞主,島主”,只不過是一批既不屬任何門派、又不隸什么幫會的旁門左道之士。 ——金庸《天龍八部》第三十三章
“旁”結尾的成語
【第1句】:牛頭阿旁[niú tóu ē páng]
【解釋】佛教稱地獄中長著牛頭的鬼卒。
【出處】《新唐書·路巖傳》:“奢肆不法,俄與韋保衡同當國,二人勢動天下,時目其黨為'牛頭阿旁’,言如鬼陰惡可畏也。”
【第2句】:作舍道旁[zuò shě dào páng]
【解釋】比喻眾說紛紜,事情難成。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七年》:“此所謂筑舍道傍,無時可成。”
【示例】作舍道旁的人永遠也成不了事。
【第3句】:牛首阿旁[niú shǒu ē páng]
【解釋】佛教中指地獄牛頭、牛腳的鬼卒。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閻羅夢》:“即有牛首阿旁,執(zhí)公文至,即以利叉刺入油鼎。”
【示例】人類于是整頓廢弛,先給牛首阿旁以最高的俸草。 ——魯迅《野草·失掉的好地獄》
“旁”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假手旁人[jiǎ shǒu páng rén]
【解釋】假:利用。借助別人來為自己辦事。
【出處】《尚書·伊訓》:“于其子孫弗率,皇天降災,假手于我有命。”《后漢書·呂布傳》:“諸將謂布曰:'將軍常欲殺劉備,今可假手于術。’”
【示例】本部院凡事秉公辦理,從不假手旁人。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七回
【第2句】:目不旁視[mù bù páng shì]
【解釋】視:看。形容對身邊的事物不關心或不愿看。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八回:“因見他姐妹們說笑,便自己走到階下竹前,挖心搜膽的耳不旁聽,目不別視。”
【示例】老舍《駱駝祥子》:“他目不旁視,仿佛街上沒有人,也沒有東西。”
【第3句】:冷眼旁觀[lěng yǎn páng guān]
【解釋】冷眼:冷靜或冷漠的眼光。指不參與其事,站在一旁看事情的發(fā)展。
【出處】唐·徐夤《上盧三拾遺以言見黜》:“冷眼靜看真好笑,傾懷與說卻為冤。”宋·朱熹《答黃直卿》:“故其后復申炎所陳,薦舉之說,乃是首尾專為王地,冷眼旁觀,手足俱露,甚可笑也。”
【示例】詩云:“一局輸贏料不真,香銷茶盡尚逡巡。欲知目下興衰兆,順問傍觀冷眼人。” ——《脂硯齋評紅樓夢》第二回
【第4句】:束手旁觀[shù shǒu páng guān]
【解釋】猶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不加過問。
【出處】《歧路燈》第六二回:“咱們不得束手旁觀,睜著眼叫他陷于不義。”
【示例】梅因吐血而死。現在年輕的枚少爺又在吐血……又是一個悲劇,他們仍然只有束手旁觀。 ——巴金《秋》三九
【第5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dāng jú zhě mí,páng guān zhě qīng]
【解釋】當局者:下棋的人;旁觀者:看棋的人。當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觀的人卻看得很清楚。
【出處】《舊唐書·元行沖傳》:“當局稱迷,傍(旁)觀見審。”
【示例】誰怪著你呢,實在說的不錯,倒是沒有人說過的話!可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三回
【第6句】:上雨旁風[shàng yǔ páng fēng]
【解釋】形容家里貧窮,房屋破舊。
【出處】唐·韓愈《面海神廟碑》:“上雨旁風,無所蓋障。”
【第7句】:左道旁門[zuǒ dào páng mén]
【解釋】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別。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別。現泛指不正派的東西。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四回:“左道旁門亂似麻,只因昏主起波查。”
【示例】這又不過是左道旁門,借書符念咒惑眾騙錢罷了。 ——《晚清文學叢鈔·掃迷帚》第十三回
【第8句】:縮手旁觀[suō shǒu páng guān]
【解釋】把手縮在袖子里,在一旁觀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過問,也不協(xié)助別人。
【出處】唐·韓愈《祭柳子厚文》:“不善為斫,血指汗顏,巧匠旁觀,縮手袖間。”
【第9句】:肥水不落旁人田[féi shuǐ bù luò páng rén tián]
【解釋】肥水:借指好處。指不讓別人得到好處。
【示例】俗話說:肥水不落旁人田,他夠摳門的了。
【第10句】:憑軾旁觀[píng shì páng guān]
【解釋】靠在車前橫木上旁觀。比喻置身事外。
【出處】清·王韜《土勝俄不足恃》:“土人自此以為俄不足為戰(zhàn),諸國皆憑軾旁觀。”
【第11句】:心無旁騖[xīn wú páng wù]
【解釋】旁;另外的;騖:追求。心思沒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專心致志。
【出處】冰心《談信紙信封》:“有不少人像我一樣,在寫信的時候,喜歡在一張白紙,或者只帶著道道的紙上,不受拘束地,心無旁騖地抒寫下去的。”
【第12句】:道旁苦李[dào páng kǔ lǐ]
【解釋】比喻不被重視的人。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旁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示例】決飛只搶榆枋,白發(fā)青衫,竟作道旁苦李。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阮龍光》
【第13句】: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wò tà zhī páng,qǐ róng tā rén hān shuì]
【解釋】自己的床鋪邊,怎么能讓別人呼呼睡大覺?比喻自己的勢力范圍或利益不容許別人侵占。
【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45回:“昔人云:'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養(yǎng)癰致患’,猝然一發(fā),勢若燎原矣。”
【示例】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我能饒你嗎?
【第14句】:雜學旁收[zá xué páng shōu]
【解釋】雜:多種多樣的;旁:廣泛。廣泛地學習,多方面地積累知識。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回:“寶兄弟,虧你每日家雜學旁收的,難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熱,若熱吃下去,發(fā)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結在內,以五臟去暖他,豈不受害?”
【第15句】:袖手旁觀[xiù shǒu páng guān]
【解釋】把手籠在袖子里,在一旁觀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過問,也不協(xié)助別人。
【出處】唐·韓愈《祭柳子厚文》:“不善為斫,血指汗顏,巧匠旁觀,縮手袖間。”宋·蘇軾《朝辭赴定州論事狀》:“奕棋者勝負之形,雖國工有所不盡,而袖手旁觀者常盡之。”
【示例】蓀老三的事就和我自己的事一樣,我不能袖手旁觀。 ——茅盾《子夜》四
【第16句】:孚尹旁達[fú yǐn páng dá]
【解釋】指玉的色彩晶瑩發(fā)亮,比喻品德高尚純潔。
【出處】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問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
【示例】不可犯干,暗然躬行,孚尹旁達。 ——清·錢謙益《吳中名賢表揚續(xù)議》
【第17句】:觸類旁通[chù lèi páng tōng]
【解釋】觸類:接觸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貫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識或規(guī)律,進而推知同類事物的知識或規(guī)律。
【出處】《周易·系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示例】我真高興,得著兩個新鮮的意思,讓我對于生活的方法,能觸類旁通的思索一回。 ——朱自清《“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
【第18句】:當耳旁風[dāng ěr páng fēng]
【解釋】見“當耳邊風”。當做耳邊吹過的風。比喻對所聽的話不放在心上。
【出處】語出漢·趙曄《吳越春秋·吳王壽夢傳》:“富貴之於我,如秋風之過耳。”
【示例】襲人道:'一百年還記著呢!比不得你,拿著我的話當耳旁風,夜里說了,早起就忘了。’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一
【第19句】:不敢旁騖[bù gǎn páng wù]
【解釋】形容全力做一件事,不敢分心到別的事里面去。
【出處】毛澤東《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轉折點》:“希特勒在西線勝利以前,他似乎是謹慎的。攻波蘭,攻挪威,攻荷、比、法,攻巴爾干,都是注全力于一處,不敢旁騖。”
【示例】我一接到任務后一直不敢旁騖。
【第20句】:耳不旁聽[ěr bù páng tīng]
【解釋】兩耳不往旁邊聽。形容神情十分專注的樣子。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八回:“因見他姐妹們說笑,便自己走到階下竹前,挖心搜膽的耳不旁聽,目不別視。”
【第21句】:責無旁貸[zé wú páng dài]
【解釋】貸:推卸。自己應盡的責任,不能推卸給旁人。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回:“講到護送,除了自己一身之外,責堪旁貸者再無一人。”
【示例】農民向國家交售征購糧是責無旁貸的任務。
【第22句】:大權旁落[dà quán páng luò]
【解釋】處理重大事情的權力落到旁人手里(多指領導人被架空)。
【出處】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十一回:“借光唬百獸,大權嘆旁落。”
【示例】現在京里,很有人說親家的閑話說親家請了一位洋人做老夫子,大權旁落,自己一點事不問。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八回
【第23句】:耳旁風[ěr páng fēng]
【解釋】同“耳邊風”。在耳邊吹過的風。比喻聽了不放在心上的話。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1回:“比不得你,拿著我的話當耳旁風,夜里說了,早起就忘了。”
【示例】他總是把夫人的話當耳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