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餗”的成語(8個)
本文整理了折足覆餗、覆餗之患等含“餗”的成語8個,其中“餗”結尾的成語3個,“餗”在中間的成語5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餗”結尾的成語【第1句】:折足覆餗[zhé zú fù sù]
【解釋】餗,鼎內食物。比喻力不能勝任,必至敗事。
【出處】《易·系辭下》:“《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言不勝其任也。”《后漢書·謝弼傳》:“今之四公,唯司空劉寵斷斷守善,余皆素餐致寇之人,必有折足覆餗之兇。”
【示例】二子審己量,乃視其力小任重,折足覆餗而猶不止者有異矣。 ——明·楊慎《審己》
【第2句】:鼎折覆餗[dǐng shé fù sù]
【解釋】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災禍。
【出處】《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孔穎達疏:“施之于人,知小而謀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災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兇。”
【示例】或純任權術,或曲謹小廉,依恃寬大,自命賢相,恐鼎折覆餗之譏,不待終日矣,可不危與!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九
【第3句】:折鼎覆餗[zhé dǐng fù sù]
【解釋】餗,鼎內食物。比喻力不能勝任,必至敗事。
【出處】《南史·張弘策傳》:“祏怯而無斷,喧弱而不才,折鼎覆餗,跂踵可待。”
【示例】今也抑意陳書,引年求退,懼折鼎覆餗之患,避牝雞司晨之譏。 ——元·耶律楚材《答楊行者書》
“餗”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覆餗之患[fù sù zhī huàn]
【解釋】覆:翻倒;餗:鼎中的食品。鼎足壞了,食物從鼎中翻出。比喻因不能勝任而壞事。
【出處】《周易·鼎》:“鼎折足,覆公餗。”《三國志·吳志·何夔傳》:“公府掾屬,古之造士也,必擢時雋,搜揚英逸,得其人則穹道之任隆,非其才則覆餗之患至。”
【第2句】:覆餗之憂[fù sù zhī yōu]
【解釋】覆:翻;餗:鼎里的食物。鼎足壞了,食物倒出。指因不勝其力而壞事。
【出處】《晉書·韓伯傳》:“于時疆場多虞,憲章罕備,天子居綴旆之運,人臣微覆餗之憂。”
【第3句】:覆餗僨轅[fù sù fè yuán]
【解釋】覆:翻倒;餗:鼎中的食品;僨:仆倒。翻倒鼎中的食物,仆倒車轅。比喻因不能勝任而失敗。
【出處】清·侯方域《豫省試策》:“圣人能以所甚惜,奪所甚愛。故天下之中,人皆可全于功名之途,而不致有覆餗僨轅之傷。”
【第4句】:覆餗之釁[fù sù zhī xìn]
【解釋】覆:翻;餗:鼎里的食物。鼎足壞了,食物倒出。指因不勝其力而壞事。
【出處】《晉書·蔡謨傳》:“上虧圣朝棟隆之舉,下增微臣覆餗之釁,惶懼戰灼,寄顏無所。”
【第5句】:鼎折餗覆[dǐng shé sù fù]
【解釋】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災禍。
【出處】參見“鼎折覆餗”。
【示例】如吾子言,幾欲舉全國命脈托諸此輩,一旦鼎折餗覆,后事云胡可問。 ——梁啟超《中國立國大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