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跣”的成語(6個(gè))
本文整理了跣足科頭、被發(fā)徒跣、科頭跣足等含“跣”的成語6個(gè),其中“跣”開頭的成語1個(gè),“跣”結(jié)尾的成語1個(gè),“跣”在中間的成語4個(gè),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跣”開頭的成語【第1句】:跣足科頭[xiǎn zú kē tóu]
【解釋】科頭:不戴帽子;跣足:光腳。光著頭赤著腳。
【出處】《史記·張儀列傳》:“虎賁之士跿跔科頭。”《新五代史·王彥章傳》:“彥章為人驍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
【示例】盧柟飲了數(shù)杯,又討出大碗,一連吃上十?dāng)?shù)多碗,吃得性起,把巾服都脫去了,跣足科頭,踞坐于椅上。 ——明·馮夢(mèng)龍《喻世明言》卷二十九
“跣”結(jié)尾的成語【第1句】:被發(fā)徒跣[pī fà tú xiǎn]
【解釋】徒跣:赤腳步行。披散著頭發(fā),赤著腳走路。形容悲痛到極點(diǎn)。
【出處】《漢書·王嘉傳》:“奢僭放縱,變亂陰陽,災(zāi)異眾多,百姓訛言,持籌相驚,被發(fā)徒跣而走,乘馬者馳,天惑其意,不能自止。”
【示例】可憐諸王被發(fā)徒跣,極口呼冤,隨他叫破喉嚨,沒一個(gè)出來救護(hù)。 ——蔡?hào)|藩《唐史演義》第九十八回
“跣”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科頭跣足[kē tóu xiǎn zú]
【解釋】科頭:不戴帽子;跣足:光腳。光著頭赤著腳。
【出處】《史記·張儀列傳》:“虎賁之士跿跔科頭。”《新五代史·王彥章傳》:“彥章為人驍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
【示例】科頭跣足不得稽,要與官長(zhǎng)修長(zhǎng)堤。 ——田晝《筑長(zhǎng)堤》
【第2句】:披頭跣足[pī tóu xiǎn zú]
【解釋】跣足:光腳。頭發(fā)散亂,打著赤腳。形容十分狼狽或窮困潦倒的樣子。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guó)演義》第41回:“軍士曰:'恰才見甘夫人披頭跣足,相隨一伙百姓婦女,投南而走。’”
【第3句】:蓬頭跣足[péng tóu xiǎn zú]
【解釋】頭發(fā)散亂,雙腳赤裸。形容人衣冠不整的樣子。
【出處】明·馮夢(mèng)龍《喻世明言》第27卷:“買臣妻的后夫亦在役中,其妻蓬頭跣足,隨伴送飯。”
【示例】她那蓬頭跣足的模樣十分難看。
【第4句】:被發(fā)跣足[pī fà xiǎn zú]
【解釋】被發(fā):披散頭發(fā);跣足:赤腳。披散頭發(fā),光著腳。形容困苦或生活散漫。
【出處】清·和邦額《夜譚隨錄·王侃》:“瞥見一畫衣女子,被發(fā)跣足,冒風(fēng)而至,連呼:'三郎救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