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放”的成語大全(123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放眼世界、一花獨放、豪奢放逸等含“放”的成語123個,其中“放”開頭的62個,“放”結尾的13個,“放”在中間的48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放”開頭的成語
【第1句】:放眼世界[fàng yǎn shì jiè]
【解釋】放眼:放開眼界,目光不局限在狹小范圍內。放開眼界,縱觀天下。也作“放眼乾坤”。
【出處】鄧小平《組成一個實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領導集體》:“要從大局看問題,放眼世界,放眼未來,也放眼當前,放眼一切方面。”
【示例】青年人應放眼世界,放眼未來。
【第2句】:放誕不羈[fàng dàn bù jī]
【解釋】放縱任性,不加檢點,不受約束。同“放蕩不羈”。
【出處】《太平廣記》卷二一○引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王濛》:“王濛字仲祖,晉陽人,放誕不羈。書比庚翼,丹青甚妙,頗希高遠。”
【示例】這赤龍子年紀最小,卻也最放誕不羈的。 ——《老殘游記續集遺稿》第五回
【第3句】:放下屠刀[fàng xià tú dāo]
【解釋】放:安放,擱置;屠刀:宰殺牲畜的刀。佛教語,勸人改惡從善。比喻作惡的人決心改過。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第30卷:“只不遷不貳,是甚力量,便見工夫,佛家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示例】帝國主義分子決不肯放下屠刀,他們也決不能成佛,直至他們的滅亡。 ——毛澤東《丟掉幻想,準備斗爭》
【第4句】:放蕩形骸[fàng dàng xíng hái]
【解釋】行為放縱,不拘禮節。
【出處】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二折:“盡著他放蕩形骸,我可也萬千事,不折證。”
【示例】彼放蕩形骸者,安得如此肉鍋子以鋦之哉!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鋦人》
【第5句】:放虎遺患[fàng hǔ yí huàn]
【解釋】放掉老虎,留下后患。
【出處】唐·陳子昂《上西蕃邊州安危事》之一:“夫蕃戎之性,人面獸心,親之則順,疑之則亂……今阻其善,逆其歡心,古人所謂放虎遺患,不可不察。”
【第6句】:放冷箭[fàng lěng jiàn]
【解釋】乘人不備,放箭傷人。比喻暗中傷人。冷箭:暗箭。
【出處】元·高文秀《黑旋風》第一折:“你們休放冷箭,報復去,道有孔目孫榮特地拜見哥哥來。”
【示例】我對于'放冷箭’的解釋,頗有些和他們一流不同,是說有人受傷,而不知這箭從什么地方射出。 ——魯迅《華蓋集續編·無花的薔薇》
【第7句】:放空氣[fàng kōng qì]
【解釋】比喻有意制造某種氣氛或散布某種消息。
【示例】他又在故意放空氣,你得提防。
【第8句】:放誕風流[fàng dàn fēng liú]
【解釋】指有文采,言行不受禮法束縛。
【出處】《西京雜記》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臉際常若芙蓉,肌膚柔滑如脂,十七而寡,為人放誕風流,故悅長卿之才而越禮焉。”
【示例】花史年少,放誕風流,既為情死,眉黛間常有恨色。 ——清·尤侗《瑤宮花史小傳》
【第9句】:放心解體[fàng xīn jiě tǐ]
【解釋】指人心離散、瓦解。
【出處】《墨子·尚賢下》:“是故以賞不當賢,罰不當暴,其所賞者已無故矣,其所罰者亦無罪,是以使百姓皆放心解體。”“放”,一本作“攸”。
【第10句】:放馬華陽[fàng mǎ huá yáng]
【解釋】指不再用兵。
【出處】《尚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陽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示例】武王伐紂,天下既定,王巡岳瀆,放馬華陽,散牛桃林,即此處也,其中多野馬。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
【第11句】:放牛歸馬[fàng niú guī mǎ]
【解釋】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出處】《尚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示例】吾祖父遭明代盛時,二百年之間,放牛歸馬,天下習之。 ——清·侯方域《贈季弟序》
【第12句】:放浪江湖[fàng làng jiāng hú]
【解釋】放浪:放縱,不受任何約束。在江湖各地無拘無束地生活。
【出處】元·谷子敬《城南柳》第一折:“翱翔天地,放浪江湖。”
【示例】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1卷:“抑且幼無父母,無些拘束,終日吟風弄月,放浪江湖。”
【第13句】:放辟邪侈[fàng pì xié chǐ]
【解釋】放、侈:放縱;辟、邪:不正派,不正當。指肆意作惡。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
【示例】然而民不知義,復迫困窮,放辟邪侈而入于罪者,非陛下陷之乎? ——宋·程頤《上仁宗皇帝書》
【第14句】:放諸四海而皆準[fàng zh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解釋】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處都適用。同“放之四海而皆準”。
【出處】《禮記·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
【示例】使人增長其幸福者,謂之善;使人減障其幸福者,謂之惡。此主義放諸四海而皆準,俟諸百世而不惑。 ——梁啟超《樂利主義泰斗邊沁之學說·邊沁之倫理說》
【第15句】:放屁添風[fàng pì tiān fēng]
【解釋】比喻在一邊助威。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七十五回:“兄弟,你雖無甚本事,好道也是個人。俗云:'放屁添風。’你也可壯我些膽氣。”
【第16句】:放諸四裔[fàng zhū sì yì]
【解釋】放:放逐;四裔:四方邊遠之地。指放逐到四方邊遠地區。
【出處】魯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訣》:“那也可以臨末聲明:'君子不為己甚,竊以為放諸四裔可矣’的。”
【第17句】:放言高論[fàng yán gāo lùn]
【解釋】指毫無顧忌地大發議論。
【出處】宋·蘇軾《荀卿論》:“嘗讀《孔子世家》,觀其言語文章,循循莫不有規矩,不敢放言高論。”
【示例】見集于都下諸名士,終日惟酒食游戲征逐,放言高論,自負不可一世。 ——清·王韜《淞濱瑣話·李延庚》
【第18句】:放心剚刃[fàng xīn zì rèn]
【解釋】剚刃:用刀束進去。放心大膽地用刀刺人身體。比喻給人扣上大罪名,明目張膽地把人置于死地。
【出處】漢·張衡《思玄賦》:“梁叟患夫黎丘兮,丁厥子而剚刃。”
【第19句】:放刁撒潑[fàng diāo sā pō]
【解釋】放:使用;刁:無賴,刁滑;撒潑:蠻不講理。指使用刁鉆狡猾的一套手段。形容極不講理。
【出處】元·無名氏《陳州糶米》楔子:“俺兩個全仗俺父親的虎威,拿粗挾細,揣歪捏怪,幫閑鉆懶,放刁撒潑。”
【示例】那陳師叟怎么肯罷,放刁撒潑,別著晁梁足足的賠了他一千“老黃邊”才走散了。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九十二回
【第20句】:放心托膽[fàng xīn tuō dǎn]
【解釋】放得下心,無所顧忌而膽大。指因無牽掛不存戒備。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十四:“料必不敢來割稻,所以放心托膽。”
【示例】如今且把關前關后各路地面都收服了,使無后顧之憂,方可放心托膽殺向前去。 ——清·張南莊《何典》第九回
【第21句】:放浪形骸[fàng làng xíng hái]
【解釋】放浪:放蕩;形骸:人的形體。指行動不受世俗禮節的束縛。
【出處】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示例】惟有與寶?在一起,他才可以忘卻自己的身份,放浪形骸,領略“人貴適意”的真趣。 ——高陽《玉座珠簾》上冊
【第22句】:放僻邪侈[fàng pì xié chǐ]
【解釋】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人情足于財而無禮以節之,則又放僻邪侈,無所不至。”
【出處】院中肄業生……雖所講亦不過俗學,然所汲汲在此,則一切~之事,究竟無暇兼為之。 ——清·梁章鉅《歸田鎖記·讀書》
【示例】清·梁章鉅《歸田瑣記·讀書》:“雖所講亦不過俗學,然所汲汲在此,則一切放僻邪侈之事,究竟無暇兼為之。”
【第23句】:放言遣辭[fàng yán qiǎn cí]
【解釋】放言:敞開說;遣辭:用詞造句。指無拘無束地說話或寫文章。
【出處】晉·陸機《文賦》:“放言遣辭,良多變矣。”
【第24句】:放浪無羈[fàng làng wú jī]
【解釋】放縱任性,不加檢點,不受約束。同“放浪不羈”。
【出處】宋·惠洪《遇如無象于石霜,如與睿廓然相好,故贈之》詩:“法朋半是奇逸者,我亦放浪無羈人。”
【第25句】:放火燒山[fàng huǒ shāo shān]
【解釋】比喻煽風點火,挑撥離間。
【出處】康濯《東方紅》:“你不知道,那狼叼豹咬的齊占杰,前一陣可光在我面前放火燒山呀!”
【示例】他盡干些放火燒山的事情。
【第26句】:放龍入海[fàng lóng rù hǎi]
【解釋】比喻放走敵人,留下后患。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1回:“此放龍入海,縱虎歸山也,后欲治之,其可得乎?”
【示例】我們不能干放龍入海的事情。
【第27句】:放誕任氣[fàng dàn rèn qì]
【解釋】放誕:行為放蕩,言語荒唐;任氣:縱任意氣。放縱任性,不守規矩。
【出處】《南齊書·檀超傳》:“超少好文學,放誕任氣。”
【第28句】:放魚入海[fàng yú rù hǎi]
【解釋】比喻放走敵人,留下禍根。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二回:“今劉備釜中之魚,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時擒捉,如放魚入海,縱虎歸山矣。”
【示例】如果捉不住打不死,讓他們逃走了,就等于放魚入海,縱虎歸山。 ——周玉清《晉西事變中的一夜》
【第29句】:放浪不羈[fàng làng bù jī]
【解釋】羈:約束。放縱任性,不加檢點,不受約束。
【出處】《晉書·王長文傳》:“少以才學知名,而放蕩不羈,州府辟命皆不就。”
【示例】他是個放浪不羈的人,便辭了職,游山水,喝酒,作詩。 ——朱自清《詩第十二》
【第30句】:放諸四夷[fàng zhū sì yí]
【解釋】四夷:統治者對少數民族的蔑稱,指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泛指四方邊遠地區。放逐到各地非華夏族居住的邊遠地區。
【出處】魯迅《對于批評家的希望》:“出洋留學和放諸四夷的區別,筍和竹的區別。”
【第31句】:放空炮[fàng kōng pào]
【解釋】發射出去的炮彈未擊中目標。比喻說話未達到目標。
【示例】他盡在這里放空炮。
【第32句】:放之四海而皆準[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解釋】四海:古人認為中國四境有海環繞,故稱全國為“四海”;準:準確。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處都適用。
【出處】《禮記·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
【示例】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 ——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
【第33句】:放辟淫侈[fàng pì yín chǐ]
【解釋】肆意為非作歹。亦指肆無忌憚、邪惡不正。同“放僻淫佚”。
【出處】清·劉大櫆《<張弘勛詩集>序》:余觀今之為友者,無故而聚于一室,酒食嬉戲,相與為放辟淫侈之談。”
【第34句】:放蕩不羈[fàng dàng bù jī]
【解釋】羈:約束。放縱任性,不加檢點,不受約束。
【出處】《晉書·王長文傳》:“少以才學知名,而放蕩不羈,州府辟命皆不就。”
【示例】平時與一班好朋友,只以詩酒娛心,或以山水縱目,放蕩不羈。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六
【第35句】:放長線釣大魚[fáng cháng xiàn diào dà yú]
【解釋】比喻做事從長遠打算,雖然不能立刻收效,但將來能得到更大的好處。
【出處】清·石成金《傳家寶三集·俗諺》:“線兒放得長,魚兒釣得大。”
【示例】辦這種事,要放長線釣大魚。 ——羅丹《風雨的黎明》
【第36句】:放飯流歠[fàng fàn liú chuò]
【解釋】歠:喝,飲。大口吃飯,大口喝湯。舊指沒有禮貌。
【出處】《孟子·盡心上》:“不能三年之喪,而緦小功之察;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是之謂不知務。”
【示例】真所謂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者也,亦不知其類甚矣。 ——清·陳確《葬書下·甚次》
【第37句】:放蕩馳縱[fàng dàng chí zòng]
【解釋】馳:亂跑。沒有管束地亂跑亂逛。形容不求進步,到處游蕩。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9回:“近來仗著祖母的溺愛,父母亦不能十分嚴緊拘管,更覺放蕩馳縱,任性恣情,最不喜務正。”
【第38句】:放下包袱[fàng xià bāo fú]
【解釋】放:安放,擱置。丟開思想包袱,消除精神上的負擔。
【出處】毛澤東《學習和時局》:“為了爭取新的勝利,要在黨的干部中間提倡放下包袱和開動機器。”
【示例】中國不在意這個問題,請他們放下包袱。 ——鄧小平《我們有信心把中國的事情做得更好》
【第39句】:放浪無拘[fàng làng wú jū]
【解釋】放縱任性,不加檢點,不受約束。同“放浪不羈”。
【出處】元·辛文房《唐才子傳·王建》:“建性耽酒,放浪無拘。”
【第40句】:放任自流[fàng rèn zì liú]
【解釋】聽憑自然的發展,不加領導或過問。
【出處】《淮南子·修務訓》:“夫地勢水東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長。聽其自流,待其自生,則鯀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示例】對中小學生的校外活動,要加強輔導,不能放任自流。
【第41句】:放歌縱酒[fàng gē zòng jiǔ]
【解釋】放歌:高聲歌唱;縱酒:任意飲酒,不加節制。盡情歌唱,放量地飲酒。形容開懷暢飲盡興歡樂。
【出處】唐·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第42句】:放煙幕彈[fàng yān mù dàn]
【解釋】比喻制造假象,掩蓋真相。
【示例】她這樣做叫做故意放煙幕彈。
【第43句】:放虎歸山[fàng hǔ guī shān]
【解釋】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壞人放回老巢,留下禍根。
【出處】晉·司馬彪《零陵先賢傳》:“璋遣法正迎劉備,巴諫曰:'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也。’既入,巴復諫曰:'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聽。”
【示例】倘若一朝走了,便如放虎歸山,縱龍歸海,是自遺害也! ——明·朱有燉《義勇辭金》楔子
【第44句】:放意肆志[fàng yì sì zhì]
【解釋】縱情而無所顧忌。
【出處】宋·蘇軾《超然臺記》:“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
【示例】極而至于頤豐之尚同,猶未若今日之放意肆志以侮玩圣言也。 ——宋·陳亮《傳注策》
【第45句】:放鷹逐犬[fàng yīng zhú quǎn]
【出處】《明史·韓文傳》“擊球走馬,放鷹逐犬,俳優雜劇,錯陳于前。”
【示例】忽一日帶了二三百家將,往鄉村打圍作樂,一路來到一個地方,名為孟家莊。一眾人放鷹逐犬。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三十二回
【第46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fàng xià tú dāo,lì dì chéng fó]
【解釋】佛家勸人改惡從善的話。比喻作惡的人一旦認識了自己的罪行,決心改過,仍可以很快變成好人。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示例】從來說:“孽海茫茫,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一回
【第47句】:放僻淫佚[fàng pì yín yì]
【解釋】肆意為非作歹。亦指肆無忌憚、邪惡不正。
【出處】《文子·下德》:“若開其銳端,而縱之放僻淫佚,而禁之以法,隨之以刑,雖殘賊天下,不能禁其奸矣。”
【第48句】:放縱不拘[fàng zòng bù jū]
【解釋】指恣意行事,不受約束。同“放縱不羈”。
【出處】《漢書·游俠傳·陳遵》:“竦博學通達,以謙儉自守,而遵放縱不拘,操行雖異,然相親友。”
【第49句】:放達不羈[fàng dá bù jī]
【解釋】縱放曠達,不受拘束。
【出處】《醒世恒言·盧太學詩酒傲王侯》:“[盧柟]一生好酒任俠,放達不羈,不輕財傲物之志。”
【示例】久聞唐伯虎放達不羈,難道華安就是他? ——《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緣》
【第50句】:放縱馳蕩[fàng zòng chí dàng]
【解釋】放縱:無拘束。馳:亂跑。蕩:游蕩。沒有管束地亂跑亂逛。形容不求進步,到處游蕩。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九回:“近來仗著祖母的溺愛,父母亦不能十分嚴緊拘管,更覺放縱馳蕩,任情恣性,最不喜務正。”
【第51句】:放誕不拘[fàng dàn bù jū]
【解釋】放縱任性,不加檢點,不受約束。同“放蕩不羈”。
【出處】宋·司馬光《溫公續詩話》:“韓退處士,絳州人,放誕不拘,浪跡秦晉間,以詩自名。”
【第52句】:放情丘壑[fàng qíng qiū hè]
【解釋】指縱情游山玩水,不以世務為念。丘壑,泛指山水。
【出處】《晉書·謝安傳》:“安雖放情丘壑,然每游賞,必以妓女從。”
【第53句】:放梟囚鳳[fàng xiāo qiú fèng]
【解釋】梟:鴟鸮,貓頭鷹一類,被認為是惡鳥。把鴟鸮放走,卻關起了鳳凰。比喻縱容兇惡,虐待賢良。
【出處】《后漢書·劉陶傳》:“耽與議郎曹操上言:公卿所舉,率黨其私,所謂放鸮梟而囚鸞鳳。”
【第54句】:放縱不羈[fàng zòng bù jī]
【解釋】指恣意行事,不受約束。
【出處】《晉書·外戚傳·王濛》:“濛少時放縱不羈,不為鄉曲所齒,晚節始克己勵行,有風流美譽。”
【示例】有一少年子,放縱不羈……乃不娶妻,不事生產作業,每以輕財仗義為志。 ——明·陶宗儀《輟耕錄·飛云渡》
【第55句】:放潑撒豪[fàng pō sā háo]
【解釋】耍無賴,仗勢壓人。
【出處】克非《春潮急》三十:“決心放潑撒豪的李胡子,伸手抓下頭上的垮皮帽,在方桌上使勁一摜,沖著孟二胡子喊:'出去!’”
【第56句】:放下屠刀,立便成佛[fàng xià tú dāo,lì biàn chéng fó]
【解釋】放:安放,擱置;屠刀:宰殺牲畜的刀。佛教語,勸人改惡從善。比喻作惡的人決心改過,就能變成好人。
【出處】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微集》第一卷:“屠兒在涅槃會上,放下屠刀,立便成佛。”
【第57句】:放羊拾柴[fàng yáng shí chái]
【解釋】指老人娶妻,有意不加管束,希望能懷孕,從而得到名份上的兒子。
【示例】放羊拾柴的典故很少有人知道。
【第58句】:放浪不拘[fàng làng bù jū]
【解釋】放縱任性,不加檢點,不受約束。同“放浪不羈”。
【出處】老舍《四世同堂》三七:“她又常和妓女們來往,她滿意自己的權威,可是也羨慕她們的放浪不拘。”
【第59句】:放在眼里[fàng zài yǎn lǐ]
【解釋】指重視,看得起。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一回:“趙溫雖說新中舉,無奈他是少年新進,王鄉紳還不把他放在眼里。”
【第60句】:放刁把濫[fàng diāo bǎ làn]
【解釋】指刁難敲詐,胡作非為。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一回:“他父親王砉是東京大戶,專一打點衙門,擸唆結訟,放刁把濫,排陷良善,因此人都讓他些個。”
【第61句】:放虎自衛[fàng hǔ zì wèi]
【解釋】放出老虎來保衛自己。比喻利用壞人而自招災禍。
【出處】晉·常璩《華陽國志·公孫述劉二牧志》:“此所謂獨坐窮山,放虎自衛者也。”
【示例】得緩須臾策亦妙,放虎自衛且勿消。 ——清·許楣《糧勇歌》
【第62句】:放馬后炮[fàng mǎ hòu pào]
【解釋】比喻事情已過去才發議論。
【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29回:“人已死了,在這里放馬后炮,可是遲了。”
【示例】切忌不要使問題成了堆,才來一個總結,放馬后炮。 ——毛澤東《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的當前的階級斗爭》
“放”結尾的成語
【第1句】:一花獨放[yī huā dú fàng]
【解釋】一種花獨自開放。與“百花齊放”相對,常比喻缺少各種不同形式、風格的藝術作品。
【出處】姚榮銓《無邊秋色入畫圖》:“人民的審美要求多種多樣,只有一個畫種,那么就沒有萬紫千紅,只有一花獨放了。”
【示例】一花獨放紅一點,百花盛開春滿園。 ——京劇《龍江頌》
【第2句】:含苞欲放[hán bāo yù fàng]
【解釋】苞:花苞;欲:將要;放:開放。形容花將開而未開時的樣子。
【出處】《大倉老師》:“山上田野里桃花含苞欲放,我的心激動得要跳出胸膛。”
【示例】她到了含苞欲放的年齡。
【第3句】:得財買放[dé cái mǎi fàng]
【解釋】舊指官府的衙役捕人時,收到被捕人的錢財,便私自將人放掉。
【出處】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沈小霞相會出師表》:“你做公差所干何事?若非用計謀死,必然得財買放,有何理說?”
【第4句】:心花怒放[xīn huā nù fàng]
【解釋】怒放:盛開。心里高興得象花兒盛開一樣。形容極其高興。
【出處】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平中丞此時喜得心花怒放,連說:'難為他了,難為他了。’”
【示例】想起這件高興事,不覺心花怒放。
【第5句】:大鳴大放[dà míng dà fàng]
【解釋】鳴:有所發抒;放:發出,開出。指群眾在對某些重大問題的看法上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第6句】:門戶開放[mén hù kāi fàng]
【解釋】開著門或像是開著門做某事。也指在對外關系中減少限制,讓外國人進入本國進行某些活動。
【出處】梁啟超《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逮門戶開放之既實行,舉全大陸為彼族長袖善舞之地。”
【示例】我們贊同門戶開放政策。
【第7句】:重增其放[chong zhen qi fang]
【解釋】更助長了我的狂放。
【第8句】:含苞未放[hán bāo wèi fàng]
【解釋】苞:花苞;放:開放。形容花朵將要開放。也比喻將成年的少女。
【出處】《三味書屋》:“魯迅的書桌上刻著一個'早’字,字是橫著刻的,很像一個含苞未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巧玲瓏的火把。”
【第9句】:百花齊放[bǎi huā qí fàng]
【解釋】形容百花盛開,豐富多彩。比喻各種不同形式和風格的藝術自由發展。也形容藝術界的繁榮景象。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回:“百花仙子只顧在此著棋,那知下界帝王忽有御旨命他百花齊放。”
【示例】美術展覽會上展出了許多新作品,百花齊放,各具風格。
【第10句】:含苞待放[hán bāo dài fàng]
【解釋】形容花朵將要開放時的形態。也比喻將成年的少女。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又命催花使者,往來保護,以期含苞吐萼之時,加之呈妍。”
【示例】這樣的挑選,有名無實,縱使貌艷如花,但含苞待放,十分顏色只露得十分。 ——高陽《玉座珠簾》上冊
【第11句】:輕饒素放[qīng ráo sù fàng]
【解釋】輕易地饒恕,白白地放過。
【出處】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一折:“俺哥哥若有些好歹,我不道的輕饒素放了你也。”
【示例】道士有個輕饒素放的,還要謝將吃酒。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39回
【第12句】:熱情奔放[rè qíng bēn fàng]
【解釋】充滿熱情的,充滿活力、首創精神或應變能力的樣子。
【示例】采訪記者都是些熱情奔放的波希米亞人。
【第13句】:萬花齊放[wàn huā qí fàng]
【解釋】萬花:泛指各種花卉;齊:同時。千百種花同時開放,爭奇斗艷。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0回:“妾見木蘭庭上,萬花齊放,故差奴婢們迎請陛下一賞。”
“放”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豪奢放逸[háo shē fàng yì]
【解釋】奢:過分,過多;逸:安閑。氣魄特別豪放,不受任何拘束。
【出處】《魏書·曲陽侯素延傳》:“中山平,拜幽州刺史,豪奢放逸,左遷上谷太守,后賜爵曲陽侯。”
【第2句】:恃才放曠[shì cái fàng kuàng]
【解釋】倚仗著自己的才能而無拘無束。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2回:“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
【第3句】:扯旗放炮[chě qí fàng pào]
【解釋】比喻公開張揚。
【出處】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九章:“她扯旗放炮來考工廠,考不上怎樣回下堡村蛤蟆灘呢?”
【示例】不用扯旗放炮的,不要弄得誰也知道了。 ——李準《李雙雙小傳·不能走那條路》
【第4句】:大放悲聲[dà fàng bēi shēng]
【解釋】放聲痛哭。形容非常傷心。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14回:“寶釵走到跟前,見鳳姐已經停床,便大放悲聲。”
【示例】少奶奶掩面大哭道:'只是我的天唷!’說著大放悲聲。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9回
【第5句】:州官放火[zhōu guān fàng huǒ]
【解釋】指統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為,老百姓卻連正當活動也要受到限制。
【出處】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舉州皆謂燈為火。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游觀,吏人遂書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第6句】:只準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zhǐ zhǔn zhōu guān fàng huǒ,bù zhǔn bǎi xìng diǎn dēng]
【解釋】州官:一州的長官。指反動統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為,老百姓沒有正當活動的自由
【出處】馮玉祥《我的生活》第12章:“可是只準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卻是中國政治的一個通病。”
【第7句】:開籠放雀[kāi lóng fàng què]
【解釋】打開籠子放出鳥雀。舊時比喻放生積德可以長壽。后用作祝人壽辰的頌詞。
【出處】宋·孫光憲《北夢瑣言》:“晉王導生辰,鞏大卿籠雀鴿往賀,至則開籠放之,每放一雀,祝曰:'愿相公百二十歲。’”
【示例】毛相又奸又滑,趁著人眼一錯,一溜煙逃出關外,好比開籠放雀,插翅高飛。 ——清·雪樵主人《雙鳳奇緣》第十八回
【第8句】:摩頂放踵[mó dǐng fàng zhǒng]
【解釋】從頭頂到腳跟都擦傷了。形容不辭勞苦,不顧身體。
【出處】《孟子·盡心上》:“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示例】故摩頂放踵以拯生民之陸沉,前者踣,后者繼,百挫而無反顧,終以集事。 ——章炳麟《變法箴言》
【第9句】:敲鑼放砲[qiāo luó fàng pào]
【解釋】指大張旗鼓地活動。
【出處】洪深《香稻米》第三幕:“老實說,外國人會自己下鄉來和我們作對么!還不是他用狗頭軍師自作主張自討好、敲鑼放砲的硬出頭!”
【第10句】:見兔放鷹[jiàn tù fàng yīng]
【解釋】看到野兔,立即放出獵鷹追捕。比喻行動及時,適合需要。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布大教網,漉人天魚,不如見兔放鷹,遇獐發箭。”
【示例】當今世情,何人不趨炎附勢,見兔放鷹,誰肯結交窮秀才。 ——明·天然癡叟《石點頭·侯官縣烈女殲仇》
【第11句】:獨坐窮山,放虎自衛[dú zuò qióng shān,fàng hǔ zì wèi]
【解釋】窮:沒有出路。獨自坐在沒有出路的深山里,放出老虎來護衛自己。比喻獨自為憂愁所包圍。
【出處】晉·常璩《華陽國志·公孫述劉二牧志》:“此所謂獨坐窮山,放虎自衛者也。”
【第12句】:大放厥詞[dà fàng jué cí]
【解釋】厥:其,他的;詞:文辭,言辭。原指鋪張詞藻或暢所欲言。現用來指大發議論。
【出處】唐·韓愈《祭柳子厚文》:“玉佩瓊琚,大放厥詞。”
【示例】也許他認定我年輕無知,才毫無顧慮地在我面前大放厥詞。 ——郭良蕙《焦點》十
【第13句】:無的放矢[wú dì fàng shǐ]
【解釋】的:靶心;矢:箭。沒有目標亂射箭。比喻說話做事沒有明確目的,或不切合實際。
【出處】清·梁啟超《中日交涉匯評》:“吾深望西國當局者聲明一言以解眾惑,如是,則吾本篇所論純為無的放矢,直拉雜摧燒之可耳。”
【示例】不是有的放矢,而是無的放矢。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
【第14句】:恩不放債[ēn bù fàng zhai]
【解釋】對親人不宜放債。意指免因錢財交往而致發生怨懟。恩,指親人。
【出處】元·鄭廷玉《忍字記》第二折:“他可是肯心肯意的還咱……正是恩不放債。”
【第15句】:出丑放乖[chū chǒu fàng guāi]
【解釋】猶言出乖露丑。
【出處】元·耶律楚材《為石壁寺請信公庵主開堂疏》:“竊以達磨昔年,莽鹵截鶴續鳧;天寧今日,顢頇證龜作鱉,可憐弄七成拙,不免出丑放乖。”
【第16句】:撒潑放刁[sā pō fàng diāo]
【解釋】耍賴撒野。舉動粗蠻,無理取鬧。
【出處】《平妖傳》第四回:“你卻如此撒潑放刁,快快出去便休。”
【示例】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0回:“那薛蝌卻只躲著;有時遇見,也不敢不周旋一二,只怕他撒潑放刁的意思。”
【第17句】:風高放火,月黑殺人[fēng gāo fàng huǒ,yuè hēi shā rén]
【解釋】風高:風非常大。月黑:指黑夜。趁風大放火,趁黑夜殺人。形容盜匪趁機作案的行徑。
【出處】元·元懷《拊掌錄》:“歐陽公與人行令,各作詩兩句,須犯徒以上罪者……一云:'月黑殺人夜,風高放火天。’”
【示例】風高放火,月黑殺人,無糧同餓,得肉均分。 ——明·馮夢龍《警世通方·范鰍兒又鏡重圓》
【第18句】:金雞放赦[jīn jī fàng shè]
【解釋】金雞:古代大赦時,立一長桿,桿頭設一黃金冠首的金雞,口銜絳幡,然后如今罪犯,擊鼓,宣布赦令。指朝廷大赦。
【出處】唐·李白《流夜郎贈辛判官》詩:“我愁遠謫夜郎去,何日金雞放赦回。”
【示例】只因造下迷天罪,何日金雞放赦回?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回
【第19句】:陸梁放肆[lù liáng fàng sì]
【解釋】陸梁:跳著行走的樣子,引申為跋扈。形容十分囂張,肆無忌憚。
【出處】漢·陳琳《檄吳將樣部曲》:“而便陸梁放肆,顧行吠主。”
【示例】李密陸梁放肆,不可以折簡致之。 ——《舊唐書·李密傳》
【第20句】:殺人放火[shā rén fàng huǒ]
【解釋】指無法無天的強暴行為。
【出處】元·無名氏《黃花峪》第二折:“聽的道殺人放火偏精細,顯出我些英雄神威。”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五十五回:“他本是殺人放火為生的主兒,被楊元帥收伏在麾下。”
【示例】也有鉆穴逾垣在那里偷竊的,也有殺人放火在那里搶劫的。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九回
【第21句】: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zhǐ xǔ zhōu guān fàng huǒ,bù xǔ bǎi xìng diǎn]
【解釋】指反動統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為,老百姓卻連正當活動也要受到限制。
【出處】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舉州皆謂燈為火。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游觀,吏人遂書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示例】可是你“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我們偶說一句妨礙的話,你就說不吉利。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七回
【第22句】:捉鬼放鬼[zhuō guǐ fàng guǐ]
【解釋】比喻又做壞事又裝好人的兩面派行為。
【示例】他盡干些捉鬼放鬼的事情。
【第23句】:順水放船[shùn shuǐ fàng chuán]
【解釋】比喻順應當時的情勢,采取相應的行動。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石霜圓禪師法嗣·大寧道寬禪師》:“萬用自然,不勞心力。到這里喚作順水放船,且道逆風興楫,誰是好手?”
【第24句】:休牛放馬[xiū niú fàng mǎ]
【解釋】將牛馬放牧,不再作軍用。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
【出處】《抱樸子·釋滯》:“今喪亂即平,休牛牧馬,烽燧滅影。”
【第25句】:大放光明[dà fàng guāng míng]
【解釋】發出強烈的光,非常明亮。比喻某種科研成果或學說、思想對人類社會進步起的巨大的推動作用。
【出處】孫中山《心理健康》第四章:“自達爾文書出后,則進化之學,一旦豁然開朗,大放光明,而世界思想為之一變。”
【第26句】:豪放不羈[háo fàng bù jī]
【解釋】羈:馬籠頭,引伸為束縛。形容人性情豪邁,不受拘束。
【出處】《北史·張彝傳》:“彝少而豪放,出入殿庭,步眄高上,無所顧忌。”
【示例】方岳宗是現任松江知府方岳貢的哥哥,為人慷慨俠義,豪放不羈,喜歡喝酒,十分健談。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
【第27句】:毛寶放龜[máo bǎo fàng guī]
【解釋】指毛寶帳下軍人放養白龜,得白龜酬恩的傳說。比喻施恩獲報。
【出處】《晉書·毛寶傳》:“初,寶在武昌,軍人有于市買得一白龜,長四五寸,養之漸大,放諸江中。邾城之敗,養龜人被鎧持刀,自投于水中,如覺墮石上,視之,為先所養白龜,長五六尺,送至岸邊。”
【示例】昔毛寶放龜而得渡,隋侯救蛇而獲珠。 ——明·馬中錫《中山狼傳》
【第28句】:馬放南山[mǎ fàng nán shān]
【解釋】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現形容思想麻痹。
【出處】《尚書·武成》:“王來自商,至于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示例】其時天下太平已久,真個是馬放南山,刀槍入庫;五谷豐登,萬民樂業。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一回
【第29句】:跌宕放言[diē dàng fàng yán]
【解釋】跌宕:放縱不拘;放言:任性而言,不受拘束。行為放縱,言語不拘。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孔融傳》:“又與前與白衣禰衡跌宕放言。”
【第30句】:胸懷祖國,放眼世界[xiōng huái zǔ guó,fàng yǎn shì jiè]
【解釋】懷:懷藏。胸中懷藏祖國,眼光要放遠到全世界
【出處】張雙林《解讀北京人》:“上海人過于講實惠,講自家的事,而北京人確實胸懷祖國,放眼世界。”
【第31句】:閻羅王面前須沒放回的鬼[yán luó wáng miàn qián xū méi fàng huíde guǐ]
【解釋】人死后就不會復活。比喻到手的錢不會再退出來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1回:“這話卻似放屁!做公人的'那個貓兒不吃腥’?閻羅王面前須沒放回的鬼。”
【第32句】:大放厥辭[dà fàng jué cí]
【解釋】指寫出大量優美的辭章。
【出處】唐·韓愈《祭柳子厚文》:“玉佩瓊琚,大放厥辭,富貴無能,磨滅誰紀?”
【示例】他又在大放厥辭鼓吹“臺獨”
【第33句】:自由放任[zì yóu fàng rèn]
【解釋】不加約束,任它自由發展。
【出處】毛澤東《反對自由主義》:“心目中沒有集體生活的原則,只有自由放任。”
【示例】我們不能自由放任自己。
【第34句】:驕奢放逸[jiāo shē fàng yì]
【解釋】形容生活放縱奢侈,荒淫無度。同“驕奢淫逸”。
【出處】《北齊書·段孝言傳》:“孝言本以勛戚緒馀,致位通顯,至此便驕奢放逸,無所畏憚。”
【第35句】:易放難收[yì fàng nán shōu]
【解釋】放:發出,開放。話說出去容易,收回來就難了。告誡人說話要謹慎。
【出處】宋·朱熹《答鞏仲至》:“所謂修辭立誠以居業者,欲吾之謹夫所發以致其實,而尤先于言語之易放而難收也。”
【第36句】:有的放矢[yǒu dì fàng shǐ]
【解釋】的:箭靶子;矢:箭。放箭要對準靶子。比喻說話做事有針對性。
【出處】宋·葉適《水心別集·十五·終論》:“論立于此,若射之有的也,或百步之外,或五十步之外,的必先立,然后挾弓注矢以從之。”
【示例】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實際,怎樣互相聯系呢?拿一句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有的放矢”。 ——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
【第37句】:敲鑼放炮[qiāo luó fàng pào]
【解釋】指大張旗鼓地活動。
【出處】洪深《香稻米》第三幕:“還不是他用狗頭軍師自作主張自討好、敲鑼放炮的硬出頭!”
【示例】他們敲鑼放炮,把氣氛推向高潮。
【第38句】:歸馬放牛[guī mǎ fàng niú]
【解釋】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出處】《尚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示例】那些王侯將相何嘗得一日的安閑?好容易海晏河清,歸馬放牛。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一回
【第39句】:撒賴放潑[sā lài fàng pō]
【解釋】形容耍無賴,瞎胡鬧。
【示例】茶壺的碎瓷片,散在地上,仰著死白色的破臉,像是十分委曲,又像是撒賴放潑的神氣。 ——茅盾《蝕》一
【第40句】: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zì xǔ zhōu guān fàng huǒ,bù xǔ bǎi xìng diǎn dēng]
【解釋】州官:一州的長官。指反動統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為,老百姓沒有正當活動的自由
【示例】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做法在這里是行不通的
【第41句】:開弓不放箭[kāi gōng bù fàng jiàn]
【解釋】比喻故意做出一種要行動的姿態。
【示例】事還是竟弄破了好,還是“開弓不放箭”,大家弄幾個錢有益?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三回
【第42句】:跌蕩放言[diē dàng fàng yán]
【解釋】跌蕩:放縱不拘;放:粗放,豪放。行為放縱,語言豪放。
【出處】《后漢書·孔融傳》:“又前與白衣禰衡跌蕩放言。”
【第43句】:解放思想[jiě fàng sī xiǎng]
【解釋】沖破傳統的束縛,把思想從舊的條條框框中解脫出來。
【第44句】:撒騷放屁[sā sāo fàng pì]
【解釋】胡說八道。
【出處】《醒世姻緣傳》第三十四回:“咱這里小人口面多,俺搖旗打鼓的吃了你的酒,再有人撒騷放屁,俺不便出頭管你。”?
【第45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bǎi huā qí fàng,bǎi jiā zhēng míng]
【解釋】比喻藝術及科學的不同派別及風格自由發展與爭論。
【出處】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
【示例】章詒和《往事并不如煙·正在有情無思間》:“在科學文化領域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第46句】:桀逆放恣[jié nì fàng zì]
【解釋】桀:兇暴;放恣:放縱,任性。形容兇暴任性。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孔融列傳》:“竊聞領荊州牧劉表桀逆放恣,所為不軌。”
【示例】他桀逆放恣的個性是積習難改。
【第47句】:事到萬難須放膽[shì dào wàn nán xū fà dǎn]
【解釋】事情遇到重重困難時,必須拿出全部膽識去干。
【示例】“事到萬難須放膽”,我們決定利用今昨兩天被消滅和被打垮的三個營敵人的番號偽裝自己,欺騙敵人。 ——《回憶長征·飛奪瀘定橋》
【第48句】:只準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zhǐ zhǔn zhōu guān fàng huǒ,bù xǔ bǎi xìng diǎn dēng]
【解釋】指統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為,老百姓卻連正當活動也要受到限制。
【出處】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舉州皆謂燈為火。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游觀,吏人遂書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