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蚓”的成語(13個)
本文整理了蚓竅蠅鳴、春蛇秋蚓、蠅聲蚓竅等含“蚓”的成語13個,其中“蚓”開頭的成語1個,“蚓”結尾的成語2個,“蚓”在中間的成語10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蚓”開頭的成語【第1句】:蚓竅蠅鳴[yǐn qiào yíng míng]
【解釋】從蚯蚓孔發出像蒼蠅一樣的嗡嗡叫聲。比喻聲響微不足道。也比喻沒有多大的才能。
【出處】唐·軒轅彌明《石鼎聯句》:“時于蚯蚓竅,微作蒼蠅鳴。”
【示例】文章之事,豈可假人!蚓竅蠅鳴,庶不自珍? ——清·黃宗羲《作文三戒·戒應酬之文》
“蚓”結尾的成語【第1句】:春蛇秋蚓[chūn shé qiū yǐn]
【解釋】比喻字寫得不好,彎彎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跡。
【出處】明·宋濂《<史書會要>序》:“近世以來,徇末而忘本,濡毫行墨,春蛇秋蚓之連翩。”
【第2句】:行行蛇蚓[háng háng shé yǐn]
【解釋】形容字體如蛇蚓盤繞,難以辨認。
【出處】《晉書·王羲之傳》:“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宋·利登《野農謠》詩:“行行蛇蚓字相續,野農不識何由讀?”
“蚓”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蠅聲蚓竅[yíng shēng yǐn qiào]
【解釋】從蚯蚓孔發出像蒼蠅一樣的嗡嗡叫聲。比喻聲響微不足道。也比喻沒有多大的才能。
【出處】唐·軒轅彌明《石鼎聯句》:“時于蚯蚓竅,微作蒼蠅鳴。”
【示例】豈肯寄今人籬落下,效蠅聲蚓竅之音,茍然相慕說也哉。 ——清·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南游草敘》
【第2句】:畫蚓涂鴉[huà yǐn tú yā]
【解釋】形容書法或文字拙劣。多用作謙詞。
【出處】明·宋濂《贈會稽韓伯時序》:“顧余不敏,操無用之學,徒以空文出應時須,畫蚓涂鴉,日不暇給。”
【示例】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49回:“一張收據,上面寫的畫蚓涂鴉,不成字體。”
【第3句】:蛇灰蚓線[shé huī yǐn xiàn]
【解釋】比喻有相應的線索可循。
【出處】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二:“詞亦文之一體。昔人名作,亦有理脈可尋。所謂蛇灰蚓線之妙。”
【第4句】:蛙鳴蚓叫[wā míng yǐn jiào]
【解釋】蚓:蚯蚓。青蛙鳴,蚯蚓叫。比喻淺陋的識見或議論。
【出處】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書坊刻詩話后》:“小慧私智,不知大體,自安于蛙鳴蚓叫,君子亦無校也。”
【第5句】:春蚓秋蛇[chūn yǐn qiū shé]
【解釋】比喻字寫得不好,彎彎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跡。
【出處】《晉書·王羲之傳》:“行之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
【示例】蜂腰鶴膝嘲希逸,春蚓秋蛇病子云。 ——宋·蘇軾《和孔密州五絕·和流杯石上草書小詩》
【第6句】:以蚓投魚[yǐ yǐn tóu yú]
【解釋】用蚯蚓做魚餌釣魚。比喻用較小的代價換得較大的收獲。
【出處】《隋書·薛道衡傳》:“陳使縛縡聘齊,以道衡兼主客郎接對之。縡贈詩五十韻,道衡和之,南北稱美。魏收曰:'傅縡所謂以蚓投魚耳。’”
【第7句】:走蚓驚蛇[zǒu yǐn jīng shé]
【解釋】蚓:蚯蚓。跑著的蚯蚓,驚走的蛇。形容矯健迅捷的筆勢
【出處】元·湯式《一枝花·贈明時秀》套曲:“錦繡額贈新題走蚓驚蛇,丹青幀摸巧樣回鶯舞鶴。”
【示例】明·陳大聲《北伴讀書·富文堂宴賞》曲:“簡書文半逼蘇,詩律法全學杜,走蚓驚蛇,寫一筆唐懷素。”
【第8句】:蛇蟠蚓結[shé pán yǐn jié]
【解釋】比喻相互勾結。
【出處】明·宋濂《題司馬公手帖后》:“當是時,章惇、蔡確、黃履、邢恕等蛇蟠蚓結,牢不可解。”
【第9句】:尺蚓穿堤,能漂一邑[chǐ yǐn chuān dī,néng piāo yī yì]
【解釋】蚯蚓雖小,但它把堤岸穿透了,就能把整個城市淹沒。比喻不注意小的事故,就會引起大禍。
【出處】北齊·劉晝《劉子新論·慎隙》:“尺吲穿堤,能漂一邑;寸煙匯穴,致毀千室。”
【第10句】:蛇蚓蟠結[shé yǐn pán jié]
【解釋】蛇蚓:蛇和蚯蚓;蟠結:盤曲糾結的樣子。比喻草書筆劃曲屈。
【出處】宋·蘇軾《孫莘老寄墨四首》:“晴窗洗磯叢,蛇蚓稍蟠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