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俎”的成語(11個)
本文整理了俎樽折沖、折沖尊俎、尊俎折沖等含“俎”的成語11個,其中“俎”開頭的成語2個,“俎”結尾的成語3個,“俎”在中間的成語6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俎”開頭的成語【第1句】:俎樽折沖[zǔ zūn zhé chōng]
【解釋】指在會盟的席上或外交談判中制勝對方。
【出處】《續資治通鑒·宋寧宗嘉定十四年》:“許國之忠,應變之略,隱然有俎樽折沖之風。”
【第2句】:俎上之肉[zǔ shàng zhī ròu]
【解釋】俎:菜板。菜板上的肉。比喻可以任人宰割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如令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俎”結尾的成語【第1句】:折沖尊俎[zhé chōng zūn zǔ]
【解釋】折沖:打退敵人的戰車,?a href='.com/baike/224/26820【第8句】:html' target='_blank' >傅鐘腥耍蛔鸛蓿汗糯⒕迫獾鈉髏蟆T鋼詈罟崦說難縵現剖ざ苑健:蠓褐附型飩惶概小?/p>
【出處】《戰國策·齊策五》:“此臣之所謂比之堂上,禽將戶內,拔城于尊俎之間,折沖席上者也。”
【示例】總算沒有另外賠款割地,已經是他折沖尊俎的大功。 ——清·曾樸《孽海花》第六回
【第2句】:代越庖俎[dài yuè páo zǔ]
【解釋】比喻越出本分,代行其事。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逍遙游》:“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示例】是英雄自有英雄面,怕甚么代越庖俎,還他個一矢雙穿。 ——清·陳天華《獅子吼》楔子
【第3句】:折沖樽俎[zhé chōng zūn zǔ]
【解釋】指不用武力而在酒宴談判中制敵取勝。
【出處】語本《戰國策·齊策五》:“此臣之所謂比之堂上,禽將戶內,拔城於尊俎之間,折沖席上者也。”晉·張協《雜詩》之七:“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折沖樽俎間,制勝在兩楹。”
【示例】曾樸《孽海花》第六回:“總算沒有另外賠款割地,已經是他折沖樽俎的大功,國人應該紀念不忘的了!”
“俎”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尊俎折沖[zūn zǔ zhé chōng]
【解釋】比喻在宴席談判中制勝對方。
【出處】語本《晏子春秋·雜上十八》:“仲尼聞之曰:'善哉!不出尊俎之間,而折沖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謂也。’”
【示例】尊俎折沖,呈赤云之勝氣;江山如畫,照黃紙之除書。 ——元·劉壎《隱居通議·駢儷二》
【第2句】:越俎代庖[yuè zǔ dài páo]
【解釋】越:跨過;俎:古代祭祀時擺祭品的禮器;庖:廚師。主祭的人跨過禮器去代替廚師辦席。比喻超出自己業務范圍去處理別人所管的事。
【出處】《莊子·逍遙游》:“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示例】孩子能做的事,父母不要越俎代庖。
【第3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rén wéi dāo zǔ,wǒ wéi yú ròu]
【解釋】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殺的權掌握在別人手里,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示例】還不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寄人籬下的日子究竟到了什么時候為止? ——朱道南《在大革命的洪流中》
【第4句】:刀俎余生[dāo zǔ yú shēng]
【解釋】猶虎口余生。
【出處】清·昭槤《嘯亭雜記錄·記辛亥敗兵事》:“余刀俎余生,受君恩乃不死,今得以馬革裹尸幸矣!”
【第5句】:樽俎折沖[zūn zǔ zhé chōng]
【解釋】指不以武力而在宴席交談中制勝敵人。后泛指外交談判活動。折沖,使敵人戰車后撤,指擊退敵軍。
【出處】語出漢·劉向《新序·雜事一》
【示例】今吾國以存亡關系而不簽字,各國當能見諒,必可留作懸案,為他日樽俎折沖之馀地。 ——《“五四”愛國運動資料·學界風潮記下編》
【第6句】:越俎代謀[yuè zǔ dài móu]
【解釋】俎:古代祭祀時用的盛祭品的器具。管祭祀的人放下祭器去代替別人出謀劃策。比喻越權辦事或包辦代替
【出處】鄭觀應《盛世危言·公法》:“同者彼此通行,異者各行其是,無庸越俎代謀。”
【示例】柳亞子《紀夢詩序》:“友邦領袖,老謀深算,成竹在胸,豈外人所宜越俎代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