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簪”的成語(35個)
本文整理了簪纓門第、遺珥墮簪、持橐簪筆等含“簪”的成語35個,其中“簪”開頭的成語7個,“簪”結尾的成語6個,“簪”在中間的成語22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簪”開頭的成語【第1句】:簪纓門第[zān yīng mén dì]
【解釋】舊指顯貴人家。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這安老爺家,通共算起來,內外上下也有三二十口人,雖然算不得簪纓門第、鐘鼎人家,卻倒過得親親熱熱,安安靜靜。”
【示例】即便他恩情金石樣,他家是簪纓門第也不相當。 ——歐陽予倩《饅頭庵》第二場
【第2句】:簪纓世族[zān yīng shì zú]
【解釋】簪和纓,古時達官貴人的冠飾,用來把冠固著在頭上。舊時指世代作官的人家。
【出處】唐·杜甫《八哀詩·贈左仆射鄭國公嚴公武》:“空余老賓客,身上愧簪纓。”
【第3句】:簪筆磬折[zān bǐ qìng zhé]
【解釋】古代插筆備禮,曲體作揖,以示尊敬。
【出處】《史記·滑稽列傳》:“西門豹簪筆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第4句】:簪纓之族[zān yīng zhī zú]
【解釋】簪纓:古時達官貴人的冠飾,借指宦官。舊時指世代作官的人家
【示例】他出身簪纓之族,肯定能成功
【第5句】:簪盍良朋[zān hé liáng péng]
【解釋】簪:聚攏;盍:同“合”,聚合。指好朋友相聚。
【出處】宋·王十朋《蓬萊閣賦》:“簪盍良朋,把酒論文。”
【第6句】:簪纓世胄[zān yīng shì zhòu]
【解釋】簪:發針;纓:帽帶;世胄:封建社會中世代相傳的官宦家庭。指世代做官的人家.
【出處】唐·杜甫《八哀詩·贈左仆射鄭國公嚴公武》:“空余老賓客,身上愧簪纓。”元·鄭德輝《王粲登樓》第二折:“賢士乃簪纓世胄,堪為元戎帥首也。”
【示例】舍人是簪纓世胄,況又是黌宮名士,指日飛騰,豈分什么文武門楣?(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
【第7句】:簪蒿席草[zān hāo xí cǎo]
【解釋】以蒿作簪,以草為席。形容生活艱苦。
【出處】《東觀漢記·杜林傳》:“[杜林]于河西得漆書古文《尚書經》一卷,每遭困厄,握抱此經。寄隗囂地,終不降志辱身,至簪蒿席草,不食其粟。”
“簪”結尾的成語【第1句】:遺珥墮簪[yí ěr duò zān]
【解釋】形容歡飲而不拘形跡。同“遺簪墮珥”。
【出處】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十七出:“清曉,侍婢不惜千金,相呼斗百草。遺珥墮簪,蹙著秋千,不禁笑語聲高。”
【第2句】:墮珥遺簪[duò ěr yí zān]
【解釋】珥:珠玉耳飾;簪:插髻的首飾。形容女子在游玩、交際時志氣輕狂忘情的景象。
【出處】《史記·滑稽列傳》:“前有墮珥,后有遺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
【示例】墮珥遺簪想無限,華胥猶見夢回人。 ——宋·蘇軾《和蘇州太守王規甫侍太夫人觀燈之什余時以劉道原見訪滯留京口不及赴此會二首》其二
【第3句】:刈蓍亡簪[yì shī wáng zān]
【解釋】比喻能勾起人們懷舊之情的故物。
【出處】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九:“婦人曰:'鄉者、刈蓍薪,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婦人曰:'非傷亡簪也,蓋不忘故也。’”
【第4句】:散發抽簪[sàn fà chōu zān]
【解釋】指棄官隱居,逍遙自在。
【出處】三國·魏·錘會《遺榮賦》:“散發抽簪,永縱一壑。”
【第5句】:遺珥墜簪[yí ěr zhuì zān]
【解釋】形容歡飲而不拘形跡。同“遺簪墮珥”。
【出處】清·洪昇《長生殿·禊游》:“朱論,碾破芳堤,遺珥墜簪,落花相襯。”
【第6句】:墜屨遺簪[zhuì jù yí zān]
【解釋】墜:掉落;屨:鞋子;遺:遺失。掉落的簪和鞋子,比喻舊物。比喻能勾起人們懷舊之情的故物。
【出處】《北史·韋夐傳》:“昔人不棄遺簪墜屨者,惡與之同出,不與同歸。吾之操行雖有不逮前烈,然舍舊錄新,亦非吾志也。”
“簪”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持橐簪筆[chí tuó zān bǐ]
【解釋】橐,口袋;簪,插。指侍從之臣攜帶書和筆,以備顧問。
【出處】《漢書·趙充國傳》:“持橐簪筆,事孝武皇帝數十年。”
【第2句】:竊簪之臣[qiè zān zhī chén]
【解釋】比喻有一小技可解危難者。
【出處】漢·王充《論衡·逢遇》:“亦有以遇者,竊簪之臣,雞鳴之客是也。”
【第3句】:遺簪弊履[yí zān bì lǚ]
【解釋】比喻舊物或故情。同“遺簪墜屨”。
【出處】《魏書·孝靜帝紀》:“帝曰:'古人念遺簪弊履,欲與六宮別,可乎?’”
【第4句】:遺簪棄舄[yí zān qì xì]
【解釋】指遺落在地的簪子鞋子。同“遺簪墜舄”。
【第5句】:抽簪散發[chōu zān sàn fà]
【解釋】抽掉發簪,散亂頭發。比喻棄官隱居。
【出處】晉·張協《詠史》:“抽簪解朝衣,散發歸海隅。”
【第6句】:遺簪墜屨[yí zān zhuì jù]
【解釋】遺:遺失;墜:掉落;屨:鞋子。掉落的簪和鞋子,比喻舊物。后指不忘舊友叫“不棄遺簪墜屨”。
【出處】《北史·韋夐傳》:“昔人不棄遺簪墜屨者,惡與之同出,不與同歸。吾之操行雖有不逮前烈,然舍舊錄新,亦非吾志也。”
【第7句】:遺簪墜珥[yí zān zhuì ěr]
【解釋】指遺落、丟棄簪子珥珰。亦指遺棄的簪珥。
【出處】宋·柳永《木蘭花》詞:“盈盈,斗草踏青。人艷冶、遞逢迎。向路傍往往,遺簪墜珥,珠翠縱橫。”
【第8句】:遺簪弊屨[yí zān bì jù]
【解釋】比喻舊物或故情。同“遺簪墜屨”。
【出處】《北齊書·高德政傳》:“魏靜帝曰:'人念遺簪弊屨,欲與六宮別,可乎?’乃人與夫人賓御以下訣別,莫不噓欷掩涕。”
【第9句】:遺簪絕纓[yí zān jué yīng]
【解釋】指男女雜坐,不拘形跡,歡飲無度。
【出處】《史記·滑稽列傳》:“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后有遺簪,髡(淳于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另見《韓詩外傳》卷七,王后所絕纓之事。后合二事為“遺簪絕纓”。
【示例】兩家父母亦共飲酒三五斗,以后遺簪絕纓,歡謔無度,數日方止。 ——徐珂《清稗類鈔·婚姻·臺灣番人婚嫁》
【第10句】:詩禮簪纓[shī lǐ zān yīng]
【解釋】詩禮:《詩經》和《周禮》,指禮教;簪纓:比喻高官。講究禮教的高官顯宦。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然后攜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之地,溫柔富貴之鄉那里去安身樂業。”
【第11句】:瓶沉簪折[píng chén zān zhé]
【解釋】瓶沉水底難覓,簪子折斷難接。比喻男女分離。
【出處】唐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
【示例】將謂瓶沉而簪折,豈期璧返而珠還。 ——《剪燈新話·翠翠傳》
【第12句】:遺簪墮履[yí zān duò lǚ]
【解釋】比喻舊物或故情。同“遺簪墜屨”。
【出處】唐·張說《讓右丞相第二表》:“臣幸沐遺簪墮履之恩,好生養志之德。”唐·羅隱《得宣州竇尚書書因投寄》詩之二:“遺簪墮履應留念,門客如今只下僚。”
【第13句】:遺簪墜履[yí zān zhuì lǚ]
【解釋】比喻舊物或故情。同“遺簪墜屨”。
【出處】《北史·韋夐傳》:“昔人不棄遺簪墜屨者,惡與之同出,不與同歸。吾之操行,雖不逮前烈,然舍舊錄新,亦非吾志也。”
【第14句】:遺簪脫舄[yí zān tuō xì]
【解釋】形容歡飲而不拘形跡。
【出處】清·錢學綸《語新》卷上:“假敬神為名,列食歡呼,遺簪脫舄,雖云男女分曹,究屬面面相覷。”
【第15句】:戶列簪纓[hù liè zān yīng]
【解釋】戶:門;簪纓:古代官吏的冠飾。門前排放著簪纓。形容做官以后可使門庭顯耀,身價倍增。
【出處】明·無名氏《衣錦還鄉》第三折:“受寵辱,享富貴,戶列簪纓,門排畫戟。”
【第16句】:遺簪墜舄[yí zān zhuì xì]
【解釋】指遺落在地的簪子鞋子。
【第17句】:瓶墜簪折[píng zhùi zān zhé]
【解釋】瓶落水底難覓,簪子折斷難接。比喻男女分離。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雖然是一時間花殘月缺,休猜做瓶墜簪折。”
【示例】望藍橋遠似三山,煙水迷茫,道路艱難,瓶墜簪折,風酸月苦,雨澀云慳。 ——明陳鐸《新水令·春怨》套曲
【第18句】:遺簪墮珥[yí zān duò ěr]
【解釋】形容歡飲而不拘形跡。
【出處】《史記·滑稽列傳》:“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后有遺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唐·虞世南《門有車馬客行》:“危弦促柱奏《巴渝》,遺簪墮珥解羅繻。”
【示例】感謝女之思,遺簪墮珥,鬯豪士之懷,吐錦絕纓。 ——明·胡之驥《〈匯注江文通集〉敘》
【第19句】:美女簪花[měi nǚ zān huā]
【解釋】簪:插戴。形容書法娟秀。也比喻詩文清新秀麗。
【出處】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衛常書,如插花美人,舞笑鏡臺。”
【第20句】:遺簪敗履[yí zān bài lǚ]
【解釋】遺:遺失;履:鞋子。掉落的簪和鞋子,比喻舊物。比喻能勾起人們懷舊之情的故物。
【出處】《北史·韋夐傳》:“昔人不棄遺簪墜屨者,惡與之同出,不與同歸。吾之操行雖有不逮前烈,然舍舊錄新,亦非吾志也。”
【第21句】:遺簪墮屨[yí zān duò jù]
【解釋】遺:遺失;墮:掉落;屨:鞋子。掉落的簪和鞋子,比喻舊物。比喻能勾起人們懷舊之情的故物。
【出處】《北史·韋夐傳》:“昔人不棄遺簪墜屨者,惡與之同出,不與同歸。吾之操行雖有不逮前烈,然舍舊錄新,亦非吾志也。”
【第22句】:世代簪纓[shì dài zān yīng]
【解釋】簪纓:頭簪和束發的纓絡,古代達官貴人的冠飾。接連幾代都是做高官的的仕宦之家。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久聞公世代簪纓,何不立于廟堂,輔佐天子,乃區區作相府門下一吏乎?”
【示例】我娘家是大明開國功臣信國公之后,也算得是世代簪纓之族。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