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澤”的成語大全(52個(gè))
小編為您整理了澤吻磨牙、相濡以澤、涸澤而漁,焚林而獵等含“澤”的成語52個(gè),其中“澤”開頭的7個(gè),“澤”結(jié)尾的18個(gè),“澤”在中間的27個(gè),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澤”開頭的成語
【第1句】:澤吻磨牙[zé wěn mó yá]
【解釋】猶言齜牙咧嘴。兇殘的樣子。
【出處】《新唐書·酷吏傳序》:“于是索元禮、來俊臣之徒,揣后密旨,紛紛并興,澤吻磨牙,噬紳纓若狗豚然。”
【第2句】:澤畔吟[zé pàn yín]
【解釋】澤畔:湖澤旁邊。在湖澤旁邊吟頌。形容官吏被貶失意時(shí)所寫的作品。
【出處】《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唐·李白《流夜郎至西塞驛寄裴隱》:“空將澤畔吟,寄爾江南管。”
【示例】計(jì)日西歸在,休為澤畔吟。(唐·戎昱《送鄭煉師貶辰州》)
【第3句】:澤及髊骨[zé jí cī gǔ]
【解釋】澤:恩澤;髊骨:死去已久的人。恩澤及于死者。形容給人恩惠極大。
【出處】《呂氏春秋·孟冬紀(jì)·異用》:“文王賢矣,澤及髊骨,又況于人乎!”
【第4句】:澤被后世[zé bèi hòu shì]
【解釋】澤:恩澤,恩惠。被:覆蓋。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
【出處】陶鑄《崇高的理想》:“李冰父子為了解決當(dāng)時(shí)成都平原的水利問題,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難,終于修成了澤被后世的都江堰。”
【第5句】:澤及枯骨[zé jí kū gǔ]
【解釋】澤:恩澤;枯骨:死去已久的人。恩澤及于死者。形容給人恩惠極大。
【出處】《呂氏春秋·孟冬紀(jì)·異用》:“文王賢矣,澤及髊骨,又況于人乎!”
【示例】圣德之君,澤及枯骨,何況我等人民,不沾雨露之恩。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三回
【第6句】:澤及萬世[zé jí wàn shì]
【解釋】澤:恩澤。恩惠可施及子孫萬代。形容恩德無量。
【出處】《莊子·大宗師》:“吾師乎!吾師乎!赍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此所游已!”
【第7句】:澤深恩重[zé shēn ēn zhòng]
【解釋】德澤深遠(yuǎn),恩情厚重。
【出處】唐·張說《謝京城東亭子宴送表》:“當(dāng)陛下圣明之朝,事出非常,澤深恩重,今者誓將瀝血,未足竭誠,徒欲殺身,豈能報(bào)答。”
“澤”結(jié)尾的成語
【第1句】:相濡以澤[xiāng rú yǐ zé]
【解釋】濡:沾濕;澤:唾液或汗水。水干了,魚吐沫互相潤濕。比喻在困難的處境中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
【出處】清·曾國藩《廣東嘉應(yīng)州知州劉君事狀》:“噓枯養(yǎng)瘠,相濡以澤。”
【第2句】:順比滑澤[shùn bǐ huá zé]
【解釋】順比:順著別人的意思;滑澤:言語圓滑。用圓滑的語言,順著人家的意思說。
【出處】《韓非子·難言》:“所以難言者,言順比滑澤,洋洋纚纚然,則見以為華而不實(shí)。”
【第3句】:沐浴膏澤[mù yù gāo zé]
【解釋】沐浴;比喻身受潤澤;膏澤:恩澤。指身受別人的恩惠。
【出處】《孟子·離婁下》:“諫行言聽,膏澤下于民。”《史記·樂書》:“佚能思切,安能惟始,沐浴膏澤而歌泳勤苦,非大德誰能如斯。”
【示例】臣等沐浴膏澤,詠歌升平。幸以髡髦之微,得參舞羽之末。敢干宸聽,伏俟俞音。 ——宋·蘇軾《小兒致語》
【第4句】:遺風(fēng)余澤[yí fēng yú zé]
【解釋】前人遺留下來的風(fēng)教和德澤。
【出處】《宣和書譜·張彥遠(yuǎn)》:“此其遺風(fēng)余澤,沾馥后人者特非一日。”
【第5句】:遺惠余澤[yí huì yú zé]
【解釋】前人留下的恩惠德澤。
【出處】《晉書·摯虞傳》:“前乙巳赦書,遠(yuǎn)稱先帝遺惠余澤,普增位一等,以酬四海欣戴之心。”
【第6句】:單椒秀澤[dān jiāo xiù zé]
【解釋】單椒:孤立的山峰;秀澤:秀麗的水澤。形容山明水秀,風(fēng)景優(yōu)美。
【出處】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濟(jì)水》:“華不注山,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
【第7句】:流風(fēng)遺澤[liú fēng yí zé]
【解釋】遺澤:遺留下來的恩惠。指前代留傳下來的風(fēng)尚和德澤。
【出處】宋·曾鞏《太祖皇帝總敘》:“太祖經(jīng)史大基,流風(fēng)遺澤,所被者遠(yuǎn),五圣遵業(yè)至今,百有二十余年。”
【示例】君臣上下畫江之慮精矣。其流風(fēng)遺澤,固足以后亡也。 ——宋·陳亮《三國紀(jì)年·會(huì)稽王》
【第8句】:深仁厚澤[shēn rén hòu zé]
【解釋】指深厚的仁愛和恩惠。
【出處】宋·陳亮《書〈歐陽文粹〉后》:“初,天圣、明道之間,太祖、太宗、真宗以深仁厚澤涵養(yǎng)天下蓋七十年。”
【示例】我待你還要怎樣的深仁厚澤,你公然同奸賊們串通在起,對我加以誹謗。 ——郭沫若《高漸離》第五幕
【第9句】:窮山竭澤[qióng shān jié zé]
【解釋】窮:尋求到盡頭。尋遍所有的山與河。
【出處】《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麟,人罕識(shí)之獸也,以見公之窮山竭澤而盡取,至于不識(shí)之獸,皆搜索而之。”
【第10句】:咸遂濡澤[xián suì rú zé]
【解釋】咸:都;濡澤:沾濕,比喻恩澤。比喻都沾了光。
【出處】唐·李朝威《柳毅傳》:“毅之族咸遂濡澤。以其春秋積序,容狀不衰,南海之人,靡無驚異。”
【第11句】:溫潤而澤[wēn rùn ér zé]
【解釋】比喻人的態(tài)度、言語溫和柔順。
【出處】《禮記·聘義》:“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
【第12句】:三江七澤[sān jiāng qī zé]
【解釋】泛指江河湖澤。
【出處】唐·李白《當(dāng)涂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洞庭瀟湘意渺綿,三江七澤情洄沿。”
【示例】未駕青鸞返帝鄉(xiāng),三江七澤路茫茫。 ——宋·陸游《書懷絕句》
【第13句】:遺風(fēng)遺澤[yí fēng yí zé]
【解釋】先人留下的教化德澤。
【出處】宋·蘇軾《母聶氏溫國太夫人外制》:“慈和嚴(yán)翼以成其子,使朕得名世之士,以濟(jì)艱難,其遺風(fēng)遺澤蓋有存者。”
【第14句】:順非而澤[shùn fēi ér zé]
【解釋】順從錯(cuò)誤言行且加以潤飾。
【出處】《荀子·宥坐》:“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dá)有險(xiǎn),二曰行辟而堅(jiān),三曰言偽為辨,四曰記丑而博,五曰順非而澤。”
【示例】少正卯也是聞人,徒以“心逆而險(xiǎn),行僻而堅(jiān),言偽而辯,記丑而博,順非而澤”,不免孔子之誅。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第15句】:施仁布澤[shī rén bù zé]
【解釋】給人以仁德和恩惠。
【出處】明·沈受先《三元記》第二十三出:“馮商的,馮商的,積功累德;馮商的,馮商的,施仁布澤。”
【第16句】:深山大澤[shēn shān dà zé]
【解釋】形容深邃的山野和廣闊的湖澤。引申為遠(yuǎn)離城市的窮鄉(xiāng)僻壤。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深山大澤,實(shí)生龍蛇。”
【示例】它奔泄千里,所經(jīng)過的有深山大澤,有禾田花岸,有各種風(fēng)物,有各種情緒。 ——孫犁《論情節(jié)》
【第17句】:焚林竭澤[fén lín jié zé]
【解釋】焚林而田,竭澤而漁。比喻只圖眼前利益。
【出處】宋·秦觀《李訓(xùn)論》:“焚林而畋,明年無獸;竭澤而漁,明年無魚。”
【示例】竊恐焚林竭澤之后,能無魚驚鳥散之憂? ——清·黃宗羲《明司馬澹若張公傳》
【第18句】:同袍同澤[tóng páo tóng zé]
【解釋】袍:長衣服的通稱;澤:內(nèi)衣。原形容士兵互相友愛,同仇敵愾。比喻共事的關(guān)系(多指軍人)。也指有交情的的友人。
【出處】《詩經(jīng)·秦風(fēng)·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澤”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涸澤而漁,焚林而獵[hé zé ér yú, fén lín ér liè]
【解釋】涸:使水干枯;澤:聚水的洼地;焚:燒毀。把池水戽干來捕魚,將林地?zé)龤泶颢C。比喻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yuǎn)打算。
【出處】《文子·上仁》:“先王之法,……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
【示例】是由涸澤而漁,焚林而獵,若浚風(fēng)之儛輕籜,杲日之拂浮霜。 ——《宋書·袁淑傳》
【第2句】:振兵澤旅[zhèn bīng shì lǚ]
【解釋】收繳兵器,解散軍隊(duì)。同“振兵釋旅”。
【出處】《史記·孝武本紀(jì)》:“古者先振兵澤旅,然后封禪。”裴骃集解引徐廣曰:“古'釋’字作'澤’。”
【第3句】:尺澤之鯢[chǐ zé zhī ní]
【解釋】尺澤:一尺見方的水面;鯢:一種小魚。小水洼中的小魚。比喻見識(shí)短淺的人。
【出處】戰(zhàn)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夫尺澤之鯢,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
【示例】不學(xué)無術(shù)的人就會(huì)變成尺澤之鯢。
【第4句】:崗頭澤底[gāng tóu zé dǐ]
【解釋】唐代極重視世族,崔、盧、李、鄭為甲門四姓,稱盧氏為崗頭盧,李氏為澤底李。泛稱豪門世族。
【出處】唐·元稹《去杭州》:“駿骨鳳毛真可貴,崗頭澤底何足論。”
【第5句】:山吟澤唱[shān yín zé chàng]
【解釋】指山歌民謠。
【出處】明·吳承恩《〈留思錄〉序》:“夫兔人葛婦,不班于黼芾;山吟澤唱,無諧于律呂。”
【第6句】:手澤之遺[shǒu zé zhī yí]
【解釋】手澤:為手汗所沾潤。指先人遺物。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玉藻》:“父沒而不能讀父之書,手澤存焉爾。”
【示例】潘岳《悼亡賦》乃搶手澤之遺。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文章》
【第7句】:尊主澤民[zūn zhǔ zé mín]
【解釋】尊崇君主,澤惠生民。
【出處】宋·蘇軾《與李公擇書》之十一:“雖懷坎壈于時(shí),遇事有可尊主澤民者,便忘軀為之,禍福得喪,付與造物。”
【第8句】:竭澤焚藪[jié zé fén sǒu]
【解釋】竭:排水;藪:指草野。排干池水捕魚,燒光草野捉獸。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顧眼前利益。
【出處】《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可,而明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后將無復(fù),非長術(shù)也。”
【第9句】:袍澤之誼[páo zé zhī yì]
【解釋】袍澤:長袍與內(nèi)衣,泛指軍隊(duì)中的同事。指軍隊(duì)中同事的交情、友誼。
【出處】《詩經(jīng)·秦風(fēng)·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示例】他是洪承疇統(tǒng)率下援救錦州的八總兵之一,與吳三桂有袍澤之誼。 ——姚雪垠《李自成》第五卷第七章
【第10句】:十步之澤,必有芳草[shí bù zhī zé,bì yǒu fāng cǎo]
【解釋】芳草:比喻人才。十步之內(nèi),就有芳香的花草。比喻處處都有人才。
【出處】漢·劉向《說苑·談叢》:“十步之澤,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第11句】:手澤尚存[shǒu zé shàng cún]
【解釋】手澤:為手汗所沾潤。指先人遺物仍然保存著。多指著述、手跡。
【出處】《禮記·玉藻》:“父沒而不能讀父之書,手澤存焉爾。”唐·劉禹錫《唐故相贈(zèng)司空令狐公集紀(jì)》:“先正司空與丈人為顯交,撤懸之前五日,所賦詩寄友非他人也。今手澤尚存。”
【第12句】:涸澤而漁[hé zé ér yú]
【解釋】抽干池水捉魚。比喻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yuǎn)打算。
【出處】《文子·七仁》:“先王之法,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
【示例】是由涸澤而漁,焚林而狩。 ——《宋書·袁淑傳》
【第13句】:涸澤之蛇[hé zé zhī shé]
【解釋】老實(shí)人受欺負(fù),奸詐的人玩弄手段得到好處。
【出處】戰(zhàn)國·韓·韓非《韓非子·說林上》:“子獨(dú)不聞涸澤之蛇首?澤涸,蛇將徙。”
【第14句】:吐珠于澤,誰能不含[tǔ zhū yú zé,shuí néng bù hán]
【解釋】含:銜在嘴里。明珠出于水澤,則人人都會(huì)取來銜在嘴里。比喻君權(quán)旁落,則人人都要謀奪。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翟峬傳》:“故孔子曰:'吐珠于澤,誰能不含。’諭君之權(quán)柄外假,則畢竟取以為己利,猶出于澤中,誰能不含。”
【第15句】:大澤礨空[dà zé lěi kōng]
【解釋】大澤:很大的水面,多指湖泊;礨空:蟻穴。小螞蟻空居于大澤之中。形容二者相比過于懸殊。
【出處】《莊子·秋水》:“計(jì)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jì)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乘米之在太倉乎?”
【第16句】:君子之澤,五世而斬[jūn zǐ zhī zé,wǔ shì ér zhǎn]
【解釋】澤:原指雨露,引申為祖業(yè);斬:衰敗。君子的祖業(yè),經(jīng)過五代就會(huì)衰敗,最終斷絕。
【出處】《孟子·離婁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
【第17句】:彭澤橫琴[péng zé héng qín]
【解釋】陶淵明擺了一張無弦琴。比喻志趣高雅不俗。
【示例】你還是不要學(xué)彭澤橫琴。
【第18句】:雨澤下注[yǔ zé xià zhù]
【解釋】雨水往下流。
【出處】明·歸有光《項(xiàng)脊軒志》:“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
【第19句】:竭澤而漁[jié zé ér yú]
【解釋】澤:池、湖。掏干了水塘捉魚。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yuǎn)打算。也形容反動(dòng)派對人民的殘酷剝削。
【出處】戰(zhàn)國·衛(wèi)·呂不韋《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示例】另外的錯(cuò)誤觀點(diǎn),就是不顧人民困難,只顧政府和軍隊(duì)的需要,竭澤而漁,誅求無已。 ——毛澤東《抗日時(shí)期的經(jīng)濟(jì)問題和財(cái)政問題》
【第20句】:以澤量尸[yǐ zé liáng shī]
【解釋】指尸體遍野,可以沼澤為單位計(jì)量。極言死人之多。
【出處】清·顧炎武《羌胡引》:“四入郊圻躪齊魯,破邑屠城不可數(shù),刳腹絕腸,折頸折頤,以澤量尸。”
【第21句】:河潤澤及[hé rùn zé jí]
【解釋】河潤:如同河流浸潤土地那樣;澤:恩澤,恩惠。能將恩惠施與眾人,使都能得到好處和利益。
【出處】《列子·列御寇》:“河潤九里,澤及三族。”
【第22句】:膏澤脂香[gāo zé zhī xiāng]
【解釋】指油脂類的化妝品。
【出處】女孩子從小就愛~之類的東西。
【示例】女孩子從小就愛膏澤脂香之類的東西
【第23句】:草澤英雄[cǎo zé yīng xióng]
【解釋】草澤:荒野地。指在山林出沒的農(nóng)民起義軍首領(lǐng)。
【出處】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27篇:“遺民未忘舊君,遂漸念草澤英雄之為明宣力者。”
【第24句】:川澤納污[chuān zé nà wū]
【解釋】以湖泊江河能容納各種水流的特性。比喻人有涵養(yǎng),能包容所有的善惡、毀譽(yù)。
【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第25句】:焚林而田,竭澤而漁[fén lín ér tián,jié zé ér yú]
【解釋】竭:使……干涸;漁:打魚。燒毀森林捕捉野獸,排干湖水去捕捉魚。比喻只顧眼前的利益,無止境地索取而不留余地。
【出處】漢·劉安《淮南子·本經(jīng)訓(xùn)》:“鉆燧取火,構(gòu)木為臺(tái),焚林而田,竭澤而漁。”
【第26句】:淵渟澤匯[yuān tíng zé huì]
【解釋】比喻事物的集聚匯合。
【出處】明·胡應(yīng)麟《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中》:“漢興,董賈諸人,漸趨醇樸,一代文章,垂復(fù)古始,淮南又群集浮華,綱羅淫僻,淵渟澤匯,萃為此編。”
【第27句】:被澤蒙庥[bèi zé méng xiū]
【解釋】指受恩澤,蒙庇護(hù)。
【出處】清錢泳《履園叢話·舊聞·吳留村》:“留村在無錫既膺殊遇,夙駕將行,錫之父老士庶被澤蒙庥,自縣治以至何干,直達(dá)于省城之金閶門,八九十里,號泣攀留,行趾相接,不下數(shù)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