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洶”的成語(14個)
本文整理了洶涌淜湃、其勢洶洶、波濤洶涌等含“洶”的成語14個,其中“洶”開頭的成語4個,“洶”結尾的成語7個,“洶”在中間的成語3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洶”開頭的成語【第1句】:洶涌淜湃[xiōng yǒng péng pai]
【解釋】波浪翻騰,互相撞擊。亦比喻聲勢浩大,不可阻擋。同“洶涌彭湃”。
【出處】清·薛福成《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六年八月三十日》:“荷蘭之來因河、馬斯河,美之密昔西比等河洶涌淜湃,從前瀕年泛決。”
【第2句】:洶涌澎湃[xiōng yǒng péng pài]
【解釋】洶涌:洪水猛烈上涌的樣子;澎湃:波浪互相撞擊。形容聲勢浩大,不可阻擋。
【出處】漢·司馬相如《上林賦》:“沸乎暴怒,洶涌澎湃。”
【示例】兩洋的潮水交織一起,形成一派洶涌澎湃的大浪,這就是橫掃亞非兩洲的反殖民主義的浪潮。 ——楊朔《兩洋潮水》
【第3句】:洶洶拳拳[xiōng xiōng quán quán]
【解釋】形容眾人喧鬧歡騰的樣子。
【出處】唐·元稹《鶯鶯傳》:“或朋從游宴,擾雜其間,他人皆洶洶拳拳,若將不及,張生容順而已,終不能亂。”
【第4句】:洶涌彭湃[xiōng yǒng péng pài]
【解釋】洶涌:波濤猛烈地向上涌。波浪翻騰,互相撞擊。形容聲勢浩大
【出處】漢·司馬相如《上林賦》:“沸乎暴怒,洶涌彭湃。”
“洶”結尾的成語【第1句】:其勢洶洶[qí shì xiōng xiōng]
【解釋】洶洶:形容水聲大,引申為聲勢大。形容來勢兇猛。
【出處】《荀子·天論》:“君子不為小人之洶洶也輟其行。”
【示例】有的其勢洶洶走來干涉我們,問我們是什么機關;有的更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著槍托子去撞各家人家的門。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五章
【第2句】:人心洶洶[rén xīn xiōng xiōng]
【解釋】洶洶:紛擾不安的樣子。人心惶亂,紛擾不定。
【出處】《舊唐書·陸贄傳》:“人心如疑,如風濤然,洶洶靡定。”
【示例】當是時,大同軍士多戰死,城門晝閉,人心洶洶。 ——《明史·郭登傳》
【第3句】:人情洶洶[rén qíng xiōng xiōng]
【解釋】形容人心動蕩不安。同“人情恟恟”。
【出處】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九:“紹熙甲寅,孝宗升遐,光宗疾,不能喪,中外人情洶洶。”
【示例】甲午,壽張王倫作亂,距運河甚近,人情洶洶。 ——清·昭梿《嘯亭雜錄·陸中丞》
【第4句】:聲勢洶洶[shēng shì xiōng xiōng]
【解釋】形容氣勢盛大的樣子。多含貶義。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胡氏》:“次日,果有狐兵大至;或騎或步,或弓或弩,馬嘶人沸,聲勢洶洶。”
【示例】文盲們不大懂得他的議論,但看見聲勢洶洶,知道一定是反對的意思,也只好作罷了。 ——魯迅《故事新編·采薇》
【第5句】:氣勢洶洶[qì shì xiōng xiōng]
【解釋】洶洶:氣勢盛大的樣子。形容氣勢兇猛。
【出處】《荀子·天論》:“君子不為小人之洶洶也輟行。”
【示例】就在這時候,從門外闖進了一位氣勢洶洶中年農婦。 ——郭沫若《金剛坡下》
【第6句】:來勢洶洶[lái shì xiōng xiōng]
【解釋】動作或事物到來的氣勢很厲害。
【出處】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下冊:“那馬夫一看來勢洶洶,便有懼意。”
【示例】洪水雖然來勢洶洶,但我們的抗洪工程安然無恙。
【第7句】:天下洶洶[tiān xià xiōng xiōng]
【解釋】洶洶:喧擾。形容局勢動蕩,群情喧擾。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天下匈匈數歲,成敗未可知。”
【示例】天下洶洶,人懷危懼。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曹爽傳》
“洶”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波濤洶涌[bō tāo xiōng yǒng]
【解釋】洶涌:水勢騰涌的樣子。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出處】《三國志·吳書·孫策傳》:“是歲地連震”裴松之注引《吳錄》:“是冬魏文帝至廣陵,臨江觀兵……帝見波濤洶涌,嘆曰:'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
【示例】我跟著書本活了那么長的時間。我的心仿佛落在一個波濤洶涌的海上受著顛簸。 ——巴金《長夜》
【第2句】:澎湃洶涌[péng pài xiōng yǒng]
【解釋】澎湃:大浪互相撞擊;洶涌:波濤猛烈地向上涌。形容聲勢浩大。
【出處】曹靖華《飛花集》:“我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花海中,徘徊,徘徊復徘徊,半生往事,如錢塘怒濤,澎湃洶涌,沖擊心頭!”
【第3句】:濤瀾洶涌[tāo lán xiōng yǒng]
【解釋】形容波濤翻滾的樣子。
【出處】宋·蘇轍《黃州快哉亭記》:“濤瀾洶涌,風云開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