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夏”的成語(46個)
本文整理了夏蟲不可語寒、無間冬夏、冬暖夏凊等含“夏”的成語46個,其中“夏”開頭的成語13個,“夏”結尾的成語6個,“夏”在中間的成語27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夏”開頭的成語【第1句】:夏蟲不可語寒[xià chóng bù kě yǔ hán]
【解釋】不能和生長在夏天的蟲談論寒冷。比喻時間局限人的見識。也比喻人的見識短淺。
【出處】《淮南子·原道訓》:“夫井魚不可與語大,拘于隘也;夏蟲不可與語寒,篤于時也。”
【示例】真是夏蟲不可語寒,說得再多,你也沒見過
【第2句】:夏蟲不可言冰[xià chóng bù kě yán bīng]
【解釋】不能和生長在夏天的蟲談論冰。比喻時間局限人的見識。也比喻人的見識短淺。
【出處】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十回:“夏蟲不可言冰,蟪蛄不知春秋。”
【第3句】:夏蟲語冰[xià chóng yǔ bīng]
【解釋】比喻人囿于見聞,知識短淺。
【出處】語出《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示例】不審倚伏之機,不明順逆之故,是猶醯雞處甕,別有一天,夏蟲語冰,莫知其候也。 ——清王韜《六合將混為一》
【第4句】:夏雨雨人[xià yǔ yǔ rén]
【解釋】雨:前一個“雨”,名詞,雨水;后一個“雨”,動詞,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時給人幫助和教育。
【出處】漢·劉向《說苑·貴德》:“管仲上車曰:'嗟茲乎,我窮必矣。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
【第5句】:夏蟲不可語冰[xià chóng bù kě yǔ bīng]
【解釋】語:談論。不能和生長在夏天的蟲談論冰。比喻時間局限人的見識。也比喻人的見識短淺。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秋水》:“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示例】郎如此眼光淺,真是夏蟲不可語冰。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37卷
【第6句】:夏鼎商彝[xià dǐng shāng yí]
【解釋】夏代的鼎,商代的彝器。泛指古董。
【出處】元湯式《一枝花·贈王馬杓》套曲:“縱然道夏鼎商彝休將做寶貝啶,也不似他情忺。”
【示例】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95回:“入到內進,只見一律都是紅木家伙,擺設的都是夏鼎商彝。”
【第7句】:夏屋渠渠[xià wū qú qú]
【解釋】夏:通“廈”;渠渠:高大的樣子。形容房屋高大而深廣。
【出處】《詩經·秦風·權輿》:“于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無余,于嗟乎,不承權輿!”
【示例】時年三十六,腴田連阡,夏屋渠渠矣。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紅玉》
【第8句】:夏日可畏[xià rì kě wèi]
【解釋】象夏天酷熱的太陽那樣使人可怕。比喻為人嚴厲,令人畏懼。
【出處】《左傳·文公七年》:“鄷舒問于賈季曰:'趙衰、趙盾孰賢?’對曰:'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杜預注:“冬日可愛,夏日可畏。”
【第9句】:夏爐冬扇[xià lú dōng shàn]
【解釋】夏天生火爐,冬天扇扇子。比喻做事不符合當時的需要,費了力氣而得不到好處。
【出處】漢·王充《論衡·逢遇》:“今則不然,作無益之能,納無補之說,以夏進爐,以冬奏扇,為所不欲得之事,獻所不欲聞之語,其不遇禍,幸矣。”
【第10句】:夏蟲朝菌[xià chóng zhāo jūn]
【解釋】意為夏蟲活不到冬天,菌類朝生暮死。比喻極短的生命。
【出處】語出《莊子·秋水》:“夏蟲不可以語于冰。”又《逍遙游》:“朝菌不知晦朔。”
【示例】諦而念之,亦無以笑彼夏蟲朝菌也。 ——晉葛洪《抱樸子·勤求》
【第11句】:夏五郭公[xià wǔ guō gōng]
【解釋】《春秋》一書中,“夏五”后缺“月”字,“郭公”下未記事。比喻文字脫漏。
【出處】《春秋·桓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正月,公會鄭伯于曹。無冰。夏五。”《春秋·莊公二十四年》:“冬,戎侵曹。曹羈出奔陳。赤歸于曹。郭公。”
【第12句】:夏蟲不可以語冰[xià chóng bù kě yǐ yǔ bīng]
【解釋】不能和生長在夏天的蟲談論冰。比喻時間局限人的見識。也比喻人的見識短淺。
【出處】《莊子·秋水》:“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示例】郎如此眼光淺,真是夏蟲不可以語冰。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七
【第13句】:夏蟲疑冰[xià chóng yí bīng]
【解釋】比喻人囿于見聞,知識短淺。
【出處】語出《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示例】哂夏蟲之疑冰,整輕翮而思矯。 ——《文選·孫綽<游天臺山賦>》
“夏”結尾的成語【第1句】:無間冬夏[wú jiān dōng xià]
【解釋】無論冬天還是夏天。指一年四季從不間斷。同“無冬無夏”。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無間冬夏,讀書恒至夜半。”
【第2句】:三冬二夏[sān dōng èr xià]
【解釋】猶言三兩年。
【第3句】:小冠子夏[xiǎo guān zǐ xià]
【解釋】指漢代杜欽。比喻眼睛不好的人。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杜欽傳》:“欽惡以疾見詆,乃為小冠,由是京師更謂欽為'小冠杜子夏’。”
【示例】患目者謂之'小冠子夏’。 ——宋·無名氏《釋常談》
【第4句】:無冬無夏[wú dōng wú xià]
【解釋】無論冬天還是夏天。指一年四季從不間斷。
【出處】《詩經·陳風·宛丘》:“無冬無夏,值其鷺羽。”
【示例】愛情本來是無日無夜,無冬無夏的,但蕭澗秋好像沒有愛情。 ——柔石《二月》五
【第5句】:五冬六夏[wǔ dōng liù xià]
【解釋】猶言不論寒暑。不管什么時候。
【出處】魏巍《山雨》:“不論白天黑夜,五冬六夏,她穿著件小破花褂子,在那兒放哨。”
【第6句】:無冬歷夏[wú dōng lì xià]
【解釋】指一年到頭。
【出處】《中國民間故事選·天池水》:“這水呀,無冬歷夏,總是一個勁兒地淌。”
“夏”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冬暖夏凊[dōng nuǎn xià jìng]
【解釋】凊:涼。冬天使溫暖,夏天使涼爽。比喻適合時用。
【出處】《晏子春秋·內篇·諫下》:“古圣人制衣服也冬輕而暖,夏輕而凊。”
【第2句】:冬裘夏葛[dōng qiú xià gě]
【解釋】裘:皮衣;葛:葛麻衣。泛指美服。
【出處】《公羊傳·桓公七年》:“士不及茲四者,則冬不裘,夏不葛。”
【示例】舉得起,放得下,以便冬裘夏葛的同它換衣服。 ——清·吳趼人《痛史》第一回
【第3句】:用夏變夷[yòng xià biàn yí]
【解釋】夏,諸夏,古代中原地區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諸侯國;夷,指中原地區以外的各族。以諸夏文化影響中原地區以外的僻遠部族。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上》:“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
【示例】平時守著用夏變夷的古訓,把新政、新學批駁得一錢不值。 ——蔡東藩《慈禧太后演義》第13回
【第4句】:春風風人,夏雨雨人[chūn fēng fèng rén,xià yǔ yǔ rén]
【解釋】春風:春天的和風;風:吹人。和煦的春風吹拂著人們,夏天的雨水滋養人。比喻幫助了別人,人家也會給予回報。
【出處】漢·劉向《說苑·貴德》:“管仲上車曰:'嗟茲乎,我窮必矣!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
【第5句】:冬溫夏清[dōng wēn xià qīng]
【解釋】冬天使父母溫暖,夏天使父母涼爽。指人子孝道。亦泛稱冬暖夏涼。
【出處】北魏《張猛龍碑》:“冬溫夏清,曉夕承奉。”
【第6句】:冬夏青青[dōng xià qīng qīng]
【解釋】指松柏的顏色無論冬夏都是青色的。比喻人的節操終生不變。
【出處】《莊子·德充符》:“受命于地,唯松柏獨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堯舜獨也正,在萬物之首。”
【第7句】:春去夏來[chūn qù xià lái]
【解釋】春天過去,夏天到來。形容時光流逝。
【示例】春去夏來年復年,生歌死哭長相守。
【第8句】:秋行夏令[qiū xíng xià líng]
【解釋】令:時令。時已秋季,還在做夏令的事。指不合時令。
【出處】魯迅《阿Q正傳》:“但現在是暮秋,所以這'秋行夏令’的情形,在盤辮家不能不說是萬分的英斷,而在未莊也不能說無關于改革了。”
【示例】秋行夏令的做法滑稽可笑。
【第9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chūn shēng xià zhǎng,qiū shōu dōng cáng]
【解釋】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獲,冬天儲藏。指農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亦比喻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
【出處】《史記·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
【第10句】:冬扇夏爐[dōng shàn xià lú]
【解釋】冬天的扇子,夏天的火爐。比喻不合時宜。也比喻毫無用處的東西。
【出處】東漢·王充《論衡·逢遇》:“作無益之能,納無補之說,以夏進爐,以冬奏扇,為所不欲得之事,獻所不欲聞之語,其不遇禍,幸矣,何福佑之有乎。”
【示例】他經常干冬扇夏爐般的蠢事。
【第11句】:廣夏細旃[guǎng xià xì zhān]
【解釋】高大的房屋,精致的氈毯。指居住條件優越。
【出處】語出《漢書·王吉傳》:“廣夏之下,細旃之上,明師在前,勸誦在后。”顏師古注:“廣夏,大屋也。旃,與氈同。”
【示例】其視歐美之民,廣夏細旃,膳飲精潔。 ——康有為《大同書》甲部第一章
【第12句】:嚴霜夏零[yán shuāng xià líng]
【解釋】零:凋零。由于受寒霜摧殘,夏季的草木都凋零了。比喻無道的君王恣意暴虐。
【出處】《隋書·梁毗傳》:“忤意者嚴霜夏零,阿旨者膏雨冬澍,榮枯由其脣吻,廢興候其指麾。”
【第13句】:春夏秋冬[chūn xià qiū dōng]
【解釋】指四季或一年。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28回:“只見綠一團,紅一簇,也不分春夏秋冬,萬卉千花,盡皆鋪綴。”
【示例】錢鐘書《圍城》:“好比女人穿中西各色春夏秋冬的服裝,做出支頤扭額、行立坐臥種種姿態,照成一張張送人留念的照相。”
【第14句】:行得春風望夏雨[xíng dé chū fēng wàng xià yǔ]
【解釋】行:施。比喻要先給別人好處,然后別人才會給自己好處。
【出處】元·白樸《墻頭馬上》第四折:“我本是好人家孩兒,不是娼人家婦女,也是行下春風望夏雨。待要做眷屬,枉壞了少俊前程,辱沒了你裴家上祖!”
【第15句】:冬箑夏裘[dōng zhá xià qiú]
【解釋】比喻不合時宜。
【出處】語出《淮南子·精神訓》:“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無用於己,則萬物之變為塵埃矣。”
【第16句】:隨車夏雨[suí chē xià yǔ]
【解釋】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時為民解憂。同“隨車致雨”。
【出處】清·錢謙益《陜西道監察史……加贈奉直大夫制》:“賑兇災則隨車夏雨,誠感人窮。”
【第17句】:冬溫夏凊[dōng wēn xià qìng]
【解釋】凊:涼。冬天使父母溫暖,夏天使父母涼爽。本指人子孝道。現亦泛稱冬暖夏涼。
【出處】《禮記·曲禮上》:“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
【示例】一望瓊花爭怒放。飛越群山,人喜從天降。宮闕常年觀白浪,冬溫夏凊真佳況。 ——陳毅《蝶戀花·訪問亞洲三國(一)》詞
【第18句】:冬寒抱冰,夏熱握火[dōng hán bào bīng,xià rè wò huǒ]
【解釋】冬天寒冷卻要抱冰,夏天炎熱卻要握火。形容刻苦自勉。
【出處】《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越王念復吳,仇非上旦也。苦身勞心,夜以繼日。……冬常抱冰,夏還握火。”
【第19句】:行下春風望夏雨[xíng xià chū fēng wàng xià yǔ]
【解釋】行:施。比喻要先給別人好處,然后別人才會給自己好處。
【出處】元·白樸《墻頭馬上》第四折:“我本是好人家孩兒,不是娼人家婦女,也是行下春風望夏雨。待要做眷屬,枉壞了少俊前程,辱沒了你裴家上祖!”
【第20句】:子夏懸鶉[zǐ xià xuán chún]
【解釋】鶉:鶉鳥尾禿有如補綻百結。指子夏生活寒苦卻不愿做官,衣服破爛打結,披在身上像掛著的鶉鳥尾一樣。形容人衣衫襤褸,生活困頓卻清高自持,安貧樂道。
【出處】《荀子·大略》:“子夏家貧,衣若懸鶉。”
【第21句】:霜凋夏綠[shuāng diāo xià lǜ]
【解釋】猶言冬去春來。指時光的流逝。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一》:“[王金英]撰有詩句數卷,尚未成書,霜凋夏綠,其稿不知流落何所。”
【第22句】:商彝夏鼎[shāng yí xià dǐng]
【解釋】夏商的青銅禮器。泛稱極其珍貴的古董。
【出處】清·沈起鳳《諧鐸·呂仙寶筏》:“君文氣息逼似《兩京》,次者亦韓潮蘇海,若以此獵取功名,譬猶執商彝夏鼎鬻諸五都之肆,非弗寶貴,而無如識者希也。”
【示例】其為害也,驚心振耳,污商彝夏鼎之光。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七回
【第23句】:冬日夏云[dōng rì xià yún]
【解釋】冬天的太陽,夏天的云層。比喻人態度溫和可親,使人愿意接近。
【出處】宋·陳恬《程伯淳贊》:“本以正身,改德溫溫,如冬之日,如夏之云。”
【第24句】:冬箑夏爐[dōng zhá xià lú]
【解釋】箑:扇子。冬天搧扇子,夏天生火爐。比喻做事不符合當時的需要,費了力氣而得不到好處。
【出處】《淮南子·精神訓》:“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無用于己,則萬物之變為塵埃矣。”
【示例】左春右秋,冰蟲之見,生今反古,是冬箑夏爐,烏乎能。 ——清·張祥齡《詞論》
【第25句】:郭公夏五[guō gōng xià wǔ]
【解釋】《春秋》一書中,“郭公”下未記事,“夏五”后缺“月”字。比喻文字脫漏。
【出處】《春秋·莊公二十四年》:“冬,戎侵曹。曹羈出奔陳。赤歸于曹。郭公。”《春秋·桓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正月,公會鄭伯于曹。無冰。夏五。”
【第26句】:春風夏雨[chūn fēng xià yǔ]
【解釋】春風和煦,夏雨滋潤,足以養育萬物。常比喻及時給人以教益和幫助。
【出處】漢·劉向《說苑·貴德》:“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
【第27句】:春誦夏弦[chūn sòng xià xián]
【解釋】誦、弦:古代學校里讀詩,只口誦的叫“誦”,用樂器配合的叫“弦”。原指應根據季節采取不同的學習方式。后泛指讀書、學習。
【出處】《禮記·文王世子》:“春誦夏弦,大師詔之。”
【示例】入于門墻,如造闕里。春誦夏弦,載飏淑聲。 ——唐·劉禹錫《許州文宣王新廟碑》